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教学目的与要求: 1.认识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 懂得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2,认识中国要实行国家工业化就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因,懂得社会主 义是历史和人民的正确的历史性选择。 3.了解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认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 确立为中国以后的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新 民主主义社会是在局部地区建立起来的,就是当时的各个解放区。虽然各解放区 废除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但由于全国范围内民主革命的任务尚未完 成,所以,当时还不具备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 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中国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 义的过渡时期。 2.中共中央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分析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因共产党人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所建立的新民主 主义社会的性质做了正确的分析。指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为了终结殖民地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一个过渡的阶段”,是新民主 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它不是一 般意义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性质,也还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在新民主主义社 会中,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资本主义的因素,它们彼此斗争着,而社会主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教学目的与要求: 1.认识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 懂得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2.认识中国要实行国家工业化就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因,懂得社会主 义是历史和人民的正确的历史性选择。 3.了解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认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 确立为中国以后的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新 民主主义社会是在局部地区建立起来的,就是当时的各个解放区。虽然各解放区 废除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但由于全国范围内民主革命的任务尚未完 成,所以,当时还不具备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 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中国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 义的过渡时期。 2.中共中央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分析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所建立的新民主 主义社会的性质做了正确的分析。指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为了终结殖民地、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一个过渡的阶段”,是新民主 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它不是一 般意义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性质,也还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在新民主主义社 会中,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资本主义的因素,它们彼此斗争着,而社会主 1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义因素在经济上、政治上和文化上都居于领导地位,是起决定的因素,这就决定 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体系,其中的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将获得 最后胜利,而其中的资本主义因素虽然在一定时期仍将存在并发展,但其趋势是 不断减弱并最终逐步走向消亡。因此,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变动不居的,它是一定 历史时期的形式,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渡 性质的社会”。 (二)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1,开始采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际步骤 新中国成立的最初三年中,在者重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的同时,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实际上也开始实行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官僚资本是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畸形产儿,是官僚资产阶级依靠超 经济的特权,在剥削劳动人民和兼并民族工商业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买 办性、封建性、垄断性是近代中国官僚资本的主要特征。没收官僚资本归人民的 国家所有,是《共同纲领》规定的一项历史任务。 没收官僚资本是一场变革生产关系的革命,在中国,没收官僚资本具有双重 革命性质:一方面,从反对外国帝国主义的附庸一中国的买办资产阶级的意义 上看,它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另一方面从反对中国的大资产阶级的意义上看, 它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新中国成立后,没收官僚资本的工作即在全国范围展开,1950年初,人民 政府共接管官僚资本的工矿企业2800余家,金融企业2400余家,并在企业内部 进行了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使这些企业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的主要组成部分。没收官僚资本的工作到1952年基本完成。 随着没收官僚资本和对原官僚资本企业的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的完成,中国 资本主义经济的主体部分被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使社会主义国营 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壮大,确立了自己在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这就为全面进 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二,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国家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 业的改造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就己经起步。在1950年合理调整工商业时,因家 2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义因素在经济上、政治上和文化上都居于领导地位,是起决定的因素,这就决定 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体系,其中的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将获得 最后胜利,而其中的资本主义因素虽然在一定时期仍将存在并发展,但其趋势是 不断减弱并最终逐步走向消亡。因此,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变动不居的,它是一定 历史时期的形式,是 “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渡 性质的社会”。 (二)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1.开始采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际步骤 新中国成立的最初三年中,在着重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的同时,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实际上也开始实行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官僚资本是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畸形产儿,是官僚资产阶级依靠超 经济的特权,在剥削劳动人民和兼并民族工商业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买 办性、封建性、垄断性是近代中国官僚资本的主要特征。没收官僚资本归人民的 国家所有,是《共同纲领》规定的一项历史任务。 没收官僚资本是一场变革生产关系的革命,在中国,没收官僚资本具有双重 革命性质:一方面,从反对外国帝国主义的附庸——中国的买办资产阶级的意义 上看,它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另一方面从反对中国的大资产阶级的意义上看, 它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新中国成立后,没收官僚资本的工作即在全国范围展开, 1950 年初,人民 政府共接管官僚资本的工矿企业 2800 余家,金融企业 2400 余家,并在企业内部 进行了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使这些企业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的主要组成部分。没收官僚资本的工作到 1952 年基本完成。 随着没收官僚资本和对原官僚资本企业的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的完成,中国 资本主义经济的主体部分被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使社会主义国营 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壮大,确立了自己在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这就为全面进 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二,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国家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 业的改造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就已经起步。在 1950 年合理调整工商业时,国家 2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即通过利用、限制等政策,以及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多 种形式,开始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不同程度地纳入到国家计划的轨道,使之成为 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同社会主义经济相联系的、并受工人监督的国家资本主 义经济。在1952年的“五反”运动中,在对不法资本家的违法活动进行打击的 同时,进一步将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纳入到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到1952年底, 这种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已占私营工业产值的56%。私营经济中不利于 国计民生的部分被削弱以至淘汰。在这一时期中,私营经济在数量上是明显上升 的,但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则是下降的。 第三,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对农业的社会 主义改造实际上随着土地改革的进行便己开始,中共中央于1951年底即制定了 《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要求在完成土地改革地区试行。到 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时,全国已有40%的农户参加了互助组,并建立了 3600多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就为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在全国范围广泛 开展准备了条件。 上述情况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就 己经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始了。 2.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性认识的深入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凝固不变的、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本身具有过渡性 它是处在很深刻的变动之中的。 二、走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一)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1.提出国家工业化的任务 近代以来,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的繁 荣富强即实现国家经济的现代化。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第一 项历史任务已经基本实现。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恢复,集 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即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而奋斗就成为新中国的中心任务 进行经济建设,首先是要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即通过利用、限制等政策,以及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多 种形式,开始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不同程度地纳入到国家计划的轨道,使之成为 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同社会主义经济相联系的、并受工人监督的国家资本主 义经济。在 1952 年的“五反”运动中,在对不法资本家的违法活动进行打击的 同时,进一步将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纳入到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到 1952 年底, 这种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已占私营工业产值的 56%。私营经济中不利于 国计民生的部分被削弱以至淘汰。在这一时期中,私营经济在数量上是明显上升 的,但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则是下降的。 第三,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对农业的社会 主义改造实际上随着土地改革的进行便已开始,中共中央于 1951 年底即制定了 《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要求在完成土地改革地区试行。到 1952 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时,全国已有 40%的农户参加了互助组,并建立了 3600 多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就为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在全国范围广泛 开展准备了条件。 上述情况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就 已经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始了。 2.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性认识的深入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凝固不变的、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本身具有过渡性, 它是处在很深刻的变动之中的。 二、走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一)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1.提出国家工业化的任务 近代以来,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的繁 荣富强即实现国家经济的现代化。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第一 项历史任务已经基本实现。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恢复,集 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即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而奋斗就成为新中国的中心任务。 进行经济建设,首先是要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 3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国,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建国前夕,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即提出,在民主革命的任 务完成后,要“解决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问题”,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 转变为工业国,实际上己经提出了国家工业化的任务。 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时,中国的工业发展水平仍然是很低的。如 图所示(见PPT,下同):中国的现代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26.6%, 而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亦只占35.5%,与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相比,苏联在 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前的1928年,这两个指标已经分别达 到了452%和39.6%,显然,我国工业化的起点比苏联要低许多。当时,我因许 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产量不仅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落后于印度。以当时 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的主要指标的钢产量和发电量为例,如图所示:人均钢 产量:美国为538.3公斤,印度为4公斤,而中国仅为2.37公斤:人均发电量 美国为2949度,印度为10.9度,中国仅为2.76度。我国的制造水平很低,毛泽 东当时曾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 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 拖拉机也不能造。” 工业化是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根本途 径,这是全国人民的共同要求,是摆在刚刚取得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 府面前的重大任务。党和政府从1951年前即开始编制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 个五年计划,把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建设的中心环节,特别是大力发展钢铁、煤 炭、电力、石油、机器制造等工业。一五计划从1953年开始实施,中国近代以 来无数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工业化建设从此开始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2.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 中国的工业化应当走怎样的道路?从世界历史看,主要有过两条道路,一条 在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这条路是欧洲各国、美国和日本走过的:一条是社会 主义工业化的道路,这条路是前苏联走过的。 中国曾经试图走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但是,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这条 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中国民族工业从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产生,经 过80多年的发展,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整个民族工业资本不过只 有20.08亿人民币,重工业基础尤其薄弱,中国也没有建立起独立的完整的工业 4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国,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建国前夕,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即提出,在民主革命的任 务完成后,要“解决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问题”,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 转变为工业国,实际上已经提出了国家工业化的任务。 1952 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时,中国的工业发展水平仍然是很低的。如 图所示(见 PPT,下同):中国的现代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 26.6%, 而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亦只占 35.5%,与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相比,苏联在 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前的 1928 年,这两个指标已经分别达 到了 45.2%和 39.6%,显然,我国工业化的起点比苏联要低许多。当时,我国许 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产量不仅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落后于印度。以当时 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的主要指标的钢产量和发电量为例,如图所示:人均钢 产量:美国为 538.3 公斤,印度为 4 公斤,而中国仅为 2.37 公斤;人均发电量: 美国为 2949 度,印度为 10.9 度,中国仅为 2.76 度。我国的制造水平很低,毛泽 东当时曾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 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 拖拉机也不能造。” 工业化是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根本途 径,这是全国人民的共同要求,是摆在刚刚取得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 府面前的重大任务。党和政府从 1951 年前即开始编制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 个五年计划,把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建设的中心环节,特别是大力发展钢铁、煤 炭、电力、石油、机器制造等工业。一五计划从 1953 年开始实施,中国近代以 来无数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工业化建设从此开始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2.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 中国的工业化应当走怎样的道路?从世界历史看,主要有过两条道路,一条 在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这条路是欧洲各国、美国和日本走过的;一条是社会 主义工业化的道路,这条路是前苏联走过的。 中国曾经试图走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但是,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这条 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中国民族工业从 19 世纪 60 年代末、70 年代初产生,经 过 80 多年的发展,到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整个民族工业资本不过只 有 20.08 亿人民币,重工业基础尤其薄弱,中国也没有建立起独立的完整的工业 4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体系。中国不过能再走这条己经被历史证明难以走通的道路。 相反,前苏联所走过的工业化道路对新中国来说有着极大的示范性:十月革 命前,俄国是欧洲一个比较落后的国家,由于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在较短的 时间里,前苏联成了当时欧洲的第一强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之一。 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 后的国家来说,通过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国家工业化,无疑是最优选择。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在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以后就要为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这是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确定的的奋斗目标,并且从来没有动摇过。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决定在民主革命的遗留 任务彻底完成、国民经济基本恢复以前,先不急于明确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 务。当时的设想是: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当时的估计是至少10年,多则15 年或20年),工业发展了,国营经济壮大了,再采取“严重的社会主义的步骤”, 举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有化和个体经济的集体化。 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完成,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初步发展,国内的阶 级关系和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共产党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1952 年9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我们要在“十到十五年,基本完 成社会主义,不是十年以后才过渡到社会主义”。刘少奇、周恩来等也都论述了 “从现在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去”的设想。于是,中国共产党开始重新考虑中国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部署,改变了在新民主主义制度下实现工业化然后向社会主义 过渡的一贯主张,提出国家工业化和向社会主义过渡同时并举的设想。 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了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建 设,9月,中共中央正式公布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提出:从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 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当时的设想 是,用3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同时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中国过渡到社会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体系。中国不过能再走这条已经被历史证明难以走通的道路。 相反,前苏联所走过的工业化道路对新中国来说有着极大的示范性:十月革 命前,俄国是欧洲一个比较落后的国家,由于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在较短的 时间里,前苏联成了当时欧洲的第一强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之一。 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 后的国家来说,通过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国家工业化,无疑是最优选择。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在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以后就要为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这是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确定的的奋斗目标,并且从来没有动摇过。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决定在民主革命的遗留 任务彻底完成、国民经济基本恢复以前,先不急于明确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 务。当时的设想是: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当时的估计是至少 10 年,多则 15 年或 20 年),工业发展了,国营经济壮大了,再采取“严重的社会主义的步骤”, 一举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有化和个体经济的集体化。 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完成,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初步发展,国内的阶 级关系和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共产党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1952 年 9 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我们要在“十到十五年,基本完 成社会主义,不是十年以后才过渡到社会主义”。刘少奇、周恩来等也都论述了 “从现在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去”的设想。于是,中国共产党开始重新考虑中国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部署,改变了在新民主主义制度下实现工业化然后向社会主义 过渡的一贯主张,提出国家工业化和向社会主义过渡同时并举的设想。 1953 年 6 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了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建 设,9 月,中共中央正式公布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提出:从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 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当时的设想 是,用 3 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同时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中国过渡到社会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