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稿·地理志》 《明史·地理志) 满城后周,此平改为永乐。唐日满城: 满城府西,少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庆都县。 五代周,废,金,复置。 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北有徐河,南有方顺河。 安肃隋,遂城县。宋,安肃。金,为安 安肃府北,少东。元安肃州。洪武二年七月 肃州治。元废县存州。洪武初,改为县。西 南有废北新城。又,易水在北,徐水在南 县。易水在北。曹河在南。徐河在西。西南 西南又有鲍水。 又有鲍河。又西有遂州,元属保定路。洪武初降 为县。八年二月省。 定兴金析范阳县黄村地置,西有拒马河, 定兴府北,少东。元属易州。洪武六年五月 亦日白沟河 属府。 西有拒马河,即涤水也。 又易水自西 合焉,谓之白沟河。南有河阳巡检司,后移于清 苑县界之固城铺。 新城唐置。 元日新泰州,寻复故。讲 新城府东北。元属雄州。洪武初属北平府。 武初,属雄州。六年改属。东有废新吕县。 六年五月改属府。南有白沟河。西南有巨河镇巡 南有白沟河。 检司。 越唐。归义。五代周,推州。宋,改县 雄府东北。元雄州。洪武二年七月省州治归 日归信,为雄州治。洪武初,省县入州。六 信 年,改州为县。北有度易县 又有废易京城 县入焉。七年四月降为县。北有白沟河。南 公孙遗所筑也。又,白沟河亦在县北。南 有瓦济 易水,亦日瓦济河。又有雄河,瓦桥关亦在 河 语。 容城汉置范阳、容城二县。北齐省容 容城府东北。元属雄州。洪武七年四月省入 城入范阳。隋又改为通县。唐复为容城。西 州。十三年十一月复 来属。旧治在拒马河南 有易水、潘水。 景素二年迁于河北。西有易水,又有濡水。 唐汉县。西北有中山废城。又有大茂山 申府西。少南。西北有大茂山。即恒岳也。 东有岳龄口巡检司。又唐河在西,源出恒山 下流合于南易水。又 定州日流水,下流合于南易水。又西北有倒 西北有倒马关,古日鸿上关。 马关,有巡检司,后移于县西之横河口。又有周 家铺、军城铺二篮检司。 庆都汉,望都。金,庆都 庆都府西南,南有唐河。北有祁水。 博野旧博野,元省入蠡州。此博野,元 博野府南。旧治在今虽县界,直求保定路。 世祖时始置。洪武初,属祁州。六年改属 共武元年迁今治,改属祁州。六年五月还属府。 西北有博水。南有唐河,亦日游水。 西北有博水。南有唐河,亦日流水。又有水安销 巡检司,有铁灯盏巡检司
《明史稿·地理志》 《明史·地理志》 满城后周,此平改为永乐。唐曰满城。 五代周,废。金,复置。 满城府西,少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庆都县。 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北有徐河。南有方顺河。 安肃隋,遂城县。宋,安肃。金,为安 肃州治。元废县存州。洪武初,改为县。西 南有废北新城。又,易水在北,徐水在南, 西南又有鲍水。 安肃府北,少东。元安肃州。洪武二年七月 降为 县。易水在北。曹河在南。徐河在西。西南 又有鲍河。又西有遂州,元属保定路。洪武初降 为县。八年二月省。 定兴金析范阳县黄村地置。西有拒马河, 亦曰白沟河。 定兴府北,少东。元属易州。洪武六年五月 改属府。西有拒马河,即涞水也。又易水自西来, 合焉,谓之白沟河。南有河阳巡检司,后移于清 苑县界之固城镇。 新城 唐置。元曰新泰州,寻复故。洪 武初,属雄州。六年改属。东有废新昌县。 南有白沟河。 新城府东北。元属雄州。洪武初属北平府。 六年五月改属府。南有白沟河。西南有巨河镇巡 检司。 雄唐,归义。五代周,雄州。宋,改县 曰归信,为雄州治。洪武初,省县入州。六 年,改州为县。北有废易县。又有废易京城, 公孙瓒所筑也。又,白沟河亦在县北。南有 易水,亦曰瓦济河。又有雄河,瓦桥关亦在 焉。 雄府东北。元雄州。洪武二年七月省州治归 信 县入焉。七年四月降为县。北有白沟河。南 有瓦济 河。 容城 汉置范阳、容城二县。北齐省容 城入范阳。隋又改为逎县。唐复为容城。西 有易水、濡水。 容城府东北。元属雄州。洪武七年四月省入 州。十三年十一月复置,来属。旧治在拒马河南, 景泰二年迁于河北。西有易水,又有濡水。 唐汉县。西北有中山废城。又有大茂山, 即恒山异名也。又,唐河在县西,源出恒山, 流经定州,曰滱水,下流合于南易水。又, 西北有倒马关,古曰鸿上关。 唐府西,少南。西北有大茂山,即恒岳也, 东麓有岳岭口巡检司。又唐河在西,源出恒山, 流经定州曰滱水,下流合于南易水。又西北有倒 马关,有巡检司,后移于县西之横河口。又有周 家铺、军城镇二巡检司。 庆都汉,望都。金,庆都。 庆都府西南,南有唐河。北有祁水。 博野旧博野,元省入蠡州。此博野,元 世祖时始置。洪武初,属祁州。六年改属。 西北有博水。南有唐河,亦曰滱水。 博野府南。旧治在今蠡县界,直隶保定路。 洪武元年迁今治,改属祁州。六年五月还属府。 西北有博水。南有唐河,亦曰滱水。又有永安镇 巡检司,有铁灯盏巡检司
(明史·地理志》 《明史·地理志】 金汉,最吾。晋,蠡吞、博陆二县,博野 蠡府南,少东。元蠡州,属真定路。洪武 元,盖州。洪武八年改为县。西有清凉废城, 年七月来属。八年正月降为县。杨村河在南, 赵置。 溢、沙、唐三河之下流也,谷亦谓之唐河, 定汉,北平。金,水平,寻升为完州 宗府西。元完州。批武一年七月降为县。西 武二年政为县。东南有案曲逆故县。汉,汉北 有伊祁山,祁水出焉,其下流为方顺河 废县在县东。又,废阳城亦在东南。西有伊祁山 马耳山。西北有白岸山。南有祁水、濡水,濡水 亦曰曲前水也, (祁州以下略) 《明史》纂修官杨椿云:“椿在明史馆见徐公(元梦)所撰地理志建置 沿革亦繁,请于总裁朱公(轼)曰: ‘《志》为《明史》之志.宜纪明一代 前可可不认 。朱公深以为然”。今《明史·地理志》各布政使 司府(州)县已删去元未以前沿革和古迹 着重记叙有明 代建置沿革 华 及当代各种地理情况,深合断代地理志的体裁,更使地理志具有明代特色。 可见张廷玉、朱轼等采纳了杨椿的建议,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在这种指 导思想下,《明史·地理志》又增补了许多明代内容。主要有:①州县在本 府的方位;②藩王府驻地 ③府 (州)县置废、 改司 迁移的详细情况;④ 佐式官分防驻所和巡检司所在地⑤明代卫、所、关、寨、营、堡、寺、监 苑的详细资料。增删后的《明史·地理志》体例严谨,记述府(州)县沿革 详略得当。较之《明史稿·地理志》质量有所提高。 《明史·地理志》在官修正史地理志中能够达到较高水准,有3点原因 修志的资料较为完备 明廷曾多次下 今编纂地理图志, 洪武三年(公 元1370年)令儒士魏俊民类编天下州郡地理形势及降附始末, 著《大明志》 六年令各地府(州)县绘山川险易图上报;十六年诏天下都司上卫所、城池、 关津、亭堠、仓库、水陆道路及山川图;十七年令朝觐官上土地人民图; 十七年编修以驿途道里为主要内容的《寰宇通衢书》;天顺五年(公元1461 年)撰《 一统志》;嘉靖初 吏部 李默撰《皇明舆地图》 后罗洪先 又编绘《广舆图》⑦,以上所举仅其大要。据《明史·艺文志》统计,明代 13省各有省志,大多数府州有府志或州志,不少行都司和卫所也有图志。此 外,还有许多专志,如:曹学佺的《蜀中风土记》、张邦翼的《岭南文献志》 魏焕的《九边图考》、胡宗宪的《筹海图编》等等。清初,这些图籍绝大多 数依然保 仔元对 《明史》 清政府还下令各直省及府州县 修志,供明史馆采集。明清王朝为编慕高质量的《明史·地理志》准备了丰 富的素材。第二 责成学有专长的官员和学者负责:张玉书、王鸿绪、张廷 玉皆担任过总纂,具有非常丰富的编纂经验。最初负责编纂工作的万斯同也 有丰富的学识,他尝论朝廷设局分修史书之失,曰: “昔(司马)迁、 (班 固才既杰出,又承父学,故事信而言文。其后专家之书,才虽不速,犹未如 官意者之杂朵乱也。誉如入人之室,始而周期堂寝煜晶,继而知其斋严礼俗。 ”杨椿:《孟邻堂文钞》卷二。 。《明书·方域志》·
《明史·地理志》 《明史·地理志》 蠡 汉,蠡吾。晋,蠡吾、博陆二县,博野。 元,蠡州。洪武八年改为县。西有清凉废城,石 赵置。 蠡 府南,少东。元蠡州,属真定路。洪武 二年七月来属。八年正月降为县。杨村河在南, 滋、沙、唐三河之下流也,谷亦谓之唐河。 定 汉,北平。金,永平,寻升为完州。洪 武二年改为县。东南有秦曲逆故县。汉,汉北平 废县在县东。又,废阳城亦在东南。西有伊祁山、 马耳山。西北有白崖山。南有祁水、濡水,濡水 亦曰曲逆水也。 完 府西。元完州。洪武二年七月降为县。西 有伊祁山,祁水出焉,其下流为方顺河。 (祁州以下略) 《明史》纂修官杨椿云:“椿在明史馆见徐公(元梦)所撰地理志建置 沿革亦繁,请于总裁朱公(轼)曰:‘《志》为《明史》之志,宜纪明一代 之事,宋、元前可不必’。朱公深以为然”①。今《明史·地理志》各布政使 司府(州)县已删去元末以前沿革和古迹,着重记叙有明一代建置沿革,以 及当代各种地理情况,深合断代地理志的体裁,更使地理志具有明代特色。 可见张廷玉、朱轼等采纳了杨椿的建议,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在这种指 导思想下,《明史·地理志》又增补了许多明代内容。主要有:①州县在本 府的方位;②藩王府驻地;③府(州)县置废、改隶、迁移的详细情况;④ 佐式官分防驻所和巡检司所在地;⑤明代卫、所、关、寨、营、堡、寺、监、 苑的详细资料。增删后的《明史·地理志》体例严谨,记述府(州)县沿革 详略得当。较之《明史稿·地理志》质量有所提高。 《明史·地理志》在官修正史地理志中能够达到较高水准,有 3 点原因: 第一,修志的资料较为完备。明廷曾多次下令编纂地理图志,洪武三年(公 元 1370 年)令儒士魏俊民类编天下州郡地理形势及降附始末,著《大明志》; 六年令各地府(州)县绘山川险易图上报;十六年诏天下都司上卫所、城池、 关津、亭堠、仓库、水陆道路及山川图;十七年令朝觐官上土地人民图;二 十七年编修以驿途道里为主要内容的《寰宇通衢书》;天顺五年(公元 1461 年)撰《大明一统志》;嘉靖初,吏部郎李默撰《皇明舆地图》,后罗洪先 又编绘《广舆图》②,以上所举仅其大要。据《明史·艺文志》统计,明代 13 省各有省志,大多数府州有府志或州志,不少行都司和卫所也有图志。此 外,还有许多专志,如:曹学佺的《蜀中风土记》、张邦翼的《岭南文献志》、 魏焕的《九边图考》、胡宗宪的《筹海图编》等等。清初,这些图籍绝大多 数依然保存完好。为搜集资料编纂《明史》,清政府还下令各直省及府州县 修志,供明史馆采集。明清王朝为编纂高质量的《明史·地理志》准备了丰 富的素材。第二,责成学有专长的官员和学者负责:张玉书、王鸿绪、张廷 玉皆担任过总纂,具有非常丰富的编纂经验。最初负责编纂工作的万斯同也 有丰富的学识,他尝论朝廷设局分修史书之失,曰:“昔(司马)迁、(班) 固才既杰出,又承父学,故事信而言文。其后专家之书,才虽不逮,犹未如 官修者之杂乱也。譬如入人之室,始而周期堂寝匽湢,继而知其畜产礼俗。 ① 杨椿:《孟邻堂文钞》卷二。 ② 《明书·方域志》
久之.其男女、少长、性质、刚野、轻重、贤偶无不空习.然后可制其家之 事。 若官修之史 不暇择其材之宜, 事之 是犹招市 。历届主持《明史》编纂的总裁都赞同和接受这一观 点,所以分纂人员皆由熟悉情况的廷臣担任。例如,张玉书历任尚书,熟悉 六部情况,利用六部资料十分方便,由他分纂《明史》诸志无疑十分合适。 后来,改行总裁官“专任责成,独当一门,然后会校”的办法,也是为了克 服分修志书容易流于杂乱的弊端 这也是《明史 地理志 能够达到较高水 平的原因之 。第三,是几代人呕心沥血、群策群力的结果。梁启超指出: “康熙间,清廷方开明史馆,欲籍以网罗遗逸,诸师既抱所学,且籍以寄故 国之思,虽多不受职,而皆间接参与其事,相与讨论体例,别择事实。故唐 以后官修诸史,独《明史》称完善焉。”时至今日,与修馆臣文集中论及编 纂《明史 地理志》的资料,已如凤毛麟角,但我们仍可以从零星资料中看 到与修人员的贡献。从万斯同、张玉书,到王鸿绪、张廷玉,为此耗费了半 个多世纪的心血。雍正年间重修时,徐元梦、朱轼、杨椿等人都参与过讨论, 张廷玉还亲自写小传。这都是与修馆臣同心协力的证明。倘若不具备上述3 项条件, 《明史·地理志》是很难达到较高水平的 《明史·地理志》 也有缺点。第一 未注明资料的标准年代;第 《明 史稿·地理志》的附论,即关于区域地理概述的内容很有价值,在《明史· 理志》中已被删去,市镇墟集等县以下行政单位很少或付之阙如也令人惋惜 第三,经济、风俗、交通的内容太少是明显的缺陷。因为内容比较狭窄,所 以有人认为它还比不上《汉书·地理志》等前代正史地理志。此外, 最初修 成的《明史·地理志)对元代人名、地名的音译也不够准确。 经过清乾隆四 十年(公元1775年)和四十二年两次修改”,讹谬之处才得以刊正。 二、 《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 (一)顾炎武及其著作的基本特色 《天下郡国利病书》(以下简称《利病书》)和《肇域志》(附《山东 肇域记》), 是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的未竞之书。 顾炎武初名绛 字 抹 江苏昆山人 生于明万历三十一年(公 元1613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 。早在少年时,他就加 入“复社” 与宦官作斗争。清兵南下后,他又参加昆山、嘉定人民的反清 武装斗争。昆山城破,其母绝食而亡,顾炎武幸而逃脱。后来,唐王在福建 遥授他职方主事,他因道路阻隔,未去赴任。 入清以后,顾炎武看到东南的 明朝军队不足成 L民气柔脆 地势亦 利进耳 遂决 计北游 想通双 形势,阴集豪杰,以图光复。随着时间的推移,胜利的希望愈来愈渺茫,他 的斗志却毫不衰减。他秉承母训,坚守民族气节,终身不在清朝为官,以处 士终。 顾炎武是清代学术史上一位继往开来的大学问家,他不满晚明年间文坛 钱大听:(研堂文集·万季野先生行状》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钱大听:《潜研堂文集·万季野先生行状》
久之,其男女、少长、性质、刚柔、轻重、贤愚无不察习,然后可制其家之 事。若官修之史,仓卒而成于众人,不暇择其材之宜,与事之习,是犹招市 人而与谋室中之事也”①。历届主持《明史》编纂的总裁都赞同和接受这一观 点,所以分纂人员皆由熟悉情况的廷臣担任。例如,张玉书历任尚书,熟悉 六部情况,利用六部资料十分方便,由他分纂《明史》诸志无疑十分合适。 后来,改行总裁官“专任责成,独当一门,然后会校”的办法,也是为了克 服分修志书容易流于杂乱的弊端。这也是《明史·地理志》能够达到较高水 平的原因之一。第三,是几代人呕心沥血、群策群力的结果。梁启超指出: “康熙间,清廷方开明史馆,欲籍以网罗遗逸,诸师既抱所学,且籍以寄故 国之思,虽多不受职,而皆间接参与其事,相与讨论体例,别择事实。故唐 以后官修诸史,独《明史》称完善焉。”②时至今日,与修馆臣文集中论及编 纂《明史·地理志》的资料,已如凤毛麟角,但我们仍可以从零星资料中看 到与修人员的贡献。从万斯同、张玉书,到王鸿绪、张廷玉,为此耗费了半 个多世纪的心血。雍正年间重修时,徐元梦、朱轼、杨椿等人都参与过讨论, 张廷玉还亲自写小传。这都是与修馆臣同心协力的证明。倘若不具备上述 3 项条件,《明史·地理志》是很难达到较高水平的。 《明史·地理志》也有缺点。第一,未注明资料的标准年代;第二,《明 史稿·地理志》的附论,即关于区域地理概述的内容很有价值,在《明史·地 理志》中已被删去,市镇墟集等县以下行政单位很少或付之阙如也令人惋惜。 第三,经济、风俗、交通的内容太少是明显的缺陷。因为内容比较狭窄,所 以有人认为它还比不上《汉书·地理志》等前代正史地理志。此外,最初修 成的《明史·地理志》对元代人名、地名的音译也不够准确。经过清乾隆四 十年(公元 1775 年)和四十二年两次修改①,讹谬之处才得以刊正。 二、《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 (一)顾炎武及其著作的基本特色 《天下郡国利病书》(以下简称《利病书》)和《肇域志》(附《山东 肇域记》),是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的未竟之书。 顾炎武初名绛,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人,生于明万历三十一年(公 元 1613 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 1682 年)。早在少年时,他就加 入“复社”,与宦官作斗争。清兵南下后,他又参加昆山、嘉定人民的反清 武装斗争。昆山城破,其母绝食而亡,顾炎武幸而逃脱。后来,唐王在福建 遥授他职方主事,他因道路阻隔,未去赴任。入清以后,顾炎武看到东南的 明朝军队不足成大事,且民气柔脆,地势亦不利进取,遂决计北游,想通观 形势,阴集豪杰,以图光复。随着时间的推移,胜利的希望愈来愈渺茫,他 的斗志却毫不衰减。他秉承母训,坚守民族气节,终身不在清朝为官,以处 士终。 顾炎武是清代学术史上一位继往开来的大学问家,他不满晚明年间文坛 ① 钱大昕:《潜研堂文集·万季野先生行状》。 ②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① 钱大昕:《潜研堂文集·万季野先生行状》
的腐朽状况,奋力与侈谈理性的习气抗争,提倡经世致用的学风。他的思想 紧扣时代的脉搏,面对民族危机, 他呼吁 “保天下 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拯斯人于涂炭 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 这种以拯救国家、改造 社会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思想,对后世产生过很大影响。在治学方面,他学风 严谨健实,成就卓著宏富,在经学、音韵学、史学、地理学方面都有很高的 造诣。梁启超评价顾氏之学说: “亭林的著述,若论专精完整,自然比不上 若论方面之多, 气象规模之大 则乾嘉诸老恐无人能出其右 2《 生著述多达38种。在地理著作中,《肇域志》和《天下 郡国利病书》气势规模最为宏大。 明朝末年,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各种社会问题日趋严重,政 治、经济、军事诸方面都暴发了危机,明王朝的统治犹如大厦将倾,岌岌可 危 崇祯年间 顾炎武亲眼见到明王朝东北边防日渐废 崛起后 兵南下,连陷辽东、直隶、山东70余城,深入2000余里 势同摧枯拉朽, 锐不可挡;又见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转战东西,犹如暴风 摩雨,所向被靡,而明军节节政限,不堪一击,他感到到台理国家,兵防不可 不严 炎武又辛风封建国家国用不足 “三饷”加派及其它苛征暴敛层 不穷 许多 百姓 逃亡 被迫起以 又感到赋役必须减轻 他目睹水旱相 仍,蝗灾不绝,加以黄河连年决口,濒河州县 片汪洋,百姓家室离失 莩载涂,他又感到水利不可忽视。这类问题经常盘旋在他的脑际。崇祯十 年(公元1639年),顾炎武乡试失败之后,有感于国家多难,读经的儒生拿 不出?决的九法。决心不面“以有用之岁月 消率干场屋之中” 他断然摆 脱科举制度的束缚 开始把全部精力用到挽救社会危机的探索中 顾炎武针对上述社会问题,努力从书籍中搜集有关兵防、赋役、水利 农业、矿产、交通等方面的资料,准备编写一部规模宏大的著作,给治国者 参考,并借以寻找明末社会积弊的根源,以及革除这些积弊的途径。由于战 这部著作没有写成。后来,顾炎武把这部多年收集的资料 头与 有 关地 的部分叫做《肇域志 有关经济的部分叫做《天下郡国利病 书》 《利病书》自序云: “崇祯己卯,秋闱被摈,退而读书。感四国之多虞 耻经生之寡术,于是历览二十一史以及天下郡县志书、 代名公文集及音奉 文册之类,有得即录共成四十余帙, 一为舆地之记. 一为利病之书。乱后多 有散佚,亦或增补。而其书本不曾先定义例, 又多往代之言,地势 民风上 今不尽合 年老善忘, 不能 姑以初稿存之箧中,以待后之君子斟 的去取云尔。壬寅七月望日 《肇域志》自序云: “此书自崇祯己卯起,先取《一统志》, 后取各省 府州县志,后取二十一史,参互书之,凡阅志书一千余部。本行不尽,则注 之旁;旁又不尽,则别为 《备录》 年来糊口四方 未遑删订 成一家之书 叹精力之已衰,惧韦编之莫就,庶后之人有同志者为续而传之, 俾区区二十余年之苦心,不终泯没尔” 这两篇自序,文字不多,却很重要,是研究《利病书》和《肇域志》关 系的钥匙。将其参证研究,便可发现:①《利病书》和《肇域志》皆崇祯己 卯辑录,编纂年代相同;②二书所录资料, 均来源 史及郡县志书 ”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条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饮冰室文集》之七十五
的腐朽状况,奋力与侈谈理性的习气抗争,提倡经世致用的学风。他的思想 紧扣时代的脉搏,面对民族危机,他呼吁:“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①。这种以拯救国家、改造 社会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思想,对后世产生过很大影响。在治学方面,他学风 严谨健实,成就卓著宏富,在经学、音韵学、史学、地理学方面都有很高的 造诣。梁启超评价顾氏之学说:“亭林的著述,若论专精完整,自然比不上 后人,若论方面之多,气象规模之大,则乾嘉诸老恐无人能出其右。”②据《亭 林年谱》统计,他一生著述多达 38 种。在地理著作中,《肇域志》和《天下 郡国利病书》气势规模最为宏大。 明朝末年,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各种社会问题日趋严重,政 治、经济、军事诸方面都暴发了危机,明王朝的统治犹如大厦将倾,岌岌可 危。崇祯年间,顾炎武亲眼见到明王朝东北边防日渐废弛,满洲崛起后,派 兵南下,连陷辽东、直隶、山东 70 余城,深入 2000 余里,势同摧枯拉朽, 锐不可挡;又见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转战东西,犹如暴风 骤雨,所向披靡,而明军节节败退,不堪一击,他感到治理国家,兵防不可 不严。顾炎武又亲见封建国家国用不足,“三饷”加派及其它苛征暴敛层出 不穷,许多百姓冻绥逃亡,被迫起义,又感到赋役必须减轻。他目睹水旱相 仍,蝗灾不绝,加以黄河连年决口,濒河州县一片汪洋,百姓家室离失,饿 莩载途,他又感到水利不可忽视。这类问题经常盘旋在他的脑际。崇祯十二 年(公元 1639 年),顾炎武乡试失败之后,有感于国家多难,读经的儒生拿 不出解决的办法,决心不再“以有用之岁月,消磨于场屋之中”,他断然摆 脱科举制度的束缚,开始把全部精力用到挽救社会危机的探索中去。 顾炎武针对上述社会问题,努力从书籍中搜集有关兵防、赋役、水利、 农业、矿产、交通等方面的资料,准备编写一部规模宏大的著作,给治国者 参考,并借以寻找明末社会积弊的根源,以及革除这些积弊的途径。由于战 争,这部著作没有写成。后来,顾炎武把这部多年收集的资料一分为二,有 关地理的部分叫做《肇域志》,有关经济的部分叫做《天下郡国利病书》。 《利病书》自序云:“崇祯己卯,秋闱被摈,退而读书。感四国之多虞, 耻经生之寡术,于是历览二十一史以及天下郡县志书、一代名公文集及章奏、 文册之类,有得即录共成四十余帙,一为舆地之记,一为利病之书。乱后多 有散佚,亦或增补。而其书本不曾先定义例,又多往代之言,地势、民风与 今不尽合。年老善忘,不能一一刊正。姑以初稿存之箧中,以待后之君子斟 酌去取云尔。壬寅七月望日。” 《肇域志》自序云:“此书自崇祯己卯起,先取《一统志》,后取各省 府州县志,后取二十一史,参互书之,凡阅志书一千余部。本行不尽,则注 之旁;旁又不尽,则别为一集,曰《备录》。年来糊口四方,未遑删订,以 成一家之书。叹精力之已衰,惧韦编之莫就,庶后之人有同志者为续而传之, 俾区区二十余年之苦心,不终泯没尔”。 这两篇自序,文字不多,却很重要,是研究《利病书》和《肇域志》关 系的钥匙。将其参证研究,便可发现:①《利病书》和《肇域志》皆崇祯己 卯辑录,编纂年代相同;②二书所录资料,均来源于二十一史及郡县志书; ① 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条。 ②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饮冰室文集》之七十五
③一书皆未成之书.《病书》“以初稿存之箧中” 《肇域志》“未皇m 性质相同 ④编纂 《肇域志》和《利病书》的背景 和作者寄托的希望 也都 样:因 年老善忘, 不能 利正 ,因而“叹精力之已衰,惧韦编 之莫就” ,希望“后之君子斟的去取” “后之人有同志者为续而传之” 由此可见,这两部巨著,最初本是作者在同一时代背景、同一著作动机下, 为编纂同一著作而辑的资料汇编。 这两部书的相互依存关系, 有助于断定它们的成书年代 笔者认为,《利 病书》和《肇域志》既从同一批资料汇编析出,那么《利病书》辑成之日, 亦即《肇域志》编成之时。换言之,这2部书是同时编成的,基本上不分先 后。可能在个别地方,作者后来又有增补和调整。辑录资料的起始时间,是 崇祯己卯,亦即崇被+ 一年(公示1639年)。如果顾炎武为《利病书》作 的壬寅年 亦即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是二书辑成之年, 那么 顾炎 编纂这2部著作一共用了23年时间,与作者自序所云“俾区区 十余年之苦 心”的说法基本一致。最近,参加整理《肇域志》的人员,发现稿本中辑有 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成书的《延绥镇志》的资料,因此提出成书的年 代尚需商榷。笔者认为这类未经删订的资料汇编与 般著作的成书年代不 同, 般著作的成书年代当以定稿时间为准,而这类 “有得即录 的资料汇 编,在基本辑成后,作者可能又作过少量增补,但这不同于著作的定稿。综 上所述,将《肇域志》的辑成年代定在康熙初是较为合适的。 《利病书》和《肇域志》二书有若密切的关系.所以它们怀有许多相同 的特点 (1)原书皆无卷帙之分, 今存之书皆非足本。 《利病书》 “原不分卷 “原编册数未有次第 (《利病书》涵芬楼昆山图书馆藏稿本影印本编例序 言 ,自清乾隆年间,黄丕烈据原书页面所标省府厘定后,始排定页次。今 为北直、苏松、常镇、江宁、庐州、安庆、凤、宁、徽、准、徐、扬、河 山东 福建, 贵州、交趾 西南夷、九边四夷诸部分。今存之书,在清乾隆间已 云 第十四本” (《利病书》黄丕烈序)。影印本“山东、河南二省起处各阈数 而。 “江西省篇帙独少,与传写本、刻本相对,缺形胜、水利二篇,云南 省亦缺形胜一篇,贵州省阙总舆图记、疆域二篇” (《利病书》编例言四) 可见已非足本 会加《肇域志》整理工作时 所 见到的国内数种《肇域 志》抄本亦不分卷,今抄本只存南京、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湖广、 江、福津、广东、云南、贵州部分,缺京师(北直隶)、江西、四川、广西 诸省,残缺部分较《利病书》更多 (2)未立体列.编次委乱 一书皆雨炎武“本不曾先定义列”(白序) “有得即录” 的读书札记 故每篇多自为起 编次 十分零乱 例如《利病书》北直隶辽镇形势当与昌镇形胜相接,原编误隔15页。湖广有 宫殿名称一篇,当属于承天府者,原编误置全省图经之下(《利病书》编印 例言五)。《肇域志》亦然,以陕西省部分为例,府州县重出现象非常普遍 如庆阳府重出3次;泰州、阶州、徽州重出5次 宁远县中出6次 同官2县重出5次 县沿 山川形势 等内 见的情况亦常 见。如布政使司总论列于州县之下,甲府辖县列入乙府,丙县内容见于丁县 ”郑宝恒、王天良:“《肇域志》陕西部分的几个问题”,《历史地理》第6辑
③二书皆未成之书,《利病书》“以初稿存之箧中”,《肇域志》“未遑删 订”,性质相同;④编纂《肇域志》和《利病书》的背景和作者寄托的希望 也都一样:因“年老善忘,不能一一刊正”,因而“叹精力之已衰,惧韦编 之莫就”,希望“后之君子斟酌去取”,“后之人有同志者为续而传之”。 由此可见,这两部巨著,最初本是作者在同一时代背景、同一著作动机下, 为编纂同一著作而辑的资料汇编。 这两部书的相互依存关系,有助于断定它们的成书年代。笔者认为,《利 病书》和《肇域志》既从同一批资料汇编析出,那么《利病书》辑成之日, 亦即《肇域志》编成之时。换言之,这 2 部书是同时编成的,基本上不分先 后。可能在个别地方,作者后来又有增补和调整。辑录资料的起始时间,是 崇祯己卯,亦即崇祯十二年(公元 1639 年)。如果顾炎武为《利病书》作序 的壬寅年,亦即清康熙元年(公元 1662 年)是二书辑成之年,那么,顾炎武 编纂这 2 部著作一共用了 23 年时间,与作者自序所云“俾区区二十余年之苦 心”的说法基本一致。最近,参加整理《肇域志》的人员,发现稿本中辑有 康熙十二年(公元 1673 年)成书的《延绥镇志》的资料,因此提出成书的年 代尚需商榷。笔者认为这类未经删订的资料汇编与一般著作的成书年代不 同,一般著作的成书年代当以定稿时间为准,而这类“有得即录”的资料汇 编,在基本辑成后,作者可能又作过少量增补,但这不同于著作的定稿。综 上所述,将《肇域志》的辑成年代定在康熙初是较为合适的。 《利病书》和《肇域志》二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它们还有许多相同 的特点。 (1)原书皆无卷帙之分,今存之书皆非足本。《利病书》“原不分卷”, “原编册数未有次第”(《利病书》涵芬楼昆山图书馆藏稿本影印本编例序 言),自清乾隆年间,黄丕烈据原书页面所标省府厘定后,始排定页次。今 分为北直、苏松、常镇、江宁、庐州、安庆、凤、宁、徽、淮、徐、扬、河 南、山东、山西、陕西、四川、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广东、广西、云 南、贵州、交趾、西南夷、九边四夷诸部分。今存之书,在清乾隆间已“缺 第十四本”(《利病书》黄丕烈序)。影印本“山东、河南二省起处各阈数 页。”“江西省篇帙独少,与传写本、刻本相对,缺形胜、水利二篇,云南 省亦缺形胜一篇,贵州省阙总舆图记、疆域二篇”(《利病书》编印例言四)。 可见已非足本。笔者参加《肇域志》整理工作时,所见到的国内数种《肇域 志》抄本亦不分卷,今抄本只存南京、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湖广、浙 江、福建、广东、云南、贵州部分,缺京师(北直隶)、江西、四川、广西 诸省,残缺部分较《利病书》更多。 (2)未立体例,编次零乱。二书皆顾炎武“本不曾先定义例”(自序)、 “有得即录”(同上)的读书札记,故每篇多自为起讫,编次上十分零乱。 例如《利病书》北直隶辽镇形势当与昌镇形胜相接,原编误隔 15 页。湖广有 宫殿名称一篇,当属于承天府者,原编误置全省图经之下(《利病书》编印 例言五)。《肇域志》亦然,以陕西省部分为例,府州县重出现象非常普遍。 如庆阳府重出 3 次;泰州、阶州、徽州重出 5 次;宁远县重出 6 次;富平、 同官 2 县重出 5 次,等等①。州县沿革、山川形势等内容先后错见的情况亦常 见。如布政使司总论列于州县之下,甲府辖县列入乙府,丙县内容见于丁县 ① 郑宝恒、王天良:“《肇域志》陕西部分的几个问题”,《历史地理》第 6 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