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泗县双语中学2013高三3月高考模拟 本试卷分第1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1卷(阅读题共66分)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境与象 袁行霈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 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文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 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情景交融,这四个字本没有什么不好,也许因为用滥了, 反给人以肤浅的感觉。我所说的“主观情意”,不只是“情”,而是包括了思想、 感情、志趣、个性等许多因素、所以我有时索性用叫情志”这个提法。我所谓“物 境”也不等于“景”,“景”只是“物境”的一种,这是常识,无须赘言。至于 意境相加则是一种很肤浅的说法,任何一部辞典,也不会把“文融”解释为“相 加”。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明白这一点, 就很难讨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 这里还有一个境和象的关系问题。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 用和发挥;然而, 只要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作概念的演绎),联系自己欣赏诗歌的心 理活动来考察这个问题,就不难发现,境和象的关系并不这样简单,对刘禹锡这 句话的发挥也未必符合他的原意。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 没有象就没有境。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细读其《董 氏武陵集纪》全文,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延的诗:“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 元木,雕砻群形,纠纷舛错,逐意奔走。”可见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 可是,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 象,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意境超出于具体的 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 由象到境,犹如从地面飞升到天空;人站在地上,被周围的东西包围着、壅塞着, 所看到的是一些具体的景物。一旦翱翔于广袤的天空,就能看到超越于具体景物 的一片气象。杜甫登上髙髙的慈恩寺塔,“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借用这 两句诗可以说明超乎象而进入境的情况。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但不飞离 地面也不能进入意境。善于读诗和鉴赏诗的人都有类似的体验,读诗进入意境的 时候,自己的心好像长上了翅膀,自由地飞翔于一个超越时空的无涯无涘的世界 之中、 所谓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 示作用、的确,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 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庶几近之-但中国一向对意象 的理解却不限于此。那种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是很普遍。只要 是熟悉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诸如: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孤帆远影碧空 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 秋风大散关。”以上这些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足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
安徽省泗县双语中学 2013 高三 3 月高考模拟 本试卷分第 1 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第1卷(阅读题 共66分) 一、(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 一 3 题。 境 与 象 袁行霈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 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文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 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情景交融,这四个字本没有什么不好,也许因为用滥了, 反给人以肤浅的感觉。我所说的“主观情意”,不只是“情”,而是包括了思想、 感情、志趣、个性等许多因素、所以我有时索性用叫情志”这个提法。我所谓“物 境”也不等于“景”,“景”只是“物境”的一种,这是常识,无须赘言。至于 意境相加则是一种很肤浅的说法,任何一部辞典,也不会把“文融”解释为“相 加”。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明白这一点, 就很难讨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 这里还有一个境和象的关系问题。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 用和发挥;然而, 只要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作概念的演绎),联系自己欣赏诗歌的心 理活动来考察这个问题,就不难发现,境和象的关系并不这样简单,对刘禹锡这 句话的发挥也未必符合他的原意。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 没有象就没有境。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细读其《董 氏武陵集纪》全文,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延的诗:“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 元木,雕砻群形,纠纷舛错,逐意奔走。”可见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 工。 可是,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 象,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意境超出于具体的 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 由象到境,犹如从地面飞升到天空;人站在地上,被周围的东西包围着、壅塞着, 所看到的是一些具体的景物。一旦翱翔于广袤的天空,就能看到超越于具体景物 的一片气象。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借用这 两句诗可以说明超乎象而进入境的情况。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但不飞离 地面也不能进入意境。善于读诗和鉴赏诗的人都有类似的体验,读诗进入意境的 时候,自己的心好像长上了翅膀,自由地飞翔于一个超越时空的无涯无涘的世界 之中、 所谓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 示作用、的确,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 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庶几近之-但中国一向对意象 的理解却不限于此。那种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是很普遍。只要 是熟悉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诸如: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孤帆远影碧空 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 秋风大散关。”以上这些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足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
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过来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上,总显得不那么合 身 总之,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境生干象而超乎象,意 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 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云是由水珠聚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聚为云,则有了云 的千姿百态。那飘忽的、变幻的、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云,它的魅力恰如 诗的意境。这恐怕是每一个善于读诗,可以与之谈诗的人都会有的体验。(选自 《学术丈化随笔·诗学篇一一意与境》,有删改) 1.下列对意境及相关概念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意境是艺术家在作品中创造的主观情志和客观物境互相交融的艺术境 界,成功的意境可以使读者沉醉其中。 B.诗歌的意境不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简单组合,而是两者交融 后所形成的能让读者陶醉其中的新的审美境界。 C.意境的形成可以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给欣赏者以联想 和想象的空间 D.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 升华,意境一旦形成,即和原来的意象脱离了关系 .对文中材料作用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引用“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逐意奔走”,意在证明长期以来人们 对刘禹锡“境生干象外”的理解和发挥是正确的 B.借用杜甫“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这两句诗,意在形象地阐述“境 生于象又超乎象”这一诗歌意境鉴赏理论。 C.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最见意境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中国 古典诗歌意境的创造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 D.用“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这一比喻,是为了准 确描述诗歌意象审美活动时的心理体验 3.下列说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言论境和象的关系,就必须承认“境由象生”,即刘禹锡所说的“境生于象 外”,后人对刘禹锡说法的理解是不正确的。 B.“境生于象”应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没有象便没有境;二是意境不是具体 的象之和,而是对具体的象的超越与升华。 C.大凡善于读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诗歌的意境,恰如广衰无垠的世界, 读者的心就如长了翅膀,自由翱翔在诗歌本身所创造的和读者所想像的时空之 中 D.借鉴英美意象派的“意象”理论来解释和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可以很 好地解决中国文艺理论界的困境,也更有助于把握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本质特 征 (3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一?题。 唐瑾,字附璘。性温恭,有器量,博涉经史,雅好属文。身长八尺二寸,容貌甚 伟,年十七,周文闻其名,乃贻永书曰:“闻公有二子,曰陵、曰瑾,陵从横多 武略,瑾雍容富文雅,可并遣入朝,孤欲委以文武之任。”因召拜尚书员外郎 相府记室参军事。军书羽檄,瑾多掌之。从破沙苑,战河桥,并有功,封姑臧县
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过来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上,总显得不那么合 身。 总之,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境生干象而超乎象,意 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 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云是由水珠聚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聚为云,则有了云 的千姿百态。那飘忽的、变幻的、 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云,它的魅力恰如 诗的意境。这恐怕是每一个善于读诗,可以与之谈诗的人都会有的体验。 (选自 《学术丈化随笔·诗学篇一一意与境》,有删改) 1.下列对意境及相关概念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意境是艺术家在作品中创造的主观情志和客观物境互相交融的艺术境 界,成功的意境可以使读者沉醉其中。 B.诗歌的意境不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简单组合,而是两者交融 后所形成的能让读者陶醉其中的新的审美境界。 C.意境的形成可以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给欣赏者以联想 和想象的空间。 D.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 升华,意境一旦形成,即和原来的意象脱离了关系。 2.对文中材料作用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引用“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逐意奔走”,意在证明长期以来人们 对刘禹锡“境生干象外”的理解和发挥是正确的。 B.借用杜甫“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这两句诗,意在形象地阐述“境 生于象又超乎象”这一诗歌意境鉴赏理论。 C.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最见意境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中国 古典诗歌意境的创造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 D.用“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这一比喻,是为了准 确描述诗歌意象审美活动时的心理体验。 3.下列说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言论境和象的关系,就必须承认“境由象生”,即刘禹锡所说的“境生于象 外”,后人对刘禹锡说法的理解是不正确的。 B.“境生于象”应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没有象便没有境;二是意境不是具体 的象之和,而是对具体的象的超越与升华。 C.大凡善于读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诗歌的意境,恰如广衰无垠的世界, 读者的心就如长了翅膀,自由翱翔在诗歌本身所创造的和读者所想像的时空之 中。 D.借鉴英美意象派的“意象”理论来解释和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可以很 好地解决中国文艺理论界的困境,也更有助于把握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本质特 征。 二、(3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 一?题。 唐瑾,字附璘。性温恭,有器量,博涉经史,雅好属文。身长八尺二寸,容貌甚 伟,年十七,周文闻其名,乃贻永书曰:“闻公有二子,曰陵、曰瑾,陵从横多 武略,瑾雍容富文雅,可并遣入朝,孤欲委以文武之任。”因召拜尚书员外郎、 相府记室参军事。军书羽檄,瑾多掌之。从破沙苑,战河桥,并有功,封姑臧县
子。累迁尚书右丞、吏部郎中。于时魏室播迁,庶务草创,朝章国典,瑾并参之 迁户部尚书,进位骡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赐姓宇文氏 时燕公于谨,勋高望重,朝野所属。白周文,言瑾学行兼修、愿与之同姓,结为 兄弟。 庶子孙承其余论,有益义方。周文叹异者久之,更赐瑾姓万纽于氏。谨乃深相结 纳,敦长幼之序;瑾亦庭罗子孙,行弟侄之敬。其为朝望所宗如此。进爵,临淄 县伯。转吏部尚书,铨综街流,雅有人伦之鉴。以父忧去职,寻起令视事。时六 尚书皆一时之秀,周文自谓得人,号为六俊,然瑾尤见器重。于谨南伐江陵 以瑾为元帅府长史,军中谋略,多出瑾焉。江陵既平、衣冠仕伍,并没为仆隶。 瑾察其才行,有片善者,辄议免之,赖瑾获济者甚众。时论多焉。及军还,诸将 多因虏掠,大获财物。瑾一无所取,唯得书两车,载之以归。或白周文曰:“唐 瑾大有辎重,悉是粱朝珍玩。”周丈初不信之,然欲明其虚实,密遺使检阅之, 唯见坟籍而已。乃叹曰:“孤知此人来二十许年,明其不以利干义。向若不令 检视,恐常人有投杼之疑①、孤所以益明之耳,凡受人委任当如此也。”论乎江 陵功,进爵为公。 六官建,授礼部中大夫。出为蔡州刘史,历拓州。硖州,所在皆有德化,人史称 之。转荆州总管府长史。入为吏部中大夫,历御正、纳言,内史中大夫。曾未十 旬,进迁四职,措绅咸以为荣。久之,除司宗中大夫,兼内史。寻卒于位。赠小 宗伯,谥曰方。 瑾性方重,有风格。退朝休假,恒著衣冠以对妻子。遇迅雷风烈,虽闲夜晏寝, 必起,冠带端笏危坐。又好施与,家无余财,所得禄赐,常散之宗族,其尤贫乏 者,又割膏腴田宅以振之。所留遗子刊、者,并境桷②之地,朝野以此称之。撰 《新仪》十篇,所著赋、颂,碑、诔二十余万言。 瑾次子令则,性好篇章,兼解音律,丈多轻艳,为时人所传。天和初,以齐 驭下大夫使于陈。大象中,官至乐部下大夫。仕隋,位太子左庶子。皇太子勇废, 被诛 (选自《北史·唐瑾传》 注①投杆之疑:比喻无事实依据的谣言造成的疑虑。②境垧( qUoque):土地 坚硬瘠薄。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敦长幼之序 敦:重视 B.唯见坟籍而已。 坟籍:古代典籍 C.所留遗子孙者,并境桷之地。 遗:遗留 D.明其不以利干义。 干:触犯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周文叹异者久之。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谨乃深相结纳。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 C.以齐驭下大夫使于陈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D.军中谋略,多出瑾焉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瑾容貌魁伟,年少时就博涉经史,喜好写文章,周文听到他的名气,就写 信给其父唐永让唐瑾入朝,任命他为尚书员外郎、相府记室参军事,军中文书, 大多由他掌管
子。累迁尚书右丞、吏部郎中。于时魏室播迁,庶务草创,朝章国典,瑾并参之。 迁户部尚书,进位骡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赐姓宇文氏; 时燕公于谨,勋高望重,朝野所属。白周文,言瑾学行兼修、愿与之同姓,结为 兄弟。 庶子孙承其余论,有益义方。周文叹异者久之,更赐瑾姓万纽于氏。谨乃深相结 纳,敦长幼之序;瑾亦庭罗子孙,行弟侄之敬。其为朝望所宗如此。进爵,临淄 县伯。转吏部尚书,铨综街流,雅有人伦之鉴。以父忧去职,寻起令视事。时六 尚书皆一时之秀,周文自谓得人,号为六俊,然瑾尤见器重。于谨南伐江陵,; 以瑾为元帅府长史,军中谋略,多出瑾焉。江陵既平、衣冠仕伍,并没为仆隶。 瑾察其才行,有片善者,辄议免之,赖瑾获济者甚众。时论多焉。及军还,诸将 多因虏掠,大获财物。瑾一无所取,唯得书两车,载之以归。或白周文曰:“唐 瑾大有辎重,悉是粱朝珍玩。”周丈初不信之,然欲明其虚实,密遣使检阅之, 唯见坟籍而已。乃叹曰: “孤知此人来二十许年,明其不以利干义。向若不令 检视,恐常人有投杼之疑①、孤所以益明之耳,凡受人委任当如此也。”论乎江 陵功,进爵为公。 六官建,授礼部中大夫。出为蔡州刘史,历拓州。硖州,所在皆有德化,人史称 之。转荆州总管府长史。入为吏部中大夫,历御正、纳言,内史中大夫。曾未十 旬,进迁四职,措绅咸以为荣。久之,除司宗中大夫,兼内史。寻卒于位。赠小 宗伯,谥曰方。 瑾性方重,有风格。退朝休假,恒著衣冠以对妻子。遇迅雷风烈,虽闲夜晏寝, 必起,冠带端笏危坐。又好施与,家无余财,所得禄赐,常散之宗族,其尤贫乏 者,又割膏腴田宅以振之。所留遗子刊、者,并境桷②之地,朝野以此称之。撰 《新仪》十篇,所著赋、颂,碑、诔二十余万言。 瑾次子令则,性好篇章,兼解音律,丈多轻艳,为时人所传。 天和初,以齐 驭下大夫使于陈。大象中,官至乐部下大夫。仕隋,位太子左庶子。皇太子勇废, 被诛。 (选自《北史·唐瑾传》) 注①投杆之疑:比喻无事实依据的谣言造成的疑虑。②境垧(qiāoquè):土地 坚硬瘠薄。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敦长幼之序 敦:重视 B.唯见坟籍而已。 坟籍:古代典籍 C.所留遗子孙者,并境桷之地。 遗:遗留 D.明其不以利干义。 干:触犯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周文叹异者久之。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谨乃深相结纳。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 C.以齐驭下大夫使于陈。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D.军中谋略,多出瑾焉。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唐瑾容貌魁伟,年少时就博涉经史,喜好写文章,周文听到他的名气,就写 信给其父唐永让唐瑾入朝,任命他为尚书员外郎、相府记室参军事,军中文书, 大多由他掌管
B·唐瑾学行兼修,燕公勋高望重,两人相互敬重,就禀告周文帝希望两人能同 姓,并结为兄弟,周文叹异很久,就赐给于谨姓万纽于氏 C.唐瑾作为元帅府长史,平定江陵时,军中的计谋策略大多出自他。在退军时, 许多将领通过掳掠,获取了很多财物,而唐瑾一无所取,仅得到两车书。 D·唐瑾性格方重,喜好施与,家中没有多余的财产,所得到的俸禄赏赐,常常 拿来散发给宗族,对于那些特别贫穷的人家,甚至会把自家的好地好房子拿来帮 助他们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察其才行,有片善者,辄议免之,赖瑾获济者甚众。(3分) (2)或白周文曰:“唐瑾大有辎重,悉是梁朝珍玩。”(3分 (3)遇迅雷风烈,虽闲夜晏寝,必起,冠带端笏危坐。(4分) 阅读下列宋词,完成8-9题。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 月桥花院,琐窗未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若问闲情都几许? 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注: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退隐苏州期间的作品。 8.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作品加以分析。(4分) 本词最后四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被 历代称颂,你认为这四句有何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4分) 10.古诗文名句填空(任选5句)(5分) (1)是日也,天朗气清,一一。(王羲之《兰亭集序》) (②)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钉头磷磷, (杜牧《阿房宫赋》 (3)寒衣处处催刀尺,一一。(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4)—一,恍惊起而长嗟。(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四面边声连角起, 。(范仲淹《渔家傲》) (6)—一,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苏轼《定风波》) (7)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 (辛弃疾《水龙吟》) (8)鹿门月照开烟树,一一。(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三、(2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4题: 转身 李汉荣 转身,那个动人的身影就不见了。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 再次与她相遇,哪怕匆匆一瞬,都是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在广场,在车站,在大街,在超市,在乡野,在人流聚散的地方,我 经常有这种感受:转身就是永别 那一次,我在北京车站等车。在拥挤的人流里,我不小心踩了右边 个年轻人。我正准备道歉或接受责备,却看见转过来一张文雅谦和的脸,他说
B·唐瑾学行兼修,燕公勋高望重,两人相互敬重,就禀告周文帝希望两人能同 姓,并结为兄弟,周文叹异很久,就赐给于谨姓万纽于氏。 C.唐瑾作为元帅府长史,平定江陵时,军中的计谋策略大多出自他。在退军时, 许多将领通过掳掠,获取了很多财物,而唐瑾一无所取,仅得到两车书。 D·唐瑾性格方重,喜好施与,家中没有多余的财产,所得到的俸禄赏赐,常常 拿来散发给宗族,对于那些特别贫穷的人家,甚至会把自家的好地好房子拿来帮 助他们。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1) 察其才行,有片善者,辄议免之,赖瑾获济者甚众。(3 分) (2)或白周文曰:“唐瑾大有辎重,悉是梁朝珍玩。” (3 分) (3)遇迅雷风烈,虽闲夜晏寝,必起,冠带端笏危坐。(4 分) 阅读下列宋词,完成 8—9 题。 青 玉 案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 月桥花院,琐窗未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若问闲情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注: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退隐苏州期间的作品。 8.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作品加以分析。 (4 分) 9.本词最后四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被 历代称颂,你认为这四句有何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 (4 分) 10.古诗文名句填空(任选 5 句) (5 分) (1)是日也,天朗气清,——。(王羲之《兰亭集序》) (2)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钉头磷磷,——。(杜牧《阿房宫赋》) (3)寒衣处处催刀尺,——。(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4)——,恍惊起而长嗟。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四面边声连角起,——,——。 (范仲淹《渔家傲》) (6)——,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苏轼《定风波》) (7)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 (辛弃疾《水龙吟》) (8)鹿门月照开烟树,——。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三、 (25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1—14 题: 转 身 李 汉 荣 一转身,那个动人的身影就不见了。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 再次与她相遇,哪怕匆匆一瞬,都是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在广场,在车站,在大街,在超市,在乡野,在人流聚散的地方,我 经常有这种感受:转身就是永别。 那一次,我在北京车站等车。在拥挤的人流里,我不小心踩了右边 一个年轻人。我正准备道歉或接受责备,却看见转过来一张文雅谦和的脸,他说:
“对不起,我挡着你了。”我深为感动,只顾欣赏这张善良的、有教养的脸,只 顾欣赏这江南的表情,却忘了对他说声谢谢,把最诚挚的心情告诉他。当我忽然 记起,正要张口表达,人潮猛然涌了过来,一转身,我已找不到他,只看见攒动 的人头,波动的各色衣服 还记得那年春天,我一人在秦岭深处行走,山路两旁开满鲜花,灯芯 花,野草莓花,苜蓿花,蒲公英花……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镜,温柔如绸,淙 淙的水声像母亲轻唤小儿的乳名。四周的群山,一律被松树、柏树、桦树和茂密 灌木覆盖。闻着花香,听着水声,看着山色,我恍然已走入了那“拈花微笑”的 仙境。正在此时,迎面走来一位小女孩,她头上插了几朵野花,手里拿着一束菖 蒲,好看的脸上满是羞涩,浑身洋溢着纯真的自然气息,但我不便过分地注意她, 我怕她受到惊吓。于是我停下来,为她让路,然后静静地看她远去,欣赏她的背 影,却记不清她的眼睛和脸究竟是什么样子,匆匆一瞥里只得到“好看”的朦胧 感觉。我突然感到十分失落和惆怅。我想在记忆里逼真地收藏一个像野花一样纯 真的秦岭女孩,这也许是她一生里最生动的瞬间,我记起了泰戈尔的诗句:“我 不知道你是多么美丽,你像花一样盲目。”我情不自禁地转过身来,沿着小女孩 走去的方向走着。走到山路转弯的地方,出现了一个三岔路口,我已经无法知道 小女孩走进了哪一条路径。就那么一转身,她消失在命运的路径,也许就是我此 生永远都不能踏上的路径 冬天,已经很冷了,西伯利亚寒流远道而来,遭遇袭击的当然是 穷人,最可怜的是乞丐。乞丐不多,但不多的乞丐也常常有力地触动和唤醒我们 冬眠的良心。在南大街路口,我看见一位贫寒凄苦的中年乞丐,我急忙赶回家, 拿上我去年穿过的那件防寒服找他。可是来到南大街,已不见了他,于是我在东 大街找他,又在北大街找他,都没有找到。最后我来到丁字街,还是没有找到他, 却遇到了一个老年乞丐。一转身,苦难交换了方向,交换了背影。于是我把防寒 服披在这位贫苫老人的身上,希望他下降的体温稍稍回升,希望降温的人性稍稍 回升。我由此想到,亚洲的穷人,非洲的穷人,全世界的穷人,想到徘徊在文明 大街上的那些孤苦身影,一转身,他们到哪里去了? 转身,车窗外的河流已经不知去向;一转身,门前的那只鸟已不 见踪影:一转身,天上的那座虹桥已经悄然消失:一转身,水里的鱼已经没入深 渊:一转身,父亲已经走远,新垒的坟上,墓草青青· 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等一等,等一等,能 否再转回来? (选自《散文》2008年第1期) 11,分别用一句话概述文中几个转身的情景画画(每个画面概述不超过25 字)(6分 12,本篇散文的语言既有优美的描写,又有深蕴的议论和抒情赏析文中画线的句 子(6分) (1)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镜,温柔如绸,淙淙的水声像母亲轻唤谁的乳名。 (2)而文明,你能否追上去,轻轻拉起那褴楼的衣襟,或者握起那空空的手,仔 细看看他们的
“对不起,我挡着你了。”我深为感动,只顾欣赏这张善良的、有教养的脸,只 顾欣赏这江南的表情,却忘了对他说声谢谢,把最诚挚的心情告诉他。当我忽然 记起,正要张口表达,人潮猛然涌了过来,一转身,我已找不到他,只看见攒动 的人头,波动的各色衣服…… 还记得那年春天,我一人在秦岭深处行走,山路两旁开满鲜花,灯芯 花,野草莓花,苜蓿花,蒲公英花……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镜,温柔如绸,淙 淙的水声像母亲轻唤小儿的乳名。四周的群山,一律被松树、柏树、桦树和茂密 灌木覆盖。闻着花香,听着水声,看着山色,我恍然已走入了那“拈花微笑”的 仙境。正在此时,迎面走来一位小女孩,她头上插了几朵野花,手里拿着一束菖 蒲,好看的脸上满是羞涩,浑身洋溢着纯真的自然气息,但我不便过分地注意她, 我怕她受到惊吓。于是我停下来,为她让路,然后静静地看她远去,欣赏她的背 影,却记不清她的眼睛和脸究竟是什么样子,匆匆一瞥里只得到“好看”的朦胧 感觉。我突然感到十分失落和惆怅。我想在记忆里逼真地收藏一个像野花一样纯 真的秦岭女孩,这也许是她一生里最生动的瞬间,我记起了泰戈尔的诗句:“我 不知道你是多么美丽,你像花一样盲目。”我情不自禁地转过身来,沿着小女孩 走去的方向走着。走到山路转弯的地方,出现了一个三岔路口,我已经无法知道 小女孩走进了哪一条路径。就那么一转身,她消失在命运的路径,也许就是我此 生永远都不能踏上的路径…… 冬天,已经很冷了,西伯利亚寒流远道而来,遭遇袭击的当然是 穷人,最可怜的是乞丐。乞丐不多,但不多的乞丐也常常有力地触动和唤醒我们 冬眠的良心。在南大街路口,我看见一位贫寒凄苦的中年乞丐,我急忙赶回家, 拿上我去年穿过的那件防寒服找他。可是来到南大街,已不见了他,于是我在东 大街找他,又在北大街找他,都没有找到。最后我来到丁字街,还是没有找到他, 却遇到了一个老年乞丐。一转身,苦难交换了方向,交换了背影。于是我把防寒 服披在这位贫苦老人的身上,希望他下降的体温稍稍回升,希望降温的人性稍稍 回升。我由此想到,亚洲的穷人,非洲的穷人,全世界的穷人,想到徘徊在文明 大街上的那些孤苦身影,一转身,他们到哪里去了? 一转身,车窗外的河流已经不知去向;一转身,门前的那只鸟已不 见踪影;一转身,天上的那座虹桥已经悄然消失;一转身,水里的鱼已经没入深 渊;一转身,父亲已经走远,新垒的坟上,墓草青青…… 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等一等,等一等,能 否再转回来? (选自《散文》2008 年第 1 期) 11,分别用一句话概述文中几个转身的情景画画 (每个画面概述不超过 25 字)(6 分) 12,本篇散文的语言既有优美的描写,又有深蕴的议论和抒情赏析文中画线的句 子 (6 分) (1)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镜,温柔如绸,淙淙的水声像母亲轻唤谁的乳名。 (2)而文明,你能否追上去,轻轻拉起那褴楼的衣襟,或者握起那空空的手,仔 细看看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