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不够缠绵婉约而黯然神伤啊! 相貌的平庸与身材的平凡让我多少有些自卑,相机自然是我最不愿意面对的东西。七 八年级时的全班合影留念自然没有我的身影。“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呵呵,我是多 么的特立独行。可我怎么在自鸣得意的同时眼前总浮现老师、同学忧虑的眼神?可总是听见 自己内心哭泣的声音?无论我如何摇头,内心的空虚也挥散不去… 可在这离别的时刻,我居然接到如此多的邀约。无数双眼睛注视着我,无数双手拍我的 肩,微笑着真挚地说:“兄,可否与我合影留念?”我还能矫情地说声“对不起”后假装潇 洒地离开吗? “啊!”我微笑,转身:“有什么不行?”我感觉笑意从嘴角荡上眉梢,凝固在了心田 我一刻,你们笑靥如花!我为这幅照片命名为腹有诗书气自华!”我的老师微笑着说。 原来,我也有自己的美啊 原来,只要打开心屝,阳光就会直射进来! 【得分点品评】 小作者起笔不凡,表现出良好的语言驾驭能力。对生活、对美丽的认识不断深入,渲染 出一段真实的心路历程,可亲可信。对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的描写细腻生动,令读者“如 闻其声,如见其人”,能很自然地引起共鸣。干净利索收束全文,卒章显志,耐人咀嚼,耐 人回味 广东实验区卷:极品文三 [看点:富有内蕴] 另一种英雄 广东一考生 愿为祖国的万里河山倾尽鲜血的,是英雄:愿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付出智慧的,是另一种 英雄 题记 人们说,卫青是英雄。金戈铁马中大破匈奴,守卫西北,立下赫赫战功 人们说,岳飞是英雄。仰天长啸抗击金军,保护宋朝,留下祖国美名。 似乎,只有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才能称为英雄。殊不知,无数的豪情文客,也像战士一 般,以自己浸血的笔,谱写出一篇篇壮丽的人生华章 踏破鞋履,行遍大江南北,杜甫用过人的才华抵抗坎坷命运,贫苦的生活不曾使他忧肠, 他心只系江山命运,望着满目萧然的祖国,他不禁言道:“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 宵。”听闻官军心得河南河北,他又喜不自禁,大呼“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他是英雄,另一种英雄。 仕途的暗淡未能使苏门学士们灰心丧气,苏轼决意以文学振兴宋朝江山,于是,便有了 各领风骚的“苏门四学士”。秦少游的客死他乡,黄庭坚的郁郁而终,都饱含着辛酸,可他 们却不以为意,他们最大的遗憾莫过于空有满腔热血而无法报效!引得老来悲叹不得志。那 是对祖国的热爱啊。他们是英雄,另一种英雄。 国宝凋落,辛弃疾痛于心头。一壶烈酒,浇不灭他满腹的忧愁,更浇不灭他爱国的拳拳 赤心。风雨危难之际,他以“了却君王天下事”为己任,戎马半生却未能匡扶河山,贫病之 际他大叹“可怜白发生”,“尚思为国戍轮台”!他是英雄,另一种英雄。 那是种豪情万丈的气概 那是另一种英雄的气概 【得分点品评】
26 流水”,不够缠绵婉约而黯然神伤啊! 相貌的平庸与身材的平凡让我多少有些自卑,相机自然是我最不愿意面对的东西。七、 八年级时的全班合影留念自然没有我的身影。“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呵呵,我是多 么的特立独行。可我怎么在自鸣得意的同时眼前总浮现老师、同学忧虑的眼神?可总是听见 自己内心哭泣的声音?无论我如何摇头,内心的空虚也挥散不去…… 可在这离别的时刻,我居然接到如此多的邀约。无数双眼睛注视着我,无数双手拍我的 肩,微笑着真挚地说:“兄,可否与我合影留念?”我还能矫情地说声“对不起”后假装潇 洒地离开吗? “啊!”我微笑,转身:“有什么不行?”我感觉笑意从嘴角荡上眉梢,凝固在了心田。 “我一刻,你们笑靥如花!我为这幅照片命名为腹有诗书气自华!”我的老师微笑着说。 原来,我也有自己的美啊。 原来,只要打开心屝,阳光就会直射进来! 【得分点品评】 小作者起笔不凡,表现出良好的语言驾驭能力。对生活、对美丽的认识不断深入,渲染 出一段真实的心路历程,可亲可信。对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的描写细腻生动,令读者“如 闻其声,如见其人”,能很自然地引起共鸣。干净利索收束全文,卒章显志,耐人咀嚼,耐 人回味。 广东实验区卷:极品文三 [看点:富有内蕴] 另一种英雄 广东一考生 愿为祖国的万里河山倾尽鲜血的,是英雄;愿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付出智慧的,是另一种 英雄。 ——题记 人们说,卫青是英雄。金戈铁马中大破匈奴,守卫西北,立下赫赫战功。 人们说,岳飞是英雄。仰天长啸抗击金军,保护宋朝,留下祖国美名。 似乎,只有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才能称为英雄。殊不知,无数的豪情文客,也像战士一 般,以自己浸血的笔,谱写出一篇篇壮丽的人生华章。 踏破鞋履,行遍大江南北,杜甫用过人的才华抵抗坎坷命运,贫苦的生活不曾使他忧肠, 他心只系江山命运,望着满目萧然的祖国,他不禁言道:“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 宵。”听闻官军心得河南河北,他又喜不自禁,大呼“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他是英雄,另一种英雄。 仕途的暗淡未能使苏门学士们灰心丧气,苏轼决意以文学振兴宋朝江山,于是,便有了 各领风骚的“苏门四学士”。秦少游的客死他乡,黄庭坚的郁郁而终,都饱含着辛酸,可他 们却不以为意,他们最大的遗憾莫过于空有满腔热血而无法报效!引得老来悲叹不得志。那 是对祖国的热爱啊。他们是英雄,另一种英雄。 国宝凋落,辛弃疾痛于心头。一壶烈酒,浇不灭他满腹的忧愁,更浇不灭他爱国的拳拳 赤心。风雨危难之际,他以“了却君王天下事”为己任,戎马半生却未能匡扶河山,贫病之 际他大叹“可怜白发生”,“尚思为国戍轮台”!他是英雄,另一种英雄。 那是种豪情万丈的气概。 那是另一种英雄的气概。 【得分点品评】
这是一曲英雄的颂歌。小作者用饱含热情的笔,写命运坎坷却心系祖国安危的杜甫,写 仕途暗淡仍满腔报国热情的苏门四学士,写年老体衰仍渴望报效祖国的辛弃疾。他们是热爱 祖国,用笔谱写人生华章的英雄。小作者为了扣住自己的标题,突出一个“另”字,在题记 中点明,在开头又用卫青和岳飞来加以衬托,在每一段中反复点题,突出另一种英雄的含义。 本文的成功还体现在其语言上,语言大气磅礴,引用诗句恰到好处,处处可见作者浓厚的写 作功底。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文章。 [三年中考模拟] 1.《寻找》 要求:(1)要写真情实感。(2)文体不限。(3)不少于600字 [写作导引 这虽然是一个全命题作文,但很显然的只是独立的动词。寻找什么?自然得加个宾语。 谁寻找,还要加个主语。这样确定后,自然也就确实了文章的主题甚至选项材。对中学生来 说,主语用“我”来写更容易把握。找老师、找家长、找朋友、找学问、找答案、找理想、 找未来……可实可虚 2阅读下面的小故事,根据要求作文。 我刚嫁到这个农场时,在屋子拐角有一块石头。石头样子挺难看,直径约有一英尺,凸 出两三英寸。我对丈夫说:“咱们把它挖出来行不行?”“那块石头早就埋在那儿了。”我公 公也说:“听说底下埋得深着哪。自从内战后你婆婆家就住在这里,谁也没能把它给弄出来。” 我偏不信,决定试一下。我拿出铁锹,振奋精神,打算哪怕干上一天,也要把石头挖出来。 谁知我刚伸手那石头就起出来了,不过埋得一尺深,下面比上面也就宽出去六寸左右。我用 撬棍把它撬松,然后没费多大劲就搬到了院子外。 [提示]这块顽石提醒人们:阻碍我们去发现、去创造的,仅仅是我们心理上的障碍和思 想中的顽石。 请以上面材料为中心,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1、所写内容只要在材料的范围之内,都符合要求。2、题目自拟。3、要有真情 实感。4、文体自选。5、不少于600字 [写作导引] 自然界的顽石并不可怕,可怕的心灵和观念上的顽石。阻碍我们进步的顽石在人生的道 路数不胜数,有的根深蒂固。我们难道只能绕开甚至在它们面前止步不前吗?答案自然是否 定的。这个材料很容易触发我们的发散思维,写成议论文。也可以根据这则材料编写个小故 事,内容是传统观念東缚了人们的思想,后来终于有人首先突破了桎梏,开创了一片新天地。 3.请从下面文题中任选一个写作。 ①我追求 要求:①先补全命题,空缺处可填:知识、真理、艺术、健康、亲情、财物、善良、诚 信等。也可自己根据情况补充其他内容。②要写真情实感,不得抄袭。③文体自选。④不少 于600字。 ②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2005年12月,洪战辉的名字响彻大江南北。西华县委、县政府组织了报告团,在全县 范围内巡回演讲,还准备把2006年作为“学习洪战辉年”。县城大街、乡间土路上四处悬挂 着横幅,他就读过小学、中学标语满墙· 然而,在2003年9月,当洪战辉把妹妹小不点托付给亲戚,踏上前往湖南怀化学院的 列车时,家乡却没有几个人知道他是谁
27 这是一曲英雄的颂歌。小作者用饱含热情的笔,写命运坎坷却心系祖国安危的杜甫,写 仕途暗淡仍满腔报国热情的苏门四学士,写年老体衰仍渴望报效祖国的辛弃疾。他们是热爱 祖国,用笔谱写人生华章的英雄。小作者为了扣住自己的标题,突出一个“另”字,在题记 中点明,在开头又用卫青和岳飞来加以衬托,在每一段中反复点题,突出另一种英雄的含义。 本文的成功还体现在其语言上,语言大气磅礴,引用诗句恰到好处,处处可见作者浓厚的写 作功底。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文章。 [三年中考模拟] ⒈《寻找》 要求:(1)要写真情实感。 (2)文体不限。(3)不少于 600 字。 [写作导引] 这虽然是一个全命题作文,但很显然的只是独立的动词。寻找什么?自然得加个宾语。 谁寻找,还要加个主语。这样确定后,自然也就确实了文章的主题甚至选项材。对中学生来 说,主语用“我”来写更容易把握。找老师、找家长、找朋友、找学问、找答案、找理想、 找未来……可实可虚。 ⒉阅读下面的小故事,根据要求作文。 我刚嫁到这个农场时,在屋子拐角有一块石头。石头样子挺难看,直径约有一英尺,凸 出两三英寸。我对丈夫说:“咱们把它挖出来行不行?”“那块石头早就埋在那儿了。”我公 公也说:“听说底下埋得深着哪。自从内战后你婆婆家就住在这里,谁也没能把它给弄出来。” 我偏不信,决定试一下。我拿出铁锹,振奋精神,打算哪怕干上一天,也要把石头挖出来。 谁知我刚伸手那石头就起出来了,不过埋得一尺深,下面比上面也就宽出去六寸左右。我用 撬棍把它撬松,然后没费多大劲就搬到了院子外。 [提示]这块顽石提醒人们:阻碍我们去发现、去创造的,仅仅是我们心理上的障碍和思 想中的顽石。 请以上面材料为中心,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1、 所写内容只要在材料的范围之内,都符合要求。2、题目自拟。3、要有真情 实感。4、文体自选。5、不少于 600 字 [写作导引] 自然界的顽石并不可怕,可怕的心灵和观念上的顽石。阻碍我们进步的顽石在人生的道 路数不胜数,有的根深蒂固。我们难道只能绕开甚至在它们面前止步不前吗?答案自然是否 定的。这个材料很容易触发我们的发散思维,写成议论文。也可以根据这则材料编写个小故 事,内容是传统观念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后来终于有人首先突破了桎梏,开创了一片新天地。 ⒊ 请从下面文题中任选一个写作。 ①我追求______________ 要求:①先补全命题,空缺处可填:知识、真理、艺术、健康、亲情、财物、善良、诚 信等。也可自己根据情况补充其他内容。②要写真情实感,不得抄袭。③文体自选。④不少 于 600 字。 ②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2005 年 12 月,洪战辉的名字响彻大江南北。西华县委、县政府组织了报告团,在全县 范围内巡回演讲,还准备把 2006 年作为“学习洪战辉年”。县城大街、乡间土路上四处悬挂 着横幅,他就读过小学、中学标语满墙…… 然而,在 2003 年 9 月,当洪战辉把妹妹小不点托付给亲戚,踏上前往湖南怀化学院的 列车时,家乡却没有几个人知道他是谁
洪战辉携妹求学12年,有10年是在西华发生的。洪战辉从上小学开始,到上初中、高 中,一直是边照顾家庭、带妹妹小不点,一边靠打工挣钱上学。学校领导、老师、同学也给 予了洪战辉很多帮助,比如减免他的学费,给他申请助学金,允许他在学校里勤工俭学,帮 他安排妹妹上学,有的老师还个人出钱出物资助洪战辉兄妹的生活和学习,有的同学帮助洪 战辉种地收割……洪战辉在家乡成长起来,家乡父老也给了他这么多帮助,却一直没有发现 这个典型。直到他远赴湖南求学后,才从外地及中央媒体上得知他是“生活的强者”。 提示:我们身边从来不缺乏洪战辉们的身影。让我们擦亮眼睛,发现生活中默默无闻 的强者吧 请以“身边的强者”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所写内容只要在话题的范围之内,都符合要求。2、题目自拟。3、要写出真 情实感。4、文体自选。5、不少于600字 [写作导引 题目一: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空缺处要补充的内容决定了文章的立意。你所要追求的 东西,其要义应该是“高尚”的,即人的追求应表现出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和乐于上进乐于 奉献的思想情愫,而不能用大量篇幅去介绍他人的“追求”或“我”的某种不良偏好。在这 个基调下,用具体的叙述、生动的描写来形象地展示人的追求,力避空洞表白,这是作文要 求暗示给我们的。可以写记叙文,叙述你在这方面的经历与体会:也可以写议论文,论述你 对“追求”的看法:还可以写成散文等。 题目二:洪战辉携妹求学12年,有10年是在家乡西华县发生的。却只有他在上了中央 电视台《新闻联播》头条之后,才在当地引起轰动。也许,在当时洪战辉的母校、老师、同 学眼里,他只是一个弱者、一个需要帮助的人,而从来没有看到他身上的强者本色,更没有 想到把他树为一个典型。因为,学生典型非学习上的尖子生莫属 由洪战辉现象引出的“身边的强者”这个话题,非常宽泛。最易写的是议论文一一可结 合上面的写作导引论证什么是真正的强者,也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谈谈自己的认识, 还可以谈谈应该从洪战辉身上学习什么。根据这个话题,写记叙文也很容易出彩。结合身边 的真人真事,写一个自强自立的同学或其他人的奋斗故事,对初中生来说,很易把握。 [阅卷名师话立意] 标新立异:让奇花盛开在六月中考 o山东许清华 中考作文试题,是几万乃至十几万考生共同面对的“人生命题”。怎样才能从众多的考 生中脱颖而出,关键在于文章的立意。对于同一题目、同一材料和要求,而考生语言运用能 力、年龄阅历、思想感情等又都相差不太大,因此写出的作文立意难免有相似之处。而中考 正值六月酷暑,阅卷老师都有这样的体验—一每天面对几百份作文,那些千篇一律、大同小 异的作文,读来感到味同嚼蜡,单调之至,所以往往给判个“相对合理”的分数:倘若此时 突然出现一篇标新立异之作,就会觉得如阵清风拂面而来,立刻会毫不犹豫地打个高分。 中考作文中立意如何出新呢?只要在“正确”的基础上创新,而且鲜明集中,贴近时代 那么你的作文必定能得到阅卷老师的垂青,获得高分 、立足“正确”不动摇 所谓正确是指文章的主题要符合生活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国家的政治原则,体现出积 极向上的健康思想,不片面、不偏激、没有低级情趣等等。所以,在考场写作时,同学们
28 洪战辉携妹求学 12 年,有 10 年是在西华发生的。洪战辉从上小学开始,到上初中、高 中,一直是边照顾家庭、带妹妹小不点,一边靠打工挣钱上学。学校领导、老师、同学也给 予了洪战辉很多帮助,比如减免他的学费,给他申请助学金,允许他在学校里勤工俭学,帮 他安排妹妹上学,有的老师还个人出钱出物资助洪战辉兄妹的生活和学习,有的同学帮助洪 战辉种地收割……洪战辉在家乡成长起来,家乡父老也给了他这么多帮助,却一直没有发现 这个典型。直到他远赴湖南求学后,才从外地及中央媒体上得知他是“生活的强者”。 提示:我们身边从来不缺乏洪战辉们的身影。让我们擦亮眼睛,发现生活中默默无闻 的强者吧。 请以“身边的强者”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所写内容只要在话题的范围之内,都符合要求。2、题目自拟。3、要写出真 情实感。4、文体自选。5、不少于 600 字 [写作导引] 题目一: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空缺处要补充的内容决定了文章的立意。你所要追求的 东西,其要义应该是“高尚”的,即人的追求应表现出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和乐于上进乐于 奉献的思想情愫,而不能用大量篇幅去介绍他人的“追求”或“我”的某种不良偏好。在这 个基调下,用具体的叙述、生动的描写来形象地展示人的追求,力避空洞表白,这是作文要 求暗示给我们的。可以写记叙文,叙述你在这方面的经历与体会;也可以写议论文,论述你 对“追求”的看法;还可以写成散文等。 题目二:洪战辉携妹求学 12 年,有 10 年是在家乡西华县发生的。却只有他在上了中央 电视台《新闻联播》头条之后,才在当地引起轰动。也许,在当时洪战辉的母校、老师、同 学眼里,他只是一个弱者、一个需要帮助的人,而从来没有看到他身上的强者本色,更没有 想到把他树为一个典型。因为,学生典型非学习上的尖子生莫属。 由洪战辉现象引出的“身边的强者”这个话题,非常宽泛。最易写的是议论文——可结 合上面的写作导引论证什么是真正的强者,也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谈谈自己的认识, 还可以谈谈应该从洪战辉身上学习什么。根据这个话题,写记叙文也很容易出彩。结合身边 的真人真事,写一个自强自立的同学或其他人的奋斗故事,对初中生来说,很易把握。 [阅卷名师话立意] 标新立异:让奇花盛开在六月中考 ◎山东 许清华 中考作文试题,是几万乃至十几万考生共同面对的“人生命题”。怎样才能从众多的考 生中脱颖而出,关键在于文章的立意。对于同一题目、同一材料和要求,而考生语言运用能 力、年龄阅历、思想感情等又都相差不太大,因此写出的作文立意难免有相似之处。而中考 正值六月酷暑,阅卷老师都有这样的体验——每天面对几百份作文,那些千篇一律、大同小 异的作文,读来感到味同嚼蜡,单调之至,所以往往给判个“相对合理”的分数;倘若此时 突然出现一篇标新立异之作,就会觉得如阵清风拂面而来,立刻会毫不犹豫地打个高分。 中考作文中立意如何出新呢?只要在“正确”的基础上创新,而且鲜明集中,贴近时代, 那么你的作文必定能得到阅卷老师的垂青,获得高分。 一、立足“正确”不动摇 所谓正确是指文章的主题要符合生活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国家的政治原则,体现出积 极向上的健康思想,不片面、不偏激、没有低级情趣等等。所以,在考场写作时,同学们一
定要注意客观公正的分析事物,反映事物,决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反映偏激的思想。从考 场实际情况看,完全不正确的立意是很少的,大多数的立意不正确都是体现在“片面、偏激、 消极”等方面。如四川省中考作文题《雨中》,有的考生写在雨中男女共撑一把伞,文中透漏 出恋爱至上、爱情甜蜜等与中学生身份不相符的思想。又如宁夏自治区某年中考作文题《我 班的趣事》有位考生写元旦班里开联欢会,又恰好班上有个同学过生日,在吃蛋糕的时候大 家打起了“蛋糕大战”,弄得人人脸上、头发上、衣服上都是蛋糕……文章结尾写道:“以前 只打过雪仗,水仗,这一次却是生平第一次玩‘蛋糕大战’,多么有趣,多么令人难忘啊!” 作者显然对不爱惜劳动成果这一错误没有足够的认识。要克服主题不健康的毛病,就必须树 立正确的人生观,用中学生行为准则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知识水平。 命题作文的立意可通过分析题目来进行,据题目立意,方能准确无误。如文题《夏日炎 炎》,揭示了写作范围:“炎炎”是“夏日”的特征,也是文题个性之所在,立意应扣住“炎炎” 两字。夏日炎炎是经线,人物活动是纬线,错综组合成篇。通过记叙夏日炎炎下发生的事件 赞颂人物的心灵美,歌颂社会上的新风尚。又如文题《妈妈的心事》,妈妈是家里的“内务 部长”,为子女,为一家子的事,往往操尽了心。立意时可抓住这一点,通过记叙妈妈的 桩心事,来反映妈妈对下一代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勤劳朴实的优良品质 材料作文的立意要求考生能敏锐地感悟到材料语言明显的信息,还要能洞察隐含的信 息,方能准确理解材料内涵,准确立意,然后根据立意提炼论点,就不会岀现偏差。话题作 文的话题并不是主题,它只是个引子,由此引出材料。我们要善于通过联想找到扣住话题的 材料,再通过材料得出主题。话题作文立意比较适宜的方法是:根据话题,选择材料,得出 主题。 纵向开掘求“深刻 不少考生在应试作文时,题材一般化,就事记事,既不明确说明什么,也不明确启迪 什么,堆积现象,了无新意。或者在写人叙事时,只顾及到人和事物的本身,其内在的含义 不去思考挖掘,其实质东西,往往被外在现象掩盖了,不去追根溯源,探求深层领域。这种 毛病,在应试作文中考生出现得最多。 如吉林省一考生在以《尝试》为题作文时,写的是自己第一次做化学实验失败了,以 后就有一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理。每每看到别人做实验时,自己心里直羡慕 却又“不敢越雷池一步”。后来在老师和同学的鼓励下,终于第二次拿起了化学试管……文 章结尾就一句话:“第二次尝试成功了!”虽然那文章语言流畅精美,情节也波澜曲折,但只 画龙不点睛,文章没有可值得品位咀嚼的地方,立意缺乏深度。而另一位考生写的是相同的 题材,结尾却使人眼前一亮:“那‘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第一次尝试固然是可贵的,然而更 可贵的是尝试着从失败中站起来。我想,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刻,也就是尝试着战胜自己的时 刻了。”结尾几句使得文章“万丈高楼平地起”,寻常中顿见奇崛,这巧妙的点睛,虽在情理 之中,实属意料之外。 要克服立意不深刻的毛病,最好用刨根问底的方法,就是通过人、事、物、景的外表, 进行深入挖掘,来发现内在的东西。明代散文家归有光说:“题意平常,若以此发挥文字, 则无味矣。”他指出,“须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如画上书画,愈出愈奇,方为妙手。”这就是 说,好文章不应当就事论事,而应当另辟新境,升华主题,将整个文章的思想境界提高到 个崭新的高度 要使文章立意深刻,就必须挖掘出事件或现象的本质和意义。也就是说,记叙文不仅要 清楚地记叙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而且要透过事物的现象,挖掘岀事物的本质特 点:议论文不仅要高度概括某种社会现象而且要透过现象把握其内在规律,挖掘出事物的本 质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将所要写的事件或要阐述的道理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中去提炼,与社会 人生等重要问题放在一起去思考,这样,才能写出立意深刻的文章。如以《在阳光下成长》
29 定要注意客观公正的分析事物,反映事物,决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反映偏激的思想。从考 场实际情况看,完全不正确的立意是很少的,大多数的立意不正确都是体现在“片面、偏激、 消极”等方面。如四川省中考作文题《雨中》,有的考生写在雨中男女共撑一把伞,文中透漏 出恋爱至上、爱情甜蜜等与中学生身份不相符的思想。又如宁夏自治区某年中考作文题《我 班的趣事》有位考生写元旦班里开联欢会,又恰好班上有个同学过生日,在吃蛋糕的时候大 家打起了“蛋糕大战”,弄得人人脸上、头发上、衣服上都是蛋糕……文章结尾写道:“以前 只打过雪仗,水仗,这一次却是生平第一次玩‘蛋糕大战’,多么有趣,多么令人难忘啊!” 作者显然对不爱惜劳动成果这一错误没有足够的认识。要克服主题不健康的毛病,就必须树 立正确的人生观,用中学生行为准则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知识水平。 命题作文的立意可通过分析题目来进行,据题目立意,方能准确无误。如文题《夏日炎 炎》,揭示了写作范围:“炎炎”是“夏日”的特征,也是文题个性之所在,立意应扣住“炎炎” 两字。夏日炎炎是经线,人物活动是纬线,错综组合成篇。通过记叙夏日炎炎下发生的事件, 赞颂人物的心灵美,歌颂社会上的新风尚。又如文题《妈妈的心事》,妈妈是家里的“内务 部长”,为子女,为一家子的事,往往操尽了心。立意时可抓住这一点,通过记叙妈妈的一 桩心事,来反映妈妈对下一代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勤劳朴实的优良品质。 材料作文的立意要求考生能敏锐地感悟到材料语言明显的信息,还要能洞察隐含的信 息,方能准确理解材料内涵,准确立意,然后根据立意提炼论点,就不会出现偏差。话题作 文的话题并不是主题,它只是个引子,由此引出材料。我们要善于通过联想找到扣住话题的 材料,再通过材料得出主题。话题作文立意比较适宜的方法是:根据话题,选择材料,得出 主题。 二、纵向开掘求“深刻” 不少考生在应试作文时,题材一般化,就事记事,既不明确说明什么,也不明确启迪 什么,堆积现象,了无新意。或者在写人叙事时,只顾及到人和事物的本身,其内在的含义, 不去思考挖掘,其实质东西,往往被外在现象掩盖了,不去追根溯源,探求深层领域。这种 毛病,在应试作文中考生出现得最多。 如吉林省一考生在以《尝试》为题作文时,写的是自己第一次做化学实验失败了,以 后就有一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理。每每看到别人做实验时,自己心里直羡慕 却又“不敢越雷池一步”。后来在老师和同学的鼓励下,终于第二次拿起了化学试管……文 章结尾就一句话:“第二次尝试成功了!”虽然那文章语言流畅精美,情节也波澜曲折,但只 画龙不点睛,文章没有可值得品位咀嚼的地方,立意缺乏深度。而另一位考生写的是相同的 题材,结尾却使人眼前一亮:“那‘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第一次尝试固然是可贵的,然而更 可贵的是尝试着从失败中站起来。我想,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刻,也就是尝试着战胜自己的时 刻了。”结尾几句使得文章“万丈高楼平地起”,寻常中顿见奇崛,这巧妙的点睛,虽在情理 之中,实属意料之外。 要克服立意不深刻的毛病,最好用刨根问底的方法,就是通过人、事、物、景的外表, 进行深入挖掘,来发现内在的东西。明代散文家归有光说:“题意平常,若以此发挥文字, 则无味矣。”他指出,“须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如画上书画,愈出愈奇,方为妙手。”这就是 说,好文章不应当就事论事,而应当另辟新境,升华主题,将整个文章的思想境界提高到一 个崭新的高度。 要使文章立意深刻,就必须挖掘出事件或现象的本质和意义。也就是说,记叙文不仅要 清楚地记叙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而且要透过事物的现象,挖掘出事物的本质特 点;议论文不仅要高度概括某种社会现象而且要透过现象把握其内在规律,挖掘出事物的本 质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将所要写的事件或要阐述的道理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中去提炼,与社会、 人生等重要问题放在一起去思考,这样,才能写出立意深刻的文章。如以《在阳光下成长》
为题作文,题目的中心词是“成长”,“阳光下”限定了取材范围,写作时要理解它的深刻 含义:党和人民的关怀:师长们的爱护和教育:同学朋友间的友爱和帮助;他人的理解和支 持等,据此立意,文章写来才会有深度 三、人无我有求“新颖” 在应试作文中,拿到题目,审完题,立意时怎样才能与众不同呢?不少考生绞尽脑汁想 立意不凡,可思来想去之后又还得按常规的思路去立意,立意当然不新颖。主要表现在立意 陈旧无新意,导向不正确,不能给人以启迪。例如安徽省中考作文题《我帮妈妈做家务》, 大部分考生都是写自己主动帮妈妈洗碗、扫地、拖地、擦窗户,立意也大同小异:不能做家 中的”小皇帝"。如果一个同学这样写,阅卷老师会觉得它是”金子”,两个同学这样写,还 会觉得是“银子”,如果三个或者更多的同学都这样写,千篇一律,千人一面,阅卷老师只 能把它当"石子"。而有一位考生却别出心裁,在题目"家务”上加上引号,从反面来写,叙述 了自己被″剥夺”了做家务的权利,做家务变成了读报纸,尽管这样,它还是在“我”的 强烈抗议″和″严正交涉″下,爸爸妈妈经过″密谋策划"以后才获得的,它是父母交给"我″的 种特殊的十分“重要”的”家务",开始“我”不明底细,最后才明白,父母是想要“我 在读报纸中学习更多的知识,他们望子成龙的思想跃然纸上。这个主题十分深刻,也十分新 要想立意新颖,一是避凡脱俗。思维的触角不能停留在浅表层里,要力求比他人想得深、 想得新,这样才能鹤立鸡群。如文题《过年》,大部分人写过年的热闹繁荣,以此歌颂党的 富民政策。但也有不少数同学留心生活,写出了新意:父亲打麻将赌博,输得一蹋糊涂,把 热热闹闹的春节搞得乌烟瘴气,批判了赌博之风,这是一种。也有写父母亲带“我”看电视 《春节联欢晩会》,奶奶做饭弄莱,弄得疲惫不堪;妈妈暗示“我”向爷爷要压岁钱,爷爷给 我”十元,妈妈说爷爷小气。文章提出了如何对待老人、教育小孩的问题,这又是一种。 以上两种立意明显与众不同。二是升华提高。即通过议论、抒情将文章的主题再上升一个档 次。如文题《心愿》,某生写父母家中吵架,自己洒泪月季花下,“月季原来插得浅,瓶中叶 落花犹青”,情景相生,触及社会伦理、家庭教育的重大问题。又如文题《中秋》,有位考生 写奶奶思念在台湾的爷爷。如果就事写事,主题就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但作者结尾用抒 情的语言使立意为之一新:”轻拍的浪涛啊,你是否也在倾诉着对亲人的眷念;凉沁的海水 啊,你曾濡湿了多少人团圆的美梦。”这样写来,主题就不仅仅是个人的思念了,而升华到 了盼望祖国统一的高度。三是“反弹琵琶”。即对传统的、已成定论的观念、思想,大胆提 出相反的观点。在一定历史时期,在特定环境下,人们会对某一问题形成普遍公认的看法 但是,这些传统观念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有的已显得保守乃至陈腐,或者过于绝对化。作 文立意时,我们就不应按照定势人云亦云,要敢于冲破旧的束缚,向传统的观念大胆提出质 疑和挑战,如由“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提出“自卖自夸”又何妨:由成语“班门弄斧”提出 “弄斧不妨到班门”;由“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提出“不破规矩,不成方圆”等。 四、笔墨集中忌分散 中考作文字数要求一般限定在700字内。篇幅不长,因此主题一定要集中。有的考生由 于思想认识不集中,缺乏专一明确的分折,从而造成了主题分散。这种毛病,主要体现在写 多个人、事、物上。例如湖北黄冈地区中考作文题《深情》,有位考生在文中写了三种感情 父母对孩子的抚爱之情,老师对学生的培育之情:同学之间的相互理解之情。文中涉及到许 多人和事,感情的类型也很分散,虽表达了"深情",但如果归纳一下,又无法合到一起,主 题当然就不集中了。要克服这种毛病,采取的最好办法是分类法,就是把所写人、事、物、 景,从对象、表达感情倾向和表现角度等方面进行分类,合到一起很贴切,主题自然就集中 凝练,合不到一起的,主题就不可能集中。 应试作文,不管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的主题,都必须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现象
30 为题作文,题目的中心词是“成长”, “阳光下”限定了取材范围,写作时要理解它的深刻 含义:党和人民的关怀;师长们的爱护和教育;同学朋友间的友爱和帮助;他人的理解和支 持等,据此立意,文章写来才会有深度。 三、人无我有求“新颖” 在应试作文中,拿到题目,审完题,立意时怎样才能与众不同呢?不少考生绞尽脑汁想 立意不凡,可思来想去之后又还得按常规的思路去立意,立意当然不新颖。主要表现在立意 陈旧无新意,导向不正确,不能给人以启迪。 例如安徽省中考作文题《我帮妈妈做家务》, 大部分考生都是写自己主动帮妈妈洗碗、扫地、拖地、擦窗户,立意也大同小异:不能做家 中的"小皇帝"。如果一个同学这样写,阅卷老师会觉得它是"金子", 两个同学这样写,还 会觉得是“银子”,如果三个或者更多的同学都这样写,千篇一律,千人一面,阅卷老师只 能把它当"石子"。而有一位考生却别出心裁,在题目"家务"上加上引号,从反面来写,叙述 了自己被 "剥夺”了做家务的权利,做家务变成了读报纸,尽管这样,它还是在“我”的" 强烈抗议"和"严正交涉"下,爸爸妈妈经过"密谋策划"以后才获得的,它是父母交给"我"的 一种特殊的十分“重要”的"家务",开始“我”不明底细,最后才明白,父母是想要“我” 在读报纸中学习更多的知识,他们望子成龙的思想跃然纸上。这个主题十分深刻,也十分新 颖。 要想立意新颖,一是避凡脱俗。思维的触角不能停留在浅表层里,要力求比他人想得深、 想得新,这样才能鹤立鸡群。如文题《过年》,大部分人写过年的热闹繁荣,以此歌颂党的 富民政策。但也有不少数同学留心生活,写出了新意:父亲打麻将赌博,输得一蹋糊涂,把 热热闹闹的春节搞得乌烟瘴气,批判了赌博之风,这是一种。也有写父母亲带“我”看电视 《春节联欢晚会》,奶奶做饭弄菜,弄得疲惫不堪;妈妈暗示“我”向爷爷要压岁钱,爷爷给 “我”十元,妈妈说爷爷小气。文章提出了如何对待老人、教育小孩的问题,这又是一种。 以上两种立意明显与众不同。二是升华提高。即通过议论、抒情将文章的主题再上升一个档 次。如文题《心愿》,某生写父母家中吵架,自己洒泪月季花下,“月季原来插得浅,瓶中叶 落花犹青”,情景相生,触及社会伦理、家庭教育的重大问题。又如文题《中秋》,有位考生 写奶奶思念在台湾的爷爷。如果就事写事,主题就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但作者结尾用抒 情的语言使立意为之一新:”轻拍的浪涛啊,你是否也在倾诉着对亲人的眷念;凉沁的海水 啊,你曾濡湿了多少人团圆的美梦。”这样写来,主题就不仅仅是个人的思念了,而升华到 了盼望祖国统一的高度。三是“反弹琵琶”。即对传统的、已成定论的观念、思想,大胆提 出相反的观点。在一定历史时期,在特定环境下,人们会对某一问题形成普遍公认的看法。 但是,这些传统观念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有的已显得保守乃至陈腐,或者过于绝对化。作 文立意时,我们就不应按照定势人云亦云,要敢于冲破旧的束缚,向传统的观念大胆提出质 疑和挑战,如由“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提出“自卖自夸”又何妨;由成语“班门弄斧”提出 “弄斧不妨到班门”;由“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提出“不破规矩,不成方圆”等。 四、笔墨集中忌分散 中考作文字数要求一般限定在700字内。篇幅不长,因此主题一定要集中。有的考生由 于思想认识不集中,缺乏专一明确的分折,从而造成了主题分散。这种毛病,主要体现在写 多个人、事、物上。例如湖北黄冈地区中考作文题《深情》,有位考生在文中写了三种感情, 父母对孩子的抚爱之情,老师对学生的培育之情;同学之间的相互理解之情。文中涉及到许 多人和事,感情的类型也很分散,虽表达了"深情",但如果归纳一下,又无法合到一起,主 题当然就不集中了。要克服这种毛病,采取的最好办法是分类法,就是把所写人、事、物、 景,从对象、表达感情倾向和表现角度等方面进行分类,合到一起很贴切,主题自然就集中 凝练,合不到一起的,主题就不可能集中。 应试作文,不管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的主题,都必须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