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中国为全球治理提出的一个倡议和 主张,其精髓在于“和谐”两字。8其要义是,世界上的事,由大家来协 商,通过对话合作解决。这一主张的核心是,在承认世界多元性、利益 差异性、文明多样性的前提下,以和平、合作的方式协调利益,化解矛 盾,发展合作,实现共赢。1 中国主张建设和谐世界,有双重思想内涵:一是表达了追求和平 发展的中国与外部世界和谐相处、合作共赢的政治意愿和政策选择; 是表达了中方以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世界梦”,寻 求与各方携手合作,不断推动国际关系和谐化,不断推动世界向和谐发 展,为构建和谐世界作出不懈努力的政治意愿与政策选择。 中国明确表示,“要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建设和谐世界,致力于 同世界各国相互尊重、扩大共识、和谐相处,致力于同世界各国深化合 作、共同发展、互利共贏,积极倡导多边主义,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推动国际文化交流,实现共同繁荣”。1 随着对和谐世界理念认识的不断深化发展,中国形成了对建设和 谐世界的基本认知。其标志是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的相关论述。报告 提出:应该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 准则,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贏精神。政治上相互尊 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 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贏方向发展;文化上相 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 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这里既有国际关系上的总体要求,又有政 8驻英国大使刘晓明在伦敦大学学院的演讲:《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的中西方关系》(2011年1月28日 伦敦大学学院古斯塔夫·塔克报告厅) 9李金章:《中国的外交政策和中拉关系》,在中拉智库交流论坛午餐会上的演讲(2010年11月9日 北京) 10杨洁篪:《共谋合作共建和谐》,在第62届联大一般性辩论上的发言(2007年9月28日,纽约) 11《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在京召开》,《人民日报》2009年7月2日 1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一 国共产
追寻“世界梦” 3 8 驻英国大使刘晓明在伦敦大学学院的演讲:《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的中西方关系》(2011年1月28日, 伦敦大学学院古斯塔夫·塔克报告厅)。 9 李金章:《中国的外交政策和中拉关系》,在中拉智库交流论坛午餐会上的演讲(2010年11月9日, 北京)。 10 杨洁篪:《共谋合作 共建和谐》,在第62届联大一般性辩论上的发言(2007年9月28日,纽约)。 11 《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在京召开》,《人民日报》2009年7月21日。 12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 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中国为全球治理提出的一个倡议和 主张,其精髓在于“和谐”两字。8 其要义是,世界上的事,由大家来协 商,通过对话合作解决。9 这一主张的核心是,在承认世界多元性、利益 差异性、文明多样性的前提下,以和平、合作的方式协调利益,化解矛 盾,发展合作,实现共赢。10 中国主张建设和谐世界,有双重思想内涵:一是表达了追求和平 发展的中国与外部世界和谐相处、合作共赢的政治意愿和政策选择;二 是表达了中方以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世界梦”,寻 求与各方携手合作,不断推动国际关系和谐化,不断推动世界向和谐发 展,为构建和谐世界作出不懈努力的政治意愿与政策选择。 中国明确表示,“要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建设和谐世界,致力于 同世界各国相互尊重、扩大共识、和谐相处,致力于同世界各国深化合 作、共同发展、互利共赢,积极倡导多边主义,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推动国际文化交流,实现共同繁荣”。11 随着对和谐世界理念认识的不断深化发展,中国形成了对建设和 谐世界的基本认知。其标志是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的相关论述。报告 提出:应该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 准则,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政治上相互尊 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 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 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 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12 这里既有国际关系上的总体要求,又有政
4CIS研究报告 治、经济、文化、安全和环保等五个方面的基本诉求,一并构成了中国 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基本理论框架 三、对建设和谐世界认识的深化 和谐世界理念一经提出,得到中国国内各界的高度重视和热烈反 应。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中国不断加深对建设和谐世界问题的认识,取 得多方面理论成果 (一)细化了和谐世界的基本概念与主张 继“和谐世界”之后,中国又先后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概念:“国 际和谐社会”B、“和谐发展”、“和谐环境”1、“和谐的中东” 和谐地区”1°、“和谐、宽松的外部环境”、“和谐亚洲”18、“和 谐亚太大家庭”、“和谐东亚 和谐的东北亚新格局 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 2007年版,第45页 13第22届世界法律大会通过的《上海宣言》(2005年9月9日)。 14李肇星:《走和平、和谐、共同发展之路》,在第6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发言(2005年9月 19日,纽约) 15胡锦涛:《促进中东和平建设和谐世界》,在沙特阿拉伯王国协商会议的演讲(2006年4月23日 利雅得)。 16胡锦涛主席2006年5月30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 俄罗斯、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中国记者的联合采访时首次提出。同年6月15日,胡锦涛主席在 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六次会议上发表题为《共创上海合作组织更加美好的明天》的讲话,再次 提出该概念 17胡锦涛:《共创上海合作组织更加美好的明天》,在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六次会议上的讲 话(2006年6月15日,上海)。 8胡锦涛:《携手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亚洲》,在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成员国领 导人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2006年6月17日,阿拉木图) 19胡锦涛:《推动共同发展谋求和谐共赢》,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十四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 (2006年11月18日,越南河内) 20温家宝:《共建和平、繁荣的和谐东亚》,在第十次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2007年 月14日,菲律宾宿务) 21温家宝:《共同谱写中韩经贸合作的新篇章》,在中韩经济界午餐会上的演讲(2007年4月11日,韩
4 CIIS 研究报告 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 2007年版,第45页。 13 第22届世界法律大会通过的《上海宣言》(2005年9月9日)。 14 李肇星:《走和平、和谐、共同发展之路》,在第6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发言(2005年9月 19日,纽约)。 15 胡锦涛:《促进中东和平 建设和谐世界》,在沙特阿拉伯王国协商会议的演讲(2006年4月23日, 利雅得)。 16 胡锦涛主席2006年5月30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 俄罗斯、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中国记者的联合采访时首次提出。同年6月15日,胡锦涛主席在 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六次会议上发表题为《共创上海合作组织更加美好的明天》的讲话,再次 提出该概念。 17 胡锦涛:《共创上海合作组织更加美好的明天》,在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六次会议上的讲 话(2006年6月15日,上海)。 18 胡锦涛:《携手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亚洲》,在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成员国领 导人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2006年6月17日,阿拉木图)。 19 胡锦涛:《推动共同发展 谋求和谐共赢》,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十四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 (2006年11月18日,越南河内)。 20 温家宝:《共建和平、繁荣的和谐东亚》,在第十次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2007年1 月14日,菲律宾宿务)。 21 温家宝:《共同谱写中韩经贸合作的新篇章》,在中韩经济界午餐会上的演讲(2007年4月11日,韩 治、经济、文化、安全和环保等五个方面的基本诉求,一并构成了中国 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基本理论框架。 三、对建设和谐世界认识的深化 和谐世界理念一经提出,得到中国国内各界的高度重视和热烈反 应。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中国不断加深对建设和谐世界问题的认识,取 得多方面理论成果。 (一)细化了和谐世界的基本概念与主张 继“和谐世界”之后,中国又先后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概念:“国 际和谐社会”13 、“和谐发展”、“和谐环境”14 、“和谐的中东”15 、 “和谐地区”16 、“和谐、宽松的外部环境”17 、“和谐亚洲”18 、“和 谐亚太大家庭”19 、“和谐东亚”20 、“和谐的东北亚新格局”21 、“和
谐东北亚”2、“和谐海洋”2、“和谐海洋秩序”2、“和谐外空秩 序”3、“和谐外空”26、“健康和谐的互联网环境”2、“和谐的文明 世界”28、“和谐氛围”2、“和谐稳定的合作”30、“和谐的中西关 系 和谐欧亚地区 和谐的区域合作组织 和谐的地 区环境 和谐的次区域 “和平和谐的国际和周边环境 和谐网络世界””、“和谐网络空间”3,以及“和谐稳定的国际和地 区安全环境””等等。这些概念及主张既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和谐世界的 内涵,也扩大了其外延 22刘晓明:《机遇与挑战:共建和谐东北亚》,在美国塔夫茨大学和弗莱彻法律外交学院授勋晚宴上 发表的主旨演讲(2007年9月10日,北京钓鱼台国宾馆) 232009年4月21日,在中国海军成立60周年之际,“和谐海洋”多国海军高层研讨会在青岛举行,来自 29个国家的海军代表团团长出席研讨会,中国海军司令员吴胜利上将作了主旨发言。2009年4月23日,胡 锦涛主席在青岛会见应邀前来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60周年庆典活动的29国海军代表团团长时 明确提出建设和谐海洋主张 24外交部部长助理刘振民在第33届世界海洋和平大会开幕式上致辞时提出(2010年9月3日) 25刘振民大使在第64届联大四委关于“和平利用外空的国际合作”议题的发言(2009年10月21日)。 26驻维也纳代表团胡小笛大使在联合国外空委法律小组委员会第49届会议上的一般性发言(2010年03 月23日) 27《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0年6月8日发表 28温家宝:《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在第65届联大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2010年9月23日,纽约) 29温家宝会见美国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萨默斯和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副助理多尼隆时的谈话(2010 年9月7日,北京) 30外交部发言人姜瑜在例行记者会上答记者问(2010年12月28日) 31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在伦敦大学学院的演讲:《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的中西方关系》(2011年1月28 日,伦敦大学学院古斯塔夫·塔克报告厅)。 32程国平:《携手合作共同发展—记上海合作组织10周年》,《求是》2011年第12期(201年6月)。 33胡锦涛:《和平发展世代友好》,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2011年6月15日,阿斯塔纳 34温家宝在第十四次中国一东盟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2011年11月18日印尼巴厘岛 35《内比都宣言》,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第四次领导人会议通过(2011年12月20日,缅甸内比都)。 36李克强在博鳌亚洲论坛2012年年会开幕式上的演讲(2012年4月2日,中国博鳌) 37马晓天:《关注网络空间安全构建和谐网络世界—在“网络空间安全:中国与世界”国际学术研讨 会上的主旨讲话》(2012年5月28日),URL<hp:/newsxinhuanet.com/mi/201205/30/c123208729hm>。 38外交部条法司司长黄惠康在网络问题布达佩斯国际会议上的发言(2012年10月4日),URL<htp www.fmprc.gov.cn/mfa_chn/ziliao_611306/zyjh_611308/t977343.shtmi> 39习近平:《携手合作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在“世界和平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2012年7 A7h),Url<Http://cpc-people.com.cn/n/2012/0707/c64094-18465868.htmb>
追寻“世界梦” 5 国首尔)。 22 刘晓明:《机遇与挑战:共建和谐东北亚》,在美国塔夫茨大学和弗莱彻法律外交学院授勋晚宴上 发表的主旨演讲(2007年9月10日,北京钓鱼台国宾馆)。 23 2009年4月21日,在中国海军成立60周年之际,“和谐海洋”多国海军高层研讨会在青岛举行,来自 29个国家的海军代表团团长出席研讨会,中国海军司令员吴胜利上将作了主旨发言。2009年4月23日,胡 锦涛主席在青岛会见应邀前来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60周年庆典活动的29国海军代表团团长时, 明确提出建设和谐海洋主张。 24 外交部部长助理刘振民在第33届世界海洋和平大会开幕式上致辞时提出(2010年9月3日)。 25 刘振民大使在第64届联大四委关于“和平利用外空的国际合作”议题的发言(2009年10月21日)。 26 驻维也纳代表团胡小笛大使在联合国外空委法律小组委员会第49届会议上的一般性发言(2010年03 月23日)。 27 《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0年6月8日发表。 28 温家宝:《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在第65届联大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2010年9月23日,纽约)。 29 温家宝会见美国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萨默斯和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副助理多尼隆时的谈话(2010 年9月7日,北京)。 30 外交部发言人姜瑜在例行记者会上答记者问(2010年12月28日)。 31 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在伦敦大学学院的演讲:《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的中西方关系》(2011年1月28 日,伦敦大学学院古斯塔夫·塔克报告厅)。 32 程国平:《携手合作 共同发展—记上海合作组织10周年》,《求是》2011年第12期(2011年6月)。 33 胡锦涛:《和平发展 世代友好》,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2011年6月15日,阿斯塔纳)。 34 温家宝在第十四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2011年11月18日 印尼巴厘岛)。 35 《内比都宣言》,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第四次领导人会议通过(2011年12月20日,缅甸内比都)。 36 李克强在博鳌亚洲论坛2012年年会开幕式上的演讲(2012年4月2日,中国博鳌)。 37 马晓天:《关注网络空间安全构建和谐网络世界—在“网络空间安全:中国与世界”国际学术研讨 会上的主旨讲话》(2012年5月28日),URL< hp://news.xinhuanet.com/mil/2012-05/30/c_123208729.htm>。 38 外交部条法司司长黄惠康在网络问题布达佩斯国际会议上的发言(2012年10月4日),URL<hp:// www.fmprc.gov.cn/mfa_chn/ziliao_611306/zyjh_611308/t977343.shtml>。 39 习近平:《携手合作 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在“世界和平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2012年7 月7日),URL<hp://cpc.people.com.cn/n/2012/0707/c64094-18465868.html>。 谐东北亚”22 、“和谐海洋”23 、“和谐海洋秩序”24 、“和谐外空秩 序”25 、“和谐外空”26 、“健康和谐的互联网环境”27 、“和谐的文明 世界”28 、“和谐氛围”29 、“和谐稳定的合作”30 、“和谐的中西关 系”31 、“和谐欧亚地区”32 、“和谐的区域合作组织”33 、“和谐的地 区环境”34 、“和谐的次区域”35 、“和平和谐的国际和周边环境”36 、 “和谐网络世界”37 、“和谐网络空间”38 ,以及“和谐稳定的国际和地 区安全环境”39 等等。这些概念及主张既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和谐世界的 内涵,也扩大了其外延
6CIS[研究报告 (二)认清了建设和谐世界的性质 中国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认为建设和谐 世界具有以下本质属性:是“战略选择和历史责任”;“既是一个长期 目标,又是一项现实任务;“既是中国为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外部 环境的客观需要,也全面反映了新时期我国对推动建设怎样一种国际关 系和国际秩序的高度概括;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是“世界梦”。这 样,中国就将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有机结合起来,将长期愿景与阶段性 战略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将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起来,将“中国梦” 与“世界梦”联通起来。中国还明确了“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政治属 性:将其作为在新世纪新阶段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 和重大举措;并将其与和平发展紧密相联,一并构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八个基本要求之一。 (三)深化了对建设和谐世界总体要求 与一般规律的认识 多年来,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在探寻和谐之道的 基础上,深化了对“建设和谐世界”总体要求和一般规律的认知。为实 现“世界梦”,中国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 作共贏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中国希望热爱和平的各国人民 和有识之士行动起来,同心求和平、凝神谋发展、携手促安全,共同推 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402007年2月胡锦涛在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发表的演讲 41《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1年9月6日发布。 42外交部党委中心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论新境界》,载《求是》2013年第4期。 43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 44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 45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 46李源潮:《同心求和平携手促安全——在第二届世界和平论坛上的讲话》(2013年6月27日),URL <http://china.huanqiu.com/hot/2013-06/4074763.htmb>
6 CIIS 研究报告 40 2007年2月胡锦涛在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发表的演讲。 41 《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1年9月6日发布。 42 外交部党委中心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论新境界》,载《求是》2013年第4期。 43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 44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 45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 46 李源潮:《同心求和平 携手促安全—在第二届世界和平论坛上的讲话》(2013年6月27日),URL < hp://china.huanqiu.com/hot/2013-06/4074763.html>。 (二)认清了建设和谐世界的性质 中国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认为建设和谐 世界具有以下本质属性:是“战略选择和历史责任” ;40 既是一个长期 目标,又是一项现实任务;41 既是中国为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外部 环境的客观需要,也全面反映了新时期我国对推动建设怎样一种国际关 系和国际秩序的高度概括;42 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43 是“世界梦”。这 样,中国就将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有机结合起来,将长期愿景与阶段性 战略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将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起来,将“中国梦” 与“世界梦”联通起来。中国还明确了“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政治属 性:将其作为在新世纪新阶段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 和重大举措;并将其与和平发展紧密相联,一并构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八个基本要求之一。44 (三)深化了对建设和谐世界总体要求 与一般规律的认识 多年来,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在探寻和谐之道的 基础上,深化了对“建设和谐世界”总体要求和一般规律的认知。为实 现“世界梦”,中国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 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45 中国希望热爱和平的各国人民 和有识之士行动起来,同心求和平、凝神谋发展、携手促安全,共同推 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46
中国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国与国之间的和谐 都是和谐世界的题中之义。“和而不同”是和谐的要义,“共同发展 是和谐的目标。国际关系多极化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国与国之间应 在平等、共赢的基础上开展合作,这是和谐相处之道。4 中国还认为,和谐意味着共赢与包容;“国家之间应在平等互利基 础上展开合作,在规则基础上开展竞争,通过合作与竞争实现共同发 展、共同繁荣。因此,中国提倡各国“和谐相处”、“和谐发展” 和谐共赢 和谐共进”,主张各种文明和各种发展道路应和谐共 存,各民族文化应实现“和谐共融”,文明对话应做到“和谐包容 中国倡导同舟共济,而非同舟共“挤”,认为同舟共济是一种主张 和谐的世界观。中国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日,各国越来越成为利益 的共同体。因此,世界各国应秉承同舟共济的精神,而不是相互排斥; 应相互信任,而不是相互猜疑,此乃当代国际社会和谐相处之道。5面对 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共同威胁与挑战,国际社会应继续坚持贸易自由化 理念,因为自由贸易不仅使经济像活水一样流动,而且给人们带来和谐 与和平 关于国际与亚太地区和谐之道,中国主张,世界各国都要摒弃冷战 思维与零和观念,推动本地区形成良性互动、合作共赢,共同建设和谐 亚洲、和谐亚太、和谐世界。3中国指出:“适应当今世界形势的深刻 复杂变化,全力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 互利的经贸环境、互信协作的安全环境,是中国实现和平发展的必然要 47戴秉国:《心灵环保,和谐世界—在中国梵净山生态文明和佛教文化论坛上的演讲》,(2013年7 A20h),url<Http://www.mfa.gov.cn/mfachn/zyxw_602251/t1060485.shtmb>. 48驻巴西大使邱小琪就中巴关系及“金砖四国”峰会等接受新华社记者电视专访(2010年3月18日) 49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在伦敦大学学院的演讲:《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的中西方关系》(2011年1月28 日,伦敦大学学院古斯塔夫·塔克报告厅) 50戴秉国:《心灵环保,和谐世界——在中国梵净山生态文明和佛教文化论坛上的演讲》(2013年7月 20h),Url<httP://www.mfa.gov.cn/mfachn_/zyxw6_02251/t1060485.shtml> 51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于2011年3月7日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举行记者会,外交部部长杨洁 篪就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问题答记者问 52《总理温家宝会见中外记者—2010年全国两会》,URL<htp://www.xinhuanet.com/zhibo/20l0h 3唐家璇在首届“新加坡全球对话”会议上的讲话(2010年9月24日)
追寻“世界梦” 7 47 戴秉国:《心灵环保,和谐世界—在中国梵净山生态文明和佛教文化论坛上的演讲》,(2013年7 月20日),URL< hp://www.mfa.gov.cn/mfa_chn/zyxw_602251/t1060485.shtml>。 48 驻巴西大使邱小琪就中巴关系及“金砖四国”峰会等接受新华社记者电视专访(2010年3月18日)。 49 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在伦敦大学学院的演讲:《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的中西方关系》(2011年1月28 日,伦敦大学学院古斯塔夫·塔克报告厅)。 50 戴秉国:《心灵环保,和谐世界—在中国梵净山生态文明和佛教文化论坛上的演讲》(2013年7月 20日),URL< hp://www.mfa.gov.cn/mfa_chn/zyxw_602251/t1060485.shtml>。 51 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于2011年3月7日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举行记者会,外交部部长杨洁 篪就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问题答记者问。 52 《总理温家宝会见中外记者—2010年全国两会》,URL<hp://www.xinhuanet.com/zhibo/2010lh_ zljzh/wzsl.htm>。 53 唐家璇在首届“新加坡全球对话”会议上的讲话(2010年9月24日)。 中国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国与国之间的和谐, 都是和谐世界的题中之义。“和而不同”是和谐的要义,“共同发展” 是和谐的目标。47 国际关系多极化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国与国之间应 在平等、共赢的基础上开展合作,这是和谐相处之道。48 中国还认为,和谐意味着共赢与包容;49 国家之间应在平等互利基 础上展开合作,在规则基础上开展竞争,通过合作与竞争实现共同发 展、共同繁荣。因此,中国提倡各国“和谐相处”、“和谐发展”、 “和谐共赢”、“和谐共进”,主张各种文明和各种发展道路应和谐共 存,各民族文化应实现“和谐共融”,文明对话应做到“和谐包容”。 中国倡导同舟共济,而非同舟共“挤”,认为同舟共济是一种主张 和谐的世界观。50 中国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日,各国越来越成为利益 的共同体。因此,世界各国应秉承同舟共济的精神,而不是相互排斥; 应相互信任,而不是相互猜疑,此乃当代国际社会和谐相处之道。51 面对 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共同威胁与挑战,国际社会应继续坚持贸易自由化 理念,因为自由贸易不仅使经济像活水一样流动,而且给人们带来和谐 与和平。52 关于国际与亚太地区和谐之道,中国主张,世界各国都要摒弃冷战 思维与零和观念,推动本地区形成良性互动、合作共赢,共同建设和谐 亚洲、和谐亚太、和谐世界。53 中国指出:“适应当今世界形势的深刻 复杂变化,全力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 互利的经贸环境、互信协作的安全环境,是中国实现和平发展的必然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