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_12_次教学活动设计学生活动教学环节主要教学内容安排、导入第八章犯罪主观方面1、讨论何新课谓故意当第-一节犯罪主观方面概述、犯罪主观方面的概念中的明讲授和一)罪过是刑事责任的主观根据讨论(二)犯罪主观方面与犯罪客观方面的关系2、借助案、布置 第二节犯罪故意作业例讨论直犯罪故意的概念和构成要素一)犯罪故意的概念接故意与间接故意二、犯罪故意的类型(一)直接故意的区别。(二)间接故意三)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练习]1、某甲欲杀其妻,一天,在其妻王某的饭菜中下了剧毒。甲只想杀妻,无意灭子,但是甲预见到其子可能会因误食而被毒死,由于杀妻心切,投毒后离去。王某在吃饭时,恰巧其8岁的孩子回家找东西吃,王某便将一部分饭菜分给孩子吃,结果二人同时中毒死亡。问某甲对其行为及行为的结果所持的是何种心理态度?2、路某因女朋友富某与其断绝恋爱关系恼休成,多次持刀威胁要求副某与其和好,否则,阳间不成阴间也要做夫妻。不成,遂于一日,携带借来的刺刀来到副某家门前,恰好遇到副某出门泼水,即拿着刺刀追上富某,照其左肩胛部,右腋下连刺两刀。富某被花盆拌倒,仰面朝天,路某又照富某的坐大腿部猛刺一刀,随后又拾起半截砖头,将富某额头砸伤。因被邻居发现,路某才畏罪逃走。富某受伤四处,左腿部大隐静脉被刺伤,深度5厘米,造成出血性休克,经医院抢救脱险。路某犯罪后,听群众议论说富某出血过多,有生命危险,即跑回家中,服药自杀未死,被抓获归案。问路某的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还是间接故意?3、阐述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26
26 第 12 次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安排 一、导入 新课 二、讲授 讨论 三、布置 作业 第八章 犯罪主观方面 第一节 犯罪主观方面概述 一、犯罪主观方面的概念 (一)罪过是刑事责任的主观根据 (二)犯罪主观方面与犯罪客观方面的关系 第二节 犯罪故意 一、犯罪故意的概念和构成要素 (一)犯罪故意的概念 二、犯罪故意的类型 (一)直接故意 (二)间接故意 (三)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 [练习] 1、某甲欲杀其妻,一天,在其妻王某的饭菜中下了剧毒。甲只想杀妻,无意灭 子,但是甲预见到其子可能会因误食而被毒死,由于杀妻心切,投毒后离去。王 某在吃饭时,恰巧其 8 岁的孩子回家找东西吃,王某便将一部分饭菜分给孩子吃, 结果二人同时中毒死亡。问某甲对其行为及行为的结果所持的是何种心理态度? 2、路某因女朋友富某与其断绝恋爱关系恼休成怒,多次持刀威胁要求副某与其 和好,否则,阳间不成阴间也要做夫妻。不成,遂于一日,携带借来的刺刀来到 副某家门前,恰好遇到副某出门泼水,即拿着刺刀追上富某,照其左肩胛部,右 腋下连刺两刀。富某被花盆拌倒,仰面朝天,路某又照富某的坐大腿部猛刺一刀, 随后又拾起半截砖头,将富某额头砸伤。因被邻居发现,路某才畏罪逃走。富某 受伤四处,左腿部大隐静脉被刺伤,深度 5 厘米,造成出血性休克,经医院抢救 脱险。路某犯罪后,听群众议论说富某出血过多,有生命危险,即跑回家中,服 药自杀未死,被抓获归案。问路某的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还是间接故意? 3、阐述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 1、讨论何 谓故意当 中的明 知; 2、借助案 例讨论直 接故意与 间接故意 的区别
第_13_次课程教学方案周次第7周课时数|2课时教学第三节犯罪过失章节第四节与罪过相关的几个特殊问题教学掌握犯罪过失的特征和分类目标理解犯罪过失和故意及意外事件的区别要求教学犯罪过失的分类重点不可抗力和意外事件教学过于自信的过失和间接故意的区别疏忽大意的过失与意外事件的区别难点主要口课堂讲授口小组活动口实验演示口难点答疑口提问教学口作业讲评口实践教学口考试测验口其他活动方式使用口文字教材口电子教案口录像材料口录音材料直播课堂媒体口CAI课件IP课件口其他资源:资源作业阐述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区别练习第三节犯罪过失犯罪过失的概念1、犯罪过失与犯罪故意的区别2、过失犯罪负刑事责任的主观根据、犯罪过失的类型(一)过于自信的过失1、过于自信的过失的特征2、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区别板 (二)疏忽大意的过失书1、疏忽大意的过失的特征设2、疏忽大意的过失与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区别第四节与罪过相关的几个特殊问题计、不可抗力和意外事件二、期待可能性1、期待可能性的概念2、期待可能性的性质3、期待可能性的判断标准4、期待可能性对刑事司法和刑事立法的意义三、严格责任问题2
27 第 13 次课程教学方案 周次 第 7 周 课时数 2 课时 教学 章节 第三节 犯罪过失 第四节 与罪过相关的几个特殊问题 教学 目标 要求 掌握犯罪过失的特征和分类 理解犯罪过失和故意及意外事件的区别 教学 重点 犯罪过失的分类 不可抗力和意外事件 教学 难点 过于自信的过失和间接故意的区别 疏忽大意的过失与意外事件的区别 主要 教学 方式 □ 课堂讲授 □ 小组活动 □ 实验演示 □ 难点答疑 □ 提问 □ 作业讲评 □ 实践教学 □ 考试测验 □ 其他活动 使用 媒体 资源 □ 文字教材 □ 电子教案 □ 录像材料 □ 录音材料 □ 直播课堂 □ CAI 课件 □ IP 课件 □ 其他资源: 作业 练习 阐述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区别 板 书 设 计 第三节 犯罪过失 一、犯罪过失的概念 1、犯罪过失与犯罪故意的区别 2、过失犯罪负刑事责任的主观根据 二、犯罪过失的类型 (一)过于自信的过失 1、过于自信的过失的特征 2、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区别 (二)疏忽大意的过失 1、疏忽大意的过失的特征 2、疏忽大意的过失与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区别 第四节 与罪过相关的几个特殊问题 一、不可抗力和意外事件 二、期待可能性 1、期待可能性的概念 2、期待可能性的性质 3、期待可能性的判断标准 4、期待可能性对刑事司法和刑事立法的意义 三、严格责任问题
第_13_次教学活动设计学生活动教学环节主要教学内容安排、导入第三节犯罪过失1、阐述过新课一、犯罪过失的概念于自信的1、犯罪过失与犯罪故意的区别过失与间、讲授2、过失犯罪负刑事责任的主观根据接故意的讨论区别;二、犯罪过失的类型(一)过于自信的过失布置作业2、讨论期二)疏忽大意的过失第四节β 与罪过相关的几个特殊问题待可能性理论的性不可抗力和意外事件二、期待可能性质与适三、严格责任问题用。[练习]1、张某双手将邻居4岁小孩提起,悬于桥栏外面逗他玩,小孩挣扎,张某手一滑,小孩落河,张赶紧施救,已晚。张某所持何种心理态度?2、某甲爆破采石时候,碎石飞入邻居某乙地里,双方争吵。某乙说:“如果你再放炮,我就坐在炮口上,看你敢不敢点。”某甲说:“你敢坐,我就敢点。”某乙说:“我不敢坐就不是人。”某甲说:“我不敢点就不是人。”随即将大约2公斤的炸药包扔在地上说:“你有胆子就坐。”某乙过去坐在炸药包旁边。某甲拿起一根大约60厘米长的导火索,用剪刀剪去大约20厘米,当着某乙的面接上雷管插入炸药包内,点燃导火索后,某甲朝某乙喊了一声:“点着了,快跑。”随即跑离了现场。此时,某乙向外挪动了一下身体,尚未起身,炸药包便爆炸了,某乙被当场炸死。问某甲对某乙的死亡所持的是何种主观心理态度?3、某矿很多工人都将装雷管用的铝盒当饭盒用,工人甲某日误以为装有雷管的铝盒是其他同事的饭盒,便将其放在炉火上烤,结果发生爆炸。其行为如何认定?4、思考当行为人不具有期待可能性时,是否就意味着其不负刑事责任?28
28 第 13 次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安排 一、导入 新课 二、讲授 讨论 三、布置 作业 第三节 犯罪过失 一、犯罪过失的概念 1、犯罪过失与犯罪故意的区别 2、过失犯罪负刑事责任的主观根据 二、犯罪过失的类型 (一)过于自信的过失 (二)疏忽大意的过失 第四节 与罪过相关的几个特殊问题 一、不可抗力和意外事件 二、期待可能性 三、严格责任问题 [练习] 1、张某双手将邻居 4 岁小孩提起,悬于桥栏外面逗他玩,小孩挣扎,张某手一 滑,小孩落河,张赶紧施救,已晚。张某所持何种心理态度? 2、某甲爆破采石时候,碎石飞入邻居某乙地里,双方争吵。某乙说:“如果你再 放炮,我就坐在炮口上,看你敢不敢点。”某甲说:“你敢坐,我就敢点。”某乙 说:“我不敢坐就不是人。”某甲说:“我不敢点就不是人。”随即将大约 2 公斤的 炸药包扔在地上说:“你有胆子就坐。”某乙过去坐在炸药包旁边。某甲拿起一根 大约 60 厘米长的导火索,用剪刀剪去大约 20 厘米,当着某乙的面接上雷管插入 炸药包内,点燃导火索后,某甲朝某乙喊了一声:“点着了,快跑。”随即跑离了 现场。此时,某乙向外挪动了一下身体,尚未起身,炸药包便爆炸了,某乙被当 场炸死。问某甲对某乙的死亡所持的是何种主观心理态度? 3、某矿很多工人都将装雷管用的铝盒当饭盒用,工人甲某日误以为装有雷管的 铝盒是其他同事的饭盒,便将其放在炉火上烤,结果发生爆炸。其行为如何认定? 4、思考当行为人不具有期待可能性时,是否就意味着其不负刑事责任? 1、阐述过 于自信的 过失与间 接故意的 区别; 2、讨论期 待可能性 理论的性 质与适 用
第_14次课程教学方案周次第7周 课时数 |2 课时教学 第五节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章节 第六节认识错误教学理解犯罪目的和动机之间的关系及各自对定罪量刑的意义目标理解刑法认识错误的分类及处理原则要求教学犯罪目的和动机的关系及各自对定罪量刑的影响重点刑法认识错误的分类及其处理原则教学事实认识错误的分类及处理难点主要口课堂讲授口小组活动口实验演示口难点答疑口提问教学口作业讲评口实践教学口其他活动方式口考试测验使用口文字教材口电子教案口录像材料口录音材料口直播课堂媒体口CAI 课件口IP课件口其他资源:资源作业阐述动机与目的的关系及对定罪量刑的影响练习|阐述对象认识错识第五节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的概念、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的关系三、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的意义1、犯罪目的的意义2、犯罪动机的意义第六节认识错误一、概念二、法律认识错误板1、假想的犯罪书 2、假想的不犯罪投3、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罪名和罪刑轻重的误解计三、事实认识错误1、客体的错误2、对象的错误3、行为实际性质的错误4、工具的错误5、因果关系的错误29
29 第 14 次课程教学方案 周次 第 7 周 课时数 2 课时 教学 章节 第五节 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 第六节 认识错误 教学 目标 要求 理解犯罪目的和动机之间的关系及各自对定罪量刑的意义 理解刑法认识错误的分类及处理原则 教学 重点 犯罪目的和动机的关系及各自对定罪量刑的影响 刑法认识错误的分类及其处理原则 教学 难点 事实认识错误的分类及处理 主要 教学 方式 □ 课堂讲授 □ 小组活动 □ 实验演示 □ 难点答疑 □ 提问 □ 作业讲评 □ 实践教学 □ 考试测验 □ 其他活动 使用 媒体 资源 □ 文字教材 □ 电子教案 □ 录像材料 □ 录音材料 □ 直播课堂 □ CAI 课件 □ IP 课件 □ 其他资源: 作业 练习 阐述动机与目的的关系及对定罪量刑的影响 阐述对象认识错误 板 书 设 计 第五节 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 一、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的概念 二、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的关系 三、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的意义 1、犯罪目的的意义 2、犯罪动机的意义 第六节 认识错误 一、概念 二、法律认识错误 1、假想的犯罪 2、假想的不犯罪 3、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罪名和罪刑轻重的误解 三、事实认识错误 1、客体的错误 2、对象的错误 3、行为实际性质的错误 4、工具的错误 5、因果关系的错误
第_14_次教学活动设计学生活动教学环节主要教学内容安排、导入第五节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1、讨论因新课果关系错一、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的概念、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的关系误的情形、讲授三、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的意义和处理。讨论第六节认识错误布置作业、法律认识错误三、事实认识错误[练习]1、某甲将自己一贯横行乡里、为非作恶的儿子杀死,认为其行为不构成犯罪,是大义灭亲。甲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为什么?2、甲以碱面为础霜杀妻子,如何认定?3、对迷信犯应如何处理,为什么?4、行为人实施了A、B两个行为,危害结果是由B行为造成的,而行为人却误认为是由A行为造成的,如何处理?5、阐述动机与目的的关系及对定罪量刑的影响。20
30 第 14 次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安排 一、导入 新课 二、讲授 讨论 三、布置 作业 第五节 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 一、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的概念 二、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的关系 三、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的意义 第六节 认识错误 一、概念 二、法律认识错误 三、事实认识错误 [练习] 1、某甲将自己一贯横行乡里、为非作恶的儿子杀死,认为其行为不构成犯罪, 是大义灭亲。甲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为什么? 2、甲以碱面为砒霜杀妻子,如何认定? 3、对迷信犯应如何处理,为什么? 4、行为人实施了 A、B 两个行为,危害结果是由 B 行为造成的,而行为人却误 认为是由 A 行为造成的,如何处理? 5、阐述动机与目的的关系及对定罪量刑的影响。 1、讨论因 果关系错 误的情形 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