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有“七年之痒”吗? 中国夫妻的离婚模式及其变迁趋势研究 许琪邱泽奇李建新 提要:本文运用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S)200年的初访数据研究 中国夫妻的离婚模式及其变迁趋势,发现中国夫妻的离婚模式呈明显的“倒 U型”曲线,且曲线峰值出现的时间逐步提前。家庭生命周期理论、自然演化 论和总体异质性理论为“倒U型”的离婚模式提出了三种不同的理论解释, 前两种理论没有得到数据的支持,总体异质性理论则较好地拟合了观测数 据。总体分割模型的分析结果显示,有离婚经历的群体其离婚风险表现为线 性递增,而大量不离婚夫妻群体的存在导致总体离婚模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 “倒U型”曲线。分期群的比较研究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夫妻最终会离婚 的比例在不断增加,而且离婚者离婚的速率快速增长,婚姻的不稳定性逐步 增强。 关键词:离婚模式总体分割模型自然演化论总体异质性家庭生 命周期 研究问题 大量的研究表明,工业化、现代化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结构、文化 观念和法律制度的变化已经对世界各地的家庭结构和功能产生了深远 影响(古德,1986),婚姻稳定性的下降和离婚率的上升已成为一个世 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张敏杰,1997)。中国也不例外,自1978年改革 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生活观念的日益开放和1980年《婚姻 法》“无过失离婚”条款的出现,中国的离婚水平也在迅速上升(叶文 振、林擎国,1998;张敏杰,1997;曾毅,1995)。如图1所示,1979年中国的 离婚对数仅为319万对粗离婚率也仅为0.3%;到2009年,这两项统计 指标分别上升到246.8万对和185%,年平均增长71%和63% 逐年上升的离婚率及其相关的诸多社会问题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 广泛关注(徐安琪、叶文政,2001;徐安琪,2012;陆艺龙,2009;许琪等, 2013)。不过,学者们对离婚问题的研究大多聚焦于离婚水平及其影 216 21994-2015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
真 的 有 “ 七年之痒 ” 吗 ? — 中 国 夫 妻 的 离 婚模 式 及其 变 迁 趋 势研 究 许 琪 邱 泽奇 李 建新 提要 : 本 文运 用 中 国 家 庭 动 态 跟 踪 调 查( CFPS ) 20 1 0 年 的 初 访 数 据 研 究 中 国 夫 妻 的 离 婚模 式 及其 变 迁 趋势 , 发 现 中 国 夫 妻 的 离 婚模 式 呈 明 显 的 “ 倒 U 型 ” 曲 线 , 且 曲 线 峰 值 出 现 的 时 间 逐步 提前 。 家 庭生 命 周 期 理论 、 自 然 演 化 论和 总 体异 质 性 理 论为 “ 倒 U 型 ” 的 离婚模 式 提 出 了 三 种 不 同 的 理 论 解 释 , 前 两 种 理 论没 有 得到 数 据 的 支 持, 总 体异 质 性 理 论 则 较 好地拟 合 了 观 测 数 据 。 总 体分割 模型 的 分析 结果 显 示 , 有 离 婚经 历 的 群体其 离 婚风 险表现为 线 性递增 , 而 大 量 不 离 婚夫 妻群体 的 存在 导 致总 体离 婚模 式 呈 先 上 升 后 下 降 的 “ 倒 U 型 ” 曲 线 。 分期 群的 比 较 研 究 发现 , 随 着 时 间 的 推 移 , 夫 妻 最 终会 离 婚 的 比 例 在 不 断增 加 , 而 且 离婚者 离 婚 的 速 率 快 速 增 长 , 婚 姻 的 不 稳定 性 逐 步 增 强 。 k键词 : 离 婚模 式 总 体分 割 模 型 自 然 演 化 论 总 体异 质 性 家庭 生 命周 期 一 、 研究 问题 大量的研究表明 , 工业化、 现代化 以及 由 此带来的社会结构、 文化 观念和法律制度的变化已经对世界各地的 家庭结构 和功 能产生了 深远 影响 ( 古德 , 1 98 6 ) , 婚姻稳定性的 下 降和 离 婚率的 上升 已 成为 一 个世 界范围 内 的普遍现象 ( 张敏杰 , 1 997 ) 。 中 国 也不例 外 , 自 1 97 8 年改革 开放以来 , 随着经济 的高速增长 、 生活 观念的 日 益开放和 1 9 80 年《 婚姻 法》 “ 无过失离婚” 条款 的 出 现 , 中 国 的 离婚水平也在 迅速上升 ( 叶文 振 、林擎国 , 1 99 8 ; 张敏杰, 1 997 ; 曾毅 , 1 995 ) 。 如 图 1 所示, 1 979 年中 国 的 离婚对数仅为 3 1 . 9 万对 , 粗离婚率也仅为 0. 3 %。 ; 到 2009 年, 这两项统计 指标分别上升到 2 46. 8 万对和 1 . 85知 , 年平均增长 7. 1 % 和 6. 3 % 。 逐年上升的离婚率及其相关 的诸多社会 问题 已经引 起了 学术界 的 广泛关注( 徐安琪 、 叶文政 , 200 1 ; 徐安琪 , 20 1 2 ; 陆艺龙 , 200 9 ; 许琪等 , 20 1 3 ) 。 不过 , 学者们 对离婚 问 题的 研究大多 聚焦 于离婚水平及其影 2 1 6
论 真的有“七年之痒 粗离婚率离婚对数 %0.8 1979198419891994199200 2009(年份) 资料来源: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2010 图11978年以来历年离婚对数和粗离婚率增长曲线 响因素,很少对中国夫妻的离婚模式,即离婚风险随婚姻持续时间的变 动规律进行探讨。从理论上看,离婚水平和离婚模式是两个截然不同 的概念,前者侧重于离婚事件发生概率的大小,后者则侧重于离婚高峰 爆发时间的先后。所以,对离婚模式及其变迁趋势进行研究可以为全 面了解中国夫妻的婚姻稳定性及其变迁提供一个全新的观察视角。 中国夫妻结婚以后第几年的离婚风险最高?虽然学界对此探究不 多,但日常生活中,我们却时常能够听到“七年之痒”的说法。“七年之 痒”确实存在吗?中国夫妻的离婚模式在不同时期有变化吗?本文将 首先引人离婚模式的三种理论解释,然后结合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 (CFS)2010年的初访数据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二、对离婚模式的三种理论解释 离婚模式是对离婚风险随婚姻持续时间而变动的动态描述。对西 方社会的研究发现随着结婚时间的推移,离婚风险呈“倒U型”曲线 变化,即离婚风险首先随婚姻持续时间的推移逐渐上升,在到达顶点后 持续下降( Schoen,1975; Andersson,1997; Lyngstad,2004)。究竟“倒U 型”的顶点是不是7年,原因何在?学术界有三种不同的理论解释。 217 21994-2015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
论 jc l 真 的有 “ 七年 之痒 ” 吗 ? 2 0 r —粗离 婚率 ? 一 - ? 离 婚对 数 I 3 00 1 .6 - // ' 2 5° 粗 Z/ ’ - 2 〇〇 | S 1 . 2 - / 霞 、 , I 0 4 - 5 0 Q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Q 1 97 9 1 9 84 1 9 89 1 9 94 1 9 99 2_ 20 09 ( 年份 ) 资料来源 : 中 国 社科 院 人 口 与 劳 动 经济 研究所 , 2 0 1 0。 图 1 1 97 8 年 以 来 历年 离婚对 数和粗 离婚率增长 曲 线 响 因 素 , 很少对中 国 夫妻 的 离婚模式 , 即离婚风 险随婚 姻持续 时 间 的 变 动规律进 行探讨。 从理论上 看 , 离 婚水 平 和离 婚模式是 两个截然不 同 的 概念 , 前者侧 重于离 婚事 件发 生概率的 大 小 , 后 者则 侧重 于离婚 高峰 爆发 时 间 的 先后 。 所以 , 对 离 婚模式及 其变 迁趋势 进 行研究 可 以 为全 面 了 解 中 国 夫妻的 婚姻稳定 性及其变迁 提供 一 个全新的 观察 视角 。 中 国夫妻结婚 以后 第几年 的 离婚风险最高 ? 虽 然 学界对此探究不 多 , 但 日 常 生活 中 , 我们 却 时常能够听 到 “ 七 年 之痒 ” 的 说法 。 “ 七 年之 痒 ” 确 实存在吗 ? 中 国夫妻的 离 婚模式在不 同 时期 有 变 化吗? 本文 将 首先引 入离 婚模式 的三 种 理论解 释 , 然后 结 合 中 国 家庭动 态 跟踪 调 查 ( CFPS ) 20 1 0 年 的 初访数据对这些问 题进行探讨。 二、 对离婚模式 的三种理论解 释 离 婚模式是对离婚风 险随婚姻 持续 时间 而变动 的 动 态描述 。 对 西 方社会的 研究 发现 , 随 着结婚 时间 的 推 移 , 离 婚风 险呈 “ 倒 U 型 ” 曲线 变化 , 即 离婚风险 首先随婚姻 持续 时间 的 推移 逐渐上 升 , 在 到 达顶点后 持续下 降 ( Sc h oe n , 1 9 75 ; An de rs s on , 1 9 9 7 ; Ly ng st a d , 2004 ) 。 究 竟 “ 倒 U 型 ” 的 顶点 是不 是 7 年 , 原因 何在? 学术界有 三种 不 同 的 理论解释。 2 1 7
社会学研究 2015.5 (一)家庭生命周期的影响 第一种理论认为,“倒U型”的离婚风险函数可能反映了家庭生命 周期,特别是子女因素对离婚风险的影响。从结婚到生育第一个子女 之前是婚姻的蜜月期,婚姻质量较高,离婚风险较小。但孩子的出生会 打破夫妻间的二人世界,夫妻需要做大量的调适以适应新的角色,且子 女数量越多,调适的程度和难度也越大( rollins& Galligan,1978)。孩 子出生以后,夫妻要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照顾小孩,用在相互之间 的时间会越来越少,这会导致婚姻质量的下降和离婚风险的上升 ( Waite& Lillard,1991)。不过,随着子女年龄的增加,子女的独立性会 逐渐增强,养育子女所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则逐渐下降( Heaton, 1990)。子女成年以后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夫妻又可以重回二人世界, 婚姻满意度提高,离婚风险则降低( Glenn,1975; Waite& Lillard,191) 从家庭生命周期的角度看,子女数量和年龄随婚姻持续时间的动 态变化导致了“倒U型”的离婚模式。但是,这样的观点与诸多经验研 究结果并不相符。 首先,一些研究发现,生育子女以后,夫妻的离婚风险会显著降低, 且子女数量越多离婚的可能性越小( Thornton,1977; Heaton,1990; Waite&lard,1991;许琪等,2013)。贝克尔等人( Becker et al 197)认为,子女是夫妻对婚姻的一项重要投资,与其他婚姻资本不 同,子女天然地为夫妻双方共同所有,故子女越多,夫妻离婚的可能性 越小。费孝通(1999)也曾经指出,作为夫妻“生物上的结合和性格上 结合的媒介”,孩子的出生为夫妻创造了“一件共同的工作和事业 在共同抚育孩子的过程中,通过劳动分工,夫妻之间建立起了相互依 赖,而这种“有机团结”有利于维持夫妻关系的稳定( Morgan et al 1988;涂尔干,2000)。不仅如此,在夫妻拥有孩子以后,来自社会规范 和文化观念的压力对离婚的阻碍作用会增强,在认同“离婚会对小孩 产生不利影响”的前提下,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一些感情上已经破裂 的夫妻可能会选择继续将婚姻维持下去( Thornton,1977)。因而子女 不仅不会成为离婚的导火索,反而是婚姻的稳定器。 其次,与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预期恰好相反,一些实证研究发现, 年龄较小的子女更有利于婚姻的稳定( Waite& Lillard,199l; Heaton, 1990;许琪等,2013)。因为照顾年幼子女需要耗费父母大量的时间和 精力,夫妻之间通过分工合作会更有效率。不仅如此,人们更可能相 21994-2015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
社会 学研究 20 1 5 . 5 ( 一 ) 家庭生命周期的影响 第一种理论认为 倒 U 型 ” 的离婚风险函 数可能反映了 家庭生 命 周期 , 特别 是子女因 素对离婚风险 的影响 。 从结婚到 生育第 一个子女 之前是婚姻的 蜜月 期 , 婚姻 质量较高 , 离婚风险较小 。 但孩子的 出生会 打破夫妻间 的二人世界 , 夫妻需要做大量的 调适以 适应新的 角 色 , 且子 女数量越多 , 调 适的程度和难度也越 大( Ro ll i ns & Ga mg an , 1 97 8 ) 。 孩 子出 生以 后 , 夫妻要将大量 的 时间 和精力用 于照顾小孩 , 用在相互之间 的 时间 会 越来越 少 , 这会 导 致婚 姻 质量 的 下 降 和 离婚 风 险 的 上 升 ( Wai t e & Li l laxd , 1 99 1 ) 。 不过 , 随着子女年龄的增 加 , 子女的独立性会 逐渐增 强 , 养育 子女 所 需耗 费 的 时 间 和 精 力 则 逐 渐 下 降 ( Hea to n , 1 990 ) 。 子女成年以后离开父母 独立 生活 , 夫妻又 可以 重 回 二人世界, 婚姻满意度提高 , 离婚风险则降低( Gl eim , 1 975 ; Wai te & Lil l anl , 1 99 1 ) 0 从家庭生命周 期的 角 度看 , 子女数量和年龄随婚姻持续 时间 的 动 态变化导致了 “ 倒 U 型 ” 的 离婚模式。 但是 , 这样的 观点 与诸多经验研 究结果并不相符。 首先 , 一 些研究发现, 生育子女 以后 , 夫妻的离婚风险会显著降低 , 且子 女数 量越 多 离 婚 的 可 能 性 越 小 ( Thornton , 1 977 ; Hea ton , 1 990 ; Wai te & Li ll ard , 1 99 1 ; 许 琪 等 , 20 1 3 ) 。 贝 克 尔 等 人 ( B ec ker e t a l . , 1 977 ) 认为 , 子女是夫 妻对婚姻 的 一 项 重要投资, 与其他婚姻资本不 同 , 子女天然地为夫妻双方共 同 所有 , 故子女越多 , 夫妻离婚 的 可能性 越小。 费孝通( 1 999 ) 也曾 经指 出 , 作为 夫妻 “ 生物上 的 结合和性格上 结合的媒介 ” , 孩子的 出 生为夫 妻创 造 了 “ 一件共 同 的工作 和事业 ” 。 在共 同 抚育孩子 的过程中 , 通过劳 动分工 , 夫妻之间建立起了 相 互依 赖 , 而这种 “ 有 机 团 结 ” 有利 于维 持夫妻关 系 的 稳定 ( Mo rg an e t al . , 1 98 8 ; 涂尔 干 , 2000 ) 。 不仅如 此 , 在夫妻拥有孩子 以后 , 来 自 社会规范 和 文化观念的压力 对离婚 的阻 碍作 用会增强 , 在认 同 “ 离婚会对小孩 产生不利 影响 ” 的前提下 , 为 了 孩子 的 健康成长, 一 些感情上 已 经破裂 的夫妻可能会选择继续将婚姻维持下去 ( Tho rnton , 1 97 7 ) 。 因 而子女 不仅不会成为离婚的导火索 , 反而是婚姻的稳定器。 其次, 与家庭生命周期 理论的 预期恰好相 反 , 一 些实证研究发现 , 年龄较小的子女更有利 于婚姻的 稳定 ( Wa it e & Linard , 1 99 1 ; Hea tcm , 1 990 ; 许琪等 , 20 1 3 ) 。 因 为 照顾年幼 子女需要耗费父母大量 的 时 间 和 精力 , 夫妻之间 通过分工合作会更有效率。 不仅如此 , 人们更可能相 2 1 8
真的有“七年之痒”吗? 信离婚对年幼子女的伤害更大,为了子女的健康成长,夫妻更加不愿 在子女年幼时离婚( Waite& Lillard,1991; Heaton,1990)。 由此可以看到,尽管家庭生命周期与“倒U型”离婚模式是吻合 的,却与诸多经验研究的结果相悖,因此,从子女因素或家庭生命周期 的角度并不能很好地解释离婚风险随婚姻持续而产生的动态变化。为 此,我们需要为“倒U型”的离婚模式寻找其他可能的解释途径。 (二)婚姻稳定性的自然演化 与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强调子女因素的影响不同,一些学者认为 “倒U型”的离婚模式是婚姻稳定性随时间自然演化的结果。 夫妻结婚以后,蜜月期内的婚姻满意度较高,离婚的风险较小。但 随着婚姻持续时间的推移,婚姻满意度和婚姻质量都会逐渐降低 ( rusbult et al.,1986)。一方面是因为激情的消退,另一方面是因为矛盾 的积累,婚姻的吸引力会逐步下降( Luckey,196)。根据莱温格提出的替 代选择假说婚姻的吸引力是决定婚姻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当婚姻的吸引 力下降,而替代选择出现时,离婚的可能性就会显著增加( Levinger,1976)。 不过,婚姻满意度下降和离婚风险上升的趋势并不会一直持续下 去。婚姻持续的时间越长,当事人在婚姻关系上投入的个人资源就越 多,因婚姻解体遭受的损失也就越大(徐安琪、叶文政,1998)。在贝克 尔等人( Becker et al,1977)看来,婚姻持续时间是当事人投入的沉没 成本( sunk cost),因此,持续越久的婚姻越不可能以离婚而告终。 简而言之,随着婚姻持续时间的推移,婚姻的吸引力虽然在下降, 但离婚的成本也在上升,而“倒U型”离婚模式正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 果。这一理论得到了一些经验研究的支持。例如,对美国夫妻的描述 性研究发现,婚姻满意度和婚姻质量都随结婚时间的推移先下降后上 升( Johnson et al.,1986)。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研究刻画的是婚姻满意度和婚姻质量随时间 推移所发生的动态变化,没有纳人子女因素进行综合考量。除此之外, 也没有考虑本文将要介绍的第三种理论,即总体异质性的影响。 (三)总体异质性 生命周期理论和自然演化理论都有一个默认的假设,即研究总体 是高度同质的。但事实上,每对婚姻都是不同的。一方面,每对婚姻的 219 21994-2015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
- 论 文 丨 真的 有 “ 七年之痒 ” 吗? 信 , 离 婚对年幼子女的 伤害更大 , 为 了子女的 健康成长 , 夫妻更加 不愿 在子女年幼时离婚 ( Wai te & Li Uard , 1 99 1 ; He aton , 1 990 ) 。 由 此可以 看到 , 尽管 家庭生命周 期 与 “ 倒 U 型 ” 离婚模式是吻 合 的 , 却与诸多 经验研究 的结果相悖 , 因 此 , 从子女 因 素或家庭生命周 期 的角度并不能很好地解释离婚风险随婚姻持续而产生的动态变化。 为 此, 我们 需要为 “ 倒 U 型 ” 的 离婚模式寻找其他可能的 解释途径。 ( 二 ) 婚姻稳定性的 自 然演化 与 家庭生命周 期 理论强调 子女因 素 的影 响不 同 , 一些学者认 为 , “ 倒 U 型 ” 的离婚模式是婚姻稳定性随时间 自 然演化的 结果 。 夫妻结婚以 后, 蜜月 期内 的 婚姻满意度较 高 , 离婚 的风险较小。 但 随着婚姻 持续 时 间 的 推 移 , 婚 姻满 意 度 和 婚姻 质 量都 会 逐渐 降低 ( Ru sbul t et al . , 198 6 ) 。 一 方面是因为激情的 消退 , 另一方面是因 为矛盾 的积累 , 婚姻的吸引 力会逐步下降 ( Luc key , 1 966 ) 。 根据莱温格提出 的替 代选择假说, 婚姻的吸引力是决定婚姻稳定性的关键因 素。 当婚姻的吸引 力下降, 而替代选择出 现时, 离婚的可能性就会显著增加 ( Lev inger , 1976 ) 。 不 过 , 婚姻满意度下降和 离婚风险上升的 趋势并 不会一直持续下 去。 婚姻持续的 时间 越长, 当 事人在婚姻关系上投入的 个人资源就越 多 , 因婚姻解体遭受 的损 失也就越大 ( 徐安琪 、 叶文政 , 1 99 8 ) 。 在 贝 克 尔 等人 ( Be c ker e t al . , 1 977 ) 看来 , 婚姻持续时 间 是当 事人投人的沉没 成本( s unk c o st ) , 因 此 , 持续越久的 婚姻 , 越不可能以离婚而告终。 简而言之, 随着婚姻持续 时间 的 推移 , 婚姻的 吸引 力虽 然在下 降 , 但离婚的成本也在上升 , 而“ 倒 U 型 ” 离婚模式正是二者共同 作用的 结 果。 这一 理论得到了 一 些经验研究的支持。 例 如 , 对美 国 夫妻的描述 性研究发现 , 婚姻满意度和婚姻质量都 随结婚时 间 的 推移先下降 后上 升( John s on et al . , 1 98 6 ) 〇 需要注意 的是 , 这些研究刻画 的 是婚姻满意度和婚姻质量 随时间 推移所发生的动态变化 , 没有纳人子女因 素进行综合考量 。 除此之外 , 也没有考虑本文将要介绍 的 第三种理论 , 即 总体异质性的影响 。 ( 三 > 总体异质性 生命周期理论和 自 然演化理论都有 一 个默认 的假设 , 即研究 总体 是高度同 质的 。 但事实上 , 每对婚姻都是不同 的 。 一方面 , 每对婚姻 的 2 1 9
社会学研究 2015.5 吸引力以及冲突爆发的强度和频度各不相同;另一方面,每对夫妻对冲 突的容忍度以及应对冲突的能力和方式也不相同,这导致在同一时点 上每对夫妻的婚姻满意度和离婚风险千差万别。金沃泊和雅辛 Vaupel& Yashin,1985)从总体的异质性出发,为“倒U型”离婚模式 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释。 如果承认总体异质性,则每对夫妻的离婚风险都是不同的;且离婚 夫妻只占总体中很小的一个部分。金沃泊和雅辛认为,至少存在两个 截然不同的子总体:对子总体1,离婚永远不会发生,即h1(t)=0;对子 总体2,离婚发生的风险率随婚姻持续时间的推移不断上升,可将之表 示为时间的线性函数,即h2(t)=b×t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稳定的婚姻会陆续解体,稳定的婚姻会持续到 最后。如此,随时间的推移,子总体2所占的比例会不断降低,子总体 1所占的比例则会不断上升。这样,观察到的总体离婚模式必然是 个“倒U型”的曲线。因此,金沃泊和雅辛认为,根本不存在所谓的“七 年之痒”,“倒U型”离婚模式仅是总体异质性的结果。 看起来,金沃泊和雅辛为“倒U型”离婚模式提供了一种极具吸引 力的理论解释。不过,其解释是从结果出发的,即从是否离婚的结果上 看,存在离婚(离婚风险大于0)和不离婚(离婚风险等于0)两个异质 性的子总体。如果以此为依据进行分类或解释,则更像是事后解释。 事实上,离婚是一个社会过程,只要婚姻还在延续,离婚风险都大于0。 尽管如此,从总体异质性角度对离婚模式的解释依然非常新颖,且可以 推知,总体离婚风险函数的形状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最终会离婚 的夫妻占总体的比例p,比例越高,风险函数的位置越高,峰值(“痒”) 到来的时间越晚;二是离婚者离婚的速率,速率越大,风险函数的位置 越高,峰值(“痒”)到来的时间越早( Vaupel& Yashin,1985)。 果真如此吗?接下来,本文将用中国的数据对此进行分析和探讨 三、数据、变量和模型 (一)数据 本文运用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以下简称CFS,现已更名为 “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0年初访数据进行研究。CFPS是北京大学 21994-2015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
社会学研究 20 1 5 . 5 吸引 力 以及冲 突爆发的强度和频度各不相同 ; 另一方面 , 每对夫妻对冲 突 的 容忍度以 及应对冲突 的能力 和方式也不相 同 , 这导 致在 同 一 时点 上每对夫 妻 的 婚姻 满 意 度 和 离婚 风 险 千 差 万别 。 金 沃 泊 和 雅辛 ( Vau pel & Yashi n , 1 98 5 ) 从总体的 异质性 出 发 , 为 “ 倒 U 型 ” 离婚模式 提供 了 一 种全新的解释。 如果承认总体异质性 , 则 每对夫妻的 离婚风险都是不同 的 ; 且离婚 夫妻只 占总体 中很小 的 一 个部分。 金沃 泊 和雅辛认为 , 至少存在两个 截然不同 的子总体 : 对子总体 1 , 离婚永远不会发生 , 即 M * ) = 〇 ; 对子 总体 2 , 离婚发生的 风险率随婚姻持续时 间 的推移不断上升 , 可将之表 示为 时间 的线性函数 , 即 心 ( 0 = 6 x t 。 随着时 间 的推移, 不稳定的 婚姻会陆续解体 , 稳定的 婚姻会持续到 最后。 如此 , 随 时间 的推移 , 子总体 2 所 占 的 比例会不 断降低 , 子总 体 1 所 占 的比 例则 会不断上升。 这样, 观察到 的 总体离婚模式必然是一 个“ 倒 U 型 ” 的 曲 线。 因此 , 金沃 泊和雅辛认为 , 根本不存在所谓的 “ 七 年之痒 ” , “ 倒 U 型 ” 离婚模式仅是总体异质性的 结果。 看起来 , 金沃泊和雅辛为 “ 倒 U 型 ” 离婚模式提供了 一种极具吸 引 力 的理论解释。 不过 , 其解释是从结果出 发的 , 即 从是否离婚 的结果上 看 , 存在离婚 ( 离婚风险大于 〇 ) 和不离 婚( 离婚风险 等于 〇 ) 两个异质 性的 子总体 。 如 果 以 此为依据进行分类或解 释, 则 更像是事后解释。 事实上 , 离婚是一 个社会过程 , 只要婚姻还在延续 , 离婚风险都大于 〇 。 尽管如此 , 从总体异质性角 度 对离婚模式的 解释依然非常新颖 , 且可 以 推知 , 总体离婚风险 函 数的形状主要受两个因 素影响 : 一 是最终会离婚 的夫妻 占总体的 比例 P , 比例越高 , 风险 函 数的 位置越高 , 峰值 ( “ 痒 ” ) 到来 的时 间越 晚 ; 二是离婚 者离婚 的 速率 , 速率越大 , 风险函 数的位置 越高 , 峰值 ( “ 痒 ” ) 到来的 时 间 越早( Vaupe l & Yash in , 1 98 5 ) 。 果真如此吗? 接下来 , 本文将用 中 国 的数据对此进行分析和探讨 。 三 、 数据、 变量和模型 ( 一 ) 数据 本文运用 中 国 家庭动 态跟踪调查 ( 以 下简称 CFPS , 现 已 更名 为 “ 中 国 家庭追踪 调査” ) 20 1 0 年初访数据进行研究。 CFPS 是北京大学 2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