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郴州市2013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监测试卷 文 本试题卷共7道大题,21道小题,共8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福祉(zhi) 苑囿(you)斡旋(w)栉风沐雨(zhi) B.亲昵(ni) 祛除(qu) 攻讦(gn) 量体裁 衣(1iang) C.角逐(jue) 推诿(wei) 轮毂(hu) 椎心泣 血(chu) D.渐染(jian) 神祇(qi) 摈弃(bin) 拾 级而上(shi)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缅怀采撷欢呼雀跃穿流不息 B.斑斓遴选书声琅琅苍天大树 C.惊蛰翔实察言观色含英咀华 D.沧桑震撼眼花缭乱凭心而论 3.下列选项是四则新闻报道的标题,其中表达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A.湖南双峰县新农合政策惠顾重特大疾病患者 B.老外再访中国功夫长春南湖公园求赐教 C.患痴呆症的老父不慎走失好心人送其回家女儿不甚感激 D.我国多地出现寒潮天气北京明天低温有望突破30年极值 4.下列选项的语句,依次填入文段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一个人的经验当然以亲身得来的最为真切可靠,可是直接的经验毕竟有限。读书, 正是吸收间接的经验。生活至上论者说读书是逃避现实,其实读书是扩大现实, 扩大我们的精神世界。就算是我们的亲身经验,也不妨多听听别人对相似的经验 有什么看法,以资印证。相反地,我认为不读书的人才逃避现实,因为他只生活 在一种空间。英国文豪约翰生说:“写作的惟一目的,是帮助读者更能享受或忍 受人生。”倒过来说,读书的目的也在 A.如果你得意/就是加强对人生的享受/或是如果你失意/就是加强对人生的忍受 B.加强对人生的忍受/如果你失意/或是对人生的享受/如果你得意 C.如果你失意/就是加强对人生的忍受/或是如果你得意/就是加强对人生的享受 D.加强对人生的享受/如果你得意/或是对人生的忍受/如果你失意 二、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李梦登,福建人。乾隆庚寅除孝丰知县,不携家室,与同志三数人,惘惘到县 始谒巡抚,门者索金,不应,因持刺不许入。梦登则绳床坐军门,竟日不去,曰: “予以吏事见,非有私谒。俟公他出,即舆前白事,奚以门者为?”门者勉为通 谒。巡抚察其状,戒之曰:“君悃慍°无华饰,甚善,然未娴吏事。宜亟求通律 令能治文书者致幕下,庶几佐君不逮。”梦登前曰:“孝丰俸入,岁不过三十金 不能供幕客食。且梦登与偕来者,三数孝廉,皆读书服古,朝夕讲求,宜若可恃 巡抚哂之。无何,卒用公式劾免,历官才三阅月也 梦登居官,出无仪卫,门不设监奴,有质讼者,直诣厅事。梦登便为剖析,因而 劝谕之,两造皆欢然以解。比出县门,终不见一胥吏。胥吏或请事,则曰:“安
湖南省郴州市 2013 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监测试卷 语 文 本试题卷共 7 道大题,21 道小题,共 8 页,时量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2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福祉(zhǐ) 苑囿(yòu) 斡旋(wò) 栉风沐雨(zhì) B.亲昵(nì) 祛除(qū) 攻讦(gàn) 量体裁 衣(liàng) C.角逐(jué) 推诿(wěi) 轮毂(hú) 椎心泣 血(chuí) D.渐染(jiān) 神祇(qí) 摈弃(bìn) 拾 级而上(shí)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缅怀 采撷 欢呼雀跃 穿流不息 B.斑斓 遴选 书声琅琅 苍天大树 C.惊蛰 翔实 察言观色 含英咀华 D.沧桑 震撼 眼花缭乱 凭心而论 3.下列选项是四则新闻报道的标题,其中表达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A.湖南双峰县新农合政策惠顾重特大疾病患者 B.老外再访中国功夫 长春南湖公园求赐教 C.患痴呆症的老父不慎走失 好心人送其回家女儿不甚感激 D.我国多地出现寒潮天气 北京明天低温有望突破 30 年极值 4.下列选项的语句,依次填入文段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一个人的经验当然以亲身得来的最为真切可靠,可是直接的经验毕竟有限。读书, 正是吸收间接的经验。生活至上论者说读书是逃避现实,其实读书是扩大现实, 扩大我们的精神世界。就算是我们的亲身经验,也不妨多听听别人对相似的经验 有什么看法,以资印证。相反地,我认为不读书的人才逃避现实,因为他只生活 在一种空间。英国文豪约翰生说:“写作的惟一目的,是帮助读者更能享受或忍 受人生。”倒过来说,读书的目的也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如果你得意/就是加强对人生的享受/或是如果你失意/就是加强对人生的忍受 B.加强对人生的忍受/如果你失意/或是对人生的享受/如果你得意 C.如果你失意/就是加强对人生的忍受/或是如果你得意/就是加强对人生的享受 D.加强对人生的享受/如果你得意/或是对人生的忍受/如果你失意 二、文言文阅读(22 分。其中,选择题 12 分,每小题 3 分;翻译题 10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8 题。 李梦登,福建人。乾隆庚寅除孝丰知县,不携家室,与同志三数人,惘惘到县。 始谒巡抚,门者索金,不应,因持刺不许入。梦登则绳床坐军门,竟日不去,曰: “予以吏事见,非有私谒。俟公他出,即舆前白事,奚以门者为?”门者勉为通 谒。巡抚察其状,戒之曰:“君悃愊①无华饰,甚善,然未娴吏事。宜亟求通律 令能治文书者致幕下,庶几佐君不逮。”梦登前曰:“孝丰俸入,岁不过三十金, 不能供幕客食。且梦登与偕来者,三数孝廉,皆读书服古,朝夕讲求,宜若可恃。” 巡抚哂之。无何,卒用公式劾免,历官才三阅月也。 梦登居官,出无仪卫,门不设监奴,有质讼者,直诣厅事。梦登便为剖析,因而 劝谕之,两造皆欢然以解。比出县门,终不见一胥吏。胥吏或请事,则曰:“安
有子女白事父母,转用奴隶勾检者?若辈必欲谋食,盍罢为农,否则请俟我去 耳。”县庭无事,辄独行阡陌间,与父老商榷利病,或遇俊秀子弟,执手论文, 娓娓竟日,县人安之 梦登之罢官也,代者至门,交印讫,长揖而去。问库廪官物,犹前官封识也。稽 文案簿籍,曰:“自有主者。”察狱讼,曰:“悉劝平之。”然不自省得谴所由, 以书徧抵同宣,曰:“梦登为县仅三月,未尝得罪百姓,有事未尝不尽心,然竟 坐免,何故? 梦登罢官,窭甚,不能归,百姓争食之。负贩小民,侵晓,各以所羡果蔬粟米, 杂沓投门外,比门启,取给饔飧,亦不辨所从来。然闲居周一岁,未尝有大匮乏。 最后,县人醵金为治归计,并制青盖为赠,题名至万人,荣其行。尝受惠于梦 登者,凡数辈,徒步负担,送梦登抵其家。 (节选自《清稗类钞·吏治类》) 【注】①悃懾: kun bi,至诚。②窭:j,贫穷。③醵:j,凑钱,集资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乾隆庚寅除孝丰知县 废除,罢免 B.各以所羡果蔬粟米 羡:有余,剩余 C.比门启,取给饔飧 比:等到 D.县人醵金为治归计 治:处理,办理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B.因持刺不许入相如因持璧却立 C. D.尝受惠于梦登者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7.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巡抚看到李梦登,先是“戒之”,对他予以表扬和劝诫,体现了巡抚对他的 赏识和关爱,然而自负的李梦登并不领情,巡抚只好“哂之”,以示无奈。 B.李梦登为官县衙不设门吏,甚至不要衙役,百姓可直达办事厅;出门不带仪 仗卫队。他认为官员被称为父母官,就应该爱民如子。这体现了他廉正、亲民的 特点 C.李梦登任期虽短,却深得民心。他被罢官以后,因为穷困有家难回,当地百 姓纷纷接济他,最后又集资、制万民伞,送他回家。这从侧面反映了他的清廉、 爱民。 D.李梦登自认为干得不错,对于自己为什么被免职感到困惑不解,文章说是“卒 用公式劾免”,其实不愿也不会迎合攀附上司才是李梦登被免职的真实原因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宜亟求通律令能治文书者致幕下,庶几佐君不逮。(4分) 译文 (2)若辈必欲谋食,盍罢为农。(3分) 译文: (3)然不自省得谴所由,以书徧抵同官。(3分) 译
有子女白事父母,转用奴隶勾检者?若辈必欲谋食,盍罢为农,否则请俟我去 耳。”县庭无事,辄独行阡陌间,与父老商搉利病,或遇俊秀子弟,执手论文, 娓娓竟日,县人安之。 梦登之罢官也,代者至门,交印讫,长揖而去。问库廪官物,犹前官封识也。稽 文案簿籍,曰:“自有主者。”察狱讼,曰:“悉劝平之。”然不自省得谴所由, 以书徧抵同官,曰:“梦登为县仅三月,未尝得罪百姓,有事未尝不尽心,然竟 坐免,何故?” 梦登罢官,窭②甚,不能归,百姓争食之。负贩小民,侵晓,各以所羡果蔬粟米, 杂沓投门外,比门启,取给饔飱,亦不辨所从来。然闲居周一岁,未尝有大匮乏。 最后,县人醵③金为治归计,并制青盖为赠,题名至万人,荣其行。尝受惠于梦 登者,凡数辈,徒步负担,送梦登抵其家。 (节选自《清稗类钞·吏治类》) 【注】①悃愊:kǔn bì,至诚。②窭:jù,贫穷。③醵:jù,凑钱,集资。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乾隆庚寅除孝丰知县 除:废除,罢免 B.各以所羡果蔬粟米 羡:有余,剩余 C.比门启,取给饔飱 比:等到 D.县人醵金为治归计 治:处理,办理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B. 因持刺不许入 相如因持璧却立 C. D. 尝受惠于梦登者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7.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巡抚看到李梦登,先是“戒之”,对他予以表扬和劝诫,体现了巡抚对他的 赏识和关爱,然而自负的李梦登并不领情,巡抚只好“哂之”,以示无奈。 B.李梦登为官县衙不设门吏,甚至不要衙役,百姓可直达办事厅;出门不带仪 仗卫队。他认为官员被称为父母官,就应该爱民如子。这体现了他廉正、亲民的 特点。 C.李梦登任期虽短,却深得民心。他被罢官以后,因为穷困有家难回,当地百 姓纷纷接济他,最后又集资、制万民伞,送他回家。这从侧面反映了他的清廉、 爱民。 D.李梦登自认为干得不错,对于自己为什么被免职感到困惑不解,文章说是“卒 用公式劾免”,其实不愿也不会迎合攀附上司才是李梦登被免职的真实原因。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宜亟求通律令能治文书者致幕下,庶几佐君不逮。(4 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若辈必欲谋食,盍罢为农。(3 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3)然不自省得谴所由,以书徧抵同官。(3 分) 译文:
(二)文言文断句。(3分 9.下列文句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 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B.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 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 C.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可以行一时之计/ 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 D.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 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0.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题目。(8分) 次韵傅惟肖 萧德藻 竹根蟋蟀太多事,唤得秋来篱落间。 又过暑天如许久,未偿诗债若为颜。 肝肠与世苦相反,岩壑嗔人不早还。 八月放船飞样去,芦花丛外数青山。 【注】傅惟肖,字应求,宋代南安人。曾知清江县。萧德藻:南宋诗人,自号千 岩老人。曾任湖北参议、湖州乌程令等职 (1)赏析第二句“唤得秋来篱落间”中“唤”字的巧妙之处。(3分) 答 (2)请从思想情感的角度,赏析全诗。(5分) 答 11.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 (1)仰观宇宙之大, ,足以极视听之娱, 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2)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3)鸟雀呼晴,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周邦彦《苏幕遮》)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1分。其中,简答题5分;选择题6分,每 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说“回家” 钱钟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二)文言文断句。(3 分) 9.下列文句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 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B.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 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 C.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可以行一时之计/ 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 D.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 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 分) 10.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题目。(8 分) 次韵傅惟肖 萧德藻 竹根蟋蟀太多事,唤得秋来篱落间。 又过暑天如许久,未偿诗债若为颜。 肝肠与世苦相反,岩壑嗔人不早还。 八月放船飞样去,芦花丛外数青山。 【注】傅惟肖,字应求,宋代南安人。曾知清江县。萧德藻:南宋诗人,自号千 岩老人。曾任湖北参议、湖州乌程令等职。 (1)赏析第二句“唤得秋来篱落间”中“唤”字的巧妙之处。(3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请从思想情感的角度,赏析全诗。(5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11.古诗文默写。(5 分,每空 1 分) (1)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足以极视听之娱, 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2)________________,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3)鸟雀呼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周邦彦《苏幕遮》)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1 分。其中,简答题 5 分;选择题 6 分,每 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4 题。 说“回家” 钱钟书
中国古代思想家,尤其是道家和禅宗,每逢思辩得到结论,心灵的追求达到目的, 就把“回家”作为比喻。作客就是有家不归或者无家可归,换句话说,思想还未 彻底,还没有真知灼见。 这个比喻在西洋神秘主义里也是个基本概念。新柏拉图派大师泼洛克勒斯把探讨 真理的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家居,外出,回家。黑格尔受新柏拉图派的影响,所 以他说思想历程是圆形的,首尾回环。早期浪漫主义者也受新柏拉图派的影响 我以为诺梵立斯下面一句话就是好例证:“哲学其实是思家病,一种要归居本宅 的冲动”。 中西比喻的相同,并非偶然。道家,禅宗,新柏拉图派都是唯心的,主张返求诸 己,发明本心。这当然跟走遍天下以后,回向本家,有点相像。不过,把唯心的 玄谈撇开,这比喻还是正确贴切的,因为它表示出人类思想和推理时一种实在的 境界。 回是历程,家是对象。历程是回复以求安息;对象是在一个不陌生的,识旧的 原有的地方从容安息。我想,我们追思而有结果,解疑而生信仰,那些时的心理 状况常是这样。 正像一切战争都说是为了获取和平,一切心理活动,目的也在于静止,恢复未活 动前的稳定。碰见疑难,发生欲望,激动情感,都是心理的震荡和扰乱。非到这 震动平静下去,我们不会舒服。所以疑难以解决为快,情感以发泄为快,欲望以 到达为快。思想的结束是不复思想,问题有解答就不成问题,怀疑克服了而成信 仰,或者坐实了而成怀疑主义一一那是把怀疑在心里养家了,使它和自己不再捣 乱。假如一时得不到结论,就往往人云亦云,盲从现成的结论,或者哄骗得自己 把这问题忘掉,仿佛根本没有这回事。总而言之,人心遭遇困难而感觉不安,就 用种种方法,消除困难的感觉以便回复到心安虑得。当然另有新的困难会发生 不过对于这个已解决的困难,心是一劳永逸了。《乐记》说:“人生而静,天之 性也。”我们常把“止水”、“静水”来比心的本体。剥去一切神秘玄妙的意义, 本心像“止水”这句话跟西洋心理学所谓“意识的流水”,并不相反。“止”可 以指上面所说的安定情境。心的基本要求是尽量增加无所用心的可能,获得暂时 的或某方面的安稳。精神上和物质上的麻醉品一一例如酒和宗教一一的流行是个 间接的证据。 所谓回复原来,只指心的情境而说,心的内容经过这番考索,添了一个新观念 当然比原来丰富了些。但是我们千辛万苦的新发现,常常给我们一种似曾相识, 旧物重逢的印象。据研究思维心理者的解释,这个结论在被发现之先,早在我们 的潜意识里酝酿盘旋,所以到最后心力圆满,豁然开朗,好比果子成熟,跟我们 不陌生了。这种认新为旧的错觉,据我所知,柏拉图拈出最早;他在对话Meno 篇里把学算学来说明人类的知新其实是忆旧 照此看来,“回家”这个比喻,不失为贴切。但无论如何贴切,比喻只是比喻。 思想家的危险就是给比喻诱惑得忘记了被比喻的原物,把比喻上生发出来的理论 认为适用于被比喻的原物。 许多思想系统实际都建立在比喻上面,例如《中庸》的“中”,潜意识的“潜” 等等。假使我们从修词学的立场研究这些比喻的确切性,也许对思辩有些小帮助。 原载《观察》1947年第二卷第一期有删节) 1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回家”这个比喻所表示的心理状况的一项是 A.一时得不到结论,就往往人云亦云,盲从现成的结论
中国古代思想家,尤其是道家和禅宗,每逢思辩得到结论,心灵的追求达到目的, 就把“回家”作为比喻。作客就是有家不归或者无家可归,换句话说,思想还未 彻底,还没有真知灼见。 这个比喻在西洋神秘主义里也是个基本概念。新柏拉图派大师泼洛克勒斯把探讨 真理的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家居,外出,回家。黑格尔受新柏拉图派的影响,所 以他说思想历程是圆形的,首尾回环。早期浪漫主义者也受新柏拉图派的影响, 我以为诺梵立斯下面一句话就是好例证:“哲学其实是思家病,一种要归居本宅 的冲动”。 中西比喻的相同,并非偶然。道家,禅宗,新柏拉图派都是唯心的,主张返求诸 己,发明本心。这当然跟走遍天下以后,回向本家,有点相像。不过,把唯心的 玄谈撇开,这比喻还是正确贴切的,因为它表示出人类思想和推理时一种实在的 境界。 回是历程,家是对象。历程是回复以求安息;对象是在一个不陌生的,识旧的, 原有的地方从容安息。我想,我们追思而有结果,解疑而生信仰,那些时的心理 状况常是这样。 正像一切战争都说是为了获取和平,一切心理活动,目的也在于静止,恢复未活 动前的稳定。碰见疑难,发生欲望,激动情感,都是心理的震荡和扰乱。非到这 震动平静下去,我们不会舒服。所以疑难以解决为快,情感以发泄为快,欲望以 到达为快。思想的结束是不复思想,问题有解答就不成问题,怀疑克服了而成信 仰,或者坐实了而成怀疑主义——那是把怀疑在心里养家了,使它和自己不再捣 乱。假如一时得不到结论,就往往人云亦云,盲从现成的结论,或者哄骗得自己 把这问题忘掉,仿佛根本没有这回事。总而言之,人心遭遇困难而感觉不安,就 用种种方法,消除困难的感觉以便回复到心安虑得。当然另有新的困难会发生, 不过对于这个已解决的困难,心是一劳永逸了。《乐记》说:“人生而静,天之 性也。”我们常把“止水”、“静水”来比心的本体。剥去一切神秘玄妙的意义, 本心像“止水”这句话跟西洋心理学所谓“意识的流水”,并不相反。“止”可 以指上面所说的安定情境。心的基本要求是尽量增加无所用心的可能,获得暂时 的或某方面的安稳。精神上和物质上的麻醉品——例如酒和宗教——的流行是个 间接的证据。 所谓回复原来,只指心的情境而说,心的内容经过这番考索,添了一个新观念, 当然比原来丰富了些。但是我们千辛万苦的新发现,常常给我们一种似曾相识, 旧物重逢的印象。据研究思维心理者的解释,这个结论在被发现之先,早在我们 的潜意识里酝酿盘旋,所以到最后心力圆满,豁然开朗,好比果子成熟,跟我们 不陌生了。这种认新为旧的错觉,据我所知,柏拉图拈出最早;他在对话 Meno 一篇里把学算学来说明人类的知新其实是忆旧。 照此看来,“回家”这个比喻,不失为贴切。但无论如何贴切,比喻只是比喻。 思想家的危险就是给比喻诱惑得忘记了被比喻的原物,把比喻上生发出来的理论 认为适用于被比喻的原物。 许多思想系统实际都建立在比喻上面,例如《中庸》的“中”,潜意识的“潜” 等等。假使我们从修词学的立场研究这些比喻的确切性,也许对思辩有些小帮助。 ( 原载《观察》1947 年第二卷第一期有删节) 1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回家”这个比喻所表示的心理状况的一项是 A.一时得不到结论,就往往人云亦云,盲从现成的结论
B.哲学其实是思家病,一种要归居本宅的冲动。 C.人们用酒和宗教来获得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麻醉。 D.柏拉图把学算学来说明人类的知新其实是忆旧 1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中国古代思想家和西洋神秘主义都用了“回家”这个相同的比喻,中西比喻 的相同,并非偶然,因为比喻的含义也一样 B.疑难以解决为快,情感以发泄为快,欲望以到达为快,这是因为只有这样才 能达到心理活动的目的,才能“回家”,回复到心安虑得的状态。 C.道家和禅宗常用“回家”作为比喻,这说明中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意识到追 思而有结果,解疑而生信仰时心理上会有一种认新为旧的错觉 D.就像“回家”一样,比喻再贴切,其作用是有限的,但许多思想系统实际都 建立在比喻上面,研究这些比喻的确切性有助于理解这些思想。 14.本文认为“回家”这个比喻“表示出人类思想和推理时一种实在的境界”。 简要谈谈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5分)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我们的功课是化学 王鼎钧 听我说,我爱看他们,爱看人,人的美,人的尊贵。鸟兽草木修炼千年也就是图 个圆颅方趾顶天立地。我爱看邻人,我爱看陌生人,爱看仇人。人的名称,神的 形象。动静举止原是画,喜怒哀乐原是戏,慢慢看啊,每个人都是风景。 听我说,我了解你的疲倦,一如打过摆子的人了解疟疾。怎能不疲倦呢,如果人 是套在我们颈上的枷。如果人人似乎心怀叵测,连海波也是在搜刮天空。如果人 不是可怕就是可恨。如果对平生的每一件善行都后悔。 我的疲倦在你之前。那时国内还在打仗。那时我看见一片瓦砾和插在瓦砾中的尸 体。我觉得我的精力一下子被战争吸光了,浑身酸痛,肌肉可以随时压垮骨骼。 那尸体本来是个医生,瓦砾本来是一所庄园。那人为什么要做医生呢,这里面有 个故事。 故事里面主要的人物是一个绅士,和他的母亲。这位母亲忽然生了一个毒疮,流 脓流血,痛彻心腑,以致她那孝顺的儿子寝食俱废,形容枯槁 儿子经过再三斟酌,带着一袋银圆,到远方恭恭敬敬请来一位名医。医生看过患 处,只管坐在太师椅上抽烟喝茶,沉默无语,文房四宝早就摆下,他竟视而不见。 儿子陪坐一旁,不知道说话好还是不说话好,说话,怕打搅了他,不说,又怕冷 落了他。他怎么还不处方呢? 做儿子的出了一头热汗,等到热汗变冷,头脑也清楚了。他吩咐仆老妇到内室去 取出四个金元宝,恭恭敬敬朝着医生磕了一个头。他做对了,那名医生客客气气 地写下药方,客客气气地告辞而出,(自然是带着元宝。)病家照方服药,那毒疮 竟然好了! 做儿子的受了这个刺激,就去买一套一套的医书,就去访求一个一个的名医,把 自己训练成一个医生。于是经常有吱吱呀呀的独轮车载着病人进庄园来了。吱吱 呀呀的车声归去的时候,把他的名声传扬开来了。他救活了无数的人,没收过 文钱 而老天给他安排的结局竟是如此!
B.哲学其实是思家病,一种要归居本宅的冲动。 C.人们用酒和宗教来获得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麻醉。 D.柏拉图把学算学来说明人类的知新其实是忆旧。 1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思想家和西洋神秘主义都用了“回家”这个相同的比喻,中西比喻 的相同,并非偶然,因为比喻的含义也一样。 B.疑难以解决为快,情感以发泄为快,欲望以到达为快,这是因为只有这样才 能达到心理活动的目的,才能“回家”,回复到心安虑得的状态。 C.道家和禅宗常用“回家”作为比喻,这说明中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意识到追 思而有结果,解疑而生信仰时心理上会有一种认新为旧的错觉。 D.就像“回家”一样,比喻再贴切,其作用是有限的,但许多思想系统实际都 建立在比喻上面,研究这些比喻的确切性有助于理解这些思想。 14.本文认为“回家”这个比喻“表示出人类思想和推理时一种实在的境界”。 简要谈谈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5 分)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5~18 题。 我们的功课是化学 王鼎钧 听我说,我爱看他们,爱看人,人的美,人的尊贵。鸟兽草木修炼千年也就是图 个圆颅方趾顶天立地。我爱看邻人,我爱看陌生人,爱看仇人。人的名称,神的 形象。动静举止原是画,喜怒哀乐原是戏,慢慢看啊,每个人都是风景。 听我说,我了解你的疲倦,一如打过摆子的人了解疟疾。怎能不疲倦呢,如果人 是套在我们颈上的枷。如果人人似乎心怀叵测,连海波也是在搜刮天空。如果人 不是可怕就是可恨。如果对平生的每一件善行都后悔。 我的疲倦在你之前。那时国内还在打仗。那时我看见一片瓦砾和插在瓦砾中的尸 体。我觉得我的精力一下子被战争吸光了,浑身酸痛,肌肉可以随时压垮骨骼。 那尸体本来是个医生,瓦砾本来是一所庄园。那人为什么要做医生呢,这里面有 个故事。 故事里面主要的人物是一个绅士,和他的母亲。这位母亲忽然生了一个毒疮,流 脓流血,痛彻心腑,以致她那孝顺的儿子寝食俱废,形容枯槁。 儿子经过再三斟酌,带着一袋银圆,到远方恭恭敬敬请来一位名医。医生看过患 处,只管坐在太师椅上抽烟喝茶,沉默无语,文房四宝早就摆下,他竟视而不见。 儿子陪坐一旁,不知道说话好还是不说话好,说话,怕打搅了他,不说,又怕冷 落了他。他怎么还不处方呢? 做儿子的出了一头热汗,等到热汗变冷,头脑也清楚了。他吩咐仆老妇到内室去 取出四个金元宝,恭恭敬敬朝着医生磕了一个头。他做对了,那名医生客客气气 地写下药方,客客气气地告辞而出,(自然是带着元宝。)病家照方服药,那毒疮 竟然好了! 做儿子的受了这个刺激,就去买一套一套的医书,就去访求一个一个的名医,把 自己训练成一个医生。于是经常有吱吱呀呀的独轮车载着病人进庄园来了。吱吱 呀呀的车声归去的时候,把他的名声传扬开来了。他救活了无数的人,没收过一 文钱。 而老天给他安排的结局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