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阳市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史上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对南方地区的影响及其意义 刘铮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人民为避战乱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人口南迁的历 程,北方人民的南迁为南方农业生产增加了大批劳动力,特别是带来了先进的生 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他们同南方的汉族人民及山越等少数人民共同兴修水利,开 垦出大片良田,水稻栽培技术有所提高,小麦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隋唐五 代这一时期,南方经济继续发展,“安史之乱”后伴随着第二次人口南迁,南方 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史称“天下大计, 仰于东南”。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在“靖康之乱”后,随着 第三次的人口南迁的高峰出现,南方的粮食产量、农业技术、手工业技术与规模、 商业贸易、城镇数量都超过了北方,江浙一带已经成为全国粮仓地带和最大的纺 织中心和商业中心,同时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进程也终于完成 北方人口南迁者绝大多数为劳动人民,他们来自封建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黄河流 域,拥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经验。从《吕氏春秋》、《四民月令》 等文献资料中可以清楚看到,自战国秦汉至两宋时期,黄河流域的生产技术水平 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相比之下,同一时期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及以南地区则要落 后得多,北方人口南迁将黄河流域的先进生产技术与工具带到长江流域,必然推 动这一地区的农业与手工业生产。有些南方地区开始实行区种法,并开始采取轮 作复种制。这些进步虽不能完全归功于北方移民,但是北方移民所起的突出作用, 是应该得到充分肯定的。 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给南方地区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在南迁过程中,能够顺利 到达南方地区并且能生存下来的,多为一些青壮年,他们能够承受一路南迁的颠 簸与艰辛,同时他们也是廉价的劳动力。当时南方的士族地主阶级具有从事土地 开发的强烈冲动,他们迫切要求开发江南,建立强大的经济基础,以增强南方的 军事力量。北方南迁人民来到南方地区后,两手空空,一无所有,而政府无法解 决他们的生计问题,所以士族有需要劳动力来开发山川泽林的积极性,南迁人民 有需要解决生计问题的积极性,在这两个积极性的推动下,终于使南方地区的面 貌焕然一新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三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和其所带来的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过 程,是南方地区逐步开发、发展的历程,它改变了黄河流域“一枝独秀”的历史 现象,使南方摆脱了“荆榛遍野,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经济得到飞跃发展, 进而后来居上,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对中国经济的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动了全国经济的发展,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向南传播, 进而向边疆地区渗透,使各地经济的发展趋于平衡,并且南方经济的发展也拉动 了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全国经济的整体发展。而且,人口的南迁促进了我国 古代的民族融合,使各族人民交错杂居,接触频繁,甚至互通婚姻,大大促进了 民族融合。 (选自《中国国学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湖南省邵阳市 2017 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 第 I 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史上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对南方地区的影响及其意义 刘铮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人民为避战乱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人口南迁的历 程,北方人民的南迁为南方农业生产增加了大批劳动力,特别是带来了先进的生 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他们同南方的汉族人民及山越等少数人民共同兴修水利,开 垦出大片良田,水稻栽培技术有所提高,小麦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隋唐五 代这一时期,南方经济继续发展,“安史之乱”后伴随着第二次人口南迁,南方 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史称“天下大计, 仰于东南”。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在“靖康之乱”后,随着 第三次的人口南迁的高峰出现,南方的粮食产量、农业技术、手工业技术与规模、 商业贸易、城镇数量都超过了北方,江浙一带已经成为全国粮仓地带和最大的纺 织中心和商业中心,同时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进程也终于完成。 北方人口南迁者绝大多数为劳动人民,他们来自封建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黄河流 域,拥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经验。从《吕氏春秋》、《四民月令》 等文献资料中可以清楚看到,自战国秦汉至两宋时期,黄河流域的生产技术水平 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相比之下,同一时期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及以南地区则要落 后得多,北方人口南迁将黄河流域的先进生产技术与工具带到长江流域,必然推 动这一地区的农业与手工业生产。有些南方地区开始实行区种法,并开始采取轮 作复种制。这些进步虽不能完全归功于北方移民,但是北方移民所起的突出作用, 是应该得到充分肯定的。 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给南方地区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在南迁过程中,能够顺利 到达南方地区并且能生存下来的,多为一些青壮年,他们能够承受一路南迁的颠 簸与艰辛,同时他们也是廉价的劳动力。当时南方的士族地主阶级具有从事土地 开发的强烈冲动,他们迫切要求开发江南,建立强大的经济基础,以增强南方的 军事力量。北方南迁人民来到南方地区后,两手空空,一无所有,而政府无法解 决他们的生计问题,所以士族有需要劳动力来开发山川泽林的积极性,南迁人民 有需要解决生计问题的积极性,在这两个积极性的推动下,终于使南方地区的面 貌焕然一新。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三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和其所带来的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过 程,是南方地区逐步开发、发展的历程,它改变了黄河流域“一枝独秀”的历史 现象,使南方摆脱了“荆榛遍野,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经济得到飞跃发展, 进而后来居上,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对中国经济的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动了全国经济的发展,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向南传播, 进而向边疆地区渗透,使各地经济的发展趋于平衡,并且南方经济的发展也拉动 了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全国经济的整体发展。而且,人口的南迁促进了我国 古代的民族融合,使各族人民交错杂居,接触频繁,甚至互通婚姻,大大促进了 民族融合。 (选自《中国国学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不是人们的主动行为,而是战争、动 乱等原因被迫进行的 B.从北方迁往南方的人员都是地位低下的劳动人民,而具有一定权力的官员没 有迁移到陌生的南方。 C.从北方迁到南方,路途遥远,需要承受一路南迁的颠簸与艰辛,因此,老人 和小孩子能顺利到达南方的很少。 D.原先,北方地区的经济要比南方地区的经济更发达,但随着三次大规模人口 南迁,南方地区的经济超过了北方地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随着南方地区的开发、发展,南方逐渐改变了“荆榛遍野,刀耕火种”的原 始状态,经济后来居上,打破了黄河流域“一枝独秀”的经济格局 B.面对一无所有的大量南迁人员,南方当地政府无力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此 时,南方士族地主阶级刚好迫切需要劳动力 C.一直以来,黄河流域的生产技术水平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及以南地区要发达得 多,这一点,《吕氏春秋》等文献资料中有明确的记载。 D.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随着人口南迁而向南传播,再向边疆地区渗透,拉 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各地经济的发展趋于平衡作了贡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南迁后,南方的农业生产有所发展;隋唐五代时期人口 南迁后,南方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都有了较大发展。 B.古代历史上的三次人口南迁带来的不仅是南方经济的崛起,也使我国古代各 民族之间频繁互通,从而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C.南方士族地主阶级具有开发江南的积极性和北方南迁人民有需要解决生计问 题的积极性,促进了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 D.虽然在经济重心南移前南方地区的劳动经验等与北方劳动人民的相比要逊色 很多,但是前者有些技术比后者先进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白桦:文学是我的生命 舒心 白桦,1930年出生于河南省信阳市。文学成为他寻找人生道路的火炬——“我 最初接触的是坊间的线装书,其中有经典,也有史籍。我既希望文学照亮自己, 也希望文学照亮别人。” 1942年至1945年,白桦离开家乡去潢川就读初中,晚上在姐姐家的织布作坊帮 忙织布。作坊里什么人都有,白桦目睹难民们所受的苦难,创作了第一首诗歌《织 工》,发表在《豫南日报》。那一年,白桦15岁。他热心参加爱国学生运动, 激愤的文字和尖锐的言谈,引起了特务的注意与跟踪。1947年,白桦逃离国统 区,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白桦参军后,写一些报道,把战斗故事刻印成画,发给下面的连队;但宣传用的 快板,离文学还是比较远。 新中国成立初期,白桦随军驻守云南边境:1952年,任昆明军区创作组组长, 在部队开始了诗歌和小说创作
A.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不是人们的主动行为,而是战争、动 乱等原因被迫进行的。 B.从北方迁往南方的人员都是地位低下的劳动人民,而具有一定权力的官员没 有迁移到陌生的南方。 C.从北方迁到南方,路途遥远,需要承受一路南迁的颠簸与艰辛,因此,老人 和小孩子能顺利到达南方的很少。 D.原先,北方地区的经济要比南方地区的经济更发达,但随着三次大规模人口 南迁,南方地区的经济超过了北方地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随着南方地区的开发、发展,南方逐渐改变了“荆榛遍野,刀耕火种”的原 始状态,经济后来居上,打破了黄河流域“一枝独秀”的经济格局。 B.面对一无所有的大量南迁人员,南方当地政府无力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此 时,南方士族地主阶级刚好迫切需要劳动力。 C.一直以来,黄河流域的生产技术水平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及以南地区要发达得 多,这一点,《吕氏春秋》等文献资料中有明确的记载。 D.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随着人口南迁而向南传播,再向边疆地区渗透,拉 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各地经济的发展趋于平衡作了贡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南迁后,南方的农业生产有所发展;隋唐五代时期人口 南迁后,南方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都有了较大发展。 B.古代历史上的三次人口南迁带来的不仅是南方经济的崛起,也使我国古代各 民族之间频繁互通,从而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C.南方士族地主阶级具有开发江南的积极性和北方南迁人民有需要解决生计问 题的积极性,促进了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 D.虽然在经济重心南移前南方地区的劳动经验等与北方劳动人民的相比要逊色 很多,但是前者有些技术比后者先进。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白桦:文学是我的生命 舒心 白桦,1930 年出生于河南省信阳市。文学成为他寻找人生道路的火炬——“我 最初接触的是坊间的线装书,其中有经典,也有史籍。我既希望文学照亮自己, 也希望文学照亮别人。” 1942 年至 1945 年,白桦离开家乡去潢川就读初中,晚上在姐姐家的织布作坊帮 忙织布。作坊里什么人都有,白桦目睹难民们所受的苦难,创作了第一首诗歌《织 工》,发表在《豫南日报》。那一年,白桦 15 岁。他热心参加爱国学生运动, 激愤的文字和尖锐的言谈,引起了特务的注意与跟踪。1947 年,白桦逃离国统 区,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白桦参军后,写一些报道,把战斗故事刻印成画,发给下面的连队;但宣传用的 快板,离文学还是比较远。 新中国成立初期,白桦随军驻守云南边境;1952 年,任昆明军区创作组组长, 在部队开始了诗歌和小说创作
1953年,白桦的短篇小说《山间铃响马帮来》被改编成电影剧本。第二年,白 桦的《无铃的马帮》又被拍成电影《神秘的旅伴》。王晓棠饰演女一号,由此而 举成名。 1953年5月,白桦和胡风初次相识。两年后,他曾约另一位朋友一起去看望过 胡风,为此,在后来的“肃反运动”中,他解释了几十次都没法交代清楚。 1955年,白桦成为解放军总政治部创作室的创作员。其间先后出版了《边疆声 音》等小说集,《金沙江的怀念》等抒情诗集,成为20世纪50年代前期知名的 部队作家之 1957年,27岁的白桦被划为“右派”,打入另册,当过好几年钳工。在“文革” 中他的作品还一律作为毒草加以批判斗争。 “挫折使我发誓放弃文学,甚至把所有的笔记、日记全部毁掉,扔掉所有的笔。” 白桦说。但是,“文革”结束的第二天,白桦只用一周时间就写出话剧《曙光》 1980年底,根据白桦的电影剧本《苦恋》摄制成的《太阳和人》,又引起一场 全国性的大震荡。故事讲述黄永玉等一大批劫后余生的中国艺术家,经历了各种 生活的折磨,但对祖国的爱始终不渝,表达了对祖国的爱,是苦苦的爱恋。 1981年,对于白桦来说,是沉重的一年,举国上下卷入这场沸沸扬扬的批《苦 恋》的事件。“《苦恋》有自己经历种种波折后悲凉的情绪。今天回想起来,这 场批判是一场观念的较量,是‘文革’后最为激烈的一次,它检验了很多人的观 念和勇气。”白桦说。 1982年,白桦写了一部话剧《吴王金戈越王剑》。这部作品因其以全新的角度 重新审视吴越争霸历史,引起了巨大思考和争议。33年后,这部作品得以重排, 作为自己的导演处女作,89岁的蓝天野终于看到了作品重新上演。 数十年来,白桦的家庭由于他的缘故屡遭不幸。1984年他的儿子曾劝他改变生 活方式。白桦复信说:“我不能,因为文学是我的生命。一个有生命的人怎么能 不重视自己生命的意义呢! 2009年,长诗《从秋瑾到林昭》的发表是白桦看重的事情,因为这首诗他花费 了十年的心血。在云南玉溪开颁奖会时,白桦激动地流泪说:“流了八十年的眼 泪,泉水依然涌动,这八十年的泪水,把我这双眼睛洗涤得像儿童那样明亮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白桦是一位军人,解放韧期,随军驻守云南边境,后任昆明军区创作组组长, 开始诗歌和小说创作 B.本文没有写白桦在文革时期一一六七十年代,及九十年代的创作,这是因为 这期间由于政治的原因白桦没有进行创作 C.本文的选材十分集中,把焦点聚集在白桦的文学创作上,而对于白桦其他方 面的事情则很少提及。 D.本文在叙述白桦所经历的事件时基本上写出了具体的时间,还多次引用其本 人的话语等,体现了传记的真实性这一特点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白桦的短篇小说《山间铃响马帮来》被改编成电影剧本,《无铃的马帮》被 拍成电影《神秘的旅伴》,白桦由此一举成名。 B.白桦读初中时,在她姐姐家的织布作坊帮忙织布,因创作发表反映难民们所 受的苦难的《织工》而引起国民党特务的注意与跟踪
1953 年,白桦的短篇小说《山间铃响马帮来》被改编成电影剧本。第二年,白 桦的《无铃的马帮》又被拍成电影《神秘的旅伴》。王晓棠饰演女一号,由此而 一举成名。 1953 年 5 月,白桦和胡风初次相识。两年后,他曾约另一位朋友一起去看望过 胡风,为此,在后来的“肃反运动”中,他解释了几十次都没法交代清楚。 1955 年,白桦成为解放军总政治部创作室的创作员。其间先后出版了《边疆声 音》等小说集,《金沙江的怀念》等抒情诗集,成为 20 世纪 50 年代前期知名的 部队作家之一。 1957 年,27 岁的白桦被划为“右派”,打入另册,当过好几年钳工。在“文革” 中他的作品还一律作为毒草加以批判斗争。 “挫折使我发誓放弃文学,甚至把所有的笔记、日记全部毁掉,扔掉所有的笔。” 白桦说。但是,“文革”结束的第二天,白桦只用一周时间就写出话剧《曙光》。 1980 年底,根据白桦的电影剧本《苦恋》摄制成的《太阳和人》,又引起一场 全国性的大震荡。故事讲述黄永玉等一大批劫后余生的中国艺术家,经历了各种 生活的折磨,但对祖国的爱始终不渝,表达了对祖国的爱,是苦苦的爱恋。 1981 年,对于白桦来说,是沉重的一年,举国上下卷入这场沸沸扬扬的批《苦 恋》的事件。“《苦恋》有自己经历种种波折后悲凉的情绪。今天回想起来,这 场批判是一场观念的较量,是‘文革’后最为激烈的一次,它检验了很多人的观 念和勇气。”白桦说。 1982 年,白桦写了一部话剧《吴王金戈越王剑》。这部作品因其以全新的角度 重新审视吴越争霸历史,引起了巨大思考和争议。33 年后,这部作品得以重排, 作为自己的导演处女作,89 岁的蓝天野终于看到了作品重新上演。 数十年来,白桦的家庭由于他的缘故屡遭不幸。1984 年他的儿子曾劝他改变生 活方式。白桦复信说:“我不能,因为文学是我的生命。一个有生命的人怎么能 不重视自己生命的意义呢!……” 2009 年,长诗《从秋瑾到林昭》的发表是白桦看重的事情,因为这首诗他花费 了十年的心血。在云南玉溪开颁奖会时,白桦激动地流泪说:“流了八十年的眼 泪,泉水依然涌动,这八十年的泪水,把我这双眼睛洗涤得像儿童那样明亮。”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白桦是一位军人,解放韧期,随军驻守云南边境,后任昆明军区创作组组长, 开始诗歌和小说创作。 B.本文没有写白桦在文革时期——六七十年代,及九十年代的创作,这是因为 这期间由于政治的原因白桦没有进行创作。 C.本文的选材十分集中,把焦点聚集在白桦的文学创作上,而对于白桦其他方 面的事情则很少提及。 D.本文在叙述白桦所经历的事件时基本上写出了具体的时间,还多次引用其本 人的话语等,体现了传记的真实性这一特点。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 分) A.白桦的短篇小说《山间铃响马帮来》被改编成电影剧本,《无铃的马帮》被 拍成电影《神秘的旅伴》,白桦由此一举成名。 B.白桦读初中时,在她姐姐家的织布作坊帮忙织布,因创作发表反映难民们所 受的苦难的《织工》而引起国民党特务的注意与跟踪
C.白桦的作品饱受争议,1981年举国上下都卷入了沸沸扬扬的批《苦恋》的事 件;话剧《吴王金戈越王剑》也引起了巨大的思考和争议。 D.白桦和胡风相识,曾约另一位朋友一起去看望过胡风,在“肃反运动”中遭 到刁难,白桦的家庭由此而在数十年间屡遭不幸 长诗《从秋瑾到林昭》花费了白桦十年的心血,于2009年发表,白桦非常看 重这件事,在云南玉溪开颁奖会时,他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6.白桦写过电影剧本《苦恋》,有人说,“苦恋”又何尝不是其文学人生的写 照!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杭州巷10号 夏阳 幸福路作为一条商业步行街,每天人流密集,左边有一条非常不起眼的小岔路, 叫平安街,顺着平安街进去百余米,一拐弯,眼前生出一条南北向小巷,便是杭 州巷。 杭州巷狭窄细长,仅容得下两人并行,麻石板铺就的巷道,伴随着墙脚一线湿湿 的青苔,一直延伸到尽头。巷子两边的建筑,古朴、荒凉,被圈在高高的院墙内 透过门缝,可隐约窥见一些雕梁画栋,当然还有断壁残垣。小巷里,渺无人烟, 只有寂寞的风,顺着寂寞的巷道穿过,轻轻吹拂着墙头几株寂寞的茅草。步行在 小巷里,抬眼望去,四周就像一幅油画,挂在墙上沉睡不醒 我此行的目的地是杭州巷10号,那也是整个小巷唯一的住户。我去的时候,正 值深秋,碧空如镜。上午的阳光嫩黄羞怯,在墙头瓦瓴上探头探脑,却无法照进 小巷。行走在小巷里,头上是一片金灿灿的阳光,人却站在岁月的阴凉中。驻足 10号门前,我感慨颇多,犹豫良久,那两扇厚重的木门还是被我轻轻地叩响了。 须臾,一个老太太站在门口。她的目光和善,完全没有都市人惯有的那种警惕 我结结巴巴地说自己是摄影发烧友,爱好用镜头来捕捉历史。老太太把我迎进院 内。院子很大,里面种了不少花草。秋天的菊花开得正艳,五彩缤纷,白如雪, 粉似霞,而黄的,则黄得热闹,亦黄得伤感。院内飞檐斗角,回廊石阶,曲径通 幽。难以置信,在现代都市林立的髙楼大厦脚下,竟然藏着这样的深居大院。 老太太说自己有八十高龄,有个留学海外的儿子,如果现在还活着的话,明年也 将花甲之年了……老太太说她姓李,从十八岁结婚那年起,已经在这院子里生活 了六十多年。六十多年里,女儿夭折,儿子客死他乡,佣人被遣散,老伴过世, 个个亲人相继离去,昔日门庭喧闹的大宅子里,最后只剩下她一个孤老婆子了。 老太太说这话时表情恬淡,似乎是在谈论别人家的事情,看不出有任何的悲伤。 我问:“这巷子为何叫杭州巷,和杭州有什么历史渊源吗?” 老太太说:“现在知道这巷子来历的人应该不多了。说来话长,早在清朝末年 有一批杭商集体迁移来此,他们开茶庄、丝绸店和当铺等。买卖做大了,赚钱了, 在这里扎根,抱团买地置业,于是就有了这杭州巷。你可别小看这巷子,它可是 当年这座城市的心窝窝呢。巷道之所以修得这么窄,就是为了减少闲杂人员的进 入。无论多大的官来访,文官落轿,武官下马,就是皇帝来了,也得老老实实从 巷子口步行进来。”说到这里,老太太得意地笑了 我吃了一惊,没想到杭州巷在当年是如此的尊贵显赫。望着老太太一脸甜蜜而略 带羞涩的回忆神情,我依稀看到了当年一个情窦初开的妙龄女子,被浩大的迎亲 队伍捧进了这杭州巷
C.白桦的作品饱受争议,1981 年举国上下都卷入了沸沸扬扬的批《苦恋》的事 件;话剧《吴王金戈越王剑》也引起了巨大的思考和争议。 D.白桦和胡风相识,曾约另一位朋友一起去看望过胡风,在“肃反运动”中遭 到刁难,白桦的家庭由此而在数十年间屡遭不幸。 E.长诗《从秋瑾到林昭》花费了白桦十年的心血,于 2009 年发表,白桦非常看 重这件事,在云南玉溪开颁奖会时,他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6.白桦写过电影剧本《苦恋》,有人说,“苦恋”又何尝不是其文学人生的写 照!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5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杭州巷 10 号 夏 阳 幸福路作为一条商业步行街,每天人流密集,左边有一条非常不起眼的小岔路, 叫平安街,顺着平安街进去百余米,一拐弯,眼前生出一条南北向小巷,便是杭 州巷。 杭州巷狭窄细长,仅容得下两人并行,麻石板铺就的巷道,伴随着墙脚一线湿湿 的青苔,一直延伸到尽头。巷子两边的建筑,古朴、荒凉,被圈在高高的院墙内。 透过门缝,可隐约窥见一些雕梁画栋,当然还有断壁残垣。小巷里,渺无人烟, 只有寂寞的风,顺着寂寞的巷道穿过,轻轻吹拂着墙头几株寂寞的茅草。步行在 小巷里,抬眼望去,四周就像一幅油画,挂在墙上沉睡不醒。 我此行的目的地是杭州巷 10 号,那也是整个小巷唯一的住户。我去的时候,正 值深秋,碧空如镜。上午的阳光嫩黄羞怯,在墙头瓦瓴上探头探脑,却无法照进 小巷。行走在小巷里,头上是一片金灿灿的阳光,人却站在岁月的阴凉中。驻足 10 号门前,我感慨颇多,犹豫良久,那两扇厚重的木门还是被我轻轻地叩响了。 须臾,一个老太太站在门口。她的目光和善,完全没有都市人惯有的那种警惕。 我结结巴巴地说自己是摄影发烧友,爱好用镜头来捕捉历史。老太太把我迎进院 内。院子很大,里面种了不少花草。秋天的菊花开得正艳,五彩缤纷,白如雪, 粉似霞,而黄的,则黄得热闹,亦黄得伤感。院内飞檐斗角,回廊石阶,曲径通 幽。难以置信,在现代都市林立的高楼大厦脚下,竟然藏着这样的深居大院。 老太太说自己有八十高龄,有个留学海外的儿子,如果现在还活着的话,明年也 将花甲之年了……老太太说她姓李,从十八岁结婚那年起,已经在这院子里生活 了六十多年。六十多年里,女儿夭折,儿子客死他乡,佣人被遣散,老伴过世, 一个个亲人相继离去,昔日门庭喧闹的大宅子里,最后只剩下她一个孤老婆子了。 老太太说这话时表情恬淡,似乎是在谈论别人家的事情,看不出有任何的悲伤。 我问:“这巷子为何叫杭州巷,和杭州有什么历史渊源吗?” 老太太说:“现在知道这巷子来历的人应该不多了。说来话长,早在清朝末年, 有一批杭商集体迁移来此,他们开茶庄、丝绸店和当铺等。买卖做大了,赚钱了, 在这里扎根,抱团买地置业,于是就有了这杭州巷。你可别小看这巷子,它可是 当年这座城市的心窝窝呢。巷道之所以修得这么窄,就是为了减少闲杂人员的进 入。无论多大的官来访,文官落轿,武官下马,就是皇帝来了,也得老老实实从 巷子口步行进来。”说到这里,老太太得意地笑了。 我吃了一惊,没想到杭州巷在当年是如此的尊贵显赫。望着老太太一脸甜蜜而略 带羞涩的回忆神情,我依稀看到了当年一个情窦初开的妙龄女子,被浩大的迎亲 队伍捧进了这杭州巷
在杭州巷10号,如置身于山野的一处宅院里,都市的喧嚣和车流的嘈杂似乎远 去。空气里,有花的阵阵清香,在明朗的阳光下,微微发酵。和老太太坐在一块 儿喝茶聊天,真是一种享受,仿佛在翻阅一本厚厚的历史书 我拍了几张照片后,告别老太太,告别杭州巷10号,重新回到巷子里。我默默 退出杭州巷时,一个磨刀师傅正挑着担子站在巷子口,高声叫喊着:“磨剪子嘞, 戗菜刀!”他抑扬顿挫的叫喊声跌落在小巷里,溅起一巷子清脆的回音。磨刀师 傅喊了数声,站了片刻,却没有走进小巷。 我回到单位。主任问我:“老太太同意拆迁了?” 我默默地望着主任难看的脸色。他的身后,悬挂着这座城市的规划蓝图,上面 条条粗大笔直的线路,纵横交错,气势凌厉 我向主任建议道:“按照老太太目前的身体状况,是很难熬过这个冬天的。要不, 我们等到明年开春再说,如何?” 主任沉默不语。 有删改) 7.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人物不多,人物关系也不复杂,但非常注重营造小说的环境氛围,并 设置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B.杭州巷10号是整个小巷唯一的住户,小说将户主老太太与其他已经迁走的住 户进行对比,体现了老太太的不近人情 C.小说结尾只有一句话,写主任沉默不语,但主任内心可能并不平静,结尾意 蕴悠长,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D.“我”在征求户主老太太是否同意拆迁时,非带犹豫,既体现了拆迁工作的 难度,也体现了“我”对老太太的同情 8.小说第二自然段对杭州巷的环境进行了描写,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分) 9.小说写了关于城市拆迁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取向。(6 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石邦宪,字希尹。嘉靖七年嗣世职为指挥使。累功,进署都指挥佥事,充铜仁参 将。苗龙许保、吴黑苗叛,总督张岳议征之,而贼陷印江、石阡,邦宪坐逮问。 岳以铜仁贼巢穴,而邦宪有谋勇,乃奏留之。邦宪遂与川、湖兵进贵州,破苗寨 十有五。窜山箐者,搜戮殆尽。邦宪功第一。未及叙,而许保等突入思州,执知 府李允简以去。邦宪急邀夺之归坐是停俸戴罪贼既破思州复纠余党与湖广蜡尔山 黑苗合欲攻石阡不克还过省溪。千户安大朝等邀之,斩获大半,尽夺其辎重,贼 不能军。邦宪乃使使购老榖、老革等执许保送军门,而黑苗窜如故。复以计购乌 朗土官田兴邦等斩黑苗,贼尽平。 播州宣慰杨烈杀长官王黼,黼党李保等治兵相攻且十年,总督冯岳与邦宪讨平之。 真州苗卢阿项为乱,邦宪以兵七千编筏渡江,直抵磨子崖。策贼必夜袭,先设备。 贼至,击败之。贼求援于播州吴鲲。诸将惧,邦宪曰:“水西宣慰安万铨,播州 所畏也。吾调水西兵攻乌江,声杨烈纵鲲助逆罪,烈奚暇救人乎?”已,水西兵 至。邦宪进逼其巢,乘风纵火,斩关而登,贼大奔溃,擒贼首父子,斩获四百七 十余人。进署都督同知
在杭州巷 10 号,如置身于山野的一处宅院里,都市的喧嚣和车流的嘈杂似乎远 去。空气里,有花的阵阵清香,在明朗的阳光下,微微发酵。和老太太坐在一块 儿喝茶聊天,真是一种享受,仿佛在翻阅一本厚厚的历史书。 我拍了几张照片后,告别老太太,告别杭州巷 10 号,重新回到巷子里。我默默 退出杭州巷时,一个磨刀师傅正挑着担子站在巷子口,高声叫喊着:“磨剪子嘞, 戗菜刀!”他抑扬顿挫的叫喊声跌落在小巷里,溅起一巷子清脆的回音。磨刀师 傅喊了数声,站了片刻,却没有走进小巷。 我回到单位。主任问我:“老太太同意拆迁了?” 我默默地望着主任难看的脸色。他的身后,悬挂着这座城市的规划蓝图,上面一 条条粗大笔直的线路,纵横交错,气势凌厉。 我向主任建议道:“按照老太太目前的身体状况,是很难熬过这个冬天的。要不, 我们等到明年开春再说,如何?” 主任沉默不语。 (有删改) 7.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中人物不多,人物关系也不复杂,但非常注重营造小说的环境氛围,并 设置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B.杭州巷 10 号是整个小巷唯一的住户,小说将户主老太太与其他已经迁走的住 户进行对比,体现了老太太的不近人情。 C.小说结尾只有一句话,写主任沉默不语,但主任内心可能并不平静,结尾意 蕴悠长,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D.“我”在征求户主老太太是否同意拆迁时,非带犹豫,既体现了拆迁工作的 难度,也体现了“我”对老太太的同情。 8.小说第二自然段对杭州巷的环境进行了描写,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 分) 9.小说写了关于城市拆迁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取向。(6 分) 二、古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石邦宪,字希尹。嘉靖七年嗣世职为指挥使。累功,进署都指挥佥事,充铜仁参 将。苗龙许保、吴黑苗叛,总督张岳议征之,而贼陷印江、石阡,邦宪坐逮问。 岳以铜仁贼巢穴,而邦宪有谋勇,乃奏留之。邦宪遂与川、湖兵进贵州,破苗寨 十有五。窜山箐者,搜戮殆尽。邦宪功第一。未及叙,而许保等突入思州,执知 府李允简以去。邦宪急邀夺之归坐是停俸戴罪贼既破思州复纠余党与湖广蜡尔山 黑苗合欲攻石阡不克还过省溪。千户安大朝等邀之,斩获大半,尽夺其辎重,贼 不能军。邦宪乃使使购老穀、老革等执许保送军门,而黑苗窜如故。复以计购乌 朗土官田兴邦等斩黑苗,贼尽平。 播州宣慰杨烈杀长官王黼,黼党李保等治兵相攻且十年,总督冯岳与邦宪讨平之。 真州苗卢阿项为乱,邦宪以兵七千编筏渡江,直抵磨子崖。策贼必夜袭,先设备。 贼至,击败之。贼求援于播州吴鲲。诸将惧,邦宪曰:“水西宣慰安万铨,播州 所畏也。吾调水西兵攻乌江,声杨烈纵鲲助逆罪,烈奚暇救人乎?”已,水西兵 至。邦宪进逼其巢,乘风纵火,斩关而登,贼大奔溃,擒贼首父子,斩获四百七 十余人。进署都督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