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郴州市2017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礼制变迁的现代启示 中华礼制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对增强中华民族 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 善社会风气、提升国人道德,凝聚中华儿女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 今天,探究中华礼制变迁的规律,无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毋庸讳言,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诸民族之间有过矛盾与冲突。但它们能在认 同中华礼制的前提下逐渐缓和矛盾、化解冲突,形成共存共荣的良好关系。例如 在我国历史上,无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北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还是之后建立 辽朝的契丹族、建立金朝的女真族、建立元朝的蒙古族及建立清朝的满族,无 例外地认同并服膺中华礼制,从而能使民族融合不断向前推进。显然,发挥中华 礼制的凝聚功能,是凝聚国人、增强自信的重要途径 中华先民并不只是讲究礼仪“进退周旋,威仪抑抑”的外在形式,而且注重探求 礼仪的内在精神实质。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 哉!”《礼记·郊特牲》称,“礼之所尊,尊其义也”。所谓尊其义,就是追求 道德境界、强调道德践履。孔子称颂那些能够修身立德、行礼律己、道德髙尚的 前代圣贤,反复强调“不学礼,无以立”。坚持知礼行礼、知行合一,追求高尚 的道德境界,体现了中华先民的主流价值观。中华礼制注重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 强调知行合一,这使它起到了塑造道德人格、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 可以说,中华礼制自诞生之日起就具备了教化功能,并在演化过程中逐渐将道德 教育与理想教育紧密结合,强调自幼及长、礼教终生,提倡仁爱精神、忠恕之道, 注重培养道德人格、建设礼仪之邦。所谓礼仪之邦,就是有髙度道德自觉的社会, 是诸族和谐、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众富庶的社会。中华礼制提出 的愿景,是中华先民们向往和着力构建的社会。中华礼制所倡导的仁爱精神、忠 恕之道、和谐社会等学说,能为今日构建和谐世界贡献中华民族的智慧。 作为一种制度,中华礼制在历史上曾为各种政权服务。在封建社会,它强调封建 等级,包含一些糟粕。然而毋庸置疑的是,中华礼制能够与时俱进、吐故纳新, 不断改革与变迁。孔子提到三代礼制传承中的“损益”,便是一种改革;《礼记》 进一步提出“时为大”这一与时俱进的礼制改革原则。适时变革是中华礼制演进 的重要原则,这使它成为与中华民族同生共长、传承久远的文化传统。 由孔子创建、孟子加以发挥的儒家礼制观,在战国时期曾饱受其他思想家的批判 那是因为这种礼制观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对礼的制度规范层面关注不够 秦汉之后,我们的先人力图将礼与法结合起来,融礼入法、礼法合一成为中华礼 制变迁的重要转折。礼法合一要求人们遵礼守法,违礼即违法。礼既是道德要求 又是法律规范:礼制既有教化功效,又有法制规范之用。《礼记·经解》认为“礼 禁乱之所由生”,可以起到“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的作 用。古人通过礼来“止邪于未形”,使人们“徙善远罪”,达到“禁乱”和教育 人的目的,对我们今天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有一定启示意义 (《人民日报》2016年03月25日) 1.下列对中华礼制的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湖南省郴州市 2017 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 第 I 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华礼制变迁的现代启示 中华礼制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对增强中华民族 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 善社会风气、提升国人道德,凝聚中华儿女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 今天,探究中华礼制变迁的规律,无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毋庸讳言,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诸民族之间有过矛盾与冲突。但它们能在认 同中华礼制的前提下逐渐缓和矛盾、化解冲突,形成共存共荣的良好关系。例如, 在我国历史上,无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北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还是之后建立 辽朝的契丹族、建立金朝的女真族、建立元朝的蒙古族及建立清朝的满族,无一 例外地认同并服膺中华礼制,从而能使民族融合不断向前推进。显然,发挥中华 礼制的凝聚功能,是凝聚国人、增强自信的重要途径。 中华先民并不只是讲究礼仪“进退周旋,威仪抑抑”的外在形式,而且注重探求 礼仪的内在精神实质。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 哉!”《礼记•郊特牲》称,“礼之所尊,尊其义也”。所谓尊其义,就是追求 道德境界、强调道德践履。孔子称颂那些能够修身立德、行礼律己、道德高尚的 前代圣贤,反复强调“不学礼,无以立”。坚持知礼行礼、知行合一,追求高尚 的道德境界,体现了中华先民的主流价值观。中华礼制注重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 强调知行合一,这使它起到了塑造道德人格、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 可以说,中华礼制自诞生之日起就具备了教化功能,并在演化过程中逐渐将道德 教育与理想教育紧密结合,强调自幼及长、礼教终生,提倡仁爱精神、忠恕之道, 注重培养道德人格、建设礼仪之邦。所谓礼仪之邦,就是有高度道德自觉的社会, 是诸族和谐、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众富庶的社会。中华礼制提出 的愿景,是中华先民们向往和着力构建的社会。中华礼制所倡导的仁爱精神、忠 恕之道、和谐社会等学说,能为今日构建和谐世界贡献中华民族的智慧。 作为一种制度,中华礼制在历史上曾为各种政权服务。在封建社会,它强调封建 等级,包含一些糟粕。然而毋庸置疑的是,中华礼制能够与时俱进、吐故纳新, 不断改革与变迁。孔子提到三代礼制传承中的“损益”,便是一种改革;《礼记》 进一步提出“时为大”这一与时俱进的礼制改革原则。适时变革是中华礼制演进 的重要原则,这使它成为与中华民族同生共长、传承久远的文化传统。 由孔子创建、孟子加以发挥的儒家礼制观,在战国时期曾饱受其他思想家的批判, 那是因为这种礼制观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对礼的制度规范层面关注不够。 秦汉之后,我们的先人力图将礼与法结合起来,融礼入法、礼法合一成为中华礼 制变迁的重要转折。礼法合一要求人们遵礼守法,违礼即违法。礼既是道德要求, 又是法律规范;礼制既有教化功效,又有法制规范之用。《礼记•经解》认为“礼 禁乱之所由生”,可以起到“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的作 用。古人通过礼来“止邪于未形”,使人们“徙善远罪”,达到“禁乱”和教育 人的目的,对我们今天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有一定启示意义。 (《人民日报》2016 年 03 月 25 日) 1.下列对中华礼制的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 分)
A.中华礼制历史悠久,有着很强的凝聚功能,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 力,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和载体。 B.中华礼制能起到缓和民族矛盾、化解民族冲突的作用,是因为诸民族都能认 同中华礼制,都愿意形成共存共荣的良好关系 C.中华礼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主流价值观,进而在塑造道德人格、促进社会和 谐稳定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D.中华礼制具备教化功能,注重道德与理想之道紧密结合起来,强调自幼及长、 礼教终身,提倡仁爱精神、忠恕之道。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礼记·郊特牲》中“礼之所尊,尊其义也”强调“尊其义”,在孔子反复强 调“不学礼,无以立”中有所体现。 B.中华礼制在历史上曾为各种政权服务自然会包含一些糟粕,但这并不影响其 与时俱进、吐故纳新,不断改革与变迁的趋势。 C.孔子提到三代礼制传承中的“损益”,《礼记》进一步提出的“时为大”都 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华礼制演进需要适时变革。 D.儒家礼制观,在战国时期因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曾饱受其他思想家的批 评,秦汉之后礼与法才真正结合起来 3.下列对本文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第二段运用事实论证的方法,列举了我国历史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认 同并服膺中华礼制的例子,证明了中华礼制的高度凝聚力 B.本文第三段以名家的言论为载体,论述中华礼制的外在形式和内在精神,“进 退周旋,威仪抑抑”是形式,“礼之所尊,尊其义也”是实质 C.本文第四段主要采用道理论证,论述了中华礼制的教化功能并提出“建设礼 仪之邦”的愿景,是对其精神实质的延伸与拓展 D.本文不仅论述了中华礼制对民族发展的积极作用,还指出其包含的糟粕和自 身的不是,正反对比论证,使人们对礼制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成思危的三次人生转折 1935年,成思危出生于风声鹤唳中的北平,父亲给他取名成思危,寓意“居安 思危”,希望他不忘男儿肩负国家安危的责任。事实上,成思危的一生,也充满 了选择与转折 成思危是成家五个孩子中的独子,父亲成舍我是杰出的一代报人,母亲萧宗让曾 留学法国,书香门第的他自幼便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 成思危在北平时,已深受鲁迅、茅盾、巴金等进步作家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当 数《家》、《春》、《秋》“激流三部曲”。在《家》这部著作中,觉慧毅然决 然离开家,寻得了人生道路。在成思危看来,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就像是觉慧 的真实写照。 当时,国民党统治下的北平,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少年时代的成思危,对 国民党的统治甚为反感。1948年底,随父亲举家搬迁到香港后,成思危就读于 左派学校,受社会进步思想的影响,1951年,年仅16岁的成思危做出了他人生 第一个重要转折,毅然决然地抛弃了优越的家庭生活,抱着对新中国的憧憬和理 想,回到广州
A.中华礼制历史悠久,有着很强的凝聚功能,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 力,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和载体。 B.中华礼制能起到缓和民族矛盾、化解民族冲突的作用,是因为诸民族都能认 同中华礼制,都愿意形成共存共荣的良好关系。 C.中华礼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主流价值观,进而在塑造道德人格、促进社会和 谐稳定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D.中华礼制具备教化功能,注重道德与理想之道紧密结合起来,强调自幼及长、 礼教终身,提倡仁爱精神、忠恕之道。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礼记•郊特牲》中“礼之所尊,尊其义也”强调“尊其义”,在孔子反复强 调“不学礼,无以立”中有所体现。 B.中华礼制在历史上曾为各种政权服务自然会包含一些糟粕,但这并不影响其 与时俱进、吐故纳新,不断改革与变迁的趋势。 C.孔子提到三代礼制传承中的“损益”,《礼记》进一步提出的“时为大”都 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华礼制演进需要适时变革。 D.儒家礼制观,在战国时期因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曾饱受其他思想家的批 评,秦汉之后礼与法才真正结合起来。 3.下列对本文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本文第二段运用事实论证的方法,列举了我国历史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认 同并服膺中华礼制的例子,证明了中华礼制的高度凝聚力。 B.本文第三段以名家的言论为载体,论述中华礼制的外在形式和内在精神,“进 退周旋,威仪抑抑”是形式,“礼之所尊,尊其义也”是实质。 C.本文第四段主要采用道理论证,论述了中华礼制的教化功能并提出“建设礼 仪之邦”的愿景,是对其精神实质的延伸与拓展。 D.本文不仅论述了中华礼制对民族发展的积极作用,还指出其包含的糟粕和自 身的不是,正反对比论证,使人们对礼制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成思危的三次人生转折 1935 年,成思危出生于风声鹤唳中的北平,父亲给他取名成思危,寓意“居安 思危”,希望他不忘男儿肩负国家安危的责任。事实上,成思危的一生,也充满 了选择与转折。 成思危是成家五个孩子中的独子,父亲成舍我是杰出的一代报人,母亲萧宗让曾 留学法国,书香门第的他自幼便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 成思危在北平时,已深受鲁迅、茅盾、巴金等进步作家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当 数《家》、《春》、《秋》“激流三部曲”。在《家》这部著作中,觉慧毅然决 然离开家,寻得了人生道路。在成思危看来,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就像是觉慧 的真实写照。 当时,国民党统治下的北平,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少年时代的成思危,对 国民党的统治甚为反感。1948 年底,随父亲举家搬迁到香港后,成思危就读于 左派学校,受社会进步思想的影响,1951 年,年仅 16 岁的成思危做出了他人生 第一个重要转折,毅然决然地抛弃了优越的家庭生活,抱着对新中国的憧憬和理 想,回到广州
成思危先是进入叶剑英兼任校长的“南方大学”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广东省总 工会工作,还曾在解放前一直生活在水上、处境悲惨的民船业中工作了一年,上 了“最好的社会大学”。由于良好的工作表现,成思危被选送到华南工学院、华 东化工学院学习。 “文革”结束后,成思危做了他人生第二个重要的决定,选择去美国读书,当时 已在化工界小有名气的他,却改行学了工商管理 毕业时,他推辞了美国公司和研究机构的邀约,也婉谢了父亲希望他回台湾继承 家业,而是选择回国继续为新中国的建设出一份力,他将风险投资的理念带回国 内,成为了后来享誉国内外的“中国风险投资之父”。 1994年,临近退休之年的成思危本打算安度晚年,去看看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姐 妹。但是,作为知识分子的成思危,最大的希望是自己的建议和意见能够达至高 层,对国家和人民有所贡献,于是,成思危欣然接受了时任民建中央主席孙起孟 的邀请,加入了民建,并在1996年民建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民建中央主席。 1998年3月,成思危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人生的第三次转折,也 让成思危从一名学者走向了政坛。 成思危的人生写满了自强不息,用他自己的话说是“顺境时不懈怠,逆境时不沉 沦 放弃化工,当年在朋友们看来,成思危这是另起炉灶从零开始,并非明智之举。 然而,成思危认定了的事,就一定会坚持下去。 1981年,46岁的成思危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管理研究院学习,由 于是从化工专业转学管理,最初,别人一小时能读四五十页书,成思危则只能在 字典的帮助下读2-3页书,难度很大。但在短短不到三年时间里,成思危愣是凭 着一股韧劲儿,发表了十来篇学术论文,赢得了奖学金。当他把最后一学期的成 绩单给他从台湾赶来已80多岁高龄的老父亲看时,成绩单上是三个A和一个A 。“我那一生都不肯轻易表达情感的老父亲也夸我:没想到你近50岁的人了, 还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 成思危记得,12岁生日时,他拿着刚买的纪念册,去找父亲写几句祝福的话, 父亲不假思索地写了4个字:自强不息。成思危感慨地说,他一生都在践行父亲 给他写的这四个字。若干年后,成思危在女儿12岁生日的时候,也将“自强不 息”这4个字,写在女儿的笔记本上作为赠语。 成思危被誉为“中国风险投资之父”,他在经济领域著述颇多,因其特殊的政治 身份,他的一些言论一经发表便引起股市震动,因此也招致了不少批评的声音 但时间证明,他说的那些可能有些人并不爱听的话是真话、实话。 “慷慨陈词岂能皆如人意,鞠躬尽瘁但求无愧于心。”此前,成思危在接受媒体 采访时,就说到这句话,赢得全场掌声 (节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相关链接】 ①成思危经典语录: “我毕生的抱负就是能为富国强民做点事。” 勤奋学习,自强不息,淡泊名利,知足常乐。” “多说真话实话,少说空话套话,不说大话假话。” “做人要正直,做事要认真,做学问要勤奋。” “没有风险投资,建设创新型国家难以实现
成思危先是进入叶剑英兼任校长的“南方大学”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广东省总 工会工作,还曾在解放前一直生活在水上、处境悲惨的民船业中工作了一年,上 了“最好的社会大学”。由于良好的工作表现,成思危被选送到华南工学院、华 东化工学院学习。 “文革”结束后,成思危做了他人生第二个重要的决定,选择去美国读书,当时 已在化工界小有名气的他,却改行学了工商管理。 毕业时,他推辞了美国公司和研究机构的邀约,也婉谢了父亲希望他回台湾继承 家业,而是选择回国继续为新中国的建设出一份力,他将风险投资的理念带回国 内,成为了后来享誉国内外的“中国风险投资之父”。 1994 年,临近退休之年的成思危本打算安度晚年,去看看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姐 妹。但是,作为知识分子的成思危,最大的希望是自己的建议和意见能够达至高 层,对国家和人民有所贡献,于是,成思危欣然接受了时任民建中央主席孙起孟 的邀请,加入了民建,并在 1996 年民建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民建中央主席。 1998 年 3 月,成思危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人生的第三次转折,也 让成思危从一名学者走向了政坛。 成思危的人生写满了自强不息,用他自己的话说是“顺境时不懈怠,逆境时不沉 沦”。 放弃化工,当年在朋友们看来,成思危这是另起炉灶从零开始,并非明智之举。 然而,成思危认定了的事,就一定会坚持下去。 1981 年,46 岁的成思危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管理研究院学习,由 于是从化工专业转学管理,最初,别人一小时能读四五十页书,成思危则只能在 字典的帮助下读 2-3 页书,难度很大。但在短短不到三年时间里,成思危愣是凭 着一股韧劲儿,发表了十来篇学术论文,赢得了奖学金。当他把最后一学期的成 绩单给他从台湾赶来已 80 多岁高龄的老父亲看时,成绩单上是三个 A 和一个 A +。“我那一生都不肯轻易表达情感的老父亲也夸我:没想到你近 50 岁的人了, 还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 成思危记得,12 岁生日时,他拿着刚买的纪念册,去找父亲写几句祝福的话, 父亲不假思索地写了 4 个字:自强不息。成思危感慨地说,他一生都在践行父亲 给他写的这四个字。若干年后,成思危在女儿 12 岁生日的时候,也将“自强不 息”这 4 个字,写在女儿的笔记本上作为赠语。 成思危被誉为“中国风险投资之父”,他在经济领域著述颇多,因其特殊的政治 身份,他的一些言论一经发表便引起股市震动,因此也招致了不少批评的声音。 但时间证明,他说的那些可能有些人并不爱听的话是真话、实话。 “慷慨陈词岂能皆如人意,鞠躬尽瘁但求无愧于心。”此前,成思危在接受媒体 采访时,就说到这句话,赢得全场掌声。 (节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相关链接】 ①成思危经典语录: “我毕生的抱负就是能为富国强民做点事。” “勤奋学习,自强不息,淡泊名利,知足常乐。” “多说真话实话,少说空话套话,不说大话假话。” “做人要正直,做事要认真,做学问要勤奋。” “没有风险投资,建设创新型国家难以实现
②成思危是早期在美国获得MBA学位为数不多的几人之一,有“中国风险投资第 人”之称。1998年3月,他领导的民建提出了著名的政协一号提案,倡议在 中国引入风险投资机制以推动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之后,风险投资便在中国 迅猛发展。 ③成思危已年逾古稀,依然对中国金融界有很多见解,当记者要他谈谈中国的股 市话题。他坦言“股市要改革,必须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把‘坏孩子’(即上市 融资的资产不良公司)赶出去。” (摘编自新浪财经《成思危专访手记:股市要赶走坏孩子》) 4.下列关于成思危这一人物形象,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成思危有一腔爱国之心。他自幼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对国民党的统治 甚为反感,解放后毅然回国 B.成思危为人正直、敢于说话。他发表的有关风险投资的言论曾引起股市震动 因此他被誉为“中国风险投资之父” C.成思危韧劲十足,凡是认定的事情,就会坚持到底。他放弃化工专业转学管 理,别人认为这种做法不明智,他最终学有所成。 D.成思危有理想、有抱负。文中他在三次人生转折面前的选择,充分展现其有 着远大的理想,最终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自我超越。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成思危抛弃了在香港优越的家庭生活回到广州,这是他做出的人生第一个选 择,与他从小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有直接关系 B.成思危抱着对新中国的憧憬和理想回到祖国,就像巴金的小说《家》中的觉 慧一样,进而思想的影响使他充满激情却也不能理智 C.临近退休年龄的成思危从学者步入政坛担任民建中央主席,因为他发现了许 多社会弊端,他希望自己的建议和意见能够达至高层。 D.成思危一生自强不息,主要体现在他“顺境时不懈怠,逆境时不沉沦”,在 女儿12岁生日的时候他把父亲给他写过的“自强不息”又写给女儿 E.文章围绕成思危的一生,选取他人生中三次重要选择,赞扬了他崇高的人格 精神,主题鲜明突出,所选的事例也非常典型 6.成思危的三次重要选择其目的是什么?请就他其中的一次选择,谈谈它给你 的启示。(4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4分) 东坡肉 季明 四十多岁的老楚,是炊事班的头儿。 这老楚,可不简单,曾见过大世面,曾是南京著名酒楼一一品世阁的掌勺大厨 鬼子攻南京,一发炮弹,品世阁就变成了瓦砾。同时,也有炮弹飞到老楚家中 妻儿老小连同家产,一起消失在战火里。老楚逃了出来,手里掂着一把菜刀。这 把菜刀,跟随他多年,切鱼剁肉,血腥味浓,但那一刻,老楚迫切希望这刀,能 沾染上鬼子的血,然而,炮火连天,遍地都是逃难的人群、溃败的军队,老楚不 知道去哪里找小鬼子拼命。 于是,老楚投了36师
②成思危是早期在美国获得 MBA 学位为数不多的几人之一,有“中国风险投资第 一人”之称。1998 年 3 月,他领导的民建提出了著名的政协一号提案,倡议在 中国引入风险投资机制以推动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之后,风险投资便在中国 迅猛发展。 ③成思危已年逾古稀,依然对中国金融界有很多见解,当记者要他谈谈中国的股 市话题。他坦言“股市要改革,必须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把‘坏孩子’(即上市 融资的资产不良公司)赶出去。” (摘编自新浪财经《成思危专访手记:股市要赶走坏孩子》) 4.下列关于成思危这一人物形象,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 分) A.成思危有一腔爱国之心。他自幼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对国民党的统治 甚为反感,解放后毅然回国。 B.成思危为人正直、敢于说话。他发表的有关风险投资的言论曾引起股市震动, 因此他被誉为“中国风险投资之父”。 C.成思危韧劲十足,凡是认定的事情,就会坚持到底。他放弃化工专业转学管 理,别人认为这种做法不明智,他最终学有所成。 D.成思危有理想、有抱负。文中他在三次人生转折面前的选择,充分展现其有 着远大的理想,最终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自我超越。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成思危抛弃了在香港优越的家庭生活回到广州,这是他做出的人生第一个选 择,与他从小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有直接关系。 B.成思危抱着对新中国的憧憬和理想回到祖国,就像巴金的小说《家》中的觉 慧一样,进而思想的影响使他充满激情却也不能理智。 C.临近退休年龄的成思危从学者步入政坛担任民建中央主席,因为他发现了许 多社会弊端,他希望自己的建议和意见能够达至高层。 D.成思危一生自强不息,主要体现在他“顺境时不懈怠,逆境时不沉沦”,在 女儿 12 岁生日的时候他把父亲给他写过的“自强不息”又写给女儿。 E.文章围绕成思危的一生,选取他人生中三次重要选择,赞扬了他崇高的人格 精神,主题鲜明突出,所选的事例也非常典型。 6.成思危的三次重要选择其目的是什么?请就他其中的一次选择,谈谈它给你 的启示。(4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14 分) 东坡肉 季明 四十多岁的老楚,是炊事班的头儿。 这老楚,可不简单,曾见过大世面,曾是南京著名酒楼——品世阁的掌勺大厨。 鬼子攻南京,一发炮弹,品世阁就变成了瓦砾。同时,也有炮弹飞到老楚家中, 妻儿老小连同家产,一起消失在战火里。老楚逃了出来,手里掂着一把菜刀。这 把菜刀,跟随他多年,切鱼剁肉,血腥味浓,但那一刻,老楚迫切希望这刀,能 沾染上鬼子的血,然而,炮火连天,遍地都是逃难的人群、溃败的军队,老楚不 知道去哪里找小鬼子拼命。 于是,老楚投了 36 师
老楚年纪大,又当过厨师,被分到炊事班。老楚也很乐意,他觉得,凭自己的手 艺,让兵们吃饱吃好,上战场跟鬼子拼命时,浑身就有使不完的劲儿,也算是报 仇 等到了炊事班,老楚才真正明白,什么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士兵们吃的,无非 是稀饭馒头就咸菜,好的时候,也只是青菜豆腐一锅烩,多加勺油而已。只有在 大战前夕,部队才买几头猪,杀倒,改善生活。 兵们称之为一一吃断头饭。 过去,猪杀了,剁碎,兑上萝卜,放进大锅里一炖,完事儿。但老楚一来,就不 同了,他使出看家本领,煎炒烹炸焖煮炖,变着花样做,当菜一样样端上桌,兵 们的眼睛都直了 老楚做的菜,不仅好看,更好吃 兵们吃得狼吞虎咽,个个脑袋上腾起一片汗雾。 兵们说,吃了老楚做的菜,脑袋掉了,也值! 这时候,忙活罢的老楚,在旁边坐下来,掏出旱烟袋,抽烟。过去,大厨老楚 是抽纸烟的人,但现在不行了,只能抽旱烟。 老楚坐在那里,眯缝起眼,静静地吧嗒着烟袋锅儿,透过迷迷蒙蒙的烟雾,看着 兵们吃得欢天喜地、心满意足的样子,突然想起自己在品世阁,为达官贵人做的 那些丰盛而奢华的宴席,倏地很心酸。 兵们吃高兴了,就问:老楚,你最拿手的菜是啥? 老楚说,东坡肉。 东坡肉,是老楚的招牌菜,地道而正宗,在品世阁时,客人们每席必点 兵们不解:东坡肉?是啥东西? 老楚说,一道名菜,苏东坡创制的。 苏东坡是谁 老楚怔了一下,才记起这些兵们,大多是文盲,就没再提苏东坡的那些陈芝麻烂 谷子,接着说,这道菜,也叫红烧肉,用猪肉炖制而成,最好是五花肉,做好后, 色泽红亮,味醇汁浓,酥烂而形不碎,香糯而不腻口……诀窍就是:慢火,少水, 多酒。 老楚见过大世面,兵们喜欢听他侃古。 老楚说,据说啊,乾隆爷也好这一口,百吃不厌,因为爱吃这道菜,他还收藏了 个宝贝,是块天然的奇石,酷似东坡肉,镶上黄金底座,摆在案头,随时欣赏 和把玩哩。 士兵们咂咂嘴,听得直流口水。乾隆爷,他们知道,连皇帝佬儿都爱吃的菜,肯 定是人间极品美味! 兵们无限向往地说,啥时候做道东坡肉,让咱们也尝尝。 老楚苦笑着说,难,这菜,费时费工不说,炊事班也没那些必不可少的作料哇。 兵们就很失望。 武汉会战,36师奉命开到富金山,打阻击战 战况惨烈,八天之后,一万多人的36师,兵员已不足两千,主阵地丢失 师长挑选了二百名士兵,组成敢死队准备发动突袭。攻击定在夜间,离天黑,还 有大半天时间,师长知道,这些兵上去,九死一生,于是,他决定为敢死队改善 生活。 师长找到老楚,说,敢死队的兵,要求吃顿东坡肉,抓紧做。 老楚苦着脸,手一摊,说,师长,啥都没有,咋做?
老楚年纪大,又当过厨师,被分到炊事班。老楚也很乐意,他觉得,凭自己的手 艺,让兵们吃饱吃好,上战场跟鬼子拼命时,浑身就有使不完的劲儿,也算是报 仇。 等到了炊事班,老楚才真正明白,什么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士兵们吃的,无非 是稀饭馒头就咸菜,好的时候,也只是青菜豆腐一锅烩,多加勺油而已。只有在 大战前夕,部队才买几头猪,杀倒,改善生活。 兵们称之为——吃断头饭。 过去,猪杀了,剁碎,兑上萝卜,放进大锅里一炖,完事儿。但老楚一来,就不 同了,他使出看家本领,煎炒烹炸焖煮炖,变着花样做,当菜一样样端上桌,兵 们的眼睛都直了。 老楚做的菜,不仅好看,更好吃。 兵们吃得狼吞虎咽,个个脑袋上腾起一片汗雾。 兵们说,吃了老楚做的菜,脑袋掉了,也值! 这时候,忙活罢的老楚,在旁边坐下来,掏出旱烟袋,抽烟。过去,大厨老楚, 是抽纸烟的人,但现在不行了,只能抽旱烟。 老楚坐在那里,眯缝起眼,静静地吧嗒着烟袋锅儿,透过迷迷蒙蒙的烟雾,看着 兵们吃得欢天喜地、心满意足的样子,突然想起自己在品世阁,为达官贵人做的 那些丰盛而奢华的宴席,倏地很心酸。 兵们吃高兴了,就问:老楚,你最拿手的菜是啥? 老楚说,东坡肉。 东坡肉,是老楚的招牌菜,地道而正宗,在品世阁时,客人们每席必点。 兵们不解:东坡肉?是啥东西? 老楚说,一道名菜,苏东坡创制的。 苏东坡是谁? 老楚怔了―下,才记起这些兵们,大多是文盲,就没再提苏东坡的那些陈芝麻烂 谷子,接着说,这道菜,也叫红烧肉,用猪肉炖制而成,最好是五花肉,做好后, 色泽红亮,味醇汁浓,酥烂而形不碎,香糯而不腻口……诀窍就是:慢火,少水, 多酒。 老楚见过大世面,兵们喜欢听他侃古。 老楚说,据说啊,乾隆爷也好这一口,百吃不厌,因为爱吃这道菜,他还收藏了 一个宝贝,是块天然的奇石,酷似东坡肉,镶上黄金底座,摆在案头,随时欣赏 和把玩哩。 士兵们咂咂嘴,听得直流口水。乾隆爷,他们知道,连皇帝佬儿都爱吃的菜,肯 定是人间极品美味! 兵们无限向往地说,啥时候做道东坡肉,让咱们也尝尝。 老楚苦笑着说,难,这菜,费时费工不说,炊事班也没那些必不可少的作料哇。 兵们就很失望。 武汉会战,36 师奉命开到富金山,打阻击战。 战况惨烈,八天之后,—万多人的 36 师,兵员已不足两千,主阵地丢失。 师长挑选了二百名士兵,组成敢死队准备发动突袭。攻击定在夜间,离天黑,还 有大半天时间,师长知道,这些兵上去,九死一生,于是,他决定为敢死队改善 生活。 师长找到老楚,说,敢死队的兵,要求吃顿东坡肉,抓紧做。 老楚苦着脸,手一摊,说,师长,啥都没有,咋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