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郴州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天下一家 翟奎凤 “天下一家”的观念在中华文化中可谓源远流长、根深蒂固,是中华民族 基本的文化基因,一直流淌在我们民族文化的血液中。《论语》中强调“四海之 内皆兄弟也”,汉代的政治话语体系中多次用到“天下一家”一词,荀悦《汉纪》 中多次说到这句话。北宋张载《西铭》“民我同胞,物我与也”的思想系统展开 了中囯人“天下一家”的文化理念。在张载的论述中,天地是大父母,人顶天立 地,位于天地之中,天地的主宰处是我的心性,充塞宇宙都是我的大身体。天下 百姓都是同胞兄弟,万物之间是息息相通的有机体。尊敬年龄大的就像尊敬兄长 慈爱年幼的就像疼爱弟弟那样,要关爱社会上那些独孤、残疾、困苦的弱势群体, 要照顾安顿他们,像对待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 其实,“天下一家”也是人类各民族文化的共同信念、共同追求,反映 了基本的人性,可以说是人的类本质体现。中国的“天下一家”观念是人文的, 是仁爱思想的体现。上天有好生之德,宋儒讲仁学,喜欢讲“仁者浑然与物同 体”,万物一体、生生不息,一体生生,这些可以说是“天下一家”观念的哲理 表述。西方也有“天下一家”的观念,但与张载父天母地、“民胞物与”的思想 不同,西方的“天下一家”有神学背景。 天下一家亲也是一种比兴,其实质是纯粹自然的、完全敞开的、没有虛 伪的爱的精神。一般来说,父母对子女的爱、子女对父母的爱、兄弟姐妹之间的 爱都是真挚而深沉的。所以,“天下一家”的实质性精神就是爱。有血缘亲情的 爱往往是自然笃实的,但是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而言,关键还是人与人之间基于人 情、人性的爱 在儒家看来,这就是仁爱的精神。仁爱源于血緣亲情,但是突破、超越 了血缘亲情。仁爱的精神可以说是人的类本质的体现,是人性的体现,揭示了社 会关系中人与人的基本准则,也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天地自然有机整体生 生之义的体现。絮矩之道、将心比心、推已及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 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儒家基于人情、人性的基本做人准则。人与人的 关系如此,国与国、团体与团体、民族与民族之间也应如此,彼此需要求同存异、 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今天,人类社会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 体,成为一个地球村,你好、我好、大家好,合作共贏、互惠互利,才是王道。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融利己于利他人之中,为人如此,为国之道也应如此。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顾 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 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 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他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 要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参与。我们应该凝聚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 地域人民的共识,共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业。”人类共同命运与福祉的承 诺,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的神圣使命。马克思主义最终指向就是全人类的自 由、和平、解放,马克思主义是人的哲学、类的哲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是 对传统“天下一家”观念的发展。共同体的完善不仅需要精神大爱、宽广胸怀
湖南省郴州市 2017-2018 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6 分,每小题 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天下一家 翟奎凤 “天下一家”的观念在中华文化中可谓源远流长、根深蒂固,是中华民族 基本的文化基因,一直流淌在我们民族文化的血液中。《论语》中强调“四海之 内皆兄弟也”,汉代的政治话语体系中多次用到“天下一家”一词,荀悦《汉纪》 中多次说到这句话。北宋张载《西铭》“民我同胞,物我与也”的思想系统展开 了中国人“天下一家”的文化理念。在张载的论述中,天地是大父母,人顶天立 地,位于天地之中,天地的主宰处是我的心性,充塞宇宙都是我的大身体。天下 百姓都是同胞兄弟,万物之间是息息相通的有机体。尊敬年龄大的就像尊敬兄长, 慈爱年幼的就像疼爱弟弟那样,要关爱社会上那些独孤、残疾、困苦的弱势群体, 要照顾安顿他们,像对待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 其实,“天下一家”也是人类各民族文化的共同信念、共同追求,反映 了基本的人性,可以说是人的类本质体现。中国的“天下一家”观念是人文的, 是仁爱思想的体现。上天有好生之德,宋儒讲仁学,喜欢讲“仁者浑然与物同 体”,万物一体、生生不息,一体生生,这些可以说是“天下一家”观念的哲理 表述。西方也有“天下一家”的观念,但与张载父天母地、“民胞物与”的思想 不同,西方的“天下一家”有神学背景。 天下一家亲也是一种比兴,其实质是纯粹自然的、完全敞开的、没有虚 伪的爱的精神。一般来说,父母对子女的爱、子女对父母的爱、兄弟姐妹之间的 爱都是真挚而深沉的。所以,“天下一家”的实质性精神就是爱。有血缘亲情的 爱往往是自然笃实的,但是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而言,关键还是人与人之间基于人 情、人性的爱。 在儒家看来,这就是仁爱的精神。仁爱源于血缘亲情,但是突破、超越 了血缘亲情。仁爱的精神可以说是人的类本质的体现,是人性的体现,揭示了社 会关系中人与人的基本准则,也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天地自然有机整体生 生之义的体现。絮矩之道、将心比心、推已及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 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儒家基于人情、人性的基本做人准则。人与人的 关系如此,国与国、团体与团体、民族与民族之间也应如此,彼此需要求同存异、 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今天,人类社会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 体,成为一个地球村,你好、我好、大家好,合作共赢、互惠互利,才是王道。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融利己于利他人之中,为人如此,为国之道也应如此。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顾 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 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 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他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 要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参与。我们应该凝聚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 地域人民的共识,共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业。”人类共同命运与福祉的承 诺,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的神圣使命。马克思主义最终指向就是全人类的自 由、和平、解放,马克思主义是人的哲学、类的哲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是 对传统“天下一家”观念的发展。共同体的完善不仅需要精神大爱、宽广胸怀
崇高境界,而且也需要制度保障,共商、共建、共享不仅需要精神、境界上的修 养,而且也呼唤全球治理新秩序和新制度的到来。 (选自《光 明日报》2018年01月04日02版)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对“天下一家”的相关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天下一家”的观念是中华民族基本的文化基因。它在中华大地流传亘久根 基雄厚,与民族文化相融 B.“天下一家”是人的类本质体现。它是人类各民族文化的共同信念、共同追 求,它反映了基本的人性 C.“天下一家”的实质性精神就是爱。天下一家亲实质是纯粹自然的、完全敞 开的、没有虚伪的爱的精神 D.“天下一家”观念的发展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的建立。其完善不仅需要 保障制度,而且需要提升境界 2.根据原文论证和文中观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天下一家”的观念展开阐述,材料丰富,先后引用孔子、荀悦 张载等人的关于“天下一家”的说法。 B.文中依次从“天下一家”的渊源、人的类本质、爱的精神、全球化等角度, 横向展开论证,论证严密,说理充沛。 C.文章最后运用引证法,引用习近平的话证明“天下一家”观念对全球化的发 展,提出全球共商、共建、共享的观点。 D.“天下一家”的观念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文章说理的终极目标是合作共赢、 互惠互利、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3.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和推断.不准确的的一项是 A.从孔子在《论语》到荀悦在《汉纪》到张载在《西铭》都主张“天下一家” 可知“天下一家”的观念在中华文化中来源悠久 B.中国的“天下一家”观念是人文的,而西方的“天下一家”有神学背景,可 见中西方对“天下一家”的理解是有本质的区别的 C.有血缘亲情的爱往往是白然笃实的,而人与人之间基于人情人性的爱是人的 类本质的体现,故“天下一家”的实质性精神是爱。 D.古代有儒家基于人情人性的基本做人准则的观点,今天有习总书记“构建人 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论断,可见同一个世界终会实现。 【答案】1.D2.B3.B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学生对文章中重要概念含义理解和把握能力。题干要求 选出“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D项,“其完善不仅需要保障制度而且需 要提升境界”错,原文为“共同体的完善不仅需要精神大爱、宽广胸怀、崇髙境 界,而且也需要制度保障”。故选D。 点睛:对概念的理解要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结合概念所处的具体语境,通 过筛选文章有关重要信息,选取揭示概念特征的信息组织答案。重要概念是作 者论述说明的重点,要注意把握它与其他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尤其注意辨别相 近概念之间的区别。此外,还要认真核对原文,善于发现各选项与原文之间的异 同,特别注意两者在数量、范围、程度、语气等方面的差异。试题选项往往会丢 掉、添加或者偷换一些词语,改变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本题就是这样丢掉 词语改变原文的所表达的意思
崇高境界,而且也需要制度保障,共商、共建、共享不仅需要精神、境界上的修 养,而且也呼唤全球治理新秩序和新制度的到来。 (选自《光 明日报》2018 年 01 月 04 日 02 版) 1.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对“天下一家”的相关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天下一家”的观念是中华民族基本的文化基因。它在中华大地流传亘久根 基雄厚,与民族文化相融. B. “天下一家”是人的类本质体现。它是人类各民族文化的共同信念、共同追 求,它反映了基本的人性。 C. “天下一家”的实质性精神就是爱。天下一家亲实质是纯粹自然的、完全敞 开的、没有虚伪的爱的精神。 D. “天下一家”观念的发展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的建立。其完善不仅需要 保障制度,而且需要提升境界。 2. 根据原文论证和文中观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围绕“天下一家”的观念展开阐述,材料丰富,先后引用孔子、荀悦、 张载等人的关于“天下一家”的说法。 B. 文中依次从“天下一家”的渊源、人的类本质、爱的精神、全球化等角度, 横向展开论证,论证严密,说理充沛。 C. 文章最后运用引证法,引用习近平的话证明“天下一家”观念对全球化的发 展,提出全球共商、共建、共享的观点。 D. “天下一家”的观念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文章说理的终极目标是合作共赢、 互惠互利、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3. 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和推断.不准确的的一项是 A. 从孔子在《论语》到荀悦在《汉纪》到张载在《西铭》都主张“天下一家”, 可知“天下一家”的观念在中华文化中来源悠久。 B. 中国的“天下一家”观念是人文的,而西方的“天下一家”有神学背景,可 见中西方对“天下一家”的理解是有本质的区别的。 C. 有血缘亲情的爱往往是白然笃实的,而人与人之间基于人情人性的爱是人的 类本质的体现,故“天下一家”的实质性精神是爱。 D. 古代有儒家基于人情人性的基本做人准则的观点,今天有习总书记“构建人 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论断,可见同一个世界终会实现。 【答案】1. D 2. B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重要概念含义理解和把握能力。题干要求 选出“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D 项,“其完善不仅需要保障制度而且需 要提升境界”错,原文为“共同体的完善不仅需要精神大爱、宽广胸怀、崇高境 界,而且也需要制度保障”。故选 D。 点睛:对概念的理解要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结合概念所处的具体语境,通 过筛选文章有关重要信息,选取揭示概念特征的信息组织答案。 重要概念是作 者论述说明的重点,要注意把握它与其他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尤其注意辨别相 近概念之间的区别。此外,还要认真核对原文,善于发现各选项与原文之间的异 同,特别注意两者在数量、范围、程度、语气等方面的差异。试题选项往往会丢 掉、添加或者偷换一些词语,改变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本题就是这样丢掉一些 词语改变原文的所表达的意思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 是考査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 理解和辨析。B项,“横向展开论证”错,应为层层深入论证。故选B。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对原文内容理解和推断.不准确的的一项”。解答 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 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 文的倾向性,检査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B项,“是有本质的区别的”错, 原文为:“天下一家”也是人类各民族文化的共同信念、共同追求,反映了基本 的人性,可以说是人的类本质体现。可见本质相同。故选B。 文言文阅读 鸣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夭下,与其 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 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 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 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 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 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 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 身死囯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伶官传序》欧阳修)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夲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 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自其为王,至 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逾年,而伶人屡 以为言,庄宗谓崇韬曰:“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二人。公言虽正,然当为 我屈意行之。”卒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 (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函梁君臣之首 函:用木匣子装 B.又知音,能度曲 度:谱写 C.逸豫可以亡身 逸豫:犹豫 D.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从事:泛指一般的属官 5.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抑本其成败之迹 B.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 然当为我屈意行之 C.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若属皆且为所虏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 是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 理解和辨析。B 项,“横向展开论证”错,应为层层深入论证。故选 B。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对原文内容理解和推断.不准确的的一项”。解答 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 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 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B 项,“是有本质的区别的”错, 原文为:“天下一家”也是人类各民族文化的共同信念、共同追求,反映了基本 的人性,可以说是人的类本质体现。可见本质相同。故选 B。 文言文阅读 (一)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 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 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 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 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 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 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 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伶官传序》欧阳修) (二)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 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自其为王,至 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逾年,而伶人屡 以为言,庄宗谓崇韬曰:“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二人。公言虽正,然当为 我屈意行之。”卒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 (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4.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函梁君臣之首 函:用木匣子装 B. 又知音,能度曲 度:谱写 C. 逸豫可以亡身 逸豫:犹豫 D.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从事:泛指一般的属官 5.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抑本其成败之迹 B. 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 然当为我屈意行之 C.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若属皆且为所虏
D.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 制”者皆是也。 B.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 制”者皆是也 C.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 制”者皆是也 D.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 “御制”者皆是也 7.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一叹一问,一退一进,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由于人事。一起 笔就发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不仅使论点醒人耳目,而且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 调 B.本文主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作者从得与失、难与易、成与 败、兴与亡等方面层层深入的论述了“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 系 C.全文语言委婉,气势充沛。疑问句与感叹句,骈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错 综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一唱三叹,感情饱满,气势充沛 D.“晋王三矢”的故事在当时社会上广为流传。作者把这则材料用于《伶官传 序》的“序”中并加上“世言”二字.这表现了他写史的谨严态度 8.请将下面的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答案】4.C5.C6.D7.B 8.(1姑且顺着自然的变化走到生命尽头,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2)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不如六国了 【解析】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题干要求选出“解释不正 确的一项”,C项,“逸豫可以亡身”意思是“安逸享乐可使自身灭亡”,故“逸 豫”意思为“安逸享乐,安乐”。故选C 5.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学生理解把握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能力。题干要求选 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项,其:语气副词,一定供其:代同,代庄宗 B项,之:代词,代指人之:代词,代指事;C项,为:介词,表被动/为:介 词,表被动;D项,所以:……的原因/所以:用来……。故选C 7.试题分析:题干是“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把握能力。B项,“本文主要使用例证法, 以论带史,以史证论。作者从得与失、难与易、成与败、兴与亡等方面层层深入 的论述了……”说法错误,本文的主要论证方法除例证法外还有对比论证,如 “得与失、难与易、成与败、兴与亡”。故选B。 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 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 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
D.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 制”者皆是也。 B.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 制”者皆是也。 C.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 制”者皆是也。 D.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 “御制”者皆是也。 7. 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开篇一叹一问,一退一进,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由于人事。一起 笔就发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不仅使论点醒人耳目,而且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 调。 B. 本文主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作者从得与失、难与易、成与 败、兴与亡等方面层层深入的论述了“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 系. C. 全文语言委婉,气势充沛。疑问句与感叹句,骈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错 综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一唱三叹,感情饱满,气势充沛。 D. “晋王三矢”的故事在当时社会上广为流传。作者把这则材料用于《伶官传 序》的“序”中并加上“世言”二字.这表现了他写史的谨严态度。 8. 请将下面的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答案】4. C 5. C 6. D 7. B 8. (1 姑且顺着自然的变化走到生命尽头,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2)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不如六国了。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题干要求选出“解释不正 确的一项”,C 项,“逸豫可以亡身”意思是“安逸享乐可使自身灭亡”,故“逸 豫”意思为“安逸享乐,安乐”。故选 C。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把握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能力。题干要求选 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 项,其:语气副词,一定/其:代同,代庄宗; B 项,之:代词,代指人/之:代词,代指事;C 项,为:介词,表被动/为:介 词,表被动;D 项,所以:……的原因/所以:用来……。故选 C。 7. 试题分析:题干是“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把握能力。B 项,“本文主要使用例证法, 以论带史,以史证论。作者从得与失、难与易、成与败、兴与亡等方面层层深入 的论述了……”说法错误,本文的主要论证方法除例证法外还有对比论证,如 “得与失、难与易、成与败、兴与亡”。故选 B。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 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 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
句中:“聊”,姑且;“化”,自然的变化;“奚”,什么。(2)句中:“从” 追随;“故事”,旧例,前例:“天下之大”,定语后置,偌大的天下。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 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 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 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 “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 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啊!国家的兴盛与衰败的道理,虽说是天意,难道不是人为的缘故吗?探究庄宗 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传言晋王李克用临死时,曾把三支箭交给庄宗,并对他说:“梁是我的仇人, 燕王是我扶持的,契丹与我结为兄弟,但都背叛了我而归附于梁。这三件事,是 我的遗恨。给你三支箭,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心愿。”庄宗收下箭藏在 宗庙里,此后打仗时,就派官员以少牢之礼祭祀于宗庙,恭敬地取出箭,放入锦 锻织的袋子里,背着它冲杀在前,等打了胜仗,又把箭放回宗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放着梁王君臣的头颅,进宗庙,把箭交还 先王,禀告报仇成功的消息的时候,他意气之盛,可以说是豪壮啊!等仇敌已灭, 天下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叛乱的人四方响应,庄宗慌张东逃,还没等见到 敌人,官兵们就离散了,只剩下君臣互相瞧着,不知投奔哪里是好,以至于剪断 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这又是多么衰败啊!难道真是得天下难而失 天下易吗!还是推究他成功或失败的原因,都在于人为的缘故呢? 《尚书》说:“自满招致损失,谦虚得到好处。”忧患与勤劳可以使国家兴盛 贪图安逸享乐可丧失性命,这是很自然的道理。所以当庄宗气势旺盛时,天下所 有豪杰无人能同他对抗,等到衰败时,几十个伶人就可使他命丧国亡,为天下人 所耻笑。可见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 爱的人或事困扰,难道仅仅是伶人的事吗?于是作《伶官传》 唐庄宗既喜好滑稽戏,又通晓音乐,还能谱曲,到现在,汾州、晋州一带,很多 人能唱他唱的歌,称为“皇帝亲自制作”的歌到处都是。他的小名叫亚子,当时 有人叫他亚次。另外他又给自己取了个艺名,叫李天下。从他做王,到做天子 他常常与伶人一道在庭院里演杂戏,伶人因此而当权,最终到了灭亡……过了 年,伶人多次拿话在庄宗面前请求,庄宗对郭崇韬说:“我已经答应周匝了,你 让我见到这两人时很惭愧。你的话虽然公正,但你应当为我委屈心意来执行这件 事。”最终,任用陈俊为景州刺史,雠德源为宪州刺史。 三、古诗词鉴赏与古诗文默写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秋水共长天一色。 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 浦。(王勃《滕王阁序》) (2 ,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 (杜甫《蜀相》) (3)庄子《逍遥游》中的两句“”表明了宋荣子不因外界的赞誉和非难而动 摇的心志
句中:“聊”,姑且;“化”,自然的变化;“奚”,什么。(2)句中:“从”, 追随;“故事”,旧例,前例;“天下之大”,定语后置,偌大的天下。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 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 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 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 “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 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一) 啊!国家的兴盛与衰败的道理,虽说是天意,难道不是人为的缘故吗?探究庄宗 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传言晋王李克用临死时,曾把三支箭交给庄宗,并对他说:“梁是我的仇人, 燕王是我扶持的,契丹与我结为兄弟,但都背叛了我而归附于梁。这三件事,是 我的遗恨。给你三支箭,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心愿。”庄宗收下箭藏在 宗庙里,此后打仗时,就派官员以少牢之礼祭祀于宗庙,恭敬地取出箭,放入锦 锻织的袋子里,背着它冲杀在前,等打了胜仗,又把箭放回宗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放着梁王君臣的头颅,进宗庙,把箭交还 先王,禀告报仇成功的消息的时候,他意气之盛,可以说是豪壮啊!等仇敌已灭, 天下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叛乱的人四方响应,庄宗慌张东逃,还没等见到 敌人,官兵们就离散了,只剩下君臣互相瞧着,不知投奔哪里是好,以至于剪断 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这又是多么衰败啊!难道真是得天下难而失 天下易吗!还是推究他成功或失败的原因,都在于人为的缘故呢? 《尚书》说:“自满招致损失,谦虚得到好处。”忧患与勤劳可以使国家兴盛, 贪图安逸享乐可丧失性命,这是很自然的道理。所以当庄宗气势旺盛时,天下所 有豪杰无人能同他对抗,等到衰败时,几十个伶人就可使他命丧国亡,为天下人 所耻笑。可见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 爱的人或事困扰,难道仅仅是伶人的事吗?于是作《伶官传》。 (二) 唐庄宗既喜好滑稽戏,又通晓音乐,还能谱曲,到现在,汾州、晋州一带,很多 人能唱他唱的歌,称为“皇帝亲自制作”的歌到处都是。他的小名叫亚子,当时 有人叫他亚次。另外他又给自己取了个艺名,叫李天下。从他做王,到做天子, 他常常与伶人一道在庭院里演杂戏,伶人因此而当权,最终到了灭亡……过了一 年,伶人多次拿话在庄宗面前请求,庄宗对郭崇韬说:“我已经答应周匝了,你 让我见到这两人时很惭愧。你的话虽然公正,但你应当为我委屈心意来执行这件 事。”最终,任用陈俊为景州刺史,雠德源为宪州刺史。 三、古诗词鉴赏与古诗文默写 9.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_____,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 浦。(王勃《滕王阁序》) (2)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杜甫《蜀相》) (3)庄子《逍遥游》中的两句“____”表明了宋荣子不因外界的赞誉和非难而动 摇的心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