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监测试卷 语文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民主是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普遍追求,但并不存在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民主价 值和民主形式。民主的价值,应在一个社会价值体系中恰当定位并得到体现;民 主的形式,是在与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状况有机匹配中内生性建构的 美式民主是世界上众多民主形式中的一种。它根植于美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甚至 与其相对超然的地理位置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这些因素是世界上其他国家不可 能拥有也不可能复制与模仿的。美式民主是维持美国既有强大地位的有力工具, 这是政治现实。不过,这一工具主要不是甚至根本不是通过积极作为让美国更强 大,而是通过让其他国家更虚弱、更动乱来维持其强大的。它的运作方式在于, 把只适用于、有利于美国的美式民主包装成“普世价值”“必由之路”,向世界 其他国家推销。 当一些国家简单地把关式民主等同于国家强大并视之为灵丹妙药时,悲剧就已降 临。美式民主扩张动摇他国的文化之根和价值之脉.美式民主不仅扰乱一些国家 的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动摇其文化之根、价值之脉。每一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发 展中都孕育了自己的文化、积淀了自己的价值观。人类社会发展不是单线的,文 化发展更是多样的。只有这样,文化才有活力,才能生生不息,才会有人类发展 的无限可能。但美式民主的全球扩张改变了这种局面。当美式民主依凭着强大的 经济、军事实力而在一些国家和民族粉墨登场时,这些国家和民族不能从历史发 展逻辑与国际关系格局中认清自己落后挨打的原因,而是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的文 化出了问题,无能,落后,不存在生命力了。 美式民主往往口惠而实不至。当一些国家和民族发现美式民主许诺的国家强大 社会安定、民众富庶无法实现,而是带来更多动荡、混乱、贫困和耻辱时,一种 人们更不希望看到的现象出现了,那就是宗教极端势力反弹。这是经济政治上弱 势的国家和民族对强势文化恶意侵蚀的病态回击。如果不是美式民主及其背后强 势文化的粗暴干涉,改变其既有社会及其文化的演进轨迹,就不会导致其文化的 病变。宗教极端势力反弹的初衷是针对美式民主及其价值观的,结果却对整个世 界带来伤害。当美式民主偏执到走火入魔时,宗教极端思潮中就又多了一个品种: 美式民主在全球扩张中那种唯我独尊、舍我其谁的自恋心态,化区域经验为“普 世”准则的自大心理,见不得差异、容不下不同的僵化作为,与宗教极端势力的 所作所为有何差别?只不过是一个披着“文明”的外衣、装扮成“普世”的角 色,一个肆无忌惮、赤裸裸罢了。 美式民主在美国或许是橘,也许在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上可以留下一笔:但当它 硬要走向全世界、包打天下时,就不可避免地变味为枳,甚至会变成为害世界的 “恶之花”。 (选白2015年6月29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植于美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的美式民主,不具有普遍适用性,也不是放之四 海而皆准的民主形式和民主价值
郴州市 2017 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监测试卷 语 文 第 I 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民主是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普遍追求,但并不存在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民主价 值和民主形式。民主的价值,应在一个社会价值体系中恰当定位并得到体现;民 主的形式,是在与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状况有机匹配中内生性建构的。 美式民主是世界上众多民主形式中的一种。它根植于美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甚至 与其相对超然的地理位置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这些因素是世界上其他国家不可 能拥有也不可能复制与模仿的。美式民主是维持美国既有强大地位的有力工具, 这是政治现实。不过,这一工具主要不是甚至根本不是通过积极作为让美国更强 大,而是通过让其他国家更虚弱、更动乱来维持其强大的。它的运作方式在于, 把只适用于、有利于美国的美式民主包装成“普世价值”“必由之路”,向世界 其他国家推销。 当一些国家简单地把关式民主等同于国家强大并视之为灵丹妙药时,悲剧就已降 临。美式民主扩张动摇他国的文化之根和价值之脉.美式民主不仅扰乱一些国家 的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动摇其文化之根、价值之脉。每一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发 展中都孕育了自己的文化、积淀了自己的价值观。人类社会发展不是单线的,文 化发展更是多样的。只有这样,文化才有活力,才能生生不息,才会有人类发展 的无限可能。但美式民主的全球扩张改变了这种局面。当美式民主依凭着强大的 经济、军事实力而在一些国家和民族粉墨登场时,这些国家和民族不能从历史发 展逻辑与国际关系格局中认清自己落后挨打的原因,而是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的文 化出了问题,无能,落后,不存在生命力了。 美式民主往往口惠而实不至。当一些国家和民族发现美式民主许诺的国家强大、 社会安定、民众富庶无法实现,而是带来更多动荡、混乱、贫困和耻辱时,一种 人们更不希望看到的现象出现了,那就是宗教极端势力反弹。这是经济政治上弱 势的国家和民族对强势文化恶意侵蚀的病态回击。如果不是美式民主及其背后强 势文化的粗暴干涉,改变其既有社会及其文化的演进轨迹,就不会导致其文化的 病变。宗教极端势力反弹的初衷是针对美式民主及其价值观的,结果却对整个世 界带来伤害。当美式民主偏执到走火入魔时,宗教极端思潮中就又多了一个品种: 美式民主在全球扩张中那种唯我独尊、舍我其谁的自恋心态,化区域经验为“普 世”准则的自大心理,见不得差异、容不下不同的僵化作为,与宗教极端势力的 所作所为有何差别?只不过是一个披着“文明”的外衣、装扮成“普世”的角 色,一个肆无忌惮、赤裸裸罢了。 美式民主在美国或许是橘,也许在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上可以留下一笔:但当它 硬要走向全世界、包打天下时,就不可避免地变味为枳,甚至会变成为害世界的 “恶之花”。 (选白 2015 年 6 月 29 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植于美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的美式民主,不具有普遍适用性,也不是放之四 海而皆准的民主形式和民主价值
B.美国把美式民主包装成“普世价值…‘必由之路”.依凭着强大的经济和军 事实力向世界其他国家推销。 C.一旦一些国家简单地把美式民主等同于国家强大并视之为灵丹妙药,其原有 的经济社会发展就会受到影响 D.只要美国不粗暴干涉,改变其既有社会及其文化的演进轨迹,就不会导致其 他国家和民族文化病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美式民主口惠而实不至,给一些国家带来更多贫困和耻辱,造成极端宗教势 力反弹。 B.美式民主披着文明外衣进行扩张并偏执到走火入魔时,它见不得差异,容不 下不同 C.经济政治上弱势的国家和民族对强势文化恶意侵蚀的病态同击,会伤害到整 个世界。 D.美式民主当它硬要走向全世界、包打天下时,也就不可避免地和其他文明形 成冲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标榜的民主,不是为了其他国家和人民的福祉,一味照搬美式民主是行 不通的。 B.一些国家认为白己的文化不存在生命力,所以他们不能认清本民族落后挨打 的原因。 C.人类社会发展不是单线的,文化发展更是多样的;民主没有固定的、一成不 变的模式。 D.美国如果一意孤行在全球扩张其民主,最终会搬起石头砸乱世界,砸伤白己 的脚。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季羡林:鲁青未了,懿范长存(有删节) 吕绍刚 第一次知道季羡林,还是在上髙一。当时读到一篇《赋得永远的悔》,怀念母亲 和故乡的散文。年少之时,懵懂无知,世间各种情分,唯独对亲情的体味最浓 所以,一位老人的悔,比年轻人更平淡却来得更深沉的爱,瞬间击中了一位少年 的心。第一次见到他,已经是若干年后。我在北京求学,学校举办《胡适全集》 的发布会。他依旧穿着那套中山装,依旧精神矍铄,面带微笑,坐在主席台上。 师长们曾对我说,季老最爱在未名湖边散步,带着他的猫,悠然自得。我没有亲 见,但我知道,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已经成为了北大精神的一种象征。 他一生求知不已,学问渊博,视野高远,深刻地契合了北大守正创新,以天下为 己任的理想主义情怀。他待人和蔼,与人为善,为文恬淡,意境悠远,代表着北 大的博大与平和。他一生以学术为业,以师者为尚,桃李满园,是百年北大兢兢 业业、教书育人典范之一。时至今日,在北大,默默无闻、甘为人梯、勤奋笃学.涵 养深厚的老师们还有很多,是他们扛起了中国文化脊梁的一角.季老广为人知 源于他一系列的回忆散文、学术谈片。即使是一位普通的老人,走过了近100 年,总有些东西,可圈可点。季老的不普通之处,在于他见证了百年中国知识流 变史
B.美国把美式民主包装成“普世价值…‘必由之路”.依凭着强大的经济和军 事实力向世界其他国家推销。 C.一旦一些国家简单地把美式民主等同于国家强大并视之为灵丹妙药,其原有 的经济社会发展就会受到影响. D.只要美国不粗暴干涉,改变其既有社会及其文化的演进轨迹,就不会导致其 他国家和民族文化病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美式民主口惠而实不至,给一些国家带来更多贫困和耻辱,造成极端宗教势 力反弹。 B.美式民主披着文明外衣进行扩张并偏执到走火入魔时,它见不得差异,容不 下不同。 C.经济政治上弱势的国家和民族对强势文化恶意侵蚀的病态同击,会伤害到整 个世界。 D.美式民主当它硬要走向全世界、包打天下时,也就不可避免地和其他文明形 成冲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标榜的民主,不是为了其他国家和人民的福祉,一味照搬美式民主是行 不通的。 B.一些国家认为白己的文化不存在生命力,所以他们不能认清本民族落后挨打 的原因。 C.人类社会发展不是单线的,文化发展更是多样的;民主没有固定的、一成不 变的模式。 D.美国如果一意孤行在全球扩张其民主,最终会搬起石头砸乱世界,砸伤白己 的脚。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季羡林:鲁青未了,懿范长存(有删节) 吕绍刚 第一次知道季羡林,还是在上高一。当时读到一篇《赋得永远的悔》,怀念母亲 和故乡的散文。年少之时,懵懂无知,世间各种情分,唯独对亲情的体味最浓。 所以,一位老人的悔,比年轻人更平淡却来得更深沉的爱,瞬间击中了一位少年 的心。第一次见到他,已经是若干年后。我在北京求学,学校举办《胡适全集》 的发布会。他依旧穿着那套中山装,依旧精神矍铄,面带微笑,坐在主席台上。 师长们曾对我说,季老最爱在未名湖边散步,带着他的猫,悠然自得。我没有亲 见,但我知道,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已经成为了北大精神的一种象征。 他一生求知不已,学问渊博,视野高远,深刻地契合了北大守正创新,以天下为 己任的理想主义情怀。他待人和蔼,与人为善,为文恬淡,意境悠远,代表着北 大的博大与平和。他一生以学术为业,以师者为尚,桃李满园,是百年北大兢兢 业业、教书育人典范之一。时至今日,在北大,默默无闻、甘为人梯、勤奋笃学.涵 养深厚的老师们还有很多,是他们扛起了中国文化脊梁的一角.季老广为人知, 源于他一系列的回忆散文、学术谈片。即使是一位普通的老人,走过了近 100 年,总有些东西,可圈可点。季老的不普通之处,在于他见证了百年中国知识流 变史
跟同时代人相比,他的学术成就或许并非顶尖。然而,他以健康与乐观,见证了 中国的 现代化历程。从留德十年,到解放前夕回国,创建中国第一个东方语言文学系, 再到如今 提倡传统文化,他的经历几乎可以符号化地阐述中国近现代以来,几代知识分子 在西学东 渐的大背景下,从西出洋关,到洋为中用,再到反求诸己,树立中国意识,甘苦 备尝的艰 难历程. 总理曾去看望他。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他却依旧关心天下时事,每天坚持听助手 读 《人民日报》,并写下《病榻思绪》,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一位老人的智慧 他曾经与朋 友相约,“何止于米(八十八岁),相期以茶(一百零八岁)”。后来又修改了 目标,“要活到150 岁!因为中国国富了,民也强了。”这份赤子之心,令人感佩,也传达出每一位 中国知识分 子的共同心声 于是,我在思考,一个人如何才能长寿。除了先天的身体素质和后天的养生保健, 恐怕 还需要一股浩然之气,一种博大的胸怀,一个远大的理想,一种将个人命运,与 国与民充分 结合的果决。只有这样,才能经受得住岁月的磨洗,才能在任何困难的时候,都 不放弃自己 的初衷,才能在泰山压顶的时候,也能超越一己之私,积极进取,进而拥有一个 豁达、丰沛的 人生 从这层意义上说,季老不仅是北大的财富,是文化的财富,还是国家的财富。他 的远去,是一份巨大的损失,这是一个渴望大师的时代,虽然,季老公开撰文请 辞大师的头衔。可以料见,他的逝去,类似中国如何才能产生大师的话题,又将 浮现在公众面前 渴望大师,也是渴望知识,渴望一份在浮躁的时代里能让自己心如止水的景仰。 这样的一种愿望,是可以理解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尊师重教的国家。然而, 正如季老坚信“只要我们多一点自信,少一点自悲,我们是大有可为的”一样, 我们应该看到,还有无数的中国知识分子,正在以奔涌的热情、坚韧的意志、踏 实的工作、默默的牺牲,为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披荆斩棘,肝脑涂地。多 年后,再回首,人们会发现,这个时代,恰恰是一个大师的时代,中国社会的伟 大变局与长足发展,注定了这一点。 季老曾写过一首《泰山颂》,“齐青未了,养育黎元。鲁青未了,春满人间” 表达着对中国发展与文化命运“屹立东方,亿万斯年”的相信。相信,这也是每 个中国人的相信。 如今,在这样一个炎热的夏天,在纷纷扰扰的百年之后,他终于可以放心地歇下 来了,一个人,安安静静 相关链接
跟同时代人相比,他的学术成就或许并非顶尖。然而,他以健康与乐观,见证了 中国的 现代化历程。从留德十年,到解放前夕回国,创建中国第一个东方语言文学系, 再到如今 提倡传统文化,他的经历几乎可以符号化地阐述中国近现代以来,几代知识分子 在西学东 渐的大背景下,从西出洋关,到洋为中用,再到反求诸己,树立中国意识,甘苦 备尝的艰 难历程. 总理曾去看望他。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他却依旧关心天下时事,每天坚持听助手 读 《人民日报》,并写下《病榻思绪》,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一位老人的智慧。 他曾经与朋 友相约,“何止于米(八十八岁),相期以茶(一百零八岁)”。后来又修改了 目标,“要活到 150 岁!因为中国国富了,民也强了。”这份赤子之心,令人感佩,也传达出每一位 中国知识分 子的共同心声. 于是,我在思考,一个人如何才能长寿。除了先天的身体素质和后天的养生保健, 恐怕 还需要一股浩然之气,一种博大的胸怀,一个远大的理想,一种将个人命运,与 国与民充分 结合的果决。只有这样,才能经受得住岁月的磨洗,才能在任何困难的时候,都 不放弃自己 的初衷,才能在泰山压顶的时候,也能超越一己之私,积极进取,进而拥有一个 豁达、丰沛的 人生. 从这层意义上说,季老不仅是北大的财富,是文化的财富,还是国家的财富。他 的远去,是一份巨大的损失,这是一个渴望大师的时代,虽然,季老公开撰文请 辞大师的头衔。可以料见,他的逝去,类似中国如何才能产生大师的话题,又将 浮现在公众面前。 渴望大师,也是渴望知识,渴望一份在浮躁的时代里能让自己心如止水的景仰。 这样的一种愿望,是可以理解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尊师重教的国家。然而, 正如季老坚信“只要我们多一点自信,少一点自悲,我们是大有可为的”一样, 我们应该看到,还有无数的中国知识分子,正在以奔涌的热情、坚韧的意志、踏 实的工作、默默的牺牲,为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披荆斩棘,肝脑涂地。多 年后,再回首,人们会发现,这个时代,恰恰是一个大师的时代,中国社会的伟 大变局与长足发展,注定了这一点。 季老曾写过一首《泰山颂》,“齐青未了,养育黎元。鲁青未了,春满人间”, 表达着对中国发展与文化命运“屹立东方,亿万斯年”的相信。相信,这也是每 一个中国人的相信。 如今,在这样一个炎热的夏天,在纷纷扰扰的百年之后,他终于可以放心地歇下 来了,一个人,安安静静。 相关链接:
①温家宝曾五次看望季羨林。他称:“您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生笔耕不辍,桃李不 言,下自成蹊。您写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叙事真实,传承精神,非常耐读。”“您 写的几本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 映。…您在最困难的时候,包括在‘牛棚'’挨整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信 仰。”“您一生坎坷,敢说真话,直抒己见,这是值得 人们学习的 ②“我梦想,我在哥廷根,……我能读一点书,读点古代有过光荣而这光荣将永 远不会 消灭的文字。”“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捉住这个梦。”(《留德十年》) ③留学德国是季羡林学术生涯的转折点。留学德国后,季羡林走上东方学研究道 路 (《季羡林·学术大家》)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季羡林的亲情体味和平淡而深沉的爱打动了我,使“我”对这位跟同时代人 相比学术成就或许并非顶尖的老人有着不一样的情感感受 B.“鲁青未了,懿范长存”这是季老一生的写照,时时提醒我们以奔涌的热情 坚韧的意志、踏实的工作、默默的牺牲,为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披荆斩棘, 肝脑涂地。 C.当今时代,是一个渴望大师的时代,也即渴望一份在浮躁的时代里能让自己 心如止水的景仰,季羡林的离世,对当今社会,是一大损失。 D.季羡林留德十年,留学德国是季羡林学术生涯的转折点,留学德国期间,他 创建了中国第一个东方语言文学系,走上了东方学研究道路。 5.文章前面说季羡林“要活到150岁”,结尾又说“他终于可以放心地歇下来 了”,为什么?(4分) 6.“鲁青未了,懿范长存。”联系文章概括季羨林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 (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赵古泥 邵孤城 赵古泥自幼学印,得虞城名家李翰章点拔启蒙,李引荐其入一代宗师吴昌硕门下 追随多年。在吴昌硕的悉心教导下,赵古泥不仅治印技艺大进,而且触类旁通, 对书法也有了很深的造诣 当时虞山印派已经绵延百载,与吴门和徽派三足鼎立,以讲究刀法和篆法闻名, 汇聚着一大批当世的治印高手。赵古泥回虞城后,一改虞山印派的传统,非古不 学,主要涉猎甲骨、钟鼎、小篆等古文字,且不流于模仿,而是取其精华而化之, 更显精湛。其印古朴圆拙,浑然天成,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江北有位商贾,喜欢附庸风雅,听说赵古泥的印刻得好,托李翰章的关系辗转找 上门来。这人的名字有点怪,叫唐驼。马字旁的“驼”字在小篆中是没有的,看 在李翰章的面子上,赵古泥便以人旁的“佗”字取而代之。花了一夜的工夫,很 快将印章送到唐驼手上。唐驼见印上“驼”字有误,命人将印退回。赵古泥毫不 客气地当众将印章磨掉,并淡淡一笑说:“想不到唐某人不想做人,反要做畜
①温家宝曾五次看望季羡林。他称:“您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生笔耕不辍,桃李不 言,下自成蹊。您写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叙事真实,传承精神,非常耐读。”“您 写的几本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 映。……您在最困难的时候,包括在‘牛棚’挨整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信 仰。”“您一生坎坷,敢说真话,直抒己见,这是值得 人们学习的.” ②“我梦想,我在哥廷根,……我能读一点书,读点古代有过光荣而这光荣将永 远不会 消灭的文字。”“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捉住这个梦。”(《留德十年》) ③留学德国是季羡林学术生涯的转折点。留学德国后,季羡林走上东方学研究道 路。 (《季羡林·学术大家》)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季羡林的亲情体味和平淡而深沉的爱打动了我,使“我”对这位跟同时代人 相比学术成就或许并非顶尖的老人有着不一样的情感感受。 B.“鲁青未了,懿范长存”这是季老一生的写照,时时提醒我们以奔涌的热情、 坚韧的意志、踏实的工作、默默的牺牲,为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披荆斩棘, 肝脑涂地。 C.当今时代,是一个渴望大师的时代,也即渴望一份在浮躁的时代里能让自己 心如止水的景仰,季羡林的离世,对当今社会,是一大损失。 D.季羡林留德十年,留学德国是季羡林学术生涯的转折点,留学德国期间,他 创建了中国第一个东方语言文学系,走上了东方学研究道路。 5.文章前面说季羡林“要活到 150 岁”,结尾又说“他终于可以放心地歇下来 了”,为什么?(4 分) 6.“鲁青未了,懿范长存。”联系文章概括季羡林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 (5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赵古泥 邵孤城 赵古泥自幼学印,得虞城名家李翰章点拔启蒙,李引荐其入一代宗师吴昌硕门下, 追随多年。在吴昌硕的悉心教导下,赵古泥不仅治印技艺大进,而且触类旁通, 对书法也有了很深的造诣。 当时虞山印派已经绵延百载,与吴门和徽派三足鼎立,以讲究刀法和篆法闻名, 汇聚着一大批当世的治印高手。赵古泥回虞城后,一改虞山印派的传统,非古不 学,主要涉猎甲骨、钟鼎、小篆等古文字,且不流于模仿,而是取其精华而化之, 更显精湛。其印古朴圆拙,浑然天成,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江北有位商贾,喜欢附庸风雅,听说赵古泥的印刻得好,托李翰章的关系辗转找 上门来。这人的名字有点怪,叫唐驼。马字旁的“驼”字在小篆中是没有的,看 在李翰章的面子上,赵古泥便以人旁的“佗”字取而代之。花了一夜的工夫,很 快将印章送到唐驼手上。唐驼见印上“驼”字有误,命人将印退回。赵古泥毫不 客气地当众将印章磨掉,并淡淡一笑说:“想不到唐某人不想做人,反要做畜 生
有一次文人雅聚,虞山印派不少名家参加。其中,赵古泥启蒙老师李翰章的侄子 李遒,也得到了邀请。李道是当时虞山印派的后起之秀,并深得其叔父治印的精 髓,在当时虞城已经小有名气 李遒与赵古泥谈刻印之法,说:“高手治印,只要一刀。” 赵古泥笑笑:“那不成了刽子手了。” 李遒又道:“师兄学古,不免拘泥。 赵古泥又笑:“当世之风,论刀法则形似神缺,论篆法则以姿媚世。不如以古为 典,从头开始 赵古泥这番话说的,正是虞山印派印家的通病,很快就传到了李翰章的耳朵里。 李翰章非常生气 在李翰章看来,赵古泥这小子到外面转了一圈回来,眼睛就长到脑门儿上了。本 来李翰章就为唐驼一事对赵古泥颇有微词,再加上他这样口岀狂言,就把李翰章 给彻彻底底得罪了 李翰章在文化人圈子里还是很有威望的,他要整个人,办法也很多。他不说赵古 泥不好,他只是逢人说赵古泥还欠火候,“坯子虽好,打磨得还不够精致。” 好在赵古泥的字也不错,学艺的时候,他专门临摹同乡翁同穌的书法。翁同穌是 同治光绪两朝皇帝的老师,又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在当时的“帝后之争” 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翁同穌的书法淳厚中蕴潇洒,苍劲中显丰泽,时人誉 为“乾嘉以后书法第一人”,虽然言过其实,却也的确代表了当时的一种倾向 学翁书的人很多,但真正能够学到其神髓的,万里无一。赵古泥的字,却几可乱 真。赵古泥遭乡党排挤,靠篆刻显然糊不了口了,但这并不妨碍前来向他求字的 人依然如过江之鲫。当时地方上很多人,都以挂一幅翁同穌的中堂为荣。赵古泥 的小日子反而过得更加滋润了。 天,赵家来了个不速之客,操一口京腔,举止神情不似常人。赵古泥不敢怠慢 将其延请至书房招待。来人并不表明身份,只说有事相求,随后打开随身携带的 只小匣,是两锭金子。 “事成之后,另当重谢。”来人漫不经心地说,“对先生而言,不过是举手之劳。” 赵古泥正待细问,来人从怀中掏出一封信来,“先生只需以翁体重新抄誊这封信, 这两锭金子,就归你了。我不日来取。”说完,便转身离去 信是写给康有为的,信中历数朝政腐败,太后一手遮天,为今之计,仅变法一条 道路可行,望康有为等人能念国家兴亡,揭竿而起,助光绪一臂之力,推翻慈禧 政权。这封信字字铿锵有力,句句入木三分,直把赵古泥看得忍不住击节赞叹 这个神秘人为什么要用翁同穌的名义给康有为写信呢?会不会是翁同穌的政敌 无中生有布下的一个陷阱呢?想着想着,赵古泥那嘴角边的微笑慢慢僵硬了,吓 出了一身冷汗。 两天后,那位神秘的客人再度光临。赵古泥取出誊好的信交给他,他从头至尾仔 仔细细看了一遍,看完,便皱起了眉头问:“怎么只有三分像?” “三分本事接不来七分差使,”赵古泥恭恭敬敬捧起那两锭金子,“酬金原样奉 还,请另请高明。” 来人拂袖而去 此后,凡上门求翁书者,赵古泥统统避而远之。他的字也改走何绍基一路,再不 写翁体了 (选白《2007中国年度小小说》)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有一次文人雅聚,虞山印派不少名家参加。其中,赵古泥启蒙老师李翰章的侄子 李遒,也得到了邀请。李道是当时虞山印派的后起之秀,并深得其叔父治印的精 髓,在当时虞城已经小有名气. 李遒与赵古泥谈刻印之法,说:“高手治印,只要一刀。” 赵古泥笑笑:“那不成了刽子手了。” 李遒又道:“师兄学古,不免拘泥。” 赵古泥又笑:“当世之风,论刀法则形似神缺,论篆法则以姿媚世。不如以古为 典,从头开始.” 赵古泥这番话说的,正是虞山印派印家的通病,很快就传到了李翰章的耳朵里。 李翰章非常生气。 在李翰章看来,赵古泥这小子到外面转了一圈回来,眼睛就长到脑门儿上了。本 来李翰章就为唐驼一事对赵古泥颇有微词,再加上他这样口出狂言,就把李翰章 给彻彻底底得罪了。 李翰章在文化人圈子里还是很有威望的,他要整个人,办法也很多。他不说赵古 泥不好,他只是逢人说赵古泥还欠火候,“坯子虽好,打磨得还不够精致。” 好在赵古泥的字也不错,学艺的时候,他专门临摹同乡翁同穌的书法。翁同穌是 同治光绪两朝皇帝的老师,又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在当时的“帝后之争” 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翁同穌的书法淳厚中蕴潇洒,苍劲中显丰泽,时人誉 为“乾嘉以后书法第一人”,虽然言过其实,却也的确代表了当时的一种倾向。 学翁书的人很多,但真正能够学到其神髓的,万里无一。赵古泥的字,却几可乱 真。赵古泥遭乡党排挤,靠篆刻显然糊不了口了,但这并不妨碍前来向他求字的 人依然如过江之鲫。当时地方上很多人,都以挂一幅翁同穌的中堂为荣。赵古泥 的小日子反而过得更加滋润了。 一天,赵家来了个不速之客,操一口京腔,举止神情不似常人。赵古泥不敢怠慢, 将其延请至书房招待。来人并不表明身份,只说有事相求,随后打开随身携带的 一只小匣,是两锭金子。 “事成之后,另当重谢。”来人漫不经心地说,“对先生而言,不过是举手之劳。” 赵古泥正待细问,来人从怀中掏出一封信来,“先生只需以翁体重新抄誊这封信, 这两锭金子,就归你了。我不日来取。”说完,便转身离去。 信是写给康有为的,信中历数朝政腐败,太后一手遮天,为今之计,仅变法一条 道路可行,望康有为等人能念国家兴亡,揭竿而起,助光绪一臂之力,推翻慈禧 政权。这封信字字铿锵有力,句句入木三分,直把赵古泥看得忍不住击节赞叹。 这个神秘人为什么要用翁同穌的名义给康有为写信呢?会不会是翁同穌的政敌 无中生有布下的一个陷阱呢?想着想着,赵古泥那嘴角边的微笑慢慢僵硬了,吓 出了一身冷汗。 两天后,那位神秘的客人再度光临。赵古泥取出誊好的信交给他,他从头至尾仔 仔细细看了一遍,看完,便皱起了眉头问:“怎么只有三分像?” “三分本事接不来七分差使,”赵古泥恭恭敬敬捧起那两锭金子,“酬金原样奉 还,请另请高明。” 来人拂袖而去. 此后,凡上门求翁书者,赵古泥统统避而远之。他的字也改走何绍基一路,再不 写翁体了。 (选白《2007 中国年度小小说》)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