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大奸臣,可您的书中偏偏觉得他是可以被同情的,这个就很容易成为被讨论的话题。 还有,陈家林导演说,因为您,新版的《三国演义》拍不成了,这又成了一个讨论的焦 点。 易中天:(笑是吗,我有这种天赋啊?我是怎么想就怎么做,不过我本来就不主张拍《 国演义》。《三国演义》是名著,要拍这个就要忠于原著,可这样观众又接受不了,这个 问题解决不了还不如不拍 记者:复旦演讲前,曾听您提到《色戒》中的台词,您经常看电影吗?怎么看这部电影? 易中天:电影我倒不经常看。可根据张爱玲作品改编的《色戒》争议太多了,所以我看 了,而且我看的是完整版,我觉得没有必要删。李安拍得太实在了,是为情节服务了, 但并没有为主题服务 12.“我主张平视,不主张‘仰””,从文中看,这既是易中天对信仰的理解,也是他的一种 学术态度,下列各项中,与此无关的一项是 A.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质疑批判自己的见解 认为文学史研究中“李贺是什么主义”的讨论无意义 C.不苟同“严嵩是个大奸臣”的历史定论。 D.对刘德华喜欢《品三国》感到高兴 13.下列各项对易中天的解说,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为教授,易中天在教学上注重教学民主,师生互动。 B.认同李白肯定是浪漫主义,但不认同李贺是消极浪漫主义。 C.不喜欢用“用意义很高的标准来要求人”,在价值观上无信仰 D.担心如果忠于原著拍新版《三国演义》,观众会看不懂 易中天身上具有哪些“明星”特质“?请从文中找出相关依据。(5分)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诗化人生 王兆胜 ①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就是说,人们都要面对着悲伤、怨恨、疾病、绝望
个大奸臣,可您的书中偏偏觉得他是可以被同情的,这个就很容易成为被讨论的话题。 还有,陈家林导演说,因为您,新版的《三国演义》拍不成了,这又成了一个讨论的焦 点。 易中天:(笑)是吗,我有这种天赋啊?我是怎么想就怎么做,不过我本来就不主张拍《三 国演义》。《三国演义》是名著,要拍这个就要忠于原著,可这样观众又接受不了,这个 问题解决不了还不如不拍。 记者:复旦演讲前,曾听您提到《色戒》中的台词,您经常看电影吗?怎么看这部电影? 易中天:电影我倒不经常看。可根据张爱玲作品改编的《色戒》争议太多了,所以我看 了,而且我看的是完整版,我觉得没有必要删。李安拍得太实在了,是为情节服务了, 但并没有为主题服务。 12.“我主张平视,不主张‘仰’”,从文中看,这既是易中天对信仰的理解,也是他的一种 学术态度,下列各项中,与此无关的一项是: A.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质疑批判自己的见解。 B.认为文学史研究中“李贺是什么主义”的讨论无意义。 C.不苟同“严嵩是个大奸臣”的历史定论。 D.对刘德华喜欢《品三国》感到高兴。 13.下列各项对易中天的解说,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为教授,易中天在教学上注重教学民主,师生互动。 B.认同李白肯定是浪漫主义,但不认同李贺是消极浪漫主义。 C.不喜欢用“用意义很高的标准来要求人”,在价值观上无信仰。 D.担心如果忠于原著拍新版《三国演义》,观众会看不懂。 14.易中天身上具有哪些“明星”特质“?请从文中找出相关依据。(5 分)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5~18 题。 诗化人生 王兆胜 ①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就是说,人们都要面对着悲伤、怨恨、疾病、绝望
和死亡等人生的苦难。那么,为什么在这个世界上又有着不同的人生呢?比如有的人忧思百 结,总是闷闷不乐;而有的人却笑口常开,充满欢歌?在我看来,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人有 着不同的性情、不同的心灵和不同的生活态度 ②天上的月亮也不过有几日之圆,天空和大地也不是总充满白昼而没有黑暗,一年四季 除了春夏也还有严寒的冬天然天地尚且如此,那么,作为它的派生物——人生,也是 一样。理解这一点,也就理解了天地人生的根本的悲剧性,理解了这个世界与人生的先验“缺 失。从这个意义上说,佛家认为“人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为了承受苦难“是有几分道理的。 如果有了一颗正确对待人生“缺憾”的心灵,以一种审美的态度对待这个世界,那么,这个 人的人生将是轻松与快乐的 ③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人一生辛苦,却身体健康、精神旺盛、生活幸福; 而有的人一生虽锦衣玉食,清闲无事,甚至过着寄生的生活,但他们却身心疲累,一脸愁容。 这是为什么呢?我想,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可能是:他们的“心”累与否。同样,一个人一生 是否快乐、幸福,有时主要不是取决于外在的劳累和不顺,而是主要看他能否有一颗快乐的 心,一颗“诗”心。如果能用一颗审美的心灵看取这个世界,那么他的人生将总会如枝头上 小鸟的歌唱,如不冻的河水汩汨地流淌。 ④其实,人之所需无多,庄子《逍遥游》里说:“"鹪鹩将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 河,不过满腹。”孔子《论语》也说:"“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看来, 最关键的不是物质的多少,而是“精神”与“心灵”的高度和境界。 ⑤有了诗心,就可以与挫折对抗。比如苏东坡。他被放逐到荒僻海南,夏天极其潮湿 秋天阴雨连绵,所有东西都发霉。床柱上还长了许多白蚁。要什么没什么。六十岁的老人, 水土不服,无朋无友,寂寞无聊,但他却没有悲观厌世,更没有失去生活的乐趣与美好的理 想。他自己制墨、采药、盖房,同时,抄录了《唐书》、《汉书》,注释《尚书》,编定了《东
和死亡等人生的苦难。那么,为什么在这个世界上又有着不同的人生呢?比如有的人忧思百 结,总是闷闷不乐;而有的人却笑口常开,充满欢歌?在我看来,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人有 着不同的性情、不同的心灵和不同的生活态度。 ②天上的月亮也不过有几日之圆,天空和大地也不是总充满白昼而没有黑暗,一年四季 除了春夏也还有严寒的冬天……自然天地尚且如此,那么,作为它的派生物——人生,也是 一样。理解这一点,也就理解了天地人生的根本的悲剧性,理解了这个世界与人生的先验“缺 失”。从这个意义上说,佛家认为“人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为了承受苦难”是有几分道理的。 如果有了一颗正确对待人生“缺憾”的心灵,以一种审美的态度对待这个世界,那么,这个 人的人生将是轻松与快乐的。 ③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人一生辛苦,却身体健康、精神旺盛、生活幸福; 而有的人一生虽锦衣玉食,清闲无事,甚至过着寄生的生活,但他们却身心疲累,一脸愁容。 这是为什么呢?我想,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可能是:他们的“心”累与否。同样,一个人一生 是否快乐、幸福,有时主要不是取决于外在的劳累和不顺,而是主要看他能否有一颗快乐的 心,一颗“诗”心。如果能用一颗审美的心灵看取这个世界,那么他的人生将总会如枝头上 小鸟的歌唱,如不冻的河水汩汩地流淌。 ④其实,人之所需无多,庄子《逍遥游》里说:“鹪鹩将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 河,不过满腹。”孔子《论语》也说:“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看来, 最关键的不是物质的多少,而是“精神”与“心灵”的高度和境界。 ⑤有了诗心,就可以与挫折对抗。比如苏东坡。他被放逐到荒僻海南,夏天极其潮湿, 秋天阴雨连绵,所有东西都发霉。床柱上还长了许多白蚁。要什么没什么。六十岁的老人, 水土不服,无朋无友,寂寞无聊,但他却没有悲观厌世,更没有失去生活的乐趣与美好的理 想。他自己制墨、采药、盖房,同时,抄录了《唐书》、《汉书》,注释《尚书》,编定了《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