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郡中学2013届高三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1.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曲肱(hong) 夏潦(1ao) 厚敛(lian) 靡不有初(mi B.稽首(qi) 慎独( sheng) 哀矜(jn) 言偾事(feng) C.勖勉(x山) 粳米(jng 淬火(cui) 如恶恶臭(w) D.腼腆(dian) 罹难(11) 折皱(zhe 卷帙浩繁(yi) 答案:C 解析:A.肱gong,靡皿i:B.慎shen,偾fen:D.腆tin,帙zhi 2.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度假村 追本溯源 谈笑风生拾人牙慧 B.协奏曲 爱莫能助 如邻深渊格物致知 C.吓马威 薪尽火传 优胜劣汰沸反营天 D.破天荒 相得益张 微言大义杀人越货 答案:A 解析:B项,如临深渊;C项,下马威,沸反盈天;D项,相得益彰 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重大节假日免收通行费,让久受公路收费之苦的百姓,品读出了多层次的积极 价值,更映射出管理者越来越重视关乎民生的“顶层设计”。 B.日本右翼分子企图否认80多年前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九一八” 事变的侵略性质,是全体中国人民不允许的。 C.沪深股市并非成熟市场,尚不剧本完善的自我调节机制,更需要监管部门倍加 呵护。因此,对于救市,大多数业内专家认为迫在眉睫。 D.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的横空出世,犹如一个重磅炸弹,给中国电视娱乐 注入了清新宜人的“氧气”。才刚刚播出三期,便有为之疯狂的观众提前宣布 “这是今夏最成功的音乐节目! 答案:B(缺少宾语中心词:在“侵略性质”后加“的行径”。) 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 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那么,何以无知无情的自然景物会异 态纷呈,美不胜收,使人身入其境而流连忘返呢? 于这个问题,历来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A.自然景物真的是无知无情么 B.为什么它对待人类最公平呢 C.自然景物究竟美在哪里 D.自然景物究竟美不美呢 答案:A 解析:文段围绕自然景物的“知”和“情”展开,探讨究竟自然景物是否无知无 情,因此,联系上下文应选择A 、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御倭议 归有光
湖南省长郡中学 2013 届高三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2 分,每小题 3 分) 1.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曲肱(hóng) 夏潦(lǎo) 厚敛(liǎn) 靡不有初(mí) B.稽首(qǐ) 慎独(shèng) 哀矜(jīn) 一言偾事(fèng) C.勖勉(xù) 粳米(jīng) 淬火(cuì) 如恶恶臭(wù) D.腼腆(diǎn) 罹难(lí) 折皱(zhé) 卷帙浩繁(yì) 答案:C 解析:A.肱 gōng,靡 mǐ;B.慎 shèn,偾 fèn;D.腆 tiǎn,帙 zhì 2.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度假村 追本溯源 谈笑风生 拾人牙慧 B.协奏曲 爱莫能助 如邻深渊 格物致知 C. 吓马威 薪尽火传 优胜劣汰 沸反营天 D.破天荒 相得益张 微言大义 杀人越货 答案:A 解析:B 项,如临深渊;C 项,下马威,沸反盈天;D 项,相得益彰 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重大节假日免收通行费,让久受公路收费之苦的百姓,品读出了多层次的积极 价值,更映射出管理者越来越重视关乎民生的“顶层设计”。 B.日本右翼分子企图否认 80 多年前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九一八” 事变的侵略性质,是全体中国人民不允许的。 C.沪深股市并非成熟市场,尚不剧本完善的自我调节机制,更需要监管部门倍加 呵护。因此,对于救市,大多数业内专家认为迫在眉睫。 D.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的横空出世,犹如一个重磅炸弹,给中国电视娱乐 注入了清新宜人的“氧气”。才刚刚播出三期,便有为之疯狂的观众提前宣布: “这是今夏最成功的音乐节目!” 答案:B(缺少宾语中心词:在“侵略性质”后加“的行径”。) 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 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那么,何以无知无情的自然景物会异 态纷呈,美不胜收,使人身入其境而流连忘返呢? ?对 于这个问题,历来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A.自然景物真的是无知无情么 B.为什么它对待人类最公平呢 C.自然景物究竟美在哪里 D.自然景物究竟美不美呢 答案:A 解析:文段围绕自然景物的“知”和“情”展开,探讨究竟自然景物是否无知无 情,因此,联系上下文应选择 A。 二、文言文阅读(22 分.其中,选择题 12 分,每小题 3 分;翻译题 10 分) 御倭议 归有光
①日本在百济、新罗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以居。当会稽东,与儋[dan]耳相近。而 都于邪摩堆,所谓邪马台也。古未通中国,汉建武时,始遣使朝貢。前世未尝犯边 自前元于四明通互市,遂因之钞掠居人,而国初为寇始甚。然自宣德以后,金线岛 之捷,亦无复有至者矣。 日本地处百济、新罗东南大海上,依靠山与海岛居住,位于会稽山的东面,距离 海南岛很近,都城设在邪摩堆,称作邪马台。古时和中国没有交往,直到光武帝 建武25年,才派遣使者前来朝贡。日本原先不曾侵犯我国海疆,直到元世祖在 四明开辟商港后,他们才趁机掠夺我国沿海居民,到了明初更严重。不过自从明 成祖永乐17年,刘江在辽东金线岛大败日寇后,他们又销声匿迹,不敢再来了。 ②今日启戌召衅,实自中国奸民置禁阑出,失于防闲。事今已往,追悔无及。但国 威灵所及薄海内外,罔不臣贡。而蕞[zui]尔小夷,敢肆冯(ping)陵。 现在倭寇之患又起,究其原因,实在是我国的奸民,违反禁令,妄出禁地,(海 防单位)也未尽责阻止,才造成现在这种情况。既然灾患已经形成,再追悔也是 徒然。但是朝廷威名所及的近海邻近诸邦,没有不臣服进贡的。而日本这样一个 偏远小国,竟敢如此放肆地侵略我国,也实在令人难以容忍。 ③魏正始中,宣武于东堂引见高丽使者。以夫余、涉罗之贡不至,宣武曰:‘高丽 世荷上将,专制海外,九夷黠虏,实得征之。方贡之愆,责在连率。’故高丽世有都 督辽海征东将军领、东夷中郎将之号。今世朝鮮国虽无专征之任,而形势实能制 之。况其王素号恭顺,倭奴侵犯,宜可以此责之。 北魏正始年间,宣武帝在东堂接见高丽国的使者,会见中说到了日本、涉罗的朝 贡未到,宣武帝就授命给高丽说:“高丽国世代都受封为上将,专门管制中国海 外各邻邦,有不肯臣服的,可以自行征讨它,像这次日本不来朝贡,是高丽没有 尽到责任的缘故。”所以高丽国世代都有总督辽海的征东将军及统领东方夷族的 中郎将这些官衔。现在,朝鲜国虽然没有专门征讨东夷的责任,可是在地形态势 上,完全可以控制日本。何况朝鲜国王一直都顺服中国,倭寇入侵,实在应该将 阻止倭寇的责任交给他们。 不然,必兴兵直捣其国都,系累其王,始足以伸中国之威。如前世慕容皝[ huang]、 陈棱、李勣、苏定方,未尝不得志于海外。而元人五龙之败,此由将帅之失。使中 国世世以此创艾而甘受其侮,非愚之所知也。 如果他们不肯照办,就出兵攻打他们的国家,俘虏他们的国王,才能伸张中国的 国威。像前朝的慕容皝、陈棱、李勣、苏定方,都曾在海外得志,只是元朝海军, 覆没在日本五龙岛附近,这是由于将帅的失策所致。如果中国人长久以来,都因 这次失败而惧怕日本,甘受倭寇欺凌,那我就不敢苟同了。 ④顾今日财赋兵力,未易及此,独可为自守之计。所谓自守者,愚以为祖宗之制, 沿海自山东、淮、浙、闽、广,卫所绎络,能复归伍,则兵不烦征调而足。而都司 备倭指挥,俟其来于海中截杀之,则官不必多置提督总兵而具。奈何不思复祖宗之 旧而直为此纷纷也?所谓必于海中截杀之者,贼在海中,舟船火器皆不能敌我也 又多饥乏。惟是上岸则不可御矣。 虽然以现在国家的财力军力,是不能出海远征了,可是却仍能做好防御工作。所 谓防御工作,我觉得像明初的建制,在沿海从山东、淮河、浙江、闽江,直到广 东,一路上卫所棋布,是很好的办法,如果能恢复旧制,兵力就不需征调,也足 以自保了。而指挥官只要在倭寇来时,在海中截杀他们,也不用编制其他官职作 为预备。为什么朝廷不考虑恢复先朝的旧制,却只是为抗击倭寇而疲于奔命呢?
①日本在百济、新罗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以居。当会稽东,与儋[dān]耳相近。而 都于邪摩堆,所谓邪马台也。古未通中国,汉建武时,始遣使朝貢。前世未尝犯边。 自前元于四明通互市,遂因之钞掠居人,而国初为寇始甚。然自宣德以后,金线岛 之捷,亦无复有至者矣。 日本地处百济、新罗东南大海上,依靠山与海岛居住,位于会稽山的东面,距离 海南岛很近,都城设在邪摩堆,称作邪马台。古时和中国没有交往,直到光武帝 建武 25 年,才派遣使者前来朝贡。日本原先不曾侵犯我国海疆,直到元世祖在 四明开辟商港后,他们才趁机掠夺我国沿海居民,到了明初更严重。不过自从明 成祖永乐 17 年,刘江在辽东金线岛大败日寇后,他们又销声匿迹,不敢再来了。 ②今日启戌召衅,实自中国奸民冒禁阑出,失于防闲。事今已往,追悔无及。但国 家威灵所及薄海内外,罔不臣贡。而蕞[zuì]尔小夷,敢肆冯(píng)陵。 现在倭寇之患又起,究其原因,实在是我国的奸民,违反禁令,妄出禁地,(海 防单位)也未尽责阻止,才造成现在这种情况。既然灾患已经形成,再追悔也是 徒然。但是朝廷威名所及的近海邻近诸邦,没有不臣服进贡的。而日本这样一个 偏远小国,竟敢如此放肆地侵略我国,也实在令人难以容忍。 ③魏正始中,宣武于东堂引见高丽使者。以夫余、涉罗之贡不至,宣武曰:‘高丽 世荷上将,专制海外,九夷黠虏,实得征之。方贡之愆,责在连率。’故高丽世有都 督辽海征东将军领、东夷中郎将之号。今世朝鮮国虽无专征之任,而形势实能制 之。况其王素号恭顺,倭奴侵犯,宜可以此责之。 北魏正始年间,宣武帝在东堂接见高丽国的使者,会见中说到了日本、涉罗的朝 贡未到,宣武帝就授命给高丽说:“高丽国世代都受封为上将,专门管制中国海 外各邻邦,有不肯臣服的,可以自行征讨它,像这次日本不来朝贡,是高丽没有 尽到责任的缘故。”所以高丽国世代都有总督辽海的征东将军及统领东方夷族的 中郎将这些官衔。现在,朝鲜国虽然没有专门征讨东夷的责任,可是在地形态势 上,完全可以控制日本。何况朝鲜国王一直都顺服中国,倭寇入侵,实在应该将 阻止倭寇的责任交给他们。 不然,必兴兵直捣其国都,系累其王,始足以伸中国之威。如前世慕容皝[huàng]、 陈棱、李勣、苏定方,未尝不得志于海外。而元人五龙之败,此由将帅之失。使中 国世世以此创艾而甘受其侮,非愚之所知也。 如果他们不肯照办,就出兵攻打他们的国家,俘虏他们的国王,才能伸张中国的 国威。像前朝的慕容皝、陈棱、李勣、苏定方,都曾在海外得志,只是元朝海军, 覆没在日本五龙岛附近,这是由于将帅的失策所致。如果中国人长久以来,都因 这次失败而惧怕日本,甘受倭寇欺凌,那我就不敢苟同了。 ④顾今日财赋兵力,未易及此,独可为自守之计。所谓自守者,愚以为祖宗之制, 沿海自山东、淮、浙、闽、广,卫所绎络,能复归伍,则兵不烦征调而足。而都司 备倭指挥,俟其来于海中截杀之,则官不必多置提督总兵而具。奈何不思复祖宗之 旧,而直为此纷纷也?所谓必于海中截杀之者,贼在海中,舟船火器皆不能敌我也, 又多饥乏。惟是上岸则不可御矣。 虽然以现在国家的财力军力,是不能出海远征了,可是却仍能做好防御工作。所 谓防御工作,我觉得像明初的建制,在沿海从山东、淮河、浙江、闽江,直到广 东,一路上卫所棋布,是很好的办法,如果能恢复旧制,兵力就不需征调,也足 以自保了。而指挥官只要在倭寇来时,在海中截杀他们,也不用编制其他官职作 为预备。为什么朝廷不考虑恢复先朝的旧制,却只是为抗击倭寇而疲于奔命呢?
我说一定要在海中截杀倭寇,是因为在大海中,他们的船跑都抵不过明军,而且 多半饥饿劳累,较易对付。如果等他们上了岸后,就难以抵挡了 ⑤不御之于外海,而御之于内海;不御之于海,而御之于海口;不御之于海口,而 御之于陆:不御之于陆,则婴城而已。此其所出愈下也。宜责成将领,严立条格 败贼于海者为上功;能把截海口,不使登岸,亦以功论:贼从某港得入者,把港之 官,必杀无赦;其有司闭城,坐视四郊之民肝脑涂地者,同失守城池论。庶人知效 死,而倭不能犯矣 如果不在外海截杀倭寇,就只好在内海抵御他们;如果不再内海抵抗他们,就只 好在他们登岸前加以抵御;如果不在海岸边抵御他们,就只好在陆地上与他们交 战;如果在陆地上都不与倭寇作战,就只有等他们攻入城郭、劫夺肆掠了!这就 是愈怕事、事愈多的坏处呀!应该订立严格的法条,切实要求将领们遵守。法条 规定:在海上歼敌的功劳最大;在沿海阻击,不让倭寇上岸,也算有功劳:如果 倭寇从某处港口侵入陆地,把守港口的官员一律处死,决不饶恕;如果倭寇攻打 邻近城镇,却紧闭城门,眼睁睁看着百姓被害,就以失守城池的罪名论罪。如果 官员能够确实遵守,百姓士卒就能拼死抵抗,那么,倭寇就不敢再来侵犯了。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都于邪摩堆 都:建都,定都 B.遂因之钞掠居人 钞:强取、掠夺 C.实自中国奸民置禁阑出冒:顶着、冒着 D.高丽世荷上将 荷:担任、承担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査文言实词。解题时应联系语境,据词推义。 冒:触犯、 违反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自前元于四明通互市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①依山岛以居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C①今世朝鮮国虽无专征之任②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①遂因之钞掠居人 ②不如因而厚遇之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査文言虚词,解题时应分别从意义和用法两个方面进行比较辨析 A.介词,在;介词,比。B.修饰连词,而;介词,表凭借,根据。C.助词, 的;助词,无实义。D.均是介词,趁机。 7.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归有光对日中关系历史回顾,进而提出御倭良策,确属真知灼见,是 中国海防不可多得的历史借鉴。 B.倭患起于元朝,明代最为严重猖獗,而祸患再起是因为奷民违禁外出,海防 未尽责阻止。 C.作者认为御倭的最好时机是“于海中截杀之”,一旦到了“海口”,则败局 已定,无法阻挡倭寇的进攻了 抗击倭寇,需军民同仇敌忾,“庶人知效死,而倭不能犯矣 答案:C 解析:“败局已定”错。 8.句子翻译。(10分) (1)但国家威灵所及薄海内外,罔不臣贡。(3分)
我说一定要在海中截杀倭寇,是因为在大海中,他们的船跑都抵不过明军,而且 多半饥饿劳累,较易对付。如果等他们上了岸后,就难以抵挡了。 ⑤不御之于外海,而御之于内海;不御之于海,而御之于海口;不御之于海口,而 御之于陆;不御之于陆,则婴城而已。此其所出愈下也。宜责成将领,严立条格: 败贼于海者为上功;能把截海口,不使登岸,亦以功论;贼从某港得入者,把港之 官,必杀无赦;其有司闭城,坐视四郊之民肝脑涂地者,同失守城池论。庶人知效 死,而倭不能犯矣。” 如果不在外海截杀倭寇,就只好在内海抵御他们;如果不再内海抵抗他们,就只 好在他们登岸前加以抵御;如果不在海岸边抵御他们,就只好在陆地上与他们交 战;如果在陆地上都不与倭寇作战,就只有等他们攻入城郭、劫夺肆掠了!这就 是愈怕事、事愈多的坏处呀!应该订立严格的法条,切实要求将领们遵守。法条 规定:在海上歼敌的功劳最大;在沿海阻击,不让倭寇上岸,也算有功劳;如果 倭寇从某处港口侵入陆地,把守港口的官员一律处死,决不饶恕;如果倭寇攻打 邻近城镇,却紧闭城门,眼睁睁看着百姓被害,就以失守城池的罪名论罪。如果 官员能够确实遵守,百姓士卒就能拼死抵抗,那么,倭寇就不敢再来侵犯了。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都于邪摩堆 都:建都,定都 B.遂因之钞掠居人 钞:强取、掠夺 C.实自中国奸民冒禁阑出 冒:顶着、冒着 D.高丽世荷上将 荷:担任、承担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解题时应联系语境,据词推义。 冒:触犯、 违反。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①自前元于四明通互市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 ①依山岛以居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C ①今世朝鮮国虽无专征之任 ②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 ①遂因之钞掠居人 ②不如因而厚遇之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解题时应分别从意义和用法两个方面进行比较辨析。 A. 介词,在;介词,比。B.修饰连词,而;介词,表凭借,根据。C.助词, 的;助词,无实义。D.均是介词,趁机。 7.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归有光对日中关系历史回顾,进而提出御倭良策,确属真知灼见,是 中国海防不可多得的历史借鉴。 B.倭患起于元朝,明代最为严重猖獗,而祸患再起是因为奸民违禁外出,海防 未尽责阻止。 C.作者认为御倭的最好时机是“于海中截杀之”,一旦到了“海口”,则败局 已定,无法阻挡倭寇的进攻了。 D.抗击倭寇,需军民同仇敌忾,“庶人知效死,而倭不能犯矣”。 答案:C 解析:“败局已定”错。 8.句子翻译。(10 分) (1)但国家威灵所及薄海内外,罔不臣贡。(3 分)
译文:但是朝廷威名所及的近海邻近诸邦,没有不臣服进贡的。 采分点:薄、臣各1分,语句通顺1分。 (2)况其王素号恭顺,倭奴侵犯,宜可以此责之。(3分) 译文:何况朝鲜国王一直都顺服中国,倭寇入侵,实在应该将阻止倭寇的责任交 给他们。 采分点:词语2分:素、责、以此、之。语句通顺1分 (3)奈何不思复祖宗之旧,而直为此纷纷也?(4分) 译文:为什么朝廷不考虑恢复先朝的旧制,却只是为抗击倭寇而疲于奔命(烦忙) 呢? 采分点:词语2分:旧、直、纷纷。句式1分:奈何……。语句通顺1分 (二)文言文断句。(3分) 9.下列文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B.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 C.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D.凡稻旬日失水则死/期至幻出早稻一种/粳而不粘者/即高山可插/又一异也。 答案:C A.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B.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 C.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D.凡稻旬日失水则死期至,幻出早稻一种,粳而不粘者,即高山可插,又一异也。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0.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题目。(8分) 春草刘敞 春草绵绵不可名,水边原上乱抽荣 似嫌车马繁华地,才入城门便不生 (1)这首咏草诗的一,二句写出草蓬勃的生命力,与唐代诗人自居易的《赋得 古原草送别》中的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 (2)请从结构章法的角度分析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答:诗歌前两句尽情渲染春草在乡野蓬勃生长之态势,后两句陡然一转,写春草 才入城门便不生长。前后对比,反差极大,给人以强烈的印象。 全篇章法严谨,意境浑整,既突出春草的清纯髙洁,对自由,恬静生活的向往, 又转折跌宕,齐趣盎然,表达对奢靡生活的厌倦与反感 11.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 (1)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 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荆轲刺秦王》 (2)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厅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陶渊明《归园田 居》) (3)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司 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0分。其中,填空题4分;选择题6分, 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地球正在变轻吗?
译文:但是朝廷威名所及的近海邻近诸邦,没有不臣服进贡的。 采分点:薄、臣各 1 分,语句通顺 1 分。 (2)况其王素号恭顺,倭奴侵犯,宜可以此责之。(3 分) 译文:何况朝鲜国王一直都顺服中国,倭寇入侵,实在应该将阻止倭寇的责任交 给他们。 采分点:词语 2 分:素、责、以此、之。语句通顺 1 分 (3)奈何不思复祖宗之旧,而直为此纷纷也?(4 分) 译文:为什么朝廷不考虑恢复先朝的旧制,却只是为抗击倭寇而疲于奔命(烦忙) 呢? 采分点:词语 2 分:旧、直、纷纷。句式 1 分:奈何……。语句通顺 1 分. (二)文言文断句。(3 分) 9.下列文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B.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 C.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D.凡稻旬日失水则死/期至幻出早稻一种/粳而不粘者/即高山可插/又一异也。 答案:C A.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B.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 C.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D.凡稻旬日失水则死期至,幻出早稻一种,粳而不粘者,即高山可插,又一异也。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 分) 10.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题目。(8 分) 春草 刘敞 春草绵绵不可名,水边原上乱抽荣。 似嫌车马繁华地,才入城门便不生。 (1)这首咏草诗的一,二句写出草蓬勃的生命力,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 古原草送别》中的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 (2)请从结构章法的角度分析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答:诗歌前两句尽情渲染春草在乡野蓬勃生长之态势,后两句陡然一转,写春草 才入城门便不生长。前后对比,反差极大,给人以强烈的印象。 全篇章法严谨,意境浑整,既突出春草的清纯高洁,对自由,恬静生活的向往, 又转折跌宕,齐趣盎然,表达对奢靡生活的厌倦与反感 11.古诗文默写。(5 分,每空 1 分) (1)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 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荆轲刺秦王》 (2)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陶渊明《归园田 居》) (3)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司 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0 分。其中,填空题 4 分;选择题 6 分, 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4 题。 地球正在变轻吗?
很早以前就有人想知道地球的质量是多少。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在1789 年进行了有名的扭秤实验,测出了引力常数,从而计算出了地球的质量和平均密 度。后来经过很多科学家的多次检验和完善,基本认定地球的质量为 5.978×10吨。那么,地球从诞生那天至今,质量是否有变化呢?这又成了很 多科学家探讨的热点。最近,美国科学家利用新的测量重力的方法重新为地球 “称”了“体重”,结果发现,地球的重量比以往科学家估测的要轻。新的地球 重量约为5.972×10吨,比过去轻了600亿万吨 能造成地球获得和失去质量的因素有很多,让我们好好算笔账 自从人们注意到地球周围越来越多的太空垃圾,一个合乎逻辑的问题出现了-这 是否意味着地球已经变得更轻?毕竟它甩掉了这么多“体重”。英国广播公司制 作了节目《变多还是变少》,向剑桥大学的学者寻求答案 医学微生物家克里斯·史密斯博士指出,能造成地球获得和失去质量的因素有很 多。他在剑桥大学的同事戴夫·安塞尔等人的帮助下,用一些大致的计算拟定了 一份“得失平衡表”,以计算地球会在哪些情况下流失重量,又在哪些情况下得 到一些。 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计算,地球每年因为温度上升得约160吨重量。 这意味着地球每年因各种原因,被添加40000至41000吨行星质量 即使如此,仍然入不敷出 人口的增长和新的建筑,并不是能让地球变重的因素。但总的来说,史密斯等人 的计算结果是,地球一一包括海洋和大气一一仍然在不断损失质量。他指出了 些原因。 首先,地球的核心就像一个巨大的核反应堆,随着运转时间而逐渐失去能量,这 些能量损失造成了质量上的损失。 但这还只是小小的数额。史密斯估计每年不超过16吨。至于像火箭发射和人造 卫星那样丢掉一点点重量则完全不值一提,何况其中大多数还将回落到地球不 上,所以这些质量并未被纳入计算。 但还有其他因素使地球上损失非常多的质量。比如那些不断从地球大气层逃逸的 极轻气体。 物理学家已经证明,地球每一秒都会失去大约3公斤氢气。换句话说,地球每年 都在失去大约95000吨的氢气,另一种很轻的气体氦气每年会散失约1600吨, 不过我们本来就没有大量的氦气。同时,在每一次的火山爆发过程中,也有可能 使一部分火山尘飘落到太空中 考虑到以上的得与失,史密斯认为地球每年的变化差不多变轻50000吨。好消息 是,这连上个月搁浅的意大利邮轮“科斯塔·康科迪亚”号一半的总重量都不 到。跟地球质量相比,就差得更多了;仅仅相当于0.0000000019的质量 变化,简直不提也罢。 我们需要担心吗?流失的质量似乎只是一个小问题,但我们会不会耗尽所有的氢 气?科学家认为不用担心:那需要花上数万亿年,而地球现在还不到50亿岁。 12.本文介绍了地球变重和变轻的方式,其中最主要的变重和变轻的方式分别是 吸引太空粉尘和极轻气体逃逸 不能只答“太空粉尘”和“极轻气体”两个名称) 1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发人们关注地球变轻这一可怕问题的太空垃圾现象所损失的质量,其实只是 地球变轻的一个几乎可以不计的重量
很早以前就有人想知道地球的质量是多少。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在 1789 年进行了有名的扭秤实验,测出了引力常数,从而计算出了地球的质量和平均密 度。后来经过很多科学家的多次检验和完善,基本认定地球的质量为 5.978×10 吨。那么,地球从诞生那天至今,质量是否有变化呢?这又成了很 多科学家探讨的热点。最近,美国科学家利用新的测量重力的方法重新为地球 “称”了“体重”,结果发现,地球的重量比以往科学家估测的要轻。新的地球 重量约为 5.972×10 吨,比过去轻了 600 亿万吨。 能造成地球获得和失去质量的因素有很多,让我们好好算笔账。 自从人们注意到地球周围越来越多的太空垃圾,一个合乎逻辑的问题出现了-这 是否意味着地球已经变得更轻?毕竟它甩掉了这么多“体重”。英国广播公司制 作了节目《变多还是变少》,向剑桥大学的学者寻求答案。 医学微生物家克里斯·史密斯博士指出,能造成地球获得和失去质量的因素有很 多。他在剑桥大学的同事戴夫·安塞尔等人的帮助下,用一些大致的计算拟定了 一份“得失平衡表”,以计算地球会在哪些情况下流失重量,又在哪些情况下得 到一些。 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计算,地球每年因为温度上升得约 160 吨重量。 这意味着地球每年因各种原因,被添加 40000 至 41000 吨行星质量。 即使如此,仍然入不敷出 人口的增长和新的建筑,并不是能让地球变重的因素。但总的来说,史密斯等人 的计算结果是,地球——包括海洋和大气——仍然在不断损失质量。他指出了一 些原因。 首先,地球的核心就像一个巨大的核反应堆,随着运转时间而逐渐失去能量,这 些能量损失造成了质量上的损失。 但这还只是小小的数额。史密斯估计每年不超过 16 吨。至于像火箭发射和人造 卫星那样丢掉一点点重量则完全不值一提,何况其中大多数还将回落到地球不 上,所以这些质量并未被纳入计算。 但还有其他因素使地球上损失非常多的质量。比如那些不断从地球大气层逃逸的 极轻气体。 物理学家已经证明,地球每一秒都会失去大约 3 公斤氢气。换句话说,地球每年 都在失去大约 95000 吨的氢气,另一种很轻的气体氦气每年会散失约 1600 吨, 不过我们本来就没有大量的氦气。同时,在每一次的火山爆发过程中,也有可能 使一部分火山尘飘落到太空中。 考虑到以上的得与失,史密斯认为地球每年的变化差不多变轻 50000 吨。好消息 是,这连上个月搁浅的意大利邮轮“科斯塔·康科迪亚”号一半的总重量都不 到。跟地球质量相比,就差得更多了;仅仅相当于 0.000000000000001%的质量 变化,简直不提也罢。 我们需要担心吗?流失的质量似乎只是一个小问题,但我们会不会耗尽所有的氢 气?科学家认为不用担心:那需要花上数万亿年,而地球现在还不到 50 亿岁。 12.本文介绍了地球变重和变轻的方式,其中最主要的变重和变轻的方式分别是 吸引太空粉尘和极轻气体逃逸 (不能只答“太空粉尘”和“极轻气体”两个名称) 1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发人们关注地球变轻这一可怕问题的太空垃圾现象所损失的质量,其实只是 地球变轻的一个几乎可以不计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