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长郡中学2012届高三第六次月考试卷(六)语文 长郡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组稿 、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均无误的一项是 A.蕴涵(yun) 韬光养晦(tao)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j) B.愆期(qian) 虎视耽耽(dan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zu C.泫目(x 动辄得咎(zhe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du) D.装潢( huang)纵横捭阖(bai)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yun) 1.D[A.鹬—yuB.耽~眈/帚- zhou c.泫一眩(“炫”亦可)]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准确的一项是 A.如果春晚是一盘菜,导演应做采购而非厨师。春晚为何难办?就是因为他 们把自己当成了厨师,自己设计节目,这就是越俎代庖。 B.在中国市场上,由于获得成功的概率要比失败的概率大得多,由于即便失 败付出的代价也很轻,沃尔玛们终于也“人乡随俗”了。 C.新一轮教育改革明确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多种途径解决择校问题, 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基本方略 D.古往今来,历览治乱兴衰史实,政治稳定、社会安定始终是政治家们梦寐 以求、趋之若鹜的目标,也是普通百姓安居乐业的前提。 2.D[本题考査辨析实词、成语在句中灵活运用的能力。D.趋之若鹜: 骛,鸭子,成语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用在此处贬词褒用。A.越 俎代庖:俎,古代祭祀时摆祭品的礼器,本义为主祭的人跨过礼器去代替厨师办 席,比喻超出自己业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B.入乡随俗:意为到一个地 方,就顺从当地的习俗。C.方略:方针和策略;方法与谋略。] 3.下列各句中,表达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迈进新年,“幸福”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尤其是两会期间,求解幸福“方 程式”,描绘幸福“路线图”,更为上上下下所关注。 B.我们对“稳定”这个耳熟能详的问题有了新观照、新思考。在对比和变化 中,人们能够更加真切地理解和感受世界,稳定亦是如此。 C.“一国尽乱,无有安家;一家皆乱,无有安身”,利比亚等国家的遭遇确 令人同情,所有爱好和平的人们,对此也是一个沉重的警醒 网络力量源自理性,网络发展依靠真实。防范和制止网络谣言传播,是维 护和促进网络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是我们的共识。 3.A(B项语序不当,应先“感受”,然后“理解”。C项主客颠倒,应 改为“对所有爱好和平的人们,也是一个沉重的警醒”。D项不合逻辑,应改为 “网络力量源自真实,网络发展依靠理性” 4.给下面这则消息编拟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光明网北京7月29日电《2010年城市蓝皮书》指出,“十一五”期间, 中国城镇化得到快速发展,前4年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髙0.9个百分点。截至 2009年,中国城镇人口已经达到6.2亿,城镇化率达到46.6%,与2000年相比, 城镇人口增加1.63亿,城镇化率提高10.4%,年均提高约1.2个百分点。而且, 从中国的城镇化规模来看,不论是年浄増量还是城镇人口总量,都已经长期处于 世界第一的位置
湖南长郡中学 2012 届高三第六次月考试卷(六) 语文 长郡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组稿 一、语言文字运用(12 分,每小题 3 分) 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均无误的一项是 A.蕴涵(yùn) 韬光养晦(tāo)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jú) B.愆期(qiān) 虎视耽耽(dān)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zǒu) C.泫目(xuàn) 动辄得咎(zhé)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dù) D.装潢( huáng) 纵横捭阖(bǎi)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yùn) 1.D[A.鹬--yu B.耽~眈/帚-zhou C.泫一眩(“炫”亦可)]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准确的一项是 A.如果春晚是一盘菜,导演应做采购而非厨师。春晚为何难办?就是因为他 们把自己当成了厨师,自己设计节目,这就是越俎代庖。 B.在中国市场上,由于获得成功的概率要比失败的概率大得多,由于即便失 败付出的代价也很轻,沃尔玛们终于也“人乡随俗”了。 C.新一轮教育改革明确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多种途径解决择校问题, 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基本方略。 D.古往今来,历览治乱兴衰史实,政治稳定、社会安定始终是政治家们梦寐 以求、趋之若鹜的目标,也是普通百姓安居乐业的前提。 2.D[本题考查辨析实词、成语在句中灵活运用的能力。D.趋之若鹜: 骛,鸭子,成语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用在此处贬词褒用。A.越 俎代庖:俎,古代祭祀时摆祭品的礼器,本义为主祭的人跨过礼器去代替厨师办 席,比喻超出自己业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B.入乡随俗:意为到一个地 方,就顺从当地的习俗。C.方略:方针和策略;方法与谋略。] 3.下列各句中,表达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迈进新年,“幸福”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尤其是两会期间,求解幸福“方 程式”,描绘幸福“路线图”,更为上上下下所关注。 B.我们对“稳定”这个耳熟能详的问题有了新观照、新思考。在对比和变化 中,人们能够更加真切地理解和感受世界,稳定亦是如此。 C.“一国尽乱,无有安家;一家皆乱,无有安身”,利比亚等国家的遭遇确 令人同情,所有爱好和平的人们,对此也是一个沉重的警醒。 D.网络力量源自理性,网络发展依靠真实。防范和制止网络谣言传播,是维 护和促进网络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是我们的共识。 3.A(B 项语序不当,应先“感受”,然后“理解”。C 项主客颠倒,应 改为“对所有爱好和平的人们,也是一个沉重的警醒”。D 项不合逻辑,应改为 “网络力量源自真实,网络发展依靠理性”。) 4.给下面这则消息编拟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光明网北京 7 月 29 日电《2010 年城市蓝皮书》指出,“十一五”期间, 中国城镇化得到快速发展,前 4 年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 0.9 个百分点。截至 2009 年,中国城镇人口已经达到 6.2 亿,城镇化率达到 46. 6%,与 2000 年相比, 城镇人口增加 1.63 亿,城镇化率提高 10. 4%,年均提高约 1.2 个百分点。而且, 从中国的城镇化规模来看,不论是年净增量还是城镇人口总量,都已经长期处于 世界第一的位置
中国科学院一位院士做了一个比较:在城镇化率从20%提高到40%的过程 中,英国经历了120年,法国经历了100年,德国经历了80年,美国经历了40 年,前苏联和日本都经历了30年,而中国仅用了22年 A.我国加快城镇化进程B、城镇化速度惊人 C.比较中的我国城镇化D、瞧,多么快的城镇化 4.B(本题综合考査语言运用准确、鲜明、得体的能力,解答本题,既要 准确概括材料的信息核心,又要表达鲜明、得体。A项,忽略了材料中数字传递 的信息;既定事实的惊人的速度;C项,表达欠鲜明;D项表述口语化,与新闻 语体风格不和谐。) 二、文言文阅读(23分。其中,选择题9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4分,翻译 题10分) 阅渎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送何太虚北游序 (元)吴澄 士可以游乎?“不出户,知天下”,何以游为哉!士可以不游乎?男子 生而射六矢,示有志乎上下四方也,而何可以不游也? 读书人可以出游吗?“不出家门,知道天下的事”,为什么还要出游呢! 读书人可以不出游吗?男子出生射六枝箭,表示志在天下四方,怎么可以不出游 呢? 夫子,上智也,适周而问礼,在齐而闻韶,自卫复归于鲁,而后雅、颂 各得其所也。夫子而不周、不齐、不卫也,则犹有未问之‘礼,未闻之韶,未得 所之雅、颂也一巳智且然,而况其下者乎?士何可以不游也 孔子是有上等智慧的人,到周国去请教礼仪,在齐固听韶乐,从卫国回 到鲁国,然后雅、颂才得到它合适的位置。孔子如果不去周国,不去齐国,不去 卫国,那么就还有没有请教的礼仪,没有听过的韶乐,没有得到合适位置的雅、 颂。有上等智慧的人尚且如此,何况比不上他的人呢!读书人怎么可以不出游呢! 然则彼谓不出户而能知者非欤曰彼老氏意也老氏之学治身心而外天下国 家者也。人之一身一心,天地万物成备,彼谓吾求之一身一心有余地,而无事乎 他求也,是固老氏之学也。而吾圣人之学不如是。圣人生而知也,然其所知者, 降衷秉彝之善①而已。若夫山川风土、民情世故、名物度数、前言往行,非博其 闻见于外,虽上智亦何能悉知也。故寡闻寡见,不免孤陋之讥。取友者,一乡未 足,而之一国;一国未足,而之天下;犹以天下为未足,而尚友古之入焉。陶渊 明所以欲寻圣贤遗迹干中都也。然则士何可以不游也? 那么,那说不出家门能知道天下事的人,是错了吗?我说:那是老子的 意思。老子的学说,修养自己的精神道德,而不管天下国家的大事。人的精神道 德,天地万物都具备了,那认为我只要在自己的精神道德中求索就足够了,用不 着再到别处去求索,这本来就是老子的学说啊。但是我们孔圣人的学说不是这样 的。孔子是用不着学就知道的人,但是他所知道的,只是上天所赐予的好善的本 性罢了。至于山脉河流、风俗习惯,老百姓的实情、世事生计,名号物色的大小 差别,前人的言论和行为,不广泛地在外听取考察,虽然有上等的智慧,又怎么 能全都知道呢?因此,见闻贫乏,难免不被人讥笑为学识浅薄。交朋友的人,在 整个乡里觉得不够,就到全国去(结交朋友);在全国觉得不够,就到天下去(结 交朋友);(如果)认为天下都还不够,就还要与古人交朋友。这就是陶渊明想 到中都寻访圣贤留下的业迹的原因。那么读书人怎么可以不出游呢
中国科学院一位院士做了一个比较:在城镇化率从 20%提高到 40%的过程 中,英国经历了 120 年,法国经历了 100 年,德国经历了 80 年,美国经历了 40 年,前苏联和日本都经历了 30 年,而中国仅用了 22 年。 A.我国加快城镇化进程 B、城镇化速度惊人 C.比较中的我国城镇化 D、瞧,多么快的城镇化 4.B(本题综合考查语言运用准确、鲜明、得体的能力,解答本题,既要 准确概括材料的信息核心,又要表达鲜明、得体。A 项,忽略了材料中数字传递 的信息;既定事实的惊人的速度;C 项,表达欠鲜明;D 项表述口语化,与新闻 语体风格不和谐。) 二、文言文阅读(23 分。其中,选择题 9 分,每小题 3 分;简答题 4 分,翻译 题 10 分) 阅渎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9 题。 送何太虚北游序 (元)昊澄 士可以游乎?“不出户,知天下”,何以游为哉!士可以不游乎?男子 生而射六矢,示有志乎上下四方也,而何可以不游也? 读书人可以出游吗?“不出家门,知道天下的事”,为什么还要出游呢! 读书人可以不出游吗?男子出生射六枝箭,表示志在天下四方,怎么可以不出游 呢? 夫子,上智也,适周而问礼,在齐而闻韶,自卫复归于鲁,而后雅、颂 各得其所也。夫子而不周、不齐、不卫也,则犹有未问之‘礼,未闻之韶,未得 所之雅、颂也一巳智且然,而况其下者乎?士何可以不游也! 孔子是有上等智慧的人,到周国去请教礼仪,在齐固听韶乐,从卫国回 到鲁国,然后雅、颂才得到它合适的位置。孔子如果不去周国,不去齐国,不去 卫国,那么就还有没有请教的礼仪,没有听过的韶乐,没有得到合适位置的雅、 颂。有上等智慧的人尚且如此,何况比不上他的人呢!读书人怎么可以不出游呢! 然则彼谓不出户而能知者非欤曰彼老氏意也老氏之学治身心而外天下国 家者也。人之一身一心,天地万物成备,彼谓吾求之一身一心有余地,而无事乎 他求也,是固老氏之学也。而吾圣人之学不如是。圣人生而知也,然其所知者, 降衷秉彝之善①而已。若夫山川风土、民情世故、名物度数、前言往行,非博其 闻见于外,虽上智亦何能悉知也。故寡闻寡见,不免孤陋之讥。取友者,一乡未 足,而之一国;一国未足,而之天下;犹以天下为未足,而尚友古之入焉。陶渊 明所以欲寻圣贤遗迹干中都也。然则士何可以不游也? 那么,那说不出家门能知道天下事的人,是错了吗?我说:那是老子的 意思。老子的学说,修养自己的精神道德,而不管天下国家的大事。人的精神道 德,天地万物都具备了,那认为我只要在自己的精神道德中求索就足够了,用不 着再到别处去求索,这本来就是老子的学说啊。但是我们孔圣人的学说不是这样 的。孔子是用不着学就知道的人,但是他所知道的,只是上天所赐予的好善的本 性罢了。至于山脉河流、风俗习惯,老百姓的实情、世事生计,名号物色的大小 差别,前人的言论和行为,不广泛地在外听取考察,虽然有上等的智慧,又怎么 能全都知道呢?因此,见闻贫乏,难免不被人讥笑为学识浅薄。交朋友的人,在 整个乡里觉得不够,就到全国去(结交朋友);在全国觉得不够,就到天下去(结 交朋友);(如果)认为天下都还不够,就还要与古人交朋友。这就是陶渊明想 到中都寻访圣贤留下的业迹的原因。那么读书人怎么可以不出游呢?
而后之游者,或异乎是。方其出而游乎上国也,奔趋乎爵禄之府,饲候 乎权势之门,摇尾而乞怜,胁肩而取媚,以侥幸于寸进。及其既得之,而游千四 方也,岂有意于行吾志哉!岂有意于称吾职哉!苟可以夺攘其人,盈厌吾欲,囊 橐既充,则阳阳而去尔。是故昔之游者为道,后之游者为利。游则同,而所以游 者不同。 但是后来出游的人,有的目的与此不同。当他出游京城,奔走趋奉于官 僚的府第,候望于有权有势的人家中,像狗一样摇着尾巴乞求爱怜,缩敛肩膀采 取悦于人,以求意外获得一官半职。等到他得到了,仕宦出游于四方,怎么会有 意于推行他的学说思想呢!怎么会有意于胜任他的职守呢!如果可以就强行索取 于他人,满足自己的欲望,口袋里装满了,就安详自得地离开了。因此,以往出 游的人为了道义,后来出游的人为了私利。同样是游,但游的目的不同。 余于何弟太虚之游,恶得无言乎哉!太虚以颖敏之资,刻厉之学,善书 工诗,缀文研经.修于己,不求知于人,三十余年矣。口未尝谈爵禄,目未尝睹 权势,一旦而忽有万里之游,此人之所怪而余独知其心也。世之士,操笔仅记姓 名,则日:“吾能书!”属辞稍协声韵,则曰:“吾能诗!”言语布置,粗如往 时所谓单子业,则日:“吾能文!”阖门称雄,矜己自大,醯瓮之鸡,坎井之蛙, 盖不知瓮外之天、井外之海为何如,挟其所已能,自谓足以终吾身没吾世耐无憾。 夫如是又焉用游!太虚肯如是哉?书必钟、王,诗必陶、韦,文不柳、韩、班.马 不止也。且方窥闯圣人之经,如天如海,而莫可涯,讵敢以平日所见所闻自多乎? 此太虚今日之所以游也。 我对于弟弟何太虚的出游,怎么能够不说上几句呢!太虚以他聪敏过人 的资质,刻苦专心的学习,擅长书法、诗歌,写作文章,研讨经书,提高自身修 养,不求被人所知,三十多年了。他口中从来不谈官爵俸禄,眼中从来不注意权 威势力,有一天忽然要出游万里之外,这使人们感到奇怪,而惟独我知道他心中 所想。现在的读书人,拿起笔来仅仅能够写下姓名,就说:“我擅长书法!”联 缀词句成篇,声韵略微和谐,就说:“我擅长作诗!”文辞语句分布安排,大略 写得像过去所称的应试文章,就说:“我善于做文章!”关起门来称大王,夸耀 自己,妄自尊大,犹如醋瓮里的醯鸡、废井中的青蛙,不知道瓮外的天、井外的 海是什么样子,凭借他所会的微末小技,自以为这一生活到死可以没有遗憾了 像这样又何必出游!太虚肯像这样吗?他书法一定要追攀钟繇、王羲之,诗歌 定要并肩陶渊明、韦应物,文章不如柳宗元、韩愈、班固、司马迁不肯休止。并 且正窥测直入孔子经典大义,觉得像天一样高广,如海一般宽深,没有办法测量 其边际,怎么敢因为平时所见所闻而自以为了不起呢?这就是大虚今日出游的原 是行也,交从曰以广,历涉日以熟,识日长而志日起。迹圣贤之迹而心 其心,必知士之方为士,殆不止于研经缀文工诗善书也。闻见将愈多而愈寡。愈 有余而愈不足,则天地万物之皆备予我者,真可以不出户而知,是知也,非老氏 之知也。如是而游,光前绝后之游矣,余将于是乎观 这次外出,交游一天天广泛,见的世面一天天深切,识见一天天增长, 志向一天炙提高。追踪圣贤的业迹,而以圣贤的思想为自己的思想,一定知道读 书人之所以为读书人,该不仅仅满足于研读经书、撰写文章、擅长诗歌书法而已。 闻见将越多而自己越感到孤陋寡闻,知识将越丰富而自己越感到贫乏,那么天地 间万物都齐备于我,真正可以不出家门而知道天下事了。这个知,不是老子所说 的知。像这样出游,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游,我将这样看待太虚
而后之游者,或异乎是。方其出而游乎上国也,奔趋乎爵禄之府,饲候 乎权势之门,摇尾而乞怜,胁肩而取媚,以侥幸于寸进。及其既得之,而游千四 方也,岂有意于行吾志哉!岂有意于称吾职哉!苟可以夺攘其人,盈厌吾欲,囊 橐既充,则阳阳而去尔。是故昔之游者为道,后之游者为利。游则同,而所以游 者不同。 ‘ 但是后来出游的人,有的目的与此不同。当他出游京城,奔走趋奉于官 僚的府第,候望于有权有势的人家中,像狗一样摇着尾巴乞求爱怜,缩敛肩膀采 取悦于人,以求意外获得一官半职。等到他得到了,仕宦出游于四方,怎么会有 意于推行他的学说思想呢!怎么会有意于胜任他的职守呢!如果可以就强行索取 于他人,满足自己的欲望,口袋里装满了,就安详自得地离开了。因此,以往出 游的人为了道义,后来出游的人为了私利。同样是游,但游的目的不同。 余于何弟太虚之游,恶得无言乎哉!太虚以颖敏之资,刻厉之学,善书 工诗,缀文研经.修于己,不求知于人,三十余年矣。口未尝谈爵禄,目未尝睹 权势,一旦而忽有万里之游,此人之所怪而余独知其心也。世之士,操笔仅记姓 名,则日:“吾能书!”属辞稍协声韵,则曰:“吾能诗!”言语布置,粗如往 时所谓单子业,则日:“吾能文!”阖门称雄,矜己自大,醯瓮之鸡,坎井之蛙, 盖不知瓮外之天、井外之海为何如,挟其所已能,自谓足以终吾身没吾世耐无憾。 夫如是又焉用游!太虚肯如是哉?书必钟、王,诗必陶、韦,文不柳、韩、班.马 不止也。且方窥闯圣人之经,如天如海,而莫可涯,讵敢以平日所见所闻自多乎? 此太虚今日之所以游也。 我对于弟弟何太虚的出游,怎么能够不说上几句呢!太虚以他聪敏过人 的资质,刻苦专心的学习,擅长书法、诗歌,写作文章,研讨经书,提高自身修 养,不求被人所知,三十多年了。他口中从来不谈官爵俸禄,眼中从来不注意权 威势力,有一天忽然要出游万里之外,这使人们感到奇怪,而惟独我知道他心中 所想。现在的读书人,拿起笔来仅仅能够写下姓名,就说:“我擅长书法!”联 缀词句成篇,声韵略微和谐,就说:“我擅长作诗!”文辞语句分布安排,大略 写得像过去所称的应试文章,就说:“我善于做文章!”关起门来称大王,夸耀 自己,妄自尊大,犹如醋瓮里的醯鸡、废井中的青蛙,不知道瓮外的天、井外的 海是什么样子,凭借他所会的微末小技,自以为这一生活到死可以没有遗憾了。 像这样又何必出游!太虚肯像这样吗?他书法一定要追攀钟繇、王羲之,诗歌一 定要并肩陶渊明、韦应物,文章不如柳宗元、韩愈、班固、司马迁不肯休止。并 且正窥测直入孔子经典大义,觉得像天一样高广,如海一般宽深,没有办法测量 其边际,怎么敢因为平时所见所闻而自以为了不起呢?这就是大虚今日出游的原 因。 是行也,交从曰以广,历涉日以熟,识日长而志日起。迹圣贤之迹而心 其心,必知士之方为士,殆不止于研经缀文工诗善书也。闻见将愈多而愈寡。愈 有余而愈不足,则天地万物之皆备予我者,真可以不出户而知,是知也,非老氏 之知也。如是而游,光前绝后之游矣,余将于是乎观。 这次外出,交游一天天广泛,见的世面一天天深切,识见一天天增长, 志向一天炙提高。追踪圣贤的业迹,而以圣贤的思想为自己的思想,一定知道读 书人之所以为读书人,该不仅仅满足于研读经书、撰写文章、擅长诗歌书法而已。 闻见将越多而自己越感到孤陋寡闻,知识将越丰富而自己越感到贫乏,那么天地 间万物都齐备于我,真正可以不出家门而知道天下事了。这个知,不是老子所说 的知。像这样出游,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游,我将这样看待太虚
澄所逮事之祖母,太虚之从祖姑也。故谓余为兄,余谓之为弟云。 我所及得以上侍奉的祖母,是太虚祖父的堂姊妹,所以他叫我哥哥,我 叫他弟弟。 选自《四部丛刊》本《国朝文类》卷三十四(有删节) 【注释】①衷:善。彝:常,即规律、本性。“降衷秉彝之善”指上天赐予的好 善的本性 5.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智也,适周而问礼 适:到……去 B.岂有意于称吾职哉 称:符合 C.盈厌吾欲,囊橐既充 厌:通“餍”,满足 D.阖门称雄,矜己自大 矜:庄重 5.D(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联系前面的“称雄”,后面的“自大” 应解为“夸耀、骄矜”之意。)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示有志乎下四方也 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上智且然,而况其下者乎 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是故昔之游者为道 C.然此可为智者道 D·夫如是又焉用游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6.C(本题考査文言虚词的辨析能力。C.均为介词,但前者表目的,可译为 为了”;后者表对象,可译为“向,对”。A.均相当于介词“于”,可译为 “在”。B.均为副词,都可译为“尚且”,表让步关系。D.均为疑问代词,可 译为“哪里,怎么”。) 7.下列用“/”给文中第三段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然则彼谓不出户而能知者非欤日彼老氏意也老氏之学治身心而外天下国 家者也。 A.然则彼谓不出户而能知者/非欤/日/彼老氏意也/老氏之学/治身心而 外天下国家者也。 B.然则彼谓/不出户而能知者非欤/日彼老氏意也/老氏之学治身/心而外 /天下国家者也 C然则/彼谓不出户/而能知者非欤/日/彼老氏意也老氏之学/治身心而 外/天下国家者也 D.然则彼谓不出户而能知者/非欤日/彼老氏/意也老氏之学/治身心而外 天下国家者也。 7.A(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难度不大。一是应抓住文言虚词 “者…‘欤”“也”和标志性词语“日”来点断,二是应根据后面的“圣人之 学”与“老氏之学”来推断。) 8.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作者批评了读书人在游历上的哪两种错误倾 向?正确的做法是什么?(4分) 答:8.(1)作者猛烈批评了在游历上的两种错误倾向:一是游于权门,求取 官职;二是得官后以在官场之名出游,以搜刮钱财为目的。(2分)
澄所逮事之祖母,太虚之从祖姑也。故谓余为兄,余谓之为弟云。 我所及得以上侍奉的祖母,是太虚祖父的堂姊妹,所以他叫我哥哥,我 叫他弟弟。 一一选自《四部丛刊》本《国朝文类》卷三十四(有删节) 【注释】①衷:善。彝:常,即规律、本性。“降衷秉彝之善”指上天赐予的好 善的本性。 5.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智也,适周而问礼 适:到……去 B.岂有意于称吾职哉 称:符合 C.盈厌吾欲,囊橐既充 厌:通“餍”,满足 D.阖门称雄,矜己自大 矜:庄重 5.D(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联系前面的“称雄”,后面的“自大”, 应解为“夸耀、骄矜”之意。)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示有志乎下四方也 A. 生乎吾前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上智且然,而况其下者乎 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是故昔之游者为道 C.然此可为智者道 D• 夫如是又焉用游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6. C(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辨析能力。C.均为介词,但前者表目的,可译为 “为了”;后者表对象,可译为“向,对”。A.均相当于介词“于”,可译为 “在”。B.均为副词,都可译为“尚且”,表让步关系。D.均为疑问代词,可 译为“哪里,怎么”。) 7.下列用“/”给文中第三段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然则彼谓不出户而能知者非欤日彼老氏意也老氏之学治身心而外天下国 家者也。 A.然则彼谓不出户而能知者/非欤/日/彼老氏意也/老氏之学/治身心而 外天下国家者也。 B.然则彼谓/不出户而能知者非欤/日彼老氏意也/老氏之学治身/心而外 /天下国家者也。 C 然则/彼谓不出户/而能知者非欤/日/彼老氏意也老氏之学/治身心而 外/天下国家者也。 D.然则彼谓不出户而能知者/非欤日/彼老氏/意也老氏之学/治身心而外 天下国家者也。 7.A(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难度不大。一是应抓住文言虚词 “者…‘欤”“也”和标志性词语“日”来点断,二是应根据后面的“圣人之 学”与“老氏之学”来推断。) 8.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作者批评了读书人在游历上的哪两种错误倾 向?正确的做法是什么?(4 分) 答: 8.(1)作者猛烈批评了在游历上的两种错误倾向:一是游于权门,求取 官职;二是得官后以在官场之名出游,以搜刮钱财为目的。(2 分)
(②)作者明确指出读书人要行万里路,“博其闻见于外”,才能开拓视野, 广其学识。(2分) 【解析】本题考査归纳要点、概括文意的能力。应在筛选、整合信息的 基础上概括归纳,答题时表述要力求准确简明,不应旁枝逸出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取友者,一乡未足,而之一国;一国未足,而之天下;犹以天下为未足 而尚友古之人焉。(4分) 译文: (2)及其既得之,而游于四方也,岂有意于行吾志哉!(3分) 译文 (3)挟其所已能,自谓足以终吾身没吾世而无憾。(3分) 译文: 9.(1)交朋友的人,在整个乡里觉得不够,就到全国去(结交朋友) 在全国觉得不够.就到天下去(结交朋友);(如果)认为天下都还不够,就还 要与古人交朋友。 (2)等到他得到了,仕宦出游于四方,怎么会有意于推行他的学说思想呢! (3)凭借他已经会的技能,自以为是足够用来使自己度过一生直到死都没 有遗憾了。 解析】评分点:(1)“者”,代词,“…的人”(现代汉语看成助词,有 兼代意义);“之”“以”“友”均为动 词。(2)“及其”,古今异义词 “之”,音节助词;“岂”,语气副词,怎么。(3)“挟”,应译作“凭借”“倚 仗”;“所已能”,所字短语,译为名词性短语;“足以”,古合异义词,“以 是表目的的连词,用以(来) 、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2分) 10.阅读下面的宋词与元曲,回答后面的问题。(7分) 杵声齐 (宋)贺铸 砧面莹,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 越调·凭栏人·寄征衣 元)姚燧 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 上述宋词与元曲叙写同一题材,却能各臻其妙。请你说说它们风格有何 不同,并作简要赏析。 答 10.同是写思念征夫的词曲,贺词注重意境,含蓄内敛,凝练雅丽,讲究 格律,比较规范,姚曲则显露尖 新,酣畅淋漓,表达灵活自由,以直率 俚俗为主。如贺铸词中的“泪墨题”,作者并来说明题了些什么,而须 者透过文字,调动丰富的联想,去细心体味其“更行更远”的言外之意和所蕴涵 的比玉关还远的情思,确 乎可谓深情犹在不言中。姚氏的曲,则毫不遮 掩主人公的难处,将“寄”与“不寄”的矛盾内心敞开给读者看:寄,怕影响归 期;不寄,又怕挨冻受寒。敞开心扉,让我们直接看到女主人公激烈的思想斗争。 派天然的俗趣和活泼真率的性格,便跃然纸上。 11.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
(2)作者明确指出读书人要行万里路,“博其闻见于外”,才能开拓视野, 广其学识。(2 分)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要点、概括文意的能力。应在筛选、整合信息的 基础上概括归纳,答题时表述要力求准确简明,不应旁枝逸出。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取友者,一乡未足,而之一国;一国未足,而之天下;犹以天下为未足, 而尚友古之人焉。(4 分) 译文: (2)及其既得之,而游于四方也,岂有意于行吾志哉!(3 分) 译文: (3)挟其所已能,自谓足以终吾身没吾世而无憾。(3 分) 译文: 9.(1)交朋友的人,在整个乡里觉得不够,就到全国去(结交朋友); 在全国觉得不够.就到天下去(结交朋友);(如果)认为天下都还不够,就还 要与古人交朋友。 (2)等到他得到了,仕宦出游于四方,怎么会有意于推行他的学说思想呢! (3)凭借他已经会的技能,自以为是足够用来使自己度过一生直到死都没 有遗憾了。 【解析】评分点:(1)“者”,代词,“……的人”(现代汉语看成助词,有 兼代意义);“之”“以”“友”均为动 词。(2)“及其”,古今异义词; “之”,音节助词;“岂”,语气副词,怎么。(3)“挟”,应译作“凭借”“倚 仗”;“所已能”,所字短语,译为名词性短语;“足以”,古合异义词,“以” 是表目的的连词,用以(来)。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2 分) 10.阅读下面的宋词与元曲,回答后面的问题。(7 分) 杵声齐 (宋)贺铸 砧面莹,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 越调•凭栏人•寄征衣 元)姚燧 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 上述宋词与元曲叙写同一题材,却能各臻其妙。请你说说它们风格有何 不同,并作简要赏析。 答: 10.同是写思念征夫的词曲,贺词注重意境,含蓄内敛,凝练雅丽,讲究 格律,比较规范,姚曲则显露尖 新,酣畅淋漓,表达灵活自由,以直率 俚俗为主。如贺铸词中的“泪墨题”,作者并来说明题了些什么,而须 读 者透过文字,调动丰富的联想,去细心体味其“更行更远”的言外之意和所蕴涵 的比玉关还远的情思,确 乎可谓深情犹在不言中。姚氏的曲,则毫不遮 掩主人公的难处,将“寄”与“不寄”的矛盾内心敞开给读者看:寄,怕影响归 期;不寄,又怕挨冻受寒。敞开心扉,让我们直接看到女主人公激烈的思想斗争。 一派天然的俗趣和活泼真率的性格,便跃然纸上。 11.古诗文默写。(5 分,每空 1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