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雅礼中学 201l届高三第六次月考 语文试题 、语言知识及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句中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电视剧《风云黄埔江》在北京举行了看片(pian)会,看片会上气氛热烈,会后各 地方电视台争相抢购,纷纷表示将在十月黄金档播出。 B.“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歌字 里行间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和感召(zhao)着后人,为祖国的统一而 终生奋斗 C.卡萨诺首次代表米兰在联赛中首发登场,与罗比尼奥和伊布组成了红黑军团的三叉 (cha)戟。卡萨诺在5场比赛送出5次助攻,5场造5球震憾圣西罗 D.他们想有所作为,但战争使他们精神迷惘(wang),尔虞我诈的社会又使他们非常 反感,他们只能在沉沦中度日,美国作家斯坦因由此称他们为“迷惘的一代”。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四平八稳是科学发展的“绊脚石”,它束缚了人的思想,它削弱了人的斗志,它错 失了瞬间即逝的发展机遇。 B.中国军团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上囊括金牌199枚,位居金牌榜首位。 C.瞿秋白得知枪决令时,正在伏案书写绝笔诗,他一边手不停挥,一边镇静地说:“人 生有小休息,有大休息,今后我要大休息了 D.对于挑三拣四、有业不就的学生,学校采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方法,做好 每一个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百度是否是中国血统,这一话题由来已久,争议从未间断。近日,随着数篇稿件的 刊登,百度的身世再次成为读者们关注的焦点。 B.这部电视剧的成功说明剧作家在选材和人物塑造上慧眼独具,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 观剧者,另一方面何尝不在无时无刻昭示人们:官员素质是多么重要! 些“80后”中国年轻人正被冠以一个新的称呼——“鸟巢一代”,这些年轻人擅 长与外国人对话,参与北京奥运会是他们人生的一段重要经历。 D.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活动中,长沙市容不仅变得更加整洁,更加美丽,而且 市民也变得更守规范,更讲文明。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中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有些书读读其中的一部分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全读但不必细读,只有不多的一些书应当 全读、勤读、用心地读。 经典著作只有勤读、用心地读,才能收到“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和“温故而知新”的
湖南省雅礼中学 2011 届高三第六次月考 语 文 试 题 一、语言知识及运用(12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句中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 ....的一项是 ( ) A.电视剧《风云黄埔江》在北京举行了看片.(piān)会,看片会上气氛热烈,会后各 地方电视台争相抢购,纷纷表示将在十月黄金档播出。 B.“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歌字 里行间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和感召.(zhāo)着后人,为祖国的统一而 终生奋斗。 C.卡萨诺首次代表米兰在联赛中首发登场,与罗比尼奥和伊布组成了红黑军团的三叉. (chà)戟。卡萨诺在 5 场比赛送出 5 次助攻,5 场造 5 球震憾圣西罗。 D.他们想有所作为,但战争使他们精神迷惘.(wǎnɡ),尔虞我诈的社会又使他们非常 反感,他们只能在沉沦中度日,美国作家斯坦因由此称他们为“迷惘的一代”。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 ...的一句是 ( ) A.四平八稳 ....是科学发展的“绊脚石”,它束缚了人的思想,它削弱了人的斗志,它错 失了瞬间即逝的发展机遇。 B.中国军团在 2010 年广州亚运会上囊括..金牌 199 枚,位居金牌榜首位。 C.瞿秋白得知枪决令时,正在伏案书写绝笔诗,他一边手不停挥 ....,一边镇静地说:“人 生有小休息,有大休息,今后我要大休息了。” D.对于挑三拣四、有业不就的学生,学校采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的方法,做好 每一个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 ....的一项是 ( ) A.百度是否是中国血统,这一话题由来已久,争议从未间断。近日,随着数篇稿件的 刊登,百度的身世再次成为读者们关注的焦点。 B.这部电视剧的成功说明剧作家在选材和人物塑造上慧眼独具,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 观剧者,另一方面何尝不在无时无刻昭示人们:官员素质是多么重要! C.一些“80 后”中国年轻人正被冠以一个新的称呼——“鸟巢一代”,这些年轻人擅 长与外国人对话,参与北京奥运会是他们人生的一段重要经历。 D.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活动中,长沙市容不仅变得更加整洁,更加美丽,而且 市民也变得更守规范,更讲文明。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中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 ) 有些书读读其中的一部分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全读但不必细读,只有不多的一些书应当 全读、勤读、用心地读。 。 , ; , 。 。 经典著作只有勤读、用心地读,才能收到“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和“温故而知新”的
效果 ①精读主要是解决“专”的问题 ②这几种读书方法,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浏览、泛读和精读 ③适用于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相关但无需深入了解和掌握的知识与信息 ④自然,前面所说的经典著作就是需要精读的书 ⑤适用于能够提高我们“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知识和信息 ⑥浏览、泛读主要是解决“博”的问题 A.②⑥③①⑤④B.②①⑤⑥③④C.①⑤⑥③④②D.④⑥③①⑤② 、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劝学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 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 不学。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 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徳行彰 从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 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 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 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凡说者兑之也⑨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唾之 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董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故为师之务,在于胜(同“循”)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 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 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效果。 ①精读主要是解决“专”的问题 ②这几种读书方法,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浏览、泛读和精读 ③适用于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相关但无需深入了解和掌握的知识与信息 ④自然,前面所说的经典著作就是需要精读的书 ⑤适用于能够提高我们“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知识和信息 ⑥浏览、泛读主要是解决“博”的问题 A.②⑥③①⑤④ B.②①⑤⑥③④ C.①⑤⑥③④② D.④⑥③①⑤② 二、文言文阅读(22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翻译题 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9 题。 劝 学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 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 不学。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 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 矣。 从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 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 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 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凡说者兑之也①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之 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②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故为师之务,在于胜(同“循”)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 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③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 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曾子日:“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 夫何哉『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曾点使曾参,过期而不至,人皆见曾点曰:“无乃畏邪? 曾点曰:“彼虽畏,我存,夫安敢畏?“孔子畏于匡,颜渊后,孔子日:“吾以汝为死矣。 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古之贤者,其尊师若此 故师尽智竭道以教 (选自《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 [注j①说:说教。兑:悦。②堇:毒草,根有剧毒。③遇合:师徒相遇而和洽。 对下列语句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肖主重惑者 肖:贤达 B.王公大人弗敢骄也 骄:怠慢 C.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 释:丢弃、抛弃 D.夫安敢畏 畏:害怕、畏惧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莫荣于孝,莫显于忠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C.是怀腐而欲香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 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 B.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 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 C.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 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 D.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 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君、父母都希望臣下、子女做到“忠孝”,臣下、子女都希望求得“显荣”,而要 实现这些,只有通过学习 B.作者认为,学习的关键在于尊敬老师。“师尊”是搞好教学的前提,“胜理”、“行义” 是做老师的要务。 C.文章称颂“忠孝”、“显荣”,并把曾点、颜渊和孔子作为尊师的楷模,这些都反映 了本文作者的儒家思想 D.文章提出“圣人生于疾学”,这无疑是对圣人“生而知之”的否定,也给唐代韩愈 作《师说》以借鉴作用。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 夫何哉!”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曾点使曾参,过期而不至,人皆见曾点曰:“无乃畏邪?” 曾点曰:“彼虽畏,我存,夫安敢畏.?”孔子畏于匡,颜渊后,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 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古之贤者,其尊师若此, 故师尽智竭道以教。 (选自《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 [注]①说:说教。兑:悦。②堇:毒草,根有剧毒。③遇合:师徒相遇而和洽。 5.对下列语句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A.不肖.主重惑者 肖:贤达 B.王公大人弗敢骄.也 骄:怠慢 C.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 释:丢弃、抛弃 D.夫安敢畏. 畏:害怕、畏惧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的一组是 ( ) A.莫荣于.孝,莫显于忠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C.是怀腐而.欲香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 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 B.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 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 C.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 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 D.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 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A.国君、父母都希望臣下、子女做到“忠孝”,臣下、子女都希望求得“显荣”,而要 实现这些,只有通过学习。 B.作者认为,学习的关键在于尊敬老师。“师尊”是搞好教学的前提,“胜理”、“行义” 是做老师的要务。 C.文章称颂“忠孝”、“显荣”,并把曾点、颜渊和孔子作为尊师的楷模,这些都反映 了本文作者的儒家思想。 D.文章提出“圣人生于疾学”,这无疑是对圣人“生而知之”的否定,也给唐代韩愈 作《师说》以借鉴作用。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3分) (2)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4分) (3)古之贤者,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3分)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2分)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阮郎归° 秦观 湘天风雨破寒初,深沉庭院虚。丽谯吹罢小单于,迢迢清夜徂。 乡梦断,旅魂孤,峥嵘岁又除。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 注:①此词作于郴州贬所;②丽谯:壮美的高楼。《庄子·徐无鬼》:“君亦必无盛鹤列 于丽谯之间”。晋郭象注:“丽谯,高楼也。”小单于,唐曲调名。此处借指角声。李益 《听晓角》诗:“无数塞鸿飞主度,秋风卷入小单于。” (1)词的上阙主要写景,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氛围?(3分) (2)词的最后两句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11.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 (1)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2)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3)遥岑远目,献愁供恨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4)吾所以为此者,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飞羽觞而醉月。(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2分。其中,选择題6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刑讯逼供是指司法人员对被指控或怀疑有犯罪行为而受审讯的人采取肉刑或变相肉刑 逼取口供的行为。刑法规定了专门的罪名,刑事诉讼法也明文规定严禁刑讯逼供。然而现实 生活中刑讯逼供时有发生。当今刑讯逼供的手段和方法仍是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 两大类 一类是文逼,即使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得不到必要的休息和睡眠,在体力和精神极度 疲惫而处于无法继续支撑的情况下,不得已作岀令讯问者或者询问人满意的陈述。另一类是 武逼,即对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采用各种不同程度的伤害其肉体的行为,使其由于承受不住
(1)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3 分) (2)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4 分) (3)古之贤者,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3 分)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2 分)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8 分) 阮郎归① 秦观 湘天风雨破寒初,深沉庭院虚。丽谯吹罢小单于② ,迢迢清夜徂。 乡梦断,旅魂孤,峥嵘岁又除。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 注:①此词作于郴州贬所;②丽谯:壮美的高楼。《庄子·徐无鬼》:“君亦必无盛鹤列 于丽谯之间”。晋郭象注:“丽谯,高楼也。”小单于,唐曲调名。此处借指角声。李益 《听晓角》诗:“无数塞鸿飞主度,秋风卷入小单于。” (1)词的上阙主要写景,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氛围?(3 分) (2)词的最后两句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 分) 11.古诗文默写。(5 分 每空 1 分) (1)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2)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3)遥岑远目,献愁供恨,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4)吾所以为此者,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5) ,飞羽觞而醉月。(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2 分。其中,选择题 6 分,每小题 3 分;简答题 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4 题。 刑讯逼供是指司法人员对被指控或怀疑有犯罪行为而受审讯的人,采取肉刑或变相肉刑 逼取口供的行为。刑法规定了专门的罪名,刑事诉讼法也明文规定严禁刑讯逼供。然而现实 生活中刑讯逼供时有发生。当今刑讯逼供的手段和方法仍是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 两大类: 一类是文逼,即使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得不到必要的休息和睡眠,在体力和精神极度 疲惫而处于无法继续支撑的情况下,不得已作出令讯问者或者询问人满意的陈述。另一类是 武逼,即对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采用各种不同程度的伤害其肉体的行为,使其由于承受不住
肉体或者精神上的摧残,而不得不按照讯问人或者询问人的要求陈述。虽然刑讯逼供在侦查 中固然有一定的价值,但其危害也是不言而喻的。 首先,刑讯逼供影响司法公正。刑讯逼供可能使无辜的人受到法律的追究,使有罪的人 逃脱法律的制裁。其次,刑讯逼供破坏了民主制度下政府权力行使的合法性基础。政府不仅 应当追诉和惩罚犯罪以保障和平的社会秩序而且追诉和惩罚犯罪的手段也必须合乎法律。 再次,刑讯逼供行为是对公民权利的践踏。刑讯逼供泛滥的结果必然是使老百姓人人自危, 因为任何人都有可能被怀疑作案而被带到公安局,在刑讯逼供下,不招,有可能被打死打伤。 任何一种社会现象的存在都是有特定原因的。我国相关法律制度设计上的失衡或者缺位 是导致刑讯逼供盛行的重要原因。 1、我国一直不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沉默权。我国刑事诉讼法第9条规定:“犯罪嫌 疑人对侦査人员的提问,应该如实回答。”刑事诉讼法如此规定无疑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处于十分不利的诉讼地位,一旦司法工作人员认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没有如实陈述,就会 采取刑讯手段,这就使刑讯逼供无法禁止。 2、我国刑事诉讼法一直不规定无罪推定原则。无罪推定即:在法院判决生效以前,犯 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是无罪的。既然是无罪的侦控机关当然无权对其使用暴力或暴力相威胁。 3、我国证据制度的不合理。我国关于刑事证据法则的规定,仍然存在着不少盲点。也 就是我国未彻底规定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对于违法收集的言词证据,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并没 有确立排除规则 另外,我国现阶段司法人员的总体素质不高,对刑讯逼供的处理过于不力,破案率和限 期破案率的消极因素,司法实践中的无口供不敢定案,司法投入的普遍不足等现状也是刑讯 逼供得以存在的很现实的原因。可以说,刑讯逼供既是一种历史现象,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 个现实问题。它的消失依赖于我们社会思想价值观念的改变、相关法律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肉体或者精神上的摧残,而不得不按照讯问人或者询问人的要求陈述。虽然刑讯逼供在侦查 中固然有一定的价值,但其危害也是不言而喻的。 首先,刑讯逼供影响司法公正。刑讯逼供可能使无辜的人受到法律的追究,使有罪的人 逃脱法律的制裁。其次,刑讯逼供破坏了民主制度下政府权力行使的合法性基础。政府不仅 应当追诉和惩罚犯罪,以保障和平的社会秩序,而且追诉和惩罚犯罪的手段也必须合乎法律。 再次,刑讯逼供行为是对公民权利的践踏。刑讯逼供泛滥的结果必然是使老百姓人人自危, 因为任何人都有可能被怀疑作案而被带到公安局,在刑讯逼供下,不招,有可能被打死打伤。 任何一种社会现象的存在都是有特定原因的。我国相关法律制度设计上的失衡或者缺位 是导致刑讯逼供盛行的重要原因。 1、我国一直不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沉默权。我国刑事诉讼法第 93 条规定:“犯罪嫌 疑人对侦查人员的提问,应该如实回答。”刑事诉讼法如此规定无疑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处于十分不利的诉讼地位,一旦司法工作人员认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没有如实陈述,就会 采取刑讯手段,这就使刑讯逼供无法禁止。 2、我国刑事诉讼法一直不规定无罪推定原则。无罪推定即:在法院判决生效以前,犯 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是无罪的。既然是无罪的,侦控机关当然无权对其使用暴力或暴力相威胁。 3、我国证据制度的不合理。我国关于刑事证据法则的规定,仍然存在着不少盲点。也 就是我国未彻底规定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对于违法收集的言词证据,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并没 有确立排除规则。 另外,我国现阶段司法人员的总体素质不高,对刑讯逼供的处理过于不力,破案率和限 期破案率的消极因素,司法实践中的无口供不敢定案,司法投入的普遍不足等现状也是刑讯 逼供得以存在的很现实的原因。可以说,刑讯逼供既是一种历史现象,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 一个现实问题。它的消失依赖于我们社会思想价值观念的改变、相关法律制度的健全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