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可持续的农业生产和发展理念,引导他们自觉遵循生态循环农业的生产规范和生产技术标准。到2006年 底,全市有157万人次的农民接受了一项以上正规的农业生产技术培训。政府根据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要 求,围绕脐橙、花卉等优势特色产业,编写了通俗易懂的资料,免费派发到千家万户。 赣州还建立带头人队伍,在全市培养3万名农业科技带头人,每个村由政府“埋单”培养一名“用 得上、留得住”的农业专业的大学生 赣州市在广泛实践基础上,创造了以山林、农田、水面、庭院为依托,以沼气为纽带,联动农业 产业发展的“猪一沼一果”工程模式,探索出了“山上戴帽、山腰种果、山下养猪、山塘养鱼”的山地立 体开发模式,每年施用沼肥种植花卉、水稻、烟叶、脐橙等农作物的面积达550万亩。这一系列新探索被 农业部誉为生态循环农业的“赣州模式”。(编辑:孙爱东) 实践篇 “猪-沼一果”:循环农业的“赣州模式” 郭远明胡竹林梁飞 位于江西省南部的赣州市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经济相对落后。近年来,通过大力推进“猪一沼一果 工程建设,赣州市成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先行者,农业经济进入良性循环,有效控制了农业面源污染 实现了经济社会效益与资源环境效益相统一。 循环农业让农民“腰包鼓了” 沐浴着明媚的春光,走进赣州农村,目之所及,“一片果(一眭菜),一栏猪,一口沼气池,一户 小康人家”的生态农业美景尽收眼底。在瑞金市武阳村农民梁永华家的“猪一沼一果(鱼)”生态循环庄 园里,50亩“纽荷尔”脐橙长势喜人,8个沼气池、3间猪舍和一口鱼塘浑然一体,猪壮鱼肥· “沼气是个宝啊!我们利用猪粪生产沼气,沼气用来烧水煮饭点灯,沼渣、沼液用来给果树施肥, 形成了良性循环,每年光节约电费、化肥、饲料等款项就超过7000元。脐橙只施农家肥,个大味甜,卖价 也高。”憨厚、朴实的梁永华开心地向记者介绍他发展生态循环经济的“秘诀”。 梁永华受益于沼气生态循环模式,是赣州市大力推进“猪一沼一果”工程建设,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惠民利民的一个缩影 赣州市是典型的山区,农业生产状况被称为“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以土地规模扩张 为基础,发展和壮大农业产业途径狭窄 赣州市于都县贡江镇东溪村农民吴小华告诉记者,原来家里12亩蔬菜每亩收入满打满算也不 过4000元左右,扩大规模又缺乏土地资源,进行集约化经营也缺乏技术 为加快推进农业集约化生产,带动农村生态循环经济的发展,赣州市坚持政策引导、资金扶持 并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要求全市每年新增“猪一沼一果”生态农业示范户2万户以上。市里明文规定,政 府为生态农业示范小区建设搞好通水、通电、通路,并减免各种税费,实行区内建栏补助、提供贷款贴息 等优惠政策。各县(市、区)也相应围绕规模开发、山地流转、用电用水、良种补贴等,实施了一系列优 惠政策
和可持续的农业生产和发展理念,引导他们自觉遵循生态循环农业的生产规范和生产技术标准。到 2006 年 底,全市有 157 万人次的农民接受了一项以上正规的农业生产技术培训。政府根据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要 求,围绕脐橙、花卉等优势特色产业,编写了通俗易懂的资料,免费派发到千家万户。 赣州还建立带头人队伍,在全市培养 3 万名农业科技带头人,每个村由政府“埋单”培养一名“用 得上、留得住”的农业专业的大学生。 赣州市在广泛实践基础上,创造了以山林、农田、水面、庭院为依托,以沼气为纽带,联动农业 产业发展的“猪─沼─果”工程模式,探索出了“山上戴帽、山腰种果、山下养猪、山塘养鱼”的山地立 体开发模式,每年施用沼肥种植花卉、水稻、烟叶、脐橙等农作物的面积达 550 万亩。这一系列新探索被 农业部誉为生态循环农业的“赣州模式”。(编辑:孙爱东) 实践篇: “猪-沼-果”:循环农业的“赣州模式” 郭远明 胡竹林 梁飞 位于江西省南部的赣州市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经济相对落后。近年来,通过大力推进“猪─沼─果” 工程建设,赣州市成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先行者,农业经济进入良性循环,有效控制了农业面源污染, 实现了经济社会效益与资源环境效益相统一。 循环农业让农民“腰包鼓了” 沐浴着明媚的春光,走进赣州农村,目之所及,“一片果(一畦菜),一栏猪,一口沼气池,一户 小康人家”的生态农业美景尽收眼底。在瑞金市武阳村农民梁永华家的“猪─沼─果(鱼)”生态循环庄 园里,50 亩“纽荷尔”脐橙长势喜人,8 个沼气池、3 间猪舍和一口鱼塘浑然一体,猪壮鱼肥…… “沼气是个宝啊!我们利用猪粪生产沼气,沼气用来烧水煮饭点灯,沼渣、沼液用来给果树施肥, 形成了良性循环,每年光节约电费、化肥、饲料等款项就超过 7000 元。脐橙只施农家肥,个大味甜,卖价 也高。”憨厚、朴实的梁永华开心地向记者介绍他发展生态循环经济的“秘诀”。 梁永华受益于沼气生态循环模式,是赣州市大力推进“猪─沼─果”工程建设,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惠民利民的一个缩影。 赣州市是典型的山区,农业生产状况被称为“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以土地规模扩张 为基础,发展和壮大农业产业途径狭窄。 赣州市于都县贡江镇东溪村农民吴小华告诉记者,原来家里 12 亩蔬菜每亩收入满打满算也不 过 4000 元左右,扩大规模又缺乏土地资源,进行集约化经营也缺乏技术。 为加快推进农业集约化生产,带动农村生态循环经济的发展,赣州市坚持政策引导、资金扶持, 并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要求全市每年新增“猪─沼─果”生态农业示范户 2 万户以上。市里明文规定,政 府为生态农业示范小区建设搞好通水、通电、通路,并减免各种税费,实行区内建栏补助、提供贷款贴息 等优惠政策。各县(市、区)也相应围绕规模开发、山地流转、用电用水、良种补贴等,实施了一系列优 惠政策
在实际操作中,赣州市努力改善沼气池型,提高质量标准,创造了强回流沼气池、康乐型沼气池 等,创新推广应用了远距离输气技术、稻草替代发酵技术,实行沼气池与猪舍、厕所三结合或“一池三改”, 解决了进出料、回流搅拌和厕所冲水难的问题。 在“猪一沼一果”生态工程建设中,赣州市坚持“清洁生产、生态设计、循环利用、持续消费” 的循环经济理念,按照品种良种化、质量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的要求,采取“公司+小区+农 户”、“协会+大户带小户”、农户自愿集中、企业联合运作等形式,积极构建生态畜牧小区,促使产业规 模聚集。生态畜牧小区推行山顶育林、山腰种果、山下养猪、水面养鱼、沼气煮饭、沼液施果等资源综合 利用,种养互动 资源循环利用,生态农业走出新路 赣州市于都县小溪乡簸箕村农民许地长是赣州市生态农业走廊里的一名“庄园主”。他告诉记者,原 来家里6亩脐橙不仅产量低,果质、卖相也差。他看到村里不少村民建起了“猪一沼一果”生态农庄,脐 橙产量大大提高,果质、卖价也好,且成本大大降低,当即参加了乡里举办的“猪一沼一果”技术培训班 2005年,他与村里的一户养猪大户合作建起了“猪一沼一果”生态庄园。如今他们庄园每年的收入都在20 万元以上。 目前,赣州市京九、赣龙铁路和105、323、319、206国道沿线6条“猪一沼一果”生态农业走廊 粗具规模,基本形成了以“猪一沼一果”、“猪一沼一稻”、“猪一沼一菜”三大模式为主导,“猪一沼 一鱼”等模式共同发展的农业新格局,农业经济逐步走上了生态、循环、持续的发展轨道 生态专家、江西省山江湖开发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鄢帮有认为,“猪一沼一果”工程模式的 推广实施,有效实现了资源反馈式循环利用,较好地促进了生态循环农业的良性发展 调查显示,2006年,赣州市农村沼气池年产沼气2.3亿立方米,折合16.4万吨标准煤,相当于保护林 地面积254.5万亩,脐橙产量增长31.3%。通过发展沼气池,赣州市每年还增加优质有机肥250多万吨, 扶持10多万户畜禽养殖户和果(菜)业种植户,有效控制了农业面源污染,实现了经济社会效益与资源环 境效益相统一。(编辑:孙爱东) 实践篇 碧海蓝天永相伴 本刊记者吕福明 虽然岸边就是厂房林立的工业园区,但套子湾附近的海水却是碧蓝的。当地环保部门检测表明,这 里的海水水质常年处于一级和二级之间。令当地人骄傲的,还有头顶那片湛蓝的天空。这片清洁的工业园 区就是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山东人打造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一环。 近年来,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山东省率先通过了ISol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被联合国环境规 划署列为中国工业园区环境管理试点区域。 “环保不过关,什么都免谈
在实际操作中,赣州市努力改善沼气池型,提高质量标准,创造了强回流沼气池、康乐型沼气池 等,创新推广应用了远距离输气技术、稻草替代发酵技术,实行沼气池与猪舍、厕所三结合或“一池三改”, 解决了进出料、回流搅拌和厕所冲水难的问题。 在“猪─沼─果”生态工程建设中,赣州市坚持“清洁生产、生态设计、循环利用、持续消费” 的循环经济理念,按照品种良种化、质量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的要求,采取“公司+小区+农 户”、“协会+大户带小户”、农户自愿集中、企业联合运作等形式,积极构建生态畜牧小区,促使产业规 模聚集。生态畜牧小区推行山顶育林、山腰种果、山下养猪、水面养鱼、沼气煮饭、沼液施果等资源综合 利用,种养互动。 资源循环利用,生态农业走出新路 赣州市于都县小溪乡簸箕村农民许地长是赣州市生态农业走廊里的一名“庄园主”。他告诉记者,原 来家里 6 亩脐橙不仅产量低,果质、卖相也差。他看到村里不少村民建起了“猪─沼─果”生态农庄,脐 橙产量大大提高,果质、卖价也好,且成本大大降低,当即参加了乡里举办的“猪─沼─果”技术培训班。 2005 年,他与村里的一户养猪大户合作建起了“猪─沼─果”生态庄园。如今他们庄园每年的收入都在 20 万元以上。 目前,赣州市京九、赣龙铁路和 105、323、319、206 国道沿线 6 条“猪─沼─果”生态农业走廊 粗具规模,基本形成了以“猪─沼─果”、“猪─沼─稻”、“猪─沼─菜”三大模式为主导,“猪─沼 ─鱼”等模式共同发展的农业新格局,农业经济逐步走上了生态、循环、持续的发展轨道。 生态专家、江西省山江湖开发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鄢帮有认为,“猪─沼─果”工程模式的 推广实施,有效实现了资源反馈式循环利用,较好地促进了生态循环农业的良性发展。 调查显示,2006 年,赣州市农村沼气池年产沼气 2.3 亿立方米,折合 16.4 万吨标准煤,相当于保护林 地面积 254.5 万亩,脐橙产量增长 31.3%。通过发展沼气池,赣州市每年还增加优质有机肥 250 多万吨, 扶持 10 多万户畜禽养殖户和果(菜)业种植户,有效控制了农业面源污染,实现了经济社会效益与资源环 境效益相统一。(编辑:孙爱东) 实践篇: 碧海蓝天永相伴 本刊记者 吕福明 虽然岸边就是厂房林立的工业园区,但套子湾附近的海水却是碧蓝的。当地环保部门检测表明,这 里的海水水质常年处于一级和二级之间。令当地人骄傲的,还有头顶那片湛蓝的天空。这片清洁的工业园 区就是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山东人打造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一环。 近年来,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山东省率先通过了 ISO14001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被联合国环境规 划署列为中国工业园区环境管理试点区域。 “环保不过关,什么都免谈
环保不过关,什么都免谈”。这是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负责人在外商面前说得最硬的一句 话。2006年,这一句话将38个投资项目拒之门外 开发区城市管理环保局环境保护处处长王永军说:“近年来,所有入区项目,第一关就是前置审批。” 开发区管委会2002年投资300多万元,编制了环境保护规划,提高招商门槛,优化产业结构基础。通过严 把项目准入关,对进区投资新项目按照IS0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严格控制电力、有色金属冶炼等高 耗能行业的生产规模,一律不得上马高污染、高能耗、高水耗项目。 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是首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实际上,开发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早在前几 年启动。1996年~1998年,开发区全部取消4吨以下锅炉,进行能源结构调整。1999年,全部污水进市 污水处理厂,不再直接排入海中。在工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开发区积极打造节能型产业体系。2006年,开 发区依托龙头企业和一批专业园区,对项目用地进行统筹规划,提高投资强度,为龙头企业及配套企业留 足发展空间。这一年,全区聚集度最高、各项消耗相对较低的电子信息产业和机械汽车产业,占据了绝对 主导地位,工业产值分别占全区总量的32.4%和31%。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369.5亿 元,占总量的60.7%。 烟台市经贸委副主任姜明说,按低能耗、高产出的产业要求,烟台市确定机械、电子、食品、黄金 为4大支柱产业,就连一向污染严重的黄金产业也已转向发展黄金深加工。这种结构上的调整,带动了全 市节能降耗工作。 政府:做“四两拨千斤”的施力者 如今,“捡破烂”也能捡出大产业。在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就有这样一家靠收工业废品年创产值 过亿元的企业—一烟台绿环再生资源有限公司 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蔡水源是一位精明的南方人,他领着记者参观了废品加工车间。这里并没有多少 高科技,只是将收购来的铁片、木条、塑料等固体废弃物,简单加工成工业原料或半成品,再卖给需要的 企业。但这的确是一个赚钱的产业,几分钱收来的废品经过简单分类加工就可增值10倍,甚至几十倍。记 者看到,厂内新添置的有色金属分解设备,可以将电脑废弃主板零件,分解加工成各种金属或其他材料粉 在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像这类资源再生企业还有近60家,企业注册资本1.7亿美元,投资总额 2.8亿美元。而这类处于产业链中间环节企业的集群式发展,与政府的政策扶持密不可分。烟台经济技术 开发区在土地非常紧张的情况下,规划建设了再生资源加工园区,成为全区废旧物资和废弃物处理、加工 再生的平台。去年,仅绿环再生资源、众诚生化等企业,就加工废旧资源2900吨,实现产值1.83亿元 姜明认为,有限的财政投入,往往能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奇效,这充分彰显了政府在推进循环经 济发展中的重要角色。专设再生资源加工园区只是政府发挥政策引导的一个环节。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还 利用技改贷款贴息,进口设备关税抵免等优惠政策,引导、鼓励企业积极争取国家国债项目,不断加大技 改投入力度,对耗能高、污染重的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2006年,全区新开工3000万元以上技 改项目43个,全年累计投入技改资金76亿多元 年,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完成工业总产值820亿元,较上年增长34.4%:GDP总量是1998的 12.4倍。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各项能耗指标均控制在较低水平。去年,全区万元GDP能耗为0.39吨 标准煤,相当于全市平均水平的44.4%:万元GDP取水量为7.29立方米,相当于全市平均水平的17.1%。 (编辑:孙爱东) 2007年立法直击民生问题 本刊记者殷丽娟
“环保不过关,什么都免谈”。这是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负责人在外商面前说得最硬的一句 话。2006 年,这一句话将 38 个投资项目拒之门外。 开发区城市管理环保局环境保护处处长王永军说:“近年来,所有入区项目,第一关就是前置审批。” 开发区管委会 2002 年投资 300 多万元,编制了环境保护规划,提高招商门槛,优化产业结构基础。通过严 把项目准入关,对进区投资新项目按照 ISO14001 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严格控制电力、有色金属冶炼等高 耗能行业的生产规模,一律不得上马高污染、高能耗、高水耗项目。 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是首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实际上,开发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早在前几 年启动。1996 年~1998 年,开发区全部取消 4 吨以下锅炉,进行能源结构调整。1999 年,全部污水进市 污水处理厂,不再直接排入海中。在工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开发区积极打造节能型产业体系。2006 年,开 发区依托龙头企业和一批专业园区,对项目用地进行统筹规划,提高投资强度,为龙头企业及配套企业留 足发展空间。这一年,全区聚集度最高、各项消耗相对较低的电子信息产业和机械汽车产业,占据了绝对 主导地位,工业产值分别占全区总量的 32.4%和 31%。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 369.5 亿 元,占总量的 60.7%。 烟台市经贸委副主任姜明说,按低能耗、高产出的产业要求,烟台市确定机械、电子、食品、黄金 为 4 大支柱产业,就连一向污染严重的黄金产业也已转向发展黄金深加工。这种结构上的调整,带动了全 市节能降耗工作。 政府:做“四两拨千斤”的施力者 如今,“捡破烂”也能捡出大产业。在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就有这样一家靠收工业废品年创产值 过亿元的企业──烟台绿环再生资源有限公司。 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蔡水源是一位精明的南方人,他领着记者参观了废品加工车间。这里并没有多少 高科技,只是将收购来的铁片、木条、塑料等固体废弃物,简单加工成工业原料或半成品,再卖给需要的 企业。但这的确是一个赚钱的产业,几分钱收来的废品经过简单分类加工就可增值 10 倍,甚至几十倍。记 者看到,厂内新添置的有色金属分解设备,可以将电脑废弃主板零件,分解加工成各种金属或其他材料粉 末。 在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像这类资源再生企业还有近 60 家,企业注册资本 1.7 亿美元,投资总额 2.8 亿美元。而这类处于产业链中间环节企业的集群式发展,与政府的政策扶持密不可分。烟台经济技术 开发区在土地非常紧张的情况下,规划建设了再生资源加工园区,成为全区废旧物资和废弃物处理、加工、 再生的平台。去年,仅绿环再生资源、众诚生化等企业,就加工废旧资源 2900 吨,实现产值 1.83 亿元。 姜明认为,有限的财政投入,往往能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奇效,这充分彰显了政府在推进循环经 济发展中的重要角色。专设再生资源加工园区只是政府发挥政策引导的一个环节。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还 利用技改贷款贴息,进口设备关税抵免等优惠政策,引导、鼓励企业积极争取国家国债项目,不断加大技 改投入力度,对耗能高、污染重的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2006 年,全区新开工 3000 万元以上技 改项目 43 个,全年累计投入技改资金 76 亿多元。 2006 年,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完成工业总产值 820 亿元,较上年增长 34.4%;GDP 总量是 1998 的 12.4 倍。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各项能耗指标均控制在较低水平。去年,全区万元 GDP 能耗为 0.39 吨 标准煤,相当于全市平均水平的 44.4%;万元 GDP 取水量为 7.29 立方米,相当于全市平均水平的 17.1%。 (编辑:孙爱东) 2007 年立法直击民生问题 本刊记者 殷丽娟
目前,全国人大常委会2007年立法计划己经出台。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立法规划室主任吴高盛 在接受半月谈记者采访时指出,今年安排了22件立法项目,与以往相比,很多直击民生问题 吴高盛说,根据2007年立法计划安排,22件立法项目按其审议方式和时间,大致分为三类:一是 提请全国人大会议审议通过的法律案2件,即物权法草案、企业所得税法草案。这两件法律草案已经提请 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二是安排再次审议的法律案5件。其中,劳动合同法草案已经过二审 拟安排2007年4月人大常委会三审。突发事件应对法、行政强制法、禁毒法、反垄断法等法律草案已经初 审,今年将分别安排二审、三审,对其中条件成熟的,争取年内通过。三是计划初次提请审议的法律案15 件,包括制定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城乡规划法、循环经济法、违法行为矫治法、社会保险 法、国有资产法,修改节约能源法、律师法、民事诉讼法、刑法修正案(七)、科学技术进步法、刑事诉 讼法、食品卫生法等 谈及今年立法新特点,吴高盛说,食品卫生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社会保险法、劳动争议 调解仲裁法等一批以民生为指向的重要法律草案被列入立法计划。 法要着力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吴高盛告诉记者,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 健康和生命安全,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全国人大代表关注的焦点。近年来,“苏丹红”、“福寿螺” 等有关食品安全的事件频繁发生,食品的安全性越来越让百姓难以放心,广大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立法的 呼声越来越高。但是,现实中食品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多龙治水、部门分割等造成的食品安全监管问题日 益突出。如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农业部、卫生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等各有标准,有 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等,这些标准不统一,检测机构不统一,信息发布也 不统一,使老百姓无所适从,也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为确保老百姓吃上放心的食品,首先要建立一个统 的食品卫生标准。然而,食品安全卫生立法涉及卫生部、农业部、商务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工商总局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等多个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大协调力度,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食品安全卫生监管体制 吴高盛指出:立法偏重于解决改革开放以来长期积累的社会问题。如社会保险法、劳动合同法、就 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都是与百姓利益息息相关的法律。以就业促进法为例,吴高盛说,“十 一五”期间我国将有5000多万人面临就业,然而,就业的岗位只有4000多万个,缺口达1000多万个,劳 动力结构性矛盾又加剧了劳动力就业的不平衡。与此同时,在就业过程中还出现一些学历歧视、户口歧视 性别歧视、外貌歧视等就业歧视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台就业促进法显得尤为重要。 社会保障是民生安全网。吴高盛说,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表现,也是我们建设 和谐社会的必备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由于社 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引发了种种社会问题和矛盾。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目前全国的农村社 会保障制度基本上还没有建立。这不仅与建设和谐社会不相符,也不利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我们 特别需要一个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法,为人民群众的生活提供最基本的保障 据吴高盛介绍,22件立法项目,多数进展比较顺利,但社会保险法、违法行为矫治法、食品卫生 法等几部法律草案的起草、修改工作难度还比较大,各方认识还不尽一致。有关方面正在抓紧工作,努力 使各项法律草案按计划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吴高盛说,立法计划是指导性的,在实施中,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进行适当调整。以上立法项目, 争取在2007年审议通过10~15件,特别是循环经济法、社会保险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在法律 体系中起重要支架作用的法律,在提请审议或通过后,到2008年初,我国现行有效的法律将达到230件左 右。(编辑:林双川) 全球气候变暖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 中央高层领导曾经讲,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中国政府高 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先后签署和批准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和《京都议 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并采取了一系列实际行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
目前,全国人大常委会 2007 年立法计划已经出台。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立法规划室主任吴高盛 在接受半月谈记者采访时指出,今年安排了 22 件立法项目,与以往相比,很多直击民生问题。 吴高盛说,根据 2007 年立法计划安排,22 件立法项目按其审议方式和时间,大致分为三类:一是 提请全国人大会议审议通过的法律案2件,即物权法草案、企业所得税法草案。这两件法律草案已经提请 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二是安排再次审议的法律案5件。其中,劳动合同法草案已经过二审, 拟安排 2007 年 4 月人大常委会三审。突发事件应对法、行政强制法、禁毒法、反垄断法等法律草案已经初 审,今年将分别安排二审、三审,对其中条件成熟的,争取年内通过。三是计划初次提请审议的法律案 15 件,包括制定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城乡规划法、循环经济法、违法行为矫治法、社会保险 法、国有资产法,修改节约能源法、律师法、民事诉讼法、刑法修正案(七)、科学技术进步法、刑事诉 讼法、食品卫生法等。 谈及今年立法新特点,吴高盛说,食品卫生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社会保险法、劳动争议 调解仲裁法等一批以民生为指向的重要法律草案被列入立法计划。 立法要着力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吴高盛告诉记者,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 健康和生命安全,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全国人大代表关注的焦点。近年来,“苏丹红”、“福寿螺” 等有关食品安全的事件频繁发生,食品的安全性越来越让百姓难以放心,广大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立法的 呼声越来越高。但是,现实中食品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多龙治水、部门分割等造成的食品安全监管问题日 益突出。如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农业部、卫生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等各有标准,有 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等,这些标准不统一,检测机构不统一,信息发布也 不统一,使老百姓无所适从,也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为确保老百姓吃上放心的食品,首先要建立一个统一 的食品卫生标准。然而,食品安全卫生立法涉及卫生部、农业部、商务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工商总局、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等多个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大协调力度,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食品安全卫生监管体制。 吴高盛指出:立法偏重于解决改革开放以来长期积累的社会问题。如社会保险法、劳动合同法、就 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都是与百姓利益息息相关的法律。以就业促进法为例,吴高盛说,“十 一五”期间我国将有 5000 多万人面临就业,然而,就业的岗位只有 4000 多万个,缺口达 1000 多万个,劳 动力结构性矛盾又加剧了劳动力就业的不平衡。与此同时,在就业过程中还出现一些学历歧视、户口歧视、 性别歧视、外貌歧视等就业歧视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台就业促进法显得尤为重要。 社会保障是民生安全网。吴高盛说,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表现,也是我们建设 和谐社会的必备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由于社 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引发了种种社会问题和矛盾。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目前全国的农村社 会保障制度基本上还没有建立。这不仅与建设和谐社会不相符,也不利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我们 特别需要一个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法,为人民群众的生活提供最基本的保障。 据吴高盛介绍,22 件立法项目,多数进展比较顺利,但社会保险法、违法行为矫治法、食品卫生 法等几部法律草案的起草、修改工作难度还比较大,各方认识还不尽一致。有关方面正在抓紧工作,努力 使各项法律草案按计划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吴高盛说,立法计划是指导性的,在实施中,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进行适当调整。以上立法项目, 争取在 2007 年审议通过 10~15 件,特别是循环经济法、社会保险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在法律 体系中起重要支架作用的法律,在提请审议或通过后,到 2008 年初,我国现行有效的法律将达到 230 件左 右。(编辑:林双川) 全球气候变暖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 中央高层领导曾经讲,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中国政府高 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先后签署和批准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和《京都议 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并采取了一系列实际行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