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安宜高级中学2011~2012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初调研测试 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蹊跷/独辟蹊径黑黢黢/疏浚河道谛听丿瓜熟蒂落 B.震悚/束手无策整饬/哀而不伤淬火/猝不及防 C.荷塘/荷薪而归勉强/强词夺理偌大/一诺千金 D.仿佛/沸反盈天踞立/前倨后恭殷红/殷殷照拂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3分) A.大陆八项惠台政策不仅是对目前台湾经济的“雪中送炭”,更把两岸投资关系 由原来的台湾对大陆的单向格局转变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动局面 B.当初,日本丰田汽车秉持“顾客第一”的经营理念,在美国市场脱颖而出,如 今却因质量问题陷入“找回门”泥潭,其昔盛今衰的境遇令人深思 C.首届海峡两岸国学髙端研讨会在岳麓书院开讲,国学大师坐而论道,具体讨论 了国学的经世致用,国学文化对现代的一些值得人们深思的话题。 D.一美国男子在中国多次撒野动粗,近日在公交车上将女司机打得鲜血直流。对 这种不可思议的洋流氓,必须依照中国法律严惩不贷。 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用一句话概括其要点,不超过15个字。(4分) 战争是实力的较量,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更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当年,孙 中山先生痛感中国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悲惨状况,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 日本军国主义敢于悍然发动侵华战争,就是因为当时中国处于分裂、战乱状态 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新中国60年建设发展的经验和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教训 从正反两个方面充分说明,强大的国力是一个国家免受外来侵略和压迫,并自立 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发展则是实现国家强大、民族复兴的根本途径。 4.温家宝总理曾化用吴敬梓的对联“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业 难,知难不难”巧答记者。根据你的生活体验,从寓意角度写出对这副对联的理 解(至少两点)。(5分)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吕嘉 传 太子兴伐立,其母为太后。元鼎四年,汉使安国少季往谕王、王太后以 入朝,比内诸侯;令辩士谏大夫终军等宣其辞,勇士魏臣等辅其缺,卫尉路博德 将兵屯桂阳,待使者。王年少,太后中国人也,国人多不附太后。太后恐乱起, 亦欲倚汉威,数劝王及群臣求内属。即因使者上书,请比内诸侯,三岁一朝,除 边关。於是天子许之 其相吕嘉年长矣,相三王,宗族官仕为长吏者七十馀人,男尽尚王女, 女尽嫁王子兄弟宗室,及苍梧秦王有连。其居国中甚重,越人信之,多为耳目者, 得众心愈於王。王之上书,数谏止王,王弗听。有畔心,数称病不见汉使者。使 者皆注意嘉,势未能诛。王、王太后亦恐嘉等先事发,乃置酒,介汉使者权,谋 诛嘉等。使者皆东乡,太后南乡,王北乡,相嘉、大臣皆西乡,侍坐饮。嘉弟为 将,将卒居宫外。酒行,太后谓嘉曰:“南越内属,国之利也,而相君苦不便者, 何也?”以激怒使者。使者狐疑相杖,遂莫敢发。嘉见耳目非是,即起而出。太
江苏省安宜高级中学 2011~2012 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初调研测试 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3 分) A.蹊跷 / 独辟蹊径 黑黢黢/疏浚河道 谛听 / 瓜熟蒂落 B.震悚 /束手无策 整饬 /哀而不伤 淬火 / 猝不及防 C.荷塘 /荷薪而归 勉强 / 强词夺理 偌大 / 一诺千金 D.仿佛/ 沸反盈天 踞立 / 前倨后恭 殷红 / 殷殷照拂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 ) (3 分) A.大陆八项惠台政策不仅是对目前台湾经济的“雪中送炭”,更把两岸投资关系 由原来的台湾对大陆的单向格局转变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动局面。 B.当初,日本丰田汽车秉持“顾客第一”的经营理念,在美国市场脱颖而出,如 今却因质量问题陷入“找回门”泥潭,其昔盛今衰的境遇令人深思。 C.首届海峡两岸国学高端研讨会在岳麓书院开讲,国学大师坐而论道,具体讨论 了国学的经世致用,国学文化对现代的一些值得人们深思的话题。 D.一美国男子在中国多次撒野动粗,近日在公交车上将女司机打得鲜血直流。对 这种不可思议的洋流氓,必须依照中国法律严惩不贷。 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用一句话概括其要点,不超过 15 个字。 (4 分) 战争是实力的较量,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更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当年,孙 中山先生痛感中国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悲惨状况,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 日本军国主义敢于悍然发动侵华战争,就是因为当时中国处于分裂、战乱状态, 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新中国 60 年建设发展的经验和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教训 从正反两个方面充分说明,强大的国力是一个国家免受外来侵略和压迫,并自立 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发展则是实现国家强大、民族复兴的根本途径。 4.温家宝总理曾化用吴敬梓的对联“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业 难,知难不难”巧答记者。根据你的生活体验,从寓意角度写出对这副对联的理 解(至少两点)。(5 分) 二、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8 题。 吕嘉 传 太子兴伐立,其母为太后。元鼎四年,汉使安国少季往谕王、王太后以 入朝,比内诸侯;令辩士谏大夫终军等宣其辞,勇士魏臣等辅其缺,卫尉路博德 将兵屯桂阳,待使者。王年少,太后中国人也,国人多不附太后。太后恐乱起, 亦欲倚汉威,数劝王及群臣求内属。即因使者上书,请比内诸侯,三岁一朝,除 边关。於是天子许之。 其相吕嘉年长矣,相三王,宗族官仕为长吏者七十馀人,男尽尚王女, 女尽嫁王子兄弟宗室,及苍梧秦王有连。其居国中甚重,越人信之,多为耳目者, 得众心愈於王。王之上书,数谏止王,王弗听。有畔心,数称病不见汉使者。使 者皆注意嘉,势未能诛。王、王太后亦恐嘉等先事发,乃置酒,介汉使者权,谋 诛嘉等。使者皆东乡,太后南乡,王北乡,相嘉、大臣皆西乡,侍坐饮。嘉弟为 将,将卒居宫外。酒行,太后谓嘉曰:“南越内属,国之利也,而相君苦不便者, 何也?”以激怒使者。使者狐疑相杖,遂莫敢发。嘉见耳目非是,即起而出。太
后怒,欲縱嘉以矛,王止太后。嘉遂出,分其弟兵就舍,称病,不肯见王及使者 乃阴与大臣作乱。 天子闻嘉不听王,王、王太后弱孤不能制,使者怯无决。又以为王、 王太后已附汉,独吕嘉为乱,不足以兴兵,欲使庄参以二千人往使。参曰:“以 好往,数人足矣;以武往,二千人无足以为也。”辞不可,天子罢参也。郏壮士 故济北相韩千秋奋曰:“以区区之越,又有王、太后应,独相吕嘉为害,原得勇 士二百人,必斩嘉以报。”於是天子遣千秋与王太后弟樛乐将二千人往,入越境 吕嘉等乃遂反,下令国中曰:“王年少。太后,中国人也,专欲内属,尽持先王 宝器入献天子以自媚,多从人,行至长安,虏卖以为僮仆。取自脱一时之利,无 顾赵氏社稷,为万世虑计之意。”乃与其弟将卒攻杀王、太后及汉使者。遣人告 苍梧秦王及其诸郡县,立明王长男越妻子术阳侯建德为王。 (选自《史记》有删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多为耳目者耳目:亲信 B.男尽尚王女尚:崇尚 C.有畔心,数称病不见汉使者畔:叛乱 D.分其弟兵就舍就:靠近 6.下列句子中,都表现吕嘉“老谋深算”的一项是:()(3分) ①其相吕嘉年长矣,相三王,宗族官仕为长吏者七十馀人 ②男尽尚王女,女尽嫁王子兄弟宗室,及苍梧秦王有连 ③其居国中甚重,越人信之,多为耳目者,得众心愈於王 ④王之上书,数谏止王,王弗听。有畔心,数称病不见汉使者 ⑤嘉遂出,分其弟兵就舍,称病,不肯见王及使者 ⑥遣人告苍梧秦王及其诸郡县,立明王长男越妻子术阳侯建德为王 A.①③⑤B.②③④C.①②⑤D.④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王太后是中原人,南越国的人大多不依附王太后,因而王太后劝说南越 王和群臣归属汉朝的做法没有成功 B.南越国内君臣不和,特别是南越王、王太后两人与丞相吕嘉之间的政见不同, 这是引起南越国内乱的重要原因。 C.南越王和王太后设下了一个鸿门宴想杀掉吕嘉,但由于汉朝使者犹豫不决而 没有成功。吕嘉觉察后产生了背叛之心。 D.汉朝的介入加速了吕嘉叛乱的步伐。就在汉朝天子派遣军队进入南越国之时, 吕嘉等人造反,并杀死了南越王及王太后。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即因使者上书,请比内诸侯,三岁一朝,除边关。(4分) ②南越内属,国之利也,而相君苦不便者,何也?(3分) ③独吕嘉为乱,不足以兴兵,欲使庄参以二千人往使。(3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眼儿媚 阮阅 楼上黄昏杏花寒,斜月小栏杆。一双燕子,两行征雁,画角声残。 绮窗人在东风里,无语对春闲。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后怒,欲鏦嘉以矛,王止太后。嘉遂出,分其弟兵就舍,称病,不肯见王及使者。 乃阴与大臣作乱。 天子闻嘉不听王,王、王太后弱孤不能制,使者怯无决。又以为王、 王太后已附汉,独吕嘉为乱,不足以兴兵,欲使庄参以二千人往使。参曰:“以 好往,数人足矣;以武往,二千人无足以为也。”辞不可,天子罢参也。郏壮士 故济北相韩千秋奋曰:“以区区之越,又有王、太后应,独相吕嘉为害,原得勇 士二百人,必斩嘉以报。”於是天子遣千秋与王太后弟樛乐将二千人往,入越境。 吕嘉等乃遂反,下令国中曰:“王年少。太后,中国人也,专欲内属,尽持先王 宝器入献天子以自媚,多从人,行至长安,虏卖以为僮仆。取自脱一时之利,无 顾赵氏社稷,为万世虑计之意。”乃与其弟将卒攻杀王、太后及汉使者。遣人告 苍梧秦王及其诸郡县,立明王长男越妻子术阳侯建德为王。 (选自《史记》有删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多为耳目者 耳目:亲信 B.男尽尚王女 尚:崇尚 C.有畔心,数称病不见汉使者 畔:叛乱 D.分其弟兵就舍 就:靠近 6.下列句子中,都表现吕嘉“老谋深算”的一项是: ( ) (3 分) ①其相吕嘉年长矣,相三王,宗族官仕为长吏者七十馀人 ②男尽尚王女,女尽嫁王子兄弟宗室,及苍梧秦王有连 ③其居国中甚重,越人信之,多为耳目者,得众心愈於王 ④王之上书,数谏止王,王弗听。有畔心,数称病不见汉使者 ⑤嘉遂出,分其弟兵就舍,称病,不肯见王及使者 ⑥遣人告苍梧秦王及其诸郡县,立明王长男越妻子术阳侯建德为王 A.①③⑤ B.②③④ C. ①②⑤ D.④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由于王太后是中原人,南越国的人大多不依附王太后,因而王太后劝说南越 王和群臣归属汉朝的做法没有成功。 B.南越国内君臣不和,特别是南越王、王太后两人与丞相吕嘉之间的政见不同, 这是引起南越国内乱的重要原因。 C.南越王和王太后设下了一个鸿门宴想杀掉吕嘉,但由于汉朝使者犹豫不决而 没有成功。吕嘉觉察后产生了背叛之心。 D.汉朝的介入加速了吕嘉叛乱的步伐。就在汉朝天子派遣军队进入南越国之时, 吕嘉等人造反,并杀死了南越王及王太后。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①即因使者上书,请比内诸侯,三岁一朝,除边关。(4 分) ②南越内属,国之利也,而相君苦不便者,何也?( 3 分 ) ③独吕嘉为乱,不足以兴兵,欲使庄参以二千人往使。( 3 分 ) 三、古诗词鉴赏(10 分) 9.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眼儿媚 阮阅 楼上黄昏杏花寒,斜月小栏杆。一双燕子,两行征雁,画角声残。 绮窗人在东风里,无语对春闲。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①概括叙述这首词的思路。(2分) ②“一双燕子,两行征雁”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 分) ③“盈盈秋水,淡淡春山”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①山河破碎风飘絮 。(文天祥《过 零丁洋》) ②云霞出海曙,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 春游望》) ③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 台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④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 乡 。(温庭筠《商 山早行》) ,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渺沧海之一粟。《赤壁赋》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沼泽地(日)芥川龙之介 个雨天的午后,我在某画展的一个房间里发现了一幅小油画。说“发 现”未免有些夸大,然而,惟独这幅画就像被遗忘了似的挂在光线最幽暗的角落 里,框子也简陋不堪,所以这么说也未尝不可。记得标题是《沼泽地》,画家不 是什么知名的人。画面上也只画着浊水、湿土以及地上丛生的草木。恐怕对一般 的参观者来说,是名副其实的不屑一顾吧。 而且奇怪的是,这位画家尽管画的是郁郁葱葱的草木,却丝毫也没有使 用绿色。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到处涂着混浊的黄色,就像潮湿的墙上一般晦 暗的黄色。莫非这位画家真的把草木看成这种颜色吗?也许是出于其他偏好,故 意加以夸张吧?一一我站在这幅画前面,一边对它玩味,一边不由得心里冒出这 样的疑问。 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里蕴蓄着一股可怕的力量。尤其是前景中的泥土 画得那么精细,甚至使人联想到踏上去时脚底下的感觉。这是一片滑溜溜的淤泥, 踩上去噗哧一声,会没脚脖孑。我在这幅小油画上找到了试图敏锐地捕捉大自然 的那个凄惨的艺术家的形象。正如从所有优秀的艺术品感受到的一样,那片黄色 的沼泽地上的草木也使我产生了恍惚的悲壮的激情。说实在的,挂在同一会场上 的大大小小、各种风格的绘画当中,没有一幅给人的印象强烈得足以和这幅相抗 衡 很欣赏它呢。”有人边说边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觉得恰似心里的什 么东西给甩掉了,就猛地回过头来 “怎么样,这幅画?”对方一边悠然自得地说着,一边朝着《沼泽地》这幅画努 了努他那刚刮过的下巴。他是一家报纸的美术记者,向来以消息灵通人士自居, 身材魁梧,穿着时新的淡褐色西装
① 概括叙述这首词的思路。(2 分) ②“一双燕子,两行征雁”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 分) ③“盈盈秋水,淡淡春山”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4 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①山河破碎风飘絮, 。(文天祥《过 零丁洋》) ②云霞出海曙,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 春游望》) ③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 台。 ,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④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 乡。 , 。(温庭筠《商 山早行》) ⑤ ,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⑥ ,渺沧海之一粟。《赤壁赋》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1~14 题 沼 泽 地 (日)芥川龙之介 一个雨天的午后,我在某画展的一个房间里发现了一幅小油画。说“发 现”未免有些夸大,然而,惟独这幅画就像被遗忘了似的挂在光线最幽暗的角落 里,框子也简陋不堪,所以这么说也未尝不可。记得标题是《沼泽地》,画家不 是什么知名的人。画面上也只画着浊水、湿土以及地上丛生的草木。恐怕对一般 的参观者来说,是名副其实的不屑一顾吧。 而且奇怪的是,这位画家尽管画的是郁郁葱葱的草木,却丝毫也没有使 用绿色。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到处涂着混浊的黄色,就像潮湿的墙上一般晦 暗的黄色。莫非这位画家真的把草木看成这种颜色吗?也许是出于其他偏好,故 意加以夸张吧?——我站在这幅画前面,一边对它玩味,一边不由得心里冒出这 样的疑问。 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里蕴蓄着一股可怕的力量。尤其是前景中的泥土, 画得那么精细,甚至使人联想到踏上去时脚底下的感觉。这是一片滑溜溜的淤泥, 踩上去噗哧一声,会没脚脖子。我在这幅小油画上找到了试图敏锐地捕捉大自然 的那个凄惨的艺术家的形象。正如从所有优秀的艺术品感受到的一样,那片黄色 的沼泽地上的草木也使我产生了恍惚的悲壮的激情。说实在的,挂在同一会场上 的大大小小、各种风格的绘画当中,没有一幅给人的印象强烈得足以和这幅相抗 衡。 “很欣赏它呢。”有人边说边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觉得恰似心里的什 么东西给甩掉了,就猛地回过头来。 “怎么样,这幅画?”对方一边悠然自得地说着,一边朝着《沼泽地》这幅画努 了努他那刚刮过的下巴。他是一家报纸的美术记者,向来以消息灵通人士自居, 身材魁梧,穿着时新的淡褐色西装
这个记者以前曾经给过我一两次不愉快的印象,所以我勉强回答了他 一句:“是杰作。 杰作一一吗?这可有意思啦。”记者捧腹大笑。 大概是被他这声音惊动了吧,左边看画的两三个人不约而同地朝这边望 了望。我越发不痛快了 真有意思。这幅画本来不是会员画的。可是因为作者本人曾反复念叨 非要拿到这儿来展出不可,经他的遗族央求审查员,好容易才得以挂在这个角落 遗族?那末画这幅画的人已经故去了?” “死了。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是死了。” 不知不觉间,好奇心战胜了我对这个记者的反感。我问道:“为什么 “这个画家老早就疯了。” 画这幅画的时候也是疯着的吗? “当然喽。要不是疯子,谁会画出这种颜色的画呢?可你还在赞赏,说 它是杰作哩。这可太有趣儿啦!” 记者又得意洋洋地放声大笑起来。他大概料想我会对自己的无知感到羞 愧;要不就是更进一步,想使我对他鉴赏上的优越留下印象吧。然而他这两个指 望都落空了。因为他的话音未落,一种近乎肃然起敬的感情,像难以描述的波澜 震撼了我的整个身心。我十分郑重地重新凝视这幅沼泽地的画。我在这张小小画 布上再一次看到了为可怕的焦躁与不安所折磨的艺术家痛苦的形象。 “不过,听说他好像是因为不能随心所欲地作画才发疯的呢。要说可取 嘛,这一点倒是可取的。” 记者露出爽快的样子,几乎是髙兴般地微笑着。这就是无名的艺术家一一我们当 中的一个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从人世间换到的惟一报偿!我浑身奇怪地打着 寒战,第三次观察这幅忧郁的画。画面上,在阴沉沉的天与水之间,潮湿的黄土 色的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长得那么生气蓬勃,宛如看到了大自然本身一般… “是杰作。”我盯着记者的脸,斩钉截铁地重复了一遍。(摘自《世界 文学名著经典文库》) 11.文中说“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里蕴蓄着一股可怕的力量”,其中蕴蓄着的 股可怕的力量”指的是什么?(3分) 12.“记者”这一人物形象有怎样的特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6分) 13.小说以“沼泽地”为题有什么用意?(6分) 14.“我”两次评价《沼泽地》是杰作,两次“是杰作”的含意分别是什么? 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认为能称得上“杰作”的艺术作品应具备怎样的特点。 (5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考生的悲哀 梁实秋 我是一个投考大学的学生,简称曰考生。 常言道,生,老,病,死,乃人生四件大事。就我个人而言,除了这四 件大事之外,考大学也是一个很大的关键 中学一毕业,我就觉得飘飘然,不知那里是我的归宿。“上智与下愚不
这个记者以前曾经给过我一两次不愉快的 印象,所以我勉强回答 了他 一句:“是杰作。” “杰作——吗?这可有意思啦。”记者捧腹大笑。 大概是被他这声音惊动了 吧,左边看画的两三个人不约而同地朝这边望 了望。我越发不痛快了。 “真有意思。这幅画本来不是会员画的。可是因为作者本人曾反复念叨 非要拿到这儿来展出不可,经他的遗族央求审查员,好容易才得以挂在这个角落 里。” “遗族?那末画这幅画的人已经故去了?” “死了。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是死了。” 不知不觉间,好奇心战胜了我对这个记者的反感。我问道:“为什么 呢?” “这个画家老早就疯了。” “画这幅画的时候也是疯着的吗?” “当然喽。要不是疯子,谁会画出这种颜色的画呢?可你还在赞赏,说 它是杰作哩。这可太有趣儿啦!” 记者又得意洋洋地放声大笑起来。他大概料想我会对自己的无知感到羞 愧;要不就是更进一步,想使我对他鉴赏上的优越留下印象吧。然而他这两个指 望都落空了。因为他的话音未落,一种近乎肃然起敬的感情,像难以描述的波澜 震撼了我的整个身心。我十分郑重地重新凝视这幅沼泽地的画。我在这张小小画 布上再一次看到了为可怕的焦躁与不安所折磨的艺术家痛苦的形象。 “不过,听说他好像是因为不能随心所欲地作画才发疯的呢。要说可取 嘛,这一点倒是可取的。” 记者露出爽快的样子,几乎是高兴般地微笑着。这就是无名的艺术家——我们当 中的一个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从人世间换到的惟一报偿!我浑身奇怪地打着 寒战,第三次观察这幅忧郁的画。画面上,在阴沉沉的天与水之间,潮湿的黄土 色的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长得那么生气蓬勃,宛如看到了大自然本身一般…… “是杰作。”我盯着记者的脸,斩钉截铁地重复了一遍。(摘自《世界 文学名著经典文库》) 11.文中说“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里蕴蓄着一股可怕的力量”,其中蕴蓄着的 “一股可怕的力量”指的是什么?(3 分) 12.“记者”这一人物形象有怎样的特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6 分 ) 13.小说以“沼泽地”为题有什么用意?(6 分) 14.“我”两次评价《沼泽地》是杰作,两次“是杰作”的含意分别是什么? 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认为能称得上“杰作”的艺术作品应具备怎样的特点。 (5 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5~17 题 考生的悲哀 梁实秋 我是一个投考大学的学生,简称曰考生。 常言道,生,老,病,死,乃人生四件大事。就我个人而言,除了这四 件大事之外,考大学也是一个很大的关键。 中学一毕业,我就觉得飘飘然,不知那里是我的归宿。“上智与下愚不
移”。我并不是谦逊,我非上智,考大学简直没有把握,但我也并不是狂傲,我 亦非下愚,总不能不去投考。我惴惴然,在所能投考的地方全去报名了。 有人想安慰我,有人想恫吓我,有人说风凉话:“考学校的事可真没有 准,全凭运气。”这倒是正道着了我的心情。我正是要碰碰运气。也许有人相信, 考场的事与父母的德行祖上的阴功坟地的风水都很有关系,我却不愿因为自己考 学校而连累父母祖坟,所以说我是很单纯的碰碰运气,试试我的流年 话虽如此,我心里的忐忑不安是与日俱增的。我把铅笔修得溜尖,锥子 似的。墨盒里加足了墨汁。自来水笔灌足了墨水,外加墨水一瓶。三角板,毛笔 橡皮……一应俱全。 清早我到了考场,已经满坑满谷的都是我的难友,一个个的都是神头 鬼脸,龇牙咧嘴的 听人说过,从前科举场中,有人喊:“有恩报恩有仇报仇!”我想到这 里,就毛骨悚然。考场虽然是很爽朗,似也不免有些阴森之气。万一有个鬼魂和 我过不去呢? 题目试卷都发下来了。我一目十行,先把题目大略的扫看一遍。还好, 听说从前有学校考国文只有一道作文题目,全体缴了白卷,因为题目没人懂,题 目好像是“卞壶不苟时好论”,典出《晋书》。我这一回总算没有遇见“卞壶” 虽然“井儿”“明儿”也难倒了我。有好几门功课,题目真多,好像是在作常识 试验。试场里只听得沙沙的响,像是蚕吃桑叶。我手眼并用,笔不停挥。 拍”一声。旁边一位朋友的墨水壶摔了,溅了我一裤子蓝墨水。这 点也不稀奇,有必然性。考生没有不洒墨水的。有人的自来水笔干了,这也是必 然的。有人站起来大声问,“抄题不抄题?”这也是必然的。 考场大致是肃静的。监考的先生们不知是怎样选的,都是目光炯炯,东 一位,西一位,好多道目光在试场上扫来扫去,有的立在台上高瞻远瞩,有的坐 在空位子上作埋伏,有的巡回检阅,真是如临大敌。最有趣的是查对照片,一位 先生给一个考生相面一次,有时候还需要仔细端详,验明正身而后已。 榜?不是榜!那是犯人的判决书。 榜上如果没有我的名字,我从此在人面前要矮下半尺多。我在街上只能 擦着边行走。我在家里只能低声下气的说话。我吃的饭只能从脊梁骨下去。不敢 想。如果榜上有名,则除了怕嘴乐得闭不上之外当无其他危险。明天发榜,我这 夜没好睡,直做梦,净梦见范进 天亮,报童在街上喊:“买报瞧!买报瞧!”我连爬带滚的起来,买了 张报,打开一看,蚂蚁似的一片人名,我闭紧了嘴,怕心脏从口里跳出来,找 来找去,找到了,我的名字赫然在焉!只听得,噗通一声,心像石头一般落了地。 我和范进不一样,我没发疯,我也不觉得乐,我只觉得麻木空虚,我不由自主的 从眼里迸出了两行热泪。 15.梁实秋这篇《考生的悲哀》,正好为我们传神地刻画了一位“投考大学”(犹 如今天参加“高考”)的学生在考前、考中、考后的种种遭遇及其间的情绪变化 心理波动。请概述这其中种种遭遇、情绪变化、心理波动情况。(6分) 16.作品以“我是一个投考大学的学生”开头,通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 试说说这样叙述有何好处?(6分) 17.试探究一下本文作者写作的特色和情感取向。(6分) 七、作文(70分)
移”。我并不是谦逊,我非上智,考大学简直没有把握,但我也并不是狂傲,我 亦非下愚,总不能不去投考。我惴惴然,在所能投考的地方全去报名了。 有人想安慰我,有人想恫吓我,有人说风凉话:“考学校的事可真没有 准,全凭运气。”这倒是正道着了我的心情。我正是要碰碰运气。也许有人相信, 考场的事与父母的德行祖上的阴功坟地的风水都很有关系,我却不愿因为自己考 学校而连累父母祖坟,所以说我是很单纯的碰碰运气,试试我的流年。 话虽如此,我心里的忐忑不安是与日俱增的。我把铅笔修得溜尖,锥子 似的。墨盒里加足了墨汁。自来水笔灌足了墨水,外加墨水一瓶。三角板,毛笔, 橡皮……一应俱全。 一清早我到了考场,已经满坑满谷的都是我的难友,一个个的都是神头 鬼脸,龇牙咧嘴的。 听人说过,从前科举场中,有人喊:“有恩报恩有仇报仇!”我想到这 里,就毛骨悚然。考场虽然是很爽朗,似也不免有些阴森之气。万一有个鬼魂和 我过不去呢? 题目试卷都发下来了。我一目十行,先把题目大略的扫看一遍。还好, 听说从前有学校考国文只有一道作文题目,全体缴了白卷,因为题目没人懂,题 目好像是“卞壶不苟时好论”,典出《晋书》。我这一回总算没有遇见“卞壶”, 虽然“井儿”“明儿”也难倒了我。有好几门功课,题目真多,好像是在作常识 试验。试场里只听得沙沙的响,像是蚕吃桑叶。我手眼并用,笔不停挥。 “拍”一声。旁边一位朋友的墨水壶摔了,溅了我一裤子蓝墨水。这一 点也不稀奇,有必然性。考生没有不洒墨水的。有人的自来水笔干了,这也是必 然的。有人站起来大声问,“抄题不抄题?”这也是必然的。 考场大致是肃静的。监考的先生们不知是怎样选的,都是目光炯炯,东 一位,西一位,好多道目光在试场上扫来扫去,有的立在台上高瞻远瞩,有的坐 在空位子上作埋伏,有的巡回检阅,真是如临大敌。最有趣的是查对照片,一位 先生给一个考生相面一次,有时候还需要仔细端详,验明正身而后已。 榜?不是榜!那是犯人的判决书。 榜上如果没有我的名字,我从此在人面前要矮下半尺多。我在街上只能 擦着边行走。我在家里只能低声下气的说话。我吃的饭只能从脊梁骨下去。不敢 想。如果榜上有名,则除了怕嘴乐得闭不上之外当无其他危险。明天发榜,我这 一夜没好睡,直做梦,净梦见范进。 天亮,报童在街上喊:“买报瞧!买报瞧!”我连爬带滚的起来,买了 一张报,打开一看,蚂蚁似的一片人名,我闭紧了嘴,怕心脏从口里跳出来,找 来找去,找到了,我的名字赫然在焉!只听得,噗通一声,心像石头一般落了地。 我和范进不一样,我没发疯,我也不觉得乐,我只觉得麻木空虚,我不由自主的 从眼里迸出了两行热泪。 15.梁实秋这篇《考生的悲哀》,正好为我们传神地刻画了一位“投考大学”(犹 如今天参加“高考”)的学生在考前、考中、考后的种种遭遇及其间的情绪变化、 心理波动。请概述这其中种种遭遇、情绪变化、心理波动情况。(6 分) 16.作品以“我是一个投考大学的学生”开头,通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 试说说这样叙述有何好处?(6 分) 17.试探究一下本文作者写作的特色和情感取向。(6 分) 七、作文(70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