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市蒋垛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初测试 高三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60分) 、语言知识与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3分) A.中肯( zhong) 缱绻(quan)嚼舌头(jue)顺蔓摸瓜(won) B.包扎(za) 勾当(gou)卡介苗(qia 果实累累(1ei) C.光纤(xian) 濒临(bin 反间计(jian)如法炮制(po) D.甄别(zhen) 压轴(zhou)软着陆(zhuo)令人咋舌(zha)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无论是公务接待还是私家宴请,宴席散时总是吃得少,剩得多。为此,人大 代表建议国家制定《反浪费法》,防范和惩处浪费行为。 B.饮用菊花茶可以缓解头昏脑胀及用眼过度导致的眼睛干涩等症状,这是因为 菊花有清肝明目、祛毒散热的功效的原因。 C.国资委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待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正式公布 后,国资委将指导、监督中央企业全面贯彻落实,带头执行收入分配改革。 D.最高人民检察院对曝光的郑州“房妹”事件和陕西“房姐”事件,有关检察 机关必须依法严肃查处事件背后公职人员失职渎职犯罪,及时回应广大人民群众 的关切。 3.根据下面提供的材料,概括“垂直起降”的优点,每点不超过6个字。(4分) 航母空间狭小,垂直起降的舰载机与常规飞机具有很大不同,不需要专门的机场 和跑道,降低了使用成本:只需要很小的平地就可以起飞和着陆,所以在战争中 飞机可以分散配置,便于伪装,不易被敌方发现,极大地提高了飞机的战场生存 率;即使在被毁坏的跑道上或者是前线的简易机场上也可升空作战,出勤率大幅 提高,并且对敌方的打击具有很高的突然性 4某中学高三级举行“家·国·天下一一十八岁成人典礼”,下面是主持人(学 生会主席)开场白的开头和结尾,请你补出中间部分。 要求:①紧扣主题、语言生动,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②30-50字。(5分)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今天我们将举行一场隆重的十八岁成人典 礼 接下来,请尊敬的老师听听我们的成人誓言,见证我们的成长!…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5-8题。 赵秉文,磁州滏阳人也。登进士第,调安塞簿,以课最迁邯郸令,再迁唐山。丁 父忧,用荐者起复南京路转运司都勾判官。明昌六年,上书论宰相胥持国当罢, 宗室守贞可大用。有司论秉文上书狂妄,法当追解,上不欲以言罪人,遂特免焉 坐是久废。 承安五年冬十月,阴晦连日,宰相张万公入对。上顾谓万公曰:“卿言天日晦冥, 亦犹人君用人邪正不分,极有理。若赵秉文曩以言事降授,闻其人有才藻,工书
姜堰市蒋垛中学 2012~2013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初测试 高 三 语 文 试 题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总分:160 分) 一、语言知识与运用(15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3 分) A.中肯(zhòng) 缱绻(quǎn) 嚼舌头(jué) 顺蔓摸瓜(wàn) B.包扎(zā) 勾当(gòu) 卡介苗(qiǎ) 果实累累(léi) C.光纤(xiān) 濒临(bīn) 反间计(jiàn) 如法炮制(páo) D.甄别(zhēn) 压轴(zhòu) 软着陆(zhuó) 令人咋舌(zhā)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 分) A.无论是公务接待还是私家宴请,宴席散时总是吃得少,剩得多。为此,人大 代表建议国家制定《反浪费法》,防范和惩处浪费行为。 B.饮用菊花茶可以缓解头昏脑胀及用眼过度导致的眼睛干涩等症状,这是因为 菊花有清肝明目、祛毒散热的功效的原因。 C.国资委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待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正式公布 后,国资委将指导、监督中央企业全面贯彻落实,带头执行收入分配改革。 D.最高人民检察院对曝光的郑州“房妹”事件和陕西“房姐”事件,有关检察 机关必须依法严肃查处事件背后公职人员失职渎职犯罪,及时回应广大人民群众 的关切。 3.根据下面提供的材料,概括“垂直起降”的优点,每点不超过 6 个字。(4 分) 航母空间狭小,垂直起降的舰载机与常规飞机具有很大不同,不需要专门的机场 和跑道,降低了使用成本;只需要很小的平地就可以起飞和着陆,所以在战争中 飞机可以分散配置,便于伪装,不易被敌方发现,极大地提高了飞机的战场生存 率;即使在被毁坏的跑道上或者是前线的简易机场上也可升空作战,出勤率大幅 提高,并且对敌方的打击具有很高的突然性。 4.某中学高三级举行“家·国·天下──十八岁成人典礼”,下面是主持人(学 生会主席)开场白的开头和结尾,请你补出中间部分。 要求:①紧扣主题、语言生动,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②30-50 字。(5 分)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今天我们将举行一场隆重的十八岁成人典 礼! 接下来,请尊敬的老师听听我们的成人誓言,见证我们的成长!…… 二、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5—8 题。 赵秉文,磁州滏阳人也。登进士第,调安塞簿,以课最迁邯郸令,再迁唐山。丁 父忧,用荐者起复南京路转运司都勾判官。明昌六年,上书论宰相胥持国当罢, 宗室守贞可大用。有司论秉文上书狂妄,法当追解,上不欲以言罪人,遂特免焉。 坐是久废。 承安五年冬十月,阴晦连日,宰相张万公入对。上顾谓万公曰:“卿言天日晦冥, 亦犹人君用人邪正不分,极有理。若赵秉文曩以言事降授,闻其人有才藻,工书
翰,又且敢言,朕非弃不用,以北边军事方兴,姑试之耳。”泰和三年,改平定 州。前政苛于用刑,每闻赦将至,先掊贼死乃拜赦,而盜愈繁。秉文为政,一从 宽简,旬月盗悉屏迹。岁饥,出禄粟倡豪民以赈,全活者甚众 大安初,北兵南向,召秉文论参边策,秉文言:“今我军聚于宣德,城小,列营 其外,涉暑雨,器械弛败,人且病,俟秋敌至将不利矣。可遣临潢一军捣其虚 则山西之围可解。”卫王不能用,其秋果以败闻。贞祜初二年,上书愿为国家守 残破一州,以宣布朝廷恤民之意,不许。四年,拜翰林侍讲学士,言:“宝券滞 塞,市肆已妄传其不用。臣愚以为宜立回易务,给以银钞粟麦缣帛之类,权其低 昂而出纳。”诏有司议行之 又明年,知贡举,坐取进士卢亚重用韵,削两阶,因请致仕。五年,复为礼部尚 书,上曰:“卿春秋高,以文章故须复用卿。”秉文以身受厚恩,无以自效,每 进见从容为上言,人主当俭勤慎兵刑,所以祈天永命者,上嘉纳焉 大臣欲称贺,且命为表,秉文曰:“今园陵如此,酌之以礼,当慰不当贺。”遂 已。时年已老,日以时事为忧,虽食息顷不能忘。每闻一事可便民,一士可擢用 大则拜章,小则为当路者言,殷勤郑重,不能自已。三月,草《开兴改元诏》, 闾巷间皆能传诵,洛阳人拜诏毕,举城痛哭,其感人如此。是年五月壬辰,卒, 年七十四。 (选自《金史·赵秉文传》,有删节) 【注】①赦文:为赦免而写的文章,以昭告四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用荐者起复南京路转运司都勾判官 用:起用 B.坐是久 废 坐:因为 C.权其低昂而出纳。 权 衡量 D.酌之以 礼 酌:考虑 6.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赵秉文“尽心为国”的一组是(3分) ①上书论宰相胥持国当罢,宗室守贞可大用 ②每闻赦将至,先掊贼 死乃拜赦 ③臣愚以为宜立回易务,给以银钞粟麦缣帛之类④秉文以身受厚恩,无以自 效 ⑤大则拜章,小则为当路者言 ⑥日以时 事为忧,虽食息顷不能忘 A.①③⑤ B.②⑤⑥ C.①②④ D.③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秉文为政有方,因政绩突出而升任邯郸令。任唐山令时因父亲去世而离 职,后来皇帝采纳推荐者的意见,又起用他担任了南京路转运司都勾判官。 B.在平定州,赵秉文的前任用刑苛刻,盗贼并未因此减少。赵秉文到任后宽 厚简明,旬月之间辖区盗贼全都不再出没了。 C.赵秉文曾建议出其不意攻打敌军守备空虚处,以解山西之围;还建议采取 措施促进宝钞流通。其主张都为统治者所采纳
翰,又且敢言,朕非弃不用,以北边军事方兴,姑试之耳。”泰和三年,改平定 州。前政苛于用刑,每闻赦将至,先掊贼死乃拜赦,而盗愈繁。秉文为政,一从 宽简,旬月盗悉屏迹。岁饥,出禄粟倡豪民以赈,全活者甚众。 大安初,北兵南向,召秉文论参边策,秉文言:“今我军聚于宣德,城小,列营 其外,涉暑雨,器械弛败,人且病,俟秋敌至将不利矣。可遣临潢一军捣其虚, 则山西之围可解。”卫王不能用,其秋果以败闻。贞祜初二年,上书愿为国家守 残破一州,以宣布朝廷恤民之意,不许。四年,拜翰林侍讲学士,言:“宝券滞 塞,市肆已妄传其不用。臣愚以为宜立回易务,给以银钞粟麦缣帛之类,权其低 昂而出纳。”诏有司议行之。 又明年,知贡举,坐取进士卢亚重用韵,削两阶,因请致仕。五年,复为礼部尚 书,上曰:“卿春秋高,以文章故须复用卿。”秉文以身受厚恩,无以自效,每 进见从容为上言,人主当俭勤慎兵刑,所以祈天永命者,上嘉纳焉。 正大九年正月,汴京戒严,上命秉文为赦文①,以布宣悔悟哀痛之意。及兵退, 大臣欲称贺,且命为表,秉文曰:“今园陵如此,酌之以礼,当慰不当贺。”遂 已。时年已老,日以时事为忧,虽食息顷不能忘。每闻一事可便民,一士可擢用, 大则拜章,小则为当路者言,殷勤郑重,不能自已。三月,草《开兴改元诏》, 闾巷间皆能传诵,洛阳人拜诏毕,举城痛哭,其感人如此。是年五月壬辰,卒, 年七十四。 (选自《金史•赵秉文传》,有删节) 【注】①赦文:为赦免而写的文章,以昭告四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用荐者起复南京路转运司都勾判官 用:起用 B.坐是久 废 坐:因为 C.权其低昂而出纳。 权: 衡量 D.酌之以 礼 酌:考虑 6.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赵秉文“尽心为国”的一组是(3 分) ①上书论宰相胥持国当罢,宗室守贞可大用 ②每闻赦将至,先掊贼 死乃拜赦 ③臣愚以为宜立回易务,给以银钞粟麦缣帛之类 ④秉文以身受厚恩,无以自 效 ⑤大则拜章,小则为当路者言 ⑥日以时 事为忧,虽食息顷不能忘 A.①③⑤ B.②⑤⑥ C.①②④ D.③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赵秉文为政有方,因政绩突出而升任邯郸令。任唐山令时因父亲去世而离 职,后来皇帝采纳推荐者的意见,又起用他担任了南京路转运司都勾判官。 B.在平定州,赵秉文的前任用刑苛刻,盗贼并未因此减少。赵秉文到任后宽 厚简明,旬月之间辖区盗贼全都不再出没了。 C.赵秉文曾建议出其不意攻打敌军守备空虚处,以解山西之围;还建议采取 措施促进宝钞流通。其主张都为统治者所采纳
D.赵秉文草拟的《开兴改元诏》,在洛阳的街头巷尾传诵,人们拜收诏书完 后无不痛哭,他的文章感动人到了这样的地步。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朕非弃不用,以北边军事方兴,姑试之耳。(3分) (2)出禄粟倡豪民以赈,全活者甚众。(3分) (3)人主当俭勤慎兵刑,所以祈天永命者,上嘉纳焉。(4分) 三、古代诗歌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潘司马别业① 周瑀 门对青山近,汀牵绿草长 寒深包晚橘,风紧落垂杨 湖畔闻渔唱,天边数雁行 萧然有高士,清思满书堂 【注释】①别业:别墅。②周瑀:唐代诗人,镇江丹阳人。 (1)有人认为,诗歌第二联中“寒深”“风紧”与第一联写景似不太协调。你 是如何理解的?(4分) (2)诗歌第三联是如何写景的?(2分) (3)诗中的潘司马是一个怎样的人?全诗是如何刻画这一人物的?(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淇则有岸, (《诗经·卫风·氓》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 子 (3) 则芥为之舟。(庄子《逍遥游》) (4) ,绕船月明江水寒。(白居易《琵琶行》)
D.赵秉文草拟的《开兴改元诏》,在洛阳的街头巷尾传诵,人们拜收诏书完 后无不痛哭,他的文章感动人到了这样的地步。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朕非弃不用,以北边军事方兴,姑试之耳。(3 分) (2)出禄粟倡豪民以赈,全活者甚众。(3 分) (3)人主当俭勤慎兵刑,所以祈天永命者,上嘉纳焉。(4 分) 三、古代诗歌鉴赏(10 分) 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潘司马别业① 周瑀② 门对青山近,汀牵绿草长。 寒深包晚橘,风紧落垂杨。 湖畔闻渔唱,天边数雁行。 萧然有高士,清思满书堂。 【注释】①别业:别墅。②周瑀:唐代诗人,镇江丹阳人。 (1)有人认为,诗歌第二联中“寒深”“风紧”与第一联写景似不太协调。你 是如何理解的?(4 分) (2)诗歌第三联是如何写景的?(2 分) (3)诗中的潘司马是一个怎样的人?全诗是如何刻画这一人物的?(4 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淇则有岸, 。(《诗经·卫风·氓》) (2)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 子》) (3) ,则芥为之舟。(庄子《逍遥游》) (4) ,绕船月明江水寒。(白居易《琵琶行》)
(5) ,泉香而酒洌。(欧阳修《醉翁亭 记》 (6)人间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 壁怀古》) (7)蓬生麻中,不扶而 直 (荀子《劝 学》)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完成11-14题 传 说 田双伶 蛇一样细细长长的柳林巷,住着十几户人家,门前都种着凌霄,绿色的 藤蔓蜿蜒地攀在院墙上,稠密的叶子里露着一簇簇繁密的凌霄花,像一个女子心 怀着满腹沉甸甸的心事。 没人注意到苏丝黄是哪天搬到这条小巷里的。那天下着雨,她提着一个小行 李箱,擎着一把小伞,像旧片里逃难的上海女子,千里迢迢到老城投奔远亲来了 周老太太看到苏丝黄怯生生地站在藤萝下,忙把她让进了屋。苏丝黄是看了 报纸上的启事寻到这个四合院来的。周老太太住着上房,厢房都租出去了,只剩 西边一小间。打开门,苏丝黄把行李提了进去。细细打扫了一番,她又出去买了 新的床单被子,屋子已收拾得干净雅致了。 周老太太趁着给她送椅子,就问,在这地方就没有亲戚啊? 苏丝黄小巧的嘴唇微微地抿起来,摇了摇头。周老太太就停了口,眼角扫见 桌上的青花瓷瓶里,插着一支竹笛。周老太太就问,啊呀,这笛子真好,是紫竹 的吧? 苏丝黄说,是啊,这个音色很好的。 巷里的汤家男人也会吹笛子呢,以前在电视上看到过。他穿着长衫,还有 个顶好看的女人在弹琴,啊呀,好听得很。周老太太陶醉着,真的和传说里的 样,才子佳人呢。 哦,是吗?苏丝黄没抬头。她告诉周老太太,她也会弹琴,最近在学院附近 带了一个音乐班,教的是古琴 小城的盛夏便是绵绵的雨季。每夭清晨,苏丝黄就抱着一打琴谱擎着那把紫 色小伞出门。那天在巷口,迎面走来了汤家男人,苏丝黄定定地望他一眼。汤家 男人看见了苏丝黄,惊了一下,目光无措地落到地面,轻声说,哦,这雨下得… 苏丝黄垂了眼帘,长长的睫毛颤动着,低头走了过去。 电视里正热播赵雅芝主演的《新白娘子传奇》。吃过晩饭,周老太太就喊苏 丝黄到屋里看电视。苏丝黄给周老太太剥着荔枝,看白娘子和许仙在断桥边相遇, 西湖里满池的荷叶舒展,荷花盛开。那个雨天啊 晚饭后乘凉,邻家两个女人来周老太太家串门,说着笑着,一会儿声音就低 下去了,说的是汤家的事情。苏丝黄拿了两条长裙去院子里洗。那汤家两口子脾 性好,面上都不说,夜里也吵得凶呢。传说是汤家男人以前在杭州和一个女人情 意好得很,可老太太偏偏害了这种费钱的慢性病,身边全靠汤家女人伺候着 听说一直有人寄钱过来,老太太在那边没亲戚,猜想是那个女人的。哎呀,好可 怜,汤家男人能走得了么……许久,忽而周老太太摇了摇扇子,高声说着,啊呀
(5) ,泉香而酒洌。(欧阳修《醉翁亭 记》) (6)人间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 壁怀古》) (7)蓬生麻中,不扶而 直; , 。(荀子《劝 学》)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 分) 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完成 11—14 题。 传 说 田双伶 蛇一样细细长长的柳林巷,住着十几户人家,门前都种着凌霄,绿色的 藤蔓蜿蜒地攀在院墙上,稠密的叶子里露着一簇簇繁密的凌霄花,像一个女子心 怀着满腹沉甸甸的心事。 没人注意到苏丝黄是哪天搬到这条小巷里的。那天下着雨,她提着一个小行 李箱,擎着一把小伞,像旧片里逃难的上海女子,千里迢迢到老城投奔远亲来了。 周老太太看到苏丝黄怯生生地站在藤萝下,忙把她让进了屋。苏丝黄是看了 报纸上的启事寻到这个四合院来的。周老太太住着上房,厢房都租出去了,只剩 西边一小间。打开门,苏丝黄把行李提了进去。细细打扫了一番,她又出去买了 新的床单被子,屋子已收拾得干净雅致了。 周老太太趁着给她送椅子,就问,在这地方就没有亲戚啊? 苏丝黄小巧的嘴唇微微地抿起来,摇了摇头。周老太太就停了口,眼角扫见 桌上的青花瓷瓶里,插着一支竹笛。周老太太就问,啊呀,这笛子真好,是紫竹 的吧? 苏丝黄说,是啊,这个音色很好的。 巷里的汤家男人也会吹笛子呢,以前在电视上看到过。他穿着长衫,还有一 个顶好看的女人在弹琴,啊呀,好听得很。周老太太陶醉着,真的和传说里的一 样,才子佳人呢。 哦,是吗?苏丝黄没抬头。她告诉周老太太,她也会弹琴,最近在学院附近 带了一个音乐班,教的是古琴。 小城的盛夏便是绵绵的雨季。每天清晨,苏丝黄就抱着一打琴谱擎着那把紫 色小伞出门。那天在巷口,迎面走来了汤家男人,苏丝黄定定地望他一眼。汤家 男人看见了苏丝黄,惊了一下,目光无措地落到地面,轻声说,哦,这雨下得…… 苏丝黄垂了眼帘,长长的睫毛颤动着,低头走了过去。 电视里正热播赵雅芝主演的《新白娘子传奇》。吃过晚饭,周老太太就喊苏 丝黄到屋里看电视。苏丝黄给周老太太剥着荔枝,看白娘子和许仙在断桥边相遇, 西湖里满池的荷叶舒展,荷花盛开。那个雨天啊…… 晚饭后乘凉,邻家两个女人来周老太太家串门,说着笑着,一会儿声音就低 下去了,说的是汤家的事情。苏丝黄拿了两条长裙去院子里洗。那汤家两口子脾 性好,面上都不说,夜里也吵得凶呢。传说是汤家男人以前在杭州和一个女人情 意好得很,可老太太偏偏害了这种费钱的慢性病,身边全靠汤家女人伺候着。…… 听说一直有人寄钱过来,老太太在那边没亲戚,猜想是那个女人的。哎呀,好可 怜,汤家男人能走得了么……许久,忽而周老太太摇了摇扇子,高声说着,啊呀
呀,传说,传说,不是真的啦…苏丝黄紧抿着唇,朦胧的光影里,疏叶间一簇 簇的凤仙花微微颤着。 那天下了一夜的雨,清晨的阳光刚刚洒下来的时候,一个女人提着篮子从门 前一晃而过,篮子里装着白嫩嫩的豆腐、活的鱼和水灵灵的青菜。周老太太见她 走了过去,压低了嗓子说,哦,她就是汤家女人。苏丝黄紧紧地抿起了唇。 苏丝黄回屋待了一会儿,出门去摘院外墙上拖着的扁豆叶子,用来染红指甲 卷花草汁儿用。她往巷里望去,隔着两个藤萝掩映着的院门,一会儿女人搬了凳 子坐在门口,择竹筐里的豆角,汤家男人也推着轮椅岀来了,轮椅上坐着病恹恹 的汤老太太。苏丝黄随手摘了几片叶子就转身进了院子。 晚上,苏丝黄掐了一把凤仙花,来找老太太要白矾。老太太正在看电视,屏 幕上赵雅芝饮了雄黄酒,被叶童扶进帐子里,霎时烟雾蒸腾弥漫……·一条白色的 巨蛇在痛苦地翻转腾挪……苏丝黄眉宇间隐隐地皱了一下子。 啊呀呀,都是电视上演的,传说只能是传说罢了。传说好吗?还是平平常常安安 分分过日子好。周老太太口里唠叨着,起身去里屋找白矾。 苏丝黄接过白矾就转身回了屋。墙角蛐蛐儿的鸣叫声渐渐低消的时候,她屋里的 灯光也暗了下去 除了周老太太,院子里没人注意苏丝黄哪天搬走的。那天雨下得很密,苏丝 黄的身影从那藤蔓处消失了。 11.小说第一段文字对于全文有什么作用?(4分) 12.作者为什么以“传说”为题?试分析其理由。(6分) 13.小说中是如何描写汤家女人的?试加以简析。(4分) 14.小说的结局是感伤的,但整篇小说却充溢着美感。试探究其原因。(6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清官情结”之弊 刘金祥 贪官污吏横行肆虐时,人们自然呼唤“清官”横空出世;一些文艺作品中出现的 “清官”,往往是现实社会中人们的一种精神与道德寄托。“清官情结”成为国 人的一种集体无意识,明朝的海瑞就是“清官情结”的具象化人物。 “清官”在历史中之所以“物稀而可贵”,在于中国的官僚体制究其根本就是 种“淘汰清官”的体制。在中国官场上,一个人道德上的善恶无法与现实“潜规 则”中的利益得失相抗衡,因此自身也就很难保持清正廉洁。学者吴思在《潜规
呀,传说,传说,不是真的啦……苏丝黄紧抿着唇,朦胧的光影里,疏叶间一簇 簇的凤仙花微微颤着。 那天下了一夜的雨,清晨的阳光刚刚洒下来的时候,一个女人提着篮子从门 前一晃而过,篮子里装着白嫩嫩的豆腐、活的鱼和水灵灵的青菜。周老太太见她 走了过去,压低了嗓子说,哦,她就是汤家女人。苏丝黄紧紧地抿起了唇。 苏丝黄回屋待了一会儿,出门去摘院外墙上拖着的扁豆叶子,用来染红指甲 卷花草汁儿用。她往巷里望去,隔着两个藤萝掩映着的院门,一会儿女人搬了凳 子坐在门口,择竹筐里的豆角,汤家男人也推着轮椅出来了,轮椅上坐着病恹恹 的汤老太太。苏丝黄随手摘了几片叶子就转身进了院子。 晚上,苏丝黄掐了一把凤仙花,来找老太太要白矾。老太太正在看电视,屏 幕上赵雅芝饮了雄黄酒,被叶童扶进帐子里,霎时烟雾蒸腾弥漫……一条白色的 巨蛇在痛苦地翻转腾挪……苏丝黄眉宇间隐隐地皱了一下子。 啊呀呀,都是电视上演的,传说只能是传说罢了。传说好吗?还是平平常常安安 分分过日子好。周老太太口里唠叨着,起身去里屋找白矾。 苏丝黄接过白矾就转身回了屋。墙角蛐蛐儿的鸣叫声渐渐低消的时候,她屋里的 灯光也暗了下去。 除了周老太太,院子里没人注意苏丝黄哪天搬走的。那天雨下得很密,苏丝 黄的身影从那藤蔓处消失了。 11.小说第一段文字对于全文有什么作用?(4 分) 12.作者为什么以“传说”为题?试分析其理由。(6 分) 13.小说中是如何描写汤家女人的?试加以简析。(4 分) 14.小说的结局是感伤的,但整篇小说却充溢着美感。试探究其原因。(6 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17 题。 “清官情结”之弊 刘金祥 贪官污吏横行肆虐时,人们自然呼唤“清官”横空出世;一些文艺作品中出现的 “清官”,往往是现实社会中人们的一种精神与道德寄托。“清官情结”成为国 人的一种集体无意识,明朝的海瑞就是“清官情结”的具象化人物。 “清官”在历史中之所以“物稀而可贵”,在于中国的官僚体制究其根本就是一 种“淘汰清官”的体制。在中国官场上,一个人道德上的善恶无法与现实“潜规 则”中的利益得失相抗衡,因此自身也就很难保持清正廉洁。学者吴思在《潜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