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第一章 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三)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 运动员竞技能力的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分别标识着一个完整的训练过 程的起点和终点,是训练阶段的划分、训练内容的确定、训练方法与手段 的选择、恢复措施的选用、检查评定的设计等重要内容的基本依据。运动 成绩和竞技能力则是训练状态和训练目标的核心组成部分。 1.状态诊断和目标建立的重要意义 (1)状态诊断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 ①为运动训练过程确立一个客观、准确的出发点。运动员的现实状 态,是运动训练过程的出发点。运动员处于一种什么状态,决定其总体竞 技能力状况的发展水平,运动员的发育状况如何,确定这一状态的原因又 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都对运动训练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对这些问题的 中肯分析和准确判断,是有效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基本依据之一。可以 说,整个运动训练过程都是以对运动员现实状态的分析和判断为出发点而 展开的。只有建立在科学诊断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作出准确的预测;才有 可能设立恰当的训练指标;才有可能制订出为实现指标所必需、而又切实 可行的训练计划。如果教练员不对运动员的现实状态作出具体的分析和准 确的判断,或在不准确的诊断基础上去组织一个训练过程,就如同一个裁 缝不知道穿衣人的体型特点去做衣服,必做不出合身的服装一样,使训练 不可能取得成功。 ②对训练工作效果及时的检查评价。通过科学的诊断,可以使教练员 和运动员及时掌握训练过程的进展情况及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变化状况,从 而对训练指标的制订、训练周期的划分、阶段任务的确定、训练方法与手 段的选择以及训练负荷的安排是否适宜及时作出准确的判断。 训练过程中的状态诊断与检查评定这两个环节,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 相互转化。在一个大的运动训练过程中,每一个阶段的检查评定,正是一 个较小的运动训练过程开始时对运动员起始状态的诊断;而每一个独立的 运动训练过程开始时对运动员起始状态的诊断,也都可以看作是一个更大 的运动训练过程的阶段性的检查评定。多年训练过程和其中的年度训练过 程,阶段训练过程和其中的周训练过程,都处于这样一种关系。而运动训 练过程中两个重要的环节,即对运动员现实状态的诊断和对运动训练计划 实施结果的检查评定,便紧密地联系了起来。 ③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重要前提。通过多学科的综合诊断,可以发现 训练过程中不同环节所存在的问题,测定现实状态与目标状态的离差大
第三节运动成绮与运动员竞技能力:21 小,进而为运动训练过程实施的有效控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并据此调 整训练指标,修订训练计划,加强训练组织,以求实现运动训练过程的最 佳化,最终完成实现状态目标的任务。也就是说,没有科学的诊断,对运 动训练过程的有效控制是不可能实现的。 (2)建立目标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 ①有效地激发运动训练活动主体的责任感和进取精神。目标的建立 能够激励人们在自己的事业中,作出更多的努力,付出更多的代价去实 现预定的目标。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立志要夺取世界冠军的中国女 排,经过几代人坚持不懈地奋斗,终于在80年代初,实现了这一宿愿。 许许多多运动员为了达到自己的终极目的,都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 进行着艰苦的训练,尽管他们中间只有极少数人可能获得世界冠军称号 或在世界纪录史册上写下自己的名字,而绝大多数人不可能取得较高的 运动成就,但他们仍然在每一次训练中,尽一切努力提高自己的竞技水 平。这里,所设立的训练目标正是这种高度的训练责任感和进取精神的 原动力。 ②提出制订运动训练计划的重要依据。训练目标向训练参与者描绘出 了运动训练过程的目标状态,全部训练活动都是为实现这一终极目标状态 服务的。这一终极目标的确定,使得训练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每次训练活 动和比赛都围绕着实现目标而进行和展开的,从而为在训练过程中居于重 要位置的训练计划和比赛计划的制订和实施提供了依据。在1986年举行 的第13届世界杯足球赛中,联邦德国队在小组比赛中有意输给丹麦队, 以便在1/8决赛时避开强劲的对手西班牙队,而去磁较弱的摩洛哥队。德 国队根据比赛的最终目标而制订的这一战略计划果然取得了成功,使本队 顺利地进入了1/4决赛。 训练活动的终极目的便是实现预定的目标,所以应该经常把运动训练 的效果与训练目标进行比较。若与目标相符,便表明训练计划的制订与实 施符合于训练任务的基本要求;如果运动员现实状态的动态变化与训练目 标的要求不相符合,则需要把检查评定结果与目标状态相比较的情况反馈 给训练过程的相应环节,以便及时地对各相应环节的状态进行调节和修 正,从而实现对整个训练过程的有效控制。 2.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完整体系 (1)训练状态与训练目标的构成:运动员训练状态的构成要素,并 不受时间因素的影响,因此,无论是起始状态,还是目标状态,都应该而 且可以依相同的结构模式给予描述。对运动员训练状态进行描述,首先当
22第一章竞技体有与运动训练 然是运动成绩,它集中地反映着运动员所具备的能力以及训练工作的成 效。但运动成绩却不应该是描述运动员训练状态唯一的内容,还必须对运 动员所表现出来的运动成绩做出前因性的解释,即运动员所具有的竞技能 力。在状态诊断中,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的描述,是对运动员为什么能 够表现出这样成绩的回答;而在目标状态中,则是对于运动员怎样才可能 创造训练目标所期望的运动成绩的一种说明。 在给出了与运动成绩相对应的竞技能力模型之后,还应该进一步描 述运动员的训练负荷状态。在起始状态诊断中,上一个训练过程中运动 员所承受的训练负荷的量度,显示着训练负荷水平与运动员竞技能力水 平以及运动成绩水平之间的关系;而在目标状态中,对未来训练负荷的 规划则表明运动员应该做出怎样的努力去实现其竞技能力目标和运动成 绩目标。 综上所述应该认为:一个完整的起始状态诊断,应该包含运动成绩诊 断、竞技能力诊断及训练负荷诊断;而一个完整的训练目标,也应该相应 地包含运动成绩指标、竞技能力指标及训练负荷指标(图1-7)。 起始状态诊断: 中目标状态建立 运动成绩诊断 运动成绩指标 竞技能力诊断 竞技能力指标 圳练负荷诊断 训练负荷指标 图1-7训练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构成的完整体系 (2)起始状态诊断的基本内容: ①运动成绩诊断。作为对运动员在一个新的训练过程的起始状态中运 动成绩的诊断,应该对运动员在上一个训练过程中的参赛结果给出准确的 评价。既包括运动员在比赛中所取得的名次,也包括运动员在比赛中所表 现出的竞技水平;既包括运动员在上一个训练过程中最好的一次比赛成 绩,也包括运动员在多次比赛中所表现的平均水平。在最重要的比赛中, 如奥运会上的运动成绩无疑是最重要的,但平均水平则可客观地全面地评 价运动员上一个训练过程的比赛结果。 ②竞技能力诊断。对不同专项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进行诊断时,必须考 虑不同专项竞技能力结构的不同特点。不同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各决定 因素的作用各有不同(表】-4),因此在诊断中要首先抓住起决定作用
第三节运动成绩与运动员竞技能力 23 的主导因素,予以科学的诊断,并作为其竞技能力总体诊断的主要依据。 表1一4不同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各决定因素作用的等级判别 体能主导类项群 技能主导类项群 决定因素 表现性 对抗性 力量性速度性 耐力性 难美 准确 隔网 同场 格斗 体 能 △△△ △△△ △△△ △△ △△ △△△ △△△ △△△ 技能 △△ △△ △△ △△△△△△△△△ △△△ △△△ 战术能力 △ 4 △△ △ △ △△△△△△ △△△ 心理能力 △△ △△ △△ △△△△△ △△ △△ △△ 运动智能 △ △ △ △△ △△ △△△ △△△ △△△ *△△△决定必作用:△△重要作用;△基础性作用 (引自田麦久等.项群训练理论及其应用.1990) 对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实施诊断,常常要把测定的结果与标准值进行比 较,这一标准值就是运用科学方法所建立起来的特征模型。因此,必须首 先建立不同项目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结构模型,包括单因素特征模型、 几个因素的组合特征模型以及全面的总体特征模型。这些模型也同样广泛 地被应用于制订训练指标。按获得途径的不同,可把竞技能力分为先天性 的和后天性的。如优秀篮球运动员姚明2.26米的身高,主要是通过遗传 效应得来的,属于先天性的竞技能力。 运动员受环境的影响,引起的生物变异所获的竟技能力是后天性的竞 技能力。其中家庭环境、生活条件等方面的影响称为生活效应,通过运动 训练活动所产生的生物适应称训练效应。 ③训练负荷诊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变化主要是在训练负荷的影响下 产生的。运动员所取得的运动成绩以及竞技能力的变化,都与其所承受的 训练负荷的质与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对于运动员在上一个训练过程 (或单元)所承受的训练负荷的状态做出一个准确的描述,即是对其竞技 能力状态,同时也是对其运动成绩状态所做出的关键析因。 教练员对运动员上一个训练过程进行总结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对训 练负荷的统计。负荷是由负荷的量和负荷的强度所组成的,分别反映着负 荷的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特征。而负荷量和负荷强度又可分别通过若干指 标予以测量。 负荷的量可以通过练习次数(整个练习的次数、或某个练习重复的
24 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次数),或训练时间、或练习距离、重量等特征表现出来。负荷的强度可 以通过练习速度、负荷重量、练习密度以及难度表现出来。譬如,所有竞 速运动项目都可用位移距离作为负荷量的一个有代表性的指标:体操运动 员可用单个动作的数量或成套动作的数量来作为代表负荷量的指标;举重 运动员可以用负重总量或负重练习的组数来反映整个负荷量的大小;球类 运动往往多用练习时间来衡量负荷量。 负荷强度的指标可以通过速度、难度、负重量或密度来反映,更多的 是以完成一定强度要求的负荷的数量来反映负荷强度的情况。例如,竞速 项目中用专项负荷量的比重,体操等项目中用成套练习占整个练习的比重 等指数来评价负荷强度的大小。至于一堂课负荷强度的大小,可以看这一 堂课中完成高强度练习与整个练习的比例,或者所占时间的比例。每个项 目都应根据自己的特点来研究和确定本专项负荷的度量方法。 (3)训练目标的基本内容: ①运动成绩指标。提高运动成绩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首要目的,也是 运动训练活动的终极目标。如前所述,运动成绩包括运动员在比赛中所 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和比赛名次两个方面。因此,运动成绩指标也可分 成竞技水平指标和名次指标两个子目标。对可测量的体能主导类项群 (田径、游泳、举重、自行车、速滑等)及技能主导类表现性项群(射 箭、射击、体操、艺术体操、花样滑冰、跳水、技巧、武术套路等)的 运动员,可以提出定量的竞技水平指标(如撑竿跳高5.50米、男子 100爬泳51秒2、男子56公斤级挺举150公斤、女子双向飞蝶195中、 男子双轮50米射箭620环,单人冰上自由滑的艺术分5.6分和完成分 5.7分、女子高低杠自选动作9.8分等);而对技能主导类对抗性项群 则可提出若干较为模糊的竞技水平指标,如排球比赛前教练员制订总的 竞赛方针时,期望本队能在比赛中发挥自己防守能力强的特长,扼制住 对方的一攻,并通过快速多变的反攻得分,要求队员在比赛中后排防守 起球率应在30%~35%之间,接发球到位率应达到70%以上。比赛名 次指标涉及对手在比赛中的竞技水平、比赛条件和裁判的倾向性等因 素,而这些因素对教练员来说基本上都属于非可控的因素。有关决策理 论告诉我们,人们只能对受可控因素影响事物的未来发展进行有效的预 测,而对不可控事物是无法准确预测的。虽然,教练员可以力求在较大 程度上控制自己运动员训练过程和比赛行为,但却无法控制比赛对手的 训练过程,对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也只能施以有限的影响(在对抗性项 目中有可能加大这种影响)。因此,在制订比赛名次指标时必须持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