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体育院校通用教材 竞技体育学系列教材 运动训练学 田麦久刘大庆主编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 YUNDONG XUNLIANXUE 人民体育出版社
代序 镜技体育学)」 理论体系的系统构建 (代序) 田麦久 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 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历经百年发展,竞技选手们 以高超的技艺、激烈的竞逐、无尽的追求,使得竞技体育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异 常活跃的多彩元素,吸引着亿万民众的热情注目。 竞技体育的诞生与发展,是由游戏而至竞赛的组织发端的。由之,人们就需要 制定游戏与竞赛的规则、组织游戏与竞赛的运行、选拔与培养参赛的选手、练习与 改进运动的技术、发明与实践训练的方法、设计与实施比赛的策略等,对于这些问 题的思考与研究,逐渐发展成为各种认识。这些认识就构成了竞技体育理论。 基于从发现训练人才,培养运动员,到参加运动竞赛,这样一个完整的社会 活动流程,竞技体育的理论研究涉及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竞技参赛与竞技体 育管理等诸多领域。各自相应的理论学科,即是竞技体育学的主干学科。 在现代生活中,作为一项社会事业,竞技体育得到了有力的统一组织和蓬勃 的发展。但应该看到,作为一门科学学科的竞技体育学,长期以来却只被分散地 进行着研究,还远未得到系统的完整的理论建构。 竞技体育的理论研究中,关于竞赛的组织、训练的方法首先得到了人们的重 视。20世纪50年代末期,苏联、民主德国在高等体育院校分别开设了《运动训 练学》课程;1965年,第一部《运动训练学》专著在菜比锡体育学院出版, 《运动训练学》的系统理论研究与教学,在世界各地迅速开展起来。 运动训练是发展运动员竞技能力、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社会实践,是竞技 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训练学》理论即是研究运动训练活动的规律以 及有效组织运动训练活动的行为的科学。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各高等体育院 校,也陆续开设了《运动训练学》课,并成为高等体育教育的一门主千学科。 1990年、2000年,由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主持,先后编写了两部全国高等体 育院系通用的《运动训练学》教材,为培养合格的高等体育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1
运动训练学 毫无疑问,《运动训练学》是竞技体育理论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主体构成之 一,但是,竞技体育活动的许多理论问题,诸如应该如何选拔有竞技潜力的少年 儿童实施训练,如何能够成功地参加比赛等问题,准确地讲,都不在《运动训练 学》的研究范畴之中。《运动训练学》不能够、也不应该涵盖《竞技体育学》的 全部理论需求。近年来,已有若干学者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并出版了关于运动员选 材、运动竞赛组织、运动队管理等问题的理论专著。但是,关于《竞技体育学》 的完整理论构建,却始终没有系统地进行。因此,全面地认识《竞技体育学》的 学科理论体系,进行完整的设计与构架,是竞技体有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历史 责任。为了适应当代竞技体育实践的飞速发展,适应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包括《运 动训练学》在内的竞技体育理论教学发展的需要,决定首次组织编写《竞技体育 学》系列教材。 对应于竞技体育活动的主体构成,《竞技体育学》系列教材包括四个分册, 分别为《运动员科学选材理论与实践》.《运动训练学》《竞技参赛学》与《竞技 体育管理》。其中,《竞技参赛学》与《竞技体育管理》两个分册是首次编写。 《竞技体育学》系列教材的编写具有以下两个显著的特点:首先,致力于建 立《竞技体育学》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时,努力反映当代竞技体育新的实践和新 的发展,并致力于理论与方法的创新。 基于当代社会科学进步、信息丰满的发展趋势,我们确定,在阐述竞技体育 基本理论的同时,把推介有关重要研究成果也列为这一系列教材的学术任务,并 为有关教学的组织和学生深入自学的需要提供内容选择的可能。系列教材的容量 很大,4个分册合计约120万字,远远超过当前高等体育院校本科教学中有关课 时的容量。授课教师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系列教材中选取相应的内容组织 教学。其他学制的竞技体育学、运动训练学教学亦可以本系列教材为参考。 《竞技体育学》系列教材由田麦久担任总主编,各个分册分别选请两至三位 主编。《运动员科学选材理论与实践》分册主编为蔡睿、张一民;《运动训练 学》分册主编为田麦久、刘大庆;《竞技参赛学》分册主编为田麦久、熊焰; 《竞技体育管理》分册主编为潘志琛、袁守龙、王莉。各分册分别约请在相应领 域具有丰富的教学、训练、科研或管理实践经验和科学成果的专家参与编写。 《竞技体育学》系列教材的编写是竞技体育理论建设的重要进展,也给我们 提出了更高的科学要求。我们相信,通过理论教学实践,通过指导竞技体育活动 的应用,系列教材的质量将会不断得到提高,并在竞技体育事业发展中,在高层 次体育人才的培养中,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2
《运动训练学》编对人贞 《运动训练学》编写人员 主编 田麦久体育科学博士、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大庆教育学博士、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写人员(依姓氏笔画) 田麦久体育科学博士、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大庆教育学博士、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建和教育学博士、成都体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许小冬教育学博士、北京体育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郑晓鸿教育学博士、首都体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周爱国教育学博士、北京体育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姚家新教育学博士、天津体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徐刚教育学博士、北京体育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黄竹杭教育学博士、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前羊 前言 《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以及有效组织训练活动的行为 的科学,是源自于运动训练实践的本源性学科,是竞技体育学理论体系 中的主体学科之一。 20世纪60年代,在我国高等体育院系《体育理论》课的教学中, 包含有《运动训练原则0等有关内容。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各体 育学院陆续开设《运动训练学》课。1990年,由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 员会组织,过家兴任主编,编写了全国体育院校第一部《运动训练学》 通用教材,对我国《运动训练学》学科建设以及《运动训练学》基本知 识的规范与普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2000年,田麦久主编了第二部 全国体育院校《运动训练学》通用教材,在系统阐述运动训练活动规 律、从一般理论层次总结和反映国内外运动训练理论及相关学科新的研 究成果的同时,还首次将我国学者创立的项群训练理论正式纳入教材, 并在教材章节结构、基本概念界定、训练过程组织、技能战能训练、训 练方法体系等方面做出了许多新的阐述和新的概括。这部教材荣获了 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在这一时期,为满足高等体育院校多元教学任务的需要,多所院校 的许多教授、学者也都编著出版了一批各有特色的用于运动训练学多学 科教学的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在1996年,组织编写“高等学校教材” 系列中的《运动训练学教材,主编为田麦久。 竞技运动有着极强的生命力,运动员的体力、技术、战术、心理、 知识等各种能力都在不断地发展和提高,竞技体育的实践也在不断地向 训练理论提出新的要求和期待。21世纪首叶,我国竞技运动水平不断 提高,在悉尼、雅典、北京三届奥运会上都名列前茅,运动训练理论的 研究也取得了许多新的成果。在这样的背景与基础上,我们着手编写 《竞技体育学》系列教材之一的新的《运动训练学》教材。 “处理好两个关系”是《运动训练学》新教材编写的基本思路。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