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录 绪论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第一节教育的概念 第二节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第三节教育的基本要素 第四节教育的历史形态 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 第二节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节教育与诸社会现象的关系 第二节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455566788899 第四章教育目的 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 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 第一节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第二节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第三节教育行政体制 第六章课程 第一节课程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我国中小学的课程 第七章教学(上) 第一节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第二节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 18 第三节教学过程的规律 第八章教学(中) 第四节教学原则 第五节教学方法 第九章教学(下) 第六节教学组织形式 第七节教学评价 第十章电化教学 第一节电化教学概述 第二节电化教学媒体 第三节电化教学的一般模式和方法 第十一章德育(上) 第一节德育概述 第二节德育的任务和内容 第十二章德育(下) 第三节德育的过程 第四节德育的原则 34
1 目录 目录....................................................................................................................................................... 1 绪论....................................................................................................................................................... 3 第一章 教育的概念........................................................................................................................... 4 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 4 第二节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5 第三节 教育的基本要素............................................................................................................. 5 第四节 教育的历史形态............................................................................................................. 5 第二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6 第一节 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 6 第二节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 ............................................................................. 7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8 第一节 教育与诸社会现象的关系............................................................................................... 8 第二节 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8 第四章 教育目的 .............................................................................................................................. 9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 9 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10 第五章 学校教育制度 ..................................................................................................................... 12 第一节 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 12 第二节 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13 第三节 教育行政体制............................................................................................................. 14 第六章 课程 ................................................................................................................................... 14 第一节 课程的基本理论........................................................................................................... 14 第二节 我国中小学的课程 ....................................................................................................... 16 第七章 教学(上).............................................................................................................................. 17 第一节 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 17 第二节 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 18 第三节 教学过程的规律........................................................................................................... 20 第八章 教学(中).............................................................................................................................. 21 第四节 教学原则 ..................................................................................................................... 21 第五节 教学方法 ..................................................................................................................... 22 第九章 教学(下).............................................................................................................................. 23 第六节 教学组织形式 .............................................................................................................. 23 第七节 教学评价 ..................................................................................................................... 26 第十章 电化教学 ............................................................................................................................ 28 第一节 电化教学概述 .............................................................................................................. 28 第二节 电化教学媒体 .............................................................................................................. 29 第三节 电化教学的一般模式和方法 ......................................................................................... 30 第十一章 德育(上).......................................................................................................................... 30 第一节 德育概述 ..................................................................................................................... 30 第二节 德育的任务和内容 ....................................................................................................... 31 第十二章 德育(下).......................................................................................................................... 32 第三节 德育的过程.................................................................................................................. 32 第四节 德育的原则.................................................................................................................. 34
第五节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第十三章美育 第一节美育的意义和任务 第二节美育的过程和原则 第三节美育的途径和方法 第十四章体育 第一节体育 37 第二节卫生 第十五章劳动技术教育 第一节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和内容 第二节劳动技术教育的过程和原则 第三节劳动技术教育和途径和方法 第十六章课外活动 第一节课外活动的特点和任务 第二节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与组织形式 第十七章学校与家庭 第一节家庭教育的作用 第二节家庭教育的任务和良好家庭教育的条件 第三节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第十八章班主任 第一节班主任工作概述 第二节如何将班级培养成为班集体 第三节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第十九章教师和学生 第一节教师 第二节学生 第三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46 第二十章学校管理 46 第一节学校管理体制和管理人员 第二节学校管理过程和原则 第三节学校管理工作及其方法 赏析
2 第五节 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 35 第十三章 美育................................................................................................................................ 36 第一节 美育的意义和任务 ....................................................................................................... 36 第二节 美育的过程和原则 ....................................................................................................... 36 第三节 美育的途径和方法 ....................................................................................................... 37 第十四章 体育................................................................................................................................ 37 第一节 体育 ............................................................................................................................ 37 第二节 卫生 ............................................................................................................................ 38 第十五章 劳动技术教育.................................................................................................................. 39 第一节 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和内容 ......................................................................................... 39 第二节 劳动技术教育的过程和原则 ......................................................................................... 39 第三节 劳动技术教育和途径和方法 ......................................................................................... 40 第十六章 课外活动......................................................................................................................... 40 第一节 课外活动的特点和任务 ................................................................................................ 40 第二节 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与组织形式 .................................................................................. 41 第十七章 学校与家庭 ..................................................................................................................... 41 第一节 家庭教育的作用........................................................................................................... 41 第二节 家庭教育的任务和良好家庭教育的条件........................................................................ 41 第三节 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 41 第十八章 班主任 ............................................................................................................................ 42 第一节 班主任工作概述........................................................................................................... 42 第二节 如何将班级培养成为班集体 ......................................................................................... 42 第三节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43 第十九章 教师和学生 ..................................................................................................................... 44 第一节 教师................................................................................................................................ 44 第二节 学生................................................................................................................................ 45 第三节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46 第二十章 学校管理......................................................................................................................... 46 第一节 学校管理体制和管理人员............................................................................................. 46 第二节 学校管理过程和原则.................................................................................................... 47 第三节 学校管理工作及其方法 ................................................................................................ 47 赏析..................................................................................................................................................... 48
绪论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 的必然趋势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学记》,被誉为“教育学的雏形”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1682年,捷克的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系统论教育、教学 成为独立学科开始出现的标志。夸美纽斯第一个论证了班级授课制 最早使用讲授法的教师,班级授课制雏形的提出者是昆体良 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换种说法这也是 第一部科学形态的教育学。 第一个提出:“教育应该作为一门学科”的人是英国的培根(《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 1.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1861年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教育论最早提出课程论的学家 1901年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最早提出“实验教育学”另一个德国教育学家拉伊于1903年出版了《实 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论述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于1916年出版了《民本主义与教育》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 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 前苏联学家凯洛夫于1939年出版的《教育学》是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 规律的教育学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杨贤江于1930年出版了《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论述教育的著作。书中阐述了教育的本质和作用,阐述了教育的起源问题,阐明了教育发展变化的根本原 因,指明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中之一(人类的特有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 身新发展的需要。) 2.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制出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他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 动作技能目标的分类系统。 1963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纳出版了《教育过程》一书,提出了“学科结构运动”。并提倡发现学 习。1975年苏联教育学家,心理学家赞可夫,出版了教育与发展一书,提出了“教学应该走在学生发展的 前面” 巴班斯基的著作《教学过程最优化》,认为教学是一个系统从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部分与部分之 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考察教学,以便达到最优化教育问题。 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1.常用的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1)历史法历史法就是要从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去进行考查,以弄清它的实质和发展规律。 历史法的研究步骤:①是史料的搜集②对史料的鉴别③对史料进行分类 运用历史法研究教育问题时要注意:①要坚持全面分析的方法。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应当与一定历史条 件下的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思想等联系起来,全面地去进行考察与分析。②要把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 结合起来。③要正确处理批判与继承的关系。 (2)调查法 调査法的工作步骤:①要确定好调査的目的;②选择适当的调査对象:③拟定调査提纲:④计划好调 查的步骤和方法。调查法分为:全面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査、个案调查
3 绪论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 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 的必然趋势。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学记》,被誉为“教育学的雏形”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1682 年,捷克的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系统论教育、教学 成为独立学科开始出现 ....的标志。夸美纽斯第一个论证了班级授课制。 最早使用讲授法的教师,班级授课制雏形的提出者是昆体良 赫尔巴特于 1806 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换种说法这也是 第一部科学形态的教育学。 第一个提出:“教育应该作为一门学科”的人是英国的培根(《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 1. 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1861 年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教育论 最早提出课程论的学家 1901 年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最早提出“实验教育学” 另一个德国教育学家拉伊于 1903 年出版了《实 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论述。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于 1916 年出版了《民本主义与教育》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 “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 前苏联学家凯洛夫于 1939 年出版的《教育学》是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 规律的教育学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杨贤江于 1930 年出版了《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论述教育的著作。书中阐述了教育的本质和作用,阐述了教育的起源问题,阐明了教育发展变化的根本原 因,指明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中之一(人类的特有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 身新发展的需要。) 2. 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1956 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制出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他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 动作技能目标的分类系统。 1963 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纳出版了《教育过程》一书,提出了“学科结构运动”。并提倡发现学 习。1975 年苏联教育学家,心理学家赞可夫,出版了教育与发展一书,提出了“教学应该走在学生发展的 前面” 巴班斯基的著作《教学过程最优化》,认为教学是一个系统从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部分与部分之 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考察教学,以便达到最优化教育问题。 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1. 常用的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1)历史法 历史法就是要从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去进行考查,以弄清它的实质和发展规律。 历史法的研究步骤:①是史料的搜集②对史料的鉴别③对史料进行分类 运用历史法研究教育问题时要注意:①要坚持全面分析的方法 ..........。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应当与一定历史条 件下的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思想等联系起来,全面地去进行考察与分析。②要把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 ........... 结合起来 ....。③要正确处理批判与继承的关系 .............。 (2)调查法 调查法的工作步骤:①要确定好调查的目的;②选择适当的调查对象;③拟定调查提纲;④计划好调 查的步骤和方法。调查法分为:全面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
调査的方法多种多样,经常采用的有:观察、谈话(口头访问)、问卷、查阅学生作业和教育文件资料 (3)实验法 实验法:一般是自然实验法即在教育活动的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实验,不是在专门的实验室里进行的实 验,可以叫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对改善教育问题的设想,创设某种环境,控制一定条件,所进行 种教育实践活动。 教育实验法一般分为以下三种:单组实验法、等组实验法、循环实验法 (4)统计法 2.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的科学研究方法 (1)控制论的基本方法 给定信息 被控系统 输出信息 (输入信 真实信 被控系统 (2)信息论的基本方法 外界一[他意输入一德息加工处理]一[億息输出一外界 根据选题 对资料加工 回到实践 收集资料 提出结论 检验结论 信息反馈 (3)系统论的基本方法 所谓系统,就是由若干相互联系、互相作用的要素(或子系统)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和运行规律的 整体。系统论就是研究系统的模式、原理和规律的科学 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可以概况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整体的功能不等于各个部分功能之总和。第二、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第三、动态观点。 第四、最佳观点(最佳观点又叫最优化),这是系统论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第一节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概念 广义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 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 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教育有三种形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社会教育。 狭义的教育特指学校教育。 二、教育起源学说 教育的神话起源学说 教育的生物起源学说一一利托尔诺《人类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沛西·能(生物冲动是教育的动力)
4 调查的方法多种多样,经常采用的有:观察、谈话(口头访问)、问卷、查阅学生作业和教育文件资料 (3)实验法 实验法:一般是自然实验法即在教育活动的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实验,不是在专门的实验室里进行的实 验,可以叫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对改善教育问题的设想,创设某种环境,控制一定条件,所进行的 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教育实验法一般分为以下三种:单组实验法、等组实验法、循环实验法 (4)统计法 2. 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的科学研究方法 (1) 控制论的基本方法 (2) 信息论的基本方法 (3) 系统论的基本方法 所谓系统,就是由若干相互联系、互相作用的要素(或子系统)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和运行规律的 整体。系统论就是研究系统的模式、原理和规律的科学。 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可以概况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整体的功能不等于各个部分功能之总和。第二、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第三、动态观点。 第四、最佳观点(最佳观点又叫最优化),这是系统论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 第一章 教育的概念 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概念 广义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 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 .............................................. 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教育有三种形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社会教育。 狭义的教育特指学校教育。 二、教育起源学说 教育的神话起源学说 教育的生物起源学说——利托尔诺《人类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沛西·能(生物冲动是教育的动力) 给定信息 (输入信 息) 被控系统 输出信息 (真实信 息) 被控系统 根据选题 收集资料 对资料加工 提出结论 回到实践 检验结论 外界 信息输入 信息加工处理 信息输出 外界 信息反馈
教育的心理起源学说一一孟禄儿童“无意识的模仿” 教育的劳动起源学说一一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第二节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或教育的本质一一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与 其他社会现象的区别其特点就是在于它是培养人的活动。(特别注意:学习是人类和动物共有的活动,所 以学习不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第三节教育的基本要素 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 、教育者 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 二、受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 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缺少 这一要素,就无法构成教育活动。教育活动是使受教育者将一定的外在的教育内容和活动方式内化为他自 己的智慧、才能、思想、观点和品质的过程,如果没有受教育者的积极参加,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育活 动是不会获得好的效果的。 三、教育措施 教育措施是实现教育目的所采取的办法,它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的内容是教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它是根据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的影响物 这种影响物主要体现在各种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和其他形式的信息载体(如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等)中 也体现在教育者自身所拥有的知识、经验、言谈举止、思想品质和工作作风中,还体现在经过选择和布置 的具有教育作用的环境(如教室、校院、阅览室等)中。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教育的内容有所不同:对不 同的教育对象,在教育内容上也有所不同。但概括起来,不外体、智、德、美、劳等几方面的教育内容 教育手段是指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它既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教 和学的方式和方法,如讲、读、演示、练习等等,也包括进行教育活动时所运用的一切物质条件,如教具、 实验器材、电化教育器材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凭借着这些手段,才能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他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着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手段,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 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第四节教育的历史形态 原始的教育形态 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没有等级性,并且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 二、古代(努力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形态 1奴隶社会的教育 奴隶社会教育有了等级性和阶级性,出现了学校教育。 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西方斯巴达的教育内容是“五项竞技”(赛跑、跳跃、角力、投铁饼、投标枪) 2封建社会的教育 我国学校分为国学和私学两种,并且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选士制度,汉朝实行察举制,到了魏晋南北朝 实行“九品中正制”,至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教学内容主要以儒家经典为主一“四书”(《论语》《孟子》 《大学》《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欧洲出现了两种类型的教育:教会学校和骑士教育。僧侣主持教会学校,培养宗教人才,教学内容是 三科(即三艺: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合称“七艺”;世俗封建主通过
5 教育的心理起源学说——孟禄儿童“无意识的模仿” 教育的劳动起源学说——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第二节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或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与 其他社会现象的区别其特点就是在于它是培养人的活动。(特别注意:学习是人类和动物共有的活动,所 以学习不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第三节 教育的基本要素 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 一、教育者 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 二、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 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缺少 这一要素,就无法构成教育活动。教育活动是使受教育者将一定的外在的教育内容和活动方式内化为他自 己的智慧、才能、思想、观点和品质的过程,如果没有受教育者的积极参加,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育活 动是不会获得好的效果的。 三、教育措施 教育措施是实现教育目的所采取的办法,它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的内容是教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它是根据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的影响物。 这种影响物主要体现在各种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和其他形式的信息载体(如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等)中, 也体现在教育者自身所拥有的知识、经验、言谈举止、思想品质和工作作风中,还体现在经过选择和布置 的具有教育作用的环境(如教室、校院、阅览室等)中。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教育的内容有所不同;对不 同的教育对象,在教育内容上也有所不同。但概括起来,不外体、智、德、美、劳等几方面的教育内容。 教育手段是指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它既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教 和学的方式和方法,如讲、读、演示、练习等等,也包括进行教育活动时所运用的一切物质条件,如教具、 实验器材、电化教育器材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凭借着这些手段,才能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他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着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手段,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 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第四节 教育的历史形态 一、原始的教育形态 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没有等级性,并且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 二、古代(努力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形态 1.奴隶社会的教育 奴隶社会教育有了等级性和阶级性,出现了学校教育。 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西方斯巴达的教育内容是“五项竞技”(赛跑、跳跃、角力、投铁饼、投标枪) 2.封建社会的教育 我国学校分为国学和私学两种,并且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选士制度,汉朝实行察举制,到了魏晋南北朝 实行“九品中正制”,至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教学内容主要以儒家经典为主-“四书”(《论语》《孟子》 《大学》《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欧洲出现了两种类型的教育:教会学校和骑士教育。僧侣主持教会学校,培养宗教人才,教学内容是 三科(即三艺: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合称“七艺”;世俗封建主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