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心理学基础知识 第一章心理学总论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方法 第二节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的常识知识 第二章心理过程与教学 第一节注意与教学 第二节感觉、知觉与教学 558 第三节记忆与教学. 第四节思维与教学 第五节想象与教学. 第二编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论 16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应用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学生和教师心理 第一节学生心理 第二节教师心理 第三章一般心理学 第一节学习心理导论 第二节行为学习理论 第三节认知学习理论 32 第四节建构学习理论 36 第五节人本学习理论 第六节学习动机理论 第四章分类学习心理 43 第一节知识的学习 第二节技能的学习 第三节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造性 第四节学习策略 第五节品德的形成 第五章教学心理 第一节教学设计 第二节课堂管理 第三节学习评定
1 第一编 心理学基础知识.............................................................................................................................. 2 第一章 心理学总论.............................................................................................................................. 2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方法.............................................................................................. 2 第二节 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的常识知识....................................................................................... 4 第二章 心理过程与教学....................................................................................................................... 5 第一节 注意与教学....................................................................................................................... 5 第二节 感觉、知觉与教学............................................................................................................ 8 第三节 记忆与教学..................................................................................................................... 10 第四节 思维与教学..................................................................................................................... 12 第五节 想象与教学..................................................................................................................... 15 第二编 教育心理学................................................................................................................................. 16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论................................................................................................................... 16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应用....................................................................................... 16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6 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7 第二章 学生和教师心理................................................................................................................... 18 第一节 学生心理....................................................................................................................... 18 第二节 教师心理....................................................................................................................... 23 第三章 一般心理学.......................................................................................................................... 24 第一节 学习心理导论................................................................................................................ 26 第二节 行为学习理论................................................................................................................ 27 第三节 认知学习理论................................................................................................................ 32 第四节 建构学习理论................................................................................................................ 36 第五节 人本学习理论................................................................................................................ 37 第六节 学习动机理论................................................................................................................ 38 第四章 分类学习心理....................................................................................................................... 43 第一节 知识的学习................................................................................................................... 43 第二节 技能的学习................................................................................................................... 45 第三节 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造性.............................................................................................. 47 第四节 学习策略....................................................................................................................... 48 第五节 品德的形成................................................................................................................... 49 第五章 教学心理.............................................................................................................................. 53 第一节 教学设计....................................................................................................................... 53 第二节 课堂管理....................................................................................................................... 53 第三节 学习评定....................................................................................................................... 53
第一编心理学基础知识 第一章心理学总论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方法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的规律 、心理学研究对象划分标准之一一一从人的心理的动态一稳态这个维度上来看,可以划分为心理过程 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 (一)心理过程 1、概念:心理过程泛指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包括心理事件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加工进程 2、分类:通常把认识(认知)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统称为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 (2)情绪情感过程(情)一一对外(客观事物)或对内(自身的)产生的态度体验 (3)意志过程(意)——从内到外 3、解析: (1)认识过程。也称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 (2)情绪过程就是人对待他所认识的事物、所做的事情以及他人和自己的态度体验 举例:满意(不满意),愉快(不愉快),喜、怒、哀、惧以及美感、理智感、自豪感、自卑感等等 (3)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的,按计划不断地排除各种障碍,力图达到该目的的心理过程称为意志 过程。举例:克服困难“不破楼兰终不归” (二)心理倾向 1、概念:我们的心理活动在一定时间里总会表现出某种倾向性,这类心理现象称为心理倾向 2、分类:需要、动机、内驱力 )心理特征 、概念: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2、举例:有的人观察敏锐、精确,有的人观察粗枝大叶:有的人记得快、记得牢,有的人记得慢、忘得快 有的人思维灵活,有的人思维迟钝;有的人情绪稳定、内向,有的人情绪易波动、外向:有的人意 志果断,坚韧不拔,有的人优柔寡断,朝三暮四等等。在一个人知、情、意的心理活动中经常表现 出来的稳定特征,即为这个人的心理特征或个性心理特征。心理特征总是以个人特点的形态而固定 下来的 三、心理学研究对象划分标准之二一一从人的心理的整体性、稳定性和差异性来看,可以把一个人的心 理看成是个性,从而又可以区分出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倾向性和自我 1、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的多种心理特征的一种独特的组合。它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的稳定的类型差异 个性心理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和价值观 个性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决定着人对周围世界认识和 态度的选择和趋向,决定着他追求什么,什么对他来说是最有价值的。需要是个性倾向性的基础。人有各种 需要,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交往需要、成就需要等等。个性是人在活动中满足各种需要的基础上形成和 发展起来的。人的一切活动,无论是简单的或是复杂的,都是在某种内部动力推动下进行的。这种推动人进 行活动,并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称为动机。动机的基础是人的各种需要。对一个人来说,什么 是最重要的?想要怎样生活?又必须怎样生活?由此而产生的愿望、态度、目标、理想、信念等等,都是由 这个人的价值观所支配的。价值观是一种浸透于人的所有行动和个性中的支配着人评价和衡量好与坏、对与 错的心理倾向性。价值观的基础也是人的各种需要。如果说需要是个性倾向性的基础,那么价值观则处于个 性倾向性的最高层次。它制约和调节着人的需要、动机等个性倾向性成分 3、自我 自我即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己的自觉因素。自我意识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从心理形式上
2 第一编 心理学基础知识 第一章 心理学总论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方法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的规律。 二、心理学研究对象划分标准之一——从人的心理的动态—稳态这个维度上来看,可以划分为心理过程、 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 (一)心理过程 1、概念:心理过程泛指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包括心理事件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加工进程。 2、分类:通常把认识(认知)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统称为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知)——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 (2)情绪情感过程(情)——对外(客观事物) 或对内(自身的)产生的态度体验 (3)意志过程(意)—— 从内到外 3、解析: (1)认识过程。也称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 (2)情绪过程就是人对待他所认识的事物、所做的事情以及他人和自己的态度体验。 举例:满意(不满意),愉快(不愉快),喜、怒、哀、惧以及美感、理智感、自豪感、自卑感等等 (3)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的,按计划不断地排除各种障碍,力图达到该目的的心理过程称为意志 过程。举例:克服困难“不破楼兰终不归” (二)心理倾向 1、概念:我们的心理活动在一定时间里总会表现出某种倾向性,这类心理现象称为心理倾向 2、分类:需要、动机、内驱力 (三)心理特征 1、概念: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2、举例:有的人观察敏锐、精确,有的人观察粗枝大叶;有的人记得快、记得牢,有的人记得慢、忘得快; 有的人思维灵活,有的人思维迟钝;有的人情绪稳定、内向,有的人情绪易波动、外向;有的人意 志果断,坚韧不拔,有的人优柔寡断,朝三暮四等等。在一个人知、情、意的心理活动中经常表现 出来的稳定特征,即为这个人的心理特征或个性心理特征。心理特征总是以个人特点的形态而固定 下来的。 三、心理学研究对象划分标准之二——从人的心理的整体性、稳定性和差异性来看,可以把一个人的心 理看成是个性,从而又可以区分出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倾向性和自我 1、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的多种心理特征的一种独特的组合。它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的稳定的类型差异。 2、个性心理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和价值观 个性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决定着人对周围世界认识和 态度的选择和趋向,决定着他追求什么,什么对他来说是最有价值的。需要是个性倾向性的基础。人有各种 需要,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交往需要、成就需要等等。个性是人在活动中满足各种需要的基础上形成和 发展起来的。人的一切活动,无论是简单的或是复杂的,都是在某种内部动力推动下进行的。这种推动人进 行活动,并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称为动机。动机的基础是人的各种需要。对一个人来说,什么 是最重要的?想要怎样生活?又必须怎样生活?由此而产生的愿望、态度、目标、理想、信念等等,都是由 这个人的价值观所支配的。价值观是一种浸透于人的所有行动和个性中的支配着人评价和衡量好与坏、对与 错的心理倾向性。价值观的基础也是人的各种需要。如果说需要是个性倾向性的基础,那么价值观则处于个 性倾向性的最高层次。它制约和调节着人的需要、动机等个性倾向性成分。 3、自我 自我即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己的自觉因素。自我意识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从心理形式上
来看,自我意识表现为具有认识的、情绪的和意志的三种形式。属于认知的有:自我观察、自我概念、自我 认定、自我评价等等,统称为自我认识。自我认识使个人认识到自己的身心特点、自己和他人及自然界的关 系、个人在不断变化的条件下和他一生的时间内他始终是他自己。自我认识主要涉及“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为什么是这样的一个人?”等问题。属于情绪的有:自我感受、自爱、自尊、自恃、自卑、责任感、义 务感、优越感等等,统称为自我体验。自我体验主要涉及“我是否满意自己”“我能否税纳自己”等问题 属于意志的有:自立、自主、自制、自强、自卫自信、自律等等,可统称为自我控制.自我控制表现为个人 对自己行为活动的调节、自己对待他人和自己态度的调节等。如“我怎样节制自己”,“我如何改变自己的现 状,使我成为自己理想中那样的人”等。自我意识的上述三种表现形式综合为一个整体,便成为个性的基础 自我。自我使一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等造成分成为统一的整体。如果自我发生障碍,人就 有可能失去自己肉体的实在感,或者感觉不到自己的情感体验,觉得自己陷入了麻木不仁的状态,或者感到 自己不能做主,总是受人摆布等等,导致人格障碍、个性结构中的诸种心理成分不是无组织的、杂乱无章的 它们是由自我进行协调和控制而成为一个有组织的、稳定的整体 总之,从人的心理特征的整体性、稳定性和差异性上来看,一个人的总的精神面貌就是他的个性。个性 是一个多维度的、具有层次结构的心理构成物、个性心理(其主要结构: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和自我 是心理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四、心理学研究对象划分标准之三一—从人的心理能否被觉知到的角度来看,可以把心理现象区分为意 识和无意识 1、意识:意识就是现时正被人知觉到的心理现象。一般清醒状态下表现出来的… 2、无意识:梦境、人的自动化了的活动、无法回忆起的记忆或无法理解的情绪常属于无意识之列 3、两种注意的关系:无意识中的一些东西也会闯入意识之中,诸如失言或说溜了嘴、笔误,会把自己无意识 的愿望泄露出来。有意识的动作或经验可能在梦境、联想和神经紧张症中表现为无意识的东西。 五、心理学的方法 心理学研究涉及的三类基本变量:刺激变量、机体变量和反应变量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实验法、调查法、观察法、测验法 (一)观察法 、从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的关系来看,观察有两种主要形式: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 参与观察:观察者成为被观察者活动中一个正式的成员,其双重身份一般不为其他参与者所知晓。 非参与观察:观察者不参加被观察者的活动,不以被观察者团体中的一个成员而出现 2、根据观察要求不同,观察法又可以分为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 长期观察是指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进行系统性观察,有计划地积累资料。 定期观察是指在某一特定的时间里进行观察记录 (二)调查法 调査法的主要特点是,以问问题的方式,要求被调査者就某个或某些问题回答自己的想法。调查法可以 用来探讨被调査者的机体变量(如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经济状况等)、反应变量(即他对问题的理 解、态度、期望、信念、行为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硏究的需要,可以向被研究者本人作调査, 也可以向熟悉被研究者的人作调查 调查法可分为书面调查和口头调查两种。 书面调査即问卷法,是硏究者根据研究课题的要求,设计出问题表格让被调査者自行填写用来搜集资料 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向许多人同时搜集同类型资料的优点。其缺点是发出去的调查表难以全部收回, 只能得到被调查者对问题的相对完整的答案。 口头调査即晤谈法,是硏究者根据预先拟好的问题向被调査者提出,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调査。要使 晤谈法富有成效,首先应创造坦率和信任的良好气氛,使被调查者做到知无不言:同时,研究者应当有良好 的准备和训练,预先拟好问题,尽量使谈话标准化,记录指标的含义保持一致。这样才有可能对结果进行客 观的分析和概括 (三)测验法 测验法就是用标准化的量表来测量被试者的智力、性格、态度、球以及其他个性特征的方法。测验的种 类很多。按一次测量的人数,可把测验分为个别测验(一次测一人)和团体测验(一次同时测多人)。按测验
3 来看,自我意识表现为具有认识的、情绪的和意志的三种形式。属于认知的有:自我观察、自我概念、自我 认定、自我评价等等,统称为自我认识。自我认识使个人认识到自已的身心特点、自己和他人及自然界的关 系、个人在不断变化的条件下和他一生的时间内他始终是他自己。自我认识主要涉及“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为什么是这样的一个人?”等问题。属于情绪的有:自我感受、自爱、自尊、自恃、自卑、责任感、义 务感、优越感等等,统称为自我体验。自我体验主要涉及“我是否满意自己”,“我能否税纳自己”等问题。 属于意志的有:自立、自主、自制、自强、自卫 自信、自律等等,可统称为自我控制.自我控制表现为个人 对自己行为活动的调节、自己对待他人和自己态度的调节等。如“我怎样节制自己”,“我如何改变自己的现 状,使我成为自己理想中那样的人”等。自我意识的上述三种表现形式综合为一个整体,便成为个性的基础 ——自我。自我使一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等造成分成为统一的整体。如果自我发生障碍,人就 有可能失去自己肉体的实在感,或者感觉不到自己的情感体验,觉得自己陷入了麻木不仁的状态,或者感到 自己不能做主,总是受人摆布等等,导致人格障碍、个性结构中的诸种心理成分不是无组织的、杂乱无章的, 它们是由自我进行协调和控制而成为一个有组织的、稳定的整体。 总之,从人的心理特征的整体性、稳定性和差异性上来看,一个人的总的精神面貌就是他的个性。个性 是一个多维度的、具有层次结构的心理构成物、个性心理(其主要结构: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和自我) 是心理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四、心理学研究对象划分标准之三——从人的心理能否被觉知到的角度来看,可以把心理现象区分为意 识和无意识 1、意识:意识就是现时正被人知觉到的心理现象。一般清醒状态下表现出来的…… 2、无意识:梦境、人的自动化了的活动、无法回忆起的记忆或无法理解的情绪常属于无意识之列。 3、两种注意的关系:无意识中的一些东西也会闯入意识之中,诸如失言或说溜了嘴、笔误,会把自己无意识 的愿望泄露出来。有意识的动作或经验可能在梦境、联想和神经紧张症中表现为无意识的东西。 五、心理学的方法 一、心理学研究涉及的三类基本变量:刺激变量、机体变量和反应变量 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实验法、调查法、观察法、测验法 (一)观察法 1、从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的关系来看,观察有两种主要形式: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 参与观察:观察者成为被观察者活动中一个正式的成员,其双重身份一般不为其他参与者所知晓。 非参与观察:观察者不参加被观察者的活动,不以被观察者团体中的一个成员而出现。 2、根据观察要求不同,观察法又可以分为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 长期观察是指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进行系统性观察,有计划地积累资料。 定期观察是指在某一特定的时间里进行观察记录。 (二)调查法 调查法的主要特点是,以问问题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就某个或某些问题回答自己的想法。调查法可以 用来探讨被调查者的机体变量(如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经济状况等)、反应变量(即他对问题的理 解、态度、期望、信念、行为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研究的需要,可以向被研究者本人作调查, 也可以向熟悉被研究者的人作调查。 1、调查法可分为书面调查和口头调查两种。 书面调查即问卷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课题的要求,设计出问题表格让被调查者自行填写用来搜集资料 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向许多人同时搜集同类型资料的优点。其缺点是发出去的调查表难以全部收回, 只能得到被调查者对问题的相对完整的答案。 口头调查即晤谈法,是研究者根据预先拟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调查。要使 晤谈法富有成效,首先应创造坦率和信任的良好气氛,使被调查者做到知无不言;同时,研究者应当有良好 的准备和训练,预先拟好问题,尽量使谈话标准化,记录指标的含义保持一致。这样才有可能对结果进行客 观的分析和概括。 (三)测验法 测验法就是用标准化的量表来测量被试者的智力、性格、态度、球以及其他个性特征的方法。测验的种 类很多。按一次测量的人数,可把测验分为个别测验(一次测一人)和团体测验(一次同时测多人)。按测验
的目的,可把测验分为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性向测验)和人格测验等。 (四)实验法 实验法就是在控制的情境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硏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 响。由实验者操纵变化的变量称为自变量或实验变量(通常是用刺激变量);由实验变量而引起的某种特定反 应称为因变量。实验需在控制的情境下进行,其目的在于排除实验变量以外一切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无 关变量)。在实验中实验者系统地控制和变更自变量、客观地观测因变量,然后考察因变量受自变量影响的情 况。因此,实验法不但能揭明问题的“是什么”,而且能进一步探求问题的根源“为什么”。 用实验法研究心理学问题必须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并使这两个组在机体变量方面大致相同,控制实验 条件大致相同,然后对实验组施加实验变量的影响,对照组则不施加影响,考察并比较这两组的反应是否不 同,以确定实验变量的效应 第二节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的常识知识 心理学发展基础知识 1、亚里斯多德的《灵魂论》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2、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冯特建立的实验心理学既 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从哲学分离出来,也标志着心理学上第一个思想学派一一构造主义的开始。 3、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真正奠基人,其著作《儿童心理》于1882年出版, 被公认为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 4、人类及其心理的产生,一方面固然要受生物学规律的支配,但更主要的是受其它因素所决定的,这些因素 首先是劳动,其次就是语言。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无论在人类身体结构的变化方面,还是人类 心理的发生和发展方面,劳动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语言产生于抽象思维之前,从形象思维、手的思维发展 到抽象思维,语言起到了中介的作用。 、心理学的内容常识 1、心理的实质:心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主观映象);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意识)具有能动性 2、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1)是一个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的过程;(2)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的过程 (3)各种心理机能互相关联协调发展; (4)具有个别差异。 3、年龄阶段和心理年龄特征 (1)年龄阶段:乳儿期(出生~1岁):婴儿期(1岁~3岁);幼儿期(3岁~6、7岁) 童年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14、15岁) 青年期(14、15岁~25岁);成年期(25岁~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2)心理年龄:在个体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一般、典型、本质的特性。心理年龄特征是从 许多个别的儿童心理事实中概括出来的。与生理(实际)年龄有区别。 4、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是心理发展的前提和物质基础(生理基础) (2)心理发展取决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以及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等条件 (3)遗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略) 、学习的最佳时期和“关键期” 孩子出生后,大约在四五岁左右,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有一个加速期,之后处于较平稳的发展过程中; 到了十三四岁进入青春期,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又有若干加速;在十四岁右,儿童的大脑才基本发育成熟 这些科学事实,为发现儿童心理发展的最佳年龄(关键期)提供了依据。有人研究表明:二至三岁是发展儿 童口头言语的关键期;四至六岁是开始学习书面言语的关键期;小学四年级是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 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期;十三至十四岁是抽象逻辑思维起步的关键期;十五六岁是抽象逻辑思维初步定型的关 键期。十七八岁是青春期发育基本完成,由半成熟半幼稚的少年时代转入成熟的青年时期的转折点
4 的目的,可把测验分为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性向测验)和人格测验等。 (四)实验法 实验法就是在控制的情境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 响。由实验者操纵变化的变量称为自变量或实验变量(通常是用刺激变量);由实验变量而引起的某种特定反 应称为因变量。实验需在控制的情境下进行,其目的在于排除实验变量以外一切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无 关变量)。在实验中实验者系统地控制和变更自变量、客观地观测因变量,然后考察因变量受自变量影响的情 况。因此,实验法不但能揭明问题的“是什么”,而且能进一步探求问题的根源“为什么”。 用实验法研究心理学问题必须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并使这两个组在机体变量方面大致相同,控制实验 条件大致相同,然后对实验组施加实验变量的影响,对照组则不施加影响,考察并比较这两组的反应是否不 同,以确定实验变量的效应。 第二节 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的常识知识 一、心理学发展基础知识 1、亚里斯多德的《灵魂论》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2、1879 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冯特建立的实验心理学既 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从哲学分离出来,也标志着心理学上第一个思想学派——构造主义的开始。 3、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真正奠基人,其著作《儿童心理》于 1882 年出版, 被公认为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 4、人类及其心理的产生,一方面固然要受生物学规律的支配,但更主要的是受其它因素所决定的,这些因素 首先是劳动,其次就是语言。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无论在人类身体结构的变化方面,还是人类 心理的发生和发展方面,劳动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语言产生于抽象思维之前,从形象思维、手的思维发展 到抽象思维,语言起到了中介的作用。 二、心理学的内容常识 1、心理的实质:心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主观映象);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意识)具有能动性 2、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1)是一个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的过程; (2)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的过程; (3)各种心理机能互相关联协调发展; (4)具有个别差异。 3、年龄阶段和心理年龄特征 (1)年龄阶段:乳儿期(出生~1 岁);婴儿期(1 岁~3 岁);幼儿期(3 岁~6、7 岁); 童年期(6、7 岁~11、12 岁);少年期(11、12 岁~14、15 岁); 青年期(14、15 岁~25 岁);成年期(25 岁~65 岁);老年期(65 岁以后) (2)心理年龄:在个体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一般、典型、本质的特性。心理年龄特征是从 许多个别的儿童心理事实中概括出来的。与生理(实际)年龄有区别。 4、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是心理发展的前提和物质基础(生理基础) (2)心理发展取决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以及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等条件 (3)遗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略) 5、学习的最佳时期和“关键期” 孩子出生后,大约在四五岁左右,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有一个加速期,之后处于较平稳的发展过程中; 到了十三四岁进入青春期,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又有若干加速;在十四岁右,儿童的大脑才基本发育成熟。 这些科学事实,为发现儿童心理发展的最佳年龄(关键期)提供了依据。有人研究表明:二至三岁是发展儿 童口头言语的关键期;四至六岁是开始学习书面言语的关键期;小学四年级是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 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期;十三至十四岁是抽象逻辑思维起步的关键期;十五六岁是抽象逻辑思维初步定型的关 键期。十七八岁是青春期发育基本完成,由半成熟半幼稚的少年时代转入成熟的青年时期的转折点
第二章心理过程与教学 第一节注意与教学 、什么是注意 1、定义为心理活动(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和集中性。 2、注意的对象既可以是外部世界的对象和现象,也可以是我们自己的身体、行为和观念 3、注意的特性 人在同一时刻里接受到无数的刺激。但是人并不是对所有的刺激都加以反应的,并且在特定的时间内, 人对刺激进行有意识反应的能力总是有限的 (1)注意的选择性:只对某些刺激发生反应而对其他所有刺激不发生反应 包括:随意的(有意的)选择和不随意的(无意的) (2)注意的集中性:选择在注意状态时,心理活动不仅选择、指向于一定的刺激而且还集中于一定的刺激 心理活动的集中性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同一时间内各种有关的心理活动共同集中于一定的刺激。通常我们说 “聚精会神”,“专心一致”就是指人的各种有关的心理活动都共同地指向并集中于同一的刺激。二是就同 种心理活动而言,它不仅指向于一定的对象,而且维持这种指向使活动不断地深入下去。通常我们说的“注 视”和“倾听”等等,就是指人的某种有关的心理活动不仅指向而且持续地、深入地集中于一定的刺激。因 此,与集中性相联系的是注意的强度或紧张度 注意的功能 从反映论的角度来看,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因为注意本身并不反映事物及其属性,也可以这 样说:注意不属于认识过程。 既然注意不属于心理过程,那么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现象呢?可以把注意看作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倾向 或者一种积极的状态。这种积极状态具有下列功能: l、选择的功能;2、维持的功能;3、调节和监督的功能 三、注意的种类: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分类依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 (一)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是人和动物都 具有的初级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刺激物的特点和人的内部状态,同时这两方面的原因 也是相联系的。 1、刺激物的特点 (1)刺激物的强度。引起无意注意起主要作用的是刺激物的相对强度,即与这个刺激物同时出现的其他刺激 物在强度上的对比关系。 教学时应该注意:既然刺激物的强度特别是相对强度是引起无意注意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师在讲课 时应当改变说话声音的大小和快慢、突出重点、加强语气并辅以必要的手势以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而声音 太小并且单调、毫无表情的讲述则很难从外部吸引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如果上课时学生注意力涣散,不注意 听课了,教师可以暂停讲课,这种暂停讲课的行为比责备学生能更有效地吸引学生听课 (2)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新异性是相对于个人的经验而言的。新异性是引起无意注意的刺激物的最重 要的特点之一。新奇的刺激容易吸引人的注意,而刻板的、千篇一律的、多次重复的习惯化刺激不易吸引和 维持注意。可以把刺激物的新异性分为绝对新异性(该刺激物在我们的经验中从未有过)和相对新异性(该 刺激物在我们经验中有些熟悉但又感到新奇)。对新异刺激物的注意和探究称为好奇心。新异刺激物对注意力 的吸引和维持,与我们对它的理解程度有关。如果我们对这种新异刺激物毫不理解(绝对新异性),虽然可以 引起一时的注意但却难以维持长久的注意。如果我们对新异刺激物有一些理解,但又不完全理解(相对新异 性),为了求得进一步的理解,就会引起强烈的注意,长时间地维持注意。可以认为,引起注意更多的是刺激 物的相对新异性。 教学时应该注意:教师在讲述教材时每次都可以增加新内容,变更讲述的方式;同时讲述新内容又不能 脱离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与学生的已有知识联系起来。这样,不仅可以从外部吸引学生的注意,而且可以
5 第二章 心理过程与教学 第一节 注意与教学 一、什么是注意 1、定义为心理活动(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和集中性。 2、注意的对象既可以是外部世界的对象和现象,也可以是我们自己的身体、行为和观念。 3、注意的特性: 人在同一时刻里接受到无数的刺激。但是人并不是对所有的刺激都加以反应的,并且在特定的时间内, 人对刺激进行有意识反应的能力总是有限的 (1)注意的选择性:只对某些刺激发生反应而对其他所有刺激不发生反应。 包括:随意的(有意的)选择和不随意的(无意的) (2)注意的集中性:选择在注意状态时,心理活动不仅选择、指向于一定的刺激而且还集中于一定的刺激。 心理活动的集中性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同一时间内各种有关的心理活动共同集中于一定的刺激。通常我们说 “聚精会神”,“专心一致”就是指人的各种有关的心理活动都共同地指向并集中于同一的刺激。二是就同一 种心理活动而言,它不仅指向于一定的对象,而且维持这种指向使活动不断地深入下去。通常我们说的“注 视”和“倾听”等等,就是指人的某种有关的心理活动不仅指向而且持续地、深入地集中于一定的刺激。因 此,与集中性相联系的是注意的强度或紧张度。 二、注意的功能 从反映论的角度来看,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因为注意本身并不反映事物及其属性,也可以这 样说:注意不属于认识过程。 既然注意不属于心理过程,那么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现象呢?可以把注意看作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倾向, 或者一种积极的状态。这种积极状态具有下列功能: 1、选择的功能;2、维持的功能;3、调节和监督的功能。 三、注意的种类: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分类依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 (一)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是人和动物都 具有的初级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刺激物的特点和人的内部状态,同时这两方面的原因 也是相联系的。 1、刺激物的特点 (1)刺激物的强度。引起无意注意起主要作用的是刺激物的相对强度,即与这个刺激物同时出现的其他刺激 物在强度上的对比关系。 教学时应该注意:既然刺激物的强度特别是相对强度是引起无意注意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师在讲课 时应当改变说话声音的大小和快慢、突出重点、加强语气并辅以必要的手势以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而声音 太小并且单调、毫无表情的讲述则很难从外部吸引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如果上课时学生注意力涣散,不注意 听课了,教师可以暂停讲课,这种暂停讲课的行为比责备学生能更有效地吸引学生听课。 (2)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新异性是相对于个人的经验而言的。新异性是引起无意注意的刺激物的最重 要的特点之一。新奇的刺激容易吸引人的注意,而刻板的、千篇一律的、多次重复的习惯化刺激不易吸引和 维持注意。可以把刺激物的新异性分为绝对新异性(该刺激物在我们的经验中从未有过)和相对新异性(该 刺激物在我们经验中有些熟悉但又感到新奇)。对新异刺激物的注意和探究称为好奇心。新异刺激物对注意力 的吸引和维持,与我们对它的理解程度有关。如果我们对这种新异刺激物毫不理解(绝对新异性),虽然可以 引起一时的注意但却难以维持长久的注意。如果我们对新异刺激物有一些理解,但又不完全理解(相对新异 性),为了求得进一步的理解,就会引起强烈的注意,长时间地维持注意。可以认为,引起注意更多的是刺激 物的相对新异性。 教学时应该注意:教师在讲述教材时每次都可以增加新内容,变更讲述的方式;同时讲述新内容又不能 脱离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与学生的已有知识联系起来。这样,不仅可以从外部吸引学生的注意,而且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