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二:细说吉尔兹 王海龙 恰似在《导读一:对阐释人类学的阐释)中 我们意识到阐释人类学本身即成了阐释的对 象,在对吉尔兹的系统译介中,我们意识到吉尔 兹以及由他所代表的一批美国当代文化人类学 思想,特别是阐释人类学思想早已不仅属于吉 尔兹本人。在欧美当代学术史上,吉尔兹的崛 起和阐释人类学的勃兴很可以被看成是一种文 化契机抑或学术现象
■导读二:细说吉尔兹 既然可被称为现象,则自有其深刻的学术渊源和特定的文 化背景。吉尔兹曹被学术界的圈内人誉为当代西方人类学承前 启后的中流砥柱,美国文化人类学“黑暗时期”的正宗拯救者。 要想理解这种吉尔兹现象,我们必须知人论事,把吉尔兹放回到 其原始的时代和学术背景中从纵和横的两个角度去评析之。我 们素知吉尔兹是“深度描写”、讲求背景(context)研究的倡导 者,这次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请君入瓮,对吉尔兹本入进 行一次“深度描写”,以期对其治学渊源和学术贡献给予一个总 的揭示。 言及吉尔兹的治学之道,我们很难回避本世纪60年代的那 场人类学危机。 60年代是西方世界经历前所未有的大动荡、大变革的时 代。当时的印度支那战争,各西方殖民地的相继独立,此起彼伏 的经济危机、种族纠纷、城市状况恶化、科技的发展对生态环境 的破坏,凡此种种,无不对社会及个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西方 世界这十年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社会沉沦、个人颓唐、知识分子心 炙异化,怀鞭主义、犬儒主义、反理性主义、反文化主流的湖流盛 行的时代。这顽固的社会现实仪乎已非人力所能控制。面对这 一状况,孤立的个人束手无援,有的转入反思,有的“退出社会” 有的麻木不仁,还有的则陷入苦闷,试图从毒品、摇滚乐、奇装异 服、自恋和冒险等惊世骇俗和反伦理的举动中寻求刺激与安慰 当然也有许多人主张采取积极行动,承担各自的社会责任,他们 组织示威游行,提出“你如果不试图解央问题,你就是问题”的口 号。在这场动乱中,以研究人类文化为己任的敏感的文化人类 学也不例外。这一时期社会外力和学科内部本身的矛盾促进了 人类学家的反躬自省和自我批判
地方性知识■ 这一时期很多学者对人类学家研究社会但又不愿承担社会 贵任的做法提出质疑。有的学者还对某些打着学术自由和科学 的招牌为军寧机关提供秘密咨询或承担秘密研究项目的行为提 出批评;还有很多学生则不满人类学现状,要求设置新的(或怪 僻的)课程,更有一些学者成立“反叛”性的学术核心组织,创办 “反叛”性的期刊(如美国的Critical Anthropology(批判人类 学))等。美国人类学家G.D.伯里曼曾生动地描述人类学教授 们当时的困境,他说:“我们当教师的处境可以比作这样一个情 景:一个失志当牧师的,孜孜不倦、刻苦学习,经过多年的卧薪尝 胆,寒窗苦读,正准备步出书房施展身手、向公众传教布道时却 发现每一个人都已变成了无神论者。”四这种生活在充满敌意的 社会里的个人困境成为60年代文学、艺术以及行为科学的一个 普遍主题,当时流传的一句话是“社会是坏的,人是好的”。由此 而产生的一个后果就是文化重心从社会转向个人,从客观转向 主观,而这种转变也影响到人类学理论的发展方向。 往更远追溯一点,人类学在60年代的危机是有其更为有机 的内在原因的。从19世纪以来,人们对人类进步、文明文化的 发展将使人类走向幸福的进化主义观念深信不疑,但本世纪世 界大战的残忍、毁灭性,工业革命对人性和几千年传统文化、风 俗的冲击,新的经济文化关系给人际关系造成的分化、压力,一 句话,新的文明给社会和人带来的恐怖,遏使人性异化,使人们 对它进行了本能的反抗,这种反抗必然折射到了人类学研究上。 人类学虽然以人、社会和文化为研究对象,以剖析文化的发 展为己任,但人类学者长期以来一直满足于对各种社会文化现 象进行超脱性的客观描写,而避免主观是非判断和介入实际问 题,提出变革建议。更有甚者,他们千方百计地企图使他们所研
■导读二:细说吉尔兹 究的传统社会维持现状,成为标本和“活化石”,使一门与社会文 化现实息息相关的科学成为纸上空谈。60年代后期,美国和西 欧爆发了大规模的激进的社会运动。率先而来的是反文化运 动,继而是反战运动,随即又是女权运动,属于现存社会秩序中 的一切都受到了质疑和批判。这些运动不仅冲击了学术果,而 且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出自于学术界自身。在人类学界,斗争的 矛头首先指向了人类学与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历史关联(主要 指英国的社会人类学而言),但实际上只触及了表面现象。人类 学家的注意力很快转到人类学的理论框架性质,特别是这些理 论框架对文化及人的研究的滞碍等等。这样,批判的目光开始 直指人类学的学科建设和理论反省自身了。 理清了上述社会与文化发展主流的纵的线索,学科内部的 横的线索及其比较性的背景乃至其师承、批判的关系就比较易 于迎刀而解了。 由于社会问题的激烈外现,人类学内部的矛盾也随之凸显」 博厄斯的历史批评学派曾是美国文化人类学的正宗,且影响到 了整个世界的学坛。博厄斯身后,克娄伯与克鲁克洪(吉尔兹的 老师)高扬他的旗帜,并给予了创造性的发展。60年代克娄伯 与克鲁克洪相继去世,更兼前述社会混乱背景,美国文化人类学 界严重受挫,人类学的发展一方面阁于外部的社会冲击,一方面 由于学科内部过于看重技术性课题而钻入牛角尖;另一方面又 缺乏深富理论素养和高瞻远骗的思想家高扬当代人类学思想, 虽有玛格丽特·米德在学术实绩上的有效支撑,但美国当代人类 学在方法论上缺乏贡献,美国人类学在世界学坛的地位岌岌可 危。而此时吉尔兹异军突起,给美国当代人类学提供了新的方 法论,其承前启后的开创性业绩是功不可没的
的 地方性知识■ 60年代,法国结构主义人类学思想在美国影响非常深广」 更兼语言学研究对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渗透,使其成为一时的 显学。人类学界另一种倾向则是对物质文化和环境关系的重 视,这方面以后来发展为“新功能主义”或“文化生态学”(neo functionalism./cultural ecology)的美国进化论人类学家莱斯利 ,怀特(l.eslie White)和朱利安·斯图尔德(Julian Steward)、马 尔文,哈里斯(Marvin Harris)等人为代表。而此期对吉尔兹思 想学说影响较大的则是认知人类学(cognitive anthropology/ cthnosemantics),和符号人类学(symbolic anthropology)。 在文化人类学的传统中,每接触一种未知的文化,要想研究 它,最起码的工作首先是作文化志(ethnography)的描述,然后 再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以期得到对此文化的基本概念。 随着当代哲学和当代心理学的发晨,人类学家发现他们这样做 并不足以解释文化的过程。因为他们撰写的民族志(文化志)只 是人类学家们作为外来者用自己的思维、术语、概念记述的对特 定文化的见解,而不是该文化内部成员对自己文化的描述和理 解。他们缺乏对文化持有者自身的社会心理、思维方法、价值 观、审美观和世界观的了解,也就是说他们缺乏对本族人看待自 然、看待社会的了解;而文化持有者的社会心理、思维方法、价值 观、审美观和世界观并不像文物和社会组织那样界限分明。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