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二:细说吉尔滋 33 同的人类学家对同一文化的看法显然很不相同,再反陕到文化 志上,当然会有更大的歧异,于是就有了我在前文《对阐释人类 学的阐释〉中所揭示的当代人类学界对文化志描写的全面质疑, 甚至从理论上对其嘲弄的态度(见Redfield.Lewis/.Mead Freeman Controversy)。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人类学呼唤 一种认识论上的科学方式。认知人类学恰是在此情境下应运而 生的。 认知人类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人类学家沃德·古德纳 夫(Ward Goodenough)和埃洛伊德·劳恩斯堡(Eloyd Lounsburg)。认知人类学受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的启示,旨在探 索不同民族如何组织和运用自己的文化。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 “发现”普遍的行为规律,而是为了了解支配自己行为的组织原 则。认知人类学认为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观察和组织物质现象 (事物、事件、行为、情感)的体系,然而人类学要研究的不是这些 物质现象的本身,而是它们在人们头脑里的组织方法。文化不 是物质现象,文化是对物质现象的理性组织。认知人类学的代 表人物之一古德纳夫曾说:组成文化的不是事物、人、行为和情 感,而是由常规和概念以及一套组织这些常规的概念的原则。 文化存在于文化持有者的头脑里,每个社会的每个成员的头脑 里都有一张“文化地图”,该成员只有熟知这张地图才能在所处 的社会中自由往来。人类学要研究的就是这张“文化地图”。 认知人类学试图致力于回答这样两个问题:(1)对属于一种 文化的人民,哪些物质现象是重要的?(2)他们是如何组织这些 物质现象的?不同的文化不仅组织物质现象的方式不同,而且 它们各自组织的物质现象的种类也不尽相同。对某些相同的物 质现象,往往有的文化认为与自己有关,有的认为与自己无关
名 地方性知识■ 例如我们认为露水、雾、冰、雪各不相同,但印度南部的koyas人 却认为它们只是-样的东西:mancu。.相反,爱斯基摩人却认为 落下的“雪”,在地下的“雪”,飘动着的“雪”,漂流的“雪”,积“雪' 等是不同的自然现象,值得细加区分,因此用不同的词来表达。 据说爱斯基摩人表达“雪”的词汇萧多达四十余个。这样举证并 不意味着koyas人不能分露水、雾、冰和雪,或我们不能辨认 或区分雪的不同状况:只不过这些差别对koyas人和对我们来 说远不如对爱斯基摩人那么重要。(这种争论及其分类学原则 对吉尔兹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在本书第四章(作为文化体系的常 识)里,他曾以“实践性”的标准以相当的篇福对之给予辨桥) 另外,如我们中国人说的“针灸除有痛感之外,还会有酸、胀、麻 的感觉”这句话就无法译成英语,因为英美人并不认为酸、胀、麻 有别于痛。再如亲属称谓方面,中国人有兄弟、姐妹、姑姨、叔 舅、堂表之别,而英美人却不作达种区别,他们只有brother, sister,aunt,uncle,cousin。不是因为没有这些亲属,而是在他们 的文化中认为没有进行这么精致划分的必要。认知人类学认 为,理想的文化志应该包括本族人为处理日带生活中過到的各 种社会文化情况所必须理解与运用的一切规则、原则和类别。 只有这样,才能杜绝人类学家的先入之见和文化偏见,反映出真 正的文化现实。 认知人类学强调在对民族学村料暨文化志进行分析描写时 必须从本族人的角度出发,即必须采用emic方法,就这一点来 说,认知人类学并不新,因为前期的人类学家诸如博厄斯、马林 诺夫斯基都对此早有论述。认知人类学“新”的地方在于,某些 早期人类学家虽然也对文化持有者的世界观感兴趣,但他们是 用自己的语言来研究它和描写文化持有者族内人的概念类别;
■导澳二:细说吉尔滋 35 而认知人类学家则强调用本族人的语言来研究和描写本族人的 概念类别。此外,认知人类学还强调在进行民族学研究时不可 采用etic方法,以避免研究者本身的概念范畴和文化偏见的干 扰。 认知人类学家以本族人的语言为线素,力图发现复制本湖 人组织自己物质世界的方式,发现本族人运用的组织原则。为 达此目的,认知人类学家通常采用的实地调查技术与描写方法 有“控制性诱导”(controlled eliciting)和“组成特征分析” (componential analysis). 认知人类学家从文化持有者的角度出发,探索特定文化的 成员具有什么样的概念范畴,以及这些概念范畴在语言中是如 何被分类、贮慧、解码、运用的。他们的研究除了对了解特定文 化的内在结构具重要启发意义外,还有助于向一种文化中引进 新知识和新概念的实际工作。 认知人类学的理念深深地影响了吉尔兹的阐释人类学理 论,特别是其强调emic的认知方式,和强调“文化持有者的内部 眼界”(from the native's point of view)的方式.已成为他阐释 学思想中一以贯之的一根红线,虽然吉尔兹后期的学术发展并 不完全膺服认知人类学的思路,但认知人类学对他阐释人类学 思想构成的影响是不容否认的。 对吉尔兹思想产生另一巨大影响的学派当然是符号人类学 (symbolic anthropology)。符号人类学思想对吉尔兹的影响是 如此之大,他在这个领域里盘桓是如此之久,而且作出了这么多 出色的贡献,以至千他虽在其后期另创山头、自立门户为阐释人 类学派,但西方的大多学术著作和有影响的工具书仍多把他列 为符号入类学的思想家
36 地方性知识■ 符号人类学是当代西方人类学思想中影响最为深广的一 支。它是在60年代中期西方一些人类学家试图使游移不定的 文化概念得到相对的固定和达到一定程度的客观性的产物。和 认知人类学相异,他们不认为文化是封闭在人们头脑里的东西, 而是一种符号系统。文化体现在具体的公共符号上,这些符号 有物件、策件、关系、活动、宗教仪式、空间单位等。语言诚然是 一种符号,但这儿强调的是这种非语言性的符号。同一文化内 部的成员通过这些被赋予公共义的符号交流自己的世界观、价 值观和社会情感。这一界说在认知人类学盛行的当时无疑是振 聋发聩的。 对人类学家而言,符号是意义的浓缩形式,是由多种意义确 定的符号的联想(association),可以渗入社会文化生活的多种领 城及平面;一个简单的符号可以只表达一个简单的意思(如交通 灯、莫尔斯密码等),而一个复杂的符号的涵盖面则可以很大(表 达文化意义的符号即是);有限的符号同它们表达的意义的无限 组合便构成了符号系统结构。符号人类学家虽然以符号为研究 对象,但并不热中于对符号的弧立研究(如对符号的分辨和归 类)。他们对符号在社会活动中的某些实际运用(如用巫术治 病、用巫术杀人等)也不感兴趣,其所关心的是符号结构,即符号 与其表示的各种意义的关系(符号与意义)及符号所表示的各种 意义之间的联系。人类学家在行为情景中通过对符号的研究, 试图发现符号是如何相互结合形成体系的,以及符号如何彩响 社会行为者看待世界、思考世界、察觉世界,也就是说他们关心 的是符号如何作为文化的载体来表这意义的。符号人类学的分 析多集中在神话、宗教仪式、艺术、语言这类符号性最强、性质最 复杂的文化结构上。吉尔兹对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人斗鸡习俗的
■导读二:细说吉尔蓝 3 研究,特纳对赞比亚恩德姆巴(Ndembu)人宗教仪式的研究,什 内德(David Shneider)对美国亲属制的研究以及道格拉斯 (Mary Douglas)对普遍符号的研究已成为人类学中对符号研究 的经典代表。 其实,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吉尔兹的领域已不限于符号人类 学、,特别是他对巴厘人斗鸡习俗的研究已由于他的“深度描写” 方法论的阐扬而被认为是阐释人类学的经典方式。虽然如此, 由于他是脱胎于符号人类学的大师,他和符号人类学有着千丝 万缕的联系,在进行笼统的划分时,他仍被称为这一领域的领袖 人物。 把文化作为符号系统加以研究并不是符号人类学的首创, 但符号人类学对符号结构的研究最具体、深刻而全面。列维 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也把文化看作符号体系,但注重的是具有 普遍性质的、属心理范畴的世界观,而符号人类学注重的则是特 定的文化所独有的、属意识形态范畴的“社会情感”或“社会心 理”。在进行文化符号分析时,符号人类学强调采用emic方法, 从行为者的角度观察、研究文化,但又不主张“进入人们的头 脑”,他们认为不同的文化是不同的民族对其所处的世界的不同 理解的产物。要了解一种文化,必须把自己放在该文化的基点 上。文化的各种符号之间的关系取决于该文化中行为者的行为 组织方式。对符号人类学家而言,符号的意义并不在于其作为 “文化”的载体或文化分析桥的窗口,而在于它是社会活动中的杠 杆,是个人经验与社会事实的枢纽。通过符号,人们协调内部的 变化,适应外部的环境,因此符号与人的兴趣、目的、手段息息相 关。也正因为如此,符号人类学把行为者及行为者与事物的关 系放在文化研究的中心,这一点同结构主义形成鲜明的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