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地方性知识■ cc认知及描写的唯一的谨镇的判断者。出发点当然是好的, 但etic以外部的描写、外部的理解来对特定的文化颁布给定的 名义,它到底有多少的“科学性”,以及在什么意义上赋予其“科 学性”则又成了新的值得质疑的问题。 在派克的基础上,文化人类学家马尔文·哈里斯(Marvin Harris)又对emic/etic用其文化唯物主义(cultural materialism)的观念给子了新的诠释。在认识论的发生源和认 知功能上,哈里斯和派克产生了歧异和激烈的论争。25派克认 为,etic的研究方式在认知的深入,展拓和阐释emic系统时是 极为有益的,但etic在其对知识的析求和占有上并不是必定优 于emic。而哈里斯则认为etic的方法在对客观事实的判定上 极为有用,同时,etic与emic相较,它对知识的析求和占有亦是 必定要优于后者。派克认为客观的知识只是幻象,所有对知识 的析求最终是主观的;哈里斯则认为客观的知识至少在其内在 潜力上是可以获求的,对这种知识获求的努力则是科学之所以 称为科学的根本原则。〔2) 很显然,关于emics和etics的这种争论从根本上涉及本体 论和认识论的问题,它在当代人类学上的影响是深远的。其直 接的影响即在于,六七十年代人类学界鉴于emic强调的本族人 的认知功能,忽略etic的比较认知功能,大量提出培养文化持有 者内部的文化批判、描写,抑或培养emic本族内部的文化人类 学家(native ethnographer),取代文化人类学的观察、比较、描 述的传统的争议。 内部的就一定是主观认知的吗?外部的就一定具有客观 科学、经验分析的特点么?吉尔兹在自己的一系列论文中对之 进行了严正的质疑。固然,认知、语言是察知文化形态的基础
■导读一:对阅释人类学的阐释 19 然而精通其语言并不意味着已精通其文化,文化有其内在的认 知结构,有其“文化语法”。从上个世纪以来几乎所有的人类学 思想家皆强调田野工作.强调精通当地文化持有者(native speaker)的语言,但文化是意识形态,即使精通其语言,亦难保 确知其文化的底蕴。文化的语法不仅仅是以语言、认知写成的, 也是以神话、宗教、艺术、民俗乃至天文历法、丧葬典仪等文化本 文和文化话语写成的。这就构成了吉尔兹在其《文化的阐释》和 《地方性知识》这些著作中的主要研究任务。 “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the native's point of view Malinowski)当然是一个立场和角度,它对调整由emic/etic争 论引起的对田野工作以及前述文化志的质疑起到了修复和补救 的作用,但这毕竟还是得之于先贤。虽然吉尔兹以其富启发意 义的大量实绩矫正了此期对人类学本质的怀疑倾向,但他实际 上较有创见意义的贡献更在干他关于地方性知识的倡导和深度 描写的实施。 地方性知识的寻求是和后现代意识共生的。随着后工业社 会的发达,西方文化传播的强势在摧毁着世界文明不同的形态。 现代意识的题旨在于统一,在于“全球化”(globalize)。统一固 然带来了文明的进步,但从另一角度也毁灭了文明的多样性 意识形态的全球化更给世界文化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因之, 矫枉现代化及全球化进程中的弊端,后现代的特征之一就是“地 方性”(1 ocalize)-一求异,不管它的结果是异中趋同,还是异中 见异、异中求异。吉尔兹正是这一学术思想的有力倡导者,并把 它有效地应用到了自己的闲释人类学的实践中去。 60年代后期,是人类学内部革命风起云涌的时期,这一时 期新的学说迭出。总体来讲,文化研究的后现代性是人们无法
地方性知识■ 回避的一个课题。在人类学纵深发展的理论需要下,对全球化 理念的质疑,特别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文明统一是否会带 来文明/文化进步的探讨引出一系列意识形态上的争论和对社 会化问题的审视。人们,特别是文化人类学者难以回避对其答 案的扶择。总的来讲,这一时期随着对殖民意识形态的批判以 及地方性和全球性冲突的后现代后殖民契机引发了人文科学界 对“地方性”的重视和重申。比如前述人类学家马尔文·哈里斯 与其开创的“新功能主义"学派(neo-functionalism)的学者们在 其以文化体系为分析单位的生态系统研究中,亦倡言“地方性"” 或"地方群体”(loapopulation)的重要性,) 但吉尔兹所云地方性不只是一种出发点和姿态,而是一种 方法论的缘起。他的着眼点不在于仅仅对异与同(difference and similarity)的逆向探讨,而在于从发生学的渊源去追溯其命 名学甚至是思维论上的歧异;于是,吉尔兹开创了自己窝启迪意 义的“深度描写”的显徵研究法。 毋庸讳言,“深度描写”的阐释人类学观念缘起于吉尔兹拯 救人类学文化志描写的原始动机。前而日经述及,吉尔兹的文 化观受到了韦伯关文化是“富有意味的网”(webs of significance)的观念的影响,而且他们也都承认,这张网是在始 终持续地被编织着,这张网就是符号之网,而文化学家的任务则 在于分析这些符号的交通(analysis of the traffic in symbols)。 诚然别的学科诸如社会学、民俗半和文学批评等也分析文化,但 人类学与上述学科在分析文化上质的不同在于特殊的描绘方式 一一亦即我们所说的“深度描写”。 吉尔兹“深度描写”的术语其实是借之于哲学家赖尔 (Gilbert Ryle))。赖尔本义是以一个孩子抽搐眼皮为例,说明
■导读一:对阐释人类学的澜释 21 个甚至极简单的动作都可以隐涵着无限的社会内容,他把抽动 眼皮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条分缕析,揭示了其多层内涵,进行了 个深富哲思的层次化还原分析,从而展示了文化符号的复杂性 以及其“所指”和“能指”之间排列组合所能具有的可能复杂关 系。2这种描写深受吉尔兹赞赏并成了他“深度描写”理论的范 本。(详见导读二:细说吉尔兹) 综而言之,吉尔兹的“深度描写”正是在这种学术前提下强 调显微法,慧眼独具,强调以小见大,以此类推的观察和认知方 式。(一)区分可观察的行为(observable behaviors),现象性观 察(phenomenalistic observation)和“浅度描写"(superficial/, thin description),强调描写和观察方式的特定化、情境化、具体 化,并确立了长期的、小范图的、定性在上下文背景中的理论前 提要求。(二)重申文化是积累的总体型符号系统,是可以被条 分缕析、分层探讨的。(三)昭示符号是模糊地传承的,符号的融 混驳杂不断组合的特征使其具有晦涩性,它们携带的意义势必 需要阐释。在“深度描写”的理论要求下,文化的符号性对具体 的时、地、情最都要进行具体分析,特别是古代的、外国的文献以 及异域的文化。在吉尔兹的定义下,文化是“行为化的符号化文 献”。深度描写和深层分析是他出奇制胜的法宝,在我们潮译的 这个集子中,不论是他的田野工作实践,还是他对历史的、外来 的文献的分析,他都身体力行了这一学术主张。 吉尔兹对深度描写的重视促进了他对叙述半的全新研究, 使得阐释人类学思想在这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由于深度描 写理论的启发,阑释人类学对叙述学的研究已不仅限于对本文 和上下文(text&context)以及对话语(discourse)的一般性研 究,而是对叙述本身进行了更为深层细致的分析。比如对叙述
22 地方性知识■ 的时间观,他们就对其“作者所指时同、读者阅读时间、故事发生 时间、故事叙述行为时间、本文的表现形式的时间”等等给予了 极为细致的阐发和体认,促进了通过叙述学的探讨对文化亨 件发生学上复原认知的可能和深层细致意义上的符号象征 (symbol-metaphor)交流转换的研究。 阑释人类学对叙述学的分析和研究还有助于人类知识组合 意义的探讨。叙述学分析的本原目的是验证文化理解和破译文 化的内定符码,亦即去明了文化持有者内部的符号系统,其明示 和隐晦的全部。为了做到这一点,阐释者除了需要渗入时、地, 进入角色外,还需要了解其组织和组合其经验的心理设计和模 式(schema or template),譬如,认知心理学家们就探讨并秦知 这种模式是记忆的源泉。 对叙述学的重视还在于对比较版本学的关注。这不仅在诸 如对民裕学研究文本之不同方面有着决定性的意义,而且对其 本文和话语叙述的表现,其借用,其传潘,其标准化和地方化 (standardized or localized)的变迁程式;其不同涵意在不同文化 中的功能等等和文化需要之间的关系等方面也极真启发意 义。)这种精致的时、地分析法对我们重新认识纷争已久的雷 德费尔德一路易斯争议和米德一弗雷曼争议提供了崭新的思 路。 更进一步,阐释人类学对叙述学的研究深入到其他细致的 层面,比如性别在叙述角色和记录者中扮演的角色、社会语言学 的范式在调查的延展时是如何影响本文阐释的文化模式结 构3)等方面都有独到的和有启发意义的探素。 在关于文化志的叙述学研讨中,阐释人类学并非一味护短, 而是承认田野工作者的素养、经验、考察方式对其质量确有至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