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自己的领辖范围(见下节)。 姻亲关系在文化网络中起着什么作用?在华北乡村的日常生 活中,它起着多种保障和联系作用,习惯法中中人的作用可以表 明,亲戚关系在签约(不论是借贷还是买卖或租佃土地)方面起着 重要作用(见第六章),而且,当发生天灾人祸之时,人们往往投奔 其亲戚所在的村庄。一般来说,这种亲戚关系往往将普通人家与 更有权威和正式的宗族以及行政组织联系起来,使他们更易接近 乡村社会中的各种资源。如此,通过人际关系这种烟亲联络将 不同类型的组织连结起来从而为文化网络中提供了又一种粘合方 式。 24 “作为独立于市场之外而作用的纽带,亲戴和其他关系拓宽了 我们的视野,并帮助我们理解在乡村市场体系削朝或嫌痰之际人 们是如何相互联络的。这种超越市场的纽带是杏持久坚韧,对穷 得无法自给的村民来说更为重要。如同与市场的商业关系加深了 村中的某些联系一样,那些村际间的直接关系(它可能最初在市场 中心形成)也发挥着自己的重要作用,这是目前的市场结构论所未 予以充分重视的。 文化、法统与晚清政权 如上所述,“权力的文化网络”中的“文化”一词是指各种关系 与组织中的象征与规范,这些象征与规范包含着宗教信仰、相互感 情、亲戚纽带以及参加组织的众人所承认并受其约束的是非标准。 这种象征性价值赋予文化网络一种受人尊敬的权成,它反过来又 激发人们的社会责任感、荣誉感一它与物质利益既相区别又相 联系一从而促使人们在文化网络中追求领导地位。 所以,乡村社会中的领袖只能产生于具有共同象征性价值观 念的组织结构之中。但是,这种似乎约定俗成的文化价值正掩盖 20
了在乡村社会中它的产生与运作过程。这一细徽而复杂的进程充 满着包括国家政权在内的各不相同的社会集团间的相互竞争、妥 协及自我调节。由于文化网络既控制着各种资源,而其本身又包 含各种感性象征,所以,它成为乡村社会中使权威合法化的监证 者。正因为如此,它也成为乡村社会中各种势力激烈角逐的大舞 台 一一争取使网络中的奥论导向和权威为某一特殊的需要和利益 服务。 人们可能要何,如果文化网络中的符号被用来为某一一集团或 个人谋利,它们是否还能激发人们对“合法权威”的认同?本书对25 文化网络的讨论正是要回答这个问题,不过,不难一眼看出,其问 题(答案)的关键在于媒体本身。与物质资源不同,象征性符号是 可塑的,尽管它被完全扭曲,但它还能保持其内在能量一 一即动 员、激励以及强制的力量。在全书中我将重点考察造成象征性符 号多种用途的条件和环境。本章中对社区淄溉中祭祀等活动的研 究将说明龙王的权威是如何在允许不同团体争权夺利的情况下仍 能维持整个水利体系的稳定。 不仅乡村社会中有着各种势力竞争这种权威合法性的象征, 封建国家等外来因素亦参加了这一争夺。这样,文化网络不仅沟 通了乡村居民与外界的联系,而且成为封建国家政权深入乡村社 会的渠道。通过这些渠道,封建国家使自己的权力被上合法的外 衣。但如以下各章所示,对国家政权来说使文化网络中的各种规 范为自己服务并不是一件容易之事,它经常不得不将自己的菊权 凌驾于大众的信仰象征之上。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文化网络中并不是所有的组织和 象征性符号都护佑正统秩序,其中许多信仰在官府看来是非法的, 但仍为村民所接受。这就使我们易于理解为什么乡村社会中存在 着不一定合法的非正规领袖。不过我相信,直到19世纪末期以 前,清政府将文化网络转化为使帝国政令法统化的工具的企图获 21
得了一定的成功。无疑,乡村精英上浮促成了这一企图的实现,因 为这一转变使精英们的领导地位进一步巩固。 以这种方式观察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便不难发现,文化因素在 其中起普重要作用。谈到文化,我们不能只讲孔教、绅士或由绵土 操纵的体制。国家利用合作性的商人团体、庙会组织、神话以及大 26众文化中的象征性资源等渠道深入下层社会。权力的文化网络正 是要揭示国家政权深入乡村社会的多种途径和方式。 典型研究:河北省邢台地区的水利管理组织 下面对19世纪一个水利组织的研究将说明文化网络是如何 将国家政权与地方社会融合进一个权威系统(机构)的。这一地区 位于太行山下,周于今河北省邢台地区。19世纪时直隶省水浇田 面积占可耕地面积的15%左右,所以下面讨论的灌溉组织并不是 当时的普遍现象。但在我的研究过程中,这类组织却经常涉及到, 而且可以说是遍及中国:职务性的、祭祀性的、政治性的、经济性的 各种等级制度、乡绅网络以及帝国行政机构等相互作用、共同塑造 着乡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满铁对邪台地区的调查集中在地 方政治之上一在这一典型中是水利控制。与更为广泛的县志资 料相结合,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絮文化网络如何运作的绝好机 会⑦。 浇灌邢台县东部及其相邻的任县、南和、平乡、沙河等县的水 源来自牛尾河和百泉河(地图略),不少明泉,特别是百泉(与河流 同名的泉眼)供应着河水。农民们在河流之上或泉眼之下修筑堤 坝、安置闸门,引水浇田,种植水稻等作物。这些灌藏渠道大多挖 掘于16世纪之时,在雍正时义进行了大规模的重修或加固®。 ·在邢台县的水利体系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单位是“闸”一一一它 27是用水者联合组织的名称,可能与“闸门“相关。这些用水的村民 22
集团,我将其称之为“闸会”,其成员包括2至10村不等,控制着灌 溉用水的分配。但这并不是管理用水和控制水源的唯一集团,实 际上存在一个多层次的等级组织:从家庭、小集体到闸会、闸会联 合,直至更大的单位一全河流域灌溉区。用水户根据距离远近 和不同需要等环境的变化来参加不同层次的水利组合体,换句话 说,在水利体系之中,不断出现分裂与组合。 水利组织体系往往超越了村庄及市场(集市)体系,但这两个 体系并不是截然分开的。闸会与村庄并不吻合是因为闸会范围大 于村庄,而且,并不是所有的村民(住户)都是闸会成员。不过,闸 会与村落(住户)之间有着重要的结构联系。闸会中的管理人员 -小甲,往往是特定村庄的代表。例如,普济闸会的一个管理人 员总是由张村人充任@。换句话说,尽管在水利组织体系中整个 村庄并未被承认为一个法人单位(百泉闸会可能是个例外),但闸 会之中由同村之人作“代表”则表明,在闸会之中亦可动员村庄的 政治集团意识。 当闸会中某些村庄比其他村庄更为强大之时,这种倾向表现 得更为明显。有时位罩上的优热可熊使基些村庄在回合,中外干 位,坦得势花冠在组于产导地位来我键叫 导到 他村注的控在邠县第区的最南瑞常9二村悦松- 对 谷为泉卿会淇中甲孔桥村位茶渠道的汇处由手它+艹散地乡 下游的水源,故其位置干分重要185T纤,孔桥村以水权“29 控制 与借μ行另组下:一个相对独立的组织一河口社,它后来成为 混乱 有财产并进行出地交易的机构:其组织键全,有17位会首, 一个# 三由村中首事充任。文献及碑记中多次提到孔桥写其他村 其中多 执,这表明,孔桥建立起自己的组织,意在加强对处于下游 发生自 为优势@。 村庄 1总的来说,建立起自已水利组织的村庄毕竞为数甚少。在 很少有村庄能依靠本村的资源来控制一个闸会,而只有集镇 华北, 23
才具有经济和政治资本来担当这一重任(控制闸会)。由于集镇往 往是闸会的地理中心,集镇领袖对闸会可能拥有主导力量,东汪镇 和石井镇在东汪闸会和普济闸会中即起着这样的作用。在东汪, 河正(闸会之首事)是由村长任命@。进入20世纪以后,相对强大 的两个村公所对两个闸会的财政状况分别发挥着决定性的影响。 在东汪,当闸会资金短缺之时,由村公所代垫,然后向居民征收。 在石并,闸会会员通过村公所交纳水费⑧。 集镇和强大的村庄能够利用其组织资源控制闸会,这样,闸会 的领导机构又能较好地发挥其领导作用,从而维持闸会的内部安 定并保护闻会利益不受外界侵犯。实际上,这种集镇与闸会之间 拥有共同的合作中心是文化网络中不同体系之间相互联合的一种 常见形式。但是,如同文化网络中其他因素一样,尽管集镇在闸会 的权力结构中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但水利管理体系并不能为市 场体系所代替。市场区域与市场体系原则与闸会之间的相互作用 并不十分相千。 以用水为目的的地域性组织体系并不是市场体系,而是由供 给水源的三个灌溉流域所组成。这三个体系决定或限制着这一地 区闸会联合的方式和规模。第一个体系利用百泉之水,该泉控制 百泉河的水流。第二个体系位于百泉河之比,也利用百泉河之水。 第三个体系较为复杂,它名为关湾水会,它由邢台县一个大的闸会 组成,尽管该会中大部分村庄位于牛尾河以北而且利用该河之水, 但其中一个水闸位于这些村庄之南第二体系东汪闸会之东的百泉 河上,故该体系利用两河之水,但以北引牛尾河水为主。 自然,3个灌溉体系的流域盆地不仅不以市场体系为范围,而 且与邢台县的行政区划亦不相合。牛尾河灌溉区包括行政上属于 任县的一些闸会,百泉河流域包括南和县的一些村落,而百泉泉水 则是潘溉沙河县部分田地的水源。尽管这一现象并未否定行政区 划的存在,但它表明,就水利管理来讲,流域盆地是一个自我调节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