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随着其他姓氏之人在东北发财归村的增多,他们开始向侯姓 挑战,争夺领导权。 恩县的后夏寨位于鲁西北。因邻近黄河,常遭水患,土地多沙 而贫瘠。后夏寨是3个穷村中的一个。从其原来有的围墙来看, 历史上它可能不得不预防盗贼和匪患。据我们所知,20年代该村 参加了红枪会组织以抵御泛滥的盗匪袭扰。不过,该村的政治活 动不是以宗教组织为中心,而是以宗族竞争为主线。 这种政体形式在另一个村庄一河北省栾城县的寺北柴 也有反映。该村宗族观念根深蒂固,据说合族宴会时座次排定相 当严格,长辈中的最年长者(族长)坐于桌子的北头,其他人依辈份 和年龄向下(南)排列。 根据以上的简介,我们可以依三个标准,《第一是富裕还是贫 困;第二、宗族和宗教组织是否在乡村生活中起主要作用;第三、 4距主要城市远近。)将这6个村庄进行归类(见图表一)。 宗教社区 邻近城市 沙井 吴店 冷水沟 相对 裕 比较贫穷 寺北柴 侯家营 后夏寨 宗族社区 远离城市 图表一:(惯调》中的6个村庄归类 不难看出,宗教型村庄邻近城市,而宗族型村庄却远离城市。 10
注释 ①见吉田谘一:(20世纪中国植棉区农民阶层的分化),又见格罗夫: (革命中的乡村社会,高阳县,1910一1947)。 ②马若孟:《中佩农民经济》,第207一214页:又见黄宗智:(华北的小农 经济与杜会变迁》,第121一122页。 ③蒂利:《西欧民族国家之形成》,前言部分。 ④蒂利:同上书,第70页,第80页。 ⑤芮玛丽:《中国革命的第一阶段》序言部分。对不同地区和历史时期 的政治改革家的活动一 一即我所称的“现代化工程”一的研究,特别是关于 20世纪最初10年之事,参阅汤普森(希望与现实)之论文。 @麦金农:《晚清之权力与政治),第4页。 ⑦迈耶:《世界政治与民族国家的主权),见伯格森编《现代世界体系研 究》.第121页。 ⑧托马斯和迈耶:《致权更替与国家权力》,见伯格森编(现代世界体系 研究)。 ⑨影响本研究室深的“权力"的概念源自于米敢尔·福柯(《法纪与惩 罚》:《性史》,特别是第93一96页),从福柯的观点中我意识到,权力关系并 不源自于某一特别的因素,而是来自于多元:它并不是脱离经济、性别等因素 独立作用,而是与它们密不可分。但更为重要的观点是,某一时期的体制(特 别是制度化的知识)有着自己独特的体现权力的方式,这一观:也适用于历 史文化。此外,我还发觉在福柯看来,权力并不经常、或者必须是压迫性的, 它还具有创造性和启发性。 当然,我们不能回避福柯的激进批评观点,他认为权力中包含着权术和 利益。权力不仅是一种内在的、或固有的现象,而且,它与历史进程中的“利 益”集团交织在一起,对此,我们不应视而不见。皮埃尔·布劳代尔的研究揭 示了权力与其他行为之间的关系,他的著作也影响了本研究。 最后要说明的是,我的“权力”概念也受到克利福德·吉尔茨、斯坦利·坦 此亚和维克多·特纳等政治人类学家的影响。例如,我将特纳的“领域”和“舞 台”的思想引入自己的术语之中。特纳在《戏剧、田野与比喻》一书中写到: “概括政治“领城'待征时,阶级、类别、同样作用和结构地位等类同关系相当
重要”。他概述“舞台“时说:“社会关系中的体系之间相互依赖,从人口到居 住分布、宗教关系、宗族和阶级结构等都极为重要”(第139一140页)。当我 在研究宗教、宗族、保护体系以及其中的权力关系之时,我注意考浆政治舞台 上各种力量及个人如何从习惯法、象征及物质因素中吸取政治资本。 ①何炳棣:(中国人口研究),第136页。 ①山本城:(中国民间传说),第27一26页;法默:《明初政府》,第59 101页,第114一116页。 ②此地区90%以上的村庄源于这一时期(山县:(村落起源),第1一2 页)。石田浩将山县的资料集于一表之中(石田浩:《解放前华北乡村社会之 特征),见(关西大学经济论集),第32卷第2-3期第106页)。 ⑧山本斌:(中国民闻传说》,第27页;石田浩:(解波前华北乡村社会之 特征》,见(关西大学经济论集》,第32卷第2一3期第106页。 ①明恩溥:(中国农村生活》,第7页。 ⑤山县:(村落起源》,第28页,第29页;何炳棣:(中国人口研究),第 136页;山本斌:中国民间传说》,第22-35贡。 ©山本城:(中国民闻传说),第26一27页,第30页:石田浩:《解放前华 北社会之特征》,见〈关西大学经济论集》,第32卷第2一3期,第106页。 ⑦山县:《村落起源),第26页。 ⑧施坚雅:(晚清之城市),第283一284页。 ⑧克衢西:(中国的地理基础》,第167一169页。 @克衡西,同上书,第170页。 ①克唐西,同上书,第171页。 ②马若盂:《中国农民经济),第288页:又见黄宗智之书。 12
第一章权力的文化网络 6 在《晚清之叛乱及其敌人》一书中,孔飞力(Philip Kuhn)将清 朝的衰亡与中华文明的衰落区别开来①。他得出这样的结论:尽 管帝国行政机构在分崩瓦解,但旧秩序的重要基础一 一地方绅士 的权威并未动摇。此论在当时是一个新颖而具有说服力的观点, 因为他从社会深层来分析政治变迁。我引入“权力的文化网络”这 一概念,试图进一步拓宽理解一种文明中政治体系的视野一即 将文化、特别是大众文化因素包括在内,从而超越十分重要但并不 完全的“乡绅社会”和“儒家思想”等概念。 “权力的文化网络”这一模式可以使我们在同一框架中理解晚 清社会中帝国政权、绅士以及其他社会阶层的相互关系,并以将这 种对文化及合法性的分析置于权力赖以生存的组织为基础,来达 到这一日的。在组织结构方面,文化网络是地方社会中获取权威 和其他利益的源泉,也正是在文化网络之中,各种政治因素相互竞 争,领导体系得以形成。由于其他职能有赖于这一组织基础,故我 首先考虑这一基础。 文化网络由乡村社会中多种组织体系以及塑造权力运作的各 种规范构成,它包括在宗族、市场等方面形成的等级组织或巢状组 织类型。这些组织既有以地域为基础的有强制义务的团体(如某16 些庙会),又有自愿组成的联合体(如水会和商会)。文化网络还包 13
括非正式的人际关系网,如血缘关系、庇护人与被庇护人、传教者 与信徒等关系。这些组织既可以是封闭的,也可以是开放的;既可 以是单一目的的,也可以是功能复杂的,总之,其包容十分广泛。 必须指出的是,这些规范不能用市场体系或其他体系来概括 或取代,它是由各种集团和组织交织而成的天衣无缝的一个网络。 从外观来看,这一网络似乎并无什么用处,但它是权威存在和蓝展 的基础。任何追求公共目标的个人和集团都必须在这-一网络中活 动,正是文化网络,而不是地理区域或其他特别的等级组织构成了 乡村杜会及其政治的参照坐标和活动范围。 华北各组织关系很少是同晶型(isomorphic)的,即很难找出中 心及范围完全相同的组织。它们以各种形式相互交叉,其中包括 非正式联系中的人际关系等,并在各组织之间起着横向联结的作 用。乡村社会中的权力趋向于坐落于较为密巢的交叉点上一一即 文化网络中的中心结。 从历史观点来看,这些中心结在不停地移动,如从村内移到村 外,其合作范围亦时大时小。我相信20世纪的变化也引起了中心 结的变动,其变动的重要后果之一是村落作为一个结点单位的兴 起和衰落。下面我将讨论国家政权在财政和政治上的深入是如何 引起了这些变化的。 17 文化网络与市场体系 研究乡村社会,人们必然要提到施坚雅的市场体系理论。表 面来看,文化网络的概念似平在研究乡村社会的理论方面是倒退 了一步。若如施坚雅开始时所声称的那样,市场体系理论可以解 释乡村社会,为什么又要提出一个哗众取宠的更为复杂的模型? 事实上,正如施坚雅自己后来承认的那样,市场体系和社会结构并 不完全重合。在〈晚清之城市》一书中,施坚雅写到: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