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错点】D项信息量大,整合内容比较多,容易误导考生。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朕有是非,允常正言面论,至朕所不乐闻者,皆侃侃言说,无所避就。(5 分) 译: (2)乃曰:“邵公之德,阙而不礼,为善者何望。”乃表闻修葺之。(5分) 译 【分值】10分 【答案】(1)我有过失,高允经常以正直之言当面辩论,说到我不乐意听的 都理直气壮地说,不加回避。(2)于是说:“邵公的贤德,使之受损毁又(不 修复)对它不尊敬,行善的人还敬仰什么呢。”于是上表使皇帝知晓并(请求) 修复邵公庙。 【解析】(1)偏义复词“是非”1分,“面”1分,“侃侃”1分,偏义复词“避 就”1分,大意1分。 (2)“阙”1分,“礼”1分,“何望”1分,“闻”1分,大意1分 【解题思路】“文言文翻译”是文言文阅读考査的重点和难点,一般分值也最大。 这一考査形式,兼考实词、虚词、句式、修辞、词类活用、文史常识等,带有较 强的综合性。文言文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原文如采用了比喻、借代 等修辞手法,可采用意译,其他最好采用直译的方法,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用词 (转换成双音节词)、语气与句式。 【考查方向】翻译文中的句子 【易错点】“何望”“避就”要准确翻译。 【参考译文】 高允,字伯恭,渤海郡人。司徒崔浩因《国史》案被拘捕,世祖下诏令髙允撰写 诏书,自崔浩以下共一百二十八人全部夷灭五族。高允怀有疑问而没有拟写诏书 世祖频频下令急切地催促办理。高允请求再次拜见皇上,然后再撰写诏书。世祖 叫他前去,高允说:“崔浩所犯的罪,如果还有除著述《国史》之外的别的什么 罪行,那不是臣胆敢知道的。(崔浩)凭秉笔直书对朝廷有所触犯,罪还不至于 处死。”世祖说:“如果没有这人对我不满,就该有数千人死了。”崔浩最终被 判处灭族,其余人仅身遭杀戮 高宗即位以后,司徒等人都受到皇帝重赏,高允既没有受到特殊的褒扬嘉奖,又 始终不发一言。他忠诚而不自我夸耀,都像此类情形。而高允的进谏之言,高宗 从容静听,有时有冲撞冒犯之处,阜帝不忍再听下去时,就让身边的人将他扶出 去。遇有不便当朝劝谏的话,髙允就请求私下进见,髙宗知道髙允的心意,就在 屏风旁迎接并等待他。高允得到很高的礼遇和尊敬,有时早晨进宫晚上出来,有 时几日居住在宫中。 有人上书陈述治政得失,高宗察看奏章后对群臣说:“我有过失,髙允经常以正 直之言当面辩论,说到我不乐意听的,都理直气壮地说,不加回避。我认识到自 己的过失而天下人不知他在规劝,这难道不是忠心吗!你们在朕左右,不曾听到 句正直的话,你们就不愧疚吗?”于是高宗任命高允为中书令。有官吏说:“高 允虽然蒙受圣上恩宠,但家里贫穷得像百姓,妻儿都无以为生。”高宗怒道:“怎 么不早说,现在被朕重用,才说出他家境贫困。”当天,高宗来到高允家中,只 有几间草屋,粗布做的被子和粗麻做的袍子,厨房中只有咸菜而已
【易错点】D 项信息量大,整合内容比较多,容易误导考生。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朕有是非,允常正言面论,至朕所不乐闻者,皆侃侃言说,无所避就。(5 分) 译: (2)乃曰:“邵公之德,阙而不礼,为善者何望。”乃表闻修葺之。(5 分) 译: 【分值】10 分 【答案】(1)我有过失,高允经常以正直之言当面辩论,说到我不乐意听的, 都理直气壮地说,不加回避。(2)于是说:“邵公的贤德,使之受损毁又(不 修复)对它不尊敬,行善的人还敬仰什么呢。”于是上表使皇帝知晓并(请求) 修复邵公庙。 【解析】(1)偏义复词“是非”1 分,“面”1 分,“侃侃”1 分,偏义复词“避 就”1 分,大意 1 分。 (2)“阙”1 分,“礼”1 分,“何望”1 分,“闻”1 分,大意 1 分。 【解题思路】“文言文翻译”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和难点,一般分值也最大。 这一考查形式,兼考实词、虚词、句式、修辞、词类活用、文史常识等,带有较 强的综合性。文言文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原文如采用了比喻、借代 等修辞手法,可采用意译,其他最好采用直译的方法,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用词 (转换成双音节词)、语气与句式。 【考查方向】翻译文中的句子。 【易错点】“何望”“避就”要准确翻译。 【参考译文】 高允,字伯恭,渤海郡人。司徒崔浩因《国史》案被拘捕,世祖下诏令高允撰写 诏书,自崔浩以下共一百二十八人全部夷灭五族。高允怀有疑问而没有拟写诏书, 世祖频频下令急切地催促办理。高允请求再次拜见皇上,然后再撰写诏书。世祖 叫他前去,高允说:“崔浩所犯的罪,如果还有除著述《国史》之外的别的什么 罪行,那不是臣胆敢知道的。(崔浩)凭秉笔直书对朝廷有所触犯,罪还不至于 处死。”世祖说:“如果没有这人对我不满,就该有数千人死了。”崔浩最终被 判处灭族,其余人仅身遭杀戮。 高宗即位以后,司徒等人都受到皇帝重赏,高允既没有受到特殊的褒扬嘉奖,又 始终不发一言。他忠诚而不自我夸耀,都像此类情形。而高允的进谏之言,高宗 从容静听,有时有冲撞冒犯之处,皇帝不忍再听下去时,就让身边的人将他扶出 去。遇有不便当朝劝谏的话,高允就请求私下进见,高宗知道高允的心意,就在 屏风旁迎接并等待他。高允得到很高的礼遇和尊敬,有时早晨进宫晚上出来,有 时几日居住在宫中。 有人上书陈述治政得失,高宗察看奏章后对群臣说:“我有过失,高允经常以正 直之言当面辩论,说到我不乐意听的,都理直气壮地说,不加回避。我认识到自 己的过失而天下人不知他在规劝,这难道不是忠心吗!你们在朕左右,不曾听到 一句正直的话,你们就不愧疚吗?”于是高宗任命高允为中书令。有官吏说:“高 允虽然蒙受圣上恩宠,但家里贫穷得像百姓,妻儿都无以为生。”高宗怒道:“怎 么不早说,现在被朕重用,才说出他家境贫困。”当天,高宗来到高允家中,只 有几间草屋,粗布做的被子和粗麻做的袍子,厨房中只有咸菜而已
高宗敬重高允,通常不呼他的名字,习惯称之为“令公”。于是“令公”之号传 遍四方。高宗去世,显祖居住在守丧的地方,乙浑专权独揽朝政,图谋危及国家。 太后杀了他,召请高允到朝廷参与谋断大事。高允说:“我听说筹划治国大业, 必须以教育和培养为先导。请在郡府兴建学校。录用博土应是博通涉猎儒家经典 世代忠贞清白、能为人师表的人,学生挑选郡府中家世清白、品行美好谨慎、能 遵循礼教的人。”显祖听从了他的意见。郡府成立学校,就是从此开始的。高允 秋季巡视疆界,询问百姓疾苦。到了邵县,发现邵公庙塌毁而未重新修建,于是 说:“邵公的贤德,使之受损毁又(不修复)对它不尊敬,行善的人还敬仰什么 呢。”于是上表使阜帝知晓并(请求)修复邵公庙。之后,鼓励百姓学习问业, 风俗教化很是盛行。后来高允因年老多病,屡次上书请求告老还乡,皇帝不许可 高允去世,年98岁,谥号为“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菩萨蛮① 韦庄 红楼②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③。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琵琶金翠羽④,弦上黄莺语。劝我早还家,绿窗人似花。 注:①这首词创作于韦庄浪迹江南、思乡怀人之时。②红楼:代指富豪家的楼阁 ③流苏帐:装饰着彩须花缕的帐子。④金翠羽:本指美人的金钗,这里代指歌女 8.请从虚与实的角度对词的下片进行赏析。(6分) 【分值】6分 【答案】①“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两句,实写作者在他乡听歌女弹琵琶, 弦上弹出黄莺般的音乐声。(2分)②“劝我早还家,绿窗人似花”这两句虚写, 分)写词人由“黄莺语”联想到临别时爱人叮咛自己早日归家,又想到花容 月貌的爱人此时正依窗远望,盼我归去。(2分)③虚实结合,表达了作者的思 乡怀人的惆怅之情。(1分) 【解析】 《菩萨蛮·红楼别夜堪惆怅》 红楼别夜堪惆恨,香灯半掩流苏帐。残月岀门时,美人和汨辞。琵琶金翠羽,弦 上黄莺语。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菩萨蛮·红楼别夜堪惆怅》是五代十国时期韦庄所写的一首词,是一首流 连缱绻,情感凄恻的离别词。词中所写的场景当是漂泊他乡的游子对从前离别场 景的回忆。上片回忆别时情景,红楼香灯,流苏半卷的富丽环境,与残月出门, 美人倾泪的愁苦离情形成强烈对比,愈发增添了离人的惆怅。下片写异乡怀人, 悦耳动听的琵琶声,宛若爱人的耳边叮咛,正劝我早日归家团聚。词一气呵成, 如行云流水,毫无滞碍,格调清丽疏淡,蕴藉风流,手法上则纯用白描,具有浓 郁的民间词气息 【注释】 ①红楼:红色的楼,泛指华美的楼房。此指官贵人家女子的闺一说犹青楼, 妓女所居 ②堪惆怅:堪,“那堪”的省文。此指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 ③香灯:即长明灯。通常用琉璃釭盛香油燃点
高宗敬重高允,通常不呼他的名字,习惯称之为“令公”。于是“令公”之号传 遍四方。高宗去世,显祖居住在守丧的地方,乙浑专权独揽朝政,图谋危及国家。 太后杀了他,召请高允到朝廷参与谋断大事。高允说:“我听说筹划治国大业, 必须以教育和培养为先导。请在郡府兴建学校。录用博士应是博通涉猎儒家经典、 世代忠贞清白、能为人师表的人,学生挑选郡府中家世清白、品行美好谨慎、能 遵循礼教的人。”显祖听从了他的意见。郡府成立学校,就是从此开始的。高允 秋季巡视疆界,询问百姓疾苦。到了邵县,发现邵公庙塌毁而未重新修建,于是 说:“邵公的贤德,使之受损毁又(不修复)对它不尊敬,行善的人还敬仰什么 呢。”于是上表使皇帝知晓并(请求)修复邵公庙。之后,鼓励百姓学习问业, 风俗教化很是盛行。后来高允因年老多病,屡次上书请求告老还乡,皇帝不许可。 高允去世,年 98 岁,谥号为“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菩萨蛮① 韦庄 红楼②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③。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琵琶金翠羽④,弦上黄莺语。劝我早还家,绿窗人似花。 注:①这首词创作于韦庄浪迹江南、思乡怀人之时。②红楼:代指富豪家的楼阁。 ③流苏帐:装饰着彩须花缕的帐子。④金翠羽:本指美人的金钗,这里代指歌女。 8.请从虚与实的角度对词的下片进行赏析。(6 分) 【分值】6 分 【答案】①“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两句,实写作者在他乡听歌女弹琵琶, 弦上弹出黄莺般的音乐声。(2 分)②“劝我早还家,绿窗人似花”这两句虚写, (1 分)写词人由“黄莺语”联想到临别时爱人叮咛自己早日归家,又想到花容 月貌的爱人此时正依窗远望,盼我归去。(2 分)③虚实结合,表达了作者的思 乡怀人的惆怅之情。(1 分) 【解析】 《菩萨蛮·红楼别夜堪惆怅》 红楼别夜堪惆恨,香灯半掩流苏帐。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琵琶金翠羽,弦 上黄莺语。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菩萨蛮·红楼别夜堪惆怅》是五代十国时期韦庄所写的一首词,是一首流 连缱绻,情感凄恻的离别词。词中所写的场景当是漂泊他乡的游子对从前离别场 景的回忆。上片回忆别时情景,红楼香灯,流苏半卷的富丽环境,与残月出门, 美人倾泪的愁苦离情形成强烈对比,愈发增添了离人的惆怅。下片写异乡怀人, 悦耳动听的琵琶声,宛若爱人的耳边叮咛,正劝我早日归家团聚。词一气呵成, 如行云流水,毫无滞碍,格调清丽疏淡,蕴藉风流,手法上则纯用白描,具有浓 郁的民间词气息。 【注释】 ①红楼:红色的楼,泛指华美的楼房。此指官贵人家女子的闺一说犹青楼, 妓女所居。 ②堪惆怅:堪,“那堪”的省文。此指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 ③香灯:即长明灯。通常用琉璃釭盛香油燃点
④流苏帐:用彩色羽毛或丝线等制成的穗状垂饰物。常饰干车马、帐帐等物 上。此指饰有流苏的帷帐 ⑤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此句是当黎明之时将要出门离去女子留着眼泪与 之辞别 ⑥琵琶:初创批把。见《释名释乐器》。此类乐器原流行于波斯、阿拉伯等 地,汉代传人我国。后经改造,团体修颈,有四弦、十二柱。俗称“秦汉子”。 南北朝时又有曲项琵琶传八我国。四弦腹呈半梨形颈上有四柱,横抱怀中用拨子 弹奏即现今琵琶的前身。唐宋以来经不断改进柱垃逐渐増多改横抱为竖抱,废拨 子改用手指弹奏,观今民间的琵琶有十七柱,通常称四相十三品革新的琵琶有六 相十八品;后者能弹奏所有半音技法丰富成为重要的民族乐器。 ⑦金翠羽:指琵琶上用黄金和翠玉制成的饰物。 ⑧弦上黄莺语:此句是指琵琶之声犹如黄莺的啼叫。 ⑨绿窗:绿色纱窗。指贫女的闺室。与红楼相对,红楼为富家女子闺室 【翻译】 当时红楼离别之夜,令人惆怅不已,香灯隐约地映照着半卷的流苏帐。残月 将落,天刚破晓时,“我”就要出门远行,美人含着泪珠为“我”送行,真是“寸 寸柔肠,盈盈粉泪”的样子。临别时为我弹奏一曲如泣如诉的乐章,那琵琶杆拨 上装饰着用金制成的翠羽,雍容华贵;那琵琶弦上弹奏着娇软的莺语,婉转动人, 那凄恻的音乐分明是在劝“我”早些儿回家,碧纱窗下有如花美眷在等着他。 【赏析】 《菩萨蛮·红楼别夜堪惆怅》创作于韦庄浪迹江南一带时,思乡怀念妻子的 惆怅心情。韦庄生在唐帝国由衰弱到灭亡、五代十国分裂混乱的时代。他一生饱 经乱离漂泊之苦。黄巢攻破长安,他逃往南方,到处流浪。直到59岁,才结束 了这漂泊流离的生活 此词描写是一段艳情牛活的回忆,是一幅夜阑泣别的画图。词的上片,写离 别之夜,爱人和泪送行的动人情景。主要运用赋法。叙说离别之景,抒发离别之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小小的红楼,散发出清香的灯光, 流苏帐半卷着,这里充满了温馨的气氛。然而这样美好的情景又是那般地让人感 伤悲苦,因为这亦是一个离别的夜晚,明日就山岳相隔,天各一方了,此情此景 令人不堪。“流苏”,是用五彩毛羽或丝绸作成的须带或垂饰,称流苏。“半卷 流苏帐”,指人还未入睡, “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次二句写情深似海,难舍难分,一直到残月 将落时,爱人带着泪水,才送我离开家门,分手告别的。良宵苦短,残天晓,和 泪辞别。 【解题思路】题目要求考生从虚与实的角度对词的下片进行赏析。手法已经明确, 内容已经指定。答题时明确实写的内容,“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两句, 实写作者在他乡听歌女弹琵琶,弦上弹出黄莺般的音乐声;虚写内容,“劝我早 还家,绿窗人似花”,写词人由“黄莺语”联想到临别时爱人叮咛自己早日归家, 又想到花容月貌的爱人此时正依窗远望,盼我归去。然后能回答这效果,虚实结 合,表达了作者的思乡怀人的惆怅之情。 【考查方向】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易错点】考生容易只概括出画面而疏忽结合具体诗句的分析
④流苏帐:用彩色羽毛或丝线等制成的穗状垂饰物。常饰干车马、帐帐等物 上。此指饰有流苏的帷帐。 ⑤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此句是当黎明之时将要出门离去女子留着眼泪与 之辞别。 ⑥琵琶:初创批把。见《释名释乐器》。此类乐器原流行于波斯、阿拉伯等 地,汉代传人我国。后经改造,团体修颈,有四弦、十二柱。俗称“秦汉子”。 南北朝时又有曲项琵琶传八我国。四弦腹呈半梨形颈上有四柱,横抱怀中用拨子 弹奏即现今琵琶的前身。唐宋以来经不断改进柱垃逐渐增多改横抱为竖抱,废拨 子改用手指弹奏,观今民间的琵琶有十七柱,通常称四相十三品革新的琵琶有六 相十八品;后者能弹奏所有半音技法丰富成为重要的民族乐器。 ⑦金翠羽:指琵琶上用黄金和翠玉制成的饰物。 ⑧弦上黄莺语:此句是指琵琶之声犹如黄莺的啼叫。 ⑨绿窗:绿色纱窗。指贫女的闺室。与红楼相对,红楼为富家女子闺室。 【翻译】 当时红楼离别之夜,令人惆怅不已,香灯隐约地映照着半卷的流苏帐。残月 将落,天刚破晓时,“我”就要出门远行,美人含着泪珠为“我”送行,真是“寸 寸柔肠,盈盈粉泪”的样子。临别时为我弹奏一曲如泣如诉的乐章,那琵琶杆拨 上装饰着用金制成的翠羽,雍容华贵;那琵琶弦上弹奏着娇软的莺语,婉转动人。 那凄恻的音乐分明是在劝“我”早些儿回家,碧纱窗下有如花美眷在等着他。 【赏析】 《菩萨蛮·红楼别夜堪惆怅》创作于韦庄浪迹江南一带时,思乡怀念妻子的 惆怅心情。韦庄生在唐帝国由衰弱到灭亡、五代十国分裂混乱的时代。他一生饱 经乱离漂泊之苦。黄巢攻破长安,他逃往南方,到处流浪。直到 59 岁,才结束 了这漂泊流离的生活 此词描写是一段艳情牛活的回忆,是一幅夜阑泣别的画图。词的上片,写离 别之夜,爱人和泪送行的动人情景。主要运用赋法。叙说离别之景,抒发离别之 苦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小小的红楼,散发出清香的灯光, 流苏帐半卷着,这里充满了温馨的气氛。然而这样美好的情景又是那般地让人感 伤悲苦,因为这亦是一个离别的夜晚,明日就山岳相隔,天各一方了,此情此景 令人不堪。“流苏”,是用五彩毛羽或丝绸作成的须带或垂饰,称流苏。“半卷 流苏帐”,指人还未入睡。 “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次二句写情深似海,难舍难分,一直到残月 将落时,爱人带着泪水,才送我离开家门,分手告别的。良宵苦短,残天晓,和 泪辞别。 【解题思路】题目要求考生从虚与实的角度对词的下片进行赏析。手法已经明确, 内容已经指定。答题时明确实写的内容, “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两句, 实写作者在他乡听歌女弹琵琶,弦上弹出黄莺般的音乐声;虚写内容,“劝我早 还家,绿窗人似花”,写词人由“黄莺语”联想到临别时爱人叮咛自己早日归家, 又想到花容月貌的爱人此时正依窗远望,盼我归去。然后能回答这效果,虚实结 合,表达了作者的思乡怀人的惆怅之情。 【考查方向】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易错点】考生容易只概括出画面而疏忽结合具体诗句的分析
9.清代张皋文认为此词是词人“留蜀后寄意之作”,看似思乡怀人,实际上借用 了《离骚》中的“众芳之所在”和“美人譬于君”的比喻手法,流露出“惓惓君 国之思”。请结合词的上片进行简要分析。(5分) 【分值】5分 【答案】①开头两句,描写红楼结彩下垂的罗帐和香料加工的红烛,极力铺张“红 楼”之富之美,(1分)暗喻故国之美之富。(1分)②“残月”两句,写美人 带着欲留不可、欲别不忍的无可奈何之情,依依不舍地与自己告别,(2分)以 美人喻君王,表达君臣之眷恋。(1分) 【解析】(见上题) 【解题思路】题目要求考生就诗歌的思想感情进行分析。必须回到诗句中,开头 两句极力铺张“红楼”之富之美,暗喻故国之美之富。接下两句,写美人依依不 舍地与自己告别,以美人喻君王,表达君臣之眷恋。 【考査方向】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易错点】不注意答题规范,答不到得分点上。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运用夸张修辞手法,写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崇山叠岭、 不可逾越的句子是: (2)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直接抒发亡国之恨的句子是: (3)在《论语十则》中,孔子用 两句话概括了学习的三个层次 【分值】6分 【答案】 (1)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解析】共6分,每句1分。有错字、漏字、多字、错序的,该句均不得分。 【答题思路】必须理解语境中给岀的提示语,才能准确作答 【考査方向】常见名篇名句背诵。 【易错点】注意“峨眉”字形的书写。 乙选考题(25分)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的小题。考生 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背灵魂回家 曾晓文 ①回家的路,总是漫长。 ②从多伦多出发,经过十三个多小时的航程,再搭乘两个小时的长途汽 车,终于抵达中原的一座小城。我已疲惫不堪,更不堪的是对别样重逢的期待。 我走进家门,迎面撞见照片上风华正茂的父亲:浓黑的发是青春见证,鼻梁挺直 正如他的个性,而他的眼神穿越岁月的雾霾风尘,明亮坦诚。照片下是他留给我
9.清代张皋文认为此词是词人“留蜀后寄意之作”,看似思乡怀人,实际上借用 了《离骚》中的“众芳之所在”和“美人譬于君”的比喻手法,流露出“惓惓君 国之思”。请结合词的上片进行简要分析。(5 分) 【分值】5 分 【答案】①开头两句,描写红楼结彩下垂的罗帐和香料加工的红烛,极力铺张“红 楼”之富之美,(1 分)暗喻故国之美之富。(1 分)②“残月”两句,写美人 带着欲留不可、欲别不忍的无可奈何之情,依依不舍地与自己告别,(2 分)以 美人喻君王,表达君臣之眷恋。(1 分) 【解析】(见上题) 【解题思路】题目要求考生就诗歌的思想感情进行分析。必须回到诗句中,开头 两句极力铺张“红楼”之富之美,暗喻故国之美之富。接下两句,写美人依依不 舍地与自己告别,以美人喻君王,表达君臣之眷恋。 【考查方向】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易错点】不注意答题规范,答不到得分点上。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运用夸张修辞手法,写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崇山叠岭、 不可逾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直接抒发亡国之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在《论语十则》中,孔子用“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话概括了学习的三个层次。 【分值】6 分 【答案】 (1)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解析】共 6 分,每句 1 分 。有错字、漏字、多字、错序的,该句均不得分。 【答题思路】必须理解语境中给出的提示语,才能准确作答。 【考查方向】常见名篇名句背诵。 【易错点】注意“峨眉”字形的书写。 乙 选考题(25 分)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的小题。考生 作答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背灵魂回家 曾晓文 ①回家的路,总是漫长。 ②从多伦多出发,经过十三个多小时的航程,再搭乘两个小时的长途汽 车,终于抵达中原的一座小城。我已疲惫不堪,更不堪的是对别样重逢的期待。 我走进家门,迎面撞见照片上风华正茂的父亲:浓黑的发是青春见证,鼻梁挺直 正如他的个性,而他的眼神穿越岁月的雾霾风尘,明亮坦诚。照片下是他留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