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2017-2018学年度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艺术欣赏范围和审美趣味超越国家与民族的界限时,我们便拥有了世界视野:而全球 化则让我们能够与世界上各个角落的同类分享各种各样的艺术 全球化背景下的变化并不是样样都让人兴奋。受全球化影响,世界各国人民的审美趣味 正变得越来越趋同,越来越相似,世界正在失去其丰富性。以中国为例,二十几年前各大剧 院人山人海,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剧院的生意开始凋零,曾经为中国各阶层普遍爱 好的戏剧,忽然远离我们的生活,取而代之的是从港台和欧美传播进来的流行艺术。我们的 文化消费观念在二十多年里发生了巨大变化。渐渐地,去剧院欣赏戏剧不仅不再是正常的娱 乐活动,甚至变得可能让旁人感觉怪异。社会的主流审美趣味,不再像以往那样支持它的发 展。这种现象与全球化有关,但它与以往时代民众审美趣味经常出现的各种变化不同,其背 后,是西方发达的文化工业起着作用。 世界上不同文化圈的人们应该有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审美视角。假如世界各地 人们的文化表达方式及对文化艺术的爱好都变得同一,世界也就成了文化沙漠—一只有一种 颜色的沙漠。人类文化具有无限的丰富性,人类不同的群体在各自的生存发展过程中,形成 了不同的文化圈。文明的发展进程经常需要不同文化圈的互相激发,一种文化所蕴含着的某 些生活与思想内容可能会激发其它相关文化圈的灵感,并给后者注入活力 艺术及戏剧的重要性同样不容忽视。不同文化圈的人们往往因其拥有不同形态与风格的 艺术而呈现出差异。艺术是人类表达与交流情感的重要手段,也是文化最重要与最核心的载 体之一。戏剧尤其如此。戏剧活动对于人类的过往具有重要意义,在未来的岁月里,它可能 有的启示价值更是无法估量。中国戏剧的内涵是如此丰富,剧种组成、剧种悠久的历史与完 整的音乐、表演、剧目体系,在文化形态上均具有特殊的价值。且由于中国历史上经历过无 数次族群的大迁徙及不同民族间的冲突与融合,如此复杂的经历中积累的丰富历史经验,都 有可能通过戏剧及与戏剧相关的仪式活动留传下来 文化的问题只能通过文化手段解决,保护和推动文化表达的多样性,必须通过文化自身 的力量才能最终实现。要保护与继承丰富的中国戏剧,不能仅仅依赖于对全球化的批判、抗 议乃至抵制,更重要的是要靠我们共同的文化责任感与民众的文化自觉。面临全球化这一背
江西省赣州市 2017-2018 学年度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艺术欣赏范围和审美趣味超越国家与民族的界限时,我们便拥有了世界视野;而全球 化则让我们能够与世界上各个角落的同类分享各种各样的艺术。 全球化背景下的变化并不是样样都让人兴奋。受全球化影响,世界各国人民的审美趣味 正变得越来越趋同,越来越相似,世界正在失去其丰富性。以中国为例,二十几年前各大剧 院人山人海,而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剧院的生意开始凋零,曾经为中国各阶层普遍爱 好的戏剧,忽然远离我们的生活,取而代之的是从港台和欧美传播进来的流行艺术。我们的 文化消费观念在二十多年里发生了巨大变化。渐渐地,去剧院欣赏戏剧不仅不再是正常的娱 乐活动,甚至变得可能让旁人感觉怪异。社会的主流审美趣味,不再像以往那样支持它的发 展。这种现象与全球化有关,但它与以往时代民众审美趣味经常出现的各种变化不同,其背 后,是西方发达的文化工业起着作用。 世界上不同文化圈的人们应该有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审美视角。假如世界各地 人们的文化表达方式及对文化艺术的爱好都变得同一,世界也就成了文化沙漠——只有一种 颜色的沙漠。人类文化具有无限的丰富性,人类不同的群体在各自的生存发展过程中,形成 了不同的文化圈。文明的发展进程经常需要不同文化圈的互相激发,一种文化所蕴含着的某 些生活与思想内容可能会激发其它相关文化圈的灵感,并给后者注入活力。 艺术及戏剧的重要性同样不容忽视。不同文化圈的人们往往因其拥有不同形态与风格的 艺术而呈现出差异。艺术是人类表达与交流情感的重要手段,也是文化最重要与最核心的载 体之一。戏剧尤其如此。戏剧活动对于人类的过往具有重要意义,在未来的岁月里,它可能 有的启示价值更是无法估量。中国戏剧的内涵是如此丰富,剧种组成、剧种悠久的历史与完 整的音乐、表演、剧目体系,在文化形态上均具有特殊的价值。且由于中国历史上经历过无 数次族群的大迁徙及不同民族间的冲突与融合,如此复杂的经历中积累的丰富历史经验,都 有可能通过戏剧及与戏剧相关的仪式活动留传下来。 文化的问题只能通过文化手段解决,保护和推动文化表达的多样性,必须通过文化自身 的力量才能最终实现。要保护与继承丰富的中国戏剧,不能仅仅依赖于对全球化的批判、抗 议乃至抵制,更重要的是要靠我们共同的文化责任感与民众的文化自觉。面临全球化这一背
景,我们应该重新认知中国戏剧的价值与意义,从世界文化的角度看待中国戏剧的现实与未 来,正是我们作为当今文化传承者应该持有的立场。 (摘编自芦柳源《文化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戏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全球化使各国民众都可能分享到其他国家的艺术,但与此同时,各国民众的审美趣味正变 得越来越趋同或相似。 B.不同的文化圈都有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与审美视角,不同文化圈之间的差异是各自拥有不 同形态与风格的艺术 C.我国历史上有无数次族群的迁徙、不同民族间的冲突与融合,这些复杂的经历,都可能以 戏剧方式留传给后代。 中国戏剧有着丰富的内涵,在文化形态上也具有其特殊的价值,但现在社会的主流审美趣 味却不再支持其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按照“提岀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布局谋篇,并比较详细地分析了全球化 带来的负面影响 B.文章认为应该保持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并侧重阐述了保护不同的文化圈、各地艺术尤其是 中国戏剧的意义。 C.文章阐述中国戏剧的问题,却从中国到世界,从中国戏剧到艺术到文化,彰显出立足世界 文化格局的宏阔视野。 D.就中国戏剧的命运问题,文章开篇交代全球化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指出解决中国戏 剧问题的基本思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没有全球化的影响,民众的审美趣味与文化消费观念就不会发生变化,中国戏剧也就不会 面临当前的困境。 B.如果世界上存在着不同的文化圈,那么它们相互之间就可能会激发灵感并注入活力,进而, 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 C.民众全力批判、抗议并抵制全球化,同时又具有文化责任感与文化自觉,中国戏剧就可能 得到保护与继承。 D.戏剧活动对人类的过往与未来具有重要意义,仅因此,我们作为文化的传承者,也应坚持 保护与继承的立场
景,我们应该重新认知中国戏剧的价值与意义,从世界文化的角度看待中国戏剧的现实与未 来,正是我们作为当今文化传承者应该持有的立场。 (摘编自芦柳源《文化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戏剧》)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全球化使各国民众都可能分享到其他国家的艺术,但与此同时,各国民众的审美趣味正变 得越来越趋同或相似。 B. 不同的文化圈都有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与审美视角,不同文化圈之间的差异是各自拥有不 同形态与风格的艺术。 C. 我国历史上有无数次族群的迁徙、不同民族间的冲突与融合,这些复杂的经历,都可能以 戏剧方式留传给后代。 D. 中国戏剧有着丰富的内涵,在文化形态上也具有其特殊的价值,但现在社会的主流审美趣 味却不再支持其发展。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布局谋篇,并比较详细地分析了全球化 带来的负面影响。 B. 文章认为应该保持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并侧重阐述了保护不同的文化圈、各地艺术尤其是 中国戏剧的意义。 C. 文章阐述中国戏剧的问题,却从中国到世界,从中国戏剧到艺术到文化,彰显出立足世界 文化格局的宏阔视野。 D. 就中国戏剧的命运问题,文章开篇交代全球化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指出解决中国戏 剧问题的基本思路。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没有全球化的影响,民众的审美趣味与文化消费观念就不会发生变化,中国戏剧也就不会 面临当前的困境。 B. 如果世界上存在着不同的文化圈,那么它们相互之间就可能会激发灵感并注入活力,进而, 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 C. 民众全力批判、抗议并抵制全球化,同时又具有文化责任感与文化自觉,中国戏剧就可能 得到保护与继承。 D. 戏剧活动对人类的过往与未来具有重要意义,仅因此,我们作为文化的传承者,也应坚持 保护与继承的立场
【答案】1.A2.C3.A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对文本相 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B项,与原文不符,原文是“世界上不同文化圈的人们应该有各自不 同的文化传统,以及不同的审美视角”“不同文化圈的人们往往因其拥有不同形态与风格 艺术而呈现出差异”。C项,偷换概念,原文是“如此复杂的经历中积累的丰富历史经验,都 有可能通过戏剧及与戏剧相关的仪式活动留传下来”,留传下来的是“丰富历史经验”而非 经历”。D项,断章取义,原文是“不再像以往那样支持它的存在与发展”,而非“不再支 持其发展” 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概括不当、论据分析不当、 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解答时要辨明检索 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 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代词与指代内容之间的联系,将 指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2.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 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文本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 区位,然后仔细对照分析。C项,颠倒顺序,“从中国到世界,从中国戏剧到艺术到文化”错 应是“从世界到中国,从文化到艺术再到中国戏剧”。 3.试题分析:通过问“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求考生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然后认真辨析所给的选项, 把文本的信息和选项进行比较,看选项有无改变文章的表述。A项,推理有误,“没有全球化 的影响”,“民众的审美趣味与文化消费观念”也会随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韩江 林渊液 每年春天,诗人冷雪总是发来邀约:来看韩江,来看木棉花吧 小时候听说韩江,是在一出潮剧里。这出戏叫作《苏六娘》。苏六娘与表哥青梅竹马私定 终身,父亲却要她远嫁杨秀才。话说杨秀才见婚期迟迟未得苏家应允,遂带乳娘前来讨亲, 经过府城时,她像刚进大观园的刘姥姥,遇山便问什么山,杨秀才答曰“韩山”,问山下那
【答案】1. A 2. C 3. A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对文本相 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B 项,与原文不符,原文是“世界上不同文化圈的人们应该有各自不 同的文化传统,以及不同的审美视角”“不同文化圈的人们往往因其拥有不同形态与风格的 艺术而呈现出差异”。C 项,偷换概念,原文是“如此复杂的经历中积累的丰富历史经验,都 有可能通过戏剧及与戏剧相关的仪式活动留传下来”,留传下来的是“丰富历史经验”而非 “经历”。D 项,断章取义,原文是“不再像以往那样支持它的存在与发展”,而非“不再支 持其发展”。 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概括不当、论据分析不当、 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解答时要辨明检索 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 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代词与指代内容之间的联系,将 指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2.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 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文本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 区位,然后仔细对照分析。C 项,颠倒顺序,“从中国到世界,从中国戏剧到艺术到文化”错, 应是“从世界到中国,从文化到艺术再到中国戏剧”。 3. 试题分析:通过问“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求考生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然后认真辨析所给的选项, 把文本的信息和选项进行比较,看选项有无改变文章的表述。A 项,推理有误,“没有全球化 的影响”,“民众的审美趣味与文化消费观念”也会随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韩江 林渊液 每年春天,诗人冷雪总是发来邀约:来看韩江,来看木棉花吧。 小时候听说韩江,是在一出潮剧里。这出戏叫作《苏六娘》。苏六娘与表哥青梅竹马私定 终身,父亲却要她远嫁杨秀才。话说杨秀才见婚期迟迟未得苏家应允,遂带乳娘前来讨亲。 经过府城时,她像刚进大观园的刘姥姥,遇山便问什么山,杨秀才答曰“韩山”,问山下那
座大厝,答曰“韩祠”,再问山脚下那条溪,杨秀才没好声气地答:“韩江,韩江……” 就这么把韩江懵懂记住了。 长长的滨江路,巍巍的古城墙。沧海桑田,水的样貌谅必有了巨变。现如今,江水或潺 湲或汹涌,都在堤岸的规范之内。 木棉树有些年岁了,树干挺拔高古,雄奇而有凛凛之气。春风一吹,一粒粒肥厚酣畅的 红,便缀上了枝头。花,给人的感觉总是妩媚阴柔,而木棉花,在非生物学意义上,是一个 雌雄同体的传奇。我与冷雪坐在木棉树下,眺望江水,有一搭没一搭地聊。我们同饮一江水, 口音非常接近。那时,她结束一段旧生活已有年余,过去,已然淡了,在情绪上引不起悲 或者恼:未来,还远着,它也召不来欢,或者歌。一切仿佛迷蒙的,混沌的,打断这节奏的, 唯有木棉花坠落的声响。噗的一声,重重地,似一个来自生命本身的叹息。转过身用眼光去 看望它,整朵的,不萎靡,如在枝头 如果说当年从戏文里获得的是抽象的韩江,那么,得识具象的韩江却费了一番周折。孩 提时常去的是外砂溪。县城里的孩子只见过井水,那水是圈在井箍里的。而外砂溪是野性的, 带着向远方敞开的浩浩荡荡的神秘。我所居住的小城,从南门继续往南走,远远地走过一段 荒郊野地才见外砂溪。一见着了大溪,心便与嗓子、手脚一起野了。多年之后才明白,外砂 溪就是韩江的支流 眼前这一段韩江下游,便是当年向往与眺望的地方了 冷雪写过一首诗《一枚醒着的钉子》:“深夜,地球上的一个国家/国家的一个省份/省 份的一座小城/一条江,江边的/一个人,站着,好像一枚钉子/一枚醒着的钉子/冷冷地 钉在地球的表面 我相信,诗人这一枚探索和打量世界的钉子,不只是向内的,还有一个面向外部世界的 无比漫长的半径。这条江,同时也是她建立的参照体系的重要原点。 可是,到了今天我们的眺望又在何方? 之前,其实去过三河坝,那个韩江开始的地方,看它到底是由两条怎样的河流交汇的 那两条河流,一条属红色岩系,又多盆地,故江水红而浊;另一条属花岗岩结构,周边植被 良好,故江水绿而清。站在桥上,看两条秉性各异的水带,奔赴到了一起。那江水、那泥沙 那水中的鱼和微生物,它们相互进入对方身体的深处时,谅必还是彼此陌生的。我相信,很 多不同事物的相互遇见和交融,与人和人之间的感情有着惊人的相似。或许,这场交汇是可 以给我们带来神迹的,可是,也是在这一地方,我的眺望又在更远处。这一条红而浊的江水 它是由什么汇合而成的?那一条绿而清的江水又是如何?它们前面复杂的河网,一如庞大的
座大厝,答曰“韩祠”,再问山脚下那条溪,杨秀才没好声气地答:“韩江,韩江……” 就这么把韩江懵懂记住了。 长长的滨江路,巍巍的古城墙。沧海桑田,水的样貌谅必有了巨变。现如今,江水或潺 湲或汹涌,都在堤岸的规范之内。 木棉树有些年岁了,树干挺拔高古,雄奇而有凛凛之气。春风一吹,一粒粒肥厚酣畅的 红,便缀上了枝头。花,给人的感觉总是妩媚阴柔,而木棉花,在非生物学意义上,是一个 雌雄同体的传奇。我与冷雪坐在木棉树下,眺望江水,有一搭没一搭地聊。我们同饮一江水, 口音非常接近。那时,她结束一段旧生活已有年余,过去,已然淡了,在情绪上引不起悲, 或者恼;未来,还远着,它也召不来欢,或者歌。一切仿佛迷蒙的,混沌的,打断这节奏的, 唯有木棉花坠落的声响。噗的一声,重重地,似一个来自生命本身的叹息。转过身用眼光去 看望它,整朵的,不萎靡,如在枝头。 如果说当年从戏文里获得的是抽象的韩江,那么,得识具象的韩江却费了一番周折。孩 提时常去的是外砂溪。县城里的孩子只见过井水,那水是圈在井箍里的。而外砂溪是野性的, 带着向远方敞开的浩浩荡荡的神秘。我所居住的小城,从南门继续往南走,远远地走过一段 荒郊野地才见外砂溪。一见着了大溪,心便与嗓子、手脚一起野了。多年之后才明白,外砂 溪就是韩江的支流。 眼前这一段韩江下游,便是当年向往与眺望的地方了。 冷雪写过一首诗《一枚醒着的钉子》:“深夜,地球上的一个国家/国家的一个省份/省 份的一座小城/一条江,江边的/一个人,站着,好像一枚钉子/一枚醒着的钉子/冷冷地 钉在地球的表面。” 我相信,诗人这一枚探索和打量世界的钉子,不只是向内的,还有一个面向外部世界的 无比漫长的半径。这条江,同时也是她建立的参照体系的重要原点。 可是,到了今天我们的眺望又在何方? 之前,其实去过三河坝,那个韩江开始的地方,看它到底是由两条怎样的河流交汇的。 那两条河流,一条属红色岩系,又多盆地,故江水红而浊;另一条属花岗岩结构,周边植被 良好,故江水绿而清。站在桥上,看两条秉性各异的水带,奔赴到了一起。那江水、那泥沙, 那水中的鱼和微生物,它们相互进入对方身体的深处时,谅必还是彼此陌生的。我相信,很 多不同事物的相互遇见和交融,与人和人之间的感情有着惊人的相似。或许,这场交汇是可 以给我们带来神迹的,可是,也是在这一地方,我的眺望又在更远处。这一条红而浊的江水, 它是由什么汇合而成的?那一条绿而清的江水又是如何?它们前面复杂的河网,一如庞大的
家族背景,到底是羽状、扇状、辐散状,还是网状?它们经历了怎样的迂回、冲撞与交织 才来到了我们的面前? 只道是见到了韩江的源头,其实,对于一条水来说,哪里才是源头呢? 摘自《散文》,有删改) 4.下列对这篇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写了“我”懵懂记住“韩江”这个名字的特定的情境,有人物,有画面,有情 节,鲜明形象,生动真切,形象动人。 B.“她像刚进大观园的刘姥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乳娘比作刘姥姥,一是使文章更 富有文化内涵,二是使表达形象生动。 C.说木棉花“是一个雌雄同体的传奇”,重重地坠落的却是“整朵的,不萎靡,如在枝头 暗示了生命哪怕将要凋零也不悲凉。 D.文章以作者和冷雪的重游韩江为线索,写了作者眼中的韩江,表达了作者对于韩江溯源、 对于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独到见解 5.文章引用冷雪的诗《一枚醒着的钉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请你从韩江溯源及家族溯源两个方面,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 【答案】4.B5.①结构上,承上启下。上文写童年对韩江极其有限的认识(外砂溪只是 韩江支流,当时向往与眺望的地方也只是如今韩江下游),过渡到下文写作者对韩江对世界的 更深更广的探索与打量。②内容上,有助于表达作者不停地认识与探索韩江、探索打量世界 的坚定执着 ①韩江溯源角度:韩江是由两条河流汇集而成,它们相互融合成了一条水;而它的上游 则是更复杂的河网;要回溯一条水真正的源头是很难的。②家族溯源角度:我们所在的群体 也是由不同的人相互融合组成的:家族演变如同韩江一样非常复杂,尤难溯源 【解析】 4.试题分析: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理解散文作品的 内容,语言,表现手法,散文主旨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首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作 品内容及主旨。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 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B项,没有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的本质是取两个 不同类事物即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同类事物不能构成比喻。该句是将乳娘比作刘姥姥,属 于同类事物的比较,不构成比喻
家族背景,到底是羽状、扇状、辐散状,还是网状?它们经历了怎样的迂回、冲撞与交织, 才来到了我们的面前? 只道是见到了韩江的源头,其实,对于一条水来说,哪里才是源头呢? (摘自《散文》,有删改) 4. 下列对这篇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二段写了“我”懵懂记住“韩江”这个名字的特定的情境,有人物,有画面,有情 节,鲜明形象,生动真切,形象动人。 B. “她像刚进大观园的刘姥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乳娘比作刘姥姥,一是使文章更 富有文化内涵,二是使表达形象生动。 C. 说木棉花“是一个雌雄同体的传奇”,重重地坠落的却是“整朵的,不萎靡,如在枝头”, 暗示了生命哪怕将要凋零也不悲凉。 D. 文章以作者和冷雪的重游韩江为线索,写了作者眼中的韩江,表达了作者对于韩江溯源、 对于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独到见解。 5. 文章引用冷雪的诗《一枚醒着的钉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 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请你从韩江溯源及家族溯源两个方面,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 解。 【答案】4. B 5. ①结构上,承上启下。上文写童年对韩江极其有限的认识(外砂溪只是 韩江支流,当时向往与眺望的地方也只是如今韩江下游),过渡到下文写作者对韩江对世界的 更深更广的探索与打量。②内容上,有助于表达作者不停地认识与探索韩江、探索打量世界 的坚定执着。 6. ①韩江溯源角度:韩江是由两条河流汇集而成,它们相互融合成了一条水;而它的上游, 则是更复杂的河网;要回溯一条水真正的源头是很难的。②家族溯源角度:我们所在的群体 也是由不同的人相互融合组成的;家族演变如同韩江一样非常复杂,尤难溯源。 【解析】 4. 试题分析: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理解散文作品的 内容,语言,表现手法,散文主旨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首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作 品内容及主旨。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 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B 项,没有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的本质是取两个 不同类事物即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同类事物不能构成比喻。该句是将乳娘比作刘姥姥,属 于同类事物的比较,不构成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