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大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丑与喜剧 喜剧与丑有着不解之缘。在喜剧发展史上,丑始终被作为喜剧不可缺少的重要因 素贯穿于喜剧进程中。这是基于人类对美丑辩证关系的科学理解。正像法国著名 作家维克多·雨果说的:“滑稽丑怪作为崇高优美的配角和对照。”“丑就在美 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髙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 一般而言,丑总是与美相伴相随,相比较而存在,孤立的、纯粹的丑无疑并不具 备审美价值,而当它以无害的感性形式进入喜剧世界,即被赋予积极的审美价值。 这是因为喜剧是以笑的手段去否定生活中的丑,褒扬美的艺术,是“将那无价值 的撕破给人看”。喜剧的笑是通过丑获得的,其中包括恶的丑和善的丑。一张丑 怪的面孔,一个笨拙的动作,一种狼狈的姿态,一个愚蠢的字眼……都会产生滑 稽感,贏得笑声,激起喜剧愉悦。 喜剧的“主角”是丑,这在传统喜剧创作中是显而易见的,《秋江》中的老艄公, 开的是“螃蟹脸”,笑纹如网;《十五贯》中娄阿鼠的鼻子上涂成白色小鼠,两 片膏药皮挂在太阳穴上。丑而有趣,丑而滑稽。 喜剧主角的丑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内在外在都丑的作为旧制度、旧势力代表的 丑类,例如贪官污吏、劣绅恶棍、腐儒蠹禄等等。喜剧并不表现他们如何作恶、 如何残害百姓,而是将其置于可笑的历史“小丑”的位置上,展示其可笑的“自 炫为美”,装模作样的滑稽,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不自量力。艺术家在勾勒其丑态 时是嘲笑、鞭挞、讥刺他们。这些丑类不唯因了艺术刻划而成为审美的对象,而 且其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一一愚蠢的妄想破灭,也从另一面证实了美对丑的 摧毁、美对丑的胜利。人类得以“愉快地和自己的过去诀别”。一类是外在、表 面丑,而内在美。丑的表象使其本质的美更加楚楚动人。《巴黎圣母院》中面目 难看的敲钟人卡西莫多真诚地同情受难的姑娘。《七品芝麻官》中的唐知县八字 眉、三角眼、胖乎乎呆墩墩,既丑又滑稽,但他刚正不阿,勇斗权贵。喜剧在勾 勒善和美时,着重发掘其特殊的方式和常人常理的矛盾,以丑衬美,揭示他们可 爱可笑的天真、自由、大智若愚的精神气质,从而写出令人喷饭的滑稽美。观众 由此引发的笑带着亲切感、契合感。另一类丑准确地说,是“乖讹 不相称 不协调。在此,人物和场景并无杂乱、破败或其他碍目的丑、难看,人物在道德 上也无好坏评定,然而就是“不对劲”:角色和场景不相称,对话和心理相悖离, 情节和观众期望相反,喜剧进程在奇特中完成,巨大的反差产生趣味,从而激起 观赏者的笑声。 喜剧的丑是笑的魔方,由对丑的漫画式勾勒,完成对社会历史的规律的揭示,而 观众获得富有启示性的审美愉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喜剧发展史上,丑之所以成为贯穿喜剧进程的重要因素,源于人类对美丑 辩证关系的科学理解。 B.喜剧是笑的艺术,而喜剧的笑是通过丑获得,或是一张丑怪的面孔,一个笨 拙的动作,或是一种狼狈的姿态,一个愚蠢的字眼 C.一般而言,丑总是与美相伴相随,喜剧总是以丑衬美,揭示人物可爱可笑的 天真、自由、大智若愚的精神气质,从而写出令人喷饭的滑稽美
江西省赣州市 2018 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大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丑与喜剧 喜剧与丑有着不解之缘。在喜剧发展史上,丑始终被作为喜剧不可缺少的重要因 素贯穿于喜剧进程中。这是基于人类对美丑辩证关系的科学理解。正像法国著名 作家维克多·雨果说的:“滑稽丑怪作为崇高优美的配角和对照。”“丑就在美 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 一般而言,丑总是与美相伴相随,相比较而存在,孤立的、纯粹的丑无疑并不具 备审美价值,而当它以无害的感性形式进入喜剧世界,即被赋予积极的审美价值。 这是因为喜剧是以笑的手段去否定生活中的丑,褒扬美的艺术,是“将那无价值 的撕破给人看”。喜剧的笑是通过丑获得的,其中包括恶的丑和善的丑。一张丑 怪的面孔,一个笨拙的动作,一种狼狈的姿态,一个愚蠢的字眼……都会产生滑 稽感,赢得笑声,激起喜剧愉悦。 喜剧的“主角”是丑,这在传统喜剧创作中是显而易见的,《秋江》中的老艄公, 开的是“螃蟹脸”,笑纹如网;《十五贯》中娄阿鼠的鼻子上涂成白色小鼠,两 片膏药皮挂在太阳穴上。丑而有趣,丑而滑稽。 喜剧主角的丑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内在外在都丑的作为旧制度、旧势力代表的 丑类,例如贪官污吏、劣绅恶棍、腐儒蠹禄等等。喜剧并不表现他们如何作恶、 如何残害百姓,而是将其置于可笑的历史“小丑”的位置上,展示其可笑的“自 炫为美”,装模作样的滑稽,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不自量力。艺术家在勾勒其丑态 时是嘲笑、鞭挞、讥刺他们。这些丑类不唯因了艺术刻划而成为审美的对象,而 且其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愚蠢的妄想破灭,也从另一面证实了美对丑的 摧毁、美对丑的胜利。人类得以“愉快地和自己的过去诀别”。一类是外在、表 面丑,而内在美。丑的表象使其本质的美更加楚楚动人。《巴黎圣母院》中面目 难看的敲钟人卡西莫多真诚地同情受难的姑娘。《七品芝麻官》中的唐知县八字 眉、三角眼、胖乎乎呆墩墩,既丑又滑稽,但他刚正不阿,勇斗权贵。喜剧在勾 勒善和美时,着重发掘其特殊的方式和常人常理的矛盾,以丑衬美,揭示他们可 爱可笑的天真、自由、大智若愚的精神气质,从而写出令人喷饭的滑稽美。观众 由此引发的笑带着亲切感、契合感。另一类丑准确地说,是“乖讹”——不相称、 不协调。在此,人物和场景并无杂乱、破败或其他碍目的丑、难看,人物在道德 上也无好坏评定,然而就是“不对劲”:角色和场景不相称,对话和心理相悖离, 情节和观众期望相反,喜剧进程在奇特中完成,巨大的反差产生趣味,从而激起 观赏者的笑声。 喜剧的丑是笑的魔方,由对丑的漫画式勾勒,完成对社会历史的规律的揭示,而 观众获得富有启示性的审美愉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在喜剧发展史上,丑之所以成为贯穿喜剧进程的重要因素,源于人类对美丑 辩证关系的科学理解。 B.喜剧是笑的艺术,而喜剧的笑是通过丑获得,或是一张丑怪的面孔,一个笨 拙的动作,或是一种狼狈的姿态,一个愚蠢的字眼。 C.一般而言,丑总是与美相伴相随,喜剧总是以丑衬美,揭示人物可爱可笑的 天真、自由、大智若愚的精神气质,从而写出令人喷饭的滑稽美
D.对于贪官污吏、劣绅恶棍、腐儒蠹禄这些丑角,喜剧只是展示其可笑的“自 炫为美”,装模作样的滑稽,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不自量力,而不表现他们如何作 恶、如何残害百姓。 2.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说:“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 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表明他对美丑辩证关系的认 识是科学的 B.《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卡西莫多虽然长相丑陋,但心灵美好,在外在丑 的映衬下,他的内在美更加突出感人 C.所谓“乖讹”具体指的是角色和场景不相称,对话和心理相悖离,情节和观 众期望相反等。 D.文章主要运用了举例、对比的论证方法,通过《秋江》中的老艄公、《十五 贯》中娄阿鼠、《七品芝麻官》中的唐知县等例子,通过“美与丑”的对比,有 力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于作为旧制度、旧势力代表的丑类,喜剧通过他们妄想的最终破灭,表明 美对丑的摧毁、美对丑的胜利。 B.喜剧丑角滑稽可笑的行为,常常引人发笑,而观众的笑声中带着亲切感、契 合感 C.《七品芝麻官》中的唐知县八字眉、三角眼、胖乎乎呆墩墩,作品在刻画他 的形象时,进行了漫画式的勾勒,进行了夸大、变形。 D.喜剧主角的丑虽然各具特点,但它们也有共同之处,就是丑而有趣,丑而滑 稽,使观众从中获得审美的愉悦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 近日下发的《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指出,书法是中华民族的 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求中小学校通过 有关课程和活动开展书法教育 书法在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乃至世俗生活中都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但近年来,随 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电脑、手机的普及,人们的交流方式以及学习方式都 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有所削弱,书法教育的状况堪忧。 首先,中小学学生书写不规范、不工整、不美观,字迹潦草;其次,“双姿”不 规范的比例很大,坐姿和握笔姿势不正确;再次,学生普遍缺乏写好字的心态和 习惯,多数不在意字写得不好;最后,“提笔忘字”现象日益严重 全国中小学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郭振有提出,1988年成立的中国书法教 育专业委员会在过去的20多年里,积累了丰富的书法教育的经验,各地应借着 “书法进课堂”的东风,扩大书法特色教育实验区和实验校。(《中国教育报》 2011年10月25日12版,有删改) 材料二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明确提出加强书法教师 队伍建设。要逐步形成以语文教师为主体、专兼职相结合的书法教师队伍。”目 前,广东省中小学书法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如何昵?现有的教师是否能够胜任中
D.对于贪官污吏、劣绅恶棍、腐儒蠹禄这些丑角,喜剧只是展示其可笑的“自 炫为美”,装模作样的滑稽,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不自量力,而不表现他们如何作 恶、如何残害百姓。 2.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说:“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 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表明他对美丑辩证关系的认 识是科学的。 B.《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卡西莫多虽然长相丑陋,但心灵美好,在外在丑 的映衬下,他的内在美更加突出感人。 C.所谓“乖讹”具体指的是角 色和场景不相称,对话和心理相悖离,情节和观 众期望相反等。 D.文章主要运用了举例、对比的论证方法,通过《秋江》中的老艄公、《十五 贯》中娄阿鼠、《七品芝麻官》中的唐知县等例子,通过“美与丑”的对比,有 力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对于作为旧制度、旧势力代表的丑类,喜剧通过他们妄想的最终破灭,表明 美对丑的摧毁、美对丑的胜利。 B.喜剧丑角滑稽可笑的行为,常常引人发笑,而观众的笑声中带着亲切感、契 合感。 C.《七品芝麻官》中的唐知县八字眉、三角眼、胖乎乎呆墩墩,作品在刻画他 的形象时,进行了漫画式的勾勒,进行了夸大、变形。 D.喜剧主角的丑虽然各具特点,但它们也有共同之处,就是丑而有趣,丑而滑 稽,使观众从中获得审美的愉悦。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近日下发的《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指出,书法是中华民族的 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求中小学校通过 有关课程和活动开展书法教育。 书法在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乃至世俗生活中都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但近年来,随 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电脑、手机的普及,人们的交流方式以及学习方式都 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有所削弱,书法教育的状况堪忧。 首先,中小学学生书写不规范、不工整、不美观,字迹潦草;其次,“双姿”不 规范的比例很大,坐姿和握笔姿势不正确;再次,学生普遍缺乏写好字的心态和 习惯,多数不在意字写得不好;最后,“提笔忘字”现象日益严重。 全国中小学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郭振有提出,1988 年成立的中国书法教 育专业委员会在过去的 20 多年里,积累了丰富的书法教育的经验,各地应借着 “书法进课堂”的东风,扩大书法特色教育实验区和实验校。(《中国教育报》 2011 年 10 月 25 日 12 版,有删改) 材料二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明确提出加强书法教师 队伍建设。要逐步形成以语文教师为主体、专兼职相结合的书法教师队伍。”目 前,广东省中小学书法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如何呢?现有的教师是否能够胜任中
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需要?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组织了一次面向广东省中小 学语文教师和美术教师的问卷调查。 接受问卷调查教师所在的学校中,配备有专职书法教师的占18.77%,由语文老 师兼任书法教师的的占27.18%,由美术老师兼任书法教师的占25.6%,没有配 备书法教师的占28.45%。缺乏能胜任书法课教学的教师这一现实也在另一项统 计结果中反映出来,高达48.35%的教师认为目前学校开展书法教育的最大问题 是“缺乏可胜任的书法教师”。 要解决书法教育师资队伍不足的问题,建议加强现有教师队伍的培训,还要提供 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学校聘请有书法专长的校外人员(尤其是当地少年宫和文 化站的书法教师),经过适当的教学培训后担任学校书法教师。(冯善亮,周凤 甫《广东省中小学书法教育状况调查报告(节选)》,2015年1月) 材料三 当前教育部稳步推进书法教育进课堂工作成绩显著。近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发 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对“识文断字”基本功提出新 的要求,总体目标是打造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的示范标杆,培养学生的 种能力、两种意识”。 但在继续推进中小学书法教育工作的落实中依然不同程度存在着一些问题。据江 西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对全省35所中小学抽样调査显示,86%的学校因没有书法师 资、教材等问题,开设的书法课走过场,形同虚设。 如何把书法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日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协理事卢中南接受 了我们的专访。他建议教育部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对开设书法课的情况全面调 查,建立相应的督导机制,提髙书法的地位,将书法作为推进中小学美育教育的 重要内容。建立书法评价机制,并明确列入教育督导和评价中;重视并定期检査 书法教学实施情况。成立专业的书法教育监管小组,每学期、学年到校巡管,检 査开课的真实情况,重在监督落实。对书法获得成果的奖励制度要等同于其他考 试科目。要设立书法教师资格证,有明确的书法专职教师的“入职名额编制”, 使书法教师专职化。除提高书法教师地位、保证书法教师专职教书法外,必须对 全体教师进行汉字书写培训,尤其是语文教师。尽快制订师范生的书写技能训练 目标,尤其是师范院校文科学生必须有相对严格的书法课程。 卢中南说,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再到家庭,合力形成严密的书法教育管理机制, 才能把书法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中国艺术报》2017年03月06日7版,有删改) 4.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和概括,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则材料都发表在教育部发布重要文件之后,三者都密切关注我国教育方针 和政策,并及时献言献策 B.材料二和材料三显示,专职教师在书法教师中所占比例偏低,是目前中小学 开展书法教育的最突出的问题 C.“如何加强书法教育”,材料一和材料二重视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作用,材 料三更强调教育主管部门管理监督。 则材料都试图积极引导读者思考当下书法教育面临的问题,并且暗示读者 中国人的书法能力会越来越强。 5.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合理的两项是(4分)( 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当下中国书法教育进课堂的问题,而且都认为开展书法 教育迫在眉睫,亟需获得社会高度重视
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需要?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组织了一次面向广东省中小 学语文教师和美术教师的问卷调查。 接受问卷调查教师所在的学校中,配备有专职书法教师的占 18.77%,由语文老 师兼任书法教师的的占 27.18%,由美术老师兼任书法教师的占 25.6%,没有配 备书法教师的占 28.45%。缺乏能胜任书法课教学的教师这一现实也在另一项统 计结果中反映出来,高达 48.35%的教师认为目前学校开展书法教育的最大问题 是“缺乏可胜任的书法教师”。 要解决书法教育师资队伍不足的问题,建议加强现有教师队伍的培训,还要提供 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学校聘请有书法专长的校外人员(尤其是当地少年宫和文 化站的书法教师),经过适当的教学培训后担任学校书法教师。(冯善亮,周凤 甫《广东省中小学书法教育状况调查报告(节选)》,2015 年 1 月) 材料三 当前教育部稳步推进书法教育进课堂工作成绩显著。近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发 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对“识文断字”基本功提出新 的要求,总体目标是打造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的示范标杆,培养学生的 “一种能力、两种意识”。 但在继续推进中小学书法教育工作的落实中依然不同程度存在着一些问题。据江 西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对全省 35 所中小学抽样调查显示,86%的学校因没有书法师 资、教材等问题,开设的书法课走过场,形同虚设。 如何把书法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日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协理事卢中南接受 了我们的专访。他建议教育部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对开设书法课的情况全面调 查,建立相应的督导机制,提高书法的地位,将书法作为推进中小学美育教育的 重要内容。建立书法评价机制,并明确列入教育督导和评价中;重视并定期检查 书法教学实施情况。成立专业的书法教育监管小组,每学期、学年到校巡管,检 查开课的真实情况,重在监督落实。对书法获得成果的奖励制度要等同于其他考 试科目。要设立书法教师资格证,有明确的书法专职教师的“入职名额编制”, 使书法教师专职化。除提高书法教师地位、保证书法教师专职教书法外,必须对 全体教师进行汉字书写培训,尤其是语文教师。尽快制订师范生的书写技能训练 目标,尤其是师范院校文科学生必须有相对严格的书法课程。 卢中南说,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再到家庭,合力形成严密的书法教育管理机制, 才能把书法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中国艺术报》2017 年 03 月 06 日 7 版,有删改) 4.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和概括,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三则材料都发表在教育部发布重要文件之后,三者都密切关注我国教育方针 和政策,并及时献言献策。 B.材料二和材料三显示,专职教师在书法教师中所占比例偏低,是目前中小学 开展书法教育的最突出的问题。 C.“如何加强书法教育”,材料一和材料二重视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作用,材 料三更强调教育主管部门管理监督。 D.三则材料都试图积极引导读者思考当下书法教育面临的问题,并且暗示读者, 中国人的书法能力会越来越强。 5.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合理的两项是(4 分)( ) 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当下中国书法教育进课堂的问题,而且都认为开展书法 教育迫在眉睫,亟需获得社会高度重视
B.三则材料各有侧重,材料二和材料三运用了抽样调査数据,材料一虽能分析 书法教育现状,但客观性略为欠缺。 C.材料一对书法教育现状进行考察,内容具体;材料二是调査报告,数据分析 详尽客观;材料三专访专家,突出受访者个人观点。 D.三则材料的背后,是国家对于书法教育的要求,也是中小学对书法教育的强 烈诉求,材料具有时效性和广泛的现实意义。 E.材料的语言风格因读者群体而有所不同。材料二主要面向教育界,简洁严谨: 材料一和材料三主要面向普通读者,通俗易懂 6.根据上述材料,谈谈解决书法教育师资不足问题的主要举措。(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我是谁的妈 闫玲月 张老太最近总是爱忘事,本来在炒菜,接个电话就忘记了,直到满屋子油烟味, 她才慌忙往厨房跑。两岁的孙女要吃樱桃,张老太怕樱桃酸,打算放点白糖,却 错将咸盐当了白糖,结果孙女刚吃进嘴里就哇哇大哭。 柳娜将这些告诉了老公大旺:“你妈怎么整天丢了魂儿似的?该不是得了老年痴 呆吧?”大旺细想母亲最近的状态,每天总说脑袋发沉睡不醒、眼睛睁不开,还 问他们一些奇怪的问题,比如大旺昨天明明在家里,母亲非问他去哪儿出差了。 刚吃完饭,母亲又问吃的啥。大旺越想越怕,决定带母亲去医院检査一下身体。 大旺不断在心里祷告,老天爷,求你了,千万不要让老太太得啥大病啊,我一个 工薪族,可没钱救亲妈。 诊断结果出来了,医生说:“主要是脑血管堵塞,脑梗塞是常见的老年病,尽量 治疗控制发展吧。”大旺急切地插话问:“要是严重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医生 说:“严重的话就是老年痴呆症。这个病怕受刺激,做儿女的平时要多体谅老 人。”大旺的眼前马上现出一幅画面:母亲流着口水,神情呆滞,不认识任何人。 大旺一脸愁容地将医生的话告诉了柳娜,柳娜当即揭下脸上的面膜,瞪圆一双杏 眼叫嚷:“我可不想伺候一个傻子!”大旺赶紧过来捂媳妇的嘴,但柳娜尖细的 嗓音还是从门缝钻进了张老太的耳朵里。 不能帮带孙女也就算了,还要我伺候她,没门儿!快给你姐打电话,让她把你 妈弄走!”大旺的姐姐在外地,婆婆瘫痪在床需要她照顾。“这不好吧?”大旺 幽怨说到。柳娜可不答应了:“婆婆是妈,亲妈就不是妈了?凭什么要你一个人 管傻子妈?你快打电话,要不我和你离婚! 听着房间里儿子媳妇吵闹,张老太心头憋得慌。她悄悄打开门,顺着楼梯走出去, 她不知要去哪儿,只想早点离开这个家 张老太穿过一条又一条马路,红灯绿灯不停变换,有一次差点儿被一辆转弯的车 撞倒,司机骂了一句:“走路不长眼睛吗?”张老太路过一家菜市场,和她每天 去的那家很像,可卖菜的人都仿佛不认识她,张老太捏捏黄瓜摸摸西红柿,招来 卖菜的不满:“不买菜别乱动!” 她又继续走,被天桥下的一阵歌声吸引,停住了脚步。一个穿着破泂牛仔裤披 着长发的年轻人,弹着一把破吉他,忘情地唱着,脚边放着一只碗,里面躺着几 枚硬币
B.三则材料各有侧重,材料二和材料三运用了抽样调查数据,材料一虽能分析 书法教育现状,但客观性略为欠缺。 C.材料一对书法教育现状进行考察,内容具体;材料二是调查报告,数据分析 详尽客观;材料三专访专家,突出受访者个人观点。 D.三则材料的背后,是国家对于书法教育的要求,也是中小学对书法教育的强 烈诉求,材料具有时效性和广泛的现实意义。 E.材料的语言风格因读者群体而有所不同。材料二主要面向教育界,简洁严谨; 材料一和材料三主要面向普通读者,通俗易懂。 6.根据上述材料,谈谈解决书法教育师资不足问题的主要举措。(5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我是谁的妈 闫玲月 张老太最近总是爱忘事,本来在炒菜,接个电话就忘记了,直到满屋子油烟味, 她才慌忙往厨房跑。两岁的孙女要吃樱桃,张老太怕樱桃酸,打算放点白糖,却 错将咸盐当了白糖,结果孙女刚吃进嘴里就哇哇大哭。 柳娜将这些告诉了老公大旺:“你妈怎么整天丢了魂儿似的?该不是得了老年痴 呆吧?”大旺细想母亲最近的状态,每天总说脑袋发沉睡不醒、眼睛睁不开,还 问他们一些奇怪的问题,比如大旺昨天明明在家里,母亲非问他去哪儿出差了。 刚吃完饭,母亲又问吃的啥。大旺越想越怕,决定带母亲去医院检查一下身体。 大旺不断在心里祷告,老天爷,求你了,千万不要让老太太得啥大病啊,我一个 工薪族,可没钱救亲妈。 诊断结果出来了,医生说:“主要是脑血管堵塞,脑梗塞是常见的老年病,尽量 治疗控制发展吧。”大旺急切地插话问:“要是严重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医生 说:“严重的话就是老年痴呆症。这个病怕受刺激,做儿女的平时要多体谅老 人。”大旺的眼前马上现出一幅画面:母亲流着口水,神情呆滞,不认识任何人。 大旺一脸愁容地将医生的话告诉了柳娜,柳娜当即揭下脸上的面膜,瞪圆一双杏 眼叫嚷:“我可不想伺候一个傻子!”大旺赶紧过来捂媳妇的嘴,但柳娜尖细的 嗓音还是从门缝钻进了张老太的耳朵里。 “不能帮带孙女也就算了,还要我伺候她,没门儿!快给你姐打电话,让她把你 妈弄走!”大旺的姐姐在外地,婆婆瘫痪在床需要她照顾。“这不好吧?”大旺 幽怨说到。柳娜可不答应了:“婆婆是妈,亲妈就不是妈了?凭什么要你一个人 管傻子妈?你快打电话,要不我和你离婚!” 听着房间里儿子媳妇吵闹,张老太心头憋得慌。她悄悄打开门,顺着楼梯走出去, 她不知要去哪儿,只想早点离开这个家。 张老太穿过一条又一条马路,红灯绿灯不停变换,有一次差点儿被一辆转弯的车 撞倒,司机骂了一句:“走路不长眼睛吗?”张老太路过一家菜市场,和她每天 去的那家很像,可卖菜的人都仿佛不认识她,张老太捏捏黄瓜摸摸西红柿,招来 卖菜的不满:“不买菜别乱动!” 她又继续走,被天桥下的一阵歌声吸引,停住了脚步 。一个穿着破洞牛仔裤披 着长发的年轻人,弹着一把破吉他,忘情地唱着,脚边放着一只碗,里面躺着几 枚硬币
张老太听不懂他唱的什么歌,年轻人的样子让她想流泪。年轻人的衬衫辨不清原 色,长发也好久没有清洗过,黏腻腻贴着额头。 “孩子,你怎么不回家?”张老太问他。年轻人停住弹唱,打量张老太一眼,反 问:“你怎么不回家?”张老太说:“我没有家。”年轻人说:“我也没家。 张老太走累了,坐在榕树下睡着了。醒来时发现身上多了一件外套,年轻人正凝 神注视她。年轻人说:“你长得像我妈。”张老太说:“好孩子,你就当我是你 的妈吧 年轻人吃馒头,掰一半给她,她也不嫌弃,两人相视一笑。每当年轻人弹唱,她 就坐在一旁静静地听,像一尊雕像。路人投来的钱币虽然不多,但也够他们吃饱 肚子的。张老太的内心平静如水,白天听唱歌,晚上睡到天桥下,数星星,看街 灯,听蝉鸣。 张老太不记得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她现在只有年轻人这个亲人, 她想让年轻人有件换洗的干净衬衫,于是离开年轻人,去寻找衬衫。 衬衫在一个女人手里,张老太伸手去拿,女人破口大骂:“哪里来的疯婆子?” 张老太的手被一个满脸堆笑的男人抓住,这个男人对女人道歉:“对不起,我妈 精神不太好。”女人白了他一眼,一扭一扭地走远了。这个男人拉住张老太说 “妈,你可让我找得好苦。”张老太看着他,不知所措。男人摇晃她胳膊说:“我 是你儿子呀。妈,跟我走吧 男人拿出一只金镯子,告诉张老太:“一会儿我将这只金手镯丢到地上,你看到 有人捡就说那是你的镯子,刚好想卖钱,到时候我出面做证,卖了钱咱们去饭店 吃大餐。”张老太木然地点着头 金镯子被捡到三次,只有一次有人出钱买,男人得了钱,果真请张老太去饭店吃 大餐,还一口一个亲妈地叫着,张老太乐呵呵地答应着。连服务员都说张老太有 福气,养了这么一个孝子 男人好吃好喝地供她,张老太乖乖听他的话,丢镯孑卖镯子,直到有一天警察带 他们去派出所,张老太还搞不懂,警察为啥要抓她这个儿子。 通过审讯这个男人,警察知道了事情真相,要帮张老太找到自己的亲儿子。张老 太一脸茫然问警察:“他不是我儿子吗?那为啥待我那么好呢?”警察说:“大 妈,他是骗子,在利用你啊。你儿子是谁?我马上打电话联系他。”张老太认真 思考了一会儿说:“我实在不记得我到底是谁的妈了,我只知道谁对我好。”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欣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儿媳知晓张老太病情后对丈夫撒泼,对张老太恶语相向,与张老太女儿 照顾瘫痪在床的婆婆形成鲜明对比,作者那样写张老太儿媳,根本目的是凸显张 老太女儿的善良孝顺、有情有义。 B.张老太与流浪汉的对话很值得品味。“我没有家”与“我也没有家”,相似 的言语传达出两者相同的无奈与苦涩,同时多少也折射出当今社会世态的炎凉与 人情的淡薄。 C.张老太精神出现了问题,被儿媳称为“傻子妈”。在警察局,面对警察一再 询问,她“实在记不得我到底是谁的妈”的回答,印证了儿媳的预测是非常准确 的 D.“我到底是谁的妈”,既是张老太的疑惑,也是本文对当今社会的发问。作 者把当今社会日益突出的老龄化问题推至读者面前,发人深思
张老太听不懂他唱的什么歌,年轻人的样子让她想流泪。年轻人的衬衫辨不清原 色,长发也好久没有清洗过,黏腻腻贴着额头。 “孩子,你怎么不回家?”张老太问他。年轻人停住弹唱,打量张老太一眼,反 问:“你怎么不回家?”张老太说:“我没有家。”年轻人说:“我也没家。” 张老太走累了,坐在榕树下睡着了。醒来时发现身上多了一件外套,年轻人正凝 神注视她。年轻人说:“你长得像我妈。”张老太说:“好孩子,你就当我是你 的妈吧。” 年轻人吃馒头,掰一半给她,她也不嫌弃,两人相视一笑。每当年轻人弹唱,她 就坐在一旁静静地听,像一尊雕像。路人投来的钱币虽然不多,但也够他们吃饱 肚子的。张老太的内心平静如水,白天听唱歌,晚上睡到天桥下,数星星,看街 灯,听蝉鸣。 张老太不记得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她现在只有年轻人这个亲人, 她想让年轻人有件换洗的干净衬衫,于是离开年轻人,去寻找衬衫。 衬衫在一个女人手里,张老太伸手去拿,女人破口大骂:“哪里来的疯婆子?” 张老太的手被一个满脸堆笑的男人抓住,这个男人对女人道歉:“对不起,我妈 精神不太好。”女人白了他一眼,一扭一扭地走远了。这个男人拉住张老太说: “妈,你可让我找得好苦。”张老太看着他,不知所措。男人摇晃她胳膊说:“我 是你儿子呀。妈,跟我走吧。” 男人拿出一只金镯子,告诉张老太:“一会儿我将这只金手镯丢到地上,你看到 有人捡就说那是你的镯子,刚好想卖钱,到时候我出面做证,卖了钱咱们去饭店 吃大餐。”张老太木然地点着头。 金镯子被捡到三次,只有一次有人出钱买,男人得了钱,果真请张老太去饭店吃 大餐,还一口一个亲妈地叫着,张老太乐呵呵地答应着。连服务员都说张老太有 福气,养了这么一个孝子。 男人好吃好喝地供她,张老太乖乖听他的话,丢镯子卖镯子,直到有一天警察带 他们去派出所,张老太还搞不懂,警察为啥要抓她这个儿子。 通过审讯这个男人,警察知道了事情真相,要帮张老太找到自己的亲儿子。张老 太一脸茫然问警察:“他不是我儿子吗?那为啥待我那么好呢?”警察说:“大 妈,他是骗子,在利用你啊。你儿子是谁?我马上打电话联系他。”张老太认真 思考了一会儿说:“我实在不记得我到底是谁的妈了,我只知道谁对我好。”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欣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 A.文中儿媳知晓张老太病情后对丈夫撒泼,对张老太恶语相向,与张老太女儿 照顾瘫痪在床的婆婆形成鲜明对比,作者那样写张老太儿媳,根本目的是凸显张 老太女儿的善良孝顺、有情有义。 B.张老太与流浪汉的对话很值得品味。“我没有家”与“我也没有家”,相似 的言语传达出两者相同的无奈与苦涩,同时多少也折射出当今社会世态的炎凉与 人情的淡薄。 C.张老太精神出现了问题,被儿媳称为“傻子妈”。在警察局,面对警察一再 询问,她“实在记不得我到底是谁的妈”的回答,印证了儿媳的预测是非常准确 的。 D.“我到底是谁的妈”,既是张老太的疑惑,也是本文对当今社会的发问。作 者把当今社会日益突出的老龄化问题推至读者面前,发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