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言谏制度在周取代殷之后就建立起来了。如果说《尚书·无逸》中周公对成王的 告诫只是训诰之辞,那么,《逸周书·皇门解》载周公对群臣所说之辞就已经有 了制度性安排。在《大匡解》里,周公不仅主动要求“冢卿、三老、三吏、大夫 对如何应对灾荒提出意见和建议,而且要求他们帮助自己去考察官吏、了解民情, 如实报告,甚至规定了他们履职“告于庙”即向宫中报告的时间。这就将“献 言”上升到了社会政治制度的层面 周代言谏制度对周人的政治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邵公谏厉王止谤时提到“天 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师旷也有“瞽为诗”之说,说明周代言谏制度 中有“献诗”作为谏言的制度性安排,进入周代体制内的诗歌生产和消费是一种 职务行为。 据《左传·昭公十二年》载:“昔穆王欲肆其心……祭公谋父作《祈招》之诗, 以止王心”这可算是公卿列士献诗以补王政的一个实例。现存《诗经》中西周诗 歌有主名或能落实主名的诗歌都是贵族所作,且都可以作为谏言来理解,证实了 “公卿至于列士献诗”之可信。 现传本《诗经》中有诗歌就是谏言的内证。如《大雅·民劳》云“王欲玉女,是 用大谏”,不仅这些“刺”诗是谏言,颂美诗也同样可以理解为谏言。如祭公谋 父谏穆王的《祈招》诗就内容来看,如果没有《左传》提示,我们一定以为它只 是颂美诗,不会认为是谏诗 出现如此巨大的认识反差,关键是对于谏言的理解。今人以为谏言一定是批评性 意见,不能用赞美之词,但古人并不这么理解。古人所谓美颂,不是阿谀奉承, 而是树立一个正面人物典型,让君主去学习他们;或者描绘出一种美政理想,要 君主去仿效。周公对成王颂美文王、武王的其他诗篇均可这样理解,祭公谋父的 《祈招》诗也可这样理解。事实上,古人正是这样理解《诗经》的。如《诗大序》 云:“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 曰风。”这里虽是对《风》的解释,但其精神也适用于《雅》和《颂》 当然,周代言谏制度对诗歌发展的影响并不仅限于社会上层,它其实已深入到社 会下层,西周实行过的采诗之制,就是言谏制度的一部分。 周代言谏制度除有采诗、献诗等制度安排外,还有献书的制度安排。邵公所云“史 献书”,师旷则云“史为书”,强调是史官之职责。而“史献书”和“列士献诗 样,其实都是周代言谏制度的题中之义。 周代史官有记录周代时事之责,《尚书·周书》载周公告诚成王:“我不可不监 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周代史官之所以要记录整理《虞书》《夏书》《商 书》,其根本原因即在于此。《逸周书·史记解》记有穆王要求三公将前代败亡 的历史教训作为鉴戒,“朔望以闻”,便可以印证周公所倡导的这种“史鉴”已 经成为制度。 春秋后期,诸子崛起,子书实为史书之旁衍,诸子“上说”也有“史献书”之遗 意。老子本为“周守藏室之史”,其所著也是政教之谏言。孔子虽不是史官,其 编撰《春秋》,代行史官之责,也有以史为鉴之意;其一生活动都以政教为中心
江西省赣州市 2016-2017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第Ⅰ卷 阅读题(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 言谏制度在周取代殷之后就建立起来了。如果说《尚书•无逸》中周公对成王的 告诫只是训诰之辞,那么,《逸周书•皇门解》载周公对群臣所说之辞就已经有 了制度性安排。在《大匡解》里,周公不仅主动要求“冢卿、三老、三吏、大夫” 对如何应对灾荒提出意见和建议,而且要求他们帮助自己去考察官吏、了解民情, 如实报告,甚至规定了他们履职“告于庙”即向宫中报告的时间。这就将“献 言”上升到了社会政治制度的层面。 周代言谏制度对周人的政治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邵公谏厉王止谤时提到 “天 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师旷也有“瞽为诗”之说,说明周代言谏制度 中有“献诗”作为谏言的制度性安排,进入周代体制内的诗歌生产和消费是一种 职务行为。 据《左传•昭公十二年》载:“昔穆王欲肆其心……祭公谋父作《祈招》之诗, 以止王心”这可算是公卿列士献诗以补王政的一个实例。现存《诗经》中西周诗 歌有主名或能落实主名的诗歌都是贵族所作,且都可以作为谏言来理解,证实了 “公卿至于列士献诗”之可信。 现传本《诗经》中有诗歌就是谏言的内证。如《大雅•民劳》云“王欲玉女,是 用大谏”,不仅这些“刺”诗是谏言,颂美诗也同样可以理解为谏言。如祭公谋 父谏穆王的《祈招》诗就内容来看,如果没有《左传》提示,我们一定以为它只 是颂美诗,不会认为是谏诗。 出现如此巨大的认识反差,关键是对于谏言的理解。今人以为谏言一定是批评性 意见,不能用赞美之词,但古人并不这么理解。古人所谓美颂,不是阿谀奉承, 而是树立一个正面人物典型,让君主去学习他们;或者描绘出一种美政理想,要 君主去仿效。周公对成王颂美文王、武王的其他诗篇均可这样理解,祭公谋父的 《祈招》诗也可这样理解。事实上,古人正是这样理解《诗经》的。如《诗大序》 云:“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 曰风。” 这里虽是对《风》的解释,但其精神也适用于《雅》和《颂》。 当然,周代言谏制度对诗歌发展的影响并不仅限于社会上层,它其实已深入到社 会下层,西周实行过的采诗之制,就是言谏制度的一部分。 周代言谏制度除有采诗、献诗等制度安排外,还有献书的制度安排。邵公所云“史 献书”,师旷则云“史为书”,强调是史官之职责。而“史献书”和“列士献诗” 一样,其实都是周代言谏制度的题中之义。 周代史官有记录周代时事之责,《尚书•周书》载周公告诫成王:“我不可不监 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周代史官之所以要记录整理《虞书》《夏书》《商 书》,其根本原因即在于此。《逸周书•史记解》记有穆王要求三公将前代败亡 的历史教训作为鉴戒,“朔望以闻”,便可以印证周公所倡导的这种“史鉴”已 经成为制度。 春秋后期,诸子崛起,子书实为史书之旁衍,诸子“上说”也有“史献书”之遗 意。老子本为“周守藏室之史”,其所著也是政教之谏言。孔子虽不是史官,其 编撰《春秋》,代行史官之责,也有以史为鉴之意;其一生活动都以政教为中心
到战国诸子,尽管他们所进谏的已经不是天子而是诸侯,甚至是卿大夫,但政教 谏言的思想内涵和精神气质仍然是与史官一脉相承的。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无逸》中周公对成王的告诚尚不能看作是周代言谏制度已经建立的佐 证因素,这些训诰之辞还没有在谏言制度上作出安排。 B.依据《大匡解》记载,周公曾要求朝中各级臣子对如何应对恶劣环境提出谏言 而且对谏言的内容、提出时间作了一定的规定 C.周代言谏制度多种多样,除了有采诗之制、献诗之制度外,还有献书的制度安 排,周代后期的子书可看作是“史献书”的发展。 D.春秋后期,诸子进谏的对象虽然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政教谏言的思想内涵和 精神气质却还是与史官一脉相承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传本《诗经》中能找到主名的诗歌都是贵族所著,这些诗歌内容都应当被当 作谏言来对待,而不能作为颂美诗理解。 B.《诗大序》中对“风”有明确的定义,它对上有“谏、刺”的作用,对下有“教 化”的作用,这同样适用于《雅》和《颂》。 C.周代史官有记录周代时事之责,将前代败亡的历史教训作为鉴戒,是他们记录 整理《夏书》《商书》《尚书》等古籍的目的之 D.孔子不是史官,虽然没有“史鉴”的义务,但他确实是代行了史官之责,其所 编撰的《春秋》也有“以史为鉴”的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逸周书·皇门解》《大匡解》等大量的典籍资料说明,言谏制度不仅在周已 经建立起来了,而且还有了具体的措施体现。 B.邵公进谏厉王时曾谏言天子要让公卿、列士等“献诗”,广开言路,说明在 周代,对公卿、列士这些官员群体有“献诗”这一职务要求。 C.祭公谋父的《祈招》诗,通过描绘美好的内容来让周穆王去学习仿效,达到讽 谏的目的,这种美颂之词也是谏言的一种。 D.周代言谏制度对我国古代文学发展影响颇大,无论是诗歌的发展,还是史书、 子书等文学的发展都曾受其影响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 我是时代的幸运儿 王大珩 我的小名叫膺东,生于1915年。那年的大事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趁第一 次世界大战之机,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政府提出旨在独占中国的秘密条款 十一条”。5月7日日本提出最后通牒。25日袁世凯在北京签订了丧权 辱国的《关于南满洲及东部内蒙古之条约》《关于山东之条约》。当时激起全国 人民大规模的反日爱国运动,把5月7 日称为“国耻纪念日”。父亲因此给我起了“膺东”这个小名,寓意是满腔义愤 打击东洋一一日本帝国主义 我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在上世纪初曾留学日本,是早期的地球物理和气象 学家。母亲极其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在军阀混战的时代,欠发工资,家里一直过 着清贫的生活
到战国诸子,尽管他们所进谏的已经不是天子而是诸侯,甚至是卿大夫,但政教 谏言的思想内涵和精神气质仍然是与史官一脉相承的。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尚书•无逸》中周公对成王的告诫尚不能看作是周代言谏制度已经建立的佐 证因素,这些训诰之辞还没有在谏言制度上作出安排。 B.依据《大匡解》记载,周公曾要求朝中各级臣子对如何应对恶劣环境提出谏言, 而且对谏言的内容、提出时间作了一定的规定。 C.周代言谏制度多种多样,除了有采诗之制、献诗之制度外,还有献书的制度安 排,周代后期的子书可看作是“史献书”的发展。 D.春秋后期,诸子进谏的对象虽然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政教谏言的思想内涵和 精神气质却还是与史官一脉相承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现传本《诗经》中能找到主名的诗歌都是贵族所著,这些诗歌内容都应当被当 作谏言来对待,而不能作为颂美诗理解。 B.《诗大序》中对“风”有明确的定义,它对上有“谏、刺”的作用,对下有“教 化”的作用,这同样适用于《雅》和《颂》。 C.周代史官有记录周代时事之责,将前代败亡的历史教训作为鉴戒,是他们记录 整理《夏书》《商书》《尚书》等古籍的目的之一。 D.孔子不是史官,虽然没有“史鉴”的义务,但他确实是代行了史官之责,其所 编撰的《春秋》也有“以史为鉴”的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逸周书•皇门解》《大匡解》等大量的典籍资料说明,言谏制度不仅在周已 经建立起来了,而且还有了具体的措施体现。 B .邵公进谏厉王时曾谏言天子要让公卿、列士等“献诗”,广开言路,说明在 周代,对公卿、列士这些官员群体有“献诗”这一职务要求。 C.祭公谋父的《祈招》诗,通过描绘美好的内容来让周穆王去学习仿效,达到讽 谏的目的,这种美颂之词也是谏言的一种。 D.周代言谏制度对我国古代文学发展影响颇大,无论是诗歌的发展,还是史书、 子书等文学的发展都曾受其影响。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12 分) 我是时代的幸运儿 王大珩 我的小名叫膺东,生于 1915 年。那年的大事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趁第一 次世界大战之机,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政府提出旨在独占中国的秘密条款 ——“二十一条”。5 月 7 日日本提出最后通牒。25 日袁世凯在北京签订了丧权 辱国的《关于南满洲及东部内蒙古之条约》《关于山东之条约》。当时激起全国 人民大规模的反日爱国运动,把 5 月 7 日称为“国耻纪念日”。父亲因此给我起了“膺东”这个小名,寓意是满腔义愤 打击东洋——日本帝国主义。 我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在上世纪初曾留学日本,是早期的地球物理和气象 学家。母亲极其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在军阀混战的时代,欠发工资,家里一直过 着清贫的生活
父亲看我有点灵气,从小就引导我学,激发我爱科学的兴趣。记得在我很小的时 候,当看到筷子半截斜插入水杯中,出现挠折现象时,父亲就指出,这叫折光现 象;在小学时,父亲就带我去看他亲自做地磁观测:在初中时,带我进行气象观 测实习。在父亲的教育辅导下,我超前学完了中学数学和微积分。 1932年,我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在叶企孙、吴有训、周培源等名师的教育熏 陶下,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而且学会了从事科学工作的思想方法,更重要的是 长辈们的道德为人、爱国思想、对事业严肃认真负责的态度和进取精神。 在留学英国期间,我有很长一段时间过着几乎是工人和被雇佣者的生活,有机会 洞察资本主义世界的形形色色。交往过德高望重的学者教授,也见到过市侩气十 足的学术人物。同时还体会到一些处世之道,即只有通过自己的钻研实践,才能 成为知识里手;只有做出贡献,并争取出人头地,才能被同行看得起,才能交上 朋友,并在学问知识上得到互益。同时也理解到,在解决问题时,如何分清主次, 洞察现象,发现分析问题而不受陈规约束,这也是科学发展和前进所必行的。这 些思想上的认识和收获,对我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所从事的各项工作,都起了一定 的作用。 1948年,我回到了日夜思念的祖国,正值国民党政权即将垮台的时候,经济上 通货膨胀到天文数字。当时,英国的公司曾打电报来,欢迎我再回公司任职。与 此同时,吴有训老师通过地下党组织,引导我到解放区去创办大连大学。在这截 然不同的两条道路上,我选择了到解放区的道路,我的路子走对了。 在党的培养下,我对马克思主义有了初步的认识,更加理解了上层建筑要与经济 基础和生产实践相适应的道理;要树立革命的人生观;并深感由于专业决定,个 人的知识能力是有限的,事业要靠群策群力来完成。 这些思想引导我努力做到先公后私,不计个人名利,爱惜人才,培养后进,团结 协作,以及顺应实际情况,因势利导等,同时也要敢于向错误做斗争。在多年的 实践中,我认为一个人的机遇,是靠主观和客观多方面条件促成的。值得一提的 是还有一个和谐的家庭因素。1994年,我荣获何梁何利科学成就首届大奖,在 颁奖大会上致辞中曾谈到,我所取得的成就,主要是同志们集体智慧的体现,同 时还因为我的夫人在生活上和健康上对我的精心照顾,以及在教育、培养子女方 面承担了主要家庭责任,使我得以全心致力工作。 现在我已年逾八旬,身体还算健康,愿以喜看祖国日益昌盛,迎接21世纪的欣 喜心情,继续贡献我的微薄之力。 我是时代的幸运儿! (选自《中国工程院院士自述》,有删改)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王大珩出生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的年份,小名叫“膺东 这起名体现了他父亲的爱国思想,也说明王大珩从小深受爱国思想的影响 B.王大珩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他父母亲都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受到优良 的家庭教育熏陶的他,为日后成为著名物理学家打下了基础。 C.日夜思念祖国的王大珩,在国民党政权即将垮台的时候回到祖国,便主动要 求到解放区创办大学,后来他认为自己的路子走对了。 D.在多年的实践中,王大珩认为一个人的机遇,是靠主观和客观多方面条件促 成的,也包括家庭因素这样的客观条件,他认为自己是时代的幸运儿。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父亲看我有点灵气,从小就引导我学,激发我爱科学的兴趣。记得在我很小的时 候,当看到筷子半截斜插入水杯中,出现挠折现象时,父亲就指出,这叫折光现 象;在小学时,父亲就带我去看他亲自做地磁观测;在初中时,带我进行气象观 测实习。在父亲的教育辅导下,我超前学完了中学数学和微积分。 1932 年,我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在叶企孙、吴有训、周培源等名师的教育熏 陶下,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而且学会了从事科学工作的思想方法,更重要的是 长辈们的道德为人、爱国思想、对事业严肃认真负责的态度和进取精神。 在留学英国期间,我有很长一段时间过着几乎是工人和被雇佣者的生活,有机会 洞察资本主义世界的形形色色。交往过德高望重的学者教授,也见到过市侩气十 足的学术人物。同时还体会到一些处世之道,即只有通过自己的钻研实践,才能 成为知识里手;只有做出贡献,并争取出人头地,才能被同行看得起,才能交上 朋友,并在学问知识上得到互益。同时也理解到,在解决问题时,如何分清主次, 洞察现象,发现分析问题而不受陈规约束,这也是科学发展和前进所必行的。这 些思想上的认识和收获,对我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所从事的各项工作,都起了一定 的作用。 1948 年,我回到了日夜思念的祖国,正值国民党政权即将垮台的时候,经济上 通货膨胀到天文数字。当时,英国的公司曾打电报来,欢迎我再回公司任职。与 此同时,吴有训老师通过地下党组织,引导我到解放区去创办大连大学。在这截 然不同的两条道路上,我选择了到解放区的道路,我的路子走对了。 在党的培养下,我对马克思主义有了初步的认识,更加理解了上层建筑要与经济 基础和生产实践相适应的道理;要树立革命的人生观;并深感由于专业决定,个 人的知识能力是有限的,事业要靠群策群力来完成。 这些思想引导我努力做到先公后私,不计个人名利,爱惜人才,培养后进,团结 协作,以及顺应实际情况,因势利导等,同时也要敢于向错误做斗争。在多年的 实践中,我认为一个人的机遇,是靠主观和客观多方面条件促成的。值得一提的 是还有一个和谐的家庭因素。1994 年,我荣获何梁何利科学成就首届大奖,在 颁奖大会上致辞中曾谈到,我所取得的成就,主要是同志们集体智慧的体现,同 时还因为我的夫人在生活上和健康上对我的精心照顾,以及在教育、培养子女方 面承担了主要家庭责任,使我得以全心致力工作。 现在我已年逾八旬,身体还算健康,愿以喜看祖国日益昌盛,迎接 21 世纪的欣 喜心情,继续贡献我的微薄之力。 我是时代的幸运儿! (选自《中国工程院院士自述》,有删改)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王大珩出生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的年份,小名叫“膺东”, 这起名体现了他父亲的爱国思想,也说明王大珩从小深受爱国思想的影响。 B.王大珩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他父母亲都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受到优良 的家庭教育熏陶的他,为日后成为著名物理学家打下了基础。 C.日夜思念祖国的王大珩,在国民党政权即将垮台的时候回到祖国,便主动要 求到解放区创办大学,后来他认为自己的路子走对了。 D.在多年的实践中,王大珩认为一个人的机遇,是靠主观和客观多方面条件促 成的,也包括家庭因素这样的客观条件,他认为自己是时代的幸运儿。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 两项是( )(5 分)
A.王大珩的父亲曾留学日本,是早期的地球物理和气象学家,在国内工作且有 不低的收入,这为王大珩的求学提供了优裕的物质条件。 B.王大珩的父亲善于激发小孩爱科学的兴趣,当童年的王大珩看到插入水杯中 的半截筷子出现挠折现象时,曾告诉王大珩,这是折光现象 C.在留学英国期间,王大珩所学到的知识超过了他在清华大学所学到的,并对 他以后所从事的各项工作,所起的积极作用也更大。 D.作为杰出人才的王大珩回国后,英国公司打电报来,欢迎他再回公司任职 可王大珩明确拒绝了英国公司的邀请,这体现了一位爱国科学家的本色。 E.在王大珩看来,由于受专业限制,个人的知识能力是有限的,事业要靠团结 协作来完成,还要顺应实际情况,因势利导,并敢于向错误做斗争, 6.除学习科学知识外,王大珩的思想认识有若干次大提升,请结合内容简要分 析。(4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4分) 眼镜 老舍 宋修身有对儿近视镜,可除读书时不戴。他正往学校里走,这回,眼镜盒子是卷 在两本厚科学杂志里。本打算把盒子放在袋里,可身上各处的口袋都没空:笔记 本,手绢,铅笔,橡皮,两个小瓶,一块吃剩的饼,占住了地盘。一拐弯,碰上 了个同学,他站住说了几句。来了辆汽车,他本能地往里手一躲,本来没有躲的 必要,可眼力不济,于是把鼻子按在墙上。汽车和朋友都过去了,他紧赶了几步, 怕迟到。 走到了校门,一摸,眼镜盒子没啦 登时头上见了汗,抹回头去找,哪里有影儿。拐弯的地方,老放着几辆洋车。问 拉车的,他们都说没见,好像他们也都是近视眼。又往回找到校门,只摸了两手 的土。心里别扭透了!掏出那块干烧饼狠命地摔在校门上。假如口袋里没这些零 碎?假如不是遇上那个臭同学?假如不躲那辆闯丧的汽车?巧!越巧心里越堵得 慌!定是被车夫拾了,瞪着眼不给,什么世界!天天走熟了的路,掉了东西会连告 诉一声都不告诉,而捡起放在自己的袋里?一对近视镜有什么用? 宋修身的鼻子按在墙上的时候,眼镜盒子落在墙根。车夫王四看见了,本想告诉 声,可是一看是“他”:一年到头老溜墙根,没坐过一回车。话到了嘴边,又 回去了。他顺手捡起盒子,放在腰中。拾了就是拾了,活该 宋修身往回走,王四到个僻静地方放下车,掏出盒子,好破的盒子;打开,镜子 真脏;自己戴了戴,戴不上。王四的心凉了,早知道还给那个溜墙根的学生呢! 也许倒能得几毛钱的报酬 眼镜丢了以后,他来到教室。虽坐在前面,黑板上的字还是模糊不清。越看不清, 越用力看:;下了课,脑袋直抽着疼。他越发心里堵得慌。第二堂是算术习题。他 把眼差不多贴在纸上,算了两三个题,他的心口直发痒,脑门非常的热。他好像 把自己丢失了。平日最欢喜算术,现在他看着那些字码心里起急。心中熟记的那 些公式,都加上了点新东西一一眼镜,汽车,车夫。公式和懊恼搀杂在一块,把 最喜爱的一门功课变成了最讨厌的一些气人的东西。他不能再安坐在课室里,他 想跑到空旷的地方去嚷一顿才痛快。平日所不爱想的事,例如生命观等,这时候 都在心中冒出来
A.王大珩的父亲曾留学日本,是早期的地球物理和气象学家,在国内工作且有 不低的收入,这为王大珩的求学提供了优裕的物质条件。 B.王大珩的父亲善于激发小孩爱科学的兴趣,当童年的王大珩看到插入水杯中 的半截筷子出现挠折现象时,曾告诉王大珩,这是折光现象。 C.在留学英国期间,王大珩所学到的知识超过了他在清华大学所学到的,并对 他以后所从事的各项工作,所起的积极作用也更大。 D.作为杰出人才的王大珩回国后,英国公司打电报来,欢迎他再回公司任职, 可王大珩明确拒绝了英国公司的邀请,这体现了一位爱国科学家的本色。 E.在王大珩看来,由于受专业限制,个人的知识能力是有限的,事业要靠团结 协作来完成,还要顺应实际情况,因势利导,并敢于向错误做斗争。 6.除学习科学知识外,王大珩的思想认识有若干次大提升,请结合内容简要分 析。(4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14 分) 眼 镜 老舍 宋修身有对儿近视镜,可除读书时不戴。他正往学校里走,这回,眼镜盒子是卷 在两本厚科学杂志里。本打算把盒子放在袋里,可身上各处的口袋都没空:笔记 本,手绢,铅笔,橡皮,两个小瓶,一块吃剩的饼,占住了地盘。一拐弯,碰上 了个同学,他站住说了几句。来了辆汽车,他本能地往里手一躲,本来没有躲的 必要,可眼力不济,于是把鼻子按在墙上。汽车和朋友都过去了,他紧赶了几步, 怕迟到。 走到了校门,一摸,眼镜盒子没啦! 登时头上见了汗,抹回头去找,哪里有影儿。拐弯的地方,老放着几辆洋车。问 拉车的,他们都说没见,好像他们也都是近视眼。又往回找到校门,只摸了两手 的土。心里别扭透了!掏出那块干烧饼狠命地摔在校门上。假如口袋里没这些零 碎?假如不是遇上那个臭同学?假如不躲那辆闯丧的汽车?巧!越巧心里越堵得 慌!定是被车夫拾了,瞪着眼不给,什么世界!天天走熟了的路,掉了东西会连告 诉一声都不告诉,而捡起放在自己的袋里?一对近视镜有什么用? 宋修身的鼻子按在墙上的时候,眼镜盒子落在墙根。车夫王四看见了,本想告诉 一声,可是一看是“他”:一年到头老溜墙根,没坐过一回车。话到了嘴边,又 回去了。他顺手捡起盒子,放在腰中。拾了就是拾了,活该。 宋修身往回走,王四到个僻静地方放下车,掏出盒子,好破的盒子;打开,镜子 真脏;自己戴了戴,戴不上。王四的心凉了,早知道还给那个溜墙根的学生呢! 也许倒能得几毛钱的报酬。 眼镜丢了以后,他来到教室。虽坐在前面,黑板上的字还是模糊不清。越看不清, 越用力看;下了课,脑袋直抽着疼。他越发心里堵得慌。第二堂是算术习题。他 把眼差不多贴在纸上,算了两三个题,他的心口直发痒,脑门非常的热。他好像 把自己丢失了。平日最欢喜算术,现在他看着那些字码心里起急。心中熟记的那 些公式,都加上了点新东西——眼镜,汽车,车夫。公式和懊恼搀杂在一块,把 最喜爱的一门功课变成了最讨厌的一些气人的东西。他不能再安坐在课室里,他 想跑到空旷的地方去嚷一顿才痛快。平日所不爱想的事,例如生命观等,这时候 都在心中冒出来
个破近视镜,拾去有什么用?可是竟自拾去!经济的压迫,白拾一根劈柴也是好 的。不怨那个车夫了。虽然想到这个,心中究竟是难过。今天的功课交不上,明 天当然还是头疼。配镜子去,做不到。今天,算术的公式好像给它们匀出来点地 方。他想不出一个办法,他头一次觉得生命没着落,好像一切稳定的东西都随着 眼镜丢了,眼前事事模糊不清。他不想退学,也想不出继续求学的意义。 第二天,他没去上课,王四没等到那个近视眼。要收车时,小赵来了,他 家开着个小杂货铺,他的父亲戴平光的眼镜。王四想起来了:“小赵,给你这个。” 从车箱里把眼镜找出来:“别看盒子破,里面有好玩艺儿。”小赵一见眼镜,“掌 柜的”在心中放大起来。果然是体面的镜子,比父亲的还好。戴上试试,不行, “这是近视镜,戴上发晕!”“戴惯就好了,”王四笑着说。小赵觉得不上算, 可是又真爱眼镜。试着走了几步,摘下来,看看大家。大家都觉得戴上镜子确是 体面。王四领着头说:“真有个样儿!送给你的,我拿着没用。等过二年,你的 眼神不足了,再戴也就合适了 “送给我的?”小赵钉了一句。“真送给你! 小赵把眼镜放在盒子里,走开。走了几步,又把盒子打开。回头看了看,拉车的 们并没把眼看着他。把镜子又戴上,眼前成了模糊的一片。可是不肯马上摘下来 戴惯就好了。他觉得王四的话有理。有眼镜不戴,心中难过。况且掌柜们都 必须戴镜子的。眼镜,手表,再安上一个金门牙;南岗子的小凤要不跟我才怪呢 刚一拐弯,猛地听见一声喇叭。他看不清,不知往哪面儿躲。他急于摘镜子 学校附近,这些日子了,不见了溜墙根的近视学生,不见了小赵,不见了王四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第一段写宋修身“身上各处的口袋都没空”、拐弯处和同学交谈,本能地躲 避汽车,“紧赶了几步,怕迟到”,这都是为下文丢失眼镜设置悬念。 B.第三段主要采用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宋修身丢失眼镜之后的 自责和对他人的谴责心理,也寄寓了作者对宋修身的同情 C.最后一段耐人寻味,含蓄地交代了三个人物的不同结局,宋修身因丢失眼镜 而退学,小赵被车撞了,而王四则因愧对宋修身而不再拉车了。 D.小说语言形象通俗,有的颇有地方特色,如“老溜墙根”、“真有个样儿” 等;有的不乏幽默,如“等过二年,你的眼神不足了,再戴也就合适了”等。 8.“眼镜”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9.作者通过刻画宋修身、王四、小赵等形象,分别揭示出了怎样的人性弱点?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9分) 王罕字师言,以荫知宜兴县。县多湖田,岁诉水,轻重失其平。罕躬至田处,列 高下为图,明年诉牒至,按图示之,某户可免,某户不可免,众皆服。西方用兵, 仍年科箭羽于东南,价踊贵,富室至豫贮以待鬻。罕白郡守倍其直市之,而令民 输钱。旁州闻之,皆愿如常州法。累迁户部判官。修太宗别庙,中贵人大虑材, 将一新之。罕白是特岁久丹漆黯暗,但当致饰耳,榱栌皆如故,唯易一楹,省缗
一个破近视镜,拾去有什么用?可是竟自拾去!经济的压迫,白拾一根劈柴也是好 的。不怨那个车夫了。虽然想到这个,心中究竟是难过。今天的功课交不上,明 天当然还是头疼。配镜子去,做不到。今天,算术的公式好像给它们匀出来点地 方。他想不出一个办法,他头一次觉得生命没着落,好像一切稳定的东西都随着 眼镜丢了,眼前事事模糊不清。他不想退学,也想不出继续求学的意义。 第二天,他没去上课,王四没等到那个近视眼。要收车时,小赵来了,他 家开着个小杂货铺,他的父亲戴平光的眼镜。王四想起来了:“小赵,给你这个。” 从车箱里把眼镜找出来:“别看盒子破,里面有好玩艺儿。”小赵一见眼镜,“掌 柜的”在心中放大起来。果然是体面的镜子,比父亲的还好。戴上试试,不行, “这是近视镜,戴上发晕!”“戴惯就好了,”王四笑着说。小赵觉得不上算, 可是又真爱眼镜。试着走了几步,摘下来,看看大家。大家都觉得戴上镜子确是 体面。王四领着头说:“真有个样儿!送给你的,我拿着没用。等过二年,你的 眼神不足了,再戴也就合适了。” “送给我的?”小赵钉了一句。“真送给你!” 小赵把眼镜放在盒子里,走开。走了几步,又把盒子打开。回头看了看,拉车的 们并没把眼看着他。把镜子又戴上,眼前成了模糊的一片。可是不肯马上摘下来 ——戴惯就好了。他觉得王四的话有理。有眼镜不戴,心中难过。况且掌柜们都 必须戴镜子的。眼镜,手表,再安上一个金门牙;南岗子的小凤要不跟我才怪呢! 刚一拐弯,猛地听见一声喇叭。他看不清,不知往哪面儿躲。他急于摘镜子…… 学校附近,这些日子了,不见了溜墙根的近视学生,不见了小赵,不见了王四。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第一段写宋修身“身上各处的口袋都没空”、拐弯处和同学交谈,本能地躲 避汽车,“紧赶了几步,怕迟到”,这都是为下文丢失眼镜设置悬念。 B.第三段主要采用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宋修身丢失眼镜之后的 自责和对他人的谴责心理,也寄寓了作者对宋修身的同情。 C.最后一段耐人寻味,含蓄地交代了三个人物的不同结局,宋修身因丢失眼镜 而退学,小赵被车撞了,而王四则因愧对宋修身而不再拉车了。 D.小说语言形象通俗,有的颇有地方特色,如“老溜墙根”、“真有个样儿” 等;有的不乏幽默,如“等过二年,你的眼神不足了,再戴也就合适了”等。 8.“眼镜”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 分) 9.作者通过刻画宋修身、王四、小赵等形象,分别揭示出了怎样的人性弱点?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19 分) 王罕字师言,以荫知宜兴县。县多湖田,岁诉水,轻重失其平。罕躬至田处,列 高下为图,明年诉牒至,按图示之,某户可免,某户不可免,众皆服。西方用兵, 仍年科箭羽于东南,价踊贵,富室至豫贮以待鬻。罕白郡守倍其直市之,而令民 输钱。旁州闻之,皆愿如常州法。累迁户部判官。修太宗别庙,中贵人大虑材, 将一新之。罕白是特岁久丹漆黯暗,但当致饰耳,榱栌皆如故,唯易一楹,省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