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2017届高三一模考试 高三语文试题 2017年3月 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现代文阅读(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人物品评在我国发韧甚早。《尚书》中“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把人 分为正直、过于刚强和过于柔弱三类。《诗经》有对“君子”品德之良善、神态 之庄重、胸怀之宽广、威仪之显赫的赞叹。春秋时叔孙豹提出著名的“三立”说, 认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这既为士人提出了实现人生价 值的目标,也隐含着对不同人物的品评。 先秦诸子从各自学说出发,对人物个性修养或境界进行品评。孔子重视 “知人”,根据德行修养将人物分为“中行”“狂者”“狷者”“乡愿”四等, 强调“听其言观其行”。孟子提出通过眼神观察人品邪正的品鉴方法,主张了解 人物所处时代背景,“知人论世”。 先秦时代还诞生了与人物品评密切相关的谥法和相人术。谥法是指帝王 贵族、大臣、士大夫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评价褒贬、给予称号的一种制度。谥 法产生于西周初年,废止于秦,复行于汉,历代沿用,直到清帝逊位才废除。帝 王谥号由礼官议上。贵族、大臣死后定谥,一般先由亲友向朝廷呈“行状”,提 请求,然后由礼官依死者生平功过,按谥法议谥,最后呈报皇帝定夺,下诏赐谥。 士大夫死后由亲族、门生、故吏自行命谥,称私谥。谥法可以看作一种制度化 特殊场合使用的盖棺论定式人物品评,是我国封建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 于区别尊卑、惩恶扬善,历来被视为“国之大典”,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 位置 相人术是通过探察人物骨骼形态、音声大小、毛发颜色以及某些特定部位 凹凸等体貌特征,预测人的吉凶祸福贵贱贫富寿天等的一种方术。相人术虽长期 处于民间地位,受到质疑批判不少,但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严密的理论 体系。就理论基础和思维模式而言,相人术与人物品评都是从人物仪容、举止等 外在表征出发,探究人物内在品质或未来命运。而相人术是预知人物的富贵寿夭, 人物品评是体察人物的德性才能。汉魏人物品评的兴盛,与当时流行的相人术不 无关系 汉代以来,官方主要以“察举”“征辟”方式发现、选拔和任用人才。这就使人 物品评与厚风俗及现实政治有密切联系,受到社会关注和重视。汉代不少歌谣谚 语涉及人物品评,足见风气之盛。曹魏政权继承曹操以才用人思想,制定“九品 中正制”,在各州或郡县设置大、小中正官品评人才。这样,如何分析考察人物 的才能并划分等级、予以任用就成为现实政治问题。随着门阀士族势力扩张,九 品中正制逐渐沦为形式,人物品评的政治意味慢慢淡化,而对人物才情风貌的审 美品评发展起来了。《世说新语》较为集中地反映了魏晋时期审美性人物品评的 状况,堪称审美性人物品评的渊薮;审美性人物品评大体包括“才情、思理、放 达、容貌”四个方面。魏晋人的审美品评与原先政治性的品评相比,不是诉之理 智分析,而是诉之直观、想象和情感体验的。这种转变对中国古代文艺美学产生 了深远影响,催生了《诗品》《画品》《书品》《棋品》《曲品》等一系列著作
江西省赣州市 2017 届高三一模考试 高三语文试题 2017 年 3 月 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 人物品评在我国发韧甚早。《尚书》中“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把人 分为正直、过于刚强和过于柔弱三类。《诗经》有对“君子”品德之良善、神态 之庄重、胸怀之宽广、威仪之显赫的赞叹。春秋时叔孙豹提出著名的“三立”说, 认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这既为士人提出了实现人生价 值的目标,也隐含着对不同人物的品评。 先秦诸子从各自学说出发,对人物个性修养或境界进行品评。孔子重视 “知人”,根据德行修养将人物分为“中行”“狂者”“狷者”“乡愿”四等, 强调“听其言观其行”。孟子提出通过眼神观察人品邪正的品鉴方法,主张了解 人物所处时代背景,“知人论世”。 先秦时代还诞生了与人物品评密切相关的谥法和相人术。谥法是指帝王、 贵族、大臣、士大夫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评价褒贬、给予称号的一种制度。谥 法产生于西周初年,废止于秦,复行于汉,历代沿用,直到清帝逊位才废除。帝 王谥号由礼官议上。贵族、大臣死后定谥,一般先由亲友向朝廷呈“行状”,提 请求,然后由礼官依死者生平功过,按谥法议谥,最后呈报皇帝定夺,下诏赐谥。 士大夫死后由亲族、门生、故吏自行命谥,称私谥。谥法可以看作一种制度化、 特殊场合使用的盖棺论定式人物品评,是我国封建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 于区别尊卑、惩恶扬善,历来被视为“国之大典”,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 位置。 相人术是通过探察人物骨骼形态、音声大小、毛发颜色以及某些特定部位 凹凸等体貌特征,预测人的吉凶祸福贵贱贫富寿夭等的一种方术。相人术虽长期 处于民间地位,受到质疑批判不少,但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严密的理论 体系。就理论基础和思维模式而言,相人术与人物品评都是从人物仪容、举止等 外在表征出发,探究人物内在品质或未来命运。而相人术是预知人物的富贵寿夭, 人物品评是体察人物的德性才能。汉魏人物品评的兴盛,与当时流行的相人术不 无关系。 汉代以来,官方主要以“察举”“征辟”方式发现、选拔和任用人才。这就使人 物品评与厚风俗及现实政治有密切联系,受到社会关注和重视。汉代不少歌谣谚 语涉及人物品评,足见风气之盛。曹魏政权继承曹操以才用人思想,制定“九品 中正制”,在各州或郡县设置大、小中正官品评人才。这样,如何分析考察人物 的才能并划分等级、予以任用就成为现实政治问题。随着门阀士族势力扩张,九 品中正制逐渐沦为形式,人物品评的政治意味慢慢淡化,而对人物才情风貌的审 美品评发展起来了。《世说新语》较为集中地反映了魏晋时期审美性人物品评的 状况,堪称审美性人物品评的渊薮;审美性人物品评大体包括“才情、思理、放 达、容貌”四个方面。魏晋人的审美品评与原先政治性的品评相比,不是诉之理 智分析,而是诉之直观、想象和情感体验的。这种转变对中国古代文艺美学产生 了深远影响,催生了《诗品》《画品》《书品》《棋品》《曲品》等一系列著作
(摘编自陈斐《人物品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人物品评上,孔孟都注重人品修养;在鉴评人物途径上,孔子强调“听其 言观其行”,重视“知人”,而孟子提出观察眼神的品鉴方法,主张“知人论 世 B.帝王谥号由礼官议上:贵族、大臣的谥号一般先由亲友向朝廷呈“行状”, 提请求,再由礼官按谥法议谥,报皇帝定夺赐谥;士大夫则由亲族、门生、故吏 自行私谥。 C.相人术与人物品评有相同点,从人物仪容、举止等外在表征来探究人物内在 品质或未来命运。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预知富贵寿夭,而后者是体察德性才能 D.汉代以来,人物品评受到社会关注和重视,主要是因为官方以“察举”“征 辟”方式发现、选拔和任用人才,不少歌谣谚语涉及人物品评的兴盛风气也是原 因之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尚书》中的三类人和《诗经》中对“君子”的赞叹以及叔孙豹的“三立” 说,这些内容既是士人实现人生价值的目标,也隐含着对不同人物的品评 B.谥法是我国封建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这 种被认为在特殊场合使用的盖棺论定式的人物品评,目的在于区别尊卑、惩恶扬 善 C.《世说新语》较为集中地反映了魏晋时期大致从“才情、思理、放达、容貌 四个方面进行审美性人物品评的状况,堪称审美性人物品评的渊薮 D.体现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诗品》《画品》《书品》等一系列著作的产生, 重要的原因是魏晋人的审美品评由理智分析转变成了直观、想象和情感体验的审 美品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谥法是指根据帝王、贵族、大臣、士大夫生前事迹评价褒贬、给予称号的 种制度。谥法产生于西周初年,废止于秦,复行于汉,一直到清帝逊位才废除 B.相人术是通过探察人物骨骼、音声、毛发以及某些特定部位等体貌特征,预 测人的吉凶祸福等的一种方术。虽受诟病,可也有一套比较严密的理论体系。 C.为了解决分析考察人物的才能并划分等级和任用这一现实政治问题,曹魏政 权制定了“九品中正制”,并在各州或郡县设置了大、小中正官来品评人才 D.人物品评对人们见贤思齐有引导作用,对敦厚风俗有积极作用,影响到官员 选拔制度,上升为国家典章制度,中国文艺和美学也与人物品评有密切关系。 现代文阅读(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 钱基博先生学行小传 姜晓云 钱基博,字子泉,江苏无锡人。他十岁在经学教育基础上从伯父学策论,熟读《史 记》、诸氏唐宋八家文选,学习史学。十一岁熟读《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 《纲鉴易知录》。十六岁作四万言的《中国舆地大势论》,刊于《新民丛报》 梁启超亲自写信鼓励。青少年时期,钱基博先后接受国学、科举、新学(改良主 义)、西学(近代西方的物理、化学、生理卫生等)的思想
(摘编自陈斐《人物品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人物品评上,孔孟都注重人品修养;在鉴评人物途径上,孔子强调“听其 言观其行”,重视“知人”,而孟子提出观察眼神的品鉴方法,主张“知人论 世”。 B.帝王谥号由礼官议上;贵族、大臣的谥号一般先由亲友向朝廷呈“行状”, 提请求,再由礼官按谥法议谥,报皇帝定夺赐谥;士大夫则由亲族、门生、故吏 自行私谥。 C.相人术与人物品评有相同点,从人物仪容、举止等外在表征来探究人物内在 品质或未来命运。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预知富贵寿夭,而后者是体察德性才能。 D.汉代以来,人物品评受到社会关注和重视,主要是因为官方以“察举”“征 辟”方式发现、选拔和任用人才,不少歌谣谚语涉及人物品评的兴盛风气也是原 因之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尚书》中的三类人和《诗经》中对“君子”的赞叹以及叔孙豹的“三立” 说,这些内容既是士人实现人生价值的目标,也隐含着对不同人物的品评。 B.谥法是我国封建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这 种被认为在特殊场合使用的盖棺论定式的人物品评,目的在于区别尊卑、惩恶扬 善。 C.《世说新语》较为集中地反映了魏晋时期大致从“才情、思理、放达、容貌” 四个方面进行审美性人物品评的状况,堪称审美性人物品评的渊薮。 D.体现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诗品》《画品》《书品》等一系列著作的产生, 重要的原因是魏晋人的审美品评由理智分析转变成了直观、想象和情感体验的审 美品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谥法是指根据帝王、贵族、大臣、士大夫生前事迹评价褒贬、给予称号的一 种制度。谥法产生于西周初年,废止于秦,复行于汉,一直到清帝逊位才废除。 B.相人术是通过探察人物骨骼、音声、毛发以及某些特定部位等体貌特征,预 测人的吉凶祸福等的一种方术。虽受诟病,可也有一套比较严密的理论体系。 C.为了解决分析考察人物的才能并划分等级和任用这一现实政治问题,曹魏政 权制定了“九品中正制”,并在各州或郡县设置了大、小中正官来品评人才。 D.人物品评对人们见贤思齐有引导作用,对敦厚风俗有积极作用,影响到官员 选拔制度,上升为国家典章制度,中国文艺和美学也与人物品评有密切关系。 现代文阅读(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12 分) 钱基博先生学行小传 姜晓云 钱基博,字子泉,江苏无锡人。他十岁在经学教育基础上从伯父学策论,熟读《史 记》、诸氏唐宋八家文选,学习史学。十一岁熟读《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 《纲鉴易知录》。十六岁作四万言的《中国舆地大势论》,刊于《新民丛报》, 梁启超亲自写信鼓励。青少年时期,钱基博先后接受国学、科举、新学(改良主 义)、西学(近代西方的物理、化学、生理卫生等)的思想
“学问贵乎自得,际遇一任自然。”他在成为国学大师前,有一番独特的成长经 历:江西提法使陶大均招之入幕,筹办司法改良;1911年辛亥革命兴起,任锡 金军政分府秘书,后随部队驻镇江;应邀请,先后历任十多所大学教授;应内兄 王蕴章邀约,担任《小说月报》《妇女杂志》副主编,发表文学作品 钱基博先生对经史子集有深入研究,对当时的“民情国故”也有独到看法,“故 于学术文章得失利病,多抉心发奥之论”(《钱基博自传》)。四书五经,都在先 生“考镜源流,发明指意”之列,重要的史书、史论,能“观其会通”。周秦诸 子均有涉猎。先生自谓“集部之学,海内罕对”,并不过誉。张謇读钱基博先生 文而感叹说:“大江以北,未见其伦 钱基博先生“以文章教学后生”,治学与教学紧密相连,诚如《钱基博自传》所 言:“其为教也,必诚必信,以为卷怀不可以宏道,乃开诚以示物;显言不可以 避患,故托古以明义;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先生提倡读书治学最重视方法,在学生“穷思极索”写出习作之后,将自己的创 作成果直接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比较中提高。重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改变 圣约翰大学重英文而轻国文这一教学现状,主动开设中国文学史,其名作《现代 中国文学史》就是在教学研究相结合的状态下写出来的 因民族救亡需要,西学被大量引入,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整体遭遇到学术界的片面 否定。在这样的背景下,先生力求以古为新,“发国性之自觉”(钱基博《〈国 学文选类纂〉总叙》)。在《治学篇》中,先生借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示人以治 学的基本方法:“究其原始,叙其流变,条理通贯,别有会心。 这一时代,“学潮激荡,长傲纵欲”,以至于许多学生忘了读书使命,有些大师 也“与为町畦”,甚至“不屑枉己以容悦不学之后生”。而先生“严气正性,不 与诸生翕翕然。……从学者初惮其严,久则相悦以解”(《钱基博自传》) 1938年先生来到抗战前沿,任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教授,并为守军讲授《孙 子兵法》,将此书作为学校教材,以图激发学生爱国热情。1944年长沙等地失守, 学院被迫西迁,先生自请留守,欲以身殉国。先生的这种身体力行,为中国“找 出了精神的新泉”。抗战胜利后,先生受聘于华中大学。新中国成立后,与其子 钱锺书等均选择留在国内。1950年先生将5万余册藏书全部赠给华中大学。1952 年把历年收藏的甲骨、铜玉、陶瓷、历代货币、书画等文物200余件捐赠给华中 师范学院历史博物馆。 钱基博先生的学行,有一种精神贯穿其中,那就是自信,这种自信来自人生历练, 更主要来自学术的砥砺。先生学术上的自信最集中的表现,在于始终坚持学术独 立,撰写《现代中国文学史》,主张“论治不缘政党,谈艺不入文社”。胡适作 为光华大学同事,梁启超作为前辈大师,先生不为“亲者”、长者讳,秉笔直书 所以当先生“以稿相示”梁任公,“任公晤谈时,若有不愉色然,辄亦无以自解 也”。先生的这种自信,体现了“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标志着中国现代 学术高度的自觉,具有永恒的价值。 钱基博是学行结合的一代鸿儒,他不仅读书和做学问,而且还要使自己的学问和 行动能够直接有益于国家、有益于民族、有益于社会 (选自2016年第1期《古典文学知识》有删改) 相关链接:
“学问贵乎自得,际遇一任自然。”他在成为国学大师前,有一番独特的成长经 历:江西提法使陶大均招之入幕,筹办司法改良;1911 年辛亥革命兴起,任锡 金军政分府秘书,后随部队驻镇江;应邀请,先后历任十多所大学教授;应内兄 王蕴章邀约,担任《小说月报》《妇女杂志》副主编,发表文学作品。 钱基博先生对经史子集有深入研究,对当时的“民情国故”也有独到看法,“故 于学术文章得失利病,多抉心发奥之论”(《钱基博自传》)。四书五经,都在先 生“考镜源流,发明指意”之列,重要的史书、史论,能“观其会通”。周秦诸 子均有涉猎。先生自谓“集部之学,海内罕对”,并不过誉。张謇读钱基博先生 文而感叹说:“大江以北,未见其伦。” 钱基博先生“以文章教学后生”,治学与教学紧密相连,诚如《钱基博自传》所 言:“其为教也,必诚必信,以为卷怀不可以宏道,乃开诚以示物;显言不可以 避患,故托古以明义;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先生提倡读书治学最重视方法,在学生“穷思极索”写出习作之后,将自己的创 作成果直接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比较中提高。重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改变 圣约翰大学重英文而轻国文这一教学现状,主动开设中国文学史,其名作《现代 中国文学史》就是在教学研究相结合的状态下写出来的。 因民族救亡需要,西学被大量引入,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整体遭遇到学术界的片面 否定。在这样的背景下,先生力求以古为新,“发国性之自觉”(钱基博《〈国 学文选类纂〉总叙》)。在《治学篇》中,先生借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示人以治 学的基本方法:“究其原始,叙其流变,条理通贯,别有会心。” 这一时代,“学潮激荡,长傲纵欲”,以至于许多学生忘了读书使命,有些大师 也“与为町畦”,甚至“不屑枉己以容悦不学之后生”。而先生“严气正性,不 与诸生翕翕然。……从学者初惮其严,久则相悦以解”(《钱基博自传》)。 1938 年先生来到抗战前沿,任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教授,并为守军讲授《孙 子兵法》,将此书作为学校教材,以图激发学生爱国热情。1944 年长沙等地失守, 学院被迫西迁,先生自请留守,欲以身殉国。先生的这种身体力行,为中国“找 出了精神的新泉”。抗战胜利后,先生受聘于华中大学。新中国成立后,与其子 钱锺书等均选择留在国内。1950 年先生将 5 万余册藏书全部赠给华中大学。1952 年把历年收藏的甲骨、铜玉、陶瓷、历代货币、书画等文物 200 余件捐赠给华中 师范学院历史博物馆。 钱基博先生的学行,有一种精神贯穿其中,那就是自信,这种自信来自人生历练, 更主要来自学术的砥砺。先生学术上的自信最集中的表现,在于始终坚持学术独 立,撰写《现代中国文学史》,主张“论治不缘政党,谈艺不入文社”。胡适作 为光华大学同事,梁启超作为前辈大师,先生不为“亲者”、长者讳,秉笔直书。 所以当先生“以稿相示”梁任公,“任公晤谈时,若有不愉色然,辄亦无以自解 也”。先生的这种自信,体现了“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标志着中国现代 学术高度的自觉,具有永恒的价值。 钱基博是学行结合的一代鸿儒,他不仅读书和做学问,而且还要使自己的学问和 行动能够直接有益于国家、有益于民族、有益于社会。 (选自 2016 年第 1 期《古典文学知识》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百年之大计在树人,而树人必先自树;倘社会动荡而吾亦与为动荡,无心问学, 以自暴自弃;长此以往,天下之读书种子将绝,聪明亦以渐灭,人道或几乎息, 此则吾之所大惧。(钱基博《答诸生论今日之大学》) ②在对待东西文化方面,钱基博认为中西文化乃异质不同之文化,非有先进、落 后之差别,肯定东方文化自身的独特性和价值所在,反对西方文化取代东方文化 或用科学方法来整理国故。(孔祥增《文化两昆仑:钱基博与钱穆》)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钱基博青少年时期接受国学、科举、新学、西学的思想,在对比东西文化后, 认为虽“中西文化乃异质不同之文化”,但更肯定东方文化自身的精髓。 B.钱基博先生有一番“入幕府、入军政、入教育、入文坛”的独特经历,这对 他后来的“学行”有益于国家、民族、社会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C.钱基博先生选择留在国内以及将其历年收藏的200余件文物捐赠出来,彰显 出了其言传身教、家国情怀等优秀品质和人格魅力。 D.本文引用《钱基博自传》相关内容,可使文章增添真实性和提高可信度;引 用“大江以北,未见其伦”突出了先生“集部之学,海内罕对”并不过誉。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钱基博少年时期在父辈们的熏陶下,经历了经学教育、史学和文学方面的教 育过程,这些为他以后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在“学潮激荡,长傲纵欲”时代,学生忘了读书使命,大师也“不屑枉己以 容悦不学之后生”;而先生却“严气正性”,用自身行为引领示范。 C.钱基博学术上的自信,尤其是学术独立,体现出其思想独立和精神自由,标 志着中国现代学术高度自觉,具有永恒价值。 在钱基博看来,天下最恐惧的事是因为社会出现动荡而无法“树人”与“自 树”,这样,天下将无读书人,“聪明亦以渐灭,人道或几乎息”。 E.钱基博认为中西文化没有先进、落后之差别,肯定东方文化自身的独特性和 价值所在,反对西方文化用科学方法来取代东方文化和整理国故。 6.结合文章,简要概括钱基博先生在学行方面的特点。(4分) 现代文阅读(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4分) 闯滩 天南走向大河边,一条船从对面芦苇丛中荡出,八九只鸭子扑打着游向两 旁。“二哥!”他朝船上挥手。天南是来接外出闯滩的二哥的 远处是一个低矮小山坡,山坡上是一幢黄泥筑的房子。门前光秃秃的,长 着一些棕黄的草。只有一棵歪脖子树立着,是好多年前雷打断的 哥比七个月前瘦了不少。天南很想找些话说,二哥一坐下,天南就递给 二哥他卷的烟:“尝尝吧。”二哥很久才注意到天南递过来的烟。“啊,好 他的目光仍停留在堂前摆着的大哥和侈的相片。“二哥,”天南搓搓手,“今年 我可十六了 二哥拍拍天南,微微带着笑:“是,天南长大了,看上哪家姑娘了吧。” “才不是,我想跟你一起去闯滩
①百年之大计在树人,而树人必先自树;倘社会动荡而吾亦与为动荡,无心问学, 以自暴自弃;长此以往,天下之读书种子将绝,聪明亦以渐灭,人道或几乎息, 此则吾之所大惧。(钱基博《答诸生论今日之大学》) ②在对待东西文化方面,钱基博认为中西文化乃异质不同之文化,非有先进、落 后之差别,肯定东方文化自身的独特性和价值所在,反对西方文化取代东方文化 或用科学方法来整理国故。(孔祥增《文化两昆仑:钱基博与钱穆》)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钱基博青少年时期接受国学、科举、新学、西学的思想,在对比东西文化后, 认为虽“中西文化乃异质不同之文化”,但更肯定东方文化自身的精髓。 B.钱基博先生有一番“入幕府、入军政、入教育、入文坛”的独特经历,这对 他后来的“学行”有益于国家、民族、社会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C.钱基博先生选择留在国内以及将其历年收藏的 200 余件文物捐赠出来,彰显 出了其言传身教、家国情怀等优秀品质和人格魅力。 D.本文引用《钱基博自传》相关内容,可使文章增添真实性和提高可信度;引 用“大江以北,未见其伦”突出了先生“集部之学,海内罕对”并不过誉。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钱基博少年时期在父辈们的熏陶下,经历了经学教育、史学和文学方面的教 育过程,这些为他以后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在“学潮激荡,长傲纵欲”时代,学生忘了读书使命,大师也“不屑枉己以 容悦不学之后生”;而先生却“严气正性”,用自身行为引领示范。 C.钱基博学术上的自信,尤其是学术独立,体现出其思想独立和精神自由,标 志着中国现代学术高度自觉,具有永恒价值。 D.在钱基博看来,天下最恐惧的事是因为社会出现动荡而无法“树人”与“自 树”,这样,天下将无读书人,“聪明亦以渐灭,人道或几乎息”。 E.钱基博认为中西文化没有先进、落后之差别,肯定东方文化自身的独特性和 价值所在,反对西方文化用科学方法来取代东方文化和整理国故。 6.结合文章,简要概括钱基博先生在学行方面的特点。(4 分) 现代文阅读(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14 分) 闯 滩 许畅 天南走向大河边,一条船从对面芦苇丛中荡出,八九只鸭子扑打着游向两 旁。“二哥!”他朝船上挥手。天南是来接外出闯滩的二哥的。 远处是一个低矮小山坡,山坡上是一幢黄泥筑的房子。门前光秃秃的,长 着一些棕黄的草。只有一棵歪脖子树立着,是好多年前雷打断的。 二哥比七个月前瘦了不少。天南很想找些话说,二哥一坐下,天南就递给 二哥他卷的烟:“尝尝吧。”二哥很久才注意到天南递过来的烟。“啊,好。” 他的目光仍停留在堂前摆着的大哥和侈的相片。“二哥,”天南搓搓手,“今年 我可十六了。” 二哥拍拍天南,微微带着笑:“是,天南长大了,看上哪家姑娘了吧。” “才不是,我想跟你一起去闯滩
二哥把烟一抖,面容一沉。天南站起来,他今年长得特别快,像春笋一样 往上蹿,已经和二哥差不多高了。天南把手臂举着,臂上的肌肉凸出:“不信你 捏,我长大了。” “不行。”二哥把烟在桌角上敲了敲,“你不行,你不知道有多危险,大 哥已经没了!” “你不让我去,你自己行!”天南瞪大眼睛。话一出口他就后悔了,二哥 好不容易回来了,自己又和他吵。“咱们家只剩两个了。”二哥叹了口气,进屋 去了 晚上天南跟二哥背靠背睡。二哥压低嗓音叫他:“天南,睡了吗?”“还 没。”“这次去做生意,货都被人半路劫走了。”“啊!”天南惊呼,“怎么会 这样。”难怪接二哥时他系船的手有些发抖,下午也盯着大哥的相片发呆。 “路上碰着一个奇怪的人,说我们家四代以后都不得闯滩 天南许久没回话。他们家很早就有先辈闯滩,至此时正好四代。天南 时非常惊悚。 “那人大约是算命先生一类的,在途中问我们讨水喝。”“我们家的经历他都算 出 这倒没有 那一定是胡说骗钱的,我才不相信 “就算人人都不相信,我也不会让你去冒这个险。” 天南想这莫不是二哥唬他的吧?可万一是真的呢?天南有些不敢往下想 了。他盘算着明早去镇上把烟卖了,然后去找人算算。 天没大亮天南就起床了,把上好的烟条放进背篓里。二哥不知去哪了。 烟条没到正午就卖完了,他把铜子装袋子扎好。他一时不知找谁了。他们 家的事这镇上谁都知道,任谁都能算出来。 天南一路想一路走,路上的人都和天南打招呼。他一路走到河边上,又白 又肥的鸭子在河里游着,一只只船泊在岸边,也不知以后开向何方。 他从袋里摸到了昨咋天二哥搁在桌旁的小老虎模样的口哨,然后怕别人听见似的吹 起来 呜一一呜 楼上的人探出头来:“哪家的?” “我是天南。”天南没有看楼上的人,对着河大声喊,“我是天南!”好 像对自己说。 “喂。”一个人拍拍天南的肩膀,是二哥以前的雇工。“你二哥可是回来 了?”“是”天南看着他苍老的面孔很亲切。“回来了就好,我现在的主人请你 上去坐坐。”“哪个? “楼上的。”天南看见是那个先前问他哪家的人。“现在谁去闯滩可都归 他管。 天南一下子失了兴趣,二哥一定欠了那人很大一笔钱吧。可是若是二哥不 让他去,跟楼上的人闯也不是不可以。 正在天南犹豫不定的时候,他听到二哥喊他:“走了,天南!” 哥拉着天南,说:“打扰了,日后再来拜会!”天南刚想说些什么, 哥就揪了他一下。 河边的芦苇丛轻轻晃动,二哥拖着他越走越远,他频频回头。那个人还站在河边。 脑子里的事不要想了,只要我在你就别想去闯滩。”二哥的手温热,天南不答 “听到没?”“嗯。”天南不甘心,扭头又往回望
二哥把烟一抖,面容一沉。天南站起来,他今年长得特别快,像春笋一样 往上蹿,已经和二哥差不多高了。天南把手臂举着,臂上的肌肉凸出:“不信你 捏,我长大了。” “不行。”二哥把烟在桌角上敲了敲,“你不行,你不知道有多危险,大 哥已经没了!” “你不让我去,你自己行!”天南瞪大眼睛。话一出口他就后悔了,二哥 好不容易回来了,自己又和他吵。“咱们家只剩两个了。”二哥叹了口气,进屋 去了。 晚上天南跟二哥背靠背睡。二哥压低嗓音叫他:“天南,睡了吗?”“还 没。”“这次去做生意,货都被人半路劫走了。”“啊!”天南惊呼,“怎么会 这样。”难怪接二哥时他系船的手有些发抖,下午也盯着大哥的相片发呆。 “路上碰着一个奇怪的人,说我们家四代以后都不得闯滩。” 天南许久没回话。他们家很早就有先辈闯滩,至此时正好四代。天南一 时非常惊悚。 “那人大约是算命先生一类的,在途中问我们讨水喝。”“我们家的经历他都算 出了?”“这倒没有。” “那一定是胡说骗钱的,我才不相信。” “就算人人都不相信,我也不会让你去冒这个险。” 天南想这莫不是二哥唬他的吧?可万一是真的呢?天南有些不敢往下想 了。他盘算着明早去镇上把烟卖了,然后去找人算算。 天没大亮天南就起床了,把上好的烟条放进背篓里。二哥不知去哪了。 烟条没到正午就卖完了,他把铜子装袋子扎好。他一时不知找谁了。他们 家的事这镇上谁都知道,任谁都能算出来。 天南一路想一路走,路上的人都和天南打招呼。他一路走到河边上,又白 又肥的鸭子在河里游着,一只只船泊在岸边,也不知以后开向何方。 他从袋里摸到了昨天二哥搁在桌旁的小老虎模样的口哨,然后怕别人听见似的吹 起来。 “呜——呜——” 楼上的人探出头来:“哪家的?” “我是天南。”天南没有看楼上的人,对着河大声喊,“我是天南!”好 像对自己说。 “喂。”一个人拍拍天南的肩膀,是二哥以前的雇工。“你二哥可是回来 了?”“是”天南看着他苍老的面孔很亲切。“回来了就好,我现在的主人请你 上去坐坐。”“哪个?” “楼上的。”天南看见是那个先前问他哪家的人。“现在谁去闯滩可都归 他管。” 天南一下子失了兴趣,二哥一定欠了那人很大一笔钱吧。可是若是二哥不 让他去,跟楼上的人闯也不是不可以。 正在天南犹豫不定的时候,他听到二哥喊他:“走了,天南!” 二哥拉着天南,说:“打扰了,日后再来拜会!”天南刚想说些什么,二 哥就揪了他一下。 河边的芦苇丛轻轻晃动,二哥拖着他越走越远,他频频回头。那个人还站在河边。 “脑子里的事不要想了,只要我在你就别想去闯滩。”二哥的手温热,天南不答 话。 “听到没?”“嗯。”天南不甘心,扭头又往回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