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2016届高三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 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炭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 3.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 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 应的题号涂黑。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必考题(共45分)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公元2世纪中叶,张骞受汉武帝派遣凿空西域,开通丝绸之路。早在张骞之前, 东西方通道己有雏形。商周玉器是通过“玉石之路”从新疆和田运来的。《管子》 多次谈到“月氏之玉”,也许就是从这条“走私”路上贩运来的。张骞之后,丝 绸之路才真正建立和发展起来 先秦时期,玉石之路上的商品往来具有私人贩运性质,贩运的主体可能是西戎民 族。秦穆公称霸西戎,对于东西贸易开拓有一定促进作用。秦朝及汉初,匈奴几 乎垄断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也垄断了通道贸易。汉武帝凭借祖父几代休养生息政 策积累起来的国力,果断采取反击匈奴政策,才有张骞的出使。 张骞来到大月氏(今阿富汗),引起他注意的是蜀地的竹制品和纺织品。当地人 告诉他,这些物品是从印度来的。由此,张骞不经意间就发现了经四川、云南到 缅甸而至印度的商贸通道。张骞第二次出使,携带了更多的物品分送出使诸国
江西省赣州市 2016 届高三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 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题时使用 0.5 毫米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炭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 楚。 3.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 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 应的题号涂黑。 第Ⅰ卷 阅读题(共 70 分) 甲 必考题(共 45 分)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3 题。 公元 2 世纪中叶,张骞受汉武帝派遣凿空西域,开通丝绸之路。早在张骞之前, 东西方通道已有雏形。商周玉器是通过“玉石之路”从新疆和田运来的。《管子》 多次谈到“月氏之玉”,也许就是从这条“走私”路上贩运来的。张骞之后,丝 绸之路才真正建立和发展起来。 先秦时期,玉石之路上的商品往来具有私人贩运性质,贩运的主体可能是西戎民 族。秦穆公称霸西戎,对于东西贸易开拓有一定促进作用。秦朝及汉初,匈奴几 乎垄断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也垄断了通道贸易。汉武帝凭借祖父几代休养生息政 策积累起来的国力,果断采取反击匈奴政策,才有张骞的出使。 张骞来到大月氏(今阿富汗),引起他注意的是蜀地的竹制品和纺织品。当地人 告诉他,这些物品是从印度来的。由此,张骞不经意间就发现了经四川、云南到 缅甸而至印度的商贸通道。张骞第二次出使,携带了更多的物品分送出使诸国
虽不算官方贸易,却促进了西域诸部族和邦国来华。这些外邦来使,与其说是向 风慕义,不如说是为了经贸往来。 继汉武帝建立河西四郡后,昭宣时代和东汉王朝致力于建立西域地区军事管理体 制一一西域都护,从而保障了这条贸易通道的畅通。唐朝设立安西四镇和伊西北 庭都护府,对葱岭东西地区的羁縻府州实行了有效的控制,从而使唐朝的丝绸之 路,比之于汉代有了长足发展。可以说,汉唐时代的国力强盛,是丝绸之路得以 建立、巩固与发展的先决条件 值得提出的是,葱岭以西的道路建设,早在汉代官方开通丝绸之路之前,古波斯 帝国和亚历山大帝国时期,就有相当水平。在张骞打通西域而建立起从中原经新 疆至大夏的商路后,中亚原有道路网中的主要干线便成为丝绸之路的西段,从长 安横贯中亚、西亚到欧洲,构成了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 陆上丝绸之路担当东西贸易的商人主要是月氏、匈奴人。关于边境贸易,《洛阳 伽蓝记》记载了前来北魏“四夷馆”贩货的“商胡客贩,日奔塞下”,把来华贸 易的热闹情景表现无遗。外商来了之后,“乐中国土风,因而宅者,不可胜数”。 这些侨居商人,即所谓西夷。 隋唐一统,特别是唐太宗平东突厥、平高昌,促进了丝绸之路贸易的发展。吐鲁 番出土文书显示,贸易物品的规格和价格是为适应边境贸易而订。唐朝在边境地 区设置了管理商贸活动的“互市监”,安禄山最早在幽州做互市牙郎,就是管这 项工作的。边境节度使热衷于边贸,是因为这是其重要的财政收入。而这笔收入, 中央政府是把它计算在对边军经费开支中的。《新唐书·西域传下》 税西 域商胡以供四镇,出北道者纳赋轮台,地广则税倍。” 宋代,西北地区掌握在西夏政权手里,陆上通道受影响,海上贸易因而兴盛。13 世纪蒙古帝国建立了横跨欧亚的大帝国,东西方贸易也空前高涨。可是,西人东 来,不仅冲破了中间商的盘剥与垄断,也冲击了中国政府特别是明朝政府在丝路 所经南海地区的朝贡体系。1500年至1800年期间,中国对外政策的大体趋势为: 明末渐趋开放,清初限制性开放,雍乾日益收缩。 总之,远东地区与欧亚非大陆的贸易,从上古的走私活动,到汉唐时代的边境贸 易,乃至大海航时代以来的中欧直接通商,不仅仅是沟通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海上丝绸之路经济联系的伟大贸易活动,也是“一路一带”沿途国家和地区政治 实力兴衰消长的晴雨表。 (节选自张国刚《宏观视野下的丝绸之路》,有删改) 1.下列关于“陆上丝绸之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丝绸之路真正建立和发展起来是在张骞之后,这是汉武帝凭借祖父几代休养 生息政策积累起来的国力,采取反击匈奴政策的结果
虽不算官方贸易,却促进了西域诸部族和邦国来华。这些外邦来使,与其说是向 风慕义,不如说是为了经贸往来。 继汉武帝建立河西四郡后,昭宣时代和东汉王朝致力于建立西域地区军事管理体 制——西域都护,从而保障了这条贸易通道的畅通。唐朝设立安西四镇和伊西北 庭都护府,对葱岭东西地区的羁縻府州实行了有效的控制,从而使唐朝的丝绸之 路,比之于汉代有了长足发展。可以说,汉唐时代的国力强盛,是丝绸之路得以 建立、巩固与发展的先决条件。 值得提出的是,葱岭以西的道路建设,早在汉代官方开通丝绸之路之前,古波斯 帝国和亚历山大帝国时期,就有相当水平。在张骞打通西域而建立起从中原经新 疆至大夏的商路后,中亚原有道路网中的主要干线便成为丝绸之路的西段,从长 安横贯中亚、西亚到欧洲,构成了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 陆上丝绸之路担当东西贸易的商人主要是月氏、匈奴人。关于边境贸易,《洛阳 伽蓝记》记载了前来北魏“四夷馆”贩货的“商胡客贩,日奔塞下”,把来华贸 易的热闹情景表现无遗。外商来了之后,“乐中国土风,因而宅者,不可胜数”。 这些侨居商人,即所谓西夷。 隋唐一统,特别是唐太宗平东突厥、平高昌,促进了丝绸之路贸易的发展。吐鲁 番出土文书显示,贸易物品的规格和价格是为适应边境贸易而订。唐朝在边境地 区设置了管理商贸活动的“互市监”,安禄山最早在幽州做互市牙郎,就是管这 项工作的。边境节度使热衷于边贸,是因为这是其重要的财政收入。而这笔收入, 中央政府是把它计算在对边军经费开支中的。《新唐书•西域传下》说:“税西 域商胡以供四镇,出北道者纳赋轮台,地广则税倍。” 宋代,西北地区掌握在西夏政权手里,陆上通道受影响,海上贸易因而兴盛。13 世纪蒙古帝国建立了横跨欧亚的大帝国,东西方贸易也空前高涨。可是,西人东 来,不仅冲破了中间商的盘剥与垄断,也冲击了中国政府特别是明朝政府在丝路 所经南海地区的朝贡体系。1500 年至 1800 年期间,中国对外政策的大体趋势为: 明末渐趋开放,清初限制性开放,雍乾日益收缩。 总之,远东地区与欧亚非大陆的贸易,从上古的走私活动,到汉唐时代的边境贸 易,乃至大海航时代以来的中欧直接通商,不仅仅是沟通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海上丝绸之路经济联系的伟大贸易活动,也是“一路一带”沿途国家和地区政治 实力兴衰消长的晴雨表。 (节选自张国刚《宏观视野下的丝绸之路》,有删改) 1.下列关于“陆上丝绸之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丝绸之路真正建立和发展起来是在张骞之后,这是汉武帝凭借祖父几代休养 生息政策积累起来的国力,采取反击匈奴政策的结果
B.历代所建立的河西四郡、西域都护、安西四镇和伊西北庭都护府保障了陆上 贸易通道的畅通,使这条丝绸之路有了不断发展。 C.陆上丝绸之路是在张骞打通西域而建立起从中原经新疆至大夏的商路后,连 接中亚、西亚原有道路网一直通到欧洲的一条贸易通道 D.陆上丝绸之路在宋代时由于西北地区受西夏政权掌控,丝绸之路的商贸荡然 无存,蒙古帝国的建立,东西方贸易又恢复并空前髙涨。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商周时期,东西方通道已经走通。《管子》多次谈到的“月氏之玉”就是从 新疆和田运过来的,只不过这条路属于“走私”性质 B.北魏时期,边境贸易较为繁华,《洛阳伽蓝记》记载了贩货的商客来华贸易 的热闹情景,很多人因商贸和“中国土风”侨居下来。 C.吐鲁番出土文书显示,唐朝时期边贸官员为适应边境贸易制定了贸易物品的 规格和价格,因而这些制度促进了丝绸之路贸易的发展。 D.唐朝在边境地区设置的“互市监”所收税收是边境节度使的财政收入之 边军经费从中开支,这在《新唐书·西域传下》里有记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时期,西戎民族在玉石之路上的商品往来以及秦穆公称霸西戎时的贸易 活动对汉代后来建立发展的陆上丝绸之路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B.张骞发现的经四川、云南到缅甸而至印度的商贸通道是他第二次出使的路线, 这次出使促使了诸部族和邦国的一些使者来华进行贸易活动。 C.大海航时代的西人东来对中国海上朝贡体系有所冲击,因此陆上丝绸之路的 政策调整为:明末渐趋开放,清初限制性开放,雍乾日益收缩。 D.陆上丝绸之路及海上丝绸之路经济贸易活动的兴衰消长折射出中国及“一路 带”沿途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实力的兴衰消长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苟睎,字道将,河内山阳人也。少为司隶部从事,校尉石鉴深器之。齐王(司马) 冏辅政,睎参冏军事,拜尚书右丞,转左丞,廉察诸曹,八坐以下皆侧目惮之 及冏诛,晞亦坐免。惠帝征成都王颖,以为北军中候。及帝还洛阳,行兖州刺史
B.历代所建立的河西四郡、西域都护、安西四镇和伊西北庭都护府保障了陆上 贸易通道的畅通,使这条丝绸之路有了不断发展。 C.陆上丝绸之路是在张骞打通西域而建立起从中原经新疆至大夏的商路后,连 接中亚、西亚原有道路网一直通到欧洲的一条贸易通道。 D.陆上丝绸之路在宋代时由于西北地区受西夏政权掌控,丝绸之路的商贸荡然 无存,蒙古帝国的建立,东西方贸易又恢复并空前高涨。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商周时期,东西方通道已经走通。《管子》多次谈到的“月氏之玉”就是从 新疆和田运过来的,只不过这条路属于“走私”性质。 B.北魏时期,边境贸易较为繁华,《洛阳伽蓝记》记载了贩货的商客来华贸易 的热闹情景,很多人因商贸和“中国土风”侨居下来。 C.吐鲁番出土文书显示,唐朝时期边贸官员为适应边境贸易制定了贸易物品的 规格和价格,因而这些制度促进了丝绸之路贸易的发展。 D.唐朝在边境地区设置的“互市监”所收税收是边境节度使的财政收入之一, 边军经费从中开支,这在《新唐书•西域传下》里有记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时期,西戎民族在玉石之路上的商品往来以及秦穆公称霸西戎时的贸易 活动对汉代后来建立发展的陆上丝绸之路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B.张骞发现的经四川、云南到缅甸而至印度的商贸通道是他第二次出使的路线, 这次出使促使了诸部族和邦国的一些使者来华进行贸易活动。 C.大海航时代的西人东来对中国海上朝贡体系有所冲击,因此陆上丝绸之路的 政策调整为:明末渐趋开放,清初限制性开放,雍乾日益收缩。 D.陆上丝绸之路及海上丝绸之路经济贸易活动的兴衰消长折射出中国及“一路 一带”沿途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实力的兴衰消长。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苟晞,字道将,河内山阳人也。少为司隶部从事,校尉石鉴深器之。齐王(司马) 冏辅政,晞参冏军事,拜尚书右丞,转左丞,廉察诸曹,八坐以下皆侧目惮之。 及冏诛,晞亦坐免。惠帝征成都王颖,以为北军中候。及帝还洛阳,行兖州刺史
汲桑之破邺也,东海王越出次官渡以讨之,命晞为前锋。陷其九垒,遂定邺而还。 后讨吕朗,破汲桑故将公师藩,败石勒于河北,威名甚盛,时人拟之韩白。封东 平郡侯,邑万户。 晞练于官事,文簿盈积,断决如流,人不敢欺。其从母依之,奉养甚厚。从母子 求为将,距之曰:“吾不以王法贷人,将无后悔邪?”固欲之,晞乃以为督护 坐法,晞杖节斩之,从母叩头请救,不听。既而素服哭之,流涕曰:“杀卿者兖 州刺史,哭弟者苟道将。”其杖法如此 晞见朝政日乱,惧祸及己,而多所交结,每得珍物,即贻都下亲贵。兖州去洛五 百里,恐不鲜美,募得千里牛,每遣信,旦发暮还。初,东海王越以晞复其仇耻, 甚德之,引升堂,结为兄弟。越司马潘滔等说曰:“兖州要冲魏武以之辅相汉室 晞有大志久令处之则患生心腹矣若迁青州厚其名号晞必悦。公自牧充州,经纬诸 夏,藩卫本朝,此所谓谋之于未有,为之于未乱也。”越以为然,乃迁晞青州刺 史 越疑晞与怀帝有谋,使游骑于成皋间,获晞使,果得诏令,遂大构疑隙。 永嘉五年,怀帝恶越专权,复密诏晞讨越。越与徐州刺史裴盾共讨睎。晞使骑收 河南尹潘滔,滔夜遁,及执尚书刘会、侍中程延,斩之。会越薨,盾败。诏睎为 大将军大都督,督六州诸军事,增邑二万户。 (选自《晋书·苟 晞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兖州要冲/魏武以之辅相汉室/晞有大志久/令处之则患/生心腹矣/若迁青州/ 厚其名号/晞必悦 B.兖州要冲魏武/以之辅相汉室/晞有大志久/令处之则患生/心腹矣/若迁/青州 厚其名号/晞必悦 C.兖州要冲/魏武以之辅相汉室/晞有大志/久令处之/则患生心腹矣/若迁青州/ 厚其名号/晞必悦 D.兖州要冲魏武/以之辅相汉室/晞有大志/久令处之则患/生心腹矣/若迁/青州 厚其名号/晞必悦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拜尚书右丞,转左丞”中“拜”指授予官职,“转”指平调官职,“行兖 州刺史”中“行”指代理官职或兼职
汲桑之破邺也,东海王越出次官渡以讨之,命晞为前锋。陷其九垒,遂定邺而还。 后讨吕朗,破汲桑故将公师藩,败石勒于河北,威名甚盛,时人拟之韩白。封东 平郡侯,邑万户。 晞练于官事,文簿盈积,断决如流,人不敢欺。其从母依之,奉养甚厚。从母子 求为将,距之曰:“吾不以王法贷人,将无后悔邪?”固欲之,晞乃以为督护。 坐法,晞杖节斩之,从母叩头请救,不听。既而素服哭之,流涕曰:“杀卿者兖 州刺史,哭弟者苟道将。”其杖法如此。 晞见朝政日乱,惧祸及己,而多所交结,每得珍物,即贻都下亲贵。兖州去洛五 百里,恐不鲜美,募得千里牛,每遣信,旦发暮还。初,东海王越以晞复其仇耻, 甚德之,引升堂,结为兄弟。越司马潘滔等说曰:“兖州要冲魏武以之辅相汉室 晞有大志久令处之则患生心腹矣若迁青州厚其名号晞必悦。公自牧兖州,经纬诸 夏,藩卫本朝,此所谓谋之于未有,为之于未乱也。”越以为然,乃迁晞青州刺 史。 越疑晞与怀帝有谋,使游骑于成皋间,获晞使,果得诏令,遂大构疑隙。 永嘉五年,怀帝恶越专权,复密诏晞讨越。越与徐州刺史裴盾共讨晞。晞使骑收 河南尹潘滔,滔夜遁,及执尚书刘会、侍中程延,斩之。会越薨,盾败。诏晞为 大将军大都督,督六州诸军事,增邑二万户。 (选自《晋书•苟 晞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兖州要冲/魏武以之辅相汉室/晞有大志久/令处之则患/生心腹矣/若迁青州/ 厚其名号/晞必悦 B.兖州要冲魏武/以之辅相汉室/晞有大志久/令处之则患生/心腹矣/若迁/青州 厚其名号/晞必悦 C.兖州要冲/魏武以之辅相汉室/晞有大志/久令处之/则患生心腹矣/若迁青州/ 厚其名号/晞必悦 D.兖州要冲魏武/以之辅相汉室/晞有大志/久令处之则患/生心腹矣/若迁/青州 厚其名号/晞必悦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拜尚书右丞,转左丞”中“拜”指授予官职,“转”指平调官职,“行兖 州刺史”中“行”指代理官职或兼职
B.文中“河北”指黄河以北,与《鸿门宴》中的“将军战河北”中的“河北” 所指范围基本相同,与现在行政区域“河北”不同 C.“邑万户”指食邑万户。邑万户之人被称“万户侯”,泛指高官贵爵,作为 封建社会一个特殊阶层,拥有很高社会地位 D.“会越薨”中“薨”指王侯司马越的死。“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 曰不禄,士曰死。”可谓“死”之等级森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苟晞治理政事有才华。他年轻时就被人赏识,先后担任过司隶部从事、尚书 右丞、北军中候、兖州刺史、东平郡侯等官职 B.苟晞带兵打仗有谋略。东海王司马越以苟晞为前锋征讨并平定汲桑,后讨吕 朗,破公师藩,败石勒,时人把他比作韩信、白起。 C.苟睎治人执法很严明。其弟做督护时被砍头,之后他穿丧服去哭丧,吊祭时 称杀弟弟的是我兖州刺史,哭弟弟的是我苟道将。 D.苟睎为人处事较圆滑。在朝廷政事混乱时,他担心遭到祸患,广泛结交朋友, 每次得到珍贵物品,都快速运送,拿去巴结京城权贵。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固欲之,晞乃以为督护。坐法,晞杖节斩之,从母叩头请救,不听。(5 分) (2)公自牧兖州,经纬诸夏,藩卫本朝,此所谓谋之于未有,为之于未乱也。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曲江对酒① 杜甫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②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州③远,老大徒伤未拂衣④
B.文中“河北”指黄河以北,与《鸿门宴》中的“将军战河北”中的“河北” 所指范围基本相同,与现在行政区域“河北”不同。 C.“邑万户”指食邑万户。邑万户之人被称“万户侯”,泛指高官贵爵,作为 封建社会一个特殊阶层,拥有很高社会地位。 D.“会越薨”中“薨”指王侯司马越的死。“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 曰不禄,士曰死。”可谓“死”之等级森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苟晞治理政事有才华。他年轻时就被人赏识,先后担任过司隶部从事、尚书 右丞、北军中候、兖州刺史、东平郡侯等官职。 B.苟晞带兵打仗有谋略。东海王司马越以苟晞为前锋征讨并平定汲桑,后讨吕 朗,破公师藩,败石勒,时人把他比作韩信、白起。 C.苟晞治人执法很严明。其弟做督护时被砍头,之后他穿丧服去哭丧,吊祭时 称杀弟弟的是我兖州刺史,哭弟弟的是我苟道将。 D.苟晞为人处事较圆滑。在朝廷政事混乱时,他担心遭到祸患,广泛结交朋友, 每次得到珍贵物品,都快速运送,拿去巴结京城权贵。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固欲之,晞乃以为督护。坐法,晞杖节斩之,从母叩头请救,不听。(5 分) (2)公自牧兖州,经纬诸夏,藩卫本朝,此所谓谋之于未有,为之于未乱也。 (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曲江对酒① 杜甫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②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州③远,老大徒伤未拂衣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