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现代文阅读(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江南文化的特性是在与北方文化以及与荆楚文化等的比较中显现出来的 江南文化是一种诗性文化,主要体现在人的饱满的感性审美,与放达沉稳的现实 诉求以及与清丽秀美的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江南文化在与主流的北方伦理文化 相抗衡中,以柔克刚,“越名教而任自然”,从而自晋室南渡以来逐渐占据了中 国文化的制高点 江南文化给予历代文人以极大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陈望衡在《江南文 化的美学品格》中认为,“江南概念主要是审美的。江南文化从主调来看,是 种审美文化”。这真正抓住了江南文化的审美和诗性本色。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 中原体制文化的大传统和东南沿海地区相对自由的小传统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某 种张力,促进了中国文化在互补中的发展。而江南文化就处于费正清所说的东南 沿海地区的核心地带 这种相对自由的文化小传统自宋代以来一直处在引领中国教育、文化和经 济的地位,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如有清一代,全国共产生(文)状元115名,江 南文化圈所属三省(苏、浙、皖)的状元数为78名,占全国的67.83%。这些数 据说明,到清代时,江南在文化教育方面已远远领先于其他地方。这些状元以及 出身此地的进士大多进入中国的政治领域,同时他们在经济领域亦叱咤风 这种重学崇文的传统影响所及,到晚清和民国,苏淅两省的现代文学家可 谓灿若群星。如鲁迅、茅盾、郁达夫、周作人、徐志摩等,均是一流的文学家。 江南文化自古迄今所形成的底蕴和特色,也深刻地渗透进了当代中国先锋文学 家,尤其是那些出生在江南文化圈的先锋作家的骨髓当中。 首先,江南文化培育出了中国独特的文学信仰维度。这种信仰渗透进先锋 文学家的血液中便引发了当代先锋文学的持续发展和深化。在20世纪80年代中 后期,先锋文学在全国有遍地开花之势,各地不少作家都进行过先锋实验性写作 但时至今日大多已偃旗息鼓。而成长于江南文化圈的先锋作家如苏童、格非、叶 兆言、余华、王安忆等,创作势头仍然不减,且先锋性显明。 这是一种基于对文学的信仰所带来的执着,这种信仰来源于对江南诗性文 化的深切记忆和感恩情怀。江南迷离的山水和氤氩的烟树,温和的气候与鱼米之 多,构成了这种准宗教氛围的外在地理和风物条件。在对文学的追求中,自古以 来的江南文化漫透着不同于北方的洒脱和空灵,那些生息于此的当代先锋文学家 们同样承继了这样一份精神遗产。 其次,先锋文学在实验冲动过后仍然富有活力地涌现出众多优秀作家和作 品,这得力于江南文化在当代的精神积淀。这种积淀体现在构思、语言、意象、 叙事等诸多方面,这些都折射出了江南文化的影子,都带有鲜明的江南风物特点。 然而,这种风物是以与传统审美意象相反的反讽方式体现出来的 先锋文学的中坚力量正是那些至今坚持先锋写作的文学家特别是小说家。 他们大多栖居在江南的城市里面,以最新潮的姿态和话语方式传达出江南传统文 化最深沉的品格。如此看来,中国先锋文学应拥有更加夺目的未来。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江西省赣州市 2016-2017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第Ⅰ卷 阅读题(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 江南文化的特性是在与北方文化以及与荆楚文化等的比较中显现出来的。 江南文化是一种诗性文化,主要体现在人的饱满的感性审美,与放达沉稳的现实 诉求以及与清丽秀美的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江南文化在与主流的北方伦理文化 相抗衡中,以柔克刚,“越名教而任自然”,从而自晋室南渡以来逐渐占据了中 国文化的制高点。 江南文化给予历代文人以极大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陈望衡在《江南文 化的美学品格》中认为,“江南概念主要是审美的。江南文化从主调来看,是一 种审美文化”。这真正抓住了江南文化的审美和诗性本色。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 中原体制文化的大传统和东南沿海地区相对自由的小传统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某 种张力,促进了中国文化在互补中的发展。而江南文化就处于费正清所说的东南 沿海地区的核心地带。 这种相对自由的文化小传统自宋代以来一直处在引领中国教育、文化和经 济的地位,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如有清一代,全国共产生(文)状元 115 名,江 南文化圈所属三省(苏、浙、皖)的状元数为 78 名,占全国的 67.83%。这些数 据说明,到清代时,江南在文化教育方面已远远领先于其他地方。这些状元以及 出身此地的进士大多进入中国的政治领域,同时他们在经济领域亦叱咤风 云。 这种重学崇文的传统影响所及,到晚清和民国,苏浙两省的现代文学家可 谓灿若群星。如鲁迅、茅盾、郁达夫、周作人、徐志摩等,均是一流的文学家。 江南文化自古迄今所形成的底蕴和特色,也深刻地渗透进了当代中国先锋文学 家,尤其是那些出生在江南文化圈的先锋作家的骨髓当中。 首先,江南文化培育出了中国独特的文学信仰维度。这种信仰渗透进先锋 文学家的血液中便引发了当代先锋文学的持续发展和深化。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 后期,先锋文学在全国有遍地开花之势,各地不少作家都进行过先锋实验性写作, 但时至今日大多已偃旗息鼓。而成长于江南文化圈的先锋作家如苏童、格非、叶 兆言、余华、王安忆等,创作势头仍然不减,且先锋性显明。 这是一种基于对文学的信仰所带来的执着,这种信仰来源于对江南诗性文 化的深切记忆和感恩情怀。江南迷离的山水和氤氩的烟树,温和的气候与鱼米之 多,构成了这种准宗教氛围的外在地理和风物条件。在对文学的追求中,自古以 来的江南文化漫透着不同于北方的洒脱和空灵,那些生息于此的当代先锋文学家 们同样承继了这样一份精神遗产。 其次,先锋文学在实验冲动过后仍然富有活力地涌现出众多优秀作家和作 品,这得力于江南文化在当代的精神积淀。这种积淀体现在构思、语言、意象、 叙事等诸多方面,这些都折射出了江南文化的影子,都带有鲜明的江南风物特点。 然而,这种风物是以与传统审美意象相反的反讽方式体现出来的。 先锋文学的中坚力量正是那些至今坚持先锋写作的文学家特别是小说家。 他们大多栖居在江南的城市里面,以最新潮的姿态和话语方式传达出江南传统文 化最深沉的品格。如此看来,中国先锋文学应拥有更加夺目的未来。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富有饱满的感性审美,与放达沉稳的现实诉求以及与清丽秀美的自然环境的 和谐统一,是作为诗性的江南文化的主要表现 B.费正清认为,江南文化是一种审美文化,它与中原体制文化的大传统构成了 中国文化的某种张力,促进了中国文化在互补中的发展。 C.江南文化自古以来所形成的底蕴和特色,孕育了苏浙一代灿若群星的现代文 学家,也促成了中国先锋文学的诞生 D.当代先锋文学的小说家们大多栖居在江南的城市里面,他们以最新潮的姿态 和话语方式传达出江南传统文化最深沉的品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江南文化给予了历代文人以极大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它以柔克刚,自晋 室南渡以来逐渐占据了中国文化的制高点。 B.江南文化影响深远,自宋代以来就引领中国的教育、文化和经济发展,它对 中国的政治与经济作出了重大贡献 C.对江南诗性文化的深切记忆和感恩情怀,对文学的信仰的执着,是当代先锋 作家创作势头不减,仍然保持先锋性的原因。 D.江南文化因江南迷离的山水和氤氩的烟树、温和的气候与鱼米之多,而显得 洒脱和空灵,留给了当代先锋文学家一笔精神财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江南文化处于东南沿海地区的核心地带,相对自由,“越名教而任自然” 在与北方的伦理文化的抗衡中,成为中国的主流文化。 B.中国独特的文学信仰,深刻地渗透了先锋文学家的血液当中,促使中国当代 先锋文学由偃旗息鼓到先锋性特征明显 C.当代江南优秀作家的作品,无论在构思、语言、意象,还是叙事等方面,都 折射出江南文化的影子,具有鲜明的江南风物特点。 D.先锋作家的作品习惯用与传统审美意象相反的反讽方式体现江南风物特点, 它将创造出中国先锋文学更加夺目的未来 现代文阅读(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 代演员”于是之 我记得十年前的一天,于夫人李曼宜大姐突然打来电话,告知老于病危。我立即 赶到医院,与李大姐一起商量善后。我提了个建议:在送遗体火化前,先将灵车 开到首都剧场门前停留五分钟,让老于与他心爱的剧场告别。 但天佑是之,他奇迹般地逃过一劫,不过身体每况愈下。然而,李大姐是坚强的 她1月20日晚七时许打来电话,平静地对我说:“老于今天下午5时19分走 了,已经商定不去八宝山,就照你的建议,24日火化前先把灵车开到人艺转 圈,让老于与剧场告别。 于是之和首都剧场,但愿这能成为一个让一代代戏剧人感奋的戏剧童话。清华的 梅校长有言:“大学非大楼之谓也,而是大师之谓也。”剧场何尝不是如此! 2006年5月16日,香港话剧团在首都剧场演出《倾城之恋》,演完谢幕,剧团 艺术总监毛俊辉动情地在台上对观众说:“香港话剧团能在首都剧场演出,深感 荣耀,因为伟大的于是之、朱琳、英若诚曾在这个舞台上献艺。” 于是之最后一次在首都剧场演戏,是1992年7月16日的《茶馆》告别演出。老 于后来写了一篇文章,倾吐了他的感受。他自觉这场戏演得不太好,却又偏偏受 到了热烈欢呼,整篇文章成了他的“忏悔录”。最后他这样写道:“卸妆完了疲
A.富有饱满的感性审美,与放达沉稳的现实诉求以及与清丽秀美的自然环境的 和谐统一,是作为诗性的江南文化的主要表现。 B.费正清认为,江南文化是一种审美文化,它与中原体制文化的大传统构成了 中国文化的某种张力,促进了中国文化在互补中的发展。 C.江南文化自古以来所形成的底蕴和特色,孕育了苏浙一代灿若群星的现代文 学家,也促成了中国先锋文学的诞生。 D.当代先锋文学的小说家们大多栖居在江南的城市里面,他们以最新潮的姿态 和话语方式传达出江南传统文化最深沉的品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江南文化给予了历代文人以极大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它以柔克刚,自晋 室南渡以来逐渐占据了中国文化的制高点。 B.江南文化影响深远,自宋代以来就引领中国的教育、文化和经济发展,它对 中国的政治与经济作出了重大贡献。 C.对江南诗性文化的深切记忆和感恩情怀,对文学的信仰的执着,是当代先锋 作家创作势头不减,仍然保持先锋性的原因。 D.江南文化因江南迷离的山水和氤氩的烟树、温和的气候与鱼米之多,而显得 洒脱和空灵,留给了当代先锋文学家一笔精神财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江南文化处于东南沿海地区的核心地带,相对自由,“越名教而任自然”, 在与北方的伦理文化的抗衡中,成为中国的主流文化。 B.中国独特的文学信仰,深刻地渗透了先锋文学家的血液当中,促使中国当代 先锋文学由偃旗息鼓到先锋性特征明显。 C.当代江南优秀作家的作品,无论在构思、语言、意象,还是叙事等方面,都 折射出江南文化的影子,具有鲜明的江南风物特点。 D.先锋作家的作品习惯用与传统审美意象相反的反讽方式体现江南风物特点, 它将创造出中国先锋文学更加夺目的未来。 现代文阅读(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12 分) “一代演员”于是之 我记得十年前的一天,于夫人李曼宜大姐突然打来电话,告知老于病危。我立即 赶到医院,与李大姐一起商量善后。我提了个建议:在送遗体火化前,先将灵车 开到首都剧场门前停留五分钟,让老于与他心爱的剧场告别。 但天佑是之,他奇迹般地逃过一劫,不过身体每况愈下。然而,李大姐是坚强的。 她 1 月 20 日晚七时许打来电话,平静地对我说:“老于今天下午 5 时 19 分走 了,已经商定不去八宝山,就照你的建议,24 日火化前先把灵车开到人艺转一 圈,让老于与剧场告别。” 于是之和首都剧场,但愿这能成为一个让一代代戏剧人感奋的戏剧童话。清华的 梅校长有言:“大学非大楼之谓也,而是大师之谓也。”剧场何尝不是如此! 2006 年 5 月 16 日,香港话剧团在首都剧场演出《倾城之恋》,演完谢幕,剧团 艺术总监毛俊辉动情地在台上对观众说:“香港话剧团能在首都剧场演出,深感 荣耀,因为伟大的于是之、朱琳、英若诚曾在这个舞台上献艺。” 于是之最后一次在首都剧场演戏,是 1992 年 7 月 16 日的《茶馆》告别演出。老 于后来写了一篇文章,倾吐了他的感受。他自觉这场戏演得不太好,却又偏偏受 到了热烈欢呼,整篇文章成了他的“忏悔录”。最后他这样写道:“卸妆完了疲
倦极了,剧院用车送我回去。在首都剧场门口,没想到还有观众等着我。千不该, 万不该,再疲倦也应下车和他们告别,但我没有这么做,一任汽车走去,每想起 这件事来,我总谴责自己 老于在这里故意隐瞒了一个细节:在车上还坐着我和剧院一位年轻干部,车开到 门口时见有一群观众等着,那位年轻干部怕老于体力不支,便招呼司机“别停 车”,司机说:“不停车还不容易。”老于立即轻声说了一句:“可我们就对不 起观众了。”车里一片沉默。我想,老于是有意识地略去这个细节的 有一次我送老于一张贺卡,上边写着:“祝你健康!因为除了健康之外,你什么 都不缺。”他回答我说:“我还缺文化。”于是之的文化也体现在他一生对于文 化的不倦探求上 他有篇文章叫《幼学纪事》,劈头就是这样一句:“我出生于一个完全没有文化 的家庭。”文章里写了他青少年时代的苦读经历,也记述了一位与他同住那个大 杂院里的老郝叔,文中一段深情的文字就是献给这位苦命的洋车夫的:“老郝叔 又早已作古。他无碑、无墓,所有的辛劳都化为汗水,洒在马路和胡同的土地上 即刻就化为乌有。他奔波一世,却仿佛从未存活过人间。” 后来剧院排演《骆驼祥子》,于是之主动申请扮演剧中的洋车夫老马,他从内到 外地描摹他心中的老郝叔,老马的那场篇幅不大的戏,成了全剧的华彩乐章。通 过老马的舞台形象塑造,他给“无碑无墓”的老郝叔,在舞台上立起了一座丰碑, 《幼学纪事》曾入编中小学语文教材。于是之作文,大俗近雅,很耐读,而他的 书法更受人称道。1985年他给我写了个条幅,用汉碑体写了“宁静”两字,下 边用行书作跋:“道明同志嘱书,录石门碑以求正,汉碑初学,有辱所命,企谅。 于是之。”他为什么要学写汉碑呢?因为其时他准备在谢晋筹拍的《赤壁大战》 中演曹操,他知道曹操当年是写汉碑的 于是之在《一个演员的独白》中说:“我们所创造的形象必须是一个文学的形象 美术的形象,可以入诗,可以入画的形象。”而于是之所创造的程疯子、老马 王利发、魏勒等角色,就是“可以入诗,可以入画的形象”。 黄宗江先生著文谈于是之,标题是“一代演员”。于是之是真正称得上这个崇高 称号的 2013年1月20日17时19分,于是之停止呼吸的那一刻起,于是之的新的生命 又开始了。 (节选自《演员于是之》,王宏韬、杨景辉编,有删 【相关链接】 究竟怎么演?一字一泪,哭腔哭调地演,还是另外的演法?研究一下生活吧。 王利发这时一定不愿意哭,他要控制住自己,并在亲人面前装作轻松,当儿孙们 欲哭时,他甚至还要申斥,为的是要他们迅速逃出这灾难的虎口。因此这个悲剧 的小片段,就不能直接去演那个“悲”,而要多演那个对“悲”的“控制”,甚 至强作欢笑。这么演就可以较含蓄些,也可能更感人 (摘自于是之《演“王利发” 小记》 4.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首都剧场因于是之、朱琳、英若诚这些艺术家曾在这个舞台上献过艺而大放 光彩,所以每一个来此演出的人都会感到荣耀
倦极了,剧院用车送我回去。在首都剧场门口,没想到还有观众等着我。千不该, 万不该,再疲倦也应下车和他们告别,但我没有这么做,一任汽车走去,每想起 这件事来,我总谴责自己。” 老于在这里故意隐瞒了一个细节:在车上还坐着我和剧院一位年轻干部,车开到 门口时见有一群观众等着,那位年轻干部怕老于体力不支,便招呼司机“别停 车”,司机说:“不停车还不容易。”老于立即轻声说了一句:“可我们就对不 起观众了。”车里一片沉默。我想,老于是有意识地略去这个细节的。 有一次我送老于一张贺卡,上边写着:“祝你健康!因为除了健康之外,你什么 都不缺。”他回答我说:“我还缺文化。”于是之的文化也体现在他一生对于文 化的不倦探求上。 他有篇文章叫《幼学纪事》,劈头就是这样一句:“我出生于一个完全没有文化 的家庭。”文章里写了他青少年时代的苦读经历,也记述了一位与他同住那个大 杂院里的老郝叔,文中一段深情的文字就是献给这位苦命的洋车夫的:“老郝叔 又早已作古。他无碑、无墓,所有的辛劳都化为汗水,洒在马路和胡同的土地上, 即刻就化为乌有。他奔波一世,却仿佛从未存活过人间。” 后来剧院排演《骆驼祥子》,于是之主动申请扮演剧中的洋车夫老马,他从内到 外地描摹他心中的老郝叔,老马的那场篇幅不大的戏,成了全剧的华彩乐章。通 过老马的舞台形象塑造,他给“无碑无墓”的老郝叔,在舞台上立起了一座丰碑。 《幼学纪事》曾入编中小学语文教材。于是之作文,大俗近雅,很耐读,而他的 书法更受人称道。l985 年他给我写了个条幅,用汉碑体写了“宁静”两字,下 边用行书作跋:“道明同志嘱书,录石门碑以求正,汉碑初学,有辱所命,企谅。 于是之。”他为什么要学写汉碑呢?因为其时他准备在谢晋筹拍的《赤壁大战》 中演曹操,他知道曹操当年是写汉碑的。 于是之在《一个演员的独白》中说:“我们所创造的形象必须是一个文学的形象, 美术的形象,可以入诗,可以入画的形象。”而于是之所创造的程疯子、老马、 王利发、魏勒等角色,就是“可以入诗,可以入画的形象”。 黄宗江先生著文谈于是之,标题是“一代演员”。于是之是真正称得上这个崇高 称号的。 2013 年 1 月 20 日 17 时 19 分,于是之停止呼吸的那一刻起,于是之的新的生命 又开始了。 (节选自《演员于是之》,王宏韬、杨景辉编,有删 改) 【相关链接】 究竟怎么演?一字一泪,哭腔哭调地演,还是另外的演法?研究一下生活吧。 王利发这时一定不愿意哭,他要控制住自己,并在亲人面前装作轻松,当儿孙们 欲哭时,他甚至还要申斥,为的是要他们迅速逃出这灾难的虎口。因此这个悲剧 的小片段,就不能直接去演那个“悲”,而要多演那个对“悲”的“控制”,甚 至强作欢笑。这么演就可以较含蓄些,也可能更感人 些。 (摘自于是之《演“王利发” 小记》) 4.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首都剧场因于是之、朱琳、英若诚这些艺术家曾在这个舞台上献过艺而大放 光彩,所以每一个来此演出的人都会感到荣耀
B.于是之在青少年时代就很刻苦读书,现在仍说自己还缺文化,表现了于是之 生对文化的不倦探求精神 C.于是之最后一次演完《茶馆》后,因为觉得这场戏演得不太好,加上卸完妆 后疲倦极了,就没有停车与观众告别,这成了他的终身遗憾 D.于是之认为,要演好一个角色,关键在于使人物符合生活真实,富有含蓄性, 这样的角色才可能显得更加逼真感人, 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中引用清华的梅校长和香港话剧团艺术总监毛俊辉的话,从正面盛赞了于 是之杰出的艺术成就与巨大的艺术影响。 B.于是之主动申请并成功扮演《骆驼祥子》中的洋车夫老马,是因为他与这个 角色非常熟悉,并且他在扮演老马时追求形神兼备。 C.于是之是一个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人。他的文章大俗近雅,很耐读,他的书 法更受人称道,这些都得益于他所扮演的每一个角色 D.于是之认为话剧塑造的形象必须是文学的形象,既要富有诗意又要具体可感, 体现了于是之对话剧表演艺术独到而深刻的理解 E.本文撷取了于是之的若干人生片段,讲述了他在艺术追求上的突出成就,表 达了作者对于是之的无比崇敬和深切怀念之情。 6.于是之成为“一代演员”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分析。(5分) 现代文阅读(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4分) 流浪狗 崔立 有一天,我们楼下门口处,出现了一条流浪狗。很小的一条狗,狗毛呈白色 像是出生不久的。冬日的天,足够冷,我看着那条流浪狗,使劲地抖动着自己的 头,以运动来取暖。间或,发出阵阵哀怨的声音。 我匆匆赶着去上班,也来不及多去关注它。我走过的时候,就在想,这狗, 肯定是被遗弃了吧。定是被哪个不负责任的主人,嫌家里狗太多,便把它给赶了 出去。说实话,我不讨厌狗,但也真没想过要养。养狗太麻烦,要喂它吃喝,给 它洗澡,最主要的,还要给它安排住宿的地方。把一只狗安置在自己家里,我可 想都不敢想! 晚上回来时,天还没黑。我看到那条流浪狗,还蹲在门口。不过,看起来 它似乎比我舒服一些。我上了一天的班,还饥肠辘辘的,它比我好,躺的位置上 多了一只碗,碗里竟已盛满了各种各样的食物,可能是周边的好心人舍给它的。 我上了楼。胡乱地端出冰箱里的剩菜剩饭,放在微波炉里热了几分钟。一个 人的日子总是那么寂寥,我又想起了那条流浪狗,觉得自己和那条狗,似乎也有 一些共同之处。我吃了几口菜,看到了里面的几块大肉。我就不再吃了,端着只 碗盛上肉,下了楼,倒进流浪狗的碗中。流浪狗似乎认真看了我一眼,并且还朝 我摇起了尾巴。 第二天一早,我下楼时,想着那只流浪狗,还在不在楼下。推开楼下的大铁 门,流浪狗果然还在,它蜷缩着身子,躲在旁边的几株小海桐之间,借以来取暖。 我看着,不觉有些心酸。我跑回了屋,想起自己还有一条不大盖的小毯子,也许, 这流浪狗会用得着吧 晚上,当我再度下班回家时,流浪狗睡觉的地方,已经多了好几条被子,它 躺在那些被子中间,似乎很满足
B.于是之在青少年时代就很刻苦读书,现在仍说自己还缺文化,表现了于是之 一生对文化的不倦探求精神。 C.于是之最后一次演完《茶馆》后,因为觉得这场戏演得不太好,加上卸完妆 后疲倦极了,就没有停车与观众告别,这成了他的终身遗憾。 D.于是之认为,要演好一个角色,关键在于使人物符合生活真实,富有含蓄性, 这样的角色才可能显得更加逼真感人。 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4 分) A.文中引用清华的梅校长和香港话剧团艺术总监毛俊辉的话,从正面盛赞了于 是之杰出的艺术成就与巨大的艺术影响。 B.于是之主动申请并成功扮演《骆驼祥子》中的洋车夫老马,是因为他与这个 角色非常熟悉,并且他在扮演老马时追求形神兼备。 C.于是之是一个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人。他的文章大俗近雅,很耐读,他的书 法更受人称道,这些都得益于他所扮演的每一个角色。 D.于是之认为话剧塑造的形象必须是文学的形象,既要富有诗意又要具体可感, 体现了于是之对话剧表演艺术独到而深刻的理解。 E.本文撷取了于是之的若干人生片段,讲述了他在艺术追求上的突出成就,表 达了作者对于是之的无比崇敬和深切怀念之情。 6.于是之成为“一代演员”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分析。(5 分) 现代文阅读(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 -9 题(14 分) 流浪狗 崔立 有一天,我们楼下门口处,出现了一条流浪狗。很小的一条狗,狗毛呈白色, 像是出生不久的。冬日的天,足够冷,我看着那条流浪狗,使劲地抖动着自己的 头,以运动来取暖。间或,发出阵阵哀怨的声音。 我匆匆赶着去上班,也来不及多去关注它。我走过的时候,就在想,这狗, 肯定是被遗弃了吧。定是被哪个不负责任的主人,嫌家里狗太多,便把它给赶了 出去。说实话,我不讨厌狗,但也真没想过要养。养狗太麻烦,要喂它吃喝,给 它洗澡,最主要的,还要给它安排住宿的地方。把一只狗安置在自己家里,我可 想都不敢想! 晚上回来时,天还没黑。我看到那条流浪狗,还蹲在门口。不过,看起来, 它似乎比我舒服一些。我上了一天的班,还饥肠辘辘的,它比我好,躺的位置上 多了一只碗,碗里竟已盛满了各种各样的食物,可能是周边的好心人舍给它的。 我上了楼。胡乱地端出冰箱里的剩菜剩饭,放在微波炉里热了几分钟。一个 人的日子总是那么寂寥,我又想起了那条流浪狗,觉得自己和那条狗,似乎也有 一些共同之处。我吃了几口菜,看到了里面的几块大肉。我就不再吃了,端着只 碗盛上肉,下了楼,倒进流浪狗的碗中。流浪狗似乎认真看了我一眼,并且还朝 我摇起了尾巴。 第二天一早,我下楼时,想着那只流浪狗,还在不在楼下。推开楼下的大铁 门,流浪狗果然还在,它蜷缩着身子,躲在旁边的几株小海桐之间,借以来取暖。 我看着,不觉有些心酸。我跑回了屋,想起自己还有一条不大盖的小毯子,也许, 这流浪狗会用得着吧。 晚上,当我再度下班回家时,流浪狗睡觉的地方,已经多了好几条被子,它 躺在那些被子中间,似乎很满足
后来的一天,我感冒了,高烧烧到40度。我请假,到医院配了许多的药, 然后就睡了一天。晚上,我昏昏沉沉地还在睡着,间或能听到窗外噼里啪啦的雨 声。我的脑子里忽然想起了楼下的那条流浪狗,这么大的雨,它要被淋透了吧。 我是很想跑下楼去看看它,但刚直起身子,很快又躺了下去。我根本就没有气力 挣扎着起来,接着,又昏昏沉沉地睡着了。 天亮时,我醒来了,觉得神清气爽,也听不见了雨声。再摸摸额头,已经没 有一点烫意,看来这感冒已经被我扛过去了。我猛然想起了那条流浪狗,快速跑 到楼下,以为它一定被淋得很落魄。可是一一我呆住了,流浪狗身上的毛,是干 的。离它不远处,立起了一个小木屋。 结尾一:我回到楼上时,找出手机想看看时间,才发现上面的十几个未接来 电,还有一条短信,是爸妈发来的。他们好像已经知道我感冒了,只说了一句, 想回家,随时都回来吧。那十几个未接来电,也都是他们打的。昨天因为我想好 好睡一觉,都调了静音, 我的眼眶瞬时就红了。 当年,为了一段莫名其妙的所谓爱情,我固执己见地和爸妈大吵了一架,然 后毅然决然地搬了出去,并且即便证明自己是错了,还是高昂着头不想低下。 结尾二:这个小木屋是谁搭的呢?我还在疑惑时,隔壁的一个年轻人告诉我 是楼下的那对老夫妻搭的,他看见他们在楼下噼噼啪啪地忙了大半天。那对老夫 妻,是有名的厉害,并且又吝啬。我有些不信,他们怎么可能劳神费力去搭个什 么小木屋呢 不久。又听到一个消息,几年前被老夫妻赶出门的儿子,也被迎了回来。 (转载《小小说选刊》2013年19期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写了一个由一条流浪狗引发的故事,虽然情节简单,但曲折跌宕,使小 说在平淡的叙述中营造了不平常的效果。 B.文中的“我”开始见到流浪狗时不大关注它,到后面却越来越想到它,说明 “我”是一个非常有同情心的人。 C.小说开头写狗在寒冷的冬天里,用使劲地抖动自己的头来取暖,以及间或发 出阵阵哀怨的声音,意在与后面狗得到照顾形成对比。 D.文中写“我”和邻居们为流浪狗送食物、送被盖、搭木屋等种种行为,彰显 了人间自有大爱的主题。 8.简要分析小说中“小木屋”的作用。(5分 9.作者为小说续写了两个结尾,你认为哪个结尾更好?请从情节、人物、主题 三个方面加以分析。(6分)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 霍去病,大将军青姊少儿子也。以皇后姊子,年十八为侍中。善骑射,再从大将 军。大将军予壮士,为票姚校尉。与轻勇骑八百,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 过当。上曰:“票姚校尉去病再冠军,封冠军侯。” 去病侯三岁,为票骑将军。其夏,去病与公孙敖俱出北地,异道。张骞、李广俱 出右北平,异道。广将四千骑先至,骞将万骑后。匈奴左贤王将数万骑围广, 与战二日,死者过半,所杀亦过当。骞至,匈奴引兵去。骞坐行留,当斩,赎为 庶人。而去病深入北地,捕首虏甚多。敖失道。上以不与会,当斩,赎为庶人
后来的一天,我感冒了,高烧烧到 40 度。我请假,到医院配了许多的药, 然后就睡了一天。晚上,我昏昏沉沉地还在睡着,间或能听到窗外噼里啪啦的雨 声。我的脑子里忽然想起了楼下的那条流浪狗,这么大的雨,它要被淋透了吧。 我是很想跑下楼去看看它,但刚直起身子,很快又躺了下去。我根本就没有气力 挣扎着起来,接着,又昏昏沉沉地睡着了。 天亮时,我醒来了,觉得神清气爽,也听不见了雨声。再摸摸额头,已经没 有一点烫意,看来这感冒已经被我扛过去了。我猛然想起了那条流浪狗,快速跑 到楼下,以为它一定被淋得很落魄。可是——我呆住了,流浪狗身上的毛,是干 的。离它不远处,立起了一个小木屋。 结尾一:我回到楼上时,找出手机想看看时间,才发现上面的十几个未接来 电,还有一条短信,是爸妈发来的。他们好像已经知道我感冒了,只说了一句, 想回家,随时都回来吧。那十几个未接来电,也都是他们打的。昨天因为我想好 好睡一觉,都调了静音。 我的眼眶瞬时就红了。 当年,为了一段莫名其妙的所谓爱情,我固执己见地和爸妈大吵了一架,然 后毅然决然地搬了出去,并且即便证明自己是错了,还是高昂着头不想低下。 结尾二:这个小木屋是谁搭的呢?我还在疑惑时,隔壁的一个年轻人告诉我, 是楼下的那对老夫妻搭的,他看见他们在楼下噼噼啪啪地忙了大半天。那对老夫 妻,是有名的厉害,并且又吝啬。我有些不信,他们怎么可能劳神费力去搭个什 么小木屋呢? 不久。又听到一个消息,几年前被老夫妻赶出门的儿子,也被迎了回来。 (转载《小小说选刊》2013 年 19 期)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本文写了一个由一条流浪狗引发的故事,虽然情节简单,但曲折跌宕,使小 说在平淡的叙述中营造了不平常的效果。 B.文中的“我”开始见到流浪狗时不大关注它,到后面却越来越想到它,说明 “我”是一个非常有同情心的人。 C.小说开头写狗在寒冷的冬天里,用使劲地抖动自己的头来取暖,以及间或发 出阵阵哀怨的声音,意在与后面狗得到照顾形成对比。 D.文中写“我”和邻居们为流浪狗送食物、送被盖、搭木屋等种种行为,彰显 了人间自有大爱的主题。 8.简要分析小说中“小木屋”的作用。(5 分) 9. 作者为小说续写了两个结尾,你认为哪个结尾更好?请从情节、人物、主题 三个方面加以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霍去病,大将军青姊少儿子也。以皇后姊子,年十八为侍中。善骑射,再从大将 军。大将军予壮士,为票姚校尉。与轻勇骑八百,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 过当。上曰:“票姚校尉去病再冠军,封冠军侯。” 去病侯三岁,为票骑将军。其夏,去病与公孙敖俱出北地,异道。张骞、李广俱 出右北平,异道。广将四千骑先至,骞将万骑后。匈奴左贤王将数万骑围广,广 与战二日,死者过半,所杀亦过当。骞至,匈奴引兵去。骞坐行留,当斩,赎为 庶人。而去病深入北地,捕首虏甚多。敖失道。上以不与会,当斩,赎为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