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命题人:邱运来温小明 审题人:钟兹明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古希腊哲学中,特别是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中,文学与政治关 系密切。在他们看来,文学反映了它所处在的政体的精神、主导性的观点和政治 原则。从一方面看,艺术是关于审美的,而政治是关于治理的,这是两个不同的 领域。但审美经验有助于促进德性培养,这样,艺术与政治目的是一致的,都是 致力于构造美好的生活。从另外一方面看,艺术是关于自由的,而政治是关于权 力的,这就构成了一种对抗关系。因为,如果政治是关于权力的,那么它也可能 是压迫性的,它可能压迫追求自由的艺术。但在政治高压的环境中,艺术对压迫 的反抗不是通过明确的政治内容,而是借助非直接的、隐秘的美学技巧或艺术形 式,比如运用讽刺、比喻、幽默、象征等美学手法对颠覆性的内容予以编码和加 密,这种掩饰是艺术逃避审查、保护自己的方法。 但是,艺术的外表,即非直接、隐蔽的、致力于颠覆的艺术形式与其政治 效果之间存在矛盾。使用公开的颠覆性内容就违反了法律,只能在美学技巧中表 达颠覆性的内容,但必须让这种艺术形式广为人知,即人们要能够熟悉理解这种 艺术形式。如果形式太过离奇或技巧性太强而难以被大众所理解,就削弱了颠覆 性政治内容的传播效果;如果政治内容太过直接,则这种艺术只能保持在地下状 态,比如文革中的许多诗歌 在压迫性的社会,艺术要追求自由,中国现代文学中普遍有民族解放的主 题,因为中华民族要从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压迫中解放出来。但在自由的社会 环境中,艺术更多地关注个人的问题。于是,艺术的目的是自身,为艺术而艺术 这种观点就出现了。但艺术一旦舍弃了社会政治这一宏大叙事,就可能琐碎化, 成为娱乐。 艺术独立于政治,艺术应该维持中立的纯粹超然的姿态。艺术占据的是理 想领域,政治则是权力领域。一旦与政治结盟,艺术就腐化了。此时,艺术的形 式还存在着,但其内容已经改变,艺术受雇于政治运动,最终导致权力迫害艺术。 但是,艺术不可能不对社会包括政治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是复杂的。现代诗人 奥登在他纪念叶芝的死和关于爱尔兰政治的诗歌中说,诗人不能导致任何事情的 发生。这只是一般的情况,在某些时候,艺术确实具有政治影响,比如小说《汤 姆叔叔的小屋》推动了美国的废奴运动。美国现实主义小说家厄普顿·辛克莱的 《屠宰场》仔细描绘了肉食加工业的情形,这部著作出版后,肉食工业的改革在 美国开始了。 方面可以说,任何文学作品都是社会政治因素的产物,因为作家的人格 是为他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所塑造的,而文学作品与作家的人格密切相关。另一 方面,重要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流派对社会具有深刻的影响,它摧毁禁忌、规则和 社会偏见,这就有助于社会价值观的变迁,反过来促进了社会和政治变革。我们 可以硏究社会环境对文学的影响,但要考察作家对其社会时代的影响就很难了。 (摘编自章辉《论文艺与政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江西省赣州市 2018 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命题人:邱运来 温小明 审题人:钟兹明 第 I 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在古希腊哲学中,特别是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中,文学与政治关 系密切。在他们看来,文学反映了它所处在的政体的精神、主导性的观点和政治 原则。从一方面看,艺术是关于审美的,而政治是关于治理的,这是两个不同的 领域。但审美经验有助于促进德性培养,这样,艺术与政治目的是一致的,都是 致力于构造美好的生活。从另外一方面看,艺术是关于自由的,而政治是关于权 力的,这就构成了一种对抗关系。因为,如果政治是关于权力的,那么它也可能 是压迫性的,它可能压迫追求自由的艺术。但在政治高压的环境中,艺术对压迫 的反抗不是通过明确的政治内容,而是借助非直接的、隐秘的美学技巧或艺术形 式,比如运用讽刺、比喻、幽默、象征等美学手法对颠覆性的内容予以编码和加 密,这种掩饰是艺术逃避审查、保护自己的方法。 但是,艺术的外表,即非直接、隐蔽的、致力于颠覆的艺术形式与其政治 效果之间存在矛盾。使用公开的颠覆性内容就违反了法律,只能在美学技巧中表 达颠覆性的内容,但必须让这种艺术形式广为人知,即人们要能够熟悉理解这种 艺术形式。如果形式太过离奇或技巧性太强而难以被大众所理解,就削弱了颠覆 性政治内容的传播效果;如果政治内容太过直接,则这种艺术只能保持在地下状 态,比如文革中的许多诗歌。 在压迫性的社会,艺术要追求自由,中国现代文学中普遍有民族解放的主 题,因为中华民族要从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压迫中解放出来。但在自由的社会 环境中,艺术更多地关注个人的问题。于是,艺术的目的是自身,为艺术而艺术 这种观点就出现了。但艺术一旦舍弃了社会政治这一宏大叙事,就可能琐碎化, 成为娱乐。 艺术独立于政治,艺术应该维持中立的纯粹超然的姿态。艺术占据的是理 想领域,政治则是权力领域。一旦与政治结盟,艺术就腐化了。此时,艺术的形 式还存在着,但其内容已经改变,艺术受雇于政治运动,最终导致权力迫害艺术。 但是,艺术不可能不对社会包括政治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是复杂的。现代诗人 奥登在他纪念叶芝的死和关于爱尔兰政治的诗歌中说,诗人不能导致任何事情的 发生。这只是一般的情况,在某些时候,艺术确实具有政治影响,比如小说《汤 姆叔叔的小屋》推动了美国的废奴运动。美国现实主义小说家厄普顿•辛克莱的 《屠宰场》仔细描绘了肉食加工业的情形,这部著作出版后,肉食工业的改革在 美国开始了。 一方面可以说,任何文学作品都是社会政治因素的产物,因为作家的人格 是为他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所塑造的,而文学作品与作家的人格密切相关。另一 方面,重要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流派对社会具有深刻的影响,它摧毁禁忌、规则和 社会偏见,这就有助于社会价值观的变迁,反过来促进了社会和政治变革。我们 可以研究社会环境对文学的影响,但要考察作家对其社会时代的影响就很难了。 (摘编自章辉《论文艺与政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希腊学者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认为,文学反映了它所处时代的政体的精神、 主导性的 观点和政治原则,与政治关系密切 B.虽然艺术和政治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但是艺术中的审美经验有助于促进德 性培养,在 这个意义上,艺术和政治的目的是相同的。 C.艺术不会直接反抗政治,而是运用讽刺、比喻、幽默、象征等美学手法对颠 覆性的内容 予以掩饰,来逃避审查、保护自己。 D.从某一方面看,政治是关于权力的,艺术是关于自由的,由于政治可能会压 迫艺术,因 而政治与艺术又构成对抗关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为中华民族要从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压迫中解放出来,所以中国现代文 学中普遍有 民族解放的主题 B.艺术用非直接的艺术形式表达颠覆性的政治内容.其表达效果与这种非直接 艺术形式被 人们理解的程度成正比。 C.艺术在自由的社会环境中,更多地关注个人问题,但是艺术如果失去了社会 政治这一内 容.就可能琐碎化,成为娱乐。 D.艺术形式太过离奇或技巧性太强,就会降低颠覆性政治内容的传播效果;而 政治内容太 直露,作品又不能公开发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和《屠宰场》对社会产生了影响,而叶芝的诗歌却 没有改变任 何事物,这表明小说比诗歌更容易产生社会影响。 B.艺术占据理想领域,政治是权力领域,如果两者结盟,那么,艺术就受雇于 政治运动 导致权力迫害艺术,因此,艺术应独立于政治 C.社会政治环境塑造了作家的人格,而作家的人格又反映在其作品中.任何时 代的文学作 品都多多少少受到那个时代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 D.重要的文学作品摧毁禁忌、规则和社会偏见,有助于社会价值观的变迁,反 过来促进社 会和政治变革,这就对社会产生了影响。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4~6题。 借面 安勇 半年前我爸意外去世后,这个家就抽去一根顶梁柱子,那年我才9岁。所 有的重量一下子都压在了母亲的肩上。但她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那时我不懂事
A.古希腊学者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认为,文学反映了它所处时代的政体的精神、 主导性的 观点和政治原则,与政治关系密切。 B.虽然艺术和政治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但是艺术中的审美经验有助于促进德 性培养,在 这个意义上,艺术和政治的目的是相同的。 C.艺术不会直接反抗政治,而是运用讽刺、比喻、幽默、象征等美学手法对颠 覆性的内容 予以掩饰,来逃避审查、保护自己。 D.从某一方面看,政治是关于权力的,艺术是关于自由的,由于政治可能会压 迫艺术,因 而政治与艺术又构成对抗关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因为中华民族要从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压迫中解放出来,所以中国现代文 学中普遍有 民族解放的主题。 B.艺术用非直接的艺术形式表达颠覆性的政治内容.其表达效果与这种非直接 艺术形式被 人们理解的程度成正比。 C.艺术在自由的社会环境中,更多地关注个人问题,但是艺术如果失去了社会 政治这一内 容.就可能琐碎化,成为娱乐。 D.艺术形式太过离奇或技巧性太强,就会降低颠覆性政治内容的传播效果;而 政治内容太 直露,作品又不能公开发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和《屠宰场 》对社会产生了影响,而叶芝的诗歌却 没有改变任 何事物,这表明小说比诗歌更容易产生社会影响。 B.艺术占据理想领域,政治是权力领域,如果两者结盟,那么,艺术就受雇于 政治运动, 导致权力迫害艺术,因此,艺术应独立于政治。 C.社会政治环境塑造了作家的人格,而作家的人格又反映在其作品中.任何时 代的文学作 品都多多少少受到那个时代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 D.重要的文学作品摧毁禁忌、规则和社会偏见,有助于社会价值观的变迁,反 过来促进社 会和政治变革,这就对社会产生了影响。 (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 4~6 题。 借 面 安勇 半年前我爸意外去世后,这个家就抽去一根顶梁柱子,那年我才 9 岁。所 有的重量一下子都压在了母亲的肩上。但她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那时我不懂事
看到别的人家吃面条,馋得直流哈拉子。每次听我这么说,母亲的心都酸酸的不 是滋味。但家里的白面几个月前就已经吃光了,除了伸手向别人借,母亲想不出 什么别的办法。 母亲切完给猪吃的菜,看一眼天上的太阳,就拿着一只空瓢出了门 母亲在东院二婶家的门前停下来,犹豫了片刻,理一理额前的头发,硬着 头皮推开了院门。母亲是个要强的人,过去还从未向人伸过手。二婶正站在房门 口喂鸡,嘴里“咕咕咕”地叫着,手里的玉米粒撒到地上,一群鸡就争抢着跑过 来。二婶见她进来,脸上堆满笑亲热地打了声招呼。母亲喊一声“二婶”,脸上 就飞起了一片羞涩的红晕。那句话在喉咙口打了几个滚儿,狠狠心还是说了出来。 二婶听说要借面,脸上的笑就消失得不见了踪影,一拍大腿说:“哎呀妈呀! 你咋不早说呢,头天晚上还有点儿,今儿个早晨刚吃没。你要是不信,我拿面口 袋来给你看。”二婶说着话,就转身进了屋。母亲的脸更红了,愣了一下,就赶 忙转过身逃跑似的往外走。 母亲一溜儿小跑,走出了几十米,脸还在火烧火燎地发烫,屈辱的感觉像 块磨盘似的重重地压在她的心上。她甚至对儿子升起了一丝怨恨,怪他不该嘴馋, 平白无故地想什么面条吃。也怪他都9岁了,还不能体谅家里的难处。这些想法 在她的心里翻了几个来回,最后,咬一咬牙,还是推开了胡大嫂家的院门。 胡大嫂正在灶前做午饭,听到院门响,看见她手里拿着的那只空瓢,就猜 出了了八九分她的来意,赶忙操起一只空盆迎了出去。胡大嫂不等她开口,愁眉 苦脸地扬一扬手里的那只盆说:“大妹子,你瞅瞅俺家这日子过的,吃了上顿没 下顿,我正想着出去借点儿米,先把晌午饭答兑到锅里去。”听到胡大嫂的话, 她的头突然一晕,眼前就转起了一团金星。直到胡大嫂又说了句:“你来,是有 啥事儿吧?”她才猛然反应过来,嘴上忙不迭地答,“没事儿,没事儿,没啥事 儿!”就急三火四地往出走。走到院门口时,胡大嫂的话又追了上来,“有啥事 儿别抹不开不吱声,咱左邻右舍地住着谁跟谁啊!” 母亲没有应声,深深低着头,脚步匆匆地往家走,泪珠在眼眶里不停地打 转转。她已经打定主意,说什么也不会再向人借面了,如果儿子回来就告诉他, 以后也别再馋什么面条吃 母亲一路走一路想,不提防和一个人撞在了一起。抬起头,母亲就看到了 西院的三奶。三奶已经六十多岁,走路颤巍巍的,还拄着一根棍子,家里的日子 过得也很不好。母亲见是三奶,忙掩饰住心里的委屈,艰难地露出了一丝微笑。 三奶看一眼她的脸色,再看一眼她手里拿着的那只空瓢,心里就明白了她的遭遇 把抢过她手里的瓢问:“是米,是面,还是盐?”母亲忙摇头否认。三奶却突 然生了气,撅起了嘴,用棍子指着她说:“到底要什么,你痛快地说,不说就是 瞧不起你三奶,拿三奶当外人。”母亲只得从牙缝儿里挤出了一个“面”字 奶二活不说,转身就往家里走,再出来时,手上抖抖地端了一瓢面。三奶拍拍她 的肩膀说:“以后有啥难处,就和三奶说,有我锅里的,就有你碗里的。”母亲 接过面时,再也忍不住,泪水一下子涌了出来 面条擀好了,锅里的水翻起了花,母亲并不急着下面,伸手去陶罐里摸出 只鸡蛋,打进开水里。想了想,又摸了一只打了进去。晌午,我正饿得慌时 ˉ碗热乎乎的面条刚好盛进了碗里,上面还躺着两只元宝似的鸡蛋。我吃得匆匆 忙忙,吃出了一头的白毛汗。边吃还边说真解馋。吃完面条我把碗放在窗台上, 招呼一声就跑出了门
看到别的人家吃面条,馋得直流哈拉子。每次听我这么说,母亲的心都酸酸的不 是滋味。但家里的白面几个月前就已经吃光了,除了伸手向别人借,母亲想不出 什么别的办法。 母亲切完给猪吃的菜,看一眼天上的太阳,就拿着一只空瓢出了门。 母亲在东院二婶家的门前停下来,犹豫了片刻,理一理额前的头发,硬着 头皮推开了院门。母亲是个要强的人,过去还从未向人伸过手。二婶正站在房门 口喂鸡,嘴里“咕咕咕”地叫着,手里的玉米粒撒到地上,一群鸡就争抢着跑过 来。二婶见她进来,脸上堆满笑亲热地打了声招呼。母亲喊一声“二婶”,脸上 就飞起了一片羞涩的红晕。那句话在喉咙口打了几个滚儿,狠狠心还是说了出来。 二婶听说要借面,脸上的笑就消失得不见了踪影,一拍大腿说:“ 哎呀妈呀! 你咋不早说呢,头天晚上还有点儿,今儿个早晨刚吃没。你要是不信,我拿面口 袋来给你看。”二婶说着话,就转身进了屋。母亲的脸更红了,愣了一下,就赶 忙转过身逃跑似的往外走。 母亲一溜儿小跑,走出了几十米,脸还在火烧火燎地发烫,屈辱的感觉像 块磨盘似的重重地压在她的心上。她甚至对儿子升起了一丝怨恨,怪他不该嘴馋, 平白无故地想什么面条吃。也怪他都 9 岁了,还不能体谅家里的难处。这些想法 在她的心里翻了几个来回,最后,咬一咬牙,还是推开了胡大嫂家的院门。 胡大嫂正在灶前做午饭,听到院门响,看见她手里拿着的那只空瓢,就猜 出了了八九分她的来意,赶忙操起一只空盆迎了出去。胡大嫂不等她开口,愁眉 苦脸地扬一扬手里的那只盆说:“大妹子,你瞅瞅俺家这日子过的,吃了上顿没 下顿,我正想着出去借点儿米,先把晌午饭答兑到锅里去。”听到胡大嫂的话, 她的头突然一晕,眼前就转起了一团金星。直到胡大嫂又说了句:“你来,是有 啥事儿吧?”她才猛然反应过来,嘴上忙不迭地答,“没事儿,没事儿,没啥事 儿!”就急三火四地往出走。走到院门口时,胡大嫂的话又追了上来,“有啥事 儿别抹不开不吱声,咱左邻右舍地住着谁跟谁啊!” 母亲没有应声,深深低着头,脚步匆匆地往家走,泪珠在眼眶里不停地打 转转。她已经打定主意,说什么也不会再向人借面了,如果儿子回来就告诉他, 以后也别再馋什么面条吃。 母亲一路走一路想,不提防和一个人撞在了一起。抬起头,母亲就看到了 西院的三奶。三奶已经六十多岁,走路颤巍巍的,还拄着一根棍子,家里的日子 过得也很不好。母亲见是三奶,忙掩饰住心里的委屈,艰难地露出了一丝微笑。 三奶看一眼她的脸色,再看一眼她手里拿着的那只空瓢,心里就明白了她的遭遇。 一把抢过她手里的瓢问:“是米,是面,还是盐?”母亲忙摇头否认。三奶却突 然生了气,撅起了嘴,用棍子指着她说:“到底要什么,你痛快地说,不说就是 瞧不起你三奶,拿三奶当外人。”母亲只得从牙缝儿里挤出了一个“面”字。三 奶二活不说,转身就往家里走,再出来时,手上抖抖地端了一瓢面。三奶拍拍她 的肩膀说:“以后有啥难处,就和三奶说,有我锅里的,就有你碗里的。”母亲 接过面时,再也忍不住,泪水一下子涌了出来。 面条擀好了,锅里的水翻起了花,母亲并不急着下面,伸手去陶罐里摸出 一只鸡蛋,打进开水里。想了想,又摸了一只打了进去。晌午,我正饿得慌时, 一碗热乎乎的面条刚好盛进了碗里,上面还躺着两只元宝似的鸡蛋。我吃得匆匆 忙忙,吃出了一头的白毛汗。边吃还边说真解馋。吃完面条我把碗放在窗台上, 招呼一声就跑出了门
母亲拿起窗台上那只碗时,见里面竟然还剩下了半碗面条,看来儿子只吃 掉了两只鸡蛋和半碗面。就在心里埋怨一句儿子,让自己受了这么大的委屈,却 点儿都不懂得珍惜。母亲随手拿起筷子,打算把剩下的面条打扫干净。 母亲手中的筷子伸进面条里时,忽然触到了一个硬硬的东西,翻开面条时, 她先看见了笫一只鸡蛋,再往下翻一翻时,她又找到了第二只。母亲的泪就像断 了线的珍珠似的,落进了碗里。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分) A.二婶见到母亲推开院门,一开始脸上堆满笑容,后来听说母亲借面,笑容消 失殆尽,通 过表情的变化,写出了二婶善变、小气势利的性格 B.小说注重写出人物微妙的心理变化,如母亲借面,先是犹豫,羞于启齿,未 借着面后是 委屈、埋怨,最后还是下定决心向三奶借面,借着面后欣喜感激。 C.小说善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如对胡大嫂这个人物就运用了神态,语言 动作和心 理描写方法,充分展现了她虚伪自私的性格。 D.强烈鲜明的对比是这篇小说突出的特色,在与二婶和胡大嫂一系列言行的鲜 明对比中, 三奶善解人意、慷慨热情的美好形象显得更加鲜明。 5.小说在刻画母亲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6.小说三次写到了母亲的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 小说内容进行具体 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梨园中人”谭元寿:江河不择细流 2014年12月20日,纪念叶盛兰诞生100周年演唱会,谭元寿、谭孝曾、 谭正岩,三代谭派传人同台演绎经典剧目《定军山》。那应该是谭元寿最近一次 登台,那一年他已经86岁,孙子谭正岩35岁。 直到2017年春节,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角儿来了之百年谭派》节目中, 更多的谭迷才再一次见到谭元寿,听到他的声音。 “父亲总想把最好的形象留在观众心里。″谭元寿的儿子谭立曾悄悄对我们 说 真正的艺术家难免爱惜羽毛。尽管谭元寿是当之无愧的当代京剧大师,但他 辈子都反对别人称呼他为“艺术家”。他常挂在嘴边的是,“我只是一名普通 演员”。二十多年前,谭元寿在上海电视台录制节目,现场有青年演员问他,何 时成的名?他的回答是,“我一辈子也没有成名”。那是先生的谦虚,却有着“梨 园世家”的自信与旷达
母亲拿起窗台上那只碗时,见里面竟然还剩下了半碗面条,看来儿子只吃 掉了两只鸡蛋和半碗面。就在心里埋怨一句儿子,让自己受了这么大的委屈,却 一点儿都不懂得珍惜。母亲随手拿起筷子,打算把剩下的面条打扫干净。 母亲手中的筷子伸进面条里时,忽然触到了一个硬硬的东西,翻开面条时, 她先看见了笫一只鸡蛋,再往下翻一翻时,她又找到了第二只。母亲的泪就像断 了线的珍珠似的,落进了碗里。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二婶见到母亲推开院门,一开始脸上堆满笑容,后来听说母亲借面,笑容消 失殆尽,通 过表情的变化,写出了二婶善变、小气势利的性格。 B.小说注重写出人物微妙的心理变化,如母亲借面,先是犹豫,羞于启齿,未 借着面后是 委屈、埋怨,最后还是下定决心向三奶借面,借着面后欣喜感激。 C.小说善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如对胡大嫂这个人物就运用了神态,语言、 动作和心 理描写方法,充分展现了她虚伪自私的性格。 D.强烈鲜明的对比是这篇小说突出的特色,在与二婶和胡大嫂一系列言行的鲜 明对比中, 三奶善解人意、慷慨热情的美好形象显得更加鲜明。 5.小说在刻画母亲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5 分) 6.小说三次写到了母亲的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 小说内容进行具体 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梨园中人”谭元寿:江河不择细流 2014 年 12 月 20 日,纪念叶盛兰诞生 100 周年演唱会,谭元寿、谭孝曾、 谭正岩,三代谭派传人同台演绎经典剧目《定军山》。那应该是谭元寿最近一次 登台,那一年他已经 86 岁,孙子谭正岩 35 岁。 直到 2017 年春节,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角儿来了之百年谭派》节目中, 更多的谭迷才再一次见到谭元寿,听到他的声音。 “父亲总想把最好的形象留在观众心里。"谭元寿的儿子谭立曾悄悄对我们 说。 真正的艺术家难免爱惜羽毛。尽管谭元寿是当之无愧的当代京剧大师,但他 一辈子都反对别人称呼他为“艺术家”。他常挂在嘴边的是,“我只是一名普通 演员”。二十多年前,谭元寿在上海电视台录制节目,现场有青年演员问他,何 时成的名?他的回答是,“我一辈子也没有成名”。那是先生的谦虚,却有着“梨 园世家”的自信与旷达
作为京剧创始人之一谭鑫培的玄孙、“四大须生”之一谭富英的儿子,谭元 寿的降生给这个家族带来一份重重的期待。谭元寿在幼年时就经常看京剧大师杨 小楼的表演。每次见面,杨小楼都会把他高高举起,放在肩上,逗着说,快长大, 把戏唱,成好角,名天下。“杨小楼是我一生中第一个崇拜者。”谭元寿说 童年时,谭元寿就常随父亲去余叔岩家里学戏,看余叔岩先生向他父亲传授 余派唱腔。听着听着,他就在余老夫人的怀抱里睡着了,睡梦里都是余派唱腔 所以,“直到现在,我最喜欢的还是余派唱腔 后来,谭小培仿照当年谭鑫培将谭富英送到富连成坐科,把谭元寿送到富连 成第六科“元”字科。入富连成科班学艺的第一天,肖长华先生给他取名元寿, 从此戏班里就有了个谭元寿,在富连成学了7年,谭元寿学演了近百出戏。60 多年后,谭元寿回忆起这难忘的7年,总结了富连成的“三件法宝”:一是严 格教学,不分亲疏;二是注重舞台实践,全年只休息两天,没有一天不上课,没 有一天不练功,没有一天不演出;三是教学中“文武昆乱”并重,“文武昆乱” 兼学。 谭先生讲的一件事让人印象极为深刻。出科之后,他崇拜李少春,想拜李少 春为师。父亲谭富英不仅十分支持,还对他说:江河不择细流,泰山不弃细壤, 谭派哪里来的?就是吸取各家之长才形成的。“我的曾祖、祖父、父亲和我的儿 孙六代人,都是科班或者戏校坐科才出道的。没有一个是全靠家学,每一代人都 拜有好多老师,这就是转益多师。” 京剧成为国剧的初期,谭鑫培创下了“无腔不学谭”的历史,这一方面源于 谭派的声腔之美,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谭派没有门户之见,能够采众家之长,后学 们也饮水思源,以艺为大。 个家族,七代人从事同一门艺术,即便放在全世界,也是鲜见而宝贵的 在京剧自身的魅力之外,一定有一条强韧的精神纽带将他们联结在一起。我们去 求证,谭先生笑笑说:“父亲谭富英的人品对我一生影响最大。他总教育我做 人要忠厚,唱戏要高调门,做人要低调门。要学会吃亏、让人。对别人厚才有自 己的道,才有后代子孙的道 家族的巨大声望,戏曲界乃至国家的厚望,在谭元寿的人生里是一种无形的 推动力。创业难,守业更难。作为谭派第五代的谭元寿,全面继承谭派表演艺术, 守本纳新,拓宽戏路,“做了谭派艺术忠诚而富有成效的守护者” 因为这样的梨园人生,谭元寿才像爱护生命一样爱护京剧,关心京剧的未来。 他常说,“艺术家是唱出来的,不是任何人可以馈赠的”。尽管他唱过演过 的戏有二百多出,在今天看来已经是不可思议的一个数字,但他一直强调自己与 前辈的差距。他几乎能唱各种老生戏与武生戏,他说程砚秋先生花旦、刀马旦、 泼辣旦、昆腔戏什么都唱,所以希望人们不要狭隘地理解流派艺术,希望青年演 员在继承流派的同时,一定要多学、多演、多看,不断拓宽自己的戏路。 他说,京剧这门艺术就是口传心授,看录像谁都能看明白,但里面的内涵是 看不会的,很多诀窍必须口传心授,“京剧都是这么传下来的”。所以,他从来 没有门户观念,一直对登门请教的戏曲界人士敞开大门,年届九十还亲手指导中 国戏曲学院的研究生。 他最担心的也是京剧,“最怕走样了,失传了。梅先生有句话富有哲理, 移步不换形’。我们要跟着时代,但不能为了追时代就丢了本来的样子 人们说,有人才有戏,有戏才有派。因为一代代戏曲人的砥砺前行,才有京 剧两百年的辉煌。无数个体的追求终会塑造出时代的模样。但如果我们都习惯了
作为京剧创始人之一谭鑫培的玄孙、“四大须生”之一谭富英的儿子,谭元 寿的降生给这个家族带来一份重重的期待。谭元寿在幼年时就经常看京剧大师杨 小楼的表演。每次见面,杨小楼都会把他高高举起,放在肩上,逗着说,快长大, 把戏唱,成好角,名天下。“杨小楼是我一生中第一个崇拜者。”谭元寿说。 童年时,谭元寿就常随父亲去余叔岩家里学戏,看余叔岩先生向他父亲传授 余派唱腔。听着听着,他就在余老夫人的怀抱里睡着了,睡梦里都是余派唱腔。 所以,“直到现在,我最喜欢的还是余派唱腔。” 后来,谭小培仿照当年谭鑫培将谭富英送到富连成坐科,把谭元寿送到富连 成第六科 “元”字科。入富连成科班学艺的第一天,肖长华先生给他取名元寿, 从此戏班里就有了个谭元寿,在富连成学了 7 年,谭元寿学演了近百出戏。60 多年后,谭元寿回忆起这难忘的 7 年,总结了富连成的“三件法宝”:一是严 格教学,不分亲疏;二是注重舞台实践,全年只休息两天,没有一天不上课,没 有一天不练功,没有一天不演出;三是教学中“文武昆乱”并重,“文武昆乱” 兼学。 谭先生讲的一件事让人印象极为深刻。出科之后,他崇拜李少春,想拜李少 春为师。父亲谭富英不仅十分支持,还对他说:江河不择细流,泰山不弃细壤。 谭派哪里来的?就是吸取各家之长才形成的。“我的曾祖、祖父、父亲和我的儿 孙六代人,都是科班或者戏校坐科才出道的。没有一个是全靠家学,每一代人都 拜有好多老师,这就是转益多师。” 京剧成为国剧的初期,谭鑫培创下了“无腔不学谭”的历史,这一方面源于 谭派的声腔之美,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谭派没有门户之见,能够采众家之长,后学 们也饮水思源,以艺为大。 一个家族,七代人从事同一门艺术,即便放在全世界,也是鲜见而宝贵的。 在京剧自身的魅力之外,一定有一条强韧的精神纽带将他们联结在一起。我们去 求证,谭先生笑笑说: “父亲谭富英的人品对我一生影响最大。他总教育我做 人要忠厚,唱戏要高调门,做人要低调门。要学会吃亏、让人。对别人厚才有自 己的道,才有后代子孙的道。” 家族的巨大声望,戏曲界乃至国家的厚望,在谭元寿的人生里是一种无形的 推动力。创业难,守业更难。作为谭派第五代的谭元寿,全面继承谭派表演艺术, 守本纳新,拓宽戏路,“做了谭派艺术忠诚而富有成效的守护者”。 因为这样的梨园人生,谭元寿才像爱护生命一样爱护京剧,关心京剧的未来。 他常说,“艺术家是唱出来的,不是任何人可以馈赠的”。尽管他唱过演过 的戏有二百多出,在今天看来已经是不可思议的一个数字,但他一直强调自己与 前辈的差距。他几乎能唱各种老生戏与武生戏,他说程砚秋先生花旦、刀马旦、 泼辣旦、昆腔戏什么都唱,所以希望人们不要狭隘地理解流派艺术,希望青年演 员在继承流派的同时,一定要多学、多演、多看,不断拓宽自己的戏路。 他说,京剧这门艺术就是口传心授,看录像谁都能看明白,但里面的内涵是 看不会的,很多诀窍必须口传心授,“京剧都是这么传下来的”。所以,他从来 没有门户观念,一直对登门请教的戏曲界人士敞开大门,年届九十还亲手指导中 国戏曲学院的研究生。 他最担心的也是京剧,“最怕走样了,失传了。梅先生有句话富有哲理,' 移步不换形’。我们要跟着时代,但不能为了追时代就丢了本来的样子” 。 人们说,有人才有戏,有戏才有派。因为一代代戏曲人的砥砺前行,才有京 剧两百年的辉煌。无数个体的追求终会塑造出时代的模样。但如果我们都习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