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2015年6月 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 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共45分)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伦纲常是儒学的核心价值所在,也是儒学在三教中能够占据主导地位的关键。 佛教在中国遭到最大的攻击就是它的“不忠不孝”,损害了纲常名教。为此,佛 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一个重大变革就是提倡孝亲忠君,并且用以出家济世为“大 孝”的理论来回应儒家的抨击。尽管如此,儒家仍然一直抓住佛教的“出世”思 想和行为不放,对其进行批判 程颐曾说,释氏之学无须同圣人之学进行比较,只从“迹”上就可以判其荒谬: 佛氏逃父出家,便是绝人伦、背离君臣父子夫妇之道。对此,朱熹也表示赞同。 但朱熹比其更进一层。朱熹指出,佛教的最高本体是“空”,是一切皆空,儒家 的最高本体是“理”,是“万理咸备”;比较起来,佛教的本体是没有任何具 体内容的“空无”之体,儒家则是体用兼备。在朱熹看来,儒家的“天理”中包 含着仁民爱物、民生彝伦、格物致知等方面的内容,佛教不是没有见到“理”, 而是见到了离开人伦日用的空理,所以是“空虚寂灭 佛教方面并不这样认为,唐代的圭峰宗密就认为儒家的“仁义之义”只是一孔之 见,佛教见到的是“义理之义”,而非“仁义之义”。从佛教的立场看,“有义” 或“无义”是看一个人在做事时候的心态:若是以觉悟之心去做,就是有义之事 若是以狂乱之心去做,就是无义之事。“仁义”只代表儒家对“义”的看法,但 不是最终的“义理”,更不能把“仁义”说成是“天理”。对此,朱熹的意见是, 宗密视“仁义”为世俗的“恩爱”,是情而不是义,因此,佛教是不讲“义理 的。但与朱熹同时代的大慧宗杲则说:仁、义、礼、智、信固然是人性的具体表 现,但它们本身都不是“性”,儒家只认此“五常”为天理,是见“天”不见 “人”,是“为学”不“为道”,是有缺陷的。 严格地说,朱熹的理事关系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关系。程颢说:“形而 上者为道,形而下者为器,须著如此说。器亦道,道亦器,但得道在,不论今与 后,己与人。”朱熹强调的是程颢的理事无二、道不离日用,亦即程颐所说的“体 用一源,显微无间”,这与佛教的“空虚寂灭”并非同一层次的问题。朱熹批评 佛教的“空”是“见地”出了问题,确实看到了问题的要害,所以他又说:“释 氏合下见得一个道理空虚不实,故要得超脱,尽去物累,方是无漏为佛地位” 但是,佛教见空,是为超越物累,解脱成佛。从这个意义说,它的空是“心”空 而“事”不空,是以心为体,以事为用,而非儒家的理事不二。儒家“以理为本” 释家“以心为本”,佛教讲的“心空”是为了“去累”,而儒家讲的“理实”是 为了“纲常”。因此,朱熹的“理”是存在论的理,不是形而上的理 (选自《哲学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佛教在中国化进程中进行了一些变革,如提倡孝亲忠君,并以出家济世为“大 孝”,以此来应对中国纲常名教的攻击与批判 B.文中的“儒学”即儒教,为中国三教之一,在三教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其核 心价值在于人伦纲常的道德要求与行为准则
江西省赣州市 2014-2015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15 年 6 月 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 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共 70 分) 甲 必考题(共 45 分)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3 题。 人伦纲常是儒学的核心价值所在,也是儒学在三教中能够占据主导地位的关键。 佛教在中国遭到最大的攻击就是它的“不忠不孝”,损害了纲常名教。为此,佛 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一个重大变革就是提倡孝亲忠君,并且用以出家济世为“大 孝”的理论来回应儒家的抨击。尽管如此,儒家仍然一直抓住佛教的“出世”思 想和行为不放,对其进行批判。 程颐曾说,释氏之学无须同圣人之学进行比较,只从“迹”上就可以判其荒谬: 佛氏逃父出家,便是绝人伦、背离君臣父子夫妇之道。对此,朱熹也表示赞同。 但朱熹比其更进一层。朱熹指出,佛教的最高本体是“空”,是一切皆空,儒家 的最高本体是“理” ,是“万理咸备”;比较起来,佛教的本体是没有任何具 体内容的“空无”之体,儒家则是体用兼备。在朱熹看来,儒家的“天理”中包 含着仁民爱物、民生彝伦、格物致知等方面的内容,佛教不是没有见到“理”, 而是见到了离开人伦日用的空理,所以是“空虚寂灭”。 佛教方面并不这样认为,唐代的圭峰宗密就认为儒家的“仁义之义”只是一孔之 见,佛教见到的是“义理之义”,而非“仁义之义”。从佛教的立场看,“有义” 或“无义”是看一个人在做事时候的心态:若是以觉悟之心去做,就是有义之事; 若是以狂乱之心去做,就是无义之事。“仁义”只代表儒家对“义”的看法,但 不是最终的“义理”,更不能把“仁义”说成是“天理”。对此,朱熹的意见是, 宗密视“仁义”为世俗的“恩爱”,是情而不是义,因此,佛教是不讲“义理” 的。但与朱熹同时代的大慧宗杲则说:仁、义、礼、智、信固然是人性的具体表 现,但它们本身都不是“性”,儒家只认此“五常”为天理,是见“天”不见 “人”,是“为学”不“为道”,是有缺陷的。 严格地说,朱熹的理事关系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关系。程颢说:“形而 上者为道,形而下者为器,须著如此说。器亦道,道亦器,但得道在,不论今与 后,己与人。”朱熹强调的是程颢的理事无二、道不离日用,亦即程颐所说的“体 用一源,显微无间”,这与佛教的“空虚寂灭”并非同一层次的问题。朱熹批评 佛教的“空”是“见地”出了问题,确实看到了问题的要害,所以他又说:“释 氏合下见得一个道理空虚不实,故要得超脱,尽去物累,方是无漏为佛地位”。 但是,佛教见空,是为超越物累,解脱成佛。从这个意义说,它的空是“心”空 而“事”不空,是以心为体,以事为用,而非儒家的理事不二。儒家“以理为本”, 释家“以心为本”,佛教讲的“心空”是为了“去累”,而儒家讲的“理实”是 为了“纲常”。因此,朱熹的“理”是存在论的理,不是形而上的理。 (选自《哲学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佛教在中国化进程中进行了一些变革,如提倡孝亲忠君,并以出家济世为“大 孝”,以此来应对中国纲常名教的攻击与批判。 B.文中的“儒学”即儒教,为中国三教之一,在三教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其核 心价值在于人伦纲常的道德要求与行为准则
C.儒学代表人物程颐对佛氏逃父出家的行为进行了批判,认为这种行为是荒谬 的,是绝人伦、背离君臣父子夫妇之道的行为。 D.朱熹认为,儒家讲究“天理”,如仁民爱物、民生彝伦、格物致知等;佛教 却没有见到“理”,而是一切皆空,“空虚寂灭” 思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 项是 A.唐代的圭峰宗密认为佛教讲的是“义理之义”,而儒家讲的“仁义”只代表 其对“义”的看法,而并非最终的“义理”。 B.文章作者认为,朱熹对佛教的“空”的批评确实看到了问题的要害,作者完 全赞同朱熹对佛教“空虚寂灭”的判断。 C.与朱熹同时代的大慧宗杲认为,儒家的“五常”固然是人性的具体表现,但 只认此“五常”为天理,是见“天”不见“人” D.朱熹认为,宗密把“仁义”看作世俗的“恩爱”,把“仁义”视为情而非义, 因此佛教是不讲究“义理”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佛教由于不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本地教派,在传入中国后必然会遭到儒家 道家等各种纲常名教的抵制与批评 B.儒家的“义”是“仁义之义”,包括仁、义、礼、智、信等伦理道德要求 佛教的“义”之有无是看做事时的心态。 C.朱熹强调理事无二,意即伦理纲常的原则与日常的为人处事是不可分割的, 他批评佛教之“空”是理事相背离。 D.朱熹之所谓“理”即“天理”,它强调与日常生活实践的结合,即程颢说的 道不离日用,“体用一源,显微无间”。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刘瓛字子硅,沛郡相人。年五岁,闻舅孔煕先读《管宁传》,欣然欲读,舅更为 说之,精意听受,曰:“此可及也。”除奉朝请,不就,兄弟三人共处蓬室一间 为风所倒,无以葺之。怡然自乐,习业不废。聚徒教授,常有数十。 齐高帝践阼,召瓛入华林园谈语,问以政道。答曰:“政在《孝经》。宋氏所以 亡,陛下所以得之是也。”帝咨嗟曰:“儒者之言,可宝万世。”又谓瓛曰:“吾 应天革命,物议以为何如?”瓛曰:“陛下戒前轨之失,加之以宽厚,虽危可安 若循其覆辙,虽安必危。”及出,帝谓司徒褚彦回曰:“方直乃尔。学士故自过 人 永明初,竟陵王子良请为征北司徒记室,瓛与张融、王思远书曰:“奉教使恭召 会当停公事但念生平素抱有乖恩顾吾性拙人间不习仕进昔尝为行佐便以不能及 公事免黜此眷者所共知也量己审分,不敢期荣,夙婴贫困,加以疏懒,衣裳容发, 有足骇者。吾庶欲从九九之遗迹,可得奉温清,展私计,志在此耳。”除步兵 校尉,不拜。 瓛姿状纤小,儒业冠于当时,都下士子贵游,莫不下席受业,当世推其大儒,以 比古之曹、郑。性谦率,不以高名自居,之诣于人,唯一门生持胡床随后。住 在檀桥,瓦屋数间,上皆穿漏,学徒敬慕,呼为青溪焉。 竟陵王子良亲往修谒。七年,表武帝为瓛立馆,以杨烈桥故主第给之,生徒皆贺 瓛曰:“此华宇岂吾宅邪?幸可诏作讲堂,犹恐见害也。”未及徙居,遇疾。及 卒,门人受学者并吊服临送
C.儒学代表人物程颐对佛氏逃父出家的行为进行了批判,认为这种行为是荒谬 的,是绝人伦、背离君臣父子夫妇之道的行为。 D.朱熹认为,儒家讲究“天理”,如仁民爱物、民生彝伦、格物致知等;佛教 却没有见到“理”,而是一切皆空,“空虚寂灭”。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代的圭峰宗密认为佛教讲的是“义理之义”,而儒家讲的“仁义”只代表 其对“义”的看法,而并非最终的“义理”。 B.文章作 者认为,朱熹对佛教的“空”的批评确实看到了问题的要害,作者完 全赞同朱熹对佛教“空虚寂灭”的判断。 C.与朱熹同时代的大慧宗杲认为,儒家的“五常”固然是人性的具体表现,但 只认此“五常”为天理,是见“天”不见“人”。 D.朱熹认为,宗密把“仁义”看作世俗的“恩爱”,把“仁义”视为情而非义, 因此佛教是不讲究“义理”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佛教由于不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本地教派,在传入中国后必然会遭到儒家、 道家等各种纲常名教的抵制与批评。 B.儒家的“义”是“仁义之义”,包括仁、义、礼、智、信等伦理道德要求, 佛教的“义”之有无是看做事时的心态。 C.朱熹强调理事无二,意即伦理纲常的原则与日常的为人处事是不可分割的, 他批评佛教之“空”是理事相背离。 D.朱熹之所谓“理”即“天理”,它强调与日常生活实践的结合,即程颢说的 道不离日用,“体用一源,显微无间”。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刘瓛字子硅,沛郡相人。年五岁,闻舅孔熙先读《管宁传》,欣然欲读,舅更为 说之,精意听受,曰:“此可及也。”除奉朝请,不就,兄弟三人共处蓬室一间, 为风所倒,无以葺之。怡然自乐,习业不废。聚徒教授,常有数十。 齐高帝践阼,召瓛入华林园谈语,问以政道。答曰:“政在《孝经》。宋氏所以 亡,陛下所以得之是也。”帝咨嗟曰:“儒者之言,可宝万世。”又谓瓛曰:“吾 应天革命,物议以为何如?”瓛曰:“陛下戒前轨之失,加之以宽厚,虽危可安; 若循其覆辙,虽安必危。”及出,帝谓司徒褚彦回曰:“方直乃尔。学士故自过 人。” 永明初,竟陵王子良请为征北司徒记室,瓛与张融、王思远书曰:“奉教使恭召 会当停公事但念生平素抱有乖恩顾吾性拙人间不习仕进昔尝为行佐便以不能及 公事免黜此眷者所共知也量己审分,不敢期荣,夙婴贫困,加以疏懒,衣裳容发, 有足骇者。吾庶欲从九九之遗迹①,可得奉温清,展私计,志在此耳。”除步兵 校尉,不拜。 瓛姿状纤小,儒业冠于当时,都下士子贵游,莫不下席受业,当世推其大儒,以 比古之曹、郑②。性谦率,不以高名自居,之诣于人,唯一门生持胡床随后。住 在檀桥,瓦屋数间,上皆穿漏,学徒敬慕,呼为青溪焉。 竟陵王子良亲往修谒。七年,表武帝为瓛立馆,以杨烈桥故主第给之,生徒皆贺。 瓛曰:“此华宇岂吾宅邪?幸可诏作讲堂,犹恐见害也。”未及徙居,遇疾。及 卒,门人受学者并吊服临送
瓛有至性,祖母病疽经年,手持膏药,渍指为烂。母孔氏甚严明,谓亲戚曰:“阿 称便是今世曾子。”称,瓛小名也。及居母忧,住墓下不出庐,足为之屈,杖不 能起。 梁武帝少时尝经伏膺,及天监元年下诏为瓛立碑,谥曰贞简先生。 (节选自《南史·列传第四十》,有删改) [注]①九九之遗迹:相传伏羲画八卦“作九九之数,以合六爻之变”,“九九之 遗迹”即阴阳律数之学。②曹、郑:曹褒、郑玄,东汉大儒。③伏膺:从学,师 事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奉教使恭召/会当停公事/但念生平素抱有乖恩/顾吾性拙人间/不习仕进/昔尝 为行佐/便以不能及公事免黜/此眷者所共知也/ B.奉教使恭召/会当停公事/但念生平素抱/有乖恩顾/吾性拙人间/不习仕进/昔 尝为行佐/便以不能及公事免黜/此眷者所共知也/ C.奉教使恭召/会当停公事/但念生平素抱/有乖恩顾/吾性拙人/间不习仕进/昔 尝为行佐便/以不能及公事/免黜此眷者/所共知也/ D.奉教使恭召/会当停公事/但念生平素抱有乖恩/顾吾性拙人/间不习仕进/昔尝 为行佐便/以不能及公事免黜此眷者/所共知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践阼”亦作“践祚”,指即位、登基,其中“祚”指皇位:“祚”还有福 分之意,如“门衰祚薄”中“祚”即为此义。 B.“居母忧”中的“忧”指父母之丧,比如“丁忧”就是指遭逢父母的丧事 也称“丁艰”,此处的“丁”意为遭逢、碰到。 C.“谥曰”中的“谥”指谥号,是古代对死去的帝王或大官进行评定而给予的 称号,比如“东坡居士”即为苏轼的谥号。 D.《孝经》是儒家十三经之一,而“四书五经”中的“五经”是《诗经》《尚 书》《周易》《礼记》《春秋》等五部书的合称。 6.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瓛笃志好学,安贫乐道。幼时听到舅舅读书,他兴趣盎然、聚精会神地聆 听讲解;成年后虽身居陋室,仍能不改其乐,坚持钻研学问 B.刘瓛方正直率,不求仕进。齐高帝向他咨询为政之道,他直言不讳,提出忠 告,令齐高帝赞叹不已;他一生多次被征召做官,但多次拒绝就任。 C.刘瓛学识渊博,谦逊低调。他儒学精深,冠绝当时,但从不以崇髙的名声自 居:有客来访时,他专门让一门生侍座其后;自己聚徒讲学时,则甘居陋室 D.刘瓛至诚至孝,异于常人。他经年为生病的祖母敷药,以至于手指溃烂;他 为母亲守丧时,足不出庐,腿脚因而行动不便,扶杖都不能站起。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除奉朝请,不就,兄弟三人共处蓬室一间,为风所倒,无以葺之。 (2)陛下戒前轨之失,加之以宽厚,虽危可安;若循其覆辙,虽安必危。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和君贶题潞公东庄 司马光 嵩峰远叠千重雪,伊浦低临一片天。 百顷平皋连别馆,两行疏柳拂清泉
瓛有至性,祖母病疽经年,手持膏药,渍指为烂。母孔氏甚严明,谓亲戚曰:“阿 称便是今世曾子。”称,瓛小名也。及居母忧,住墓下不出庐,足为之屈,杖不 能起。 梁武帝少时尝经伏膺③,及天监元年下诏为瓛立碑,谥曰贞简先生。 (节选自《南史·列传第四十》,有删改) [注]①九九之遗迹:相传伏羲画八卦“作九九之数,以合六爻之变”,“九九之 遗迹”即阴阳律数之学。②曹、郑:曹褒、郑玄,东汉大儒。③伏膺:从学,师 事。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奉教使恭召/会当停公事/但念生平素抱有乖恩/顾吾性拙人间/不习仕进/昔尝 为行佐/便以不能及公事免黜/此眷者所共知也/ B.奉教使恭召/会当停公事/但念生平素抱/有乖恩顾/吾性拙人间/不习仕进/昔 尝为行佐/便以不能及公事免黜/此眷者所共知也/ C.奉教使恭召/会当停公事/但念生平素抱/有乖恩顾/吾性拙人/间不习仕进/昔 尝为行佐便/以不能及公事/免黜此眷者/所共知也/ D.奉教使恭召/会当停公事/但念生平素抱有乖恩/顾吾性拙人/间不习仕进/昔尝 为行佐便/以不能及公事免黜此眷者/所共知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践阼”亦作“践祚”,指即位、登基,其中“祚”指皇位;“祚”还有福 分之意,如“门衰祚薄”中“祚”即为此义。 B.“居母忧”中的“忧”指父母之丧,比如“丁忧”就是指遭逢父母的丧事, 也称“丁艰”,此处的“丁”意为遭逢、碰到。 C.“谥曰”中的“谥”指谥号,是古代对死去的帝王或大官进行评定而给予的 称号,比如“东坡居士”即为苏轼的谥号。 D.《孝经》是儒家十三经之一,而“四书五经”中的“五经”是《诗经》《尚 书》《周易》《礼记》《春秋》等五部书的合称。 6.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刘瓛笃志好学,安贫乐道。幼时听到舅舅读书,他兴趣盎然、聚精会神地聆 听讲解;成年后虽身居陋室,仍能不改其乐,坚持钻研学问。 B.刘瓛方正直率,不求仕进。齐高帝向他咨询为政之道,他直言不讳,提出忠 告,令齐高帝赞叹不已;他一生多次被征召做官,但多次拒绝就任。 C.刘瓛学识渊博,谦逊低调。他儒学精深,冠绝当时,但从不以崇高的名声自 居;有客来访时,他专门让一门生侍座其后;自己聚徒讲学时,则甘居陋室。 D.刘瓛至诚至孝,异于常人。他经年为生病的祖母敷药,以至于手指溃烂;他 为母亲守丧时,足不出庐,腿脚因而行动不便,扶杖都不能站起。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除奉朝请,不就,兄弟三人共处蓬室一间,为风所倒,无以葺之。 (2)陛下戒前轨之失,加之以宽厚,虽危可安;若循其覆辙,虽安必危。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 和君贶题潞公东庄① 司马光 嵩峰远叠千重雪, 伊浦低临一片天。 百顷平皋连别馆, 两行疏柳拂清泉
国须柱石扶丕构,人待楼航济巨川 萧相方如左右手,且于穷僻置闲田°。 [注]①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作者自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至元丰八年(1085 年),退居洛阳,本诗即作于此段时期。君贶( kuang),司马光的朋友,二人 多寄赠唱和之作。潞公,即北宋宰相文彦博,潞国公是其封号。东庄,文彦博洛 阳宅第。②丕构:大厦。③名相萧何辅佐汉髙祖,曾被视为左右手,殊荣加身, 然而终遭猜忌,于是他“置田宅必居穷处”。 8.诗歌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诗句简要描述。(5分) 9.诗歌第三联主要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来抒发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离骚》中,屈原表明即使没有人理解自己也无所谓,只要自己内心美 好就可以的两句诗是“ (2)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以水喻愁,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的名句是 (3)如果后人不吸取历史教训,终将重蹈覆辙,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 乙选考题(25分)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的小题。考生 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夏日里的最后一趟斑车符浩勇 夏日的黄昏,西斜的日头仍不肯减弜炽烈灼人的威力,贪婪地俯视着金黄的田野。 李茂的粗布汗衫已被汗水湿透,贴在他单薄的身上,裤袋里那只借来的小灵通又 响起短信息铃声。他真想停下手中的镰刀,直起身子歇息一会儿,看看小灵通里 传来什么信息 其实,他知道,小灵通里一定是城里的朋友发来的有关民办教师转正的信息。他 读完高中,就在小学当代课老师,八年后转为民办教师,山里人简称民师。二十 多年过去,期间每隔三年,县里都组织人员来山里小学听课,考察民师的教学质 量,优中选优,推荐转正。尽管每次他都被推荐填写申请表,可最后批下来的却 总是别人。听说,今年是最后一次民师转正了,赶不上这趟班车,就别想再找到 座位了。但是,他身后“嚓嚓”的割稻声追了上来,妻子在后面说:“天不早了 赶紧些,割完这一畦,明天就结束得早些,你还可以赶回学校去。” 他顾不得腰酸腿痛,掏出小灵通匆匆看过信息,知道明天县教育局就敲定民办教 师转正名单,朋友说他凭硬件是最有希望的。他心中不由掠过一阵喜悦,手里的 镰刀也快多了。 这时,隔河那边的田野传来一个男人的喊声:“收工吧,别累坏了身子,明天再 割。我再请几个小工,一天割完。”喊话的是王详堂。他在小学当教师没几年 就称病转行,后又开商店。如今手头松了,每逢收割季节,总是请人来帮忙, 他生怕妻子听见后生出埋怨,妻子却已经甩过话来:“你看人家王详堂,早下海 经商,农家活都不用自己忙。这次,如不能转正,你就乖乖回来帮我干活!
国须柱石扶丕构②,人待楼航济巨川。 萧相方如左右手,且于穷僻置闲田③。 [注]①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作者自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 年)至元丰八年(1085 年),退居洛阳,本诗即作于此段时期。君贶(kuàng),司马光的朋友,二人 多寄赠唱和之作。潞公,即北宋宰相文彦博,潞国公是其封号。东庄,文彦博洛 阳宅第。②丕构:大厦。③名相萧何辅佐汉高祖,曾被视为左右手,殊荣加身, 然而终遭猜忌,于是他“置田宅必居穷处”。 8.诗歌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诗句简要描述。(5 分) 9.诗歌第三联主要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来抒发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在《离骚》中,屈原表明即使没有人理解自己也无所谓,只要自己内心美 好就可以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 (2)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以水喻愁,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 (3)如果后人不吸取历史教训,终将重蹈覆辙,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 “ , ”。 乙 选考题(25 分)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的小题。考生 作答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夏日里的最后一趟班车 符浩勇 夏日的黄昏,西斜的日头仍不肯减弱炽烈灼人的威力,贪婪地俯视着金黄的田野。 李茂的粗布汗衫已被汗水湿透,贴在他单薄的身上,裤袋里那只借来的小灵通又 响起短信息铃声。他真想停下手中的镰刀,直起身子歇息一会儿,看看小灵通里 传来什么信息。 其实,他知道,小灵通里一定是城里的朋友发来的有关民办教师转正的信息。他 读完高中,就在小学当代课老师,八年后转为民办教师,山里人简称民师。二十 多年过去,期间每隔三年,县里都组织人员来山里小学听课,考察民师的教学质 量,优中选优,推荐转正。尽管每次他都被推荐填写申请表,可最后批下来的却 总是别人。听说,今年是最后一次民师转正了,赶不上这趟班车,就别想再找到 座位了。但是,他身后“嚓嚓”的割稻声追了上来,妻子在后面说:“天不早了, 赶紧些,割完这一畦,明天就结束得早些,你还可以赶回学校去。” 他顾不得腰酸腿痛,掏出小灵通匆匆看过信息,知道明天县教育局就敲定民办教 师转正名单,朋友说他凭硬件是最有希望的。他心中不由掠过一阵喜悦,手里的 镰刀也快多了。 这时,隔河那边的田野传来一个男人的喊声:“收工吧,别累坏了身子,明天再 割。我再请几个小工,一天割完。”喊话的是王详堂。他在小学当教师没几年, 就称病转行,后又开商店。如今手头松了,每逢收割季节,总是请人来帮忙。 他生怕妻子听见后生出埋怨,妻子却已经甩过话来:“你看人家王详堂,早下海 经商,农家活都不用自己忙。这次,如不能转正,你就乖乖回来帮我干活!
为缓和气氛,他赔着笑脸说:“你说离开学校,离开孩子,我还能干什么?人各 有志嘛!都说我这回一定会民师转正。 你离不开学校?学校都放农忙假了,可你班上李记那帮学生,也不见谁来帮你 把。”妻子唠叨着挖苦他。 你…你怎么能这样说?”他好像受了侮辱,陡生怒气,可看到妻子黑瘦的脸, 看到前面待割的那片田,心一软,愤怒又咽下去了 回到家里,天已黑透,他掏出小灵通再看信息内容。其实在田头时他不止一次看 过城里朋友发来的信息:最后一趟民师转正明天就可确定,但竞争非常激烈,如 可能,今晩进城来疏通关系,以防万一。他苦笑着摇了摇头。 吃过饭,他给城里的朋友回了信息:听天由命吧,吉人自有天相。 妻子对他说:“听说,你班上李记他们家里已收割完了,你是他们的老师,你去 请他们,要是他们肯来帮忙,明天一个上午就可割完。”他听后犹豫了:李记他 们是毕业班学生,平日功课紧,放假又帮家里忙,好不容易休息一下,怎可又烦 扰他们?但一想到妻子明天又要在烈日下蒸烤一天,而时令也不等人,他便硬着 头皮走出家门。 刚走近李记家,未进门就听见屋里王详堂的嗓门:“明天,你让孩子们来帮我, 有酒有肉,一天每人20元。”下面的话他没听完就拔腿回家了。 次日,天刚蒙蒙亮。李茂和妻子拖着疲惫来到田头,却见薄雾中十多个人头在稻 穗中起伏,他走上去:“李记,你们怎么来了?王老师不是请你们了吗?”孩子们 七嘴八舌地回答:“我们不稀罕他的钱,我们在放假前早约好了,等家里收割完 就一起过来帮忙 妻子显然被孩子们的言语感动,她对李茂说:“你招呼孩子们收割,我回家张罗 饭菜,你们师生今天叙叙情。”孩子们却婉言拒绝了。李茂很生气,说:“你们 们不嫌老师穷。要是你像王详堂一样去经商,也早富了,但谁来教我们啊?… 瞧不起老师了,老师再穷,也请得起一顿饭。”没想到,李记颤抖着声音说 他听罢竟一时语塞,心想,这回如果民师转正了,他会潜心一辈子陪伴山里的孩 子 正午时分,稻子终于割完了,李茂的心里充满收获的喜悦,他同孩子们约好明天 就回学校去。孩子们走远,他又接到城里朋友的电话:最后一次转正名单已确定, 可惜他落选了。本来会议上对他是有争论的,都说像他这样的条件,早些年就应 该转正了,可现在,他的年龄早过了规定年限… 他听着愣住了,这让他怎么对妻子和孩子们说呢?朋友在电话那头还在说:“最 大的遗憾是,这一次没能转正的民师将被清退,离开教师队伍……”他听不清后 面的话,脑海里却浮现岀一个恍惚的画面:一辆破旧的班车从他身边呼啸而过, 他手里却攥着一张皱巴巴的过期车票…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讲述了民办教师李茂在最后一次民师转正中落选的故事。第二段用倒叙 方式简要交代他二十多年的从教经历,有利于突出故事主线,使情节不蔓不枝 B.对称病转行后经商发财的王详堂,小说着墨不多,仅用两处典型的语言描写 就刻画了一个财大气粗的暴发户形象,与李茂形成了鲜明对比。 C.李记等一群孩子拒绝了王详堂许诺的优厚报酬,相约无偿帮李茂收割,孩子 们的淳朴善良正是李茂多年来不忍放弃乡村教师这一职业的原因。 D.“他听着愣住了,这让他怎么对妻子和孩子们说呢?”这句话既表现了李茂的 失望和震惊,也流露出他为自己放弃疏通关系的草率决定而后悔的心理
为缓和气氛,他赔着笑脸说:“你说离开学校,离开孩子,我还能干什么?人各 有志嘛!都说我这回一定会民师转正。” “你离不开学校?学校都放农忙假了,可你班上李记那帮学生,也不见谁来帮你 一把。”妻子唠叨着挖苦他。 “你……你怎么能这样说?”他好像受了侮辱,陡生怒气,可看到妻子黑瘦的脸, 看到前面待割的那片田,心一软,愤怒又咽下去了。 回到家里,天已黑透,他掏出小灵通再看信息内容。其实在田头时他不止一次看 过城里朋友发来的信息:最后一趟民师转正明天就可确定,但竞争非常激烈,如 可能,今晚进城来疏通关系,以防万一。他苦笑着摇了摇头。 吃过饭,他给城里的朋友回了信息:听天由命吧,吉人自有天相。 妻子对他说:“听说,你班上李记他们家里已收割完了,你是他们的老师,你去 请他们,要是他们肯来帮忙,明天一个上午就可割完。”他听后犹豫了:李记他 们是毕业班学生,平日功课紧,放假又帮家里忙,好不容易休息一下,怎可又烦 扰他们?但一想到妻子明天又要在烈日下蒸烤一天,而时令也不等人,他便硬着 头皮走出家门。 刚走近李记家,未进门就听见屋里王详堂的嗓门:“明天,你让孩子们来帮我, 有酒有肉,一天每人 20 元。”下面的话他没听完就拔腿回家了。 次日,天刚蒙蒙亮。李茂和妻子拖着疲惫来到田头,却见薄雾中十多个人头在稻 穗中起伏,他走上去:“李记,你们怎么来了?王老师不是请你们了吗?”孩子们 七嘴八舌地回答:“我们不稀罕他的钱,我们在放假前早约好了,等家里收割完 就一起过来帮忙……” 妻子显然被孩子们的言语感动,她对李茂说:“你招呼孩子们收割,我回家张罗 饭菜,你们师生今天叙叙情。”孩子们却婉言拒绝了。李茂很生气,说:“你们 瞧不起老师了,老师再穷,也请得起一顿饭。”没想到,李记颤抖着声音说:“我 们不嫌老师穷。要是你像王详堂一样去经商,也早富了,但谁来教我们啊?……” 他听罢竟一时语塞,心想,这回如果民师转正了,他会潜心一辈子陪伴山里的孩 子。 正午时分,稻子终于割完了,李茂的心里充满收获的喜悦,他同孩子们约好明天 就回学校去。孩子们走远,他又接到城里朋友的电话:最后一次转正名单已确定, 可惜他落选了。本来会议上对他是有争论的,都说像他这样的条件,早些年就应 该转正了,可现在,他的年龄早过了规定年限…… 他听着愣住了,这让他怎么对妻子和孩子们说呢?朋友在电话那头还在说:“最 大的遗憾是,这一次没能转正的民师将被清退,离开教师队伍……”他听不清后 面的话,脑海里却浮现出一个恍惚的画面:一辆破旧的班车从他身边呼啸而过, 他手里却攥着一张皱巴巴的过期车票……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A.小说讲述了民办教师李茂在最后一次民师转正中落选的故事。第二段用倒叙 方式简要交代他二十多年的从教经历,有利于突出故事主线,使情节不蔓不枝。 B.对称病转行后经商发财的王详堂,小说着墨不多,仅用两处典型的语言描写 就刻画了一个财大气粗的暴发户形象,与李茂形成了鲜明对比。 C.李记等一群孩子拒绝了王详堂许诺的优厚报酬,相约无偿帮李茂收割,孩子 们的淳朴善良正是李茂多年来不忍放弃乡村教师这一职业的原因。 D.“他听着愣住了,这让他怎么对妻子和孩子们说呢?”这句话既表现了李茂的 失望和震惊,也流露出他为自己放弃疏通关系的草率决定而后悔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