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师大附中 东北师大附中2011年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 辽宁省实验中学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 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東 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 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标明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学而优则仕”传统之功过说 两千余年来,“学而优则仕”作为以学致仕的信条被读书人奉行不渝。尤其是隋唐科举 制度形成以后,“学而优则仕”的信条与科举制度融为一体,互为里表,成了士子生活的金 科玉律。 学而优则仕″传统在历史演化中对中国社会产生过积极影响。它确立了学问作为政府 取吏的标准。以学取士将大部分饱读儒家经典的读书人吸引到官员队伍中,保证了政府运作 始终处于接受过儒家道德教训的文吏手中。历代草莽英雄出身的开国皇帝不得不接受叔孙通 的名言“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并视之为治国要诀,对书生保有相当的尊重。文吏统 治造就了“士”作为无冕之王的优越地位,也促成了“士为四民之首”的观念。《三国演义》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 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 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 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标明。 第Ⅰ卷(阅读题,共 70 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 “学而优则仕”传统之功过说 两千余年来,“学而优则仕”作为以学致仕的信条被读书人奉行不渝。尤其是隋唐科举 制度形成以后,“学而优则仕”的信条与科举制度融为一体,互为里表,成了士子生活的金 科玉律。 “学而优则仕”传统在历史演化中对中国社会产生过积极影响。它确立了学问作为政府 取吏的标准。以学取士将大部分饱读儒家经典的读书人吸引到官员队伍中,保证了政府运作 始终处于接受过儒家道德教训的文吏手中。历代草莽英雄出身的开国皇帝不得不接受叔孙通 的名言“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并视之为治国要诀,对书生保有相当的尊重。文吏统 治造就了“士”作为无冕之王的优越地位,也促成了“士为四民之首”的观念。《三国演义》 哈 师 大 附 中 东 北 师 大 附 中 辽宁省实验中学 2011 年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
塑造了名士祢衡裸体痛骂曹操而为曹操所宽宥的豫象近代文化名人章太炎以大勋章作扇坠 在袁世凯的总统府门前大诟袁氏包藏祸心,而被袁氏所容忍,个中原因固不止一端,但有一 点可以肯定,士子对世道民心的巨大影响,无论是是治世英雄,还是乱世奸雄,都不能不有 所忌惮。另一方面,读书人坚守位卑不忘忧国的信条,以天下为己任,希望将平生所学贡献 于国家民族,都与学优而仕传统有关。 中国历史上,所谓“贵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文化概念,并不是全由血统决定。对社 会各等级的人而言,通过以科举制度为体现的“学优而仕”途径跻身于土大夫阶级之后,可 以加入孟子所说的“劳心者”之列,由“治于人”而变为“治人”,从而由“贱”入“贵 成为“贵族”。正是由于学优而仕传统为读书人提供了改变自己命运的出路,整个中国社会 各等级之间的划分才不像印度种姓制度那般僵死。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并没有创造出多少 “平等”观念,西方基督教世界的信众以信教而这自己争得了平等地成为上帝仆人的权利 而中国的士子们则由学优而仕获得了参与政治的平等权。 学而优则仕”传统对中国社会的负面影响,从根本上是源于以“仕”为“学”之鹄的 这个既定前提。在“家 一体的宗法专制时代,以“学”而至仕途,最终结局只能是 以学问服务于帝王的“家天下”,“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成为土子们的必然归宿。在帝 王“家天下”附庸关系的等级网中,主仆关系的确立意味着对主子的物质和精神的依附,于 是,以帝王之是非为是非,成为越两干余年不变的通例。被“学而优则仕”信念和科举功名 诱入帝王彀中的天下的士子们,在主子面前只能“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在“食 君俸禄,为君分忧”的附庸伦理支配下,为帝王的“家天下”的长治久安耗尽心力,以便在 等于帝王将相家谱的所谓青史上留取功名,博取“忠”、“贤"、“能”的赞辞。 (删改自《“学而优则仕”传统之功过说》) 1.下列对“学而优则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而优则仕”是封建社会一种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以学取士”的科举制度
塑造了名士祢衡裸体痛骂曹操而为曹操所宽宥的形象,近代文化名人章太炎以大勋章作扇坠 在袁世凯的总统府门前大诟袁氏包藏祸心,而被袁氏所容忍,个中原因固不止一端,但有一 点可以肯定,士子对世道民心的巨大影响,无论是是治世英雄,还是乱世奸雄,都不能不有 所忌惮。另一方面,读书人坚守位卑不忘忧国的信条,以天下为己任,希望将平生所学贡献 于国家民族,都与学优而仕传统有关。 中国历史上,所谓“贵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文化概念,并不是全由血统决定。对社 会各等级的人而言,通过以科举制度为体现的“学优而仕”途径跻身于士大夫阶级之后,可 以加入孟子所说的“劳心者”之列,由“治于人”而变为“治人”,从而由“贱”入“贵”, 成为“贵族”。正是由于学优而仕传统为读书人提供了改变自己命运的出路,整个中国社会 各等级之间的划分才不像印度种姓制度那般僵死。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并没有创造出多少 “平等”观念,西方基督教世界的信众以信教而这自己争得了平等地成为上帝仆人的权利, 而中国的士子们则由学优而仕获得了参与政治的平等权。 “学而优则仕”传统对中国社会的负面影响,从根本上是源于以“仕”为“学”之鹄的 这个既定前提。在“家”“国”一体的宗法专制时代,以“学”而至仕途,最终结局只能是 以学问服务于帝王的“家天下”,“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成为士子们的必然归宿。在帝 王“家天下”附庸关系的等级网中,主仆关系的确立意味着对主子的物质和精神的依附,于 是,以帝王之是非为是非,成为越两千余年不变的通例。被“学而优则仕”信念和科举功名 诱入帝王彀中的天下的士子们,在主子面前只能“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在“食 君俸禄,为君分忧”的附庸伦理支配下,为帝王的“家天下”的长治久安耗尽心力,以便在 等于帝王将相家谱的所谓青史上留取功名,博取“忠”、“贤”、“能”的赞辞。 (删改自《“学而优则仕”传统之功过说》) 1.下列对“学而优则仕”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A.“学而优则仕”是封建社会一种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以学取士”的科举制度
B.“学而优则仕”使大部分饱读儒家经典的读书人被吸引到官员队伍中。 C.“学而优则仕”是中国历史上读书人通过读书改变自己命运的一种传统 D.“学而优则仕”使士子们凭“学优”而跻身士大夫阶层,并得以平等参与政治 2.下列关于“学而优则仕”负面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子把做官作为自己读书的目的 B.形成了宗法制度下的“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 C.士子被科举功名引诱,在君主面前只能唯唯诺诺。 D.士子为帝王的“家天下”耗尽心力,以便在相当于帝王将相家谱的所谓青史上留名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历代草莽英雄出身的开国皇帝都将“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视为治国要诀,“士” 因此成为“四民之首”。 B.《三国演义》中祢衡痛骂曹操而被宽恕,章太炎大骂袁世凯而被容忍,只是因为“士” 阶层有着“无冕之王”的优越地位 C.中国社会等级制度中的“贵族”阶层并不由血统决定,很多读书人可以通过自己努 力成为“劳心者”“治人者”,改变自己的等级命运。 D.在帝王“家天下”附庸关系的等级网中,士子们对帝王有物质和精神上的依附,以 帝王之是非为是非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商辂,字弘载,淳安人。举乡试第一。正统十年,会试、殿试皆第一。终明之世,三试 第一者,辂一人而已。 成化三年二月召至京,首陈勤学、纳谏等凡八事,帝嘉纳之。其言纳谏也,请召复元年 以后建言被斥者。明年,彗星见,给事中董曼等劾不职大臣,并及辂。辂因求罢。帝怒,命 廷鞠°诸言者,欲加重谴。辂日:“臣尝请优容言者,今论臣反责之,如公论何?”帝悦 寻进兵部尚书。 辂为人,宽厚有容,至临大事,毅然莫能夺。悼恭太子薨,帝以继嗣为忧。纪妃生皇子, 六岁矣,左右畏万贵妃,莫敢言。久之,乃间于帝。帝大喜,欲宣示外廷,遣中官至内阁谕 意。辂请敕礼部拟上皇子名,于是廷臣相率称贺。越数日,帝复御文华殿,皇子待,召见辂 及诸阁臣。辂顿首曰:“陛下践祚十年,储副未立,天下引领望久矣。当即立为皇太子,安 中外心。”帝颔之
B.“学而优则仕”使大部分饱读儒家经典的读书人被吸引到官员队伍中。 C.“学而优则仕”是中国历史上读书人通过读书改变自己命运的一种传统。 D.“学而优则仕”使士子们凭“学优”而跻身士大夫阶层,并得以平等参与政治。 2.下列关于“学而优则仕”负面影响的表述,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A.士子把做官作为自己读书的目的。 B.形成了宗法制度下的“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 C.士子被科举功名引诱,在君主面前只能唯唯诺诺。 D.士子为帝王的“家天下”耗尽心力,以便在相当于帝王将相家谱的所谓青史上留名。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历代草莽英雄出身的开国皇帝都将“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视为治国要诀,“士” 因此成为“四民之首”。 B.《三国演义》中祢衡痛骂曹操而被宽恕,章太炎大骂袁世凯而被容忍,只是因为“士” 阶层有着“无冕之王”的优越地位。 C.中国社会等级制度中的“贵族”阶层并不由血统决定,很多读书人可以通过自己努 力成为“劳心者”“治人者”,改变自己的等级命运。 D.在帝王“家天下”附庸关系的等级网中,士子们对帝王有物质和精神上的依附,以 帝王之是非为是非。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商辂,字弘载,淳安人。举乡试第一。正统十年,会试、殿试皆第一。终明之世,三试 第一者,辂一人而已。 成化三年二月召至京,首陈勤学、纳谏等凡八事,帝嘉纳之。其言纳谏也,请召复元年 以后建言被斥者。明年,彗星见,给事中董曼等劾不职大臣,并及辂。辂因求罢。帝怒,命 廷鞠① 诸言者,欲加重谴。辂曰:“臣尝请优容言者,今论臣反责之,如公论何?”帝悦, 寻进兵部尚书。 辂为人,宽厚有容,至临大事,毅然莫能夺。悼恭太子薨,帝以继嗣为忧。纪妃生皇子, 六岁矣,左右畏万贵妃,莫敢言。久之,乃闻于帝。帝大喜,欲宣示外廷,遣中官至内阁谕 意。辂请敕礼部拟上皇子名,于是廷臣相率称贺。越数日,帝复御文华殿,皇子待,召见辂 及诸阁臣。辂顿首曰:“陛下践祚十年,储副未立,天下引.领望久矣。当即立为皇太子,安 中外心。”帝颔之
中官汪直之督西厂也,数兴大狱。辂率同官条直十罪,言:“陛下委听断于直,直又 寄耳目于群小。自直用事,土大夫不安其职,商贾不安于途,庶民不安于业,若不亟去,天 下安危未可知也。”帝愠日:“用一内竖,何遽危天下?″辂正色曰:“朝臣无大小,有罪皆 请逮问,直擅抄没三品以上京官。诸近侍在帝左右,直辄易置。直不去,天下安得无危? 引义慷慨。 万贵妃重辂名,出父像,属为赞,遗金帛甚厚。辂力辞,使者告以妃意。辂曰:“非上 命,不敢承也。”贵妃不悦,辂终不顾。及谢政,刘吉过之,见其子孙林立,叹曰:“吉与公 同事历年,未尝见公笔下妄杀一人,宜天之报公厚。”辂曰:“止不敢使朝廷妄杀-人耳。” 居十年卒,年七十三。赠太傅,谧文毅。 (选自《明史·商辂传》,有删改) 注】①鞠:审问,审讯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下引领望久矣 引:伸着 B.陛下委听断于直 委:委托 C.若不亟去,天下安危未可知也 亟:赶快 D.及谢政,刘吉过之 过:指责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能表明商辂每临大事“毅然莫能夺”的一组是(3分) ①首陈勤学、纳谏等凡八事 ②请敕礼部拟上皇子名 ③用一内竖,何遽危天下 ④直不去,天下安得无危 ⑤非上命,不敢承也 ⑥止不敢使朝廷妄杀一人耳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②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商辂才华横溢,乡试、会试、殿试都是第一名,在明代,三次考试都得第一名的只 有商辂一人。 B.万贵妃当时很有威势,皇帝身边的人都惧怕她,纪妃生的皇子已经六岁了,还没人 敢告诉皇帝。 C.商辂依据大义,慷慨激昂。他率领同僚列出汪直的罪状,请求除去汪直,使皇帝最 终同意了他们的主张 D.商辂坚持自己的操守。万贵妃拿出父亲的画像,嘱托他写赞语,并且赠送给他很多 财物,但商辂最终还是没有写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中官汪直之督西厂也,数兴大狱。辂率同官条直十一罪,言:“陛下委.听断于直,直又 寄耳目于群小。自直用事,士大夫不安其职,商贾不安于途,庶民不安于业,若不亟.去,天 下安危未可知也。”帝愠曰:“用一内竖,何遽危天下?”辂正色曰:“朝臣无大小,有罪皆 请逮问,直擅抄没三品以上京官。诸近侍在帝左右,直辄易置。直不去,天下安得无危?” 引义慷慨。 万贵妃重辂名,出父像,属为赞,遗金帛甚厚。辂力辞,使者告以妃意。辂曰:“非上 命,不敢承也。”贵妃不悦,辂终不顾。及谢政,刘吉过.之,见其子孙林立,叹曰:“吉与公 同事历年,未尝见公笔下妄杀一人,宜天之报公厚。”辂曰:“止不敢使朝廷妄杀一人耳。” 居十年卒,年七十三。赠太傅,谧文毅。 (选自《明史·商辂传》,有删改) 【注】①鞠:审问,审讯。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 ) A.天下引.领望久矣 引:伸着 B.陛下委.听断于直 委:委托 C.若不亟.去,天下安危未可知也 亟:赶快 D.及谢政,刘吉过.之 过:指责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能表明商辂每临大事“毅然莫能夺”的一组是(3 分) ( ) ①首陈勤学、纳谏等凡八事 ②请敕礼部拟上皇子名 ③用一内竖,何遽危天下 ④直不去,天下安得无危 ⑤非上命,不敢承也 ⑥止不敢使朝廷妄杀一人耳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②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 ) A.商辂才华横溢,乡试、会试、殿试都是第一名,在明代,三次考试都得第一名的只 有商辂一人。 B.万贵妃当时很有威势,皇帝身边的人都惧怕她,纪妃生的皇子已经六岁了,还没人 敢告诉皇帝。 C.商辂依据大义,慷慨激昂。他率领同僚列出汪直的罪状,请求除去汪直,使皇帝最 终同意了他们的主张。 D.商辂坚持自己的操守。万贵妃拿出父亲的画像,嘱托他写赞语,并且赠送给他很多 财物,但商辂最终还是没有写。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臣尝请优容言者,今论臣反责之,如公论何?(5分) (2)吉与公同事历年,未尝见公笔下妄杀一人,宜天之报公厚。(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观魏博何相公猎 张祜 晓出禁城东,分围浅草中, 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 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 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 注]①魏博,古地名 8.诗歌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场景?有什么作用?(5分) 9.结合诗歌后两联,简要分析何相公形象。(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李白 《蜀道难》) (2)乱花渐欲迷人眼 最爱湖东行不足, (白居易《钱塘 湖春行》) (3)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诸葛亮《出师表》)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大题计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 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有一种爱像海绵 李丹崖 男人独自一个人走在大街上,耷拉着脑袋,他不敢目视前方,生怕遇见熟人,问他为什
(1)臣尝请优容言者,今论臣反责之,如公论何?(5 分) (2)吉与公同事历年,未尝见公笔下妄杀一人,宜天之报公厚。(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观魏博①何相公猎 张祜 晓出禁城东,分围浅草中。 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 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 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 [注]①魏博,古地名。 8.诗歌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场景?有什么作用?(5 分) 9.结合诗歌后两联,简要分析何相公形象。(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李白 《蜀道难》) (2)乱花渐欲迷人眼, 。最爱湖东行不足, 。(白居易《钱塘 湖春行》) (3)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 。(诸葛亮《出师表》)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大题计分。作答时用 2B 铅笔在答题 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有一种爱像海绵 李丹崖 男人独自一个人走在大街上,耷拉着脑袋,他不敢目视前方,生怕遇见熟人,问他为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