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质量评价 课程简介 从20世纪60年代初环境影响评价”概念的提出,到20世纪末的30多年中, 环境影响评价既成为环境科学体系中一门基础性学科,也发展成为环境管理过程 中一项具体制度,同时还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与管理的一种有效模式。 环境影响评价作为环境评价的中心,既是环境规划和管理的组成部分和重要 依据,更是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基本手段。 环境评价涉及十分宽深的学科领域。它不是工作程序和方法学的简单堆合, 而是一个发展中的具有理论框架的学科体系。特别是近十年来,环境影响评价作 为一门新兴学科,无论在理论、法规与体制上,还是在内容、方法与技术上都有 长足发展。 课程说明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36学时 课程内容涉及范围很广:水、气、渣、生态等,需要一定的前期知识 教材: 陆书玉主编,《环境影响评价》,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1年7月 参考书: 1.《环境规划学》郭怀成尚金成张天桂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面 向21世纪教材) 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司编,《环境影响评价岗位培训教 材》,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2006年7月 3.陆雍森主编,《环境评价》同济大学出版社,上海,1999年9月 4.丁桑岚主编,《环境评价概论》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2001年4月 5.朱世云,林春绵主编,《环境影响评价》,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年6月 考核标准 冬期末闭卷考试80分 冬平时20分,大作业10分,平时作业和考勤10分 我们课程的任务 介绍环境评价与规划的基本框架和基础理论,初步掌握其工作程序和常用方 法:对大气、地表水、噪声等方面的环境影响因子和预测模式深入介绍:通过案 例分析了解在常见情景下的环境影响因素识别和判定原则
第一章环境影响评价概论 1.教学内容 (1)环境、环境影响、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概念: (2)环境影响评价标准体系: (3)国内外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 2.重点与难点 重点:环境、环境影响、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 难点:中国环境标准体系和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和实施。 3.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环境、环境影响、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 (2)了解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征: (3)掌握环境标准的概念和作用、环境标准体系: (4)熟悉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形成、发展及实施情况。 (5)了解国外环境影响评价发展状况。 第一节环境影响评价概念 一、环境 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是相对于主体的客体。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通常是指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外部因素的总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环境的定义“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 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 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目然遗迹,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 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自然因素的总体,如高山、大海、江河、湖泊、天然森林、野生 动植物等。 社会环境:社会因素的总体,如住房、工厂、桥梁、娱乐设施等人工构筑物 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二、环境影响 环境影响是指人类活动(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导致的环境变化 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的效应。 环境影响的分类: 按影响的来源:直接影响、间接影响、累积影响。 按影响的效果:有利影响、不利影响。 按影响的程度:可恢复影响、不可恢复影响。 按影响的时间:长期影响、短期影响 按影响的性质:污染影响、生态影响
其它:地方影响、区域影响、国家影响、全球影响:建设阶段影响、运行阶 段影响:单个影响、综合影响等。 三、环境影响评价 1.定义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 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 法与制度。 2.基本功能 (1)判断功能:以人的需求为尺度,对己有的客体作出价值判断。通过这 一判断,可以了解客体的当前状态,并揭示客体与主体之间的满足关系是否存在 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存在。 (2)预测功能:以人的需求为尺度,对将形成的客体作出价值判断。即在 思维中构建未来的客体,并对这一客体与人的需要的关系作出判断,从而预测未 来客体的价值。人类通过这种预测而确定自己的实践目标,哪些是应当争取的, 哪些是应当避免的。 (3)选择功能:将同样都具有价值的课题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其中哪一个 是更具有价值,更值得争取的,这是对价值序列(价值程度)的判断: (4)导向功能:人类活动的理想是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其中目的的确 立要以评价所判定的价值为基础和前提,而对价值的判断是通过对价值的认识、 预测和选择这些评价形式才得以实现的。所以说人类活动的目的的确立应基于评 价,只有通过评价,才能确立合理的合乎规律的目的,才能对实践活动进行导向 和调控。 3.重要性 (1)保证建设项目选址和布局的合理性 (2)指导环境保护措施的设计,强化环境管理 (3)为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导向 (4)促进相关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 4.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 (1)从方法学上:环境影响评价一般分为环境质量评价、环境影响预测与 评价及环境影响后评估,三者应该是一个循环的和补充的过程。 ①环境质量评价 定义:按照一定的目的、程序、方法和标准对环境质量进行定性或定量评述 的过程。 目的:了解环境质量水平,识别环境污染程度,研究环境变化趋势。 分类:从时间上,分为环境质量回顾评价、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和环境质量预 断评价。从空间上,分为建设项目环境质量评价、城市环境质量评价、区域环境 质量评价和全球环境质量评价。从环境因素上,分为单项环境要素评价和环境要
素总体评价。 ②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定义:按照一定的目的、程序、方法和标准对规划或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给 环境带来的影响程度和范围进行定性和/或定量预测、分析和评估的过程。 内容包括:影响识别、影响分析、影响预测和影响评价。 ③环境影响后评估 定义:对规划或建设项目实施后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估,以验证环 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的结论,并补充和完善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的方法 和制度。 特点:具有验证性和补充性的特点。 (2)从研究范围和评价对象的性质角度分类:政策(战略)的环境影响评 价、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其关系为政策(战略)指 导规划,规划决定项目。项目和规划是实施政策(战略)的具体体现,战略环境 影响评价处于最高层次 《中国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9.1)只规定了对规划和建设项目 进行环境影响评价,2009年8月17日,国务院颁布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 标志着环境保护参与综合决策进入了新阶段。 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和建设项目的影响评价的主要联系与区别 序号 比较对象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1 层次性 比较宏观 比较微观 2 决策主体 各级政府及其行政主管部门 业主 3 评价者 决策者或委托相关机构 具有资质的环评机构 4 评价对象 规划(一地三域十个专项) 建设项目 建设期(施工期)、运行期(营运期) 5 评价时段 近期、中期、远期 退役后(封场后) 6 评价范围 规划涉及的行政区域及受影响区 建设场址及周围地区 7 评价因素 规划影响及相关的社会经济影响 直接受影响的环境因素 直接影响、间接影响、积累影响、 8 影响类型 主要是直接影响 长期影响 9 评价基准 环境、经济、社会准则 环境标准 10 评价方法 定性和定量方法、以定性方法为主 定性和定量方法、以定量方法为主 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篇章或说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 11 评价文件 明 环境影响登记表 审查制(规划审批机关决定是否采纳 审批制(行政许可,必须执行,否 12 行政程序 评价结果) 则视为违法)
一地:土地利用规划 三域: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和开发利用规划 冬十个专项: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 旅游、自然资源开发 5.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 客观、公开、公正 综合考虑影响 兼顾各种环境因素及其构成的生态系统 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四、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1.定义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指把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以法律、法规或行政规章的形式 确定下来从而必须遵守的制度。 2.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点 (1)具有法律强制性 (2)纳入基本建设程序:中国多年实行计划体制,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实 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国家仍有较多的审批环节和产业政 策控制措施,强调基建程序。环境影响评价与基本建设紧密结合。 (3)评价对象侧重于工程项目建设。 (4)分类管理:国家规定对造成不同程度环境影响的项目实行分类管理。 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必须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环境影响较小的可编 写环境影响报告表,对环境影响很小的可只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5)实行环评资格审核认定制:自1986年起,中国建立了评价单位的资格 审查制度,强调评价机构必须具有法人资格,具有与评价内容相适应的固定在编 的各专业人员和测试手段,能够对评价结果负起法律责任。 第二节 环境影响评价标准 一、环境标准的定义与作用 1.环境标准的定义 环境标准是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各种标准的总称。由国家按照法定程序制 定和批准的技术规范。 环境标准是评价环境状况和其它环保工作的法定依据。 2.环境标准的意义与作用 在环评与环境规划中重要作用: (1)环境标准是制订环境规划、计划的重要依据,是一定时期内环境目标 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