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环境现状的调查与评价 1.教学内容 (1)自然环境现状调查和社会环境现状调查,污染源调查: (2)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2.重点与难点 重点: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大气和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难点:大气和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3.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环境现状调查的一般原则: (2)掌握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 (3)掌握水环境和大气环境现状调查的内容及方法: (4)了解自然环境调查内容、社会环境调查内容及声环境现状调查的内容及方法。 第一节环境现状调查 环境现状调查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冬可以了解建设项目的社会经济背景和相关产业政策等信息,掌握项目建设 地的自然环境概况和环境功能区划: 冬可以通过现场监测等手段,获得建设项目实施前该地区的大气环境、水环 境和声环境质量现状数据: ·为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预测提供科学的背景。 一、环境现状调查的一般原则 (1)根据建设项目污染源、影响因素及所在地区的环境特点,结合各单项 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确定各环境要素的现状调查范围,并筛选出调查的因素、项 目及重点因子。 (2)环境现状调查时,首先应收集现有的资料,当这些资料不能满足要求 时,需要进行现场调查和测试。收集现有资料应注意其有效性。 (3)环境现状调查中,对环境中与评价项目有密切关系的部分(如大气、 地面水等)应进行全面、详细的调查。 对这些部分的环境质量现状应有定量的数据,并作出分析或评价:对一般自 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调查,应根据评价地区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删。 二、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 (1)收集资料法 应用范围广,比较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是首选的方法。但此法只能获得 二手资料,而且往往不全面,不能完全满足要求,需要其他方法补充。 (2)现场调查法。 此法可以针对项目评价的需要,直接获得第一手资料。但此法费时、费力
有时还受季节、仪器条件的限值。 (3)遥感方法。 可以从整体上了解一个区域的环境特点,可以弄清楚人类无法到达地区的地 表环境情况,如森林、海洋、沙漠等。此法一般只作为辅助方法,绝大多数情况 不直接使用飞行拍摄的方法,只判读和分析已有的航空或卫星相片。 三、自然环境调查的内容和要求 (1)地理位置 一般简要了解建设项目所处的经度、纬度、行政区位置、交通条件和周围(“四 至”)情况,并附区域平面图:对于原辅材料和产品运输量较大的建设项目应较 详细了解交通运输条件:对于污染型建设项目,要重点关注周围敏感保护对象的 规模、方位和距离,一般应在区域平面图中标注位置:对于易于受到污染影响的 建设项目(如房地产、学校、医院等)应重点关注周围的污染源规模、方位和距 离,一般应在区域平面图中标注位置。 (2)地质环境 一般情况只需根据现有资料,概要说明当地的地质概况:若建设项目较小或 与地质条件无关时,地质环境状况可不了解:生态影响类建设项目如矿山等与地 质条件密切相关,应进行较为详细的调查。一些特别有危害的地质现象如地震等 也须加以说明。 (3)地形地貌 一般只需收集现有资料,包括建设项目所在地区海拔高度、地形特征、地貌 类型等,以及滑坡、泥石流等有危害的地貌现象及分布情况:与地形地貌密切相 关的建设项目,应对上述资料进行详细收集,包括地形图,必要时还应进行一定 的现场调查。 (4)气候与气象 一般只需收集现有资料,包括项目所在地气候类型及特征,列出平均气温、 最热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绝对最高气温、绝对最低气温、年均风速、最大 风速、主导风向、次主导风向、年蒸发量、降水量的分布、年日照时数、灾害性 天气等;对于需要开展大气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的项目,应收集项目建设地区近几 年的各季节(月份)各风向频率、各风向下的平均风速和大气稳定度联合频率等 资料。 (5)地面水环境 应充分调查收集己有的项目建设地地面水状况资料,列出评价区内的江、河、 湖、水库、海的名称、数量、发源地,评价区段水文情况:对于江、河应给出年 平均径流量、平均流量、河宽、比降、弯曲系数、平枯丰三个水期的流量和流速 (某一保证率下的):明确周围水体,特别是纳污水体的功能区划。了解评价区 内以及纳污水体的上下游是否有饮用水源保护区:现有资料不能满足要求时,进 行现场调查与监测
(6)地下水环境 应根据资料简要说明项目建设地地下水的类型、埋藏深度、水质类型以及开 采利用情况等。若需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应进一步调查地下水的物理、化 学特性和污染情况等,资料不全时,应进行现场采样分析。 (7)土壤与水土流失 根据现有资料简述项目建设地区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使用情况、污染或 质量现状:水土流失现状及原因:对于有《水土保持方案》的建设项目,可充分 利用其相关资料和结论。 (8)动植物与生态 根据现有资料或现场调查简述项目建设区周围植被情况。如生态类型、主要 组成、植被覆盖率等,有无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情况:如项目较小时, 也可不叙述:当项目较大时应进行详细叙述。 四、社会环境调查的内容和要求 (1)社会经济 调查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发展规划。包括:①区域概况、总 体发展规划(特别是用地规划)及产业定位:②人口数量及分布特点:③国家及 地方的产业政策,当地产业结构、产值与能源供给、消耗方式:④农业结构、规 模、产量与土地利用现状,必要时附土地利用图;⑤该地区公路、铁路和水路交 通运输情况及与本项目的关系等。 (2)人文遗迹、自然遗迹与景观 可利用现有资料,了解建设项目周围有哪些重要的遗迹与景观。如建设项目 与遗迹或景观密切相关,除详细了解上述情况外,还应进行必要的现场调查,进 一步了解遗址或景观对人类活动的敏感性。 (3)人群健康状况及地方病调查 当建设项目规模较大时,且拟排污染物毒性较大时,应进行一定区域人群健 康调查。给出人体健康调查的区域、调查人数、性别、年龄、职业构成、体验项 目、检查方法、调查结果的数理统计以及污染区与对照区的比较分析。 五、周围现有污染源调查内容和要求 1、水污染源 根据评价工作的需要,对调查范围内现有的主要污染源(包括已经环保审批 在建项目的污染源)均应进行调查。包括点污染源(简称点源)和非点污染源(简 称非点源或面源)。 点源调查以搜集现有资料为主,只有在十分必要时才补充现场调查或测试: 点源调查的繁简程度可根据评价级别及其与建设项目的关系而略有不同。 非点源调查基本上采用间接搜集资历料的方法,一般不进行实测。 (1)水体污染源分类
按排放方式点源 如工矿废水、生活污水通过管道、 分类 沟渠集中排放 非点源 如农田排水、矿山排水、城市与工 业区路面排水 污染源 按污染性质特久性污染物 如无机盐、重金属等 分类 非持久性污染物 如好氧有机物 酸碱度 以pH值表示 热效应 以温度表示 (2)污染源调查 1)点源的调查 点源的调查内容应包括:①点源排放口的位置(必要时附平面位置图)及排 放形式(分散排放还是集中排放):②根据现有的实测数据、统计报表以及各厂 矿的工艺路线,选定主要的水质参数,调查现有的排放量、排放速度、排放浓度 及其变化等数据:③用排水状况。主要调查取水量、用水量、循环水量及排水总 量等;④废(污)水处理设备、处理效率、处理水量及事故状况等。 2)非点源的调查 ①工业污染源。工业原料、燃料、废弃物的堆放位置(即主要污染源,要求 附污染源平面位置图)、堆放面积、堆放形式(几何形状、堆放厚度)、堆放物的 遮盖方式等:排放方式、排放去向与处理情况,应说明非点源污染物是有组织的 汇集还是无组织的漫流:是集中后直接排放还是处理后排放还是处理后排放:是 单独排放还是与生产废水或生活污水河流排放等。 ②其他非点污染源。对于山林、草地、耕地等非点污染源,应调查有机肥、 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以及流失量、流失规律等:对于城市非点源污染,应调查雨 水径流量等。 2、大气污染源 (1)污染因子的筛选: 在污染源调查中,应根据评价项目的特点和当地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对污染因 子(即待查的大气污染物)进行筛选。 首先应选择与拟评项目相关的污染物为主要污染因子,其次,还应考虑在评 价区已造成严重污染的污染物。 (2)污染源调查与分析: 1)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对象 2)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方法(现场实测法.物料衡算法.排污系数法) 3)污染源调查内容与调查清单 一级评价:排污概况、点源、面源、体源、线源、其他 二级评价:适当从简
三级评价:调查概况,合适估算模式中的污染源参数 以点源参数调查清单为例: 点源参数调查清单 点 X Y 排 排 烟气 烟 年 排 评价因子源强 源 坐 坐 气 气 出口 标 标 速度 出 工 二 其 号 称 高 菜 尘 尘 氧化 氧化 度 在 海 度 数 单位 m m m m m m/s K h s 数据 矩形面源、多边形面源、近圆形面源、体源、线源、颗粒物粒径分布,以上 调查清单略 3、噪声污染源 噪声污染源的调查较为简单,可以通过现场踏勘,对项目周围200范围(必 要时可适当扩大)的各类噪声源进行调查,统计噪声源的类型、数量、方位和距 离,并通过现场监测记录噪声级。 4、其他污染源及总量控制规划 根据当地环境情况及建设项目特点,决定是否调查周围环境的放射性、光与 电磁辐射、振动等情况内容。 了解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对于总量控制的有关规定和指标要求,以及本项目 总量指标落实的指导思想,以便确定本项目总量指标落实的方案。 六、区域公建与配套设施调查 (1)区域污水处理设施 调查区域内己有污水处理设施的地点、规模、运行情况和集污管网的覆盖面 及相关规划:调查区域内拟建污水处理设施(规模)与管网建设规划及建设进程 安排,为评价项目污水纳管的可行性分析提供依据。 (2)区域固废处理设施 调查项目建设地及周围己有固废(包括生活垃圾、工业固废、危险固废等) 处理设施地点、规模、运行情况及相关规划:调查拟建固废处理设施的规划及建 设进度安排,为项目固废处理方法、去向及资源化途径提供参考依据。 (3)供水、供热、供汽等设施 调查区域内供水、供热和供汽等公共配套设施的建设情况及规划,为评价项 目的供水、供热和供汽等提供可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