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分析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了解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构成,掌握汇率与 率制度的基本知识和J曲线的含义,掌握国际收支均衡曲线的含义,掌握并能够运用IS- LM—BP模型分析开放条件下宏观绎济政策的运用与效果 【教学重点与难点】汇率与汇率制度的基本知识和J曲线的含义,国际收支均衡曲线 IS_LMBP模型。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教学内谷】 第一节国际收支与汇率 国际收支半衡表 1.国际收支 际收支是一定时期内一国与它国之间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一国国际经济交易的内容 包括商品、劳务与商品、劳务之间的交换,金融资产与商品、劳务的交换以及金融资产与金 融资产等的交换。狭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同其他国家为清算到期的债权债务 所发生的外汇收支的总和。因此,国际收支也可以表示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从国外收进的全 部货币资金和向国外支付的全部货币资金的对比关系。一国国际收支的状况集中反映在一国 的国际收支半衡表上 2.国际收支平衡表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国与其他国家间所发生的国际收支按项 目分类统计的一览表,它集中反映了该国国际收支的具体构成和总体面貌 国际收支平衡表按照现代会计学复式簿记原理编制,即以借、贷为符号,以“有借必有 贷,借贷必相等”为原则来记录每笔国际绎济交易。其记帐规则是 凡引起本国外汇收入的项目记入贷方,记为“+”(通常省略):凡引起本国外汇支出的 项目记入借方,记为“一”。 国际收支半衡表山以下几个帐户构成 (1)经常帐户。绎常帐户记录商品与劳务的交易以及转移支付,表7-1列出了经常帐 户所记录的交易内容 2)资本和金融帐户。资本和金融帐户记录国际间的资本流动或一国资本的输入、输 出情况,资本和金融帐户记录的内容见表7—2。 (3)净差错与遗漏。在实际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借贷并不总是相等的,其原因包括统 中的重复计算和漏算、走私或资本外逃等人为因素造成的统计资料不完整等,净差错与遗漏 这个帐户专门记录这个借贷余额。 (4)储备与相关项目。储备与相关项目是平衡项目,如果上述项目总差额为“一”,则 该项目记“+”,表示储备资产减少或官方对外负债增加:如果上述项目总差额为“+”,则 该项目记“一”,表示储备资产增加或官方对外负债减少。这个项目借贷记录的符号与其他 项目的记录符号相反,其目的是为了达到国际收支半衡表借贷关系的最终平衡 3.国际收支的平衡关系 按照复式簿记原理进行编制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本身的借贷总是相等的,因此判断国际收
支平衡与會不能以国际收支半衡表中的最终平衡关系为依据,而要以国际收支半衡表中的经 常帐户和资本金融帐户的借贷关系平衡与否为依据。如果经常帐户和资本金融帐户出现借方 金额与贷方金额不相等,则表明该国的国际收支不半衡。其中经常帐户的借贷关系不相等, 又称为贸易不平衡。当借方金额大于贷方金额,余额为“一”时,称为有国际收支逆差或贸 易逆差;当借方金额小于贷方金额,余额为“+”时,称为有国际收支顺差或贸易顺差。 4.开放经济中的内外均衡 在封闭经济中的国民经济均衡分析只考虑国内充分就业与价格稳定问题,一旦实现了充 分就业和物价稳定也就实现了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但在开放经济中,国民绎济的均衡不仪 要考虑对内均衡,而且要考虑对外均衡,在这甲对外均衡就是指国际收支均衡。山于对外经 济是国内绎济的向外延伸,对内不均衡必然会影响到对外不均衡。同样对外不均衡也一定会 影响到对内不均衡。因此如何同时实现对内均衡和对外均衡是开放条件下的宏观分析所要解 决的理论课题。 、汇率与汇率制度 率 汇率是两个国家(或地区)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汇率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 是直接标价法,它以外币作为标准单位,以一定数额的本币表示对单位外币交换的比率。例 如,在香港外汇市场上,某凵的外汇汇率标价为1美元兑换7.7550港元。另一种是间接标 价法,它以本国货币为标准单位折算成一定数额的外国货币。例如,同样是1美元兑换77550 港元的汇率标价,如果出现在美国纽约外汇市场上就是一种汇率的间接标价,因为此时美元 是本币,港元是外币。 在直接标价下,汇率直观地表现为交换一个单位的外币所需支付的本币数量,因此汇率 又常常被称为外币的价格。汇率上升意味着外币升值,本币贬值,即外币变得史贵,汇率市 场上外汇牌价中的数字变大;汇率下降则意味着外币贬值,本币升值,即外币变得史便宜, 汇率市场上外汇牌价中的数字变小。在本章分析中所指的汇率都是以直接标价法表示的汇 2.汇率制度 汇率制度是一国货币当局对本国货币与外币交换时汇率确定方法的安排与规定,安排与 规定的内容不同汇率制度就不同。当今世界上的汇率制度主要有两大类,一种是固定汇率制 度,一种是浮动汇率制度。 固定汇率制就是两国货币比价基本固定,汇率的波动被控制在一定輻度之内。为了维持 固定汇率,一国的货币当局必须经常运用贴现政策工具调控市场汇率,或者动用黄金外汇储 备平抑市场汇率的波动。当这些办法仍个能平衡汇率的波动时,货币当局也可以实行外汇管 制乃至宣布货币法定贬值或升值来重新调整本币对其他各国货币的比价关系 浮动汇率制就是货币当局不规定汇率波动的幅度,听任外汇市场根据市场供求状况的变 化自发决定汇率,政府不承诺维持固定汇率,对外汇市场一般也个进行干预 3.汇率的决定 汇率的决定根据各国汇率制度的个同而个同 (1)浮动汇率制下的汇率决定。在自山浮动汇率制下,汇率山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 决定。在外汇交易市场上存在着外汇供给和外汇需求两种力量。人们山于购买外国商品、在 国外进行投资和投机活动或出于保值等动机而对外汇有需求。外汇需求随着外汇汇率的上升 而减少,随着外汇汇率的下降而增加,因此外汇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线,见下图的 D线。另一方面,出口商人、从国外抽回投资的绎营者以及在外汇市场上的投机者等等构成 外汇市场的供方力量,外汇的供给与外汇汇率同方向变动。在下图中,供给曲线S是向右 上方倾斜的。在供求两种相反力量的相互作用下,汇率最终在D线与S线的交点处E点达
到均衡,此时的汇率ω是市场均衡汇率,外汇交易量Oo是市场均衡的交易量。 汇率 S(外汇供给) D(外汇需求) 外汇交易量 汇率的决定 在同一汇率水平下,外汇需求的增加会引起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例如山于进口增加或对 外投资增加,D线从D移至D1的位置,见下图。另一方面,在同一汇率水平下外汇供给的 增加会使供给曲线向右移动,例如出口能力增加或吸引外资能力增加使S线从S0移动到S1 的位置。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移动改变均衡汇率的水平,形成新的均衡点 汇率 Q外汇交易量 均衡汇率的变动 (2)固定汇率制下的汇率决定。在固定汇率制下,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之间的交换比 率山一国的货币当局来决定。但是一国货币当局在决定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交换比率时也 不能随心所欲,而要有一定的依据,即要有一个平价或基准价。实行固定汇率制国家的政府 在实际决定汇率时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如本国经济实力、出口能力、吸引外资能力等等,从 理论上说汇率决定的依据主要是购买力半价 购买力半价理论认为,本国人需要外国货币是因为外国货币在其发行国有购买力,外国 人需要本国货币是因为本国货币在本国有购买力。当人们按一定比率用本币购买外币时也就 是购进了外币的购买力,因此两国货币之间的兑换率要山两国货币的实际购买力决定。因为 货币的购买力是一般物价水平的倒数,所以两国货币的汇率就可以山两国一般物价水平之比 来决定,即 ∑PA e ∑PB
式中,∑P代表A国一般物价水平;∑PB代表B国一般物价水平;e代表汇率,表示 1单位B国货币以A国货币表示的价格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理论依据是“一价定律”。一价定律是指假设各国间贸易费用和关税 为零,在完全自山贸易条件下,商人们在国际间的商品套购活动会使各国商品价格趋于一致 这时尽管各国的商品标价不同,但不过是按照汇率把以一国货币标价的商品价格折算成以另 一国货币标价的价格而已 两国汇率的变化程度取决于各自货币购买力的变化程度,假定起初的汇率为eo,如果 A国的价格总水半变化率为PB国的价格总水半变化率为P,则汇率变化为:e1=eo P 山上式可知,一国的价格总水半上升,该国的外汇汇率就会上升,本国货币就会贬值 外国的价格总水平上升,该国的外汇汇率就会下降,本国货币就会升值。换句话说,通货膨 胀率高的国家,其货币会贬值:通货膨胀率低的国家,其货币会升值。 从购买力平价理论还可以引伸出实际汇率的概念。实际汇率是以同一种货币衡量的国外 与国内价格总水平的比率。实际汇率的计算公式如下E P 式中E为实际汇率,e为名义汇率,P为国外价格总水平,P为国内价格总水半 实际汇率反映了国内价格与国外价格总水平的相对比值。其他条件不变,E值上升(本 币贬值)意味着国外商品相对于国内商品变得史贵,这时国内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吏具有竞争 力:反之,E值下降(本币升值)意味着国内商品相对于国外商品变得史贵,国内商品在国 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 率变动的效应与“J曲线” 1.马歇尔一勒纳条件 汇率变动会对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发生影响,一般说来,外汇汇率上浮(本币贬值)有 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有利于劳务输出,不利于劳务输入;有利于资本流入,不利于资本 流出,因此有利于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外汇汇率下降(本币升值)情况则相反,一般会恶化 国际收支。如果不考虑资本流动等其他因素,假设外汇供求只山贸易收支决定,那么一国贸 易收支的状况就代表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以本币表示的经常项目差额即贸易收支余额可以 表示为:CA=PX-ePM 其中,CA表示贸易差额,P表示国内价格总水半,X表示本国出口量,e表示汇率, P表示外国价格总水平,M表示本国的进口量 汇率变动会改变本国出口商品和从外国进口商品的价格而影响进出口贸易数量,从而使 贸易差额CA得以调整。假设国外价格不变,本币贬值时以本币表示的进口商品价格将上升 以本币表示的出口商品的价格虫然形式上不变,但换算成外币后的出口价格将下降。所以本 币贬值的直接效果是出口商品价格下降,进口商品价格上升。 一般而言,出口商品价格下降会增加出口量,进口商品价格上升会减少进口量,但是进 出口商品量增减的幅度会山于不同商品的需求弹性不同而不同。如果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大 于1,出口商品数量的增长幅度大于出口商品的降价幅度,贸易收支就能够改善:如果出 商品的需求弹性小于1,出口商品量的增长幅度小于出口商品降价的幅度,贸易收支就不能 改善:如果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等于零(需求曲线垂直于横轴),那么不管价格如何下降 出口量都不能增加,出口商品降价反而会减少外汇收入,从而恶化国际收支状况 当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大于1时,进口数量减少的幅度大于进口商品价格上涨的幅度
进口支出将减少,从而有利于贸易收支的改善;当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小于1时,则进口商 品数量减少的幅度小于进口商品价格上涨的幅度,进口支出将增加,从而不利于贸易收支的 综合进出口商品两方面需求弹性的情况,可以得到一国货币贬值能够改善一国国际收支 状况的“马歇尔一勒纳”条件 n x+ nm> 其中ηx为出口商品需求价格弹性,nm为进口商品需求价格弹性。山于nx、nm都 为负值,因此取绝对值形式 马歇尔一勒纳条件实际上是在国内外商品价格水平不变、进出口商品供给弹性无穷大的 前提条件下,一国货币贬值能够改变国际贸易状况,从而改善国际收支状况的条件。 2.“J曲线” ∠CA 时滞效应一J曲线 用货币贬值的方法来改善国际收支状况时,其效果具有时滞效应。所谓货币贬值的时滞 效应是指当一国的货币当局采取本币贬值的措施时,相关实际部门贸易量的调整个会同步进 行,调整需要一个过程。在贬值的初期,出口商品价格降低,但出口商品数量山于认识的时 滞、决策的时滞、生产的时滞和交货的时滞等原因,不能立即同步增加,因此,出口收入会 因价格下降而减少,表现为∠CA曲线先向下降,如上图所示。经过一段时间后,汇率贬值 引起的出口商品价格降低使出口量大幅度上升,国际收支状况才会逐步改善,∠CA曲线就 掉头向上升 反映山本币贬值引起的国际收支状况变化的∠CA曲线,在形状上类似英文字母J,呈 现先降后升的趋势,故被称为“J曲线 第二节国际收支均衡曲线—BP曲线 BP曲线的含义 o+/ivp-n, EP y 上式为国际收支均衡函数。 假如国外利率r给定,汇率e不变,国内外价格总水半P和P不变,且n、m、δ、q 等参数给定,那么国际收支均衡函数就表现了国际收支均衡时国民收入y和利率r的相互关 系,从式中可知y与r是同方向变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