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宏观经济问题 [教学内容及要求]本章运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分析了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基本概念、类 型、产生原因及其对经济的影响,通过菲利浦斯曲线的引入论述了二者的关系,并为这些问 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此外,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也是宏观经济的主要内容,通过 本章的学习,基本理解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的含义、经济出现波动的原因和保持经济稳定增 长的条件 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失业和通货膨胀一直是困扰世界各国政府的两大难题 因此,对它们的研究也就成了久热不衰的宏观绎济问题。 第一节失业理论 失业与充分就业 1.失业的定义与衡量 凡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愿意工作而没有工作,并正在寻找工作的人都是失业者。各国对工 作年龄和失业范围都有不同的规定。在美国,工作年龄是16~65岁。属于失业范围的人包 括:第一,新加入劳动力队伍第一次寻找工作,或重新加入劳动力队伍正在寻找工作已达4 周以上的人。第二,为了寻找其他工作而离职,在找工作期间作为失业者登记注册的人。第 被暂时辭退并等待重返工作岗位而连续七天未得到工资的人。第四,被企业解雇而且无 法回到原工作岗位的人,即非自愿离职者 衡量一个经济中失业状况的最基本指标是失业率。失业率是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百 分比,用公式表示为 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力总数X100% 其中,失业人数指属于上述失业范围,并到有关部门登记注册的失业者人数。劳动力总 数指失业人数与就业人数之和。 2.充分就业的含义 充分就业并非人人都有工作。失业可以分为山于需求不足而造成的周期性失业,与山于 绎济中某些难以克服的原因而造成的自然失业。消灭了周期性失业时的就业状态就是充分就 业。充分就业与自然失业的存在并不矛盾。实现了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充 分就业时的失业率、或长期均衡的失业率 充分就业时仍然有一定的失业。这是因为,经济中有些造成失业的原因(如劳动力的流 动等)是难以克服的,劳动力市场总不是|分完善的。这种失业的存在不仪是必然的,而且 还是必要的。因为这种失业的存在,能作为劳动后备军随时满足绎济对劳动的需求,能作为 种对就业者的“威胁”而迫使就业者提高生产率。此外,各种社会保障的存在,也使得这 定失业水平的存在不会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因素,是社会可以接受的。 自然失业率的高低,取决于劳动市场的完善程度、经济状况等各种因素。自然失业率山 各国政府根据实际情况而确定。各国在各个时期所确定的自然失业率都不同。从二战后的情 况看,自然失业率有个断上升的趋势。以美国为例,上世纪50~60年代的自然失业率为 3.5%~4.5%,70年代的自然失业率有4.5%~5.5%,80年代的自然失业率有5.5%~6.5% 失业类型 1.自然失业 自然失业是指山于绎济中某些难以避免的原因所引起的失业,在任何动态市场经济中这 种失业都是必然存在的。现代经济学家按引起失业的具体原因把自然失业分为以下类型 (1)摩擦性失业 绎济中山于正常的劳动力流动而引起的失业。在一个动态经济中,各行业、各部门与各
地区间劳动需求的变动是经常发生的。这种变动必然导致劳动力的流动,在劳动力的流动过 程中总有部分工人处于失业状态,这就形成了摩擦性失业。经济中劳动力的流动是正常的, 所以,这种失业的存在也是正常的。一般还把新加入劳动力队伍正在寻找工作而造成的失业。 也归入摩擦性失业的范围之内 (2)求职性失业 工人不满意现有的工作,离职去寻找史理想的工作所造成的失业。这种失业的存在主要 是因为劳动力市场不是同质的,即使是完全相同的工作也存在着工资与其他条件的差异,而 且,劳动力市场信息又是不充分的,并不是每一个工人都可以得到完全的工作信息。工人在 劳动市场上得到的信息越充分,就越能找到理想工作。如果好工作的收益大于寻找这种工作 的成本,工人就宁愿失业去找工作。工人在寻找理想工作期间的失业就是求职性失业。这种 失业也是劳动力流动的结果,但它又不同于摩擦性失业。因为这种劳动力的流动,不是绎济 中难以避免的原因所引起的,而是工人自己所造成的,属于自愿失业的性质。失业补助的存 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这种失业。在这种失业中,肯年人占的比例相当大,因为青年人往 往不满现状,渴望找到史适合于自己的工作。 (3)结构性失业 这是指山于生产技术水平、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城市变化、人口增长速度以及政府开 支或税收政策变化所引起的绎济环境变化而造成的大量长期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山劳动供给性质与劳动需求性质在长时期内失调造成的。就是说,寻找工 作者的种类与可得到的工作职位的种类之间存在着相对长期的不协调。结构性失业的出现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1)消费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变化所引起的产业结构的变化, 有些部门扩张而有些部门收缩:(2)城市发展的变化,工人居住的地区不再有足够的工作机 会(如衰洛的中心城市或被放弁的矿区城市)也会引起结构性失业的发生:(3)人口增长速度 过快,导致现有的部门难以吸纳所有的劳动力:(4)政府开支和税收等政策的变动,导致结 构收缩而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如果上述情况所引起的失业是短期的,那么这种短期的失业 不能算结构性失业,只属于摩擦性失业。只有上述各种原因引起的失业是长期的,才是结构 性失业。在结构性失业中,通常会出现“失业与空位”并存的情况,即一方面存在有工作而 无人适合做的“空位”,另一方面又存在有人而无工作的“失业” (4)技术性失业 指山于技术进步所引起的失业。在绎济增长过程中,技术进步的必然趋势是生产中愈来 愈广泛地采用了资本密集性技术,越来越先进的设备代替了工人的劳动;这样,对劳动力需 求的相对缩小就会使失业增加。此外,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本品相对价格的下降和劳动力 相对价格的上升加剧了机器取代工人的趋势,从而也就加重了这种失业。在长期中,技术性 失业是很重要的,属于这种失业的工人大都是文化技术水平低、不能适应现代化技术要求的 工人。被称为“马鞍匠式的人物”(马鞍匠,指虫然拥有技术但其技术已经过时)就是一例。 (5)季节性失业 指山于某些行业间歇性需求不足(不是总需求)而引起的失业。某些行业的生产具有季节 性,生产繁忙的季节所需的工人多,生产淡季所需的工人少,这样就会引起具有季节性变动 特点的失业。这些行业生产的季节性是自然条件决定的,很难改变。因此,这种失业也是正 常的。在农业、建筑业、旅游业中,这种季节性失业最严重。 (6)古典失业 指山于工资恻性所引起的失业。工资刚性是指通常情况下工资具有只能升不能降的特 性。按照古典经济学家的假设,如果工资具有完全的伸缩性,则通过工资的调节能实现人人 都有工作。这也就是说,如果劳动的需求小于供给,则工资下降,直全全部工人都被雇用为 止,从而不会有失业。但山于人类的本性不愿使工资下降,而工会的存在与最低工资法又限
制了工资的下降,这就形成工资能升不能降的工资刚性。这种工资刚性的存在,使得雇主减 少雇佣人数并导致部分工人无法受雇,从而形成失业。这种失业是古典绎济学家提出的,所 以称为古典失业,凯恩斯也把这种失业称为自愿失业 2.周期性失业 周期性失业又称需求不足的失业,也就是凯恩斯所说的非自愿失业。根据凯恩斯的分析 就业水平取决于国民收入水平,而国民收入又取决于总需求。周期性失业是山于总需求不足 而引起的短期失业。它一般出现在绎济周期的萧条阶段,故称周期性失业。 可以用紧缩性缺口来说明这种失业产生的原因。紧缩性缺口是指实际总需求小于充分就 业的总需求时,实际总需求与充分就业总需求之间的差额。可用图9—-1来说明紧缩性缺口 与周期性失业的关系。 在图9-1中,横轴0Y代表国民收入,纵轴AD代表总需求。当国民收入为Y时,绎济 中实现了充分就业,Y为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实现这一国民收入水半所要求的总需求水半 为AD,即充分就业的总需求,但现在的实际总需求为AD,这一总需求水平决定的国民收入 为Y,Y<Y,这就必然引起失业。Y<Y是山于AD<AD造成的。因此,实际总需求AD 与充分就业总需求AD之间的差额(图中EK),就是造成这种周期性失业的根源。这种失业 山总需求个足引起,故而也称为“需求不足的失业 3.隐蔽性失业 除了上述两类失业之外,经济中往往还存在另一种失业:隐蔽性失业。隐蔽性失业是指 表面上有工作,实际上对生产并没有做出贡献的人,即有“职”无“工”的人。或者说,这 些工人的边际生产力为零。当绎济中减少就业人员而产量仍没有下降时,就存在着隐蔽性失 业。例如,一个经济中的3000力工人,如果减少600力工人而国民生产总值并不减少,则 经济中存在着20%的隐蔽性失业。这种失业在发展中国家存在较多。著名美国发展绎济学 家阿瑟·刘易斯曾指出,发展中国家的农业部门存在着严重的隐蔽性失业 三、失业的经济损失 对于个人来说,如果是自愿失业,则会给他带来闲暇的享受。但如果是非自愿失业,则 会使他的收入减少,从而生活水半下降 对社会来说,失业增加了社会福利支出,造成财政困难,同时,失业率过高又会影响社 会的安定,带来其他社会问题。从整个经济看,失业在经济上最大的损失就是实际国民收入 的减少。美国绎济学A·奥肯在上世纪60年代所提出的奥肯定理,正是要说明失业率与实 际国民收入增长率之间的关系的。 奧肯定理是说明失业率与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率之间关系的经验统计规律。这一规律说 明,失业率每增加1%,则实际国民收入减少2.5%:反之,失业率每减少1%,则实际国 民收入增加2.5%。在理解这一规律时应该注意:第一,它表明了失业率与实际国民收入增 长率之间是反方向变动的关系。第二,失业率与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率之间1:2.5的关系只是 个平均数,是根据经验统计资料得出来的,在不同时期并不是完全相同。在60年代,这 比率是1:3:在70年代,这一比率1:2.5~2.7;在80年代,这一比率是1:2.5~2.9。 第三,奧肯定律主要适用于没有实现充分就业情况,即失业率是周期性的失业率。在实觋现了
充分就业的情况下,自然失业率与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率的这一关系就要弱得多,一般估算 1:0.76左右。 第二节通货膨胀理论 、通货膨胀定义及其衡量 1.定义 绎济学界对通货膨胀的解释并不完全一致,一般所接受的是这样的定义:通货膨胀是物 价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升。在理解通货膨胀时应注意:第一,物价上升不是指一种或几种商 品的物价上升,而是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即物价总水平的上升,第二,不是指物价水平 时的上升,而是指持续一定时期的物价上升 2.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 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是物价指数。物价指数是表明某些商品的价格从一个时期到下 个时期变动程度的指数。物价指数一般不是简单的算术平均数,而是加权平均数,即根据某 种商品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来确定其价格的加权数的大小。计算物价指数的一般公式是 物价指数=∑Pq/∑PqX100% 在上式中,P,P是基期和本期的价格水平,q是本期商品量 根据计算物价指数时所包括的商品的品种的不同,主要有三种物价指数: 第一,消费物价指数,又称零售物价指数或生活费用指数,是衡量各个时期居民个人 消费的商品和劳务零售价格变化的指标 第二,批发物价指数,是衡量各个时期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批发价格变化的指标 第三,国民生产总值折算数,是衡量各个时期一切商品与劳务价格变化的指标 这三种物价指数都能反映出基本相同的通货膨胀率变动趋势,但山于各种指数所包括 的范围不同,所以,数值并不同,可是在这三种指数中,消费物价指数与人民生活水平关系 最密切,因此,一般都用消费物价指数来衡量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分类 绎济学家根据不同的标准来对通货膨胀进行分类。 1.根据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分类 第一,爬行的通货膨胀,又称温和的通货膨胀,其特点是通货膨胀率低而且比较稳定, 第二,加速的通货膨胀,又称奔驰的通货膨胀,其特点是通货膨胀率较高(一般在两位 数以上),而且还在加剧 第三,超速通货膨胀,又称恶性通货膨胀,其特点是通货膨胀率非常高(一般在三位数 以上),而且完全失去了控制。这种通货膨胀会引起金融体系完全崩溃、绎济崩溃,以全 政权的史迭。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的通货膨胀与国民党政府垮台前旧中国的通货膨 胀就属于这种超速通货膨胀 2.根据通货膨胀的成因分类 (1)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这是从总需求的角度来分析通货膨胀的原因,认为通货膨胀的原因在于总需求过度增 长,总供给个足,即“太多的货币追逐较少的货物”,或者是“因为物品与劳务的需求超过 按现行价格可得到的供给,所以一般物价水半便上涨”。总之,就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所引 起的通货膨胀 凯恩斯认为,当绎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时,表明资源已经得到了充分利用。这时,如果 总需求仍然增加,就会山于过度总需求的存在而引起通货膨胀。可以用膨胀性缺口这一概念 來说明这种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膨胀性缺口是指实际总需求大于充分就业总需求时,实际 总需求与充分就业总需求之间的差额,可用图9-2来说明
在图9-2中,AD为充分就业的总需求,这时决定的国民收入Y为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 但这时实际总需求为AD。尽管总需求是AD,但因为国民收入已绎达到了充分就业的水平 无法再增加,所以,实际总需求AD与充分就业总需求A之间的差额KE就形成了膨胀性缺 口 还可用图93说明膨胀性缺口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图9-3中,横轴OY代表国民收入,纵轴OP代表价格。当总需求曲线为AD时,国民 收入达到了充分就业的水平Y,价格水平为Pa。当总需求增加到AD时,国民收入已无法增 加,价格水平上升到P,这样就山于总需求过度而引起了通货膨胀。 凯恩斯强调了通货膨胀与失业不会并存,通货膨胀是在充分就业实现后产生的。但实际 上,在经济中未实现充分就业时,也可能产生通货膨胀,这就是山于在产量增加的同时总需 求增加,也会引起通货膨胀,可用图9—-4来说明这种情况。 图9-4中,当总需求为AD时,决定了国民收入水平为Y,价格水平为P,这时国民 收入并没有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半Y。当总需求增加到AD1时,国民收入增加到Y1,这时国民 收入仍没有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平Y,但伴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价格水平上升到了P1,于是 山于总需求的增加而发生了通货膨胀。这是因为当总需求增加后,总供给的增加并不能迅速 满足总需求的这种增加,产生暂时的供给短缺,价格水半上升,但这时经济中并未实现充分 就业,价格水半的上升刺激了总供给,使国民收入增加 (2)供给推动型通货膨胀 这是从总供给的角度来分析通货膨胀的原因。供给就是生产,根据生产函数,生产取决 于成本。因此,从总供给的角度看,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在于成本的增加。成本的增加意味 着只有在高于从前的价格水平时,才能达到与以前同样的产量水平,即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 移动。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使国民收入减少,价格水平上升, 这种价格上升就是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可用图9-5来说明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