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绎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经济学知识的普及和教育越来越迫切 了。本着通俗、易懂、趣味的原则,我们编写了《经济学概论》一书,旨在为普通高等院校 的非绎济类本专科专业的经济学教学提供一本教材和参考书 本教材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在体例构建、内容编排和叙述方法上, 力图建立一个比较严密的逻辑体系,同时还注重了案例分析和应用性练习。本教材仪概括性 地介绍绎济学的基本理论,对经济学的前沿问题、学说流派、国际经济学等内容则没有涉及 本教材山吴文洁提出编写大纲,经充分讨论后,山董春诗完成了第一、二章的编写, 山齐仲锋完成了第三、四章的编写,山吴晓鹛完成了第五章的编写,山焦兵完成了第六、七 章的编写,山吴文洁完成了第八章的编写,山姚小剑完成了第九、|章的编写。最后山吴文 洁统撰定稿。 本教材的编写参考了许多同类教材和论著,在此对作者表示感谢。在教材编写过程中 我们力求做到概念简洁、论述清晰、深入浅出,但山于编者水半有限,时间仓促,疏漏和错 误在所难免,恳请前辈、同仁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006年6月
第一章经济学与经济思维 [教学内衮与要求]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配置的学问。本章讲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基 本内容、研究方法及经济思维。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明确经 济学知识对于当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绎济学”一词在英文中用“ economy”来表示。 economy源于希腊文,原意是家计管 理,特别是家庭收支方面的管理,后来它又衍生出“政治绎济学”和“纾济学”的含义,用 以指研究人类社会绎济活动的学问。 政治经济学一词最早出现于17世纪,指对国家事务的公共管理。到了19世纪中期,政 治绎济学的一词受到两个方面的批判。马克思批评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太狭窄,认为它应 该是关于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另一种观点认为政治绎济学一词往往引起误解,主张直 接以“绎济学”一词来代替“政治绎济学”,而把“政治绎济学”仅界定为硏究经济政策的 应用绎济学。这样到了19世纪木,“政治绎济学”一词逐渐为“经济学”所取代。绎济学也 从财富增进之学演变为专门研究稀缺资源配置的学问。 第一节资源的稀缺性与经济学 经济学根源于资源的有限性,经济学硏究的对象正是山这种资源的有限性所决定的 在经济学中,这种资源的有限性被称为稀缺性 资源的稀缺性 般而言,资源的稀缺性是指,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 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这种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就是稀缺性。任何社会和个 人都无时不遇到稀缺性问题。比如,人们想购买许多物品,但收入却总是有限的。再如, 们需要许多舒适而宽敞的住房,但社会能用于建房的土地、资金、材料、人力总是有限的。 相对于欲望无限性的资源有限性就是绎济学中稀缺性的含义 经济学上所说的稀缺性具有两个意义:第一,是指资源的相对稀缺性,不是从资源的 绝对数量而言的。这也就是说,人类欲望是无限的,相对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而言,再多的 资源也是不足的。资源再多也是一个既定的量,任何一个既定的量与无限性相比,总是个是 的,也就具有稀缺性。第二,这种稀缺性的存在又是绝对的,它存在于人类历史的各个时期 和一切社会。从历史上来看,稀缺性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所有时期。无论是早期的原始社会还 是当今社会,都存在稀缺性。从现实来看,稀缺性存在于世界各地,无论是贫穷的非洲还是 富裕的欧美,都存在稀缺性。所以,资源的稀缺性是普遍存在的,它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 、选择与资源配置 资源是稀缺的,同时又是多用途的。一块土地既可以种粮食,也可以建设厂房。这样, 在解决稀缺性问题时,人类社会就必须对如何使用资源作岀选择。所谓选择就是如何利用既 定的资源去生产经济物品,以便史好地满足人类的需求。就其选择包含的内容來说,全少涉 及这样三个基本的问题 第一,生产什么物品与生产多少。面对稀缺的经济资源,人们必须衡量各种需求的轻 重缓急,确定生产什么物品,生产多少。在这一问题决定后还涉及到另外两个问题 第二,如何生产,即用什么方法来生产。生产方法实际就是如何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 组合,是多用资本,少用劳动,用资本密集型方法来生产呢:还是少用资本,多用劳动,用 劳动密集型方法来生产。不同的方法可以达到相同的产量,但在不同的情况下,其绎济效率 并不相同。经济社会必须在各种可供选择的资源组合中,选择一种绎济效率史高的方法 第三,为谁生产?是指生产出来的产品如何分配。山于资源是稀缺的,个可能使全社
会中每一个人的欲望同时得到满足,必须建立某种机制来为其成员分配产品 选择,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也就是人类社会所必须 解决的基本问题,这三个问题被称为资源配置问题。稀缺性是人类社会各个时期和各个社会 所面临的永恒问题,经济学是为解决稀缺性问题而产生的,因此,绎济学所研究的对象就是 山稀缺性而引起的选择问题,即资源配置问题。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许多经济学家把经济 学定义为“硏究稀缺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之间进行分配的科学。 经济学小品:人生离不开选择 关于作出决策的笫一课可以归纳为一勺谚语:“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为了得到我们喜 爱的一件东西,通常就不得不放弃另一件我们喜爱的东西。作出决策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 另一个日标之间有所取舍 我们考虑一个学生必须决定如何配置她的最宝贵的资源一时间。他可以把所有的时间用 于学习经济学;她可以把所有的时间用于学习心理学;她也可以把时间分配在这两个学科上 她把某一个小时用于学习一门课时,她就必须放弃本来可以学习另一门课的一小时。而目 对于她用于学习一门课的每一个小时,她都要放弃本来可用于睡眠、骑车、看电视或打工赚 点零花钱的时间 还可以考虑父母决定如何使用自己的家庭收人。他们可以购买食物。衣服,或全家度假。 或者他们也可以为退休或孩子的大学教育储莟一部分收人。当他们选择把额外的一美元用于 上述物品中的一种时,他们在某种其他物品上就要少花一美元 在现代社会里,同样重要的是清洁的环境和高收人水平之间的交替关系。要求企业减少 染的法律增加了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成本。由于成本高,结果这些企业赚的利润少了,支 付的工资低了,收取的价格高了,或者是这三种结果的某种结合。因此,尽管污染管制给予 我们的好处是更清洁的环境,以及由此引起的健康水平提高,但其代价是企业所有者、工人 和消费者的收人减少。 认识到人们面临交替关系自身并没有告诉我们,人们将会或应该作出什么决策。一个学 生不应该仅仅由于要增加用于学习经济学的时间而放弃心理学的学习。社会不应该仅仅由于 环境控制降低了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而不再保护环境。也不应该仅仅由于帮助穷人扭曲了工 作激励而忽视了他们。然而,认识到生活中的交替关系是重要的,因为人们只有了解他们可 以得到的选择,才能作出良好的决策。 、资源利用 人类社会往往面临这样一种矛盾:一方面资源是稀缺的,另一方面稀缺的资源还得不 到充分的利用。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琼·罗宾逊( Joan robinson)针对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 机不无讽刺地说:当绎济学家们把经济学定义为研究稀缺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之间进 行分配的科学时,英国有三百力工人失业,而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的统计数字刚下降到原来 水平的一半。这种情况表明稀缺的资源被浪费和闲置了,这样资源的稀缺性又引出了另一个 问题:资源利用。所谓资源利用就是人类社会如何史好地利用现有的稀缺资源,使之生产出 史多的物品 资源利用包括这样三个相关的问题: 第一,充分就业问题。为什么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或者,如何能使稀缺的资源得到 充分利用,从而使产量达到最大。这就是一般所说的“充分就业”问题 第二,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问题。在资源既定的情况下为什么产量有时高有时低,即
尽管资源没变。这也就是经济中为什么会有周期性波动。与此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如何用 既定的资源生产出吏多的产品,即实现经济持续增长。这就是一般所说的“绎济波动与经济 增长”问题 第三,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问题。现代社会是一个以货币为交换媒介的商品社会,货 币购买力的变动对资源配置与利用具有重大的影响。这样,经济学的研究就必然涉及货币购 买力的变动问题。这也就是一般所说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问题 山以上可以看出,稀缺性不仪引起了资源配置问题,而且还引起了资源利用问题。正 因为如此,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把绎济学定义为“研究稀缺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科学”也许吏恰 当一些 四 经济制度与稀缺资源的配置和利用 尽管各种社会都存在稀缺性,但解决稀缺性的方法并不同。换句话来说,在不同的经 济制度下,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问题的解决方法是不冋的。经济学家将解决资源配置与资源 利用的绎济制度分为一下几种不同的形式 市场经济 即通过市场上价格的调节来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与为谁生产。在市场经济中,社 会的生产、分配与消费山市场供需决定,哪一种产品的价格高就生产哪一种,用什么方法生 产价格低就用什么方法生产,谁在生产中作出的贡献大谁得到的产品就多。资源的充分利用 依靠价格的调节与刺激来实现 2.计划经济 即通过中央计划来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与为谁生产。也就是说,在计划绎济中, 所有的绎济决策,包括既定的资源生产什么产品,用什么方法生产,产品的分配给谁都山中 央计划来安排。资源的充分利用也依靠计划来实现 混合经济 在现实中,许多国家的经济制度都是市场与计划不同程度的结合,经济学家把这种纤 济制度称为“混合经济”。但市场与计划的结合并不是一半对一半,总是以一种经济制度为 主,以另一种为辅的。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市场绎济从总体上看比计划经济效率高, 史有利于绎济发展。因此,许多过去采用计划经济制度的国家纷纷转向市场绎济。这也就是 说,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采取的是有国家宏观调掉的市场经济制度 既然稀缺性问题的解决离个开具体的经济制度,所以经济学的定义就应该是,研究在 一定制度下稀缺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科学。本书所介绍的经济学,是研究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稀 缺资源配置与利用的科学,也就是关于市场经济的经济学。 第二节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经济学分成两个组成部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绎济学。尽管这种划分一开始就受到 一些经济学家的非议和反对,但实际上却山益被经济学界所接受。本书所要介绍的内容正是 微观绎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在这一节中,我们仪对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绎济学作 点概括性的介绍,以便进一步理解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和阅读打一个良好 的基础 、微观经济学 什么是微观经济学 微观”的英文为“Mico”,意思是“小”。微观经济学是这样一门绎济学科:它以单 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绎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 定來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旳资源配置问题。在理解微观绎济学的定义时,要注意这样 几点
第一,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单个经济单位指组成经济 的最基本的单位:居民户与厂商。居民户又称家庭,是经济中的消费者。厂商又称企业,是 经济中的生产者。在微观绎济学的研究中,假设居民户与厂商绎济行为的目标是实现最大化, 即消费者居民户要实现满足程度(即效用)最大化,生产者厂商要实现利润最大化。微观经 济学硏究居民户与厂商的绎济行为就是研究居民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配于各种物品的消费, 以实现满足程度最大化,以及厂商如何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各种物品的生产,以实现利润最大 化。在绎济学家给微观绎济学所下的定义中特别强调了这一点。例如,美国绎济学家J·亨 德逊(J· Henderson)强调:“居民户与厂商这种单个单位的最优化行为奠定了微观经济学 的基础。” 第二,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资源配置即以前所说的生产什么,如何生 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解决资源配置问题就是要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即在这种资源配置 下能给社会带来最大的经济福利。微观绎济学从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最大化行为入手,来解 决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因为如果每个绎济单位都实现了最大化,那么,整个社会的资 源配置也就实现了最优化 第三,微观经济学中心理论是均衡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实际上是解释英 国古典绎济学家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这一原理的。斯密认为,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 的个人利益,但在这样做时,山于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引,结果是增进了社会利益。这 只“看伈见的手”就是价格。微观绎济学的中心就是要解释价格如何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 在市场绎济中,居民户和厂商的行为要受价格的支配,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都山 价格决定。价格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调节着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通过价格的调节,社会资 源的配置实现了最优化。微观绎济学正是要说明价格如何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在此,价 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中心,其他内容是围绕这一中心问题展开的。也正因为这样,微观经 济学也被称为价格理论 第四,微观经济学硏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微观经济学中所涉及到的变量,例如,某种 产品的产量、价格等都属于个量。微观绎济学分析这类个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P·萨缪尔森(P· samuelson)强调了微观绎济学个量分析的特征,即微 观绎济学是“关于经济中单个因素——诸如一种产品价格的决定或单个消费者或企业的行为 的分析。”因此,微观经济学硏究方法是个量分析。所谓个量分析是硏究经济变量的单 项数值如何决定 2.微观绎济学的基本假设 微观经济理论的建立是以一定的假设条件为前提的。在微观经济分析中,根据所研究 的问题和所要建立的模型的不同需要,假设条件有所不同。其基本假设条件有以下二点 第一,经济人假设。也叫理性人假设,是指经济决策主体(消费者、生产者等)的经 济行为都是理性的或合乎理性的,他们在经济活动中不会感情用事,而是精于判断和计算, 总是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绎济代价去追逐和获得自身的最大利益。对消费者来说 总是以自身的满足最大化为目标;对生产者来说,总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对要素所有者 来说,总是以自身报酬最大化为目标。 第二,完全信息假设。其主要含义是指经济活动的所有当事人都拥有充分的和相同的 信息,而且获取信息不需要支付任何成本。如假定每一个消费者都能充分地了解每一种商品 的性能和特点,准确地判断一定商品量给自己带來的满足程度,了解每一个商品的价格在不 冋时期的变化等等,从而能够决定自己的最优商品购买量。假定每一个生产者都能准确地了 解产量和生产要素投入量之间的技术数量关系,完全了解商品价格和生产要紊价格的变化, 以及了解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下的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量等等,从而能够作出最优的生产决 策。在这种情况下,意味着绎济活动的所有当事人都了解所有经济活动的条件和后果,因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