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豫南九校2014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书会是宋代与科举有关的会社名称,或称课会,或称课社,或称文会。它和乡校、 家塾、舍馆一样都是民间开办的学校,与宗学、京学、县学等国立学校并存而补 充之。每遇大比之年,书会等民办学校也有人中榜及第,确实与科举考试有密切 联系。抑或受到宋代都市文艺商品化趋势的左右,抑或为了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 书会渐渐地由读书吟课的场所转变 艺表演的民间自发组织。宋代的书会应不少。由于书会渐渐走向专门化,以致被 人们视同为一般的“行会”,且统称之为“社会”。书会中从事伎艺底本创作的 人称之为书会先生。从有关资料看,书会先生据其专长,各有所司,分工明确。 宋代书会先生一般是没有功名而精于文艺的民间文人和艺人。他们通常按照自己 的审美认识和道德评价标准去进行文艺创作,并以获得商业利润为创作目的,即 以文艺创作为谋生的手段。因此.他们是一个职业化的、自治性的民间文艺创作 群体。他们的生活是自由的,甚至是放纵的。北宋词人柳永可谓是书会先生的先 驱。他早年浪迹市井,放骸坊曲,为歌妓作词的经历与后代书会先生的生活方式 无甚差异。 宋代书会先生创作的作品应该不少,而由于失载和散佚,今天能确认为书会先生 创作的作品已不多,如小说《简帖和尚》、鼓子词《刎颈鸳鸯会》、戏文《张协 状元》及一些曲子词和赚词。从现存的资料看,词是宋代所有伎艺作品的重要组 成部分,往往决定着伎艺作品的艺术品位和语言风格。而伎艺作品质量的提高也 是词的质量的提高,伎艺形式的创新也是词体的创新。书会的创作和表演有助于 词的传播和发展,尤其是鼓子词、唱赚和戏文的创作,导致了词体的发展和演变, 即由单章体向联章体、套曲体、戏曲体嬗变。 书会先生活动的区域一般在大都市,其“衣食父母”(作品的消费者)主要是都 市居民。为了占据更大的艺术市场和拥有更多的作品消费者,他们必须符合广大 市民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趣味,创作出为市民阶层所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他们所 创作的文艺作品也固然属于市民文学。因此而论,书会先生是职业的市民文学作 家,他们的作品是早期的市民文学作品。正如谢桃坊先生在《中国市民文学史》 第三章《中国早期市民文学》中所说:“在中国文学史上,书会先生开辟了一条 新的创作道路。其创作目的不是为了‘经国之大业’或‘不朽之盛事’,而是服 从现实的商业利益。他们必须向艺人提供脚本或刻印脚本以取得合理的报酬,这 样才能在都市里维持中等以下的生活消费。由此使文学走上了商业化的道路 书会先生的功绩也就在此。他们推动了都市通俗文学的发展,为词走向社会、走 向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 1.关于“书会”,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书会与科举有密切联系,是和乡校、家塾、舍馆一样的民间学校,对宗学、 京学、县学等学校起补充作用。 B.书会的功能后来发生了变化。由最初的民间学校逐渐转换为从事文艺底本创 作和伎艺表演的民间自发组织
河南省豫南九校 2014 届高三上学期 12 月月考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书会是宋代与科举有关的会社名称,或称课会,或称课社,或称文会。它和乡校、 家塾、舍馆一样都是民间开办的学校,与宗学、京学、县学等国立学校并存而补 充之。每遇大比之年,书会等民办学校也有人中榜及第,确实与科举考试有密切 联系。抑或受到宋代都市文艺商品化趋势的左右,抑或为了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 书会渐渐地由读书吟课的场所转变 艺表演的民间自发组织。宋代的书会应不少。由于书会渐渐走向专门化,以致被 人们视同为一般的“行会”,且统称之为“社会”。书会中从事伎艺底本创作的 人称之为书会先生。从有关资料看,书会先生据其专长,各有所司,分工明确。 宋代书会先生一般是没有功名而精于文艺的民间文人和艺人。他们通常按照自己 的审美认识和道德评价标准去进行文艺创作,并以获得商业利润为创作目的,即 以文艺创作为谋生的手段。因此.他们是一个职业化的、自治性的民间文艺创作 群体。他们的生活是自由的,甚至是放纵的。北宋词人柳永可谓是书会先生的先 驱。他早年浪迹市井,放骸坊曲,为歌妓作词的经历与后代书会先生的生活方式 无甚差异。 宋代书会先生创作的作品应该不少,而由于失载和散佚,今天能确认为书会先生 创作的作品已不多,如小说《简帖和尚》、鼓子词《刎颈鸳鸯会》、戏文《张协 状元》及一些曲子词和赚词。从现存的资料看,词是宋代所有伎艺作品的重要组 成部分,往往决定着伎艺作品的艺术品位和语言风格。而伎艺作品质量的提高也 是词的质量的提高,伎艺形式的创新也是词体的创新。书会的创作和表演有助于 词的传播和发展,尤其是鼓子词、唱赚和戏文的创作,导致了词体的发展和演变, 即由单章体向联章体、套曲体、戏曲体嬗变。 书会先生活动的区域一般在大都市,其“衣食父母”(作品的消费者)主要是都 市居民。为了占据更大的艺术市场和拥有更多的作品消费者,他们必须符合广大 市民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趣味,创作出为市民阶层所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他们所 创作的文艺作品也固然属于市民文学。因此而论,书会先生是职业的市民文学作 家,他们的作品是早期的市民文学作品。正如谢桃坊先生在《中国市民文学史》 第三章《中国早期市民文学》中所说:“在中国文学史上,书会先生开辟了一条 新的创作道路。其创作目的不是为了‘经国之大业’或‘不朽之盛事’,而是服 从现实的商业利益。他们必须向艺人提供脚本或刻印脚本以取得合理的报酬,这 样才能在都市里维持中等以下的生活消费。由此使文学走上了商业化的道路。” 书会先生的功绩也就在此。他们推动了都市通俗文学的发展,为词走向社会、走 向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 1.关于“书会”,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书会与科举有密切联系,是和乡校、家塾、舍馆一样的民间学校,对宗学、 京学、县学等学校起补充作用。 B.书会的功能后来发生了变化。由最初的民间学校逐渐转换为从事文艺底本创 作和伎艺表演的民间自发组织
C.书会走向专门化的原因,既有受末代都市文化商品化左右的因素,也有书会 为了解决自身生存问题的因素 D.书会后被视为行会,称为“社会”,其中有从事底本创作的书会先生,且他 们据其专长,各有所司,分工明确。 2.对宋代“书会创作”的理解,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会创作的主体是没有功名而精于文艺的民间文人和艺人。他们有自己的审 美与道德标准,通过文艺创作,赚取利润,用以谋生 B.书会的创作和表演有助于词的传播和发展,特别是鼓子词、小说、唱赚和戏 文的创作,促成了词体的发展和演变。 C.词是书会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伎艺作品的艺术品位和语言风格,伎 艺作品质量的提高也是词的质量的提高 D.书会先生创作不是为了“经国之大业”,而是向艺人提供脚本或刻印脚本以 取得合理的报酬,在都市里维持中等以下的生活消费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宋词人柳永浪迹市井,为歌妓作词的经历与后代书会先生的生活方式基本 相同,他可以看作是书会先生的先驱 B.为占据更大的艺术市场和拥有更多的作品消费者,书会先生在其创作中必须 放弃自己的审美趣味,以迎合广大市民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趣味 C.书会先生一般生活在大都市,其作品的消费者是都市居民,创作的文艺作品 为市民阶层所喜闻乐见,故其作品属于市民文学 D.书会先生通过创作不仅解决了个人的生存问题,而且使文学走上商业化的道 路,推动了都市通俗文学的发展。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4-7题 黄道周,福建人。家贫业农,事亲以孝闻。天启间入翰林。时在翰林者,多多雍 容养望,道周乃作《矫轻警惰文》以讽之,同列皆钦重焉。 辽事方急,毛文龙自诩镇江之捷,当关①者欲藉之收觉华岛,渐图河西。上其议 于朝,当发兵饷百万,道周独决其非策。已而,文龙卒无成。魏忠贤②用事,道 周拂衣归 崇祯元年,起原官。明年,辽督袁崇焕杀毛文龙。道周固策文龙不足恃,至是, 独抚膺谓关门之祸自此始。无何,后金兵大入,薄京师。帝震怒,即军中逮袁崇 焕,究主者。崇焕言由阁臣钱龙锡。狱具,龙锡当死,道周闻之,叹曰:“安可 使主有杀辅臣名!”上疏救之。疏入,上大怒,降旨切责。道周不挫,复疏言 “养兵多年,物力已殚。即杀一龙锡,无益于边计,徒隳士气,而伤大体。臣故 不自量,欲历疆场,观要害。一当荷戈,燎原扑火,此臣所大愿也。”上益怒, 竞削籍。然龙锡亦竟减死。 九年擢右中允。时首辅温体仁以为灾眚兵戈,皆群郡邑无状所致,非重治无以惩, 屡起大狱。而上以为能,益信之。道周上言:“天下神器,为之有道,簿书刀笔, 非所以绳削天下之具也。龌龊琐人,何足共图大计乎?”体仁衔之。 既负重名,天下望以为相。是时杨嗣昌夺情,用为兵部尚书;而宣大总督卢象升 丁艰,嗣荐陈新甲代之,亦自丧中起复。道周儒者,念国家即乏人,奈何数以墨 子从事,贻后世笑,慨然思论之,上竟相嗣昌,道周不与焉。上素知道周学行, 以其性偏执,非旧时相
C.书会走向专门化的原因,既有受宋代都市文化商品化左右的因素,也有书会 为了解决自身生存问题的因素。 D.书会后被视为行会,称为“社会”,其中有从事底本创作的书会先生,且他 们据其专长,各有所司,分工明确。 2.对宋代“书会创作”的理解,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会创作的主体是没有功名而精于文艺的民间文人和艺人。他们有自己的审 美与道德标准,通过文艺创作,赚取利润,用以谋生。 B.书会的创作和表演有助于词的传播和发展,特别是鼓子词、小说、唱赚和戏 文的创作,促成了词体的发展和演变。 C.词是书会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伎艺作品的艺术品位和语言风格,伎 艺作品质量的提高也是词的质量的提高。 D.书会先生创作不是为了“经国之大业”,而是向艺人提供脚本或刻印脚本以 取得合理的报酬,在都市里维持中等以下的生活消费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宋词人柳永浪迹市井,为歌妓作词的经历与后代书会先生的生活方式基本 相同,他可以看作是书会先生的先驱。 B.为占据更大的艺术市场和拥有更多的作品消费者,书会先生在其创作中必须 放弃自己的审美趣味,以迎合广大市民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趣味。 C.书会先生一般生活在大都市,其作品的消费者是都市居民,创作的文艺作品 为市民阶层所喜闻乐见,故其作品属于市民文学。 D.书会先生通过创作不仅解决了个人的生存问题,而且使文学走上商业化的道 路,推动了都市通俗文学的发展。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 4—7 题 黄道周,福建人。家贫业农,事亲以孝闻。天启间入翰林。时在翰林者,多多雍 容养望,道周乃作《矫轻警惰文》以讽之,同列皆钦重焉。 辽事方急,毛文龙自诩镇江之捷,当关①者欲藉之收觉华岛,渐图河西。上其议 于朝,当发兵饷百万,道周独决其非策。已而,文龙卒无成。魏忠贤②用事,道 周拂衣归。 崇祯元年,起原官。明年,辽督袁崇焕杀毛文龙。道周固策文龙不足恃,至是, 独抚膺谓关门之祸自此始。无何,后金兵大入,薄京师。帝震怒,即军中逮袁崇 焕,究主者。崇焕言由阁臣钱龙锡。狱具,龙锡当死,道周闻之,叹曰:“安可 使主有杀辅臣名!”上疏救之。疏入,上大怒,降旨切责。道周不挫,复疏言: “养兵多年,物力已殚。即杀一龙锡,无益于边计,徒隳士气,而伤大体。臣故 不自量,欲历疆场,观要害。一当荷戈,燎原扑火,此臣所大愿也。”上益怒, 竞削籍。然龙锡亦竟减死。 九年擢右中允。时首辅温体仁以为灾眚兵戈,皆群郡邑无状所致,非重治无以惩, 屡起大狱。而上以为能,益信之。道周上言:“天下神器,为之有道,簿书刀笔, 非所以绳削天下之具也。龌龊琐人,何足共图大计乎?”体仁衔之。 既负重名,天下望以为相。是时杨嗣昌夺情,用为兵部尚书;而宣大总督卢象升 丁艰,嗣荐陈新甲代之,亦自丧中起复。道周儒者,念国家即乏人,奈何数以墨 子从事,贻后世笑,慨然思论之,上竟相嗣昌,道周不与焉。上素知道周学行, 以其性偏执,非旧时相
十七年,北都陷。唐王用为吏部尚书,郑芝龙跋扈,道周引祖制抑之。有隙,自 请出驻广信,芝龙龅之,无兵无饷,兵溃被执,至南京死焉。 【注】①关:指山海关。②魏忠贤:明末太监,弄权误国,崇祯登基后自缢而死。 ③夺情:封建时代官员在服丧中因国事需要被国家要求停止服丧,继续为官。④ 丁艰:古代称遭遇父母之丧为丁艰,也称丁忧。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金兵大入,薄京师 薄:迫近 B.徒隳士气 隳:毁坏 C.然龙锡亦竟减死 竟:最终 D.道周不与焉 与:赞成 5.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黄道周有政治远见的一组是() ①魏忠贤用事,道周拂衣归②当发兵饷百万,道周独决其非策 ③即军中逮袁崇焕,究主者④即军中逮袁崇焕,究主者 ⑤臣故不自量,欲历疆场,观要害⑥有隙,自请出驻广信 A.①②③B.①④⑥C.②④⑤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意思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崇祯帝认为黄道周“性偏执”,不是能够挽救时局的人,所以没有任命他为 宰相 B.黄道周认为,如果不制止袁崇焕杀死毛文龙,就会使边关的形势变得更加危 急,也就会更加让人痛心忧虑。 C.黄道周先后两次就判钱龙锡死罪上疏,结果都让皇帝十分震怒:虽然如此, 钱龙锡最后却也成功得以减死。 D.黄道周从儒者的传统角度来审视时局,对皇上起用杨嗣昌、陈新甲提出了异 议,认为这样将会贻笑于后世 7.翻译下列句子(每小题5分,共10分) ①辽事方急,毛文龙自诩镇江之捷,当关者欲藉之收觉华岛,渐图河西。 ②狱具,龙锡当死,道周闻之,叹曰:“安可使主有杀辅臣名!” (二)古诗文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乙亥岁除渔梁村 黄公度 年来似觉道途熟,老去空更岁月频。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 云容山意商量雪,柳眼桃腮领略春。想得在家小儿女,地炉相对说行人。 [注]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是农历乙亥年。这年十月,秦桧死了,在舆论压力下, 高宗召回一些受秦桧打击迫害的官员。作者也奉诏回朝,大年三十行经闽北渔梁 村时写下了这首诗 8.这首诗颈联蕴含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9.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本诗的尾联。(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孟子 《鱼我所欲也》) (2)青泥何盘盘, ,以手 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十七年,北都陷。唐王用为吏部尚书,郑芝龙跋扈,道周引祖制抑之。有隙,自 请出驻广信,芝龙龁之,无兵无饷,兵溃被执,至南京死焉。 【注】①关:指山海关。②魏忠贤:明末太监,弄权误国,崇祯登基后自缢而死。 ③夺情:封建时代官员在服丧中因国事需要被国家要求停止服丧,继续为官。 ④ 丁艰:古代称遭遇父母之丧为丁艰,也称丁忧。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金兵大入,薄京师 薄:迫近 B.徒隳士气 隳:毁坏 C.然龙锡亦竟减死 竟:最终 D.道周不与焉 与:赞成 5.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黄道周有政治远见的一组是() ①魏忠贤用事,道周拂衣归 ②当发兵饷百万,道周独决其非策 ③即军中逮袁崇焕,究主者 ④即军中逮袁崇焕,究主者 ⑤臣故不自量,欲历疆场,观要害 ⑥有隙,自请出驻广信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意思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崇祯帝认为黄道周“性偏执”,不是能够挽救时局的人,所以没有任命他为 宰相。 B.黄道周认为,如果不制止袁崇焕杀死毛文龙,就会使边关的形势变得更加危 急,也就会更加让人痛心忧虑。 C.黄道周先后两次就判钱龙锡死罪上疏,结果都让皇帝十分震怒;虽然如此, 钱龙锡最后却也成功得以减死。 D.黄道周从儒者的传统角度来审视时局,对皇上起用杨嗣昌、陈新甲提出了异 议,认为这样将会贻笑于后世。 7.翻译下列句子(每小题 5 分,共 10 分) ①辽事方急,毛文龙自诩镇江之捷,当关者欲藉之收觉华岛,渐图河西。 ②狱具,龙锡当死,道周闻之,叹曰:“安可使主有杀辅臣名!” (二)古诗文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 乙亥岁除渔梁村 黄公度 年来似觉道途熟,老去空更岁月频。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 云容山意商量雪,柳眼桃腮领略春。想得在家小儿女,地炉相对说行人。 [注]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是农历乙亥年。这年十月,秦桧死了,在舆论压力下, 高宗召回一些受秦桧打击迫害的官员。作者也奉诏回朝,大年三十行经闽北渔梁 村时写下了这首诗。 8.这首诗颈联蕴含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 分) 9.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本诗的尾联。(5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 。(孟子 《鱼我所欲也》) (2)青泥何盘盘, 。 ,以手 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3)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 《赤壁赋》)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 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作答 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木笛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招收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一一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 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招考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 二比 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房门开处,室中探出一个头来。探身者说:“木笛。 有请朱丹先生。”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 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 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的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 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髙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 的丹麦音乐大师。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那种神色,仿佛罗丹打 量雕塑。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并回头望了一下坐在身 后的助手。助手谦恭地从台上走下来,把那张卡片递到朱丹手中。接过卡片,只 见上面写着一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 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科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 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这一句轻声的话 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片刻,大师冷峻发问 “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大师说:“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朱丹说:“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默。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没有忘记。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朱丹说:“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断而又深感惋惜的说:“那么,你现 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 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
(3) ,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 《赤壁赋》)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 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作答 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木笛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招收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 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招考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 二比一。 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房门开处,室中探出一个头来。探身者说:“木笛。 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 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 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的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 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 的丹麦音乐大师。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那种神色,仿佛罗丹打 量雕塑。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并回头望了一下坐在身 后的助手。助手谦恭地从台上走下来,把那张卡片递到朱丹手中。接过卡片,只 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 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科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 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 “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这一句轻声的话 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片刻,大师冷峻发问: “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 12 月 13 日。” 大师说:“12 月 13 日是什么日子?” 朱丹说:“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默。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没有忘记。”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朱丹说:“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断而又深感惋惜的说:“那么,你现 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 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
没有目的,也无须目的,朱丹追随雪片又超越雪片,开始她孤独悲壮的石头城之 别。朱丹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 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渲 染。走近一看,竟然是一支孩子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 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已,明显是一个自发的群体而不是一支组织的队伍。 坚韧是童稚的坚韧,缄默是天真的缄默,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 森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红宝石般的泪。 纪念碑呈横卧状,像天坛回音壁,又像巴黎公社墙。石墙斑驳陆离,像是胸膛经 历乱抢。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宽阔,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 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 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 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 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 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事,虽然 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朱丹问:“为什么?”大师略作 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说 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 是 A.这篇小说主要情节可以概括为“进入终试一一拒绝吹奏,取消资格一一纪念 碑前吹奏悲乐一一破格录取”,小说情节的发展过程也是朱丹精神的发展过程 B.文章写朱丹“一身黑色云锦衣衫”,运用外貌描写,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杀 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运用动作描写(细节描 写),表现朱丹当时参加决赛时的紧张心理。 C.小说中“孩子方阵”的自发出现,表现了像朱丹一样具有民族精神的人并不 是少数,这样就使朱丹的举动更具有典型意义,从而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D.开始时大师觉得朱丹要求换曲子是对自己的不敬,但纪念碑前的演奏,让大 师发现这是一位很难得的青年,有出色的音乐才华,所以录取了他。 E.这篇小说在艺术技巧方面很有特点:情节曲折生动,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 情理之中;细节描写生动细致;场面描写庄严凝重,真切感人。 (2)文章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的朱丹具有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4)探究“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这句话在文中的作 用。结合小说的主题说说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不按规则出牌的大学校长朱清时 朱清时,1968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毕业后去了青海西宁山川机 床铸造厂,当了一名炉前工
没有目的,也无须目的,朱丹追随雪片又超越雪片,开始她孤独悲壮的石头城之 别。朱丹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 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渲 染。走近一看,竟然是一支孩子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 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已,明显是一个自发的群体而不是一支组织的队伍。 坚韧是童稚的坚韧,缄默是天真的缄默,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 森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红宝石般的泪。 纪念碑呈横卧状,像天坛回音壁,又像巴黎公社墙。石墙斑驳陆离,像是胸膛经 历乱抢。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宽阔,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 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 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 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 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 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事,虽然 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朱丹问:“为什么?”大师略作 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说 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 是 ( ) A.这篇小说主要情节可以概括为“进入终试——拒绝吹奏,取消资格——纪念 碑前吹奏悲乐——破格录取”,小说情节的发展过程也是朱丹精神的发展过程。 B.文章写朱丹“一身黑色云锦衣衫”,运用外貌描写,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杀 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运用动作描写(细节描 写),表现朱丹当时参加决赛时的紧张心理。 C.小说中“孩子方阵”的自发出现,表现了像朱丹一样具有民族精神的人并不 是少数,这样就使朱丹的举动更具有典型意义,从而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D.开始时大师觉得朱丹要求换曲子是对自己的不敬,但纪念碑前的演奏,让大 师发现这是一位很难得的青年,有出色的音乐才华,所以录取了他。 E.这篇小说在艺术技巧方面很有特点:情节曲折生动,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 情理之中;细节描写生动细致;场面描写庄严凝重,真切感人。 (2)文章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的朱丹具有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4)探究“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这句话在文中的作 用。结合小说的主题说说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不按规则出牌的大学校长朱清时 朱清时,1968 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毕业后去了青海西宁山川机 床铸造厂,当了一名炉前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