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 时间15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27分) 、(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溃散/溃脓敦厚/朝暾妇孺/繁文缛节甫定/衡阳之浦 B.结实/结合驾驭/参与噱头/空穴来风蒙哄/蒙头转向 C.脂肪/纸张场院/场馆友谊/嘉言懿行靡费/靡靡之音 D.拥趸/粮囤棕榈/闾阎俘虏/出头露面遛狗/一溜烟 2.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 A.连理枝计日成功知人论事仗义直言 B.紫京城入目三分闲情逸志残无人道 C.水笼头不知所终信心倍增宵壤之别 D.坐谈会德义双馨甘败下风优哉游哉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他往四周一看,发现漫山遍野都是这种怪石,这时他心中就有了出奇制胜叛军 的妙计了 B.小明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 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 C.如能在具有悠久文明而且迅速发展的北京举办奥运会,无论对奥林匹克运动 会,还是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积极意义。 我不喜欢这样做,也做不好,你凭什么牛不喝水强按头? 4.下列各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检察院通过立案调查,发现小明在担任区税务局长的短短半年时间里,利用 正当或不正当的手段,竟然贪污了数百万元。 B.小明在师院领导的鼓励和支持下,他四处搜集和研读有关自动化控制的各种 资料,运用最新的技术改革了放映设备 C.对于选文科还是选理科这个问题上,小明一度徘徊,最终还是选择了理科, 因为他一直崇拜爱因斯坦。 D.踏雪寻梅、拜谒名川、访贤问道,本是古代文人雅士的旅行特权,现今已成为 全民旅游活动。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情与辞 朱光潜 切艺术都是抒情的,都必表现一种心灵上的感触,显著的如喜怒爱恶哀愁等情 绪,微妙的如兴奋颓唐忧郁宁静以及种种不易名状的飘来忽去的心境。文学当作 种艺术看,也是如此。不表现任何情致的文字就不算是文学作品。文字有言情 说理叙事状物四大功用,在文学的文字中,无论是说理叙事状物,都必须流露 种情致,若不然,那就成为枯燥的没有生趣的日常应用文字,如账簿、图表、数 理化教科书之类。不过这种界线也很不容易划清,因为人是有情感的动物,而情 感是容易为理、事、物所触动的。许多哲学的,史学的,甚至于科学的著作都带
四川省成都市 2015 届高三上学期 12 月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 时间 150 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 27 分) 一、(12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溃散/溃脓 敦厚/朝暾 妇孺/繁文缛节 甫定/衡阳之浦 B. 结实/结合 驾驭/参与 噱头/空穴来风 蒙哄/蒙头转向 C. 脂肪/纸张 场院/场馆 友谊/嘉言懿行 靡费/靡靡之音 D. 拥趸/粮囤 棕榈/闾阎 俘虏/出头露面 遛狗/一溜烟 2.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 ( ) A. 连理枝 计日成功 知人论事 仗义直言 B. 紫京城 入目三分 闲情逸志 残无人道 C. 水笼头 不知所终 信心倍增 宵壤之别 D. 坐谈会 德义双馨 甘败下风 优哉游哉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他往四周一看,发现漫山遍野都是这种怪石,这时他心中就有了出奇制胜叛军 的妙计了。 B.小明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 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 C.如能在具有悠久文明而且迅速发展的北京举办奥运会,无论对奥林匹克运动 会,还是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积极意义。 D.我不喜欢这样做,也做不好,你凭什么牛不喝水强按头? 4. 下列各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检察院通过立案调查,发现小明在担任区税务局长的短短半年时间里,利用 正当或不正当的手段,竟然贪污了数百万元。 B.小明在师院领导的鼓励和支持下,他四处搜集和研读有关自动化控制的各种 资料,运用最新的技术改革了放映设备。 C.对于选文科还是选理科这个问题上,小明一度徘徊,最终还是选择了理科, 因为他一直崇拜爱因斯坦。 D.踏雪寻梅、拜谒名川、访贤问道,本是古代文人雅士的旅行特权,现今已成为 全民旅游活动。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情与辞 朱光潜 一切艺术都是抒情的,都必表现一种心灵上的感触,显著的如喜怒爱恶哀愁等情 绪,微妙的如兴奋颓唐忧郁宁静以及种种不易名状的飘来忽去的心境。文学当作 一种艺术看,也是如此。不表现任何情致的文字就不算是文学作品。文字有言情 说理叙事状物四大功用,在文学的文字中,无论是说理叙事状物,都必须流露一 种情致,若不然,那就成为枯燥的没有生趣的日常应用文字,如账簿、图表、数 理化教科书之类。不过这种界线也很不容易划清,因为人是有情感的动物,而情 感是容易为理、事、物所触动的。许多哲学的,史学的,甚至于科学的著作都带
有几分文学性,就是因为这个道理。我们不运用言辞则已,一运用言辞,就难免 要表现几分主观的心理倾向,至少也要有一种“理智的信念”,这仍是一种心情 情感无法直接表现于文字,都必借事、理、物烘托出来,这就是说,都必须化成 思想。行文的第一步要心中先有一种情致,其次要找出具体的事物可以烘托出这 种情致,最后要找出适当的文辞把这内在的情思化合体表达出来。创造也并非无 中生有,它必有所本,自然就是艺术所本。艺术根据自然,加以熔铸雕琢,选择 安排,结果乃是一种超自然的世界。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全在“自然”之上加这 番“人为”。情是自然,融情于思,达之于辞,才是文学的艺术。在文学的艺 术中,情感须经过意象化和文辞化,才算得到表现。浑身都是情感不能保障一个 人成为文学家,犹如满山都是大理石不能保障那座山有雕刻,是同样的道理 个作家如果信赖他的生糙的情感,让它“自然流露”,结果会像一个掘石匠而不 能像一个雕刻家。雕刻家的任务是给那块顽石一个完整的形式,一条有灵有肉的 生命。 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有一句名言:“诗起于在沉静中回味过来的情绪。”在沉静中 加过一番回味,情感才由主观的感触变成客观的观照对象,才能受思想的洗炼与 润色,思想才能为依稀隐约不易捉摸的情感造出一个完整的可捉摸的形式和生 命。这个诗的原理可以应用于一切文学作品。 就大概说,文学作品可分为三种,“情尽乎辞”,“情溢乎辞”,或是“辞溢乎 情”。心里感觉到口里也就说出十分,那是“情尽乎辞”;心里感觉到十分,口 里只说出七八分,那是“情溢乎辞”;心里只感觉到七八分,口里却说出十分, 那是“辞溢乎情”。就常识说,情尽乎辞也应该是文学的理想。不过,“情溢乎 辞”也未尝没有它的好处。语文有它的限度,尽情吐露有时不可能,纵使可能, 意味也不能很深永。艺术的作用不在陈述而在暗示,古人所谓“言有尽而意无 穷”。含蓄不尽,意味才显得闳深婉约,读者才可自由驰骋想象,举一反三。把 所有的话都说尽了,读者的想象就没有发挥的机会,虽然“观止于此”,究竟“不 过尔尔”。拿绘画来打比,描写人物,用工笔画法仔细描绘点染,把一切形色都 尽量地和盘托出,结果反不如用大笔头画法,寥寥数笔,略现轮廓,更来得生动 有趣。画家和画匠的分别就在此。画匠多着笔墨不如画家少着笔墨,这中间妙诀 在选择与安排之中能以有限寓无限,抓住精要而排去糟糠 (选自《谈美·谈文学》,有删改) 5.下列关于“情与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情”无法直接用“辞”来表现,不借助事、理、物是没有办法表现出来的, 这意味着“情”最终必须转化为思想。 B.“情”是一种自然状态,只要将其融合到思想之中,就是文学的艺术;“辞 是用来表达思想情感的,它是思想情感的载体 C.文学作品可以依据作者写出来的话是否完全把心里的感觉说尽,大体分为“情 尽乎辞”“情溢乎辞”“辞溢乎情”三种。 D.从常识上讲,情尽乎辞,也就是作者写出来的文字能把心里所有的感觉完全表 现出来应该是文学的理想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文学必须具有抒情性并表现某种心灵上的感触,这种感触 可以是明显的或微妙的,甚至可以是难以表达的。 B.艺术来源于自然,艺术根据自然,经过文学家的熔铸雕琢,选择安排,而不是 无中生有地胡乱创造,结果就是一种超自然的世界
有几分文学性,就是因为这个道理。我们不运用言辞则已,一运用言辞,就难免 要表现几分主观的心理倾向,至少也要有一种“理智的信念”,这仍是一种心情。 情感无法直接表现于文字,都必借事、理、物烘托出来,这就是说,都必须化成 思想。行文的第一步要心中先有一种情致,其次要找出具体的事物可以烘托出这 种情致,最后要找出适当的文辞把这内在的情思化合体表达出来。创造也并非无 中生有,它必有所本,自然就是艺术所本。艺术根据自然,加以熔铸雕琢,选择 安排,结果乃是一种超自然的世界。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全在“自然”之上加这 一番“人为”。情是自然,融情于思,达之于辞,才是文学的艺术。在文学的艺 术中,情感须经过意象化和文辞化,才算得到表现。浑身都是情感不能保障一个 人成为文学家,犹如满山都是大理石不能保障那座山有雕刻,是同样的道理。一 个作家如果信赖他的生糙的情感,让它“自然流露”,结果会像一个掘石匠而不 能像一个雕刻家。雕刻家的任务是给那块顽石一个完整的形式,一条有灵有肉的 生命。 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有一句名言:“诗起于在沉静中回味过来的情绪。”在沉静中 加过一番回味,情感才由主观的感触变成客观的观照对象,才能受思想的洗炼与 润色,思想才能为依稀隐约不易捉摸的情感造出一个完整的可捉摸的形式和生 命。这个诗的原理可以应用于一切文学作品。 就大概说,文学作品可分为三种,“情尽乎辞”,“情溢乎辞”,或是“辞溢乎 情”。心里感觉到口里也就说出十分,那是“情尽乎辞”;心里感觉到十分,口 里只说出七八分,那是“情溢乎辞”;心里只感觉到七八分,口里却说出十分, 那是“辞溢乎情”。就常识说,情尽乎辞也应该是文学的理想。不过,“情溢乎 辞”也未尝没有它的好处。语文有它的限度,尽情吐露有时不可能,纵使可能, 意味也不能很深永。艺术的作用不在陈述而在暗示,古人所谓“言有尽而意无 穷”。含蓄不尽,意味才显得闳深婉约,读者才可自由驰骋想象,举一反三。把 所有的话都说尽了,读者的想象就没有发挥的机会,虽然“观止于此”,究竟“不 过尔尔”。拿绘画来打比,描写人物,用工笔画法仔细描绘点染,把一切形色都 尽量地和盘托出,结果反不如用大笔头画法,寥寥数笔,略现轮廓,更来得生动 有趣。画家和画匠的分别就在此。画匠多着笔墨不如画家少着笔墨,这中间妙诀 在选择与安排之中能以有限寓无限,抓住精要而排去糟糠。 (选自《谈美·谈文学》,有删改) 5.下列关于“情与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情”无法直接用“辞”来表现,不借助事、理、物是没有办法表现出来的, 这意味着“情”最终必须转化为思想。 B.“情”是一种自然状态,只要将其融合到思想之中,就是文学的艺术;“辞” 是用来表达思想情感的,它是思想情感的载体。 C.文学作品可以依据作者写出来的话是否完全把心里的感觉说尽,大体分为“情 尽乎辞”“情溢乎辞”“辞溢乎情”三种。 D.从常识上讲,情尽乎辞,也就是作者写出来的文字能把心里所有的感觉完全表 现出来应该是文学的理想。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文学必须具有抒情性并表现某种心灵上的感触,这种感触 可以是明显的或微妙的,甚至可以是难以表达的。 B.艺术来源于自然,艺术根据自然,经过文学家的熔铸雕琢,选择安排,而不是 无中生有地胡乱创造,结果就是一种超自然的世界
C.在文学的艺术中,情感须经过意象化和文辞化,才算得到表现,因此一个作家 不能仅信赖自己的生糙的情感,让情感“自然流露 D.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有一句名言:“诗起于在沉静中回味过来的情绪。”这句名 言表达出来的关于诗的原理可以应用于一切文学作品。 7.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文学作品中的文字无论是说理叙事状物,都必须流露一种情致,缺少情致的文 字,那就成为枯燥的没有生趣的日常应用文字 B.许多哲学的,史学的,甚至于科学的著作都带有几分文学性,这是因为人是有 情感的动物,而情感又容易为理、事、物所触动。 C.心里感觉到十分,口里只说出七八分,这种“情溢乎辞”的文学作品的意味更 加深永,还可让读者自由驰骋想象,举一反三 D.用绘画来比喻文学创作的高明之处在于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在表达某种感情时, 文字越多就越哆嗦,而语言越简省就越生动有趣。 三、(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9题。 送徐无党南归序 欧阳修 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渐尽泯灭 而已。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 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 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 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自诗书史记所传,其 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孔子弟子, 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 终日如愚人。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岁,亦 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予读班固艺文志,唐四库书目,见其所列,自三代秦汉以来,著书之士,多者至 百余篇,少者犹三四十篇,其人不可胜数;而散亡磨灭,百不一、二存焉。予窃 悲其人,文章丽矣,言语工矣,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方其 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①,而忽然以死者,虽有迟有速,而卒与 三者同归于泯灭,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 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 东阳徐生,少从予学为文章,稍稍见称于人。既去,而与群士试于礼部,得高第, 由是知名。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 告以是言。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选自《居士集》)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逾远而弥存也弥:久长 B.不见于言可也言:著作 C.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荣华:茂盛 D.稍稍见称于人稍稍:渐渐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一归于腐坏渐尽泯灭而已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而散亡磨灭吾尝终日而思矣
C.在文学的艺术中,情感须经过意象化和文辞化,才算得到表现,因此一个作家 不能仅信赖自己的生糙的情感,让情感“自然流露”。 D.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有一句名言:“诗起于在沉静中回味过来的情绪。”这句名 言表达出来的关于诗的原理可以应用于一切文学作品。 7.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 A.文学作品中的文字无论是说理叙事状物,都必须流露一种情致,缺少情致的文 字,那就成为枯燥的没有生趣的日常应用文字。 B.许多哲学的,史学的,甚至于科学的著作都带有几分文学性,这是因为人是有 情感的动物,而情感又容易为理、事、物所触动。 C.心里感觉到十分,口里只说出七八分,这种“情溢乎辞”的文学作品的意味更 加深永,还可让读者自由驰骋想象,举一反三。 D.用绘画来比喻文学创作的高明之处在于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在表达某种感情时, 文字越多就越哆嗦,而语言越简省就越生动有趣。 三、(6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9 题。 送徐无党南归序 欧阳修 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渐尽泯灭 而已。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 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 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 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自诗书史记所传,其 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孔子弟子, 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 终日如愚人。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岁,亦 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予读班固艺文志,唐四库书目,见其所列,自三代秦汉以来,著书之士,多者至 百余篇,少者犹三四十篇,其人不可胜数;而散亡磨灭,百不一、二存焉。予窃 悲其人,文章丽矣,言语工矣,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方其 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①,而忽然以死者,虽有迟有速,而卒与 三者同归于泯灭,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 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 东阳徐生,少从予学为文章,稍稍见称于人。既去,而与群士试于礼部,得高第, 由是知名。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 告以是言。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选自《居士集》)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逾远而弥存也 弥:久长 B.不见于言可也 言:著作 C.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 荣华:茂盛 D.稍稍见称于人 稍稍:渐渐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一归于腐坏渐尽泯灭而已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而散亡磨灭 吾尝终日而思矣
D.亦因以自警焉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23分) 四、(31分) 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4分) (2)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4分) 11.第Ⅰ卷文言文中,作者欧阳修认为古之圣贤能“不朽而存”的原因是什么? 这些原因是怎样一种关系,请用自己的话回答。(5分)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8处)(4分 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 天下之夲赜而不可乱也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博釆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证。稽撰其 说,将以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恉。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也。万物咸睹, 靡不兼载。厥谊不昭,爰明以喻。其称易孟氏、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春秋 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其于所不知,盖阙如也。(选自许慎《说文解 字序》) 13、阅读下面这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龙潭夜坐 王守仁①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②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注】①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 ②猗兰:即《猗兰操》,琴曲名。传为孔子所作,说孔子自卫返鲁,见到隐谷之 中,香兰独茂,与众草为伍。 (1)诗中描摹了龙潭夜怎样的景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 分析。(4分) (2)请任选两种艺术手法对本诗进行赏析。(4分)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6个小题)(6分) (1)_,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2)_,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3)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苏轼《定风波》) (4)_,白帝城高急暮砧。(杜甫《秋兴八首》) (5)顺风而呼 而闻者彰。(荀子《劝学》)
D.亦因以自警焉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 123 分) 四、(31 分) 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 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第Ⅰ卷文言文中,作者欧阳修认为古之圣贤能“不朽而存”的原因是什么? 这些原因是怎样一种关系,请用自己的话回答。(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 8 处)(4 分) 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 天下之至赜而不可乱也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证。稽撰其 说,将以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恉。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也。万物咸睹, 靡不兼载。厥谊不昭,爰明以喻。其称易孟氏、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春秋 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其于所不知,盖阙如也。 (选自许慎《说文解 字序》) 13、阅读下面这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龙潭夜坐 王守仁①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②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注】①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 ②猗兰:即《猗兰操》,琴曲名。传为孔子所作,说孔子自卫返鲁,见到隐谷之 中,香兰独茂,与众草为伍。 (1)诗中描摹了龙潭夜怎样的景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 分析。(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任选两种艺术手法对本诗进行赏析。(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 6 个小题)(6 分) (1)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2) ,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3)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苏轼《定风波》) (4) ,白帝城高急暮砧。(杜甫《秋兴八首》) (5)顺风而呼, , 而闻者彰 。(荀子《劝学》)
6)_,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贾谊《过秦论》) (7)人生自古谁无死,。(文天祥《过零丁洋》) (8)伤心秦汉经行处,。(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旧信重读 ①被精心保留下来锁在抽屉中的一叠信件,似一块拒绝融化的冰。当你涉过时间 的千山万水,于一个偶然,目光重新投回起点,你惊奇地发现,你所经历的一切 仍伫立在奔腾不息的河川上,像一角冰山,通透、晶莹,不曾因为年深月久和日 晒雨淋而消融 ②于是,你停下急匆匆旅行的脚步,择一处临水的草地坐下,重读一封一封旧日 友人为你写下的文字,字里行间,细密阳光闪烁。 ③什么样的一个友人交付给你的这份情谊?什么样的情怀下产生了这些文字? 什么样的一盏灯照过你,或甜或苦或激动或平静地读着它们?你又怎样斟字酌句 写了回信? ④过去已经消失,说过的话语随风而逝,青春的风铃不再摇响,只有信件记录了 当时。当时,是多么热衷于在信纸上文采飞扬语句优美地与友人对话呀:比赛着 写信,看谁写得厚谁写得薄;探讨着问题,你来我往唇枪舌剑;倾诉着秘密,天 知地知你知我知;还有,初恋时心慌意乱的情愫,热恋时激情满怀的幸福,失恋 时天昏地暗的欲哭无泪 ⑤经过种种,皆如幻梦成空,直面的一切,许多冲动已是不慌不忙从容不迫。电 话普及,拨几个烂熟于心的号码,千里之外友人的声音招之即来;或者上网,键 盘一敲,电子邮件发出,回应之讯立马现于眼前,且字字工整句句珠玑。然而, 那些字体清晰或狂舞、象征友人个性的来信呢?那些等待青鸟飞来的盼望日子 呢?那些读信如读一本书的亦喜亦悲的情感起伏呢? ⑥人之成熟,总是从拥有了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的淡然开始,这时,再去细细思想 人生是什么呢?童年期,懵懂无知无觉,只盼快快长大;青春时,未来好梦无数, 仿佛伸手可及。然后,立没立业只有自己晓得,家是成了一个,孩子也养了一个 便开始赶时间、磨时间,将属于自己的一世时间折腾得一塌糊涂。再回首时,天 还是那个蓝天,地还是那块绿地,月还是那轮明月,人却已不再是那个人,脸上 每缕皱纹都填满深浅不一的沧桑。 ⑦人之老,不是从肢体开始老起,而是从心开始老去。心老的标志就是,前瞻的 时候少了,回头的时候多了。一步三回头,身后可看可触可抚的有什么?范仲淹 说,“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其实,何止南来北往的大雁,一介 凡人的人生本来就是去留无意的风 ⑧因此,在急促的生命途中择机而歇,席地而坐,重新展读纸笺已经微微发脆的 旧信,会有一种美好的情感在心中暗暗滋生。旧信能够一个一个细节提示你,你 所经历的,刻骨铭心永生不忘的也好,微小如蚁稍纵即逝的也罢,所有清晰如昨。 逝去的岁月不是空心的,逝去的岁月丰满得像一枝秋天的麦穗,你像一个守望金 黄田野的农人,当你重读旧信的时候。 1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第②段在全文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上文精心保留下来的“一叠信 件”,又引出下文对美好生活的回忆及人生感悟的抒发
(6)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贾谊《过秦论》) (7)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过零丁洋》) (8)伤心秦汉经行处,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五、(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5-18 题。 旧信重读 ①被精心保留下来锁在抽屉中的一叠信件,似一块拒绝融化的冰。当你涉过时间 的千山万水,于一个偶然,目光重新投回起点,你惊奇地发现,你所经历的一切 仍伫立在奔腾不息的河川上,像一角冰山,通透、晶莹,不曾因为年深月久和日 晒雨淋而消融。 ②于是,你停下急匆匆旅行的脚步,择一处临水的草地坐下,重读一封一封旧日 友人为你写下的文字,字里行间,细密阳光闪烁。 ③什么样的一个友人交付给你的这份情谊?什么样的情怀下产生了这些文字? 什么样的一盏灯照过你,或甜或苦或激动或平静地读着它们?你又怎样斟字酌句 写了回信? ④过去已经消失,说过的话语随风而逝,青春的风铃不再摇响,只有信件记录了 当时。当时,是多么热衷于在信纸上文采飞扬语句优美地与友人对话呀:比赛着 写信,看谁写得厚谁写得薄;探讨着问题,你来我往唇枪舌剑;倾诉着秘密,天 知地知你知我知;还有,初恋时心慌意乱的情愫,热恋时激情满怀的幸福,失恋 时天昏地暗的欲哭无泪…… ⑤经过种种,皆如幻梦成空,直面的一切,许多冲动已是不慌不忙从容不迫。电 话普及,拨几个烂熟于心的号码,千里之外友人的声音招之即来;或者上网,键 盘一敲,电子邮件发出,回应之讯立马现于眼前,且字字工整句句珠玑。然而, 那些字体清晰或狂舞、象征友人个性的来信呢?那些等待青鸟飞来的盼望日子 呢?那些读信如读一本书的亦喜亦悲的情感起伏呢? ⑥人之成熟,总是从拥有了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的淡然开始,这时,再去细细思想 人生是什么呢?童年期,懵懂无知无觉,只盼快快长大;青春时,未来好梦无数, 仿佛伸手可及。然后,立没立业只有自己晓得,家是成了一个,孩子也养了一个, 便开始赶时间、磨时间,将属于自己的一世时间折腾得一塌糊涂。再回首时,天 还是那个蓝天,地还是那块绿地,月还是那轮明月,人却已不再是那个人,脸上 每缕皱纹都填满深浅不一的沧桑。 ⑦人之老,不是从肢体开始老起,而是从心开始老去。心老的标志就是,前瞻的 时候少了,回头的时候多了。一步三回头,身后可看可触可抚的有什么?范仲淹 说,“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其实,何止南来北往的大雁,一介 凡人的人生本来就是去留无意的风。 ⑧因此,在急促的生命途中择机而歇,席地而坐,重新展读纸笺已经微微发脆的 旧信,会有一种美好的情感在心中暗暗滋生。旧信能够一个一个细节提示你,你 所经历的,刻骨铭心永生不忘的也好,微小如蚁稍纵即逝的也罢,所有清晰如昨。 逝去的岁月不是空心的,逝去的岁月丰满得像一枝秋天的麦穗,你像一个守望金 黄田野的农人,当你重读旧信的时候。 1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 分) A.本文第②段在全文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上文精心保留下来的“一叠信 件”,又引出下文对美好生活的回忆及人生感悟的抒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