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2018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论狂狷 徐怀谦 狂狷不是什么时髦的东西,“至圣先师”孔子对此早有论述。他说:“不得中行 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在孔子的心目中,中庸是最好的,狂狷是逼出来的。但他对狂狷没有丝毫的贬义, 为什么?因为他本人就是一个狷者的形象。他的那一套仁、义、礼、智、信虽然 被后世的统治者尊为国教,但他生前周游列国时,饿得脸上呈菜色,“累累如丧 家之犬”,是一个彻底的现状下的失败者,于是退而教书育人,不再求仕 除伯夷、叔齐之外,较早的狷者还有不要尧的天下的许由,逃避晋文公的封赏、 隐居绵山的介之推等,但总起来说,这样的狷者并不多,而且上面提到的这些人 都缺少狂的一面。既狂且狷,是后世出现的阮籍、嵇康、李白、李贽、徐渭等人。 当代称得上狂狷的,一个是大陆的钱钟书,一个是台湾的李敖 狂狷如此之少,原因有二:一是需要本钱,二是要付代价。 清人叶燮论诗,说诗人须具才、胆、识、力。做一个狂狷者,同样需要这些本钱 第一个本钱就是才,而且须是大才。古人说“恃才傲物”,这是有道理的,没有 才,想狂也狂不起来。咳唾珠玉的钱钟书则说,即使司马迁、韩愈住隔壁,自己 也懒得去拜访。李敖更是脸不红心不跳地说:“李敖是五十年来五百年内中国人 写白话文的前三名包办者。”“609年的唐末两代才不过出了八大家,但是60 岁不足59岁有余的李敖却是以一当八,早已超过古人今人。” 光有才,若没有胆、识和力,不过是个才子而已。真正的狂狷者,都是要有一身 铮铮傲骨的。这身铮铮傲骨便是由才、胆、识、力经多年磨砺、淬火、凝铸而成。 当年,在“文化大革命”中,当疯狂的红卫兵闯进钱府抄家时,一介书生钱钟书 居然据理力争,最后与红卫兵以拳相向,大打出手。这与许多儒生的嗫嚅、萎缩 是迥乎不同的。 今天,我们饭后闲谈或写文章论及狂狷的时候,当然觉得痛快淋漓,但狂狷者所 处当世却是并不轻松的,有时要付出相当高昂的代价,甚至是一条生命。“非汤 武而薄周孔”的嵇康死在司马昭的刀下,“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李白不得不慨叹 “行路难”。李敖骂蒋介石、斥国民党,于1970年和1982年两次被捉入狱, 前后近十年之久。令人称奇的是,在遭受苦其心志的“皮肉生涯”之后,每次他 都能重整旗鼓,挺枪再战,狂态丝毫不让当年赤身露体、击鼓骂曹的祢衡 狂狷与杀头有时是划等号的,这一点狂狷者本人是清楚的。可是为什么在中国文 人中居然形成了一个狂狷的传统(尽管为数不多)?只能用老子的话解释:“民 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实,谁都怕死,只是有值得以死相拼的东西存在 那就是道义、真理, 狂狷虽然在很多情况下被视为异端,但究其实,却是一种本真。只是这种本真 在乡愿、好好先生、和事佬、巧言令色之徒、小人、奴才、贪官污吏等充斥的现 实面前,就显得有些扎眼,有些让当权派和假道学们不舒服。比如,李敖就说: “我是真人,一切以本色相见。”他的这种本色,在“集体逃避现实”的台湾知
四川省成都 2018 届高三 12 月月考语文试卷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论狂狷 徐怀谦 狂狷不是什么时髦的东西,“至圣先师”孔子对此早有论述。他说:“不得中行 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在孔子的心目中,中庸是最好的,狂狷是逼出来的。但他对狂狷没有丝毫的贬义, 为什么?因为他本人就是一个狷者的形象。他的那一套仁、义、礼、智、信虽然 被后世的统治者尊为国教,但他生前周游列国时,饿得脸上呈菜色,“累累如丧 家之犬”,是一个彻底的现状下的失败者,于是退而教书育人,不再求仕。 除伯夷、叔齐之外,较早的狷者还有不要尧的天下的许由,逃避晋文公的封赏、 隐居绵山的介之推等,但总起来说,这样的狷者并不多,而且上面提到的这些人 都缺少狂的一面。既狂且狷,是后世出现的阮籍、嵇康、李白、李贽、徐渭等人。 当代称得上狂狷的,一个是大陆的钱钟书,一个是台湾的李敖。 狂狷如此之少,原因有二:一是需要本钱,二是要付代价。 清人叶燮论诗,说诗人须具才、胆、识、力。做一个狂狷者,同样需要这些本钱。 第一个本钱就是才,而且须是大才。古人说“恃才傲物”,这是有道理的,没有 才,想狂也狂不起来。咳唾珠玉的钱钟书则说,即使司马迁、韩愈住隔壁,自己 也懒得去拜访。李敖更是脸不红心不跳地说:“李敖是五十年来五百年内中国人 写白话文的前三名包办者。”“609 年的唐宋两代才不过出了八大家,但是 60 岁不足 59 岁有余的李敖却是以一当八,早已超过古人今人。” 光有才,若没有胆、识和力,不过是个才子而已。真正的狂狷者,都是要有一身 铮铮傲骨的。这身铮铮傲骨便是由才、胆、识、力经多年磨砺、淬火、凝铸而成。 当年,在“文化大革命”中,当疯狂的红卫兵闯进钱府抄家时,一介书生钱钟书 居然据理力争,最后与红卫兵以拳相向,大打出手。这与许多儒生的嗫嚅、萎缩 是迥乎不同的。 今天,我们饭后闲谈或写文章论及狂狷的时候,当然觉得痛快淋漓,但狂狷者所 处当世却是并不轻松的,有时要付出相当高昂的代价,甚至是一条生命。“非汤 武而薄周孔”的嵇康死在司马昭的刀下,“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李白不得不慨叹 “行路难”。李敖骂蒋介石、斥国民党,于 1970 年和 1 982 年两次被捉入狱, 前后近十年之久。令人称奇的是,在遭受苦其心志的“皮肉生涯”之后,每次他 都能重整旗鼓,挺枪再战,狂态丝毫不让当年赤身露体、击鼓骂曹的祢衡。 狂狷与杀头有时是划等号的,这一点狂狷者本人是清楚的。可是为什么在中国文 人中居然形成了一个狂狷的传统(尽管为数不多)?只能用老子的话解释:“民 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实,谁都怕死,只是有值得以死相拼的东西存在, 那就是道义、真理。 狂狷虽然在很多情况下被视为异端,但究其实,却是一种本真。只是这种本真, 在乡愿、好好先生、和事佬、巧言令色之徒、小人、奴才、贪官污吏等充斥的现 实面前,就显得有些扎眼,有些让当权派和假道学们不舒服。比如,李敖就说: “我是真人,一切以本色相见。”他的这种本色,在“集体逃避现实”的台湾知
识分子中间,就显得狂狷味十足。以身殉“日心说”的布鲁诺虽是真理的化身 在当时却被定为异教。 说到底,狂狷是本色,是学不来的。我们不必担心狂狷会成为一种时髦,也不必 像呼唤崇髙、呼唤圣洁一样呼唤狂狷。一个社会,狂狷多了肯定不是好事:但如 果没有狂狷,也未必就是好事。 摘自《华章》杂志)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狂狷者表现的一项是( A.钱钟书看不起司马迁、韩愈;在“文革”中,当疯狂的红卫兵闯进钱府抄家 时,他据理力争,甚至与红卫兵以拳相向,大打出手 B.把天下治理得很好的尧要把天下让给许由,而许由不要尧的天下;对晋文公 回到晋国当上国君有功的介之推,逃避晋文公的封赏,隐居绵山。 C.死在司马昭的刀下的嵇康“非汤武而薄周孔”;不得不慨叹“行路难”的李 白也曾“天子呼来不上船”。 D.李敖斥骂国民党、蒋介石,入狱近十年,遭受皮肉之苦后,仍重振旗鼓,挺 枪再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真正的狂狷者,都是要有一身铮铮傲骨,不但要有才,还要有胆、识和力。 B.当代社会狂狷者很少,一个是钱钟书,另一个是李敖。究其原因,一是需要 本钱,二是要付出代价。 C.李敖遭受入狱的“皮肉生涯”之后,每次都能重振旗鼓,挺枪再战,但狂态 却比不上当年赤身露体、击鼓骂曹的祢横。 D.狂狷虽在很多情况下被视为异端,但却是一种本真,以身殉“日心说”的布 鲁诺即是证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本人是一个狷者,他认为中庸是最好的,狂狷是逼出来的。他周游列国 失败后退而教书育人,不再求仕,就是最好的证明 B.狂狷者的铮铮傲骨受到后世论者的赞赏,但对其本人而言,他们在当世是要 付出生命代价的。 C.狂狷者究其实是一种本真,这种本真在小人、奴才、和事佬、贪官污吏等充 斥的现实面前显得有些扎眼,有些让当权派和假道学们不舒服 D.狂狷是本色,不会成为人人追求的时髦,也不需要大力提倡与呼唤。对于一 个社会而言,不能没有狂狷者,但也不宜过多 【答案】1.B2.C3.B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査筛选文中信息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属于狂狷者表现 的一项”,B项,许由与介之推属于狷者形象,不属于狂狷者。故选B。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符合原 文意思的一项〃,C项,“但狂态却比不上当年赤身露体、击鼓骂曹的祢横”说法 错误,原文是李敖的狂态“丝毫不让”祢横。 点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 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 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 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如本
识分子中间,就显得狂狷味十足。以身殉“日心说”的布鲁诺虽是真理的化身, 在当时却被定为异教。 说到底,狂狷是本色,是学不来的。我们不必担心狂狷会成为一种时髦,也不必 像呼唤崇高、呼唤圣洁一样呼唤狂狷。一个社会,狂狷多了肯定不是好事;但如 果没有狂狷,也未必就是好事。 (摘自《华章》杂志) 1.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狂狷者表现的一项是( ) A. 钱钟书看不起司马迁、韩愈;在“文革”中,当疯狂的红卫兵闯进钱府抄家 时,他据理力争,甚至与红卫兵以拳相向,大打出手。 B. 把天下治理得很好的尧要把天下让给许由,而许由不要尧的天下;对晋文公 回到晋国当上国君有功的介之推,逃避晋文公的封赏,隐居绵山。 C. 死在司马昭的刀下的嵇康“非汤武而薄周孔”;不得不慨叹“行路难”的李 白也曾“天子呼来不上船”。 D. 李敖斥骂国民党、蒋介石,入狱近十年,遭受皮肉之苦后,仍重振旗鼓,挺 枪再战。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真正的狂狷者,都是要有一身铮铮傲骨,不但要有才,还要有胆、识和力。 B. 当代社会狂狷者很少,一个是钱钟书,另一个是李敖。究其原因,一是需要 本钱,二是要付出代价。 C. 李敖遭受入狱的“皮肉生涯”之后,每次都能重振旗鼓,挺枪再战,但狂态 却比不上当年赤身露体、击鼓骂曹的祢横。 D. 狂狷虽在很多情况下被视为异端,但却是一种本真,以身殉“日心说”的布 鲁诺即是证明。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本人是一个狷者,他认为中庸是最好的,狂狷是逼出来的。他周游列国 失败后退而教书育人,不再求仕,就是最好的证明。 B. 狂狷者的铮铮傲骨受到后世论者的赞赏,但对其本人而言,他们在当世是要 付出生命代价的。 C. 狂狷者究其实是一种本真,这种本真在小人、奴才、和事佬、贪官污吏等充 斥的现实面前显得有些扎眼,有些让当权派和假道学们不舒服。 D. 狂狷是本色,不会成为人人追求的时髦,也不需要大力提倡与呼唤。对于一 个社会而言,不能没有狂狷者,但也不宜过多。 【答案】1. B 2. C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属于狂狷者表现 的一项”,B 项,许由与介之推属于狷者形象,不属于狂狷者。故选 B。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符合原 文意思的一项”,C 项,“但狂态却比不上当年赤身露体、击鼓骂曹的祢横”说法 错误,原文是李敖的狂态“丝毫不让”祢横。 点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 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 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 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如本
题C项,“但狂态却比不上当年赤身露体、击鼓骂曹的祢横”说法错误,原文是 李敖的狂态“丝毫不让”祢横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题干要求“不正确的一项”, B项,“狂狷者的铮铮傲骨受到后世论者的赞赏,但对其本人而言,他们在当世 是要付出生命代价的”说法不正确,原文是“(狂狷者)有时要付出相当高昂的 代价,甚至是一条生命”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钱匣的故事 陈忠实 四个人围着方桌坐定,孝武动手给每人盅里斟下酒,白嘉轩佝偻着腰站起来,刚 开口叫了一声“三哥”,突然涕泪俱下,哽咽不住。鹿三惊讶地侧头瞅着不知 该说什么好。孝武孝义也默默凝坐着。白嘉轩说:“三哥,我这一生遭了多少 罪呀……”随之说道:“我有话要给孝武孝义说,三哥你陪着我。我想把那个钱 匣匣儿的故经念给后人听。” 这是白家的一个传久不衰的故经。虽然平淡无奇却被尊为家规,由谢世的家主儿 严肃认真地传给下一辈人,尤其是即将接任的新的家主儿。那是一只只有入口没 有出口的槐木匣子,做工粗糙,不能摆饰陈列也无法让人观赏 由白嘉轩推大约六代的祖宗里头,继任的家主儿在三年守孝期间变成了一个五毒 俱全的败家子,孝期未满就把土地牲畜房屋踢净尽了,还把两个妹妹的聘礼挥霍 光净。母亲气死了,请不起乐人买不起棺材穿不上三件寿衣,只凑合着买了两张 苇席埋了。这个恬不知羞的败家子竟然厚着脸皮吹牛说:“白鹿村再有钱的人再 大的财东,没见谁给他先人装个双层枋吧?我给俺妈用的是双层子寿材 村 人一想也对,两张苇席裹了双层……就回给他一句顺口溜:白家老大埋他爸,能 闹多大算多大;白家老大埋他妈,能瞎尽管瞎。这个败家子领着老婆孩子出门要 饭去了,再没有回来。 亲自经历这个拨锅倒灶痛苦过程的老二,默默地去给村里一些家道殷实的人家割 草挑水混饭吃,没有事做的时候就接受村人乡邻一碗粥一个馍的施舍。这个默默 不语的孩子长大了,就弄下一个木模一只石锤去打土坯了,早出夜归,和村里人 几乎断了见面的机会。他从不串门更不要说闲游浪逛,晚上就躺在那间仅可容身 的灶房里歇息,有人发现过他在念书。这间灶房是被激怒的族人和近门子人出面 干预的结果,败家子老大才留下这一间灶屋没有卖掉,使老二有一坨立足之地。 他搜罗到一块槐木板,借来了木匠的锯子刨子和凿子,割制成一只小小的木匣儿, 上头刻凿下一道筷头儿宽的缝口,整个匣子的六面全都用木卯嵌死了。他每天晚 上回来,把打土坯挣下的铜子麻钱塞进缝口,然后枕着匣子睡觉。三年以后,他 用凿子拆下匣底,把一堆铜元和麻钱码齐数清,一下子就买回来一亩一分二厘水 地,那是一块天字地。白鹿村的人这个时候才瞪大眼睛,瞅着那个无异于哑巴的 老二身上条条缕缕的破衫烂裤。每二年,他用自己的置买下的土地上收获的第 料新麦蒸成雪白馍馍,给白鹿村每一家每一户都送去两个,回报他们在他处身绝 境的幼年时期的馈赠之恩。这个有心数儿的孩子当时每接受一碗粥一个馍,都在 灶屋土墙上刻写下了赐舍者的姓名,诸如五婆三婶七嫂二姑四姐等等。已经成年 的他在实行回报时,坚决冲破了当初记帐时的原本企图,给每一家乡党不管当时 给予还是未给予他施舍的人家一律送上两个馍馍,结果使那些未施舍过他的人更
题 C 项,“但狂态却比不上当年赤身露体、击鼓骂曹的祢横”说法错误,原文是 李敖的狂态“丝毫不让”祢横。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题干要求“不正确的一项”, B 项,“狂狷者的铮铮傲骨受到后世论者的赞赏,但对其本人而言,他们在当世 是要付出生命代价的”说法不正确,原文是“(狂狷者)有时要付出相当高昂的 代价,甚至是一条生命”。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共 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钱匣的故事 陈忠实 四个人围着方桌坐定,孝武动手给每人盅里斟下酒,白嘉轩佝偻着腰站起来,刚 开口叫了一声“三哥”,突然涕泪俱下,哽咽不住。鹿三①惊讶地侧头瞅着不知 该说什么好。孝武孝义②也默默凝坐着。白嘉轩说:“三哥,我这一生遭了多少 罪呀……”随之说道:“我有话要给孝武孝义说,三哥你陪着我。我想把那个钱 匣匣儿的故经念给后人听。” 这是白家的一个传久不衰的故经。虽然平淡无奇却被尊为家规,由谢世的家主儿 严肃认真地传给下一辈人,尤其是即将接任的新的家主儿。那是一只只有入口没 有出口的槐木匣子,做工粗糙,不能摆饰陈列也无法让人观赏。 由白嘉轩推大约六代的祖宗里头,继任的家主儿在三年守孝期间变成了一个五毒 俱全的败家子,孝期未满就把土地牲畜房屋踢净尽了,还把两个妹妹的聘礼挥霍 光净。母亲气死了,请不起乐人买不起棺材穿不上三件寿衣,只凑合着买了两张 苇席埋了。这个恬不知羞的败家子竟然厚着脸皮吹牛说:“白鹿村再有钱的人再 大的财东,没见谁给他先人装个双层枋吧?我给俺妈用的是双层子寿材……“村 人一想也对,两张苇席裹了双层……就回给他一句顺口溜:白家老大埋他爸,能 闹多大算多大;白家老大埋他妈,能瞎尽管瞎。这个败家子领着老婆孩子出门要 饭去了,再没有回来。 亲自经历这个拨锅倒灶痛苦过程的老二,默默地去给村里一些家道殷实的人家割 草挑水混饭吃,没有事做的时候就接受村人乡邻一碗粥一个馍的施舍。这个默默 不语的孩子长大了,就弄下一个木模一只石锤去打土坯了,早出夜归,和村里人 几乎断了见面的机会。他从不串门更不要说闲游浪逛,晚上就躺在那间仅可容身 的灶房里歇息,有人发现过他在念书。这间灶房是被激怒的族人和近门子人出面 干预的结果,败家子老大才留下这一间灶屋没有卖掉,使老二有一坨立足之地。 他搜罗到一块槐木板,借来了木匠的锯子刨子和凿子,割制成一只小小的木匣儿, 上头刻凿下一道筷头儿宽的缝口,整个匣子的六面全都用木卯嵌死了。他每天晚 上回来,把打土坯挣下的铜子麻钱塞进缝口,然后枕着匣子睡觉。三年以后,他 用凿子拆下匣底,把一堆铜元和麻钱码齐数清,一下子就买回来一亩一分二厘水 地,那是一块天字地。白鹿村的人这个时候才瞪大眼睛,瞅着那个无异于哑巴的 老二身上条条缕缕的破衫烂裤。每二年,他用自己的置买下的土地上收获的第一 料新麦蒸成雪白馍馍,给白鹿村每一家每一户都送去两个,回报他们在他处身绝 境的幼年时期的馈赠之恩。这个有心数儿的孩子当时每接受一碗粥一个馍,都在 灶屋土墙上刻写下了赐舍者的姓名,诸如五婆三婶七嫂二姑四姐等等。已经成年 的他在实行回报时,坚决冲破了当初记帐时的原本企图,给每一家乡党不管当时 给予还是未给予他施舍的人家一律送上两个馍馍,结果使那些未施舍过他的人更
加感动以至羞愧。又两年,他再次撬开匣底,在祖传的留给他的那一半庄基地上 盖起了两间厦屋。又一年,他给自己娶回来一房媳妇… 直到他死,尽管土地牲畜房屋已发展到哥哥败家之前的景况,被卖掉的那一半庄 基用高过原价三倍的价钱再赎买回来,如愿以偿盖起三间厅房,他仍然是一身补 丁摞着补丁的衣裤。 白家老大败家和老二兴业发家的故事最后凝炼为一个有进口无出口的木匣儿,被 村村寨寨一代一代富的穷的庄稼人咀嚼着品味着删改着充实着传给自己的后 代 “我看咱家只差一步就闹到重用木匣子的地步咧!”白嘉轩喝了几盅酒,感慨起 来,“你们看看孝文是不是那个败家子老大?是!只是我还活着,孝武也长大了, 才没给他踢踏到那一步……像他那号败家子,早饿死了早让人眼目清闲… 孝武哇!今黑我就把这匣子交给你,当然用不看拿它攒钱,你常看看它就不会迷 住心窍。”听到木匣子的故经,鹿三却顿然想起进山背粮的故事来… 鹿三准备去背粮,要走的当儿,白嘉轩说:“三哥,让孝武孝义跟你一搭去。” 鹿三转过身笑着问:“财主家也叫娃去背粮,你不怕惹人笑话?”白嘉轩说:“谁 爱笑由谁笑去。”鹿三认真说:“孝武去行孝义去怕不行,娃太小,甭说背粮食 光是跑路怕也跑不下来,来回好几百里哩!”白嘉轩冷冷他说:“要是从场里把 粮袋子挪到屋里,我就不让他去了,就是图了这个远!让他跟你跑一趟有好 处… 因为带着两个孩子,五天的路程走了七天才回到白鹿村。傍晚时分,孝武孝义在 村口和鹿三分手后走进街门,孝义扑通坐到地上起不来了。白嘉轩却幸灾乐祸似 的笑说:“这回把碎息娃子跑美咧!这回碎息娃子就明白啥叫个粮食咯… 想到这里,鹿三说:“孝文要是心里有这匣子就好了咧!” 孝武接过匣子庄重而又激动起来:“爸,我明年春上就把门房盖起来。”白嘉轩 说:“你把门房盖起来,就把你的名字刻到墙上,把孝文卖房的年月也刻上 话我再不说二遍……” (节选自《白鹿原》有删减 注:①鹿三,白嘉轩的长工兼好友。②白嘉轩有三个儿子,分别是孝文、孝武、 孝义。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开篇借助凝练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交代了白嘉轩一生历经苦难, 心性刚强的他,打算用钱匣匣的故经教育两个孩子,堪称用心良苦。 B.文章采用倒叙的手法回忆先祖故事,用强烈鲜明的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写了 自家祖上老大败家,老二兴家的故事始末,发人深省。 C.文中“老二”记下赐舍者的名字,是不愿意占人便宜,也是希望将来有能力 时偿还报答帮助过自己的人 D.小说的叙事语言朴实无华,功力十足,运用地方语言,富有口语化特征,极大 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 5.请简要概括并分析“老二”这一人物形象 6.白家的故事凝练成“钱匣匣”,试分析白嘉轩把“钱匣匣”传给孝武前后的 心理变化。你认为当今时代“钱匣匣”蕴含的精神是否还有存在的意义,请简述 你的理由。 【答案】4.B5.①沉默寡言,好学上进。白家老二从不串门闲游,夜晚在灶房 念书。②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割草挑水,早出夜归,制钱匣匣,辛苦攒钱;他
加感动以至羞愧。又两年,他再次撬开匣底,在祖传的留给他的那一半庄基地上 盖起了两间厦屋。又一年,他给自己娶回来一房媳妇…… 直到他死,尽管土地牲畜房屋已发展到哥哥败家之前的景况,被卖掉的那一半庄 基用高过原价三倍的价钱再赎买回来,如愿以偿盖起三间厅房,他仍然是一身补 丁摞着补丁的衣裤。 白家老大败家和老二兴业发家的故事最后凝炼为一个有进口无出口的木匣儿,被 村村寨寨一代一代富的穷的庄稼人咀嚼着品味着删改着充实着传给自己的后 代…… “我看咱家只差一步就闹到重用木匣子的地步咧!”白嘉轩喝了几盅酒,感慨起 来,“你们看看孝文是不是那个败家子老大?是!只是我还活着,孝武也长大了, 才没给他踢踏到那一步……像他那号败家子,早饿死了早让人眼目清闲…… 孝武哇!今黑我就把这匣子交给你,当然用不看拿它攒钱,你常看看它就不会迷 住心窍。”听到木匣子的故经,鹿三却顿然想起进山背粮的故事来…… 鹿三准备去背粮,要走的当儿,白嘉轩说:“三哥,让孝武孝义跟你一搭去。” 鹿三转过身笑着问:“财主家也叫娃去背粮,你不怕惹人笑话?”白嘉轩说:“谁 爱笑由谁笑去。”鹿三认真说:“孝武去行孝义去怕不行,娃太小,甭说背粮食 光是跑路怕也跑不下来,来回好几百里哩!”白嘉轩冷冷他说:“要是从场里把 粮袋子挪到屋里,我就不让他去了,就是图了这个远!让他跟你跑一趟有好 处……” 因为带着两个孩子,五天的路程走了七天才回到白鹿村。傍晚时分,孝武孝义在 村口和鹿三分手后走进街门,孝义扑通坐到地上起不来了。白嘉轩却幸灾乐祸似 的笑说:“这回把碎息娃子跑美咧!这回碎息娃子就明白啥叫个粮食咯……” 想到这里,鹿三说:“孝文要是心里有这匣子就好了咧!” 孝武接过匣子庄重而又激动起来:“爸,我明年春上就把门房盖起来。”白嘉轩 说:“你把门房盖起来,就把你的名字刻到墙上,把孝文卖房的年月也刻上,这 话我再不说二遍……” (节选自《白鹿原》有删减) 注:①鹿三,白嘉轩的长工兼好友。②白嘉轩有三个儿子,分别是孝文、孝武、 孝义。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的开篇借助凝练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交代了白嘉轩一生历经苦难, 心性刚强的他,打算用钱匣匣的故经教育两个孩子,堪称用心良苦。 B. 文章采用倒叙的手法回忆先祖故事,用强烈鲜明的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写了 自家祖上老大败家,老二兴家的故事始末,发人深省。 C. 文中“老二”记下赐舍者的名字,是不愿意占人便宜,也是希望将来有能力 时偿还报答帮助过自己的人。 D. 小说的叙事语言朴实无华,功力十足,运用地方语言,富有口语化特征,极大 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 5. 请简要概括并分析“老二”这一人物形象。 6. 白家的故事凝练成“钱匣匣”,试分析白嘉轩把“钱匣匣”传给孝武前后的 心理变化。你认为当今时代“钱匣匣”蕴含的精神是否还有存在的意义,请简述 你的理由。 【答案】4. B 5. ①沉默寡言,好学上进。白家老二从不串门闲游,夜晚在灶房 念书。②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割草挑水,早出夜归,制钱匣匣,辛苦攒钱;他
有钱了仍然是一身补丁摞着补丁的衣裤。③勇于抗争,不屈服于命运。经历过拨 锅倒灶痛苦的老二,没有向命运低头,靠双手重建白家,复兴百家。④心怀感恩, 不忘根本。老二知恩图报,蒸馍馍送给白鹿村的村民,回报他们在他身处绝境的 幼年时期的馈赠之恩。 6.(1)心理变化:①想及人生的艰苦和长子孝文的败家,心中失望和怨愤。 用“钱匣匣”的故经教育孝武,看到孝武心有触动后的欣慰和对孩子怀有殷切的 希望 (2)有意义。“钱匣匣”所警示的:从老大身上汲取教训和学习“老二”的持 身端正、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在现实生活中,仍然有存在的价值。这些精神永 远不会过时,是适应时代发展的,我们仍然应该保有它们,对我们走好自己的人 生之路有重要借鉴意义。 【解析】 4.试题分析:B选项,“文章采用倒叙的手法”一句错误 5.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 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如此题从“好学上进。白家老二从不串门闲游,夜晚在灶房念书”等情节中概括 出其“沉默寡言”的性格特征, 6.试题分析:情节概括的题目是小说常见的题目,注意有直接要求概括情节, 通过哪些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人物的心理或情感的变化过程怎样等提问方式,答 题时注意分清题干的要求概括的什么情节,是关于哪个人物的情节。注意结合文 章内容进行简单的段落的划分,重点注意文中表现情感变化的重点词语。此题注 意概括心理变化,注意重点词语“失望和怨愤”“殷切的希望”然后结合现实谈启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2017年3月,由中南民族大学教授王兆鹏与搜韵网站共同打造的《唐 宋文学编年系地信息平台》正式上线,仅两天,网络点击量就达220万次。登陆 平台,点击诗人名字,便可看见他一生行迹的文字版和路线图,点击路线图中的 任一个地点,能看到他在这里的生活轨迹,留下的作品,该平台利用大数据打造 了一张“文化版”中国地图。这之前,文学研究几乎没有利用过大数据,该地图 第一次打通了历史的时空隔阖,将唐宋诗人请出了“格子间 这并非王兆鹏第一次将大数据和文学连接在一起。上世纪90年代,他就利用大 数据给唐诗宋排名次,结果遭到一片骂,但王兆鹏却还是选择相信数据,他觉得 在将来的文史研究中,作品的好坏评价“必须要有数据作支撑。”该地图还引起 了海外研究者的关注,哈佛大学相关项目组也发来邮件,希望合作共享数据。 (摘编自翁佳妍《用一张地图,将唐宋诗人请出“格子间”》 材料二:我们生活在一个任何人都无法摆脱数据的大数据时代。数据越多,人们 做出的分析就越多;人们分析得越多,制造的烟幕弹也就越多.因此不能单看数 据的表象,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以美国交通部关于对阿拉斯加航空公司和美国西 部航空公司的飞机晚点率统计分析为例 自1987年起,美国交通部就要求航空公司上报每个月的晚点记录。在最近的报 告中,美国西部航空公司是表现最好的一家,晚点率最低。在竞争对手纷纷倒闭
有钱了仍然是一身补丁摞着补丁的衣裤。③勇于抗争,不屈服于命运。经历过拨 锅倒灶痛苦的老二,没有向命运低头,靠双手重建白家,复兴百家。④心怀感恩, 不忘根本。老二知恩图报,蒸馍馍送给白鹿村的村民,回报他们在他身处绝境的 幼年时期的馈赠之恩。 6. (1)心理变化:①想及人生的艰苦和长子孝文的败家,心中失望和怨愤。② 用“钱匣匣”的故经教育孝武,看到孝武心有触动后的欣慰和对孩子怀有殷切的 希望。 (2)有意义。“钱匣匣”所警示的:从老大身上汲取教训和学习“老二”的持 身端正、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在现实生活中,仍然有存在的价值。这些精神永 远不会过时,是适应时代发展的,我们仍然应该保有它们,对我们走好自己的人 生之路有重要借鉴意义。 【解析】 4. 试题分析:B 选项,“文章采用倒叙的手法”一句错误。 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 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如此题从“好学上进。白家老二从不串门闲游,夜晚在灶房念书”等情节中概括 出其“沉默寡言”的性格特征。 6. 试题分析:情节概括的题目是小说常见的题目,注意有直接要求概括情节, 通过哪些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人物的心理或情感的变化过程怎样等提问方式,答 题时注意分清题干的要求概括的什么情节,是关于哪个人物的情节。注意结合文 章内容进行简单的段落的划分,重点注意文中表现情感变化的重点词语。此题注 意概括心理变化,注意重点词语“失望和怨愤”“殷切的希望”然后结合现实谈启 示。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2017 年 3 月,由中南民族大学教授王兆鹏与搜韵网站共同打造的《唐 宋文学编年系地信息平台》正式上线,仅两天,网络点击量就达 220 万次。登陆 平台,点击诗人名字,便可看见他一生行迹的文字版和路线图,点击路线图中的 任一个地点,能看到他在这里的生活轨迹,留下的作品,该平台利用大数据打造 了一张“文化版”中国地图。这之前,文学研究几乎没有利用过大数据,该地图 第一次打通了历史的时空隔阖,将唐宋诗人请出了“格子间”。 这并非王兆鹏第一次将大数据和文学连接在一起。上世纪 90 年代,他就利用大 数据给唐诗宋排名次,结果遭到一片骂,但王兆鹏却还是选择相信数据,他觉得 在将来的文史研究中,作品的好坏评价“必须要有数据作支撑。”该地图还引起 了海外研究者的关注,哈佛大学相关项目组也发来邮件,希望合作共享数据。 (摘编自翁佳妍《用一张地图,将唐宋诗人请出“格子间”》) 材料二:我们生活在一个任何人都无法摆脱数据的大数据时代。数据越多,人们 做出的分析就越多;人们分析得越多,制造的烟幕弹也就越多.因此不能单看数 据的表象,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以美国交通部关于对阿拉斯加航空公司和美国西 部航空公司的飞机晚点率统计分析为例: 自 1987 年起,美国交通部就要求航空公司上报每个月的晚点记录。在最近的报 告中,美国西部航空公司是表现最好的一家,晚点率最低。在竞争对手纷纷倒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