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月考(二) 组题: 审题: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现代文阅读(35)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从陶渊明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樊笼”是陶渊明诗文中的核心意象之一,象征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 的生存处境,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人类自己创造的文明,支撑了人类的现实生存,却把人東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 得自由。卢梭(1712-1778)的《社会契约论》开篇第一句话便是:“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 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国际歌》曾唱遍全世界:“让思想冲破牢笼″“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 从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看,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倒不是太难,“新世界”要完全 冲破牢笼却难办得多,哪怕仅仅是冲破思想的牢笼 如果说陶渊明生活的农业时代“樊笼”(“樊”字从木)还是由“木头”制作的:那么 到了工业时代,在马克斯·韦伯(1864-1920)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木笼” 变成了“铁笼”:“这个铁笼是机器般的非人格化的,它从形式理性那里借来抽象力量将人禁 锢其中”,它“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它最终要无情地吞噬一切” “一直持续到人类烧光最后一吨煤的时刻”。人类文明在不断发展,人对自然的控制力在不 断加大;但更糟糕的是,人们对自然、对他人的控制力量越是强大,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 也就越深。 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确实有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能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使 囚犯忘记自己还是囚犯,使囚犯们积极踊跃地甘当囚犯。牢笼固然可恶,对于现代人来说 更可怕的是失去了“走出牢笼”与“回归自然”的自觉意识 现代人普遍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这种进步论若是以地 球生态的尺度来衡量,是不足以证实的。我们的地球生态不但现在不比过去好,未来更让人 担忧。尽管如此,现代人还是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 诗人陶渊明则不同。陶渊明的一声长啸“归去来兮”,实乃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 痛反思:“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应该说这是一种 诗人的哲学,或曰:回归诗学 现代人一心期盼乘着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甚至宇宙飞船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 如此的“飞速发展”,现代人果真距离幸福美满的天堂越来越近了吗?那也许只是一厢情愿 罢了。我们急促前进企望切近前方的目标,但当我们走近看到它时,它却与我们更加疏远了 线希望在于: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即所 谓希望正在于绝望之中。正如现代西方政治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1899-1973)说过的:“当 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实际上就必然会回到‘古代人’在一开始就面临的问题上。” 1.下列不属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的一项是() A.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B.现代社会文明进步了,科技发展了,但若是以地球生态这一尺度去衡量,却并不是真正 的进步 C.陶渊明的“归去来兮”,是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值得现代人学习借鉴 D.现代人一心期盼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可真正的幸福美满却与我们更加疏远了 2.下列关于“牢笼”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牢笼”是指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与陶渊明所说的“樊笼
2016-2017 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月考(二) 组题: 审题: 第 I 卷 阅读题(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从陶渊明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樊笼”是陶渊明诗文中的核心意象之一,象征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 的生存处境,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人类自己创造的文明,支撑了人类的现实生存,却把人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 得自由。卢梭(1712—1778)的《社会契约论》开篇第一句话便是:“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 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国际歌》曾唱遍全世界:“让思想冲破牢笼”“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 从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看,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倒不是太难,“新世界”要完全 冲破牢笼却难办得多,哪怕仅仅是冲破思想的牢笼。 如果说陶渊明生活的农业时代“樊笼”(“樊”字从木)还是由“木头”制作的;那么, 到了工业时代,在马克斯•韦伯(1864—1920)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木笼” 变成了“铁笼”:“这个铁笼是机器般的非人格化的,它从形式理性那里借来抽象力量将人禁 锢其中”,它“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它最终要无情地吞噬一切”, “一直持续到人类烧光最后一吨煤的时刻”。人类文明在不断发展,人对自然的控制力在不 断加大;但更糟糕的是,人们对自然、对他人的控制力量越是强大,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 也就越深。 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确实有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能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使 囚犯忘记自己还是囚犯,使囚犯们积极踊跃地甘当囚犯。牢笼固然可恶,对于现代人来说, 更可怕的是失去了“走出牢笼”与“回归自然”的自觉意识。 现代人普遍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这种进步论若是以地 球生态的尺度来衡量,是不足以证实的。我们的地球生态不但现在不比过去好,未来更让人 担忧。尽管如此,现代人还是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 诗人陶渊明则不同。陶渊明的一声长啸“归去来兮”,实乃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 痛反思:“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应该说这是一种 诗人的哲学,或曰:回归诗学。 现代人一心期盼乘着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甚至宇宙飞船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 如此的“飞速发展”,现代人果真距离幸福美满的天堂越来越近了吗?那也许只是一厢情愿 罢了。我们急促前进企望切近前方的目标,但当我们走近看到它时,它却与我们更加疏远了。 一线希望在于: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即所 谓希望正在于绝望之中。正如现代西方政治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1899—1973)说过的:“当 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实际上就必然会回到‘古代人’在一开始就面临的问题上。” 1.下列不属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的一项是( ) A.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B.现代社会文明进步了,科技发展了,但若是以地球生态这一尺度去衡量,却并不是真正 的进步。 C.陶渊明的“归去来兮”,是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值得现代人学习借鉴。 D.现代人一心期盼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可真正的幸福美满却与我们更加疏远了。 2.下列关于“牢笼”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牢笼”是指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与陶渊明所说的“樊笼
本质意义相同。 B.工业时代的“牢笼”变成了“铁笼”,是一种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 的非人格化文明 C.现代社会的“牢笼”是指人类自己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的生活状态。 D.在“新世界”中,现实“牢笼”容易冲破,想冲破思想“牢笼”却难办得多。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代人失去了“走出牢笼”的自觉意识,所以用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把牢笼打理得如 同五星级宾馆,心甘情愿地陷入其中。 B.人对自然的控制力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也在不断加大,与此同时,人们自己被囚禁 的程度也就越深 C.现代人一概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所以他们一心“向前进”, 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 D.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当人类走到现代性的 尽头,必然会恢复古代人的生活方式。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 狂士许渊冲 在第20届世界翻译大会会员代表大会上,国际译联将2014年度“北极光”杰出文学翻 译奖授予了中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这个业界最高奖项,第一次把目光投向了中国 93岁的老先生没有去颁奖现场,而是选择以一封优雅的英文信书面答谢。在欧洲聚光 灯闪耀的时刻,他仍坐在北大畅春园的斗室里,继续翻译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这个译本我觉得能超过朱生豪的译本,为什么呢?因为朱生豪是30多岁翻译的,我 的年龄是他的三倍啦,人生阅历已经大不相同。”许渊冲笑言。仍然是大嗓门、有冲劲、真 性情,耄耋之年仍不改狂士之风 他有个外号叫“许大炮”,总是心胸坦荡,口无遮拦。再有棱角的人到中年之后,都会 被冷暖人情打磨得世故圆滑,可是直到现在,他的老冋同学提起他还是冋样的评价,杨振宁甚 至说,“我发现他像从前一样冲劲十足,如果不是更足的话 他评论中西文化:“希腊、罗马都是小国,美国历史不长,才两百多年。中国五千年文 化要走出去 他评说国内翻译界的现状:“精通,至少是要出版两种文字的中外互译作品,这也就等 于外文界的诺贝尔奖了。” 他评点自己的翻译水平:“不是院士胜院士,遗欧赠美千首诗。 这些话完全不按“中国式谦虚”的套路出牌,难免让没接触过他本人的读者感觉他很 “自大”。 也有很多读者喜欢这种“直性”:"自我彰扬比之窃窃自喜,更显光明啊。” 这只说中了一个方面。在交往中,我的感觉是,他真诚地认为每个人肩上都扛着中国文 化复兴的大旗,每个人脚下都是通向世界的路途 他的话题老是围绕着中西文化,里面充满着对民族文化的骄傲 “西方对中国文化了解得很不够,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啊,世界独一。” 我们中国人要知道自己的价值,我们现在,文化上正处在一个类似于‘文艺复兴’的 时期,不要妄自菲薄。” 也充满着对民族文化不能成为世界主流的焦虑: “美国说我们没有民主,我说民主有两种。他们的民主重视‘民治’,我们的民主重视 民享’,为什么说我们不民主?
本质意义相同。 B.工业时代的“牢笼”变成了“铁笼”,是一种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 的非人格化文明。 C.现代社会的“牢笼”是指人类自己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的生活状态。 D.在“新世界”中,现实“牢笼”容易冲破,想冲破思想“牢笼”却难办得多。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现代人失去了“走出牢笼”的自觉意识,所以用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把牢笼打理得如 同五星级宾馆,心甘情愿地陷入其中。 B.人对自然的控制力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也在不断加大,与此同时,人们自己被囚禁 的程度也就越深。 C.现代人一概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所以他们一心“向前进”, 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 D.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当人类走到现代性的 尽头,必然会恢复古代人的生活方式。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12 分) 狂士许渊冲 在第 20 届世界翻译大会会员代表大会上,国际译联将 2014 年度“北极光”杰出文学翻 译奖授予了中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这个业界最高奖项,第一次把目光投向了中国。 93 岁的老先生没有去颁奖现场,而是选择以一封优雅的英文信书面答谢。在欧洲聚光 灯闪耀的时刻,他仍坐在北大畅春园的斗室里,继续翻译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这个译本我觉得能超过朱生豪的译本,为什么呢?因为朱生豪是 30 多岁翻译的,我 的年龄是他的三倍啦,人生阅历已经大不相同。”许渊冲笑言。仍然是大嗓门、有冲劲、真 性情,耄耋之年仍不改狂士之风。 他有个外号叫“许大炮”,总是心胸坦荡,口无遮拦。再有棱角的人到中年之后,都会 被冷暖人情打磨得世故圆滑,可是直到现在,他的老同学提起他还是同样的评价,杨振宁甚 至说,“我发现他像从前一样冲劲十足,如果不是更足的话。” 他评论中西文化:“希腊、罗马都是小国,美国历史不长,才两百多年。中国五千年文 化要走出去。” 他评说国内翻译界的现状:“精通,至少是要出版两种文字的中外互译作品,这也就等 于外文界的诺贝尔奖了。” 他评点自己的翻译水平:“不是院士胜院士,遗欧赠美千首诗。” 这些话完全不按“中国式谦虚”的套路出牌,难免让没接触过他本人的读者感觉他很 “自大”。 也有很多读者喜欢这种“直性”:"自我彰扬比之窃窃自喜,更显光明啊。” 这只说中了一个方面。在交往中,我的感觉是,他真诚地认为每个人肩上都扛着中国文 化复兴的大旗,每个人脚下都是通向世界的路途。 他的话题老是围绕着中西文化,里面充满着对民族文化的骄傲: “西方对中国文化了解得很不够,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啊,世界独一。” “我们中国人要知道自己的价值,我们现在,文化上正处在一个类似于‘文艺复兴’的 时期,不要妄自菲薄。” 也充满着对民族文化不能成为世界主流的焦虑: “美国说我们没有民主,我说民主有两种。他们的民主重视‘民治’,我们的民主重视 ‘民享’,为什么说我们不民主?
“在文化上外国人不理解我们中国人,我们中国人也理解错了外国人,我们现在要把真 东西拿出来,纠正这两重错误 老同学何兆武谈起他这种“民族情怀”时说,“我们那一代人,曾面临过亡国灭种的危 机,所以个人理想总是和国家理想一致。”这大概是后来更年轻的知识分子所不能完全理解 在“杰出文学翻译奖”的颁奖辞中,国际译联评奖委员会这样写道:“我们所处的国际 化环境需要富有成效的交流,许渊冲教授一直致力于为使用汉语、英语和法语的人们建立起 沟通的桥梁。”他没有在柏林亲耳听到这句话,却与这句话心有戚戚,“中西方的思维习惯 不是一句话能说清的,但翻译改变世界”。 相关链接 ①许渊冲,生于江西南昌。从事文学翻译长达六十余年,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 翻译集中在中国古诗英译,形成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 (摘选自360百科《许渊冲》) ②“翻译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他在我心中就像是普罗米修斯,永远进行着自己的事 业”。和许渊冲相交甚笃的翻译家许钧说。(普罗米修斯,希腊神话人物,盗火种送给人类 给人类带来光明)一—(摘选自邓郁《翻译奇人许渊冲》)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许渊冲在中国古诗英译方面不仅成就最高,而且形成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被誉为“诗 译英法唯一人”,并荣获“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 B.许渊冲说话做事个性张扬,毫不谦虚,直到老年,老同学杨振宁称他比年轻时还更有冲 劲,但也有很多读者喜欢这种“直性” C.许渊冲先生认为,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思维习惯,中西方文化难以相互理解,中国人对自 己的文化还不够自信。他想通过翻译改变这种状况 D.许渊冲先生那一代人曾面临过亡国灭种的危机,个人理想总是和国家理想一致。这种“民 族情怀”是后来年轻的知识分子所不能理解的。 5.“他在我心中就像是普罗米修斯,永远进行着自己的事业”,这是翻译家许钧对许渊冲 的高度赞扬,你怎样理解这句话?(4分) 6.许渊冲的民族情怀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概括。(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4分) 借给你的温暖 这天晚上,天下大雪,出奇的冷。养猪专业户王老汉蜷缩在家里的火盆前,他不敢出门 忽然,狗叫。王老汉极不情愿地打开屋门,一股刺骨的寒风迎面刮来,他打了一个激灵。 王老汉哆哆嗦嗦地来到院子里,没见到任何人,可狗还在叫。 院子左边的一排房屋,是猪圈。他逐一查看猪圈,仔细地数,总共60头猪连毛发都没 少一根。猪没被盗,狗为啥叫呢?肯定有情况,不然,通人性的狗是不会无缘无故地瞎叫的。 果然,王老汉在那排距自己的住房最远的饲料库发现了“敌情”:喂猪的苕片饲料少了一袋! 王老汉立马来了精神,他赶紧回到屋里,拉上三十岁出头的儿子金华出来寻找。原来下 了雪,现在雪停了,院子里从院门到饲料库、从饲料库到院门各有两行脚印,清晰可辨。金 华说:“咱们跟着脚印去追那偷饲料的人!”王老汉说:“这是一个人的脚印,咱俩去追, 可以对付,铁证如山,看他如何狡辩。” 父子俩一前一后顺着脚印一口气追到了蜡子山矿区宿舍。脚印通到一间砖房的门前没 了,别的砖房都熄了灯,只有这间房没有熄灯。 真是胆大包天啊!做了贼还敢亮着灯?王老汉这样想
“在文化上外国人不理解我们中国人,我们中国人也理解错了外国人,我们现在要把真 东西拿出来,纠正这两重错误。” 老同学何兆武谈起他这种“民族情怀”时说,“我们那一代人,曾面临过亡国灭种的危 机,所以个人理想总是和国家理想一致。”这大概是后来更年轻的知识分子所不能完全理解 的。 在“杰出文学翻译奖”的颁奖辞中,国际译联评奖委员会这样写道:“我们所处的国际 化环境需要富有成效的交流,许渊冲教授一直致力于为使用汉语、英语和法语的人们建立起 沟通的桥梁。”他没有在柏林亲耳听到这句话,却与这句话心有戚戚,“中西方的思维习惯 不是一句话能说清的,但翻译改变世界”。 相关链接: ①许渊冲,生于江西南昌。从事文学翻译长达六十余年,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 翻译集中在中国古诗英译,形成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 (摘选自 360 百科《许渊冲》) ②“翻译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他在我心中就像是普罗米修斯,永远进行着自己的事 业”。和许渊冲相交甚笃的翻译家许钧说。(普罗米修斯,希腊神话人物,盗火种送给人类, 给人类带来光明)——(摘选自邓郁《翻译奇人许渊冲》)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许渊冲在中国古诗英译方面不仅成就最高,而且形成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被誉为“诗 译英法唯一人”,并荣获“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 B.许渊冲说话做事个性张扬,毫不谦虚,直到老年,老同学杨振宁称他比年轻时还更有冲 劲,但也有很多读者喜欢这种“直性”。 C.许渊冲先生认为,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思维习惯,中西方文化难以相互理解,中国人对自 己的文化还不够自信。他想通过翻译改变这种状况。 D.许渊冲先生那一代人曾面临过亡国灭种的危机,个人理想总是和国家理想一致。这种“民 族情怀”是后来年轻的知识分子所不能理解的。 5.“他在我心中就像是普罗米修斯,永远进行着自己的事业”,这是翻译家许钧对许渊冲 的高度赞扬,你怎样理解这句话?(4 分) 6.许渊冲的民族情怀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概括。(5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14 分) 借给你的温暖 这天晚上,天下大雪,出奇的冷。养猪专业户王老汉蜷缩在家里的火盆前,他不敢出门。 忽然,狗叫。王老汉极不情愿地打开屋门,一股刺骨的寒风迎面刮来,他打了一个激灵。 王老汉哆哆嗦嗦地来到院子里,没见到任何人,可狗还在叫。 院子左边的一排房屋,是猪圈。他逐一查看猪圈,仔细地数,总共 60 头猪连毛发都没 少一根。猪没被盗,狗为啥叫呢?肯定有情况,不然,通人性的狗是不会无缘无故地瞎叫的。 果然,王老汉在那排距自己的住房最远的饲料库发现了“敌情”:喂猪的苕片饲料少了一袋! 王老汉立马来了精神,他赶紧回到屋里,拉上三十岁出头的儿子金华出来寻找。原来下 了雪,现在雪停了,院子里从院门到饲料库、从饲料库到院门各有两行脚印,清晰可辨。金 华说:“咱们跟着脚印去追那偷饲料的人!”王老汉说:“这是一个人的脚印,咱俩去追, 可以对付,铁证如山,看他如何狡辩。” 父子俩一前一后顺着脚印一口气追到了蜡子山矿区宿舍。脚印通到一间砖房的门前没 了,别的砖房都熄了灯,只有这间房没有熄灯。 真是胆大包天啊!做了贼还敢亮着灯?王老汉这样想
窗是玻璃窗,玻璃上结满了冰花。左下角的一块玻璃没了,糊上了报纸。王老汉用舌头 舔湿了窗户纸,用手指轻轻一捅,报纸上便出现了一个小孔:一个黑黑的瘦瘦的中年汉子, 坐在屋里的矮凳上,他的头上还冒着热气。啊!那袋装有红苕片的大编织袋赫然放在他的面 前。床沿坐着一个双手笼在袖头里的老头,床头的被子下露出一个小脑袋,一个中年妇女站 在这个黑汉子的对面 王老汉父子猫着腰蹲在窗户外,大气不敢出,倾听着屋里的动静。 粮,借来了。这就是,红苕片,100斤。你还愣着干啥?还不快去熬苕片汤!”汉 子的声音 “妈,快熬,我饿坏了,我要吃苕片汤。”小孩的声音 “亚龙,这粮是咋借来的?”老人的声音。 “爹,我事先写好了借条,借条压在袋子下。”汉子的声音 王老汉一愣,心想,我怎么没注意到那借条!真的有? “这不是偷吗?自打你从娘胎里出来,我是怎么指教你的?做人要本分!还好,留下 了借条,人要凭良心。但借粮容易还粮难哪!矿上不开工资,啥时候能还上?”老人的声音 “爹,这个我想过。车到山前必有路,活人不能让尿憋死,我还有一双手。到春天 矿上如果还不能开支,我就到农村去帮工。听说王老汉厚道,日子也过得殷实,不然我干吗 要借他的。我想去他那里,帮他干活,用工钱抵粮钱……”汉子的声音 “快走!”王老汉在心里喊。他拉起儿子往家里赶。进了院子,王老汉急奔饲料库, 果然发现了那张借条: 家里无米下锅。借一袋红苕干片。春天还。蜡子山矿区吴亚龙,此据。某某年某月某日。 上面还有一个用墨水作印泥盖的“吴亚龙”的私章 太阳从蜡子山上露出头来。吴亚龙推开屋门,见门口堆了一些东西:一袋大米、一袋面 粉、一大块猪肉、几条鲜鱼和一袋冻豆腐……吴亚龙像见到了天外来物似的翻来覆去地找 竟找不出一张哪怕是手指宽的字条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小说以“借给你的温暖”为题,揭示了文章的主题,表现了淳朴的人性美。 B.小说刻画王老汉的形象主要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等描写手法,刻画吴 亚龙的形象主要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手法。 C.这篇小说讲了一个感恩的故事,他把人物放在大饥饿的时代,用简洁的文字给人物设置 了一个道德困境。 D.小说很善于设置悬念和伏笔,如“忽然狗叫”“喂猪的苕片少了一袋”“做了贼还敢亮着 灯”等 E.小说的结尾照应了题目,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而且,使得王老汉“诚信”的形 象更为突出。 8.小说中两处写到“雪”,分别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析。(4分) 9.小说中王老汉和吴亚龙,哪一位是主人公?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9分) 粱鼎,字凝正,益州华阳人。太平兴国八年进士甲科,解褐大理评事、知秭归县,再 迁著作佐郎。知吉州,民有萧甲者,豪猾为民患,鼎暴其凶状,杖脊黥面徙远郡。太宗尤赏 其强干,代还,赐绯鱼,旧例当给银宝瓶带,太宗特以犀带赐之,记其名于御屏。至道初, 鼎建议兴三白渠,及陈、许、邓等数州用水利垦田,事具《食货志》。徙陕西。二年,五将 分道击李继迁,李继隆擅出赤柽路无功,还奏军储失期,鼎坐削三任。复为殿中丞,领职如 故。以母老求郡,历知徐、密二州。真宗践位,复旧官。时三司督逋负严急,有久被留系者
窗是玻璃窗,玻璃上结满了冰花。左下角的一块玻璃没了,糊上了报纸。王老汉用舌头 舔湿了窗户纸,用手指轻轻一捅,报纸上便出现了一个小孔:一个黑黑的瘦瘦的中年汉子, 坐在屋里的矮凳上,他的头上还冒着热气。啊!那袋装有红苕片的大编织袋赫然放在他的面 前。床沿坐着一个双手笼在袖头里的老头,床头的被子下露出一个小脑袋,一个中年妇女站 在这个黑汉子的对面。 王老汉父子猫着腰蹲在窗户外,大气不敢出,倾听着屋里的动静。 “粮,借来了。这就是,红苕片,100 斤。你还愣着干啥?还不快去熬苕片汤!”汉 子的声音。 “妈,快熬,我饿坏了,我要吃苕片汤。”小孩的声音。 “亚龙,这粮是咋借来的?”老人的声音。 “爹,我事先写好了借条,借条压在袋子下。”汉子的声音。 王老汉一愣,心想,我怎么没注意到那借条!真的有? “这不是偷吗?自打你从娘胎里出来,我是怎么指教你的?做人要本分!还好,留下 了借条,人要凭良心。但借粮容易还粮难哪!矿上不开工资,啥时候能还上?”老人的声音。 “爹,这个我想过。车到山前必有路,活人不能让尿憋死,我还有一双手。到春天, 矿上如果还不能开支,我就到农村去帮工。听说王老汉厚道,日子也过得殷实,不然我干吗 要借他的。我想去他那里,帮他干活,用工钱抵粮钱……”汉子的声音。 “快走!”王老汉在心里喊。他拉起儿子往家里赶。进了院子,王老汉急奔饲料库, 果然发现了那张借条: 家里无米下锅。借一袋红苕干片。春天还。蜡子山矿区吴亚龙,此据。某某年某月某日。 上面还有一个用墨水作印泥盖的“吴亚龙”的私章。 太阳从蜡子山上露出头来。吴亚龙推开屋门,见门口堆了一些东西:一袋大米、一袋面 粉、一大块猪肉、几条鲜鱼和一袋冻豆腐……吴亚龙像见到了天外来物似的翻来覆去地找, 竟找不出一张哪怕是手指宽的字条……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A.小说以“借给你的温暖”为题,揭示了文章的主题,表现了淳朴的人性美。 B.小说刻画王老汉的形象主要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等描写手法,刻画吴 亚龙的形象主要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手法。 C.这篇小说讲了一个感恩的故事,他把人物放在大饥饿的时代,用简洁的文字给人物设置 了一个道德困境。 D.小说很善于设置悬念和伏笔,如“忽然狗叫”“喂猪的苕片少了一袋”“做了贼还敢亮着 灯”等。 E.小说的结尾照应了题目,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而且,使得王老汉“诚信”的形 象更为突出。 8.小说中两处写到“雪”,分别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析。(4 分) 9.小说中王老汉和吴亚龙,哪一位是主人公?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19 分) 粱鼎,字凝正,益州华阳人。太平兴国八年进士甲科,解褐..大理评事、知秭归县,再 迁.著作佐郎。知吉州,民有萧甲者,豪猾为民患,鼎暴其凶状,杖脊黥面徙远郡。太宗尤赏 其强干,代还,赐绯鱼,旧例当给银宝瓶带,太宗特以犀带赐之,记其名于御屏。至道初, 鼎建议兴三白渠,及陈、许、邓等数州用水利垦田,事具《食货志 ...》。徙.陕西。二年,五将 分道击李继迁,李继隆擅出赤柽路无功,还奏军储失期,鼎坐削三任。复为殿中丞,领职如 故。以母老求郡,历知徐、密二州。真宗践位,复旧官。时三司督逋负严急,有久被留系者
命鼎按籍详定,多所蠲免。逾月,拜右谏议大夫。时西鄙未宁,建议陕西禁解池盐,所在官 鬻,诏从之。以鼎为制置使。议者多言:“边民思食責基价基贱洎禁責盐以恩贼念商贾入 栗运艇盐缘边佡真攴薏不梖远故薏部赍盐奀煮不能货叢今若禁解池盐,与内地同价,则 民必冒禁复市青盐,乃资盗粮也。”时刘综为陕西转运使,鼎奏罢之。综归朝,亦密陈其非 便。鼎既行,即移文禁止盐商,所在约束乖当,延州刘廷伟不从规画。鼎奏运咸阳仓粟以实 俟秋收易新粟,朝廷闻而止之,上封章密陈其烦扰者甚众,鼎始 谋多沮,遂令林特乘传与鼎等同议可否,于是依旧通盐商。鼎坐首议改作非是,诏罢度支使, 守本官。未几,丁内艰,起复。卒,年五十二。鼎伟姿貌,磊落尚气,有介节,居官峻厉 名称甚茂。好学,工篆、籀。尝著《隐书》三卷,《史论》二十篇,《学古诗》五十篇 (选自《宋史·梁鼎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边民旧食青盐/其价甚贱/洎禁青盐以困贼/令商贾入粟运解盐/于缘边价直与蕃盐不 相/远故蕃部赍盐至者/不能货鬻/ B.边民旧食青盐/其价甚贱/洎禁青盐以困贼/令商贾入粟/运解盐于缘边/价直与蕃盐 不相远/故蕃部赍盐至者/不能货鬻/ C.边民旧食青盐/其价甚贱/洎禁青盐以困贼/令商贾入粟/运解盐于缘边/价直与蕃盐 不相/远故蕃部赍盐/至者不能货鬻/ D.边民旧食青盐/其价甚贱/洎禁青盐以困/贼令商贾入粟运解盐/于缘边价直与蕃盐不 相远/故蕃部赍盐至者/不能货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解褐:脱去粗布衣服。指做官。文中加点的词语“迁”“徙”“拜”分别表示升职、职 位调动和授予官职 B.食货志:古代纪传体史书中专述经济史的篇名。纪传体史书一般分为本纪、列传、书志 箴铭、辞赋几种体例 C.“丁内艰”文中指遭遇母丧。古代父母去世要为其守丧,守丧是一种孝顺的礼仪,有 定的时间规定 D.篆、籀:文中指书体。汉字的形体逐渐演变,主要形体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 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八大类。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粱鼎为民除害,得到赏识。他在吉州任职时,奸民萧甲为非作歹,他流放了萧甲;皇 赏识他,他得到皇帝不一样的赏赐。 B.梁鼎文才突出,为政有声誉。他考中进土甲科,擅长书法,写有三卷《隐书》等大量文 章:他光明磊落,为官严厉,声名很大。 C.梁鼎关心民生,体恤百姓。他建议兴修水利,利用水利开垦荒地:他被朝廷派去核查拖 欠赋税的情况,免除了很多赋税。 D.梁鼎力除弊政,遭遇挫折。他建议禁止私人买卖解池盐,舆论也认同他的意见,朝廷下 令照办,后来朝廷通盐商,他遭到处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鼎既行,即移文禁止盐商,所在约束乖当,延州刘廷伟不从规画。(5分) (2)鼎奏运咸阳仓粟以实边,粟已陈腐,鼎即与民,俟秋收易新粟。(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11分 西江月① 【宋】苏轼 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③。障泥④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⑤。解鞍欹枕绿扬桥,杜宇一声春晓
命鼎按籍详定,多所蠲免。逾月,拜.右谏议大夫。时西鄙未宁,建议陕西禁解池盐,所在官 鬻,诏从之。以鼎为制置使。议者多言:“边民旧食青盐其价甚贱洎禁青盐以困贼令商贾入 粟运解盐于缘边价直与蕃盐不相远故蕃部赍盐至者不能货鬻今若禁解池盐,与内地同价,则 民必冒禁复市青盐,乃资盗粮也。”时刘综为陕西转运使,鼎奏罢之。综归朝,亦密陈其非 便。鼎既行,即移文禁止盐商,所在约束乖当,延州刘廷伟不从规画。鼎奏运咸阳仓粟以实 边,粟已陈腐,鼎即与民,俟秋收易新粟,朝廷闻而止之,上封章密陈其烦扰者甚众,鼎始 谋多沮,遂令林特乘传与鼎等同议可否,于是依旧通盐商。鼎坐首议改作非是,诏罢度支使, 守本官。未几,丁内艰 ...,起复。卒,年五十二。鼎伟姿貌,磊落尚气,有介节,居官峻厉, 名称甚茂。好学,工篆.、籀.。尝著《隐书》三卷,《史论》二十篇,《学古诗》五十篇。 (选自《宋史·梁鼎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边民旧食青盐/其价甚贱/洎禁青盐以困贼/令商贾入粟运解盐/于缘边价直与蕃盐不 相/远故蕃部赍盐至者/不能货鬻/ B.边民旧食青盐/其价甚贱/洎禁青盐以困贼/令商贾入粟/运解盐于缘边/价直与蕃盐 不相远/故蕃部赍盐至者/不能货鬻/ C.边民旧食青盐/其价甚贱/洎禁青盐以困贼/令商贾入粟/运解盐于缘边/价直与蕃盐 不相/远故蕃部赍盐/至者不能货鬻/ D.边民旧食青盐/其价甚贱/洎禁青盐以困/贼令商贾入粟运解盐/于缘边价直与蕃盐不 相远/故蕃部赍盐至者/不能货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解褐:脱去粗布衣服。指做官。文中加点的词语“迁”“徙”“拜”分别表示升职、职 位调动和授予官职。 B.食货志:古代纪传体史书中专述经济史的篇名。纪传体史书一般分为本纪、列传、书志、 箴铭、辞赋几种体例。 C.“丁内艰”文中指遭遇母丧。古代父母去世要为其守丧,守丧是一种孝顺的礼仪,有一 定的时间规定。 D.篆、籀:文中指书体。汉字的形体逐渐演变,主要形体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 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八大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粱鼎为民除害,得到赏识。他在吉州任职时,奸民萧甲为非作歹,他流放了萧甲;皇帝 赏识他,他得到皇帝不一样的赏赐。 B.梁鼎文才突出,为政有声誉。他考中进士甲科,擅长书法,写有三卷《隐书》等大量文 章;他光明磊落,为官严厉,声名很大。 C.梁鼎关心民生,体恤百姓。他建议兴修水利,利用水利开垦荒地;他被朝廷派去核查拖 欠赋税的情况,免除了很多赋税。 D.梁鼎力除弊政,遭遇挫折。他建议禁止私人买卖解池盐,舆论也认同他的意见,朝廷下 令照办,后来朝廷通盐商,他遭到处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鼎既行,即移文禁止盐商,所在约束乖当,延州刘廷伟不从规画。(5 分) (2)鼎奏运咸阳仓粟以实边,粟已陈腐,鼎即与民,俟秋收易新粟。(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4-15 题。(11 分) 西江月① 【宋】苏轼 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③。障泥④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⑤。解鞍欹枕绿扬桥,杜宇一声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