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的乾隆六十年,思想界如何的不自由,也可想而知了。 (注一)(拣度辨异录》这部书是雍正十一年御制。当时临济宗门下有一名僧日法 藏,著《五宗原》,其徒日弘忍,著《玉宗数》,皆对于当时禅学有所批评。雍正帝着此书 专辟之。书首冠上渝,有云:“…朕今不加屏斥,魔法何时德灭?著将《撒》内所有兼、 忍语录并《玉宗原》、《五宗救》等书,尽行毁板,僧徒不许私自收藏。有违旨隐匿者,发 觉以不敬律论。…法藏一支所有徒众,著直省督抚详细寐明,尽削去支派,…果能 于他方参学,得正知见,别明他宗,方许秉拂。"这书有殿板存大内,外间向少见。 民国四年,始由扬州藏经院刊行。平心而论,这书所驳藏、忍之说,也许致得不错,但这 种“以人王而兼教主”“的态度,太咄咄逼人了。 (注二)(大义觉迷录》这部书体裁甚奇,全部是亲自审问曹静的口供,冠以一篇极 长的上前当作序文。曾静号蒲潭,湖南人,吕晚村私椒弟子。尝上书岳钟琪,力言爽夏 之防,数雍正帝九大罪,劝其革命,放拿到京,帝亲自审问他,和他反复辩驳。内中最要 者是辨夷夏问题,其次辨封建制度,还有关于雍正帝本身通母、弑兄、隔弟等种种罪恶 之辩护。据这部书说,曾静完全折服了,还著有《归仁说》一篇,附刻在后头。雍正帝于 是把曾静放免,放归田里。虽然如此,却说曾静学说出于目留良,把留良载尸灭族。后 来乾座帝到底把曾静也杀了。这部书当时印刷许多,颁发各省府州县学宫,令秀才们 当作圣经读。到乾蓬朝,将须出的书都收回,板也毁了,列在禁书书目中。 凡当主权者喜欢干涉人民思想的时代,学者的聪明才力,只有 全部用去注释古典。欧洲罗马教皇权力最盛时,就是这种现象。 我国雍、乾间也是一个例证。记得某家笔记说:“内廷唱戏,无论何 种剧本都会触犯忌讳,只得专搬演些‘封神’、‘西游'之类,和现在 社会情状丝毫无关,不至闹乱子。”雍、乾学者专务注释古典,也许 是被这种环境所构成。至于他们忠实研究的结果,在文献上有意 外的收获和贡献,这是别的问题,后文再讲。自康、雍以来,皇帝都 提倡宋学—程朱学派,但民间—以江浙为中心,“反宋学”的气 势日盛,标出“汉学”名目与之抵抗。到乾隆朝,汉学派殆占全胜。 政府方面文化事有应该特笔大书的一件事,日编纂《四库全书》。 四库开馆,始自乾隆三十八年,至四十七年而告成,著录书3457
三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中)23 部,79070卷:存目书6766部,93556卷。编成缮写7本,颁贮各地: 一、北京禁城之文渊阁本今存。二、西郊圆明园之文源阁本。咸丰间 毁于英法联军三、奉天之文湖阁本。今移存北京四、热河之文津阁本。今 移存北京五、扬州之文汇阁本。六、镇江之文宗阁本。并毁于洪杨之乱 七、杭州之文澜阁本。洪杨之乱半毁,现已补抄,存浙江图书馆原来搜集图 书制目录,本属历朝承平时代之常事,但这回和前代却有点不同, 的确有他的特别意义和价值。著录的书,每种都替他作一篇提要。 这种事业,从前只有私人撰述一如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 《直斋书录解题》…等,所有批评都不过私人意见。《四库提要》 这部书,却是以公的形式表现时代思潮,为向来著述未曾有。当时 四库馆中所网罗的学者三百多人,都是各门学问的专家。露骨的 说,四库馆就是汉学家大本营,《四库提要》就是汉学思想的结晶 体。就这一点论,也可以说是:康熙中叶以来汉宋之争,到开四 〔库〕馆而汉学派全占胜利。也可以说是:朝廷所提倡的学风,被民 间自然发展的学风压倒。当朱窈(汉学家)初奏请开四库馆时,刘 统勋(宋学家)极力反对,结果还是朱说实行。此中消息,研究学术 史者不可轻轻放过也。 汉学家所乐道的是“乾嘉诸老”。因为乾隆、嘉庆两朝,汉学思 想正达于最高潮,学术界全部几乎都被他占领。但汉学派中也可 以分出两个支派:一日吴派,二日皖派。吴派以惠定宇栋为中心, 以信古为标帜,我们叫他做“纯汉学”。皖派以戴东原震为中心,以 求是为标帜,我们叫他做“考证学”。此外尚有扬州一派,领袖人物 是焦里堂循、汪容甫中他们研究的范围,比较的广博。有浙东一派, 领袖人物是全谢山担望,章实斋学诚,他们最大的贡献在史学。以上 所举派别,不过从个人学风上,以地城略事区分。其实各派共同之 点甚多,许多著名学者,也不能说他们专属哪一派。总之乾嘉间学
24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者,实自成一种学风,和近世科学的研究法极相近,我们可以给他 一个特别名称,叫做“科学的古典学派”。他们所做的工作,方面很 多,举其重要者如下: 一、经书的笺释几部经和传记,逐句逐字爬梳,引申或改正 旧解者不少,大部分是用笔记或专篇体裁,为部分的细密 研究。研究进步的结果,有人综合起来作全书的释例或新 注新疏,差不多每部经传都有了。 二、史料之搜补鉴别关于史籍之编著源流,各书中所记之异 同真伪、遗文佚事之洲失或散见者,都分部搜集辨证。内 中补订各史表志,为功尤多。 三、辨伪书许多伪书或年代错误之书,都用严正态度辨证, 大半成为信谳。 四、辑佚书许多亡佚掉的书,都从几部大类书或较古的著述 里头搜辑出来。 五、校勘难读的古书,都根据善本,或厘审字句,或推比章 节,还他本来面目。 六、文字训诂此学本经学附庸一因注释经文而起,但后来 特别发展,对于各个字意义的变迁及文法的应用,在“小 学”的名称之下,别成为一种专门。 七、音韵此学本“小学”附痛,后来亦变成独立,对于古音方 音、声母、韵母等,发明甚多。 八、算学在科学中此学最为发达,经学大师,差不多人人都 带着研究。 九、地理有价值的著述不少,但多属于历史沿革方面。 十、金石此学极发达,里头所属门类不少,近有移到古物学 的方向
三满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中)25 十一、方志之编纂各省府州县,皆有创编或续订之志书,多 成于学者之手。 十二、类书之编纂官私各方面,多努力于大类书之编纂,体 裁多与前代不同,有价值的颇多。 十三、丛书之校刻刻书之风大盛,单行善本固多,其最有文 献者,几在许多大部头的丛书。 以上所列十三项,不过举其大概,分类并不精确,且亦不能包 举无遗,但乾嘉诸老的工作,可以略窥一班了。至于他们的工作法 及各项所已表见的成绩如何,下文再分别说明。 乾嘉诸老中有三两位一如戴东原、焦里堂、章实斋等,都有 他们自己的哲学,超乎考证学以上,但在当时,不甚为学界所重视。 这些内容,也待下文再讲。 乾、嘉间之考证学,几乎独占学界势力,虽以素崇宋学之清室 帝王,尚且从风而靡,其他更不必说了。所以稍为时笔一点的阔官 乃至富商大贾,都要“附庸风雅”,跟着这些大学者学儿句考证的内 行话。这些学者得这种有力的外护,对于他们的工作进行,所得利 便也不少。总而言之,乾、嘉间考证学,可以说是,清代三百年文化 的结晶体,合全国人的力量所构成。凡在社会秩序安宁、物力丰盛 的时候,学问都从分析整理一路发展。乾、嘉间考证学所以特别流 行,也不外这种原则罢了
四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下) 考证学直至今日还未曾破产,而且转到别个方面,和各种社会 科学会〔合〕发生影响。虽然,古典考证学,总以乾、嘉两朝为全盛 时期,以后便渐渐蜕变,而且大部分趋于衰落了。 蜕变趋衰落的原因,有一部分也可以从政治方面解答。前文 讲过,考证古典之学,半由“文网太密”所逼成。就这一点论,雍正 十三年间最厉害,乾隆的前三四十年也还吃紧,以后便渐渐松动 了。乾隆朝为清运转移的最大枢纽。这位十全老人,席祖父之业, 做了六十年太平天子,自谓“德迈三皇,功过五帝”。其实到他晚 年,弄得民穷财尽,已种下后来大乱之根。即就他的本身论,因年 老倦勤的结果,委政和珅,权威也渐失坠了,不过凭借太厚,所以及 身还没有露出破绽来。到嘉庆、道光两朝,乾隆帝种下的恶因,次 第要食其报。川、湖、陕的教匪,甘、新的回乱,浙、闽的海寇,一被 未平,一波又起。跟着便是鸦片战争,受国际上莫大的屈辱。在这 种阴郁不宁的状态中,度过嘉、道两朝四十五年。 那时候学术界情形怎么样呢?大部分学者依然继续他们考证 的工作,但“绝对不问政治”的态度,已经稍变。如大经学家王怀祖 念孙抗疏劾和绅,大史学家洪稚存亮吉应诏直言,以至遣戍。这种 举动,在明朝学者只算家常茶饭,在清朝学者真是麟角凤毛了。但 是这种一两个人的特别行动,还算与大体无关。欲知思潮之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