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的上)17 若仔细搜集起来,还不知多少。这种政策,徒助长汉人反抗的气 焰,毫无效果。到第三期,值康熙帝亲政后数年,三藩之乱继起。 康熙本人的性格,本来是阔达大度一路,当着这变乱时代,更不能 不有戒心,于是一变高压手段为怀柔手段。他的怀柔政策,分三着 实施。第一着,为康熙十二年之荐举山林隐逸。第二着,为康熙十 七年之荐举博学鸿儒。但这两着总算失败了,被买收的都是二三 等人物,稍微好点的也不过新进后辈。那些负重望的大师,一位也 网罗不着,倒惹起许多恶感。第三着为康熙十八年之开《明史》馆。 这一着却有相当的成功。因为许多学者,对于故国文献,十分爱 恋。他们别的事不肯和满洲人合作,这件事到底不是私众之力所 能办到,只得勉强将就了。以上所讲,是满洲人关后三四十年对汉 政策变迁之大概。除第一期没有多大关系外,第二期的高压和第 三期的怀柔,都对于当时学风很有影响。 还有应该附带论及者一事,即康熙帝自身对于学问之态度。 他是一位极聪明而精力强满的人,热心向幕文化,有多方面的兴 味。他极信学科学,对于天文历算有很深的研究,能批评梅定九的 算书。他把许多耶稣会的西洋人一一南怀仁、安多、白进、徐日升、 张诚等,故在南书房,叫他们轮日进讲一一讲测量、数学、全体学、 物理学等等。他得他们的帮助,制定康熙永年历,并著有《数理精 蕴》、《历象考成》等书,又造成极有名的观象台。他费三十年实测 工夫,专用西洋人绘成一部《皇奥全览图》。这些都是在我们文化 史上值得特笔大书的事实。他极喜欢美术,西祥画家焦秉贞是他 很得意的内廷供奉。三王的画,也是他的嗜好品。他好讲理学,崇 拜程朱。他对于中国历史也有相当的常识,《资治通鉴》终身不离 手。他对中国文学也有相当的鉴赏能力。在专制政体之下,君主 的好劣,影响全国甚大,所以他当然成为学术史上有关系的人
18中国近二百年学犬史 把以上各种事实,综合起来,我们可以了解清代初期学术变迁 的形势及其来由了。从顺治元年到康熙二十年约三四十年间,完 全是前明遗老支配学界。他们所努力者,对于王学实行革命(内中 也有对于王学加以修正者)。他们所要建设的新学派方面颇多,而 目的总在“经世致用”。他们元气极旺盛,像用大刀阔斧打开局面, 但条理不免疏阔。康熙二十年以后,形势渐渐变了。遗老大师,调 谢略尽。后起之秀,多半在新朝生长,对于新朝的仇恨,自然减轻。 先辈所讲经世致用之学,本来预备推倒满洲后实见施行。到这时 候,眼看满洲不是一时推得倒的,在当时政府之下实现他们理想的 政治,也是无望。那么,这些经世学都成为空谈了。况且谈到经 世,不能不论到时政,开口便触忌讳。经过屡次文字狱之后,人人 都有戒心。一面社会日趋安宁,人人都有安心求学的余裕,又有康 熙帝这种“右文之主”极力提倡。所以这个时候的学术界,虽没有 前次之波漏壮阔,然而日趋于健实有条理。其时学术重要潮流,约 有四支:一阁百诗、胡东樵一派之经学,承顾、黄之绪,直接开后来 乾嘉学派;二梅定九、王寅旭一派之历算书,承晚明利、徐之绪,作 科学先锋;三陆桴亭、陆稼书一派之程朱学,在王学与汉学之间,折 衷过渡。四颜习斋、李刚主一派之实践学,完成前期对王学革命事 业面进一步。此则康熙一朝六十年间全学界之大概情形也
三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中) 讲到这里,当然会发生两个疑问:第一,那时候科学像有新兴 的机运,为什么戛然中止?第二,那时候学派潮流很多,为什么后 来只偏向考证学一路发展?我现请先解答第一个问题。 学术界最大的障碍物,自然是八股。八股和一切学问都不相 容,而科学为尤甚。清初袭用明朝的八股取士,不管他是否有意借 此悬民,抑或误认为一种良制度,总之当时功名言贵皆出于此途, 有谁肯抛弃这种捷径而去学艰辛迁远的科学呢?我们最可惜的 是,以当时康熙帝之热心西方文物,为何不开个学校造就些人材? 就算他不是有心蜜塞民智,也不能不算他失策。因为这种专门学 问,非专门教授不可。他既已好这些学问,为什么不找些传人呢 所以科举制度,我认为是科学不兴的一个原因。 此外还有很重大的原因,是耶穌会内部的分裂。明末请初那 一点点科学萌芽,都是从耶稣会教士手中种贩进来,前文已经说 过。该会初期的教士,传教方法很巧妙。他们对于中国人心理研 究得极深透。他们知道中国人不喜欢极端迷信的宗教,所以专把 中国人所最感缺乏的科学知识来做引线,表面上像把传教变成附 属事业,所有信教的人仍许他们拜“中国的天”和祖宗。这种方法, 行之数十年,卓著成效。无奈在欧洲的罗马教皇不懂情形,突然发 出有名的“104年糜熙四十三年教令”。该教令的内容,现在不必详
20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述。总而言之,是谈前此传教方法之悖谬,勒令他们改变方针,最 要的条件是禁拜祖宗。自该教令宣布后,从康熙帝起以至朝野人 士都鼓噪愤怒,结果于康熙四十六年7年把教皇派来的公使送到 澳门监禁。传教事业固然因此顿挫,并他们传来那些学问也被带 累了。 还有一件附带原因,也是教会行动影响到学界。我们都知道 康熙末年因各皇子争位闹得乌烟瘴气。这种官闱私斗,论理该不 至影响到学问,殊不知专制政体之官廷,一举一动,都有牵一发动 全身的力量。相传当时耶酥会教徒党于皇太子允礽,喇嘛寺僧党 于雍正帝胤祯,双方暗斗,黑幕重重。后来雍正帝获胜,耶稣会势 力遂一败涂地。这种史料,现时虽未得有充分证据,然而口碑相 传,大致可信。雍正元年浙闽总督满宝奏请,除在钦天监供职之西 祥人外,其余皆驱往澳门看管,不许阑入内地,得管施行。这件事 是否于宫廷阴谋有关,姑且不论。总之康熙五六十年间所延揽的 许多欧洲学者,到雍正帝即位之第一年,忽然驱除净尽。中国学界 接近欧化的机会从此错过,一搁便搁了二百年了。 其次,要解答“为什么古典考证学独盛”之问题。 明季道学反动,学风自然要由蹈空而变为核实一由主观的 推想而变为客观的考察。客观的考察有两条路:一自然界现象方 面;二社会文献方面。以康熙间学界形势论,本来有趋重自然科学 的可能性,且当时实在也有点这种机兆。然而到底不成功者,其 一,如前文所讲,因为种种事故把科学媒介人失掉了。其二,则因 中国学者根本习气,看轻了“艺成而下”的学问,所以结果通着专走 文献这条路。但还有个问题,文献所包范围很广,为什么专向古典 部分发展,其他多付阙如呢?问到这里,又须拿政治现象来说明。 康熙帝是比较有自由思想的人。他早年虽间兴文字之狱,大
三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们(中)21 抵都是他未亲政以前的事,而且大半由奸民告诉官吏徼功,未必出 自朝廷授意。他本身却是阔达大度的人,不独政治上常采宽仁之 义,对于学问,亦有宏纳众流气象。试读他所著《庭圳格言》,便可 以窥见一斑了。所以康熙朝学者,没有什么顾总,对于各种问题, 可以自由研究。到雍正、乾隆两朝却不同了。雍正帝是个极猜忌 刻薄的人,而又十分雄鸷。他的地位本从阴谋银夺而来,不得不立 威以自固,屠杀兄弟,诛戮大臣,四处密派侦探,闹得人人战栗。不 但待官吏如此,其对于士大夫杜会,也极威吓操纵之能事。汪景祺 雍正二年、查嗣庭、吕留良俱雍正十四年之狱,都是雍正帝匠心独运罗织 出来。尤当注意者,雍正帝学问虽远不及乃翁,他却最爱出风头和 别人争辩。他生平有两部最得意的著作,一部是《拣魔辨异录》,专 和佛教禅宗底下的一位和尚名弘忍者辩论。(注一)一部是《大义觉 迷录》,专与吕晚村留良的门生曾静辩论。(注二)以一位帝王而亲著 几十万字书和一位僧侣一位儒生打笔墨宫司,在中外历史上真算 绝无仅有。从表面看,为研求真理而相辩论,虽帝王也该有这种自 由。若仅读他这两部书,我们并不能说他态度不对,而且可以表相 当的敬服。但仔细搜求他的行径,他著成《拣魔辨异录》以后,跟着 把弘忍的著述尽行焚毁,把弘忍的门徒勒令还俗或改宗。他著成 《大义觉迷录》以后,跟着把吕留良剂棺戮尸,全家杀尽,著作也都 毁板。像这样子,哪里算得讨论学问,简直是欧洲中世教皇的牌 子。在这种主权者之下,学者的思想自由,是剥夺净尽了。他在位 仅13年,影响原可以不至甚大,无奈他的儿子乾隆帝,也不是好惹 的人。他学问又在乃祖乃父之下,却偏要“附庸风雅”,恃强争胜。 他发布禁书令,自乾隆三十九年至四十七年继续烧书二十四回,烧 去的书一万三千八百六十二部。直至乾隆五十三年,还有严谕。 他一面说提倡文化,一面又抄袭秦始皇的蓝本。所谓“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