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抚州2014-2015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卷 命题:吴科喜梅珊珊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 间150分钟。其中第Ⅰ卷第三(11)、四(12)两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 2.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卷上,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人的姓与名 余昌 中国早在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就产生了姓氏。关永礼先生《中国姓氏文化》 一书讲到,许多欧美国家的姓氏构成方式,迟至中世纪才产生并传承下来。亚洲 越南、朝鲜等国的姓氏在14世纪左右才普及兴盛,而且多由中国传入。日本则 更晚,1876年才普遍推行姓氏制度 姓”的来历要比“氏”更古老。“姓”字是由“女”字和“生”字组 成的,《说文解字》解释:“姓,人所生也。”远古的人类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姓”就代表了一个人的母系血统,同一个始祖母所生的后代即为同姓,中国的 古姓中大多都有“女”字偏旁,如姬、姜、姒、姚等,也正反映了“姓”和母系 血统的密切关系。 如果说,“姓”是来自母系,那么“氏”就来自男性。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口的繁衍,男性在生产和战争中的优势不断凸显,氏族群体中出现了强有力的 男性首领。最初的“氏”,是这个氏族男性首领的称呼 战国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局的动荡,许多贵族降为平民。原本只 有卿大夫之家才有资格立“氏”,随着士和平民地位、权力的上升,他们也开始 称“氏”。“氏”已不再是贵族特有的标志。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彻底废除分封 制,全面推行郡县制,“氏”只剩下了标记直系血统的作用,性质上没有了贵贱 之别。汉代以后,通称为“姓”,自此“姓”“氏”彻底合 现在人们所说的名字是指一个人的名,与古代所说的名字不同。古代的“名”与 “字”分指,均为一个人的称号。“名”,是一个人在成年之前的称呼,“字” 则是他成年后步入社会时的称呼。 中国的这种“名”“字”双轨制早在周代就已经形成。古人的“名”,主要用 自称;士人的“字”,主要用于他称。古代婴儿出生满两个月就要命“名”,而 取“字”则在成年以后。一个人成年后,由长辈原先为其取的“名”,用于自称, 已不便在社交场合中被人指名道姓地径直称呼,应另外换一个平辈或晚辈可以称 呼的新名,否则被视为无礼 “字”独立于“名”之外,又与“名”密切相关。如诸葛亮字孔明, “亮”与“明”可以相互注释,字义相近。也有“名”与“字”互为补充,可以 连义推想的,如岳飞字鹏举,“鹏举”取大鹏振翅高飞之意,与“飞”互为补充。 除了“名”“字”以外,有些古人还有“号”。虽然春秋时期己有称 “号”的现象,但宋代才是“号”的大普及时代。明清时期,士人取“号”之风
江西抚州 2014—2015 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卷 命题:吴科喜 梅珊珊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时 间 150 分钟。其中第Ⅰ卷第三(11)、四(12)两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 2.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卷上,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人的姓与名 余 昌 中国早在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就产生了姓氏。关永礼先生《中国姓氏文化》 一书讲到,许多欧美国家的姓氏构成方式,迟至中世纪才产生并传承下来。亚洲 越南、朝鲜等国的姓氏在 14 世纪左右才普及兴盛,而且多由中国传入。日本则 更晚,1876 年才普遍推行姓氏制度。 “姓”的来历要比“氏”更古老。“姓”字是由“女”字和“生”字组 成的,《说文解字》解释:“姓,人所生也。”远古的人类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姓”就代表了一个人的母系血统,同一个始祖母所生的后代即为同姓,中国的 古姓中大多都有“女”字偏旁,如姬、姜、姒、姚等,也正反映了“姓”和母系 血统的密切关系。 如果说,“姓”是来自母系,那么“氏”就来自男性。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口的繁衍,男性在生产和战争中的优势不断凸显,氏族群体中出现了强有力的 男性首领。最初的“氏”,是这个氏族男性首领的称呼。 战国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局的动荡,许多贵族降为平民。原本只 有卿大夫之家才有资格立“氏”,随着士和平民地位、权力的上升,他们也开始 称“氏”。“氏”已不再是贵族特有的标志。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彻底废除分封 制,全面推行郡县制,“氏”只剩下了标记直系血统的作用,性质上没有了贵贱 之别。汉代以后,通称为“姓”,自此“姓”“氏”彻底合一。 现在人们所说的名字是指一个人的名,与古代所说的名字不同。古代的“名”与 “字”分指,均为一个人的称号。“名”,是一个人在成年之前的称呼,“字” 则是他成年后步入社会时的称呼。 中国的这种“名”“字”双轨制早在周代就已经形成。古人的“名”,主要用于 自称;士人的“字”,主要用于他称。古代婴儿出生满两个月就要命“名”,而 取“字”则在成年以后。一个人成年后,由长辈原先为其取的“名”,用于自称, 已不便在社交场合中被人指名道姓地径直称呼,应另外换一个平辈或晚辈可以称 呼的新名,否则被视为无礼。 “字”独立于“名”之外,又与“名”密切相关。如诸葛亮字孔明, “亮”与“明”可以相互注释,字义相近。也有“名”与“字”互为补充,可以 连义推想的,如岳飞字鹏举,“鹏举”取大鹏振翅高飞之意,与“飞”互为补充。 除了“名”“字”以外,有些古人还有“号”。虽然春秋时期已有称 “号”的现象,但宋代才是“号”的大普及时代。明清时期,士人取“号”之风
特盛。清末民初以后,“字”与“号”逐渐被笔名、艺名所取代。(选自《北京 日报》2014.02.19,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姓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姓氏产生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关永礼先生认为中国姓氏远远早于 欧美国家,更早于亚洲 的越南、朝鲜、日本等国 B.中国古姓的字形大多带有“女”字偏旁,这种造字结构蕴藏着一个历史 事实,即中国大多古姓 与母系血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C.中国人称“氏”最初只有卿大夫之家才有资格,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 政局的动荡,士和平民 地位逐渐上升,他们也开始称“氏”。 D.中国最初的“姓”来源于母系,而“氏”来自男性,而且汉代以前“氏” 是贵族特有的标志, 汉以后“姓”“氏”就完全合一,统称“姓”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古代,名和字是不同的称号:“名”,是一个人在成年之前由长辈为 其所取的称呼;而“字” 则是他成年后步入社会时的称呼 B.古代男子年龄到了二十岁才加冠取字,有“字”之后,“字”就在社交 场合被广泛应用,而 “名”则不再使用 C.中国名与字的双轨制自周代形成以来,延续了几千年。清末民初以后 字”逐渐退出历史 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笔名、艺名。 D.古人的“名”与“字”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或字义相近,相互注释, 或连义推想,互相补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到14世纪左右亚洲越南、朝鲜等国的姓氏才普及兴盛,日本则更晚,而且多 由中国传入,由 此他们的姓氏和母系血统关系密切 B.中国古代的“氏”与分封制有着密切的关系,分封制彻底废除后,“氏”只 剩下标记直系血统 的作用,性质上已没有了贵贱之分。 C.古人称自己通常称自己的“名”,称别人通常称他的“字”,以表示对对方 的尊敬,如诸葛亮 自称“亮”,鲁肃则称他“孔明” D.有些古人会取“号”,“号”出现于春秋时期,但到了宋代,“号”才进入 了大普及时代,而 到了明清时期,士人取“号”之风非常盛行。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特盛。清末民初以后,“字”与“号”逐渐被笔名、艺名所取代。(选自《北京 日报》2014.02.19,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姓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姓氏产生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关永礼先生认为中国姓氏远远早于 欧美国家,更早于亚洲 的越南、朝鲜、日本等国。 B.中国古姓的字形大多带有“女”字偏旁,这种造字结构蕴藏着一个历史 事实,即中国大多古姓 与母系血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C.中国人称“氏”最初只有卿大夫之家才有资格,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 政局的动荡,士和平民 地位逐渐上升,他们也开始称“氏”。 D.中国最初的“姓”来源于母系,而“氏”来自男性,而且汉代以前“氏” 是贵族特有的标志, 汉以后“姓”“氏”就完全合一,统称“姓”。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古代,名和字是不同的称号:“名”,是一个人在成年之前由长辈为 其所取的称呼;而“字”, 则是他成年后步入社会时的称呼。 B.古代男子年龄到了二十岁才加冠取字,有“字”之后,“字”就在社交 场合被广泛应用,而 “名”则不再使用。 C.中国名与字的双轨制自周代形成以来,延续了几千年。清末民初以后, “字”逐渐退出历史 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笔名、艺名。 D.古人的“名”与“字”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或字义相近,相互注释, 或连义推想,互相补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到 14 世纪左右亚洲越南、朝鲜等国的姓氏才普及兴盛,日本则更晚,而且多 由中国传入,由 此他们的姓氏和母系血统关系密切。 B.中国古代的“氏”与分封制有着密切的关系,分封制彻底废除后,“氏”只 剩下标记直系血统 的作用,性质上已没有了贵贱之分。 C.古人称自己通常称自己的“名”,称别人通常称他的“字”,以表示对对方 的尊敬,如诸葛亮 自称“亮”,鲁肃则称他“孔明”。 D.有些古人会取“号”,“号”出现于春秋时期,但到了宋代,“号”才进入 了大普及时代,而 到了明清时期,士人取“号”之风非常盛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4~7 题
柳世隆,字彦绪,河东解人也。世隆少有风器。伯父元景,宋大明中为尚书令, 独赏爱之,异于诸子。言于孝武帝,得召见。帝谓元景曰:“卿昔以虎威之号为 随郡,今复以授世隆。”元景为景和帝所杀,世隆以在远得免 泰始初,诸州反叛,世隆以门祸由明帝获申,乃据郡起兵。收合万人,奄至襄阳 万山,为孔道存所破,众皆奔散,仅以身免,逃藏民间,事平乃出。还为尚书仪 曹郎,明帝嘉其义心,发诏擢为太子洗马。 时世祖为长史,与世隆相遇甚欢。是时朝廷疑惮沈攸之,密为之防,府州器械, 皆有素蓄。世祖将下都,刘怀珍白太祖曰:“夏口是兵冲要地,宜得其人。”太 祖纳之,与世祖书曰:“汝既入朝,当须文武兼资者,世隆其人也。”升明元年 冬,攸之反。攸之乘轻舸从数百人,先大军下住白螺洲,坐胡床以望其军,有自 骄色。既至郢,以郢城弱小不足攻,遣人告世隆曰:“被太后令,当暂还都。卿 既相与奉国,想得此意。”世隆使人答曰:“东下之师,久承声问。郢城小镇 自守而已。”攸之将去,世隆遣军于西渚挑战,攸之果怒,令诸军登岸烧郭邑, 筑长围攻道,顾谓人曰:“以此攻城,何城不克!”昼夜攻战,世隆随宜拒应, 众皆披却 世隆少立功名,晚专以谈义自业。在朝不干世务,垂帘鼓琴,风韵清远,甚获世 誉。以疾逊位改授卫将军不拜转左光禄大夫侍中如故九年卒时年五土。 (节选自《三国志·柳世隆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世隆以门祸由明帝获申 申:同“伸”,昭雪 B.奄至襄阳万山 奄:突然 与世隆相遇甚欢 遇:遇见 攸之乘轻舸从数百人 从:使……跟随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疾逊位/改授卫将军/不拜转/左光禄/大夫侍中/如故/九年卒时年五十 B.以疾逊位改/授卫将军/不拜转/左光禄大夫/侍中如故/九年卒/时年五十 C.以疾逊位改/授卫将军/不拜/转左光禄大夫/侍中如故/九年/卒时年五十 D.以疾逊位/改授卫将军/不拜/转左光禄大夫/侍中如故/九年卒/时年五十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世隆年轻时就展示出风采气度,伯父对他的宠爱超过了对自己的儿子;宋孝 武帝也把虎威的称 号授予了他。 B.泰始初年,诸州反叛,世隆响应宋明帝号令起兵;因为具备文武才能,被太 祖推荐给世祖,并 委以重任。 C.沈攸之率领叛军到了郢城,世隆运用激将法激怒骄傲自大的沈攸之,使得他 攻打郢城:世隆随 机应变,打败了叛军 D.世隆年轻时就建立了功名,晚年在朝却不参与政务,只是垂帘弹琴,风韵气 度清淡致远,他的 表现很得世人称誉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元景为景和帝所杀,世隆以在远得免。(5分) (2)明帝嘉其义心,发诏擢为太子洗马。(5分)
柳世隆,字彦绪,河东解人也。世隆少有风器。伯父元景,宋大明中为尚书令, 独赏爱之,异于诸子。言于孝武帝,得召见。帝谓元景曰:“卿昔以虎威之号为 随郡,今复以授世隆。”元景为景和帝所杀,世隆以在远得免。 泰始初,诸州反叛,世隆以门祸由明帝获申,乃据郡起兵。收合万人,奄至襄阳 万山,为孔道存所破,众皆奔散,仅以身免,逃藏民间,事平乃出。还为尚书仪 曹郎,明帝嘉其义心,发诏擢为太子洗马。 时世祖为长史,与世隆相遇甚欢。是时朝廷疑惮沈攸之,密为之防,府州器械, 皆有素蓄。世祖将下都,刘怀珍白太祖曰:“夏口是兵冲要地,宜得其人。”太 祖纳之,与世祖书曰:“汝既入朝,当须文武兼资者,世隆其人也。”升明元年 冬,攸之反。攸之乘轻舸从数百人,先大军下住白螺洲,坐胡床以望其军,有自 骄色。既至郢,以郢城弱小不足攻,遣人告世隆曰:“被太后令,当暂还都。卿 既相与奉国,想得此意。”世隆使人答曰:“东下之师,久承声问。郢城小镇, 自守而已。”攸之将去,世隆遣军于西渚挑战,攸之果怒,令诸军登岸烧郭邑, 筑长围攻道,顾谓人曰:“以此攻城,何城不克!”昼夜攻战,世隆随宜拒应, 众皆披却。 世隆少立功名,晚专以谈义自业。在朝不干世务,垂帘鼓琴,风韵清远,甚获世 誉。以疾逊位改授卫将军不拜转左光禄大夫侍中如故九年卒时年五十。 (节选自《三国志·柳世隆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世隆以门祸由明帝获申 申:同“伸”,昭雪 B.奄至襄阳万山 奄:突然 C.与世隆相遇甚欢 遇:遇见 D.攸之乘轻舸从数百人 从:使……跟随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以疾逊位/改授卫将军/不拜转/左光禄/大夫侍中/如故/九年卒时年五十 B.以疾逊位改/授卫将军/不拜转/左光禄大夫/侍中如故/九年卒/时年五十 C.以疾逊位改/授卫将军/不拜/转左光禄大夫/侍中如故/九年/卒时年五十 D.以疾逊位/改授卫将军/不拜/转左光禄大夫/侍中如故/九年卒/时年五十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世隆年轻时就展示出风采气度,伯父对他的宠爱超过了对自己的儿子;宋孝 武帝也把虎威的称 号授予了他。 B.泰始初年,诸州反叛,世隆响应宋明帝号令起兵;因为具备文武才能,被太 祖推荐给世祖,并 委以重任。 C.沈攸之率领叛军到了郢城,世隆运用激将法激怒骄傲自大的沈攸之,使得他 攻打郢城;世隆随 机应变,打败了叛军。 D.世隆年轻时就建立了功名,晚年在朝却不参与政务,只是垂帘弹琴,风韵气 度清淡致远,他的 表现很得世人称誉。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⑴元景为景和帝所杀,世隆以在远得免。(5 分) ⑵明帝嘉其义心,发诏擢为太子洗马。(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释]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8.诗歌第二联中有两个字用得好,请分别指出并加以赏析。(6分) 9.从颈联看,诗人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写出了岳阳楼的什么突出特点?抒发了 作者什么情感?(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 ”两句告诚后人如果不知以亡秦为诫, 仍要重蹈覆辙。 (2)王维《使至塞上》中写孤烟和落日的“ ”两句诗,被后人誉为 诗句中的神品。 (3)庄周《逍遥游》引述《谐》之言,描述鲲鹏凭借六月的大风,以“ 的雄姿离 开北海飞往南海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以下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 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 目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年猪肥了 骆驼 ①这日子咋说呢,真的是转瞬即逝。当各色的菊花纷纷退去,各色的梅 花绽放枝头时,杀年猪的时节就到了 ②前几天,母亲在电话里告诉了我杀年猪的具体时间,并嘱我一定回去 我没有推辞,当即应下了。除了父母兄嫂的生日必须回故乡外,杀年猪的日子也 是我必须回去的,因为年猪一杀,离春节就不远了 ③我的故乡在川北九龙山区,杀年猪时,邻近的乡亲会一起定下日子, 在地坡上垒一台大灶,架一口大锅,挑水、劈柴、生火、过秤打号、协助宰杀等 工序有明确的分工,大家领了各自的差事,一早就忙开了。“刀儿匠”这时节成 了俏货,须提前约下日子,当日清早派一个人去他家背上杀猪用的家什,送上 包烟。“刀儿匠”就点上香烟,悠然地随后跟来,好像是去赶一个什么闲会 ④我回去那天,冬日少有的暖阳挂在天上,人们的心情比以往更好了 精神也更足了。我几次想插手帮忙,乡亲们都婉谢了,他们戏说道,这么笨的活 路,哪是你这城里的文弱书生干的,一边看热闹去吧! ⑤这杀猪的场面的确壮观。猪们从圈内一出来,便一路嚎叫,等到了场 上,又都缩在一堆,像真的很懂将会发生的事。报重量的看了秤杆后,高声报上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释]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8.诗歌第二联中有两个字用得好,请分别指出并加以赏析。(6 分) 9.从颈联看,诗人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写出了岳阳楼的什么突出特点?抒发了 作者什么情感?(5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⑴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两句告诫后人如果不知以亡秦为诫, 仍要重蹈覆辙。 ⑵王维《使至塞上》中写孤烟和落日的“______,______”两句诗,被后人誉为 诗句中的神品。 ⑶庄周《逍遥游》引述《谐》之言,描述鲲鹏凭借六月的大风,以“______,______” 的雄姿离 开北海飞往南海。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以下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 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 目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25 分) 年猪肥了 骆 驼 ①这日子咋说呢,真的是转瞬即逝。当各色的菊花纷纷退去,各色的梅 花绽放枝头时,杀年猪的时节就到了。 ②前几天,母亲在电话里告诉了我杀年猪的具体时间,并嘱我一定回去, 我没有推辞,当即应下了。除了父母兄嫂的生日必须回故乡外,杀年猪的日子也 是我必须回去的,因为年猪一杀,离春节就不远了。 ③我的故乡在川北九龙山区,杀年猪时,邻近的乡亲会一起定下日子, 在地坡上垒一台大灶,架一口大锅,挑水、劈柴、生火、过秤打号、协助宰杀等 工序有明确的分工,大家领了各自的差事,一早就忙开了。“刀儿匠”这时节成 了俏货,须提前约下日子,当日清早派一个人去他家背上杀猪用的家什,送上一 包烟。“刀儿匠”就点上香烟,悠然地随后跟来,好像是去赶一个什么闲会。 ④我回去那天,冬日少有的暖阳挂在天上,人们的心情比以往更好了, 精神也更足了。我几次想插手帮忙,乡亲们都婉谢了,他们戏说道,这么笨的活 路,哪是你这城里的文弱书生干的,一边看热闹去吧! ⑤这杀猪的场面的确壮观。猪们从圈内一出来,便一路嚎叫,等到了场 上,又都缩在一堆,像真的很懂将会发生的事。报重量的看了秤杆后,高声报上
猪的重量,猪的主人便会露出欣喜的神色,自豪极了。等下一家时,若重量高过 了上家或低过了上家,主人便会显出更加欣喜或极为沮丧的神色。终于轮到我家 了,当母亲听完了报重量的声音后,脸上的笑容十分灿烂,因为我家的猪的重量 比前面最重的要重二十多斤,这说明,母亲一年的辛劳没有白费!她依然保持着 “养猪能人”的称号。 ⑥接下来发生的事,就令人不太愉快了。当母亲将第二头猪赶到秤架上 时,全场的人就哄笑开了。因为那头猪虽然架子大,但十分瘦,那重量,肯定是 今年的倒数第一了。我看见母亲的脸绯红,头埋得很低,她还不时地瞟着挂在横 木上的猪和乡人们的脸。母亲看我时,脸上笑了笑,尔后迅速转到别处去了 ⑦然后就是开膛剖肚,将猪肉分成大小不一的许多块,各自背回家去 ⑧晚上,自然是好好地款待“刀儿匠”了。因为父亲曾是多年的乡干部 母亲做一手好菜,也因了我回去了,“刀儿匠”和几个主要的男人便依然在我家 吃饭喝酒了。大家一个劲地夸母亲的好手艺,一个劲地夸母亲今年又是“养猪能 人”,但母亲只是礼节性地笑笑,除了默默地做菜上菜,没有说一句话。我们围 坐在火堂边烤火,髙声摆谈,母亲在屋内将猪肉抹上盐、花椒面和辣椒,用力揉 搓,然后将猪肉分装在两个大木桶里,盖上了。我知道,隔上几天,母亲会将这 些肉拿出来,挂在火堂上方,用烟熏上数日,就做成了可口的腊肉了。 ⑨第二天,母亲拿出事先留下的没有腌制的肉,叫父亲送我,我一看 就知道是那条瘦猪的,因为那肉上瘦的太多,肥的太少。我向母亲道别时,母亲 始终躲着我的目光,她只说,去吧,等腊肉做好了,你爹送来 ⑩我怀着喜悦的心情在前面走,父亲则一路无语。临上车时,父亲叫住 了我,说,这头瘦猪,可是按你的意思给你们养的,你妈每天上山扯猪草,加上 米糠、包谷喂猪。为了到杀猪场上不被人笑话,我叫她给猪喂点饲料,长点膘, 你妈就是不同意。她说,你们喜欢吃瘦肉,不想吃饲料喂的猪,只要娃儿们髙兴, 杀猪场上被人笑话又能咋的?父亲说,你妈昨晚上可是一夜没合眼啊!这几十年, 她从来没养过这么小的猪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母亲为了让“我”这个城里的儿子能吃上健康的瘦肉,不惜在杀猪场上被人 笑话,表现了母亲 对儿子的疼爱。 B.第①段对“各色的菊花纷纷退去,各色的梅花绽放枝头”的景物描写,目的 是表达韶光易逝, 青春不再的感受。 C.第③段插入对故乡杀年猪习俗的叙述,既为写后文写杀年猪做好铺垫,也透 出一股浓郁的乡土 气息。 D.第⑥段母亲“不时地瞟着挂在横木上的猪和乡人们的脸”,这一细节描写生 动表现出母亲急切 而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这篇小说的精彩之处不在于曲折离奇的情节与丰富的社会内涵,而在于母亲 身上体现出的自然 而复杂的人性。 (2)第⑤段集中叙写了故乡杀年猪的场面,这一场面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 用?(6分)
猪的重量,猪的主人便会露出欣喜的神色,自豪极了。等下一家时,若重量高过 了上家或低过了上家,主人便会显出更加欣喜或极为沮丧的神色。终于轮到我家 了,当母亲听完了报重量的声音后,脸上的笑容十分灿烂,因为我家的猪的重量, 比前面最重的要重二十多斤,这说明,母亲一年的辛劳没有白费!她依然保持着 “养猪能人”的称号。 ⑥接下来发生的事,就令人不太愉快了。当母亲将第二头猪赶到秤架上 时,全场的人就哄笑开了。因为那头猪虽然架子大,但十分瘦,那重量,肯定是 今年的倒数第一了。我看见母亲的脸绯红,头埋得很低,她还不时地瞟着挂在横 木上的猪和乡人们的脸。母亲看我时,脸上笑了笑,尔后迅速转到别处去了。 ⑦然后就是开膛剖肚,将猪肉分成大小不一的许多块,各自背回家去。 ⑧晚上,自然是好好地款待“刀儿匠”了。因为父亲曾是多年的乡干部, 母亲做一手好菜,也因了我回去了,“刀儿匠”和几个主要的男人便依然在我家 吃饭喝酒了。大家一个劲地夸母亲的好手艺,一个劲地夸母亲今年又是“养猪能 人”,但母亲只是礼节性地笑笑,除了默默地做菜上菜,没有说一句话。我们围 坐在火堂边烤火,高声摆谈,母亲在屋内将猪肉抹上盐、花椒面和辣椒,用力揉 搓,然后将猪肉分装在两个大木桶里,盖上了。我知道,隔上几天,母亲会将这 些肉拿出来,挂在火堂上方,用烟熏上数日,就做成了可口的腊肉了。 ⑨第二天,母亲拿出事先留下的没有腌制的肉,叫父亲送我,我一看, 就知道是那条瘦猪的,因为那肉上瘦的太多,肥的太少。我向母亲道别时,母亲 始终躲着我的目光,她只说,去吧,等腊肉做好了,你爹送来。 ⑩我怀着喜悦的心情在前面走,父亲则一路无语。临上车时,父亲叫住 了我,说,这头瘦猪,可是按你的意思给你们养的,你妈每天上山扯猪草,加上 米糠、包谷喂猪。为了到杀猪场上不被人笑话,我叫她给猪喂点饲料,长点膘, 你妈就是不同意。她说,你们喜欢吃瘦肉,不想吃饲料喂的猪,只要娃儿们高兴, 杀猪场上被人笑话又能咋的?父亲说,你妈昨晚上可是一夜没合眼啊!这几十年, 她从来没养过这么小的猪! ⑴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 母亲为了让“我”这个城里的儿子能吃上健康的瘦肉,不惜在杀猪场上被人 笑话,表现了母亲 对儿子的疼爱。 B. 第①段对“各色的菊花纷纷退去,各色的梅花绽放枝头”的景物描写,目的 是表达韶光易逝, 青春不再的感受。 C. 第③段插入对故乡杀年猪习俗的叙述,既为写后文写杀年猪做好铺垫,也透 出一股浓郁的乡土 气息。 D. 第⑥段母亲“不时地瞟着挂在横木上的猪和乡人们的脸”,这一细节描写生 动表现出母亲急切 而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E. 这篇小说的精彩之处不在于曲折离奇的情节与丰富的社会内涵,而在于母亲 身上体现出的自然 而复杂的人性。 ⑵第⑤段集中叙写了故乡杀年猪的场面,这一场面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 用?(6 分)